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与庄子的共通之处
屈庄浪漫主义异同比较

目录绪论: (4)一、浪漫主义的概念、特征及种类................................ (4)3(一)、什么是浪漫主义及浪漫主义文学 (4)(二)、浪漫主义的特点及种类 (5)二、屈原创作的浪漫性 (7)(一)、屈原浪漫主义特征 (7)1、诗歌形式富浪漫气息 (7)2、浪漫高洁的人格理想 (8)3、浪漫性之奇特的想象与高度夸张 (8)三、庄子创作的浪漫性 (9)(一)庄子的浪漫主义特征 (9)1、具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形象 (9)2、寓言说理,生动蕴藉的浪漫笔法 (10)3、出乎寻常的夸张比喻手法 (10)四、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比较 (11)(一)相同之处 (11)1、现实的不容催生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11)2、作品都体现了主观人格魅力 (12)3、文章的修辞手法相同 (13)(二)不同之处 (14)1、迥异的人生态度和不同浪漫主义精神内质 (14)2、文章的表现手法上存在不同 (14)3、以是否入世为标准探讨积极与消极 (16)结论 (16)屈庄浪漫主义异同比较- 2 -屈庄浪漫主义异同比较学生:汪娟指导老师:王萍淮南师范学院中文与传媒系摘要:中国文学和文人很多受到屈原和庄子的影响。
他们不但人格高洁,而且其浪漫主义文学的成就树立了文学史的高峰。
从浪漫主义的概念、特征和种类为出发点来探讨屈庄浪漫主义的异同点。
申明两者的独特性也就是各自创作的浪漫性,再从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程度、感情抒发的主观性、表现方式探讨其共性。
最后从相同的夸张手法、奇特的行文思路等方面对比其差异性。
同时我们要明白研究此论题对于研究中国浪漫主义乃至世界都有着深刻的意义。
关键词:屈原;庄子;浪漫主义文学;比较;表现手法;现实和理想世界Qu Zhuang romanticism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Student: WangJuanGuiding teacher: WangPingHuainan Normal University ,Chinese and Media DepartmentAbstract:Qu Yuan and Zhuangzi had a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literati. Not only do they have a noble personality, and achievements of Romantic literature also reached the peak of literary history. Romantic writer for Chu, also accept the influence of the Chu culture, but also equally by the Central Plains culture, which makes them a lot of similarities, similar situation so that they are not satisfied with the present and go to turn the pursuit of an ideal world, the same noble qualities determine their personality, the United States with the same enthusiastic pursuit of, and respect. However, as individuals, their body radiates more different. Different life experiences to create different styles of romanticism,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of the differences led to different styles of romanticism, one is negative, a positiv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work practices are very different, which also led to the different content of their work. From the experience of the two ideolog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starting to study the similarities anddifferences of their literary style and the spirit.Keyword:Qu Yuan Zhuang Zi Romantic Literature Compare绪论:浪漫主义的滥觞可以说是上古神话的奇妙幻想, 后代作家的艺术想象力的获得需要神话的启发。
庄子与屈原对话原文

庄子与屈原对话原文庄子:屈原啊,今天我特地来找你,想与你交谈一番。
屈原:庄子先生,有何指教?庄子:最近我在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觉得人应该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你有何看法?屈原:我也曾思考过这个问题。
人生苦短,我们应该珍惜时间,追求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情感表达。
庄子:正是!人们常常被世俗的名利所困扰,过多的追求物质和地位,却忽略了内心的需求。
屈原:我曾经担任楚国的官职,身陷政治斗争,感到疲惫和失望。
后来我选择了离开官场,回归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庄子:你的选择很有智慧。
内心的宁静和自由是人最大的财富,追求这种境界才能真正体验到人生的乐趣。
屈原:但是,庄子先生,我们不能完全逃避现实,逃避社会。
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变和影响世界。
庄子:你说得对。
逃避并非解决之道,我们需要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与社会互动,为社会做出贡献。
屈原:正是如此。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和责任,我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的挑战和困境。
庄子:你的话提醒了我,我们不能只关注个体的内心,还要考虑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
屈原:是的,我们应该关心他人,关注社会,以共同的努力来实现更美好的未来。
庄子:我觉得我们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我们共同追求着人生的真理和境界。
屈原:是的,我们都在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寻找内心的安宁和自由。
庄子:屈原啊,我很高兴与你进行这次对话,你的见解对我启发很大。
屈原:我也很荣幸能与您交流,你的思想深邃而卓越。
庄子:希望我们能继续保持联系,一起探索更多关于人生和世界的奥秘。
屈原:当然,我期待与您的再次交流。
让我们共同努力,实现内心的自由和社会的进步。
庄子与屈原的对话结束了,但他们的思想与智慧将继续影响后世。
他们在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的同时,也关注着社会的现实和发展。
他们的对话启发我们,让我们思考人生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同时以积极的态度参与社会,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贡献。
他们的思想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引领我们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简析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异同

简析屈原与庄子浪漫主义的异同
一、相同点
1.想象丰富而奇特庄子想象丰富,构思奇特,选象组象,大胆夸张,波诡云谲,意境雄阔,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如《逍遥游》中的大鹏展翅图景写来异常雄阔。
屈原想象丰富,构思奇特,体现在大量运用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方面。
2.浓厚的楚文化色彩庄子更多地从思想内核上,体现出楚文化的色彩,如对道家思想的发挥,逍遥、等万物、齐生死等观念。
屈原则大量运用了楚国的地名、物称、方言、口语等,使全诗具有鲜明浓郁的地方和民族特色。
二、不同点
1.文学性与哲理性上庄子浪漫主义充满哲理,善于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情节性强的寓言故事说理,将文学与哲理熔为一炉,使深邃的哲理形象生动,充满情趣。
屈原则形象思维丰富,文学性强,哲理性弱。
2.在语言上庄子善造新语,如“浑沌”、“造化”、“志怪”、“小说”、“寓言”、“运斤成风”、“游刃有余”、“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等,至今还广为运用。
在诸子中成就也最高,不仅嘻笑怒骂,激情澎湃,气势磅礴。
屈原则善于从民间语言中如方言、口语吸取养料。
此外,屈原突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式,汲取南地楚歌的韵调和句式,采用
散文化的长句,以六言为主,长短相间,灵活多变,创造出一种比较自由灵活的新诗体,扩大了诗歌的表现力。
屈原与庄子相遇的故事(一)

屈原与庄子相遇的故事(一)屈原与庄子相遇序言有一天,屈原和庄子偶然相遇在一座古老的山林中。
他们心生好奇,决定一同探索这个神秘的地方。
探索山林1.静谧的环境–山林中弥漫着清新的空气,两位大师深吸一口,沉浸在宁静的环境中。
–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静心聆听山林中的鸟鸣和风声。
2.山林的奇异之处–在行走的过程中,屈原和庄子发现山林隐藏着许多奇特的现象。
–他们看到一棵树上结满了彩色的花朵,每朵花都发出迷人的香气。
–他们还遇到了一只能说人话的猴子,它向他们诉说着山林中的秘密。
对话1.屈原与庄子的思考–两位大师停下脚步,开始探讨在山林中所见到的奇异现象。
–屈原认为这些奇特的现象是神秘的自然力量所致,是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礼物。
–庄子的观点则是,这些现象是我们心灵的投射,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联结。
2.屈原与庄子的争论–两位大师因对奇异现象背后原因的理解产生分歧,展开了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论。
–屈原坚持认为人应该敬畏大自然,尊重并顺应自然的规律。
–庄子则主张人应该超越对自然的敬畏,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超越对自然的理解。
归一1.辩论的收场–辩论过后,屈原和庄子达成了共识。
–屈原认识到自己过分敬畏大自然,而庄子看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得到的启示–屈原在这次相遇中学会了更加尊重自然的同时,也要理解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与之和谐共生。
–庄子也明白了超越对自然的敬畏,才能探索出更深刻的人生意义。
结尾屈原和庄子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智慧,并在这次相遇中得到了启迪。
他们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更加深入的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这次相遇,他们的智慧与修养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屈原与庄子相遇(续)新的探索之旅1.目的地选择–屈原和庄子决定继续前行,寻找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他们选择了一座险峻的山峰作为下一个目的地,希望在那里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
2.攀登山峰–屈原和庄子开始攀登险峻的山峰,拿着登山杖,小心翼翼地往上攀爬。
–在攀爬的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庄子与屈原对话原文

庄子与屈原对话原文庄子:屈原啊,你好!很高兴能与你展开一次对话。
屈原:庄子先生,你好!我也很荣幸能与您交谈。
您的思想深邃而富有哲理,我对您的学说也非常钦佩。
庄子:谢谢您的夸奖,屈原先生。
您的《离骚》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我也对您的才华和见解十分敬佩。
屈原:庄子先生,您的《庄子》一书,对人生和宇宙的思考具有独特的见解。
我读过您的著作,深受启发。
庄子:屈原先生,您在《离骚》中表达了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
我认为,人生苦短,世事无常,我们应该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
屈原:确实如此。
我在《离骚》中写道:“人之生也,固有一死。
”我们都面临死亡的命运,所以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追求内心的宁静与满足。
庄子:正是如此。
我在《庄子》中强调了自然与人的和谐相处。
人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放下执着和欲望,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快乐。
屈原:您的思想深奥而超越时代,让人们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
我在《离骚》中写道:“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意思是只有经历过寒冷的冬天,才能明白松柏之后凋谢的道理。
庄子:您的诗词表达了对现实的痛苦和对理想的追求,让人们思考人生的意义。
我希望通过《庄子》一书,让人们认识到自我和自然的关系,从而找到内心的平静。
屈原:我们都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自由,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受到外界的干扰和束缚。
如何才能真正实现内心的自由呢?庄子:我认为,要实现内心的自由,首先要放下欲望和执着。
我们要学会接受一切的变化和不确定性,顺应自然的规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摆脱痛苦和困扰,达到内心的宁静。
屈原:您的观点很有道理。
在《离骚》中,我也提到了“抱朴而长吟,人亦有言曰:‘吾未得志也。
’”意思是说,我虽然追求理想,但我也深知自己的不足和现实的限制。
庄子:是的,我们都是凡人,注定要面对一生的挫折和困难。
但是,只要我们保持积极的心态,努力追求内心的自由和宁静,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真正的快乐和满足。
屈原:非常感谢您的启发和分享,庄子先生。
(现代文阅读题)庄子,会飞翔的人阅读答案

庄子,会飞翔的人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庄子,会飞翔的人朱以撒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
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
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在秋风秋雨中日渐一日地残破。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那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
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
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及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的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④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
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
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
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
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
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庄子》恶乎往而不可

成然寐 蘧然觉 来酣然入睡 自在地醒来
CONTENTS
归纳要点
通假字
• 颐隐于齐 齐通“脐” • 不翅于父母 翅通“啻” • 女恶之乎 女通“汝” • 亡 予何恶 亡通“无” • 予因以求时夜 时通“伺” • 此古之所谓县解也 县通“悬”
通假字
• 佚我以老 佚通“逸” • 取妻者止于外 取通“娶” • 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兑通“悦” • 使日夜无郤而与物为春郤通“隙” • 故不足以滑和 滑通“汩” • 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 知通“智”
CONTENTS
赏析第二则故事
COcoNnTtEeNntTS
文本分析:
一、试着用两句话概括一下奇丑无比的哀 骀它的魅力 二、孔子如何评价它 用六个字概括 三、 什么是“才全德不形”
哀骀它
才全而德不形者
➢
哀公曰:“何谓才全 ”仲尼曰:“
死生存亡 穷达贫富 贤与不肖毁誉 饥
渴寒暑 是事之变 命之行也 日夜相代
五、俄而子来 不久子来生了病 呼吸 有病 喘喘然将死急促将要死去 它的妻子孩 其妻子环而泣之 子围着它哭泣 子犁前去问 子犁往问之 曰:候它 对他们 说:“去 躲 「叱 避 旡怛化 」开 不要惊扰了变化 ”然后 倚其户与之语曰:倚在它 子来 的门上跟它交 「伟哉造化 又将谈说:“伟大啊造化 又将 奚以汝为 将奚以把您弄成什么呢 又将使您 汝适 以汝为鼠肝 去往什么地方呢 把您变成 乎 以汝为虫臂乎 老」鼠的肝脏吗 把您变成昆
我的感悟
• 庄子常常从人生的绝境中发掘光明的 前景 指出突围的途径 如果还记得庄子 三十五岁以后一定好好读读它
唯命之从
宾语前置
不爪剪
宾语前置
恶乎往而不可哉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屈原与庄子的共通之处【摘要】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他们同为楚国人,都是在荆楚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
【关键词】屈原;庄子;楚文化;道家;悲剧庄子与屈原,是中国哲学史与文学史上两颗璀璨的巨星。
他们同时出现于战国时代,庄骚比翼,哲诗辉映,代表了我们民族在思辨与审美领域中达到的高峰。
然而简单的用哲学和文学分别来概括二人的成就是不科学的。
庄子是思想家,却有着诗人的气质,他是将认知与审美融为一体的哲人。
一部探讨哲理的《庄子》,却充满了艺术的想象和浓郁的抒情。
屈原则恰恰相反,他是诗人,却也有着深邃的哲学思想。
他的诗篇也都蕴含了一种哲学意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的思考。
屈原既是诗人,又是哲人。
以屈原作品为代表的《楚辞》的出现,其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诗歌艺术的范畴,而达到了整个楚地文化的领域。
他们同为楚国人,都是在荆楚文化土壤上成长起来的,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可比性。
本文试从文化背景、道家人格、悲剧情怀三个方面,尝试论述两者之间的共通之处。
一、楚文化孕育下的文化精灵楚国地处远离中原发达地区的长江流域,这里崇山峻岭,荆棘丛生,生活在地处蛮夷多族杂居的独立宗国,楚人长久地保留着“鬼神”观念,即使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许多地方却还保留着殷商以来巫风巫俗的原始遗留。
在以巫为主要内容的宗教狂热中,楚民形成了无拘无束,保持着自由、开放的天性。
楚文化内涵丰富,有着明显的神性特征。
原始宗教和浓厚的巫筮之风是楚国文化发展的背景内容之一。
楚辞和哲学等是楚文化的主要内容,也是主要载体,它们都集中地体现了楚文化中的浪漫主义精神风貌,形成了一种整体的综合的浪漫主义艺术和美学风格。
正是在这种浩大、神秘的文化感染下,才有《楚辞》、《庄子》的产生和存在。
楚文化中的巫术文化对屈原的影响深远可见一斑。
正如上文所言,在以巫为主要内容的宗教狂热中,楚民无拘无束,保持着自由、开放的天性是屈原最熟知和了解的。
屈原所有作品中都有分量很重的巫风巫俗内容,《九歌》则更是屈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而创作的一组祭祀神鬼用的乐歌。
从屈原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屈原对楚国狂热宗教接受和对楚民无拘无束,保持着自由、开放的天性的肯定和热爱。
庄子思想的神秘性受到了上古巫风的影响,更有土生土长的楚文化的培养,所以,《庄子》中处处体现了其特有的神秘色彩。
其中有许多的神异人和物。
这是楚文化对庄子影响的深层表现。
庄子是一个极力主张尊重、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的诗人和哲学家,他厌倦污浊黑暗的现实,“以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天下》)。
一颗伟大的心灵,虽然出自污泥,但一尘不染,表现出尊重自我,不为世俗功名利禄所动的伟大人格风范。
屈原一生积极追求理想,保持孤芳高洁的美操。
他自道:“鹜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宁磕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铮铮之言,骨气奇高。
他还常常借香花美草、高冠长剑和精洁的饮食来象征自己品格高雅芬芳,不与群小合污的美德。
他:“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菊之落英。
”“制艾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棵兮,唯昭质其犹未亏。
”仿佛一个不食人间烟火,远超世俗的神灵圣士。
屈原诗歌和庄子散文,有这样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他们通过一系列作品,各自塑造了自己伟岸高洁的形象,处处可以感受到伟大人格的存在和律动,这在北方文学中难以寻觅。
二、道家人格的体现在山间水泊中孕育的幽远复杂而浪漫的道家文化几乎同楚国相伴相生。
并与巫俗文化蕴涵的神秘意识有割扯不断的联系。
道家起源于楚,道家文化在楚独盛也是很自然的事。
楚地多隐士,这可能与道家观念的影响密不可分。
庄子追求遗世独立,追求独立人格和自由的思想,是道家文化发展中里程碑似的人物;屈原更用他那峻美纯洁、傲岸不屈的人格为楚人树立了一面充满人格魅力的大旗,同样是道家人格的典范。
道家独盛于楚,道家思想弥漫于楚,乃是很自然的事。
在这种文化思想土坡中成长起来的屈原,必然受到道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影响和熏陶。
庄子不满现实,抨击时弊,寻求隐居遗世的道路,追求内心的平和与精神上的自由。
其思维方式富于纵横驰骋、汪洋态肆的想象。
屈原与庄子在文化上多有共同之处。
当屈原追求擂家政治理想受挫被疏,忧愤不已,这就使屈原的思想同庄子蔑视孺家礼法,遗世独立,追求个体人格的无限自由的道家思想有了某种相通之处。
庄子和屈原道家人格鲜明的体现在他们所创造出的一系列奇瑰绚丽的神仙意象上。
《庄子·逍遥游》说神人“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又说:“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以长生”(《在有》)。
庄子讲的是服气修炼,精神绝对自由,长生久视之士,也是庄子追求的人格理想。
屈原在作品中多次表达了相同的思想,“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涉江》),“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棍秋菊之落英”、“折琼枝以为羞兮,精琼糜以为帐。
为余架飞龙兮,杂瑶象以为本”(《离骚》)。
从这里可以发现,屈原深受追求个体人格自由的道家思想影响。
道家思想博大精深,其中逍遥自在、浪漫自由的游仙思想是其重要特征与组成部分。
神仙形象反映了道家所热衷的神仙思想。
庄子认为,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是人生命的绝对自由,生命的绝对自由应该是一个人追求的最高境界,这种绝对自由也应该是一个人的本性。
他认为作为一个人应该生之俱来便可以享受充分自由的权利,而不应该受任何约束。
纵观《楚辞》中的屈原作品,很容易发现其中出现大量的神仙意象,在屈原的作品中,那些古代帝王在他的眼中也是被当做神仙来看待的,这些神仙是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
如《离骚》中的帝高阳与重华,《九歌》中的湘水之神。
尤其是在《离骚》中,诗人要表现其对理想的追求,以及这种理想得不到实现的愤懑,诗人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神仙的身上,借助神仙的形象把这种复杂情感的表达出来的,通过神仙意象来表现现实生活中的情感,给人以虚实相辉映、现实与神幻共生的艺术效果,甚至于诗人把自己当做神仙的化身来表达自己对神仙的渴求与追求。
此外,《楚辞》中所描写的香草美花大多是仙家求仙的仙药,这些菊花、兰草、菌桂、白芷等经服食之后均有延年益寿、祛除邪气、保养精神之功效,因此备受仙家推崇。
屈原同样具有常人的思想感情,当诗人屡遭排挤、备受煎熬、功业渺茫之时,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神仙意象之中是相当有可能的。
总之,在屈原的许多作品中,神仙的意象是丰富的,也借助这些神仙形象流露出道家的逍遥自在、无比自由的神仙思想。
与此同时,也体现出自己典型的道家人格。
三、庄子和屈原的悲剧精神庄、屈二人人生坎坷,在命运上,有着共通的悲剧体验。
他们性情高洁,正道直行,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但他们的内心世界毫无疑问是复杂的,他们既觉醒又迷惘。
时代赋予他们思考与探索的责任。
庄子与屈原都面对着国家的日益衰落的惨象,再加上他们的特殊的生活经历,使得他们比同时代的人有着更为鲜明和深刻的体验。
他们不满于时政,或抨击邪恶,或申张正义,他们都关心如何改造现实的何题,他们都有愤世的意向。
他们极富情感,心肠是热的。
这些相同又集中反映在了他们的人生悲剧之中。
与屈原强烈的感情流露不同,庄子貌似对人世间一切漠不关心。
然而清代学者胡文英曾说:“庄子最是深情”。
庄子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隐者,他也有一颗炽热的心,在密切地关注着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而且以哲学的形式概括了这种体验。
庄、屈之间的确有着相同的“悲剧”精神。
他们生活年代相近,都生活在动荡不定的战乱年代,深深体受了战乱之苦。
庄子热爱生活,渴望理想。
正是如此,他不满现实,对统治者的穷奢极欲和他们对劳动人民的奴役与镇压,充满了愤激。
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庄子·胠箧》)社会的黑暗、理想的渺茫,让庄子茫然又绝望,他拒绝千金之聘,不与统治者合作,而宁愿做一只自由的神龟,拖着尾巴在泥水里游来游去。
在庄子这里,我们不仅看到了屈原“哀众芳之芜秽”的失望,更看到了屈原式的关注现实、洞察社会和对理想、性行的执着。
深深体会到人生困境的惶惑,“道”与“美政”两种理想都远远地悬于现实之外,再没有任何实现的可能性,这使得两位巨人一起走向了悲剧的人生之途。
庄屈都是以清醒的头脑、特有的天才去认识世界,他们的才性智慧高出同时代人许多。
庄子实际上把自我泯灭在绝对的精神自由的领域里,他不是从实际的体会而是从审美的体悟中去把握白我,这是庄子的悲剧。
屈原的孤独是一个政治家的孤独,他感到国人不明白自己的心愿。
他的一片忠心希望落入了尘埃。
他的悲剧和秦楚齐诸国的动荡不安的局势有关。
屈原想辅助楚王,一统天下,他失败了。
楚国的悲剧命运关联着屈原的命运,屈原的悲剧在于其对国政的关怀。
庄子力于内在的寻求,是在内在的精神和外在的自然和谐之中寻找解脱自我之途径,庄子的自我意识的自足使他从绝望之中找到了希望。
这希望便是虚无之道,屈原则是从希望中带来了绝望,这绝望的结果便是自杀。
庄子和屈原有着相同的深情和清醒,他们的心情毫无疑问是沉重的。
在凝重而轻盈的楚文化中,悲剧便成为一种内在的气质。
而这种悲剧情怀给庄子和屈原的作品打上了深深的烙印,也许这就是千年以后仍让我们感动不已的原因。
【参考文献】[1]杨玉辉.道家人格研究[m].成都: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9.[2]王建辉、刘森淼.荆楚文化[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5.[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4]洪兴祖.楚辞章句补注[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9.[5]姜亮夫.楚辞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