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

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方面的研究进展microRN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类长度19~25个核苷酸的单链小分子RNA,它们参与调节细胞的生长发育、分化、增殖和凋亡等。

microRNA主要通过与靶基因转录的mRNA部分或者完全互补配对结合,在转录后水平对靶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

其中的microRNA-21在调节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将microRNA-21在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中的调节作用进行综述。

标签:microRNA-21;糖尿病;并发症微小RNA(microRNA,miRNA)是一组大小19~25 bp,在生物进化过程具有高度保守性的非编码RNA分子,它可以利用碱基配对原则识别靶基因3’非编码区的靶位点,进而抑制目标mRNA和/或降解目标mRNA,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

1993年,Lee等[1]在线虫发育过程的研究中发现了第一个miRNA,并将其命名为lin-4。

现今,超过800个人类基因被克隆排序[2],预计miRNA基因数量可超过1000个,并调控着超过30%的人类基因。

而microRNA-21(miRNA-21,miR-21)是近几年研究最为深入的miRNA之一,其高表达于哺乳动物器官组织。

目前miRNA-21在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如心血管并发症及其微血管并发症包括糖尿病肾病肾病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已逐渐引起关注,本文将这方面进行综述如下。

1 microRNA-21概述人类microRNA-21(miRNA-21)定位在染色体17q23.2,与编码跨膜蛋白的基因VMP1(或TMEM49)、人乳头状瘤病毒16(HVP16)以及编码RNA U6的基因整合位点的位置重叠[3]。

miRNA-21在细胞核内由RNA聚合酶Ⅱ及Ⅲ转录生成,再由核酸酶Drosha加工成发夹状的前体pre-miR-21,最后被转运到细胞质经Dicer酶剪切为成熟的miRNA-21,但是miRNA-21的表达调控又有其独特的方面[4]。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变 的 作 用 尚未完 全 明确 。虽然 D C 研 究 发现 降 低 容易通过饮 食控制 或药物治疗达标者需要调高他 C T 血 糖 可 减 少心 血 管 事 件 的发 生 ,但 1 型糖 尿病 患 者 们 的 血 糖 控 制 目标 值 , 目前 对 糖 尿 病 人 群 仍 推 荐 b %为 降糖 目标值 。 同时 ,2 型糖 尿病 患者通 大 血 管 病 变发 生 率 本 身就 低 ;而UKP 研 究 中强 H A <7 Ds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研究进展及展望
卫生部 北京 医院 内分泌科 鲜彤章 郭立新
糖 Biblioteka 嵩 妻 率 与 常 规 治 疗 组 相 比 ,在 磺 脲 类 一胰 岛 素 组 和 二 甲双 胍 组 分 别降 低 1 % ̄ 3 % ,全 因死亡 率 分 别降 5 D3
病 大血 管 病变 所导 致 的死 亡约 占糖尿 病患 者死 因的 低 1 % ̄ 2 %,具 有统 计学 意 义 。在ACCORD 究 3 17 1 研
控 制血糖是否能降低大血管病 变风险
— —
( b %) ,以 免增加 死亡 率 。AC OR 研 如H A。 <6 C D
究 强化 治疗 组 死亡 率升 高 的原 因 尚不清 楚 ,亚 组分
流行病学研究
DCCT 研究  ̄ UKP 研究 已经证 实血 糖控制 可 析 推测 可 能与 低血 糖 发生率 高 、体 重增 加 、药 物相 H DS 明显 减少 糖 尿病 微血 管病 变 的发 生 ,但 对大 血管 病 互 作 用和 不 良反应 有 关 。但 这 并 不表 明对 于血 糖很
23 / 。流行 病 学研 究 发现 2 糖 尿病 患者 心 肌梗 死 和 f V 型 D ADT 究 中 ,患者 的平均 年龄 约 比uKP 患者 研 Ds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张梦丹;朱凌燕;刘玉
【期刊名称】《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年(卷),期】2021(14)6
【摘要】2013年我国成年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4%,糖尿病已成为流行病。

下肢动脉粥样性病变(LEAD)是外周动脉疾病的一个组成部分,表现为下肢动脉的狭窄或闭塞,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是动脉炎和栓塞,成为下肢坏疽的病理基础。

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比较,发生LEAD的危险性增加2倍,且发病率随年龄增大而增加。

本文就糖尿病性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总页数】4页(P174-177)
【作者】张梦丹;朱凌燕;刘玉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第二人民医院神经内分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
【相关文献】
1.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2.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神经病变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3.高尿酸血症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的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4.转化生长因子-β在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中作用的机制研究进展
5.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神经血管损伤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厚 以及 系 膜 区 细 胞 外 基 质 的 进 行 性 积 聚 , 蛋 白排 泄 尿

糖 尿病 所 引起 的糖 代 谢 紊 乱 , 致 微 血 管 病 变 , 导
继 而引起 一 系列 并 发 症 , 括 视 网膜 病 变 , 尿 病 肾 包 糖 病 和糖尿 病 足 。糖 尿 病微 血 管 病 变 的机 制 尚不 完 全 明确 , 目前认 为非 酶 性 糖 基 化 终 末 产 物 形 成 、 白激 蛋
医 研 杂 20 月 学 究 志 0 年8 第3卷 第8 1 9 期
・综 述 与 进 展 ・
糖尿病微 血管病变机制 的研究进展
王 慧 娄 晋 宁
糖 尿病 已成 为世 界上 发 病率 最高 、 人类健 康 威 对 胁 最严重 的疾病 之一 。胰 岛 素抵抗 、 岛素功 能缺 陷 胰 导 致胰 岛功 能衰 竭 是 2型糖 尿 病 发 病 的重 要 机 制 之

导致 视 网膜 脱 离 , 成 失 明 。足 细 胞 和 内 皮 细 胞 造 形成 了 肾小球 毛细 血 管 网 , 与基膜 一起 构成 了 肾小 并 球 的滤过 屏 障 。足 细 胞 损 伤 和 丢 失 是糖 尿 病 肾病 的
主要 病理 特征 之一 。 此外 , 尿病 肾 病 早期 出现 肾小 球 肥 大 、 膜 增 糖 基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的 病 理 特 征
内皮 细胞 在糖 尿 病微 血 管病 变 中具有 关键 作 用 , 其 结构 和功 能均 表 现 出显 著 的异 质 性 。来 自不 同部 位 的血管 内皮 在 正 常 和疾 病 状 态 下 的表 型 特 征 并 不 相 同。研 究表 明 , 不仅来 自大血 管 和小 血管 的 内皮 细 胞 的基 因表 达谱存 在 差异 , 且来 自不 同组 织器 官 的 而 微 血管 内皮 细胞 的基 因表 达谱 也不 相 同 , 些差 异 基 这 因对 于 内皮 细胞 的 迁 移 、 管 生 成 、 血 细胞 外 基 质 形 成 和脂 质代 谢 等一 些 生 物 效 应 有 重 要 意 义 。除 内皮 细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症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症的研究进展

Advances in Clinical Medicine 临床医学进展, 2023, 13(2), 1302-1307 Published Online February 2023 in Hans. https:///journal/acm https:///10.12677/acm.2023.132179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症的研究进展邓文斌,黄仕琼,禹莉莎,李利华*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 大理收稿日期:2023年1月3日;录用日期:2023年1月28日;发布日期:2023年2月6日摘 要近年来,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节制、锻炼少等因素,已经成为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症的主要诱因。

对此,联合国设立了“联合国糖尿病日”,希望能够以此来提升人们对糖尿病的认识。

作为一种代谢性疾病,长期高血糖引发胰岛素抵抗,从而进一步罹患糖尿病;高血糖并发症一般体现在心、脑、肾和眼等方面,例如青光眼、视网膜病变、冠心病、心肌病变、脑出血等。

本文将针对性地从影响因素、症状的病理生理学机制和风险评估等方面,对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症的研究进行论述,旨在梳理当今学术界对糖尿病并发症的研究进展,让人们能够真切地认识到糖尿病并发心血管病症对自身带来的危害。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心脏病,脂代谢紊乱,纤溶系统异常Advances in the Study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Complicated by Diabetes MellitusWenbin Deng, Shiqiong Huang, Lisha Yu, Lihua Li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Dali University, Dali Yunnan Received: Jan. 3rd , 2023; accepted: Jan. 28th , 2023; published: Feb. 6th , 2023AbstractIn recent years, the fast pace of life, uncontrolled diet, and low exercise have become the main causes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diabetes. In response, the United Nations estab-lished the “United Nations Diabetes Day”, hoping to raise awareness of diabetes. As a metabolic disease, long-term hyperglycemia triggers insulin resistance, which leads to further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the complications of hyperglycemia are generally in the heart, brain, kidney and eyes, *通讯作者。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血糖波动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研究进展

D M患 者即使 血糖不高 , 如血糖 波动大 同样会 导致并 但
发症 。一项用 G K鼠的基础研究证实 , 复的 P G波动会加 反 P
剧单核细胞黏 附到主动脉血管内皮 , 比持续性 高血糖 损伤更 严重 。与慢性高血糖相 比 ,P P G波动以及整体血糖波 动可 以 产生更多 的氧化应激反应 。韩 国学 者发现 , 培养在 间歇 性高 血糖 比持续性 高血 糖 中 的胰 岛 B细 胞表 达 MnS .O和 b 1 c. 2 增加 , 进一 步说 明暴 露在间歇性高血糖 的胰 岛 1 3细胞凋亡数 量比处于持续性高血 糖时大 得多 J 。细胞 可 以通 过改 变某 些代谢状 态或进行调节 性反馈来 部分 拮抗葡 萄糖 的毒性 作 用, 有学者称其 为“ 高血糖记忆效应 ” 而葡 萄糖浓 度剧烈 波 ,
素) 使用不 当、 患者治疗依从性差等 因素 , 导致血糖总体水平
升高及血糖波动性增 大 。主要 表现 为 : 整体 血糖 水平 高 ; ①
② 日内 、 日间血糖 波动幅度明显增 大 , 分别 达 6m o L和 2 ml /
mm lL 是正常糖调 节人 群 的 3倍 和 2 5倍 ; T D 由于 o , / . ③ 2M
D M控制和并发症研究 ( C T 及 英 国前 瞻性 D DC) M研究 ( KD ) U P S 确立 了 H A. 为 D b 作 M慢 性并 发症 预测 因 子的地 位, 然而近年来研究表 明, M慢性并发症不仅 与 Hb 密切 D A 相关 , 血糖 波动 能加重 D 慢性并 发症 的发 生 , H A 且 M 在 b 相 同的 D M患者 中, 血糖 波动明显 者血管相关并发 症的发生
表明 , M慢性并 发症 的发 生 、 D 发展 不仅 与整 体 ( 持续 ) 糖 血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简称DR)属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亦是其最常见、最严重、治疗最棘手的眼部慢性并发症,易致失明,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DR虽无法完全治愈,但近年来,中医药联合西医综合治疗的方法在临床上广泛运用以延缓其进展。

本文通过阅读大量文献资料,总结归纳中西医结合治疗DR的进展,以期为DR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研究进展引言糖尿病视网膜病是糖尿病患者在糖代谢紊乱的条件下诱发的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以眼底出血、静脉串珠样改变、新生血管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是中老年人致盲的首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病率的增高,DR患者亦呈正相关增长趋势,数据显示,到2045年DR患者将达7亿。

众所周知,DR可导致患者视力下降,这大幅度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更值得令人担忧的是,其提高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因此,DR已成为国内外不可逆性致盲性眼科疾病之一。

中医学认为,DR属于“消渴目病”范畴,多由于消渴病气阴两虚,进而导致气虚血瘀,若瘀阻目系则目窍失于濡养、视物模糊,最终形成消渴目病。

因此,中医治疗DR多以活血化瘀为法,并根据辨证论治辅以清热、益气、养阴。

近年来,活血化瘀类方药联合羟苯磺酸钙干预DR可获良效,但目前缺少联合用药的系统性评价,且其安全性尚待进一步阐明。

基于此,本研究对中西知结合治疗DR的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进行系统评价,旨在为中西医结合治疗DR提供循证医学依据。

1糖尿病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2017年全球约4.25亿成年人患糖尿病,数据显示,到2045年DR患者将达7亿,糖尿病可累及全身所有组织器官,形成多种并发症,其眼部并发症糖尿病眼底病,包括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黄斑水肿(diabetic macularedema,DME),严重危害人类视力,是造成成人失明的主要原因。

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糖尿病足微血管病变及其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Woi Ju a o It r e r ioa adWet nMein 2 1 , o. , o6 r or l fne a dTa t nl n s r dc e 02 V 17 N . d n g t di e i
・5 33 ・
为主 的血 液流变 性 的 改变 , 糖 尿 病 微 血 管病 变 过 在
能抑制血小板粘附和聚集 , 保护及修复 内皮 细胞 , 对抗血 栓形 成 , 高 血 液 灌 注 量 , 而 防 治微 血 管 提 从
病变 。
(R 明显升高 , I) 红细胞 电泳率 ( M ) E R 明显降低 , 血
小板粘 附性 增高 , 聚集 性增 强 , 释放反 应异 常 。
P C通 路 的激 活可 影 响一 系列 血 管 功 能 , 进 血 小 K 促 板聚集 , 高血液 黏 稠度 , 提 改变 血 液 流 变性 , 成 微 造 循环 障碍 , 使微 血管 病变 的发生 。 促
( ) 液流变 学 : 5血 以红 细胞 比积 , 细胞 变形 性 红
世 界 中西 医结 合 杂志 2 1 0 2年第 7卷 第 6期

基 理 特 征 : 循 环 功 能 性 改 变 , . 微 内皮 损
伤, 基底 膜 增 厚 , 液 黏 稠 度 增 高 , 细胞 聚集 , 血 红 血 小 板粘 附 和 聚集 , 微 血 栓 形 成 , 微 血 管 病 变 的 致 是 主要过 程 。糖 尿 病 微 血 管 病 变 共 同 的 病 理 基 础 是 微 血管 的功 能和 结构 改 变 , 周 细胞 的丢 失 可能 是 而
少血 管 内皮 细胞 氧 化 应 激 , 正 微 血 管 、 流 动 力 纠 血
学异常, 进而改善微循环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综述与进展・(advancedglycationendproducts,AGEs)是在非酶促条件下蛋白质、氨基酸、脂质或核酸等的游离氨基与还原糖的羰基经过缩合、重排、裂解、氧化修饰后所产生的一组稳定的终末产物。

在长期高血糖过程中,糖尿病患者体内的糖基化终末产物生成增多,通过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结合,干扰活性氧的作用,导致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紊乱,影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使血管舒张功能受损,可能是引起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始动因素之一。

正常情况下RAGE在血管内皮细胞、周细胞、足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中都有低水平表达。

糖尿病发生后细胞RAGE表达水平随着其配体浓度的增加而上调口1。

AGEs—RAGE对于糖尿病肾小球病变发生发展的作用已经通过转基因动物模型所证实。

Yamamoto等将胰岛细胞过度表达iNOS的转基因小鼠与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过表达RAGE的转基因小鼠进行杂交。

结果杂交小鼠的RAGE过表达增加了内皮细胞对糖基化终末产物的敏感性。

这种双重转基因鼠的肾脏病变呈加速发生,蛋白尿加重,肾脏增生肥大,出现肾小球系膜增生和肾小球硬化H1。

而阻断db/db小鼠的RAGE或敲除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小鼠RAGE基因,则可减轻糖尿病小鼠的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

肾小球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可能是引起糖尿病肾病的始发因素,但是AGEs引起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具体机制尚不完全清楚。

除肾小球内皮细胞外,系膜细胞和足细胞亦表达RAGE受体。

AGEs通过RAGE与这些细胞结合,可产生过多的基质蛋白,并能改变基质蛋白金属酶和金属蛋白酶抑制物表达p1。

3.蛋白激酶C信号通路激活:目前认为,蛋白激酶C(PKC)激活可能是糖尿病微血管损伤的共同通路。

糖尿病情况下多种途径可激活PKC:高血糖可使细胞内二酯酰甘油(DAG)增多,激活PKC;多元醇通路活跃使NADH/NAD+比值升高,有利于DAG形成,从而激活PKC;AGE和RAGE相互作用也可激活PKCpl;氧化应激反应和游离脂肪酸增加均可导致PKC激活∞1。

PKC激活进一步影响一系列血管功能,包括血管的舒缩反应、通透性、内皮细胞增生、新生血管形成以及血液流变学的改变。

PKC可抑制内皮细胞的eNOS活性,降低一氧化氮(NO)的产生,并且增加血管的内皮素(endothelin一1,ET一1)的释放,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1;PKC也可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通透性;PKC还可上调肾小球的TGF—B,表.102・达水平,增加纤维连接蛋白和Ⅳ型胶原的表达,导致细胞外基质增生。

在糖尿病状态下,视网膜、肾小球和主动脉等多种组织中PKC活性均增强,而脑组织的PKC活性保持不变,提示了组织特异性的PKC激活可能部分解释了为什么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主要发生于视网膜和肾小球,表现出一定的器官特异性¨1。

PKC在血管组织中的分布呈亚型特异性,其中PKC—B主要在视网膜、肾脏、心脏、脑和胰岛等组织中表达,被认为是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密切相关的一种主要的亚型一1。

由于PKC对组织或细胞的生理活动非常重要,非特异性的全PKC抑制剂很可能引起一些毒性反应,甚至导致机体死亡,因此人们针对PKC—B亚型设计了特异性PKC一13抑制剂(LY333531)。

研究表明,LY333531可使糖尿病早期的肾小球高滤过状态恢复正常,降低蛋白尿排泄率,下调肾小球内TGF—B,表达,肾小球内细胞外基质沉积减少,因而缓解了肾小球硬化及肾问质纤维化的程度,有阻止或延缓糖尿病肾病发生和发展的作用∽J。

4.蛋白激酶A活性降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提示蛋白激酶A(PKA)在糖尿病血管病变过程中可能有一定的作用。

在血管组织中,cAMP可调节血管张力和维持平滑肌细胞的收缩功能,它与PKA结合可使底物磷酸化,进而调节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凋亡,影响下游信号通路的基因表达以及维持血管张力。

PKA不仅可通过上调血管内皮细胞eNOS的表达和活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还可下调血管NADPH氧化酶的p22phox亚基表达,从而抑制氧化应激反应中活性氧簇(ROS)的大量生成¨引。

高糖状态下,脂联素可以通过激活PKA抑制内皮细胞生成大量的ROS…1。

此外,PKA激活可抑制内皮细胞凋亡,降低血管内皮的通透性以及改善血管内皮的屏障功能¨t”o。

许多研究表明,PKA与PKC的激活对细胞的功能具有相反的作用,因此,PKA激活可能对糖尿病状态下的微血管有保护作用,可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

5.氧化应激反应:在2004年的ADA和EASD大会上美国学者提出: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4条通路活性增加,实质上都是高糖诱导的超氧化物过表达的结果。

持续高糖状态下葡萄糖诱导的线粒体过氧化物生成过多是糖尿病各种并发症发生的中心环节和共同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目前发现,氧化应激反应可以激活几乎所有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有关的信号传导通路,包括PKC通路、多元醇通路、己糖万方数据医学研究杂志2010年8月第39卷第8期・综述与进展・胺通路以及AGEs形成’6o。

氧化应激的结果是导致ROS的产生。

糖尿病血管病变过程中产生的ROS主要来源于以下几种途径:葡萄糖自身氧化、蛋白质非酶糖基化、多元醇通路激活、线粒体电子传递链、NADPH氧化酶和解偶联的eNOS一“。

Brownlee等认为糖尿病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生成ROS可能是氧化应激的一个重要原因。

他们进一步提出,来源于线粒体的ROS通过下调eNOS的表达和抑制其活性导致内皮细胞功能障碍¨“。

因此,阻断线粒体产生过量的活性氧可抑制高血糖引起的蛋白激酶C激活、AGEs生成、山梨醇蓄积以及转录因子NF—KB的活化。

ROS介导的微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可能表现为记忆性的病理改变,当血糖降至正常后,这种改变仍然存在,从而影响血糖水平的恢复,称之为高血糖的“代谢记忆”¨“。

过量生成的ROS可以与DNA和蛋白相互作用,引起细胞损伤,其中线粒体DNA可能是ROS损伤的一个特殊靶点¨…。

近期研究发现,NAD—PH氧化酶在氧化应激过程中有重要作用c171。

AGEs和RAGE相互作用激活下游通路的PKC—d,介导糖尿病大鼠肾脏的NADPH氧化酶生成ROS。

t21。

糖尿病小鼠的PKC一8基因被敲除后其NADPH氧化酶不再被激活,表明NADPH氧化酶激活可能通过PKC途径¨“。

在氧化应激反应中,NADPH氧化酶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在糖尿病早期,短暂激活NAD—PH氧化酶可通过ROS激活细胞内氧化还原信号通路,继而诱导抗氧化酶表达上调,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另一方面,长期激活NADPH氧化酶产生过量的ROS可引起eNOS解偶联、线粒体功能障碍以及细胞内NADPH水平下降所致的抗氧化基因表达减弱¨9|。

Satoh等发现,糖尿病大鼠肾小球eNOS的mRNA和蛋白表达增强,而肾小球eNOS的二聚体形式减少,eNOS处于解偶联状态可导致ROS生成增多。

因此,认为NADPH氧化酶和解偶联的eNOS很可能是糖尿病大鼠肾小球ROS生成的主要来源圳1。

6.细胞因子:糖尿病患者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与VEGF表达水平上调密切相关。

VEGF可促进血管生成,增强血管通透性,增加黏附分子及细胞外基质的产生。

色素上皮细胞衍生因子(PEDF)为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成员,具有潜在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PEDF可减弱VEGF对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影响。

PEGF不仅抑制NADPH氧化酶的活性,具有抗氧化特性,而且可抑制AGEs诱导的RAGE过表达旧“。

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增生期,VEGF表达水平上升而PEDF水平下降。

此外,糖尿病状态下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水平显著升高,包括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一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一1)和E一选择素,导致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间的黏附增加,聚集形成小栓子阻塞血管,同时白细胞活化所产生的细胞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的损伤,加重微血管病变。

三、C一肽在防治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既往认为c肽没有生物学活性,c肽与胰岛素一同从胰岛p细胞分泌,仅用于评估D细胞的功能。

1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绝对分泌不足,其C肽水平明显低于正常。

2型糖尿病早期为胰岛素抵抗,临床上以高胰岛素血症为主,C肽水平有所上升,而后期胰岛B细胞功能衰竭,胰岛素与c肽水平均下降。

近1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肽在防止和逆转早期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胰岛素可以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进展,但不能防止和逆转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新诊断的早期1型糖尿病患者在接受胰岛素治疗后其肾小球的高滤过并不能恢复正常,而给予生理剂量的C肽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

其次,成功的胰岛移植可以使糖尿病患者的尿蛋白及尿微量白蛋白明显降低,提示胰岛移植可以防止甚至逆转糖尿病患者的肾脏病变一2I。

Thompson等发现,与药物治疗组相比,胰岛移植成功的患者在移植3年后视网膜病变程度明显减轻,表明胰岛移植在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日…。

胰岛移植后,内源性胰岛素重新分泌,C肽分泌也随之恢复。

因此,认为重新分泌的C肽可有效地防止和延缓糖尿病微血管病变。

c肽在防止和逆转糖尿病微血管病变中的作用,还有待更长期的临床研究予以证实。

目前对C肽作用机制的认识主要有3个方面:①激活肾小管细胞Na+一K+一ATP酶,增强肾小管对水和盐的重吸收;此外,在人肾小管细胞中c肽参与磷脂酶C、蛋白激酶PKC一8、PKC一£和RhoA的激活,导致ERKl/2和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磷酸化,同时激活蛋白激酶B心“;②与细胞膜上G蛋白偶联的受体特异性结合引起胞内ca2+浓度升高∞引;③结合到包括内皮细胞在内的细胞的细胞膜上,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刺激一氧化氮合成,维持血管稳态‘2“。

四、结论与展望综上所述,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

长期高血糖导致糖基化终末产物・103・万方数据万方数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