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选编与导读(考试考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编与导读

(-)O 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部分

1.手稿的主要内容:

1)以异化劳动学说为核心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最重要)。

2)以人的本质为核心的哲学批判。

3)以扬弃异化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批判。

4)对黑格尔哲学的全面清算

2.异化:是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性的主体通过感性对象性活动使劳动产生

的结果反过来而成为一种控制和奴役主体自身力呈的存在。

3.异化劳动规定性:

D劳动者同他的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 “物”的异化;

(原文):不要像国民F学家那样?十他想说明什麽的时候,总是置身于一种虚构的原始状态。这样的原始状态什麽问题也说明不国民经济学家只是使问題堕入五里雾中。他把应为加以推论的东西即两个爭物之间的例如分工和交换之间的必然的关系.假定为事实.事件。神学家也是这样用原罪來说明罪恶的起源?也就是说,他把他应十加以说明的东西假定为一种历史形式的事实。

我们且从当前的经济爭实出发。

匸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力址和数虽越大?他就越贫穷。匸人创造的产品越命.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増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劳动生产的不仅是商品?它生产作为商品的劳动自身和匸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产商品的比例生产的.

这一事实无非是表明: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界己的存在物. 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址?同劳动相对立。劳动的产品是固定在某个对彖中,物化的劳动,这就是劳动的对空化。劳动的现实化就是劳动的对歛化。在国民经济学假定的状况中.劳动的这种现实化表现为匸人的非现实化?对象化表现为对象的丧失和被对歛奴

役?占有表现为界化?外化。

劳动的现实化竞如此表现为非现实化,以至工人非现实化到饿死的地步。对鉄化竞如此表现为对欽的丧失,以致1:人被剥夺了垠必要的对盘一不仅是生活的必要对象,而且是劳动的必要对念。甚至连劳动本身也成为工人只有通过辰大的努力和极不规则的中断才能加以占有的对象。对对彖的占有竞如此表现为界化,以致匸人生产的对仪越笫. 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自己的产品即资木的统治。

这一切后果包含在这样一个规定中:匸人同自己的劳动的产品的关系就是对一个异己的对象关系。因为根据这个前提?很明显?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虽越多,他亲于?创造出來反对自身的、片己的对象世界的力虽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 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况也是如此。人奉献给上帝的越女?他留给自己的就越少。匸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对铁:但现在这个生命已不再属于他而屈于对象J'。因此,这种活动越女,工人就越丧失对象。凡是成为他的劳动产品的东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东西。因此?这个产品越多?他木身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 不仅总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彖?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总味若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S:总:味着他给予对彖的生命做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立。

(XXln)现在让我们來更详细地考察一下对彖化?工人的生产,并且考察对铁即工人产品在对欽化中的异化.丧失。

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匸人什麽也不能创造?它是丄人的劳动得以实现、匸人的劳动在其中展开活动.匸人的劳动从中生产出和借以生产出自己的产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血在这样的意义上给劳动提供生活资料,即没有劳动加工的对盘. 劳动就不能存在.另一方也在更狭隘的意义上提供生活资料,即维持匸人木身的肉体生存手段。

因此.I: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占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两个方面失去生活资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为属于他的劳动的对象.不成为他的

1

劳动的生活资料:笫二.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给他提供直接总义的生活资料,即维持工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此?工人在这两方面成为自己的对象的奴隶:首先?他得到劳动的对也就是得到L:作:其此?他得到生存资料。伙I而?他首先是作为匸人.其次是作为肉体的主体, 才能够生存C这种奴隶状态的顶点就是:他只有作为工人才能维持自己作为肉体的主体. 并且只有作为肉体的主体才能是工人。

(按照国民经济学的规律.工人在他的对歓中的界化表现在:工人生产得越多?他能够消费的越少:他创造价值越多,他自己越没有价值.越低戕:工人的产品越完芙,1:人自己越踰形:匸人创造的对彖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蛮:劳动越有力?. 1:人越无力:劳动越机巧,工人越愚钝,越成为自然界的奴隶。)

国民经济学由于不考察匸人(即劳动)同产品的直接关系來掩盖劳动木质的界化。、“I然.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匸人生产了赤贫。劳动生产了宫甌但是给工人生产r棚舍。劳动生产r?.但是使丄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r于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L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丄人变成机辭。劳动生产了智彖? 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

劳动对它的产品的直接关系?是工人对他的生产对◎的关系。有产者对生产对彖和生产木身的关系,不过是这前一种关系的结果,而且证实j'这一点。对问题的这另一个方面我们将在后血加以考察C因此,十我们问劳动的木质关系是什么的时候?我们间的是工人对生产的关系。

2)是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自我”异化;

原文:以上我们只是从一个方【皓就是从匸人对他的劳动产品的关系这个方血,考察了丄人的界化.外化。但是,界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木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产行为木身中使自身界化?那末匸人活动的产品怎么会作为自己相界的东西同工人对立呢?产品不过是活动、生产的总结。因此,如果劳动的产品是外化?那么生产木身必然是能动的外化,活动的外化.外化的活动。在劳动对歛的界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木身的界化.外化。

那么.劳动的外化表现在什么地方呢?

首先,劳动对工人來说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干他的木质: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休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IS摧残C因此.匸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此?这种劳动不是满足一种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以外的那些需要的一种手段。劳动的界已性完全表现在:只婆肉体的强制或其它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外在的劳动.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劳动,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垠后,对工人來说,劳动的外在性表现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屈于别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头脑和人的心灵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是不取决干他个人的?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同样,工人的活动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动。他的活动屈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

因此,结果是?人(工人)只有在运用自己的动物机能一吃、喝.生殖.至多还有掛住.修饰等等一的时候?才觉得自己在自由活动,而在运用人的机能时,却觉得自己不过是动物。动物的东西成为人的东西.而人的东西成为动物的东西。

吃.喝.生殖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机能C但是.如果加以抽歛?使这些机能脱离了人的其它活动领域并成为最后的和惟一的终极目的.那它们就是动物的机能。

我们从两个方mi考察了实践的人的活动即劳动的界化行为。第一,工人对劳动产品这个异己的.统治着他的对彖的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是匸人对感性的外部世界,对自然对線一异己的与他敌对的世界一的关系C第二,在劳动过程中劳动对生产行为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工人对他自己的活动一一种界己的,不属干他的活动的一关系。在这里,活动是受动:力虽是无力:生殖就是去势:工人自己的体力和智力,他个人的生命一因为, 生命如果不是活动.又是什么呢?一是不依赖于他.不属于他.转过來反对他自身的活动。这是自我异化?而上面所谈的是物的异化。

2

3)人同自已类本质异化;

原文:(XXIV)我们现在还要根据在此以前考察的X化劳刈的两个规尢推出它的第三个规定。

人是类存在物?不仅伙I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一他自身的类以及其它物的类一为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一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种说法一人把自身半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來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十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对待。

无论是在人那里还是在动物那里.类生活从肉体方if?说來就在于人(和动物一样)鑒无机界生活?而人和动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赖以生活的无机界的范困就越广阔。从理论领域说來?植物、动物、石头、空气.光等等? 一方面作为自然科学的对彖,一方面作为艺术的对皱.都是人的意识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无机界?是人必须爭先进行加工以便宇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粮:同样,从实践领域來说.这些东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动的一部分。人在肉体上只有靠这些自然产品才能生活?不管这些产品是以食物. 燃料.衣着的形式还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现出來。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是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一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欽(材料)和工具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不外是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 )使人本身,使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使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界化?也就使类同人相界化:对人來说,它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类生活和个人生活界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个人生活变成同样是抽歛形式和片化形式的类生活的目的。

因为,首先,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生活木身对人來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活的需要的一种于?段。而生产生活木身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总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生活木身仅仅表现为生活的于?段。

动物利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來。它就是自己的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总:总的和自己意识的对直。他具有有总识的生命活动。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來。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 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总识的存在物,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來说是对象。仅仅由于这一点?他的活动才是自由的活动。异化劳动把这种关系颠倒过來,以至人正因为是有总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木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过实践创适对彖世界.改造无机界.人证明自己是有总识的类存在物,就是说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木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集穴或住所.如蜜电轨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Ini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M直接屈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适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耍來建造.而人悽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來进行生产?并且熾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M此,人也按照关的规律來构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对铁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这种生产是人的能动的类生活。通过这种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因此?劳动的对空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动地、现实地使自己二重化?从而在它所创适的世界中直观自身。因此.异化劳动从人那里夺去「他的生产对象.也就从人那里夺去j'他的类生活.即他的现实的类的对彖性.把人对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变成缺点?I対为从人那里夺走r他的无机的身体即自然界。

同样?异化劳动把自主活动、自由活动贬低为于?段.也就把人的类生活变成维持人的肉体生存的手段。

因此.人具有的关于自己的类的意识?由于界化而改变,以至类生活对他來说竟成

3

了手段。

这样一來,异化劳动导致:

(3)人的类木质一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辅神的类能力一变成对人來说是界己的木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于?段。界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同样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木质,他的人的木质同人相异化。

4)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异化。

原文:(4)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木质相界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片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凡是适用于人对自己的劳动、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和对自身的关系的东西.也都适用于人同他人.对他人的劳动和劳动对象的关系。

总之.人的类木质同人相片化这一命题?说的是一个人同他人相界化,以及他们中的每个人都同人的本质相异化C

人的界化.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

因此?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丄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來观察他人。

(XXV)我们的出发点是经济爭实即匸人即其产品的井化出发。我们表述了这一爭实的概念:界化的.外化的劳动。我们分析了这一概念?因而我们只是分析『一个经济事实。

现在让我们看看,应该怎样在现实中去说明和表述片化的.外化的劳动这一槪念。如果劳动产品对我來说是异己的.是作为异己的力虽面对若我?那末它到底属于谁呢?

如果我自己的活动不属于我?而是一种界己的活动.被迫的活动.那末它到底属于谁呢?

属于另一个有别于我的存在物。

这个存在物是谁呢?

是神吗?确实.起初主硬的生产活动?如埃及.印度、墨西哥的神敗建造等等,是为了供奉神的?而产品木身也是屈于神的。但是.神从來不讹独是劳动的主人。自然界也不是。而且,下浙这种情况多么矛盾:人越是通过自己的劳动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 神的奇迹越是由于工业的奇迹而变成多余,人就越是会为了讨好这些力虽而放弃生产的乐趣和对产品的享受。

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屈的那个界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孚用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自身。

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丄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届于工人之外的他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木身來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他人带來孚受和生活乐趣。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自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虽。

还必须注总上mi提到的这个命题: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來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因此?如果人对自己的劳动产品即对線化劳动的关系.就是对一个井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对铁的关系.那么他对这一对欽所以发生这种关系就在于有另一个异己的.敌对的.强有力的.不依赖于他的人是这一对念的主人。如果人把他自已的活动看作一种不自由的活动.那么他是把这种活动看作替他人服务的、受他人支配的.处干他人的强迫和斥制之下的活动。

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界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因此,宗教的自我界化也必然表现在世俗人对僧侶或者世俗人对耶稣基督τ大I为这里涉及精神世界-等等的关系上。在实践的、现实世界中,自我异化只有通过对他人的实践的.现实的关系才能表现出來C异化借以实现的于段木身就是实践的。閃此.通过界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对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址的生产对彖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还生产出他人对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对这些他人的关系。正像他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化,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它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正像他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界化一样,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

4

活动。

4.人的本质:自由自觉的活动。

D揭示出人的本质既不是黑格尔抽象的精神劳动,也不是费尔巴哈的类。它指岀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自学的活动。

2)人的本质的自然属性指岀人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是自然界客观存在的一部分,而自然界对人来说是人存在的基础。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是人的无机的身体。

3)它突岀指出人的社会属性,认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即社会,社会即人。

5.人化自然:马克思认为:人与自然在本质上应该是同一的,人的真正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通过实践改造自然界,以确认和实现自己的本质。这个过程的结果就叫人化自然。人化自然不仅是一个结果状态,而是一个历史过程,人化自然的生成史正是人类由异化状态走向真正人的状态的历程。

6.两种尺度(外在尺度和内在尺度):指人建构对象的实践活动要遵循两种尺度即外在对象的尺度和人内在的尺度。

外在对象尺度:指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内在尺度:包括人的需要、目的、利益。

两种尺度的体现:

1>体现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认识主体和认识客体的统一。

2)体现了真理的尺度(客观)、价值尺度和审美尺度的统一。

7.对共产主义的理解。

1)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和自我异化的枳极扬弃。

2)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且对人的本质的真正的占有。

3)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范国内生成。

4)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

主义等于自然主义。

5)人和自然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存在。

8.人道主义与自然主义理解:

是指共产主义扬弃了人与自然的分离和异化,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真正统一,也就是说通过对私有财产扬弃,通过对异化的消除,人的自然存在对他来说才是自己的人的存在,因此社会是人同自然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人实现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实现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提纲的结构:

三部分:

1)总论。(1), (2)条(新旧唯物主义根本区别)。

2)分论。(3) ~ (9)条

a). (3) ~ (5)条是对旧唯物忽视实践作用的批判,*费尔巴哈对人和环境、人和教育、人和宗教关系的批判。

b)?⑹~(9)条是对旧唯物不了解人的本质的批判。

3)结论。(10), (11)条((IO)条是新唯物主义哲学变革的实质)

2.原文:

第三条:

(关于环境和教育起改变作用的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是由人來改变的,而教育者木人一定是受教育的。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份,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做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主要指出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因而就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教育、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

5

关系:这种旧唯物主义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它们只看到人是被客观环境决立的消极的被动方向,而没有看到人是通过实践活动改造环境的这个积极的能动方向。所以马克思十分重视实践的意义。他认为实践是人的最根本的活动。人在实践活动中不仅改造周用环境,而且改造了自己,所以人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世界是在实践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3.原文:

第人条:

(费尔巴哈把宗教的木质归结于人的木质。但是?人的木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彖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的木质进行批判?因此他不得不:

(1)搬开历史的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的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鉄的一孤立的一人的个体。

(2)因此?木质只能被理解为”类” ?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來的普遍性。)

在这里马克思主义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观点,有两个错误:第一个错误,它不是具体的历史去考査人的本质而是孤立的、抽象的去考査人的本质。第二个错误,它不是把人当作一个社会的人去加以说明,而是把人当作一个自然的人加以说明。

马克思认为人不仅是一种自然动物,也是一种社会的动物,人是一种生活在一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之中的。

结论:马克思为我们指明研究人的本质的区别:既不要抽象去了解人的本质,而应当具体的了解人的本质;不要用人的自然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而应当用人的社会属性去说明人的本质。

4.原文:

第八条:

(全部社会生活在木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

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社会生活是指人的一切社会活动的总和包括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人在并方而的生活都建立在实践基础上,而实践是社会性的,都是在社会联系和制约中进行的,实践及英形成社会关系在其现实性上都反映了人的本质。

5.原文:第十条: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这是论共产主义。

1)人类社会指的就是共产主义社会。

因为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们才彻底消除私有制和剥削制,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没有人剥削人的、人压迫人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类才能从必然王国飞跃到自然王国,因此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真正的社会。

2)社会化的人类指的是无产阶级。

提纲中把共产主义和无产阶级、新唯物主义联系起来,说明新唯物主义是一种无产阶级共产主义世界观。

6.原文:

第十一条: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揭示了马克思哲学伟大变革实质。给哲学提岀了崭新任务-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也就是赋予唯物主义以实践的功能,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

6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1 2009-06-20 14:21:09| 分类:默认分类| 标签:|字号大中小订阅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 1、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指_______ A、世界的本原性 B、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C、世界的物质性 D、世界的精神性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之后,开始出现了_______ 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B、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C、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对立 D、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对立 3、“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一命题表明意识对物质具有_______ A、决定性 B、预见性 C、能动性 D、主动性 4、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度”是指_______ A、事物质变的临界点 B、事物保持一定量的质的限度 C、事物保持一定质的量的限度 D、事物质变的关节点 5、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是_______ 1

A、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 B、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统一体 C、自在自然与人化自然的统一体 D、人类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6、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是_______ A、向任何一个方向转化 B、向着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C、由低级到高级转化 D、由坏向好的方面转化 7、“感觉到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_______ A、人的感性认识是整个认识的起点 B、感性认识的局限性 C、感性认识对认识事物本质没有实际意义 D、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8、衡量生产力水平的客观尺度是_______ A、劳动工具的状况 B、劳动者的本质 C、劳动对象的广度和深度 D、劳动产品的数量和质量 9、社会运动最主要的物质基础是_______ A、自然环境 B、阶级关系 C、生产方式 D、从事物质生产和自然生产的人们的总和 10、社会形态是 A、存在与意识 B、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C、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 D、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二、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下列各题给出的五个选项中,至少有一个选项是符合试题要求的。请将选项填写在下面对应表格中。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2020年1月全国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全国2018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 课程代码:00001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否认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B.形而上学 C.客观唯心主义D.不可知论 2.“天不变,道亦不变”的观点属于() A.唯物主义的观点B.唯心主义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内容上实现了() A.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B.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C.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D.理论和实践的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主张,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 A.普遍性B.物质性 C.规律性D.连续性 5.“机不可失,时不再来”说的是() A.时间的有限性B.时间的客观性 C.时间的不可逆性D.时间的相对性 6.下列选项中,属于客观唯心主义观点的是() A.世界是由两个本原构成的B.世界是由人的意识创造的 C.世界是由某种客观精神创造的D.世界是本来就有的 7.《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种观点属于() A.主观唯心主义运动观B.客观唯心主义运动观 C.形而上学运动观D.庸俗唯物主义运动观 8.唯物辩证法有两个总特征,其中一个是普遍联系的观点,另—个是() A.对立统一的观点B.永恒发展的观点 C.质量互变的观点D.辩证否定的观点 1

9.“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有条件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一种 ()A.唯条件论观点B.外因论观点 C.形而上学不变论观点D.唯物辩证法观点 10.矛盾具有两个基本属性,其中一个是斗争性,另一个是() A.同一性B.绝对性 C.特殊性D.客观性 11.古语说:“长堤溃蚁穴,君子慎其微。”面对消极腐败的东西,我们一定要提高警 惕,防微杜渐,避免出现类似蚁穴溃堤的现象。从哲学上看,这是因为() A.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引起质变B.原因的作用会引起结果 C.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D.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12.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中,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的规律是() A.对立统一规律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内容与形式相互作用规律 13.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 A.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B.经验论和唯理论 C.能动革命的反映论和直观被动的反映论 D.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14.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可知论的观点B.实践的观点 C.辩证法的观点D.反映论的观点 15.真理和谬误的区别在于() A.真理是对事物的正确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的歪曲反映 B.真理是对事物本质的反映,谬误是对事物现象的反映 C.真理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谬误是主观自生的 D.真理具有绝对性、不变性,谬误具有相对性、可变性 16.一种理论是不是真理,根本之点是看它() A.是否被大多数人承认B.是否与已有的理论相一致 C.是否与客观实际相一致D.是否说得清楚明白 17.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A.思想文化B.人口因素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公务员考试)

马克思主义哲学包括四个部分: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历史唯物主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相信和依靠群众。 一、唯物论 唯心主义:1、主观唯心主义 陆九渊“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王阳明“万物皆在吾心中”“吾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我一起同归于寂”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 叔本华“意志是一切存在和运动的根源” 2、客观唯心主义 老子的“道” 黑格尔提出的”绝对精神” 上帝、真主、玉皇大帝等宗教 唯物主义: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金木水火土 2、近代机械唯物主义 认为原子为世界的本源。所有的一切都已经被注定

了,人没有主观能动性。 3、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 意识反作用与物质:人能认知世界;人能改造世界。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存在根本形式和根本属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二、辩证法 普遍联系、永恒发展、全面。 1、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两点论)。 2、发展: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发展的实质: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 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状态:量变到一定阶段发生质变。坚持量的积累;坚持适度原则。 发展的一般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是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2)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3)内因和外因:内因是根本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4)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5)矛盾的不平衡性: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论和两点论) 三、认识论 1、实践: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2、认识:认识的两个阶段——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 识到实践 真理: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推动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期末试题(选择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直接的理论来源是(C) A.古希腊罗马哲学 B.中世纪唯名论哲学 C.德国古典哲学 D.近代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A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经济和政治的关系问题 C.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D.自然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结束了(A) A.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B.一切唯心主义哲学 C.一切唯物主义哲学 D.一切思辩的哲学 4.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C ) A.掌握基本理论 B.亲自参加实践 C.理论联系实际 D.虚心向人求教 5.物质的惟一特性是(D ) A.实际存在 B.运动变化 C.可感知性 D.客观实在性 6.在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是(D ) 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 C.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D.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 7.时间和空间(C ) A.同物质运动无关 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 C.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 D.是运动着的物质自身 8.医学科学证明,如果人的大脑皮层受损,就会丧失思维能力,没有意识。这说明(B) A.人脑是意识的源泉 B.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C.人脑健康自然会有正确的意识 D.意识是对外界事物的正确反映 9.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C )(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A.物质决定意识的观点 B.实践第一的观点 C.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D.对立统一的观点 10.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B ) A.内因和外因关系的原理 B.量变和质变关系的原理 C.重点论和两点论相统一的原理 D.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11.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尽管在发展中曾遇到和仍将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挫折,但它已经取得并将继续取得巨大的成就和胜利。这说明(D ) A.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间断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 C、形而上学的机械决定论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决定论观点 10、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在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领域普遍起作用的规律,它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后表现出来? B、事物经过一次辩证的否定后表现出来 C、事物发展的任何阶段上都表现出来? D、事物经过量变向质变转化后表现出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试试题(六)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每小题1分,共40 分) 1. 哲学基本问题是(B)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2."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 ,这是一种 ( B ) 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 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3.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区别在于(A) A、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是否承认社会发展有规律性 D是否承认阶级和阶级斗争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实现了哲学上的根本变革,这表明(C) A马克思主义哲学已成为"科学之科学"

B、马克思主义哲学穷尽了一切真理 C马克思哲学是哲学思想继续向前推进的新起点 D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哲学思想发展的顶峰 5.在哲学上,二元论的根本错误在于(A) A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否认世界的可知性 C否认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D否认世界是运动发展的 6.科学证明,人脑是(C)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7.唯心主义运动观的根本错误在于(D) A否认物质是运动的 B、否认运动是绝对的 C否认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D否认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8.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最基本的前提是(B)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 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9."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办不到,就怕想不到;只要想得到,就能办得到。" 这种说法从哲学上看是( A ) A.坚持主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B.坚持客观唯心主义的表现 C.坚持唯物辩证法的表现 D.坚持形而上学的表现 10.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在哲学上是犯了(C) A.唯心主义先验论的错误 B.经验论的错误 C.形而上学否定观的错误 D.激变论的错误 11."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这是一种(D) A不可知论的观点 B、相对主义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 12.对立统一规律提示了(B) A事物发展变化的程度和趋势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6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一、单项选择 1、解放思想体现着()。 A.唯心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B.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统一 C.唯心主义与认识论的统一 D.唯物主义与可知论的统一 2、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需要经过()。 A.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B.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D.由物质到精神,由精神到物质的过程 3、白天和黑夜之间的先后相继现象是()。 A.必然联系 B.偶然联系 C.因果联系 D.间接联系 4、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的总和 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了和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5、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6、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 A.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斗争 B.事物双方之间的相互转化 C.矛盾双方互相调和的结果 D.矛盾双方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7、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B.大多数人同意的观点 C.对人类生存有用的理论 D.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8、社会历史规律与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共同点是()。 A.它们都是不包含偶然性的必然过程 B.它们都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 C.它们的实现都是元需人参与的客观过程 D.它们都是人类思维发展的客观过程 9、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看成()。 A.人们纯思维的理性活动 B.不断反复、无限发展的认识过程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照镜子似的、直观被动的反映 10、马克思主义从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关系中规定实践的科学含义()。 A.把实践归结为纯主观的、纯精神的活动 B.把实践看成个人的生活实践或犹太人的利己主义活动 C.认为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 D.把实践看成人为应付环境所采取的生物性的活动 11、所谓系统是指()。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12、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1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余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一)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第小题1分,共30分)在第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1、b )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c、彻底的唯心主义和不彻底的唯心主义 d、自然观上的唯心主义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 2、把可直接感知的某种具体实物看作是世界的本原,这种观点属于(2、a a、朴素唯物主义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认为,哲学是(3、b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d、人们对人生目的意义的根本观点 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的根本分歧是(4、d a、肯定世界的统一性还是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b、认为世界统一于运动还是统一于静止 c、认为世界统一于主体还是统一于客体 d、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还是统一于精神 5、相对静止是指(5、c a、事物绝对不动 b、事物永恒不变 c、事物运动的特殊状态 d、事物运动的普遍状态 6、时间和空间是(6、c ) a、物质的唯一特性 b、物质的根本属性 c、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d、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 7、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是(7、d a、事物数量的增加 b、事物的一切变化 c、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 d、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8、在生活和工作中,凡事都要掌握分寸,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和“不及”。这在哲学上符合(8、b ) a、内容和形式相互作用的原理 b、量和质相统一的原理 c、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理 d、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原理 9、有的哲学家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现象都是有原因的,因而一切都是必然的,偶然性是不存在的。这是一种 1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克思哲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及答案汇总

绪论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进入21世纪,英国广播公司(BBC)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千年思想家”网评,名列榜首的是( A ) A.马克思 B.爱因斯坦 C.达尔文 D.牛顿 2.马克思主义理论从狭义上说是( C ) A.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B.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关于资本主义转化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3.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 A ) A.不仅指马克思思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4.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指(B ) A.马克思思格斯创立时期的经典理论 B.不仅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对它的发展 C.列宁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D.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5.在19世纪三大工人运动中,集中反映工人政治要求的是( B ) A.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B.英国宪章运动 C.芝加哥工人起义 D.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经济根源是( C ) A.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C.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D.阶级斗争 7.马克思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B ) A. 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 B.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 C.工人罢工和起义 D.工人运动得到了“农民的合唱” 8.提出价值规律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是( B ) A.马克思B.亚当·斯密 C.大卫·李嘉图 D.威廉·配第 9.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理论,是指( C ) A.辩证法 B.历史观 C.劳动价值论 D.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答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试卷(A) 班级_____学号_____姓名_____得分____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广义上说是(A,P3) A、指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的发展 B、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学说体系 C、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D、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2.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C,P12)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唯物主义 3.马克思主义理论最根本的本质属性是(A,P14) A、科学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与时俱进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P25) A、人和自然的关系 B、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D、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5、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是指(C,P25)

A、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C,P28)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是(A,P37) A、对立统一规律 B、否定之否定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普遍联系规律 8.“沉舟侧半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D,P41)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的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9.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A,P42)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C,P61)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答案

1、世界观就是( )。 A 、观察世界形势的根本方法 B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观点 C 、对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 D 、对社会某些领域具体问题 的看法 2、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是( )。 A 、唯心主义 B 、相对主义 C 、不可知论 D 、反映论 3、唯物辩证法认为,主观辩证法是( )。 A 、头脑中自生的 B 、对客观辩证法的反映 C 、“绝对观念”固有的 D 、从书本上学来的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 、自然界发展的一般规律 B 、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C 、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D 、人类各种知识的总汇 5、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 A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 系 B 、绝对和相对的关系 C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D 、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第二题、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5道题共10分) 1、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关系在于( )。 A 、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B 、世界观是人生观的理论基础 C 、人生观是世界观在个人、自我生存意义上的特殊表现 D 、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也必然不同 E 、世界观也就包含着人生观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精神的精华,是因为( )。

A、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反映了时代的潮流 B、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地继承了以往哲学发展的全部优秀成 果,推进哲学的发展 C、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是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人们提供了研究和解决当今一系列全球 问题的正确方法 E、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当今时代最正确的哲学 3、现代西方哲学可分为两股思潮,它们分别是( )。 A、人本主义思潮 B、存在主义思潮 C、科学主义思潮 D、实证主义思潮 E、唯心主义思潮 4、马克思一生的两大发现分别是( )。 A、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 B、社会革命理论 C、剩余价值学说 D、劳动价值理论 E、历史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彻底、完备的唯物主义,这是因为( )。 A、它做到了辩证法同唯物主义的结合和统一 B、它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结合和统一 C、它使得哲学第一次成为科学形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D、它认为世界是运动、发展、变化的

马哲考试试卷 试题 大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大题

马克思哲学考试大题(2010年7月14日星期三) 1.物质世界的统一性是多样性的统一 一方面,物质世界中各种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及其存在形式的不同表现,因而物质世界呈现出多样性。另一方面,物质世界的多样性中又有统一性,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系统等都是相互联系的 2.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质一观点的意义 坚持这一基本观点,就要求我们在实践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既然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物质世界,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实在,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官同客观相符合,认识与实际相一致;既然物质世界是在一定的时空中运动着和发展着的世界,这就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一切以实践、地点、条件为转移,实现主观同客观、认识与实际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既然物质世界的运动不是杂乱五章的而是有规律的,这就要求我们要认识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使实践活动符合客观规律。坚持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它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哲学依据。 3. 内外因原理及其关系 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内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但在一定情况下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性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 4.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一方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和理论可以指导实践采取正确的方法,从而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和理论会引导实践采取错误的方法,从而导致失败。 5.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点与区别 a.共同点:都坚持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b.在认识如何产生和发展的问题上,有着原则的区别: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第一个根本缺陷是离开人类社会实践来观察和理解认识问题,第二个根本缺陷是缺乏辩证法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根本缺陷。 总之,由于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缺乏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直观被动的反映论;由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强调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的观点,它是能动革命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应,使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6.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生产力中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 7. 上层建筑必须符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集中表现为二者的相互作用。 首先,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经济基础的需要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第二,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三,经济基础的变化发展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而且规定者上层建筑变化发展的方向。 其次,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能动的反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从服务方向上看,上层建筑既要千方百计地维护新的经济基础。第二,从服务方式上看,上层建筑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控制来实现对经济基础服务的。第三,从服务效果上看,当上层建筑为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先进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为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腐朽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发展起阻碍、破坏作用。上层建筑反作用的性质,是由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的。 8. 人民群众创造社会历史的决定作用的表现方面 第一,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第二,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第三,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9. 简述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她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他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他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他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10. 意识的本质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11. 简述两种发展观及其对立的表现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是关于世界如何存在的两种不同世界观。它们之间的对立主要表现在: 第一,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变化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内部矛盾和否认内部矛盾的对立。 12. 量变与质变及其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的变化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质变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二者是对立统一的。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质变体现和巩固量变 的成果,并为新的量变开拓道路。总之,任何事物的运动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割裂二者的统一,就会导致激变论或庸俗进化论。 13. 辩证否定的性质和特点,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具有的重要意义 a.首先,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其次,辩证的否定具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它是发展的环节。其二,它是联系的环节。再次,作为发展环节和联系环节之统一的辩证否定是扬弃。扬弃就是既克服又保留。 b.意义: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既不要简单的肯定一切,也不要简单的否定一切,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对于传统文化,要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的借鉴和吸收的态度。要以博大的胸襟和开放的视野,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吸收和借鉴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成果。与此同时,又要批判和抵制外国资产阶级腐朽的、没落的东西。记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外国文化有益成果,建立既能体现现代世界文明水准又有自己民族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体系。 14.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 感性认识: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对事物的片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包括三种形式:感觉、直觉和表象。 理性认识: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包括三种基本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 意义: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15. 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真理具有客观性,同时又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第一,任何真理都是主体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第二,每一个

马克思主义哲学考试试题

辨析题 1、 资本主义工资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错误。(1分)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工人出卖的是劳动力而不是劳动。(2分)资本主义工资在现象上表现为劳动的价值或价格,而本质上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资本主义工资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2分) 2、 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了直接获取高额垄断利 润。 答:错误。(1分)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是为资本主义整体生产过程创造必要条件,为私人垄断资本提供公共基础设施、基本产品、开发高新技术等方面的服务,支持私人垄断资本的发展以获取高额垄断利润。(2分)资产阶级国家掌握和运用国有资本,主要是为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以维护其垄断统治,并非直接为获取丰厚的利润。(2分) 3、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导致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价值 量增加。 答:错误。(1分)社会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的生产效果或能力,它通常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多少;二是生产单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的多少。(2分)商品的价值量由凝结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可以增加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但商品价值量不变。(2分) 4、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关系问题 答:错误。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是由人类的实践活动和哲学体系本身的逻辑关系决定的;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个方面(即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5、 “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答:错误。(1)矛盾的普遍性为矛盾的共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为矛盾的个性,是指不同一事物的矛盾过程、阶段各有特点。(2)矛盾的普遍性寓于矛盾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矛盾普遍性作为事物的共同本质是不能离开矛盾特殊性的。(3)由于矛盾特殊性是事物的特殊本质,虽然与普遍性相联系,但是它表现出来的事物自身所特有的属性和特征,却不可能都在矛盾共性中存在,因此,矛盾特殊性不寓于矛盾普遍性中。 6、 事物的发展过程是由肯定到否定再到否定之否定,这是回到出发 点的运动。

马克思主义哲学试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复习题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哲学思想更加深刻、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马克思在《莱茵报》时期通过接触实际,评论现实问题,哲学思想有了很大进展,对现实社会有了更具体、更深刻的认识,表现如下: (一)马克思看到了物质利益的不同,决定人们对事物、法的态度不同(利益决定人的言行带有某种必然性、规律性) 马克思指出这一点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讨论中,在林木占有者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在林木占有者看来,某项法律对他们有利就是好的,而如果某项法律对违反林木管理条例者损害较少,那么这项法律就是多余的、有害的。林木占有者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抹杀拣枯树枝、违反林木条例和盗窃林木三者的本质区别,对三者一律当作盗窃林木来惩罚。可是他们却把用斧头还是用锯子砍伐树木区分开来,要求对“用锯子代替斧头者,一律加重处罚。”当问题涉及到林木占有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主张把大小林木占有者的利益一样看待和保护,平等就为公理。当涉及林木占有者和森林条例违反者之间的关系时,他们就要求国家只是维护林木占有者的权利,否认国家也应当保护森林条例违反者的权利,不平等就被看成是公理。 根据以上事实马克思得出结论说:“利益是没有记忆的,因为它只考虑自己。它所念念不忘的只是一件东西,即它最关系的东西——自己。矛盾毫不使他惶惑不安,因为它不会和自身发生矛盾。它是经常随即应变的说唱者,因为它没有现成的一套,而只会应景编词。”马克思甚至认为利益决定人们的言行带有某种必然性、规律性。他说:“在西伯利亚也象在法国一样,林木仍然是林木,在堪察加也象在莱茵省一样,林木占有者仍然是林木占有者。因此,林木和林木占有者如果要颁布法律的话,那么这些法律之间的差别将只是它们颁布的地方和书写的文字不同而已。”他还指出,利益比法的原则更有力量,在利益和法的原则的斗争中,利益战胜了法的原则。 (二)马克思看到了等级差别的存在,不同的等级对事物的态度不同,有不同的等级精神。 马克思说,在关于出版自由的论战中,我们看到的不是个别人之间的论证,而是等级之间的论战。由于不同的等级有不同的等级精神,所以各个等级都是从其特殊的等级精神出发去对待出版自由的。诸侯和贵族反对出版自由,是由他们同出版自由的真正的而不是想象的关系所决定的,诸侯反对自由出版物是因为它有人民性,体现了人民精神,他们要求出版物表达自己的观点;贵族反对出版自由是因为他们要把私人特权、违背人民和政府的个体自由妄称为普遍权利。城市等级把出版自由看成是行业自由,是把自由描绘成他们更亲近更了解的模样。贫民要求出版自由是为了社会了解他们的贫困并消除贫困。 (三)马克思看到了现存的国家和法是维护有产阶级利益的。 他指出:“各种最自由的立法在处理私权方面,这限于把已有的权利固定起来,并把它们提升为某种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而在没有这些权利的地方,它们也不去制定这些权利……这些立法对于那些既有权利而又受习惯保护的人是处理得当的,但是对于那些没有权利只受习惯保护的人却处理不当。”后者正是贫苦人民。这是指明了法律是有产者既得利益的体现,是对劳动人民权利的剥夺。他还说:“我们的全部叙述指出,省议会是怎样把行政当局、行政机构、被告的生命、国家的思想、罪行和惩罚降低到私人利益的物质手段的水平。”这里尖锐地揭示了当时德国的国家政权的反动性质。 (四)马克思看到了社会关系对人的独立性、客观性、及其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马克思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中指出:“造成出版方面所存在的各种问题的,不是个别官员而是制度,不能把它们归咎于个别人。”他说:“也许为了造成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二章(试题及答案)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把科学的实践观第一次引入认识论是( ) A.费尔巴哈哲学的功绩 B.黑格尔哲学的功绩 C.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功绩 D. 康德哲学的功绩 2、“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3.1633年,伽利略因宣传“日心说”被教廷判处终身监禁。1979年11月10日罗马教皇在公开集会上正式承认伽利略在340多年前受到教廷审判是不公正的,公开伽利略平反。这说明( ) A.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真理 B.真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谬误 C.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D.真理终将战胜谬误 4.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是指()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B.实践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逻辑证明也是检验真理的途径D.实践标准具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