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阅读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

高考语文阅读理解《屈原》含答案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屈原(节选)郭沫若郑詹尹[注]把酒喝一点怎么样呢?屈原我回头一定领情的啦,太卜。
郑詹尹你该不会疑心这酒里有毒的吧?屈原果真有毒,倒是我现在所欢迎的。
唉,我们的祖国被人出卖了,我真不忍心活着看见它会遭遇到的悲惨的前途呵。
郑詹尹真的啦,像这样难过的日子,连我们上了年纪的人,都不想再混了。
屈原大家都不想活的时候,生命的力量是会爆发的。
郑詹尹好的,你慢慢喝也好,我还想去躺一会儿。
屈原请你方便,怕还有一会天才能亮呢。
〔郑詹尹复提着灯笼由原道下场。
〔①大风渐息,雷电亦止,月光复出,斜照殿上。
屈原啊,宇宙你也恬淡起来了。
真也奇怪,我现在的心境又起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变换。
我想,毕竟还是人是最可亲爱的呵。
不怕就是你所不高兴的人,在你极端孤寂的时候和他说了几句话,似乎也是镇定精神的良药啦。
(复在殿中徘徊)啊,河伯!(徘徊有间之后,在河伯前伫立)请让我还是把你当成朋友,让我再和你谈谈心吧。
你知道吗?现在我所最担心的是我的婵娟呀!她明明是被人家抓去了的。
她是很尊敬我的一个人,她把我当成了她的父亲、她的师长,她把我看待得比她自己的性命还要贵重。
(稍停)她最能够安慰我。
我也把她当成了我自己的女儿,当成了我自己最珍爱的弟子。
唉,我今天实在不应该抛撇了她,跑了出来。
她虽然在后园子里面看着那些人胡闹,她虽然把我的衣裳拿了一件出去,但我相信那一定是宋玉要她做的,宋玉那孩子,他是太阴柔了。
(将神案上的酒爵拿起将饮,复搁置)唉,这酒的气味,我终竟是不高兴。
河伯,你是不是喜欢喝酒的呢?你现在的情形又是怎样?我也明明看见,别人也把你抓去了。
你明明是为我而受难,为正义而受难呀。
啊,我真不知道该怎样报答你的好呵!(复在神殿中徘徊) 〔此时卫士甲与婵娟由右首出场。
屈原瞥见人影,顿吃一惊。
屈原是谁?婵娟啊,先生在这儿啦,我婵娟啦!(用尽全力,踉跄奔上神殿,跪于屈原前,拥抱其膝,仰头望之,似笑,又似干哭)屈原(呈极凄绝之态)啊,婵娟,你怎么来的?你脸上怎么有伤呀?你怎么这样的装束?婵娟(断续地)先生,我高兴得很。
屈原与庄子相遇的故事(一)

屈原与庄子相遇的故事(一)屈原与庄子相遇序言有一天,屈原和庄子偶然相遇在一座古老的山林中。
他们心生好奇,决定一同探索这个神秘的地方。
探索山林1.静谧的环境–山林中弥漫着清新的空气,两位大师深吸一口,沉浸在宁静的环境中。
–他们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静心聆听山林中的鸟鸣和风声。
2.山林的奇异之处–在行走的过程中,屈原和庄子发现山林隐藏着许多奇特的现象。
–他们看到一棵树上结满了彩色的花朵,每朵花都发出迷人的香气。
–他们还遇到了一只能说人话的猴子,它向他们诉说着山林中的秘密。
对话1.屈原与庄子的思考–两位大师停下脚步,开始探讨在山林中所见到的奇异现象。
–屈原认为这些奇特的现象是神秘的自然力量所致,是大自然带给人们的礼物。
–庄子的观点则是,这些现象是我们心灵的投射,是我们对大自然的感知和联结。
2.屈原与庄子的争论–两位大师因对奇异现象背后原因的理解产生分歧,展开了一场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辩论。
–屈原坚持认为人应该敬畏大自然,尊重并顺应自然的规律。
–庄子则主张人应该超越对自然的敬畏,去探索更深层次的意义,超越对自然的理解。
归一1.辩论的收场–辩论过后,屈原和庄子达成了共识。
–屈原认识到自己过分敬畏大自然,而庄子看到了自然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2.得到的启示–屈原在这次相遇中学会了更加尊重自然的同时,也要理解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可以与之和谐共生。
–庄子也明白了超越对自然的敬畏,才能探索出更深刻的人生意义。
结尾屈原和庄子相互交流了各自的智慧,并在这次相遇中得到了启迪。
他们继续他们的探索之旅,更加深入的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通过这次相遇,他们的智慧与修养得到了更大的提升。
屈原与庄子相遇(续)新的探索之旅1.目的地选择–屈原和庄子决定继续前行,寻找更多的智慧和启示。
–他们选择了一座险峻的山峰作为下一个目的地,希望在那里获得更深层次的领悟。
2.攀登山峰–屈原和庄子开始攀登险峻的山峰,拿着登山杖,小心翼翼地往上攀爬。
–在攀爬的过程中,他们不断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持不懈,永不放弃。
【优质部编】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4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高一语文4月月考卷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独立不迁”是屈原人格美的核心。
它包含两方面:一是对养育了自己的故乡的热爱与依恋;二是在政治斗争中坚持原则,决不随波逐流。
屈原的一生便是“独立不迁”的最好诠释。
他始终坚持自己的“美政”理想,屡遭打击,毫不动摇,正如他在《离骚》中所说的:“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他也曾打算像战国时代一般士大夫那样周游列国。
去寻找了解自己的君主。
但是,对于自小生于斯、长于斯的乡土的深挚感情,使屈原不能他迁,最后只好身投汨罗,以死来殉自己的祖国和一生为之奋斗的理想。
与“独立不迁”相联系着,屈原在诗歌《橘颂》中还提出两条为人的准则:无求与苏世。
《橘颂》中说:“深固难徙,廓其无求兮。
”一个人胸怀坦荡,不图私利,不干人,不屈己,才能顶天立地,保持独立的人格。
《橘颂》又说:“苏世独立,横而不流兮。
”必须头脑清醒,是非明辨,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立而不至于随波逐流。
无求与苏世浸透在屈原“独立不迁”的人格里,使之臻于更坚实、更完美的境地。
《渔父》的中心思想也是“独立不迁”。
不过这首诗人们多以为伪作。
王逸既说是“屈原之所作”,又说是楚人追记屈原与渔父的对话,本来就自相矛盾。
但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已采用它的内容作为事实来叙述,因此可以设想,这篇作品的文字虽然不一定出自屈原之手,而渔父与屈原的问答却实有其事。
屈原的答话可以作为了解屈原思想的可靠资料。
渔父问屈原何以被放逐,他答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又问他:“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他答曰: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渔父和屈原对话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
渔父大概是一个逃避现实的隐者,他不满意社会的黑暗,但他的态度是与世推移,随波逐流。
屈原则不然,他要保持自己的清高和清醒,不肯同流合污。
这当然会陷入孤立,但他不怕孤立,决不会投合世俗而改变自己的态度。
福建宁德市2023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

宁德市2023年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质量检测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选择题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2. 非选择题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
3.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国家的发展需要形成同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中国的发展,不仅体现为物质财富的增加、经济格局的重塑,而且也必然意味着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文明传播力影响力的与日俱增。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容。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其中,“可信”展示的是中国的公信力,“可爱”展示的是中国的温润度,“可敬”展示的是中国的责任感,这些都是中华文明数千年沉淀下的文化特质。
君子礼序背后的可信,人伦和合背后的可爱,大同理想背后的可敬,是中华文明不间断传承的重要原因。
中华文明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
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有助于促进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为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摘编自《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材料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在开展国际传播工作时面临两方面的困境:有时候,过于“趋异”,表现出以本国叙事和本国话语为中心,导致传播的预期与效果之间呈现出较大偏差;有时候,又倾向于“趋同”,有意无意地迎合西方话语和西方偏好,缺乏国际传播话语体系的主体构建。
“趋异”所造成的传播效果偏差,既源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也由于我国的国际传播工作在一段时间内缺乏受众意识和精准传播自觉。
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在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方面,国际受众往往处于没听过、听不懂、不认同的状态。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周口中英文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解析

2025届河南省周口市商水县周口中英文学校高考语文二模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像古典西画一样,古典西园也是讲究写实的,追求形似。
如果他们愿意将植物修剪成一种动物的形状,或者将雕塑做得和真人一样,他们就一定会做得_______________,一切都在他们的_______________之中,一切都必须听任创作者意志的摆布。
他们以征服者的姿态对大自然加以改造,并最终获得预想的效果。
法国造园家勒诺特尔就曾经强调,要“强迫自然接受均衡的法则”,所以,在他所主持设计的凡尔赛宫苑中,完全看不到自然形态的物象。
他认为,人工之美高于自然之美,故而这种毫不掩饰人工痕迹的园林被称为“规划式园林”。
后来凡尔赛宫苑成为了欧洲园林风格的_______________,并被竟相效法。
()。
而这与他们对待人类自身的态度大异。
由于西方人提倡个性,尊重平等自由,但“物”却被排除在外,使园林便成为了全然脱离自然形态的人工。
在造园人的意志支配下,它具有了完整、和谐与鲜明的特性,呈现出一种雕塑感与装饰性并重的“盛装之美”,因此,西洋园林的基本特征是对称、开阔、_______________,园中铺植大面积的草坪,植物多为几何造型。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惟妙惟肖掌控典范一览无余B.活灵活现操纵典范一览无余C.惟妙惟肖操纵典型一目了然D.活灵活现掌控典型一目了然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应该是注重“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
B.征服与改造自然,进而为我所用,该是被人们称颂的西方造园思想的核心吧。
朱以撒《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阅读练习及答案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朱以撒①商丘是一座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
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
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
老子的文字辞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到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的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
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有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啧啧,真让人叫绝。
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代是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
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现代文阅读题)庄子,会飞翔的人阅读答案

庄子,会飞翔的人阅读答案现代文阅读题庄子,会飞翔的人朱以撒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
许多树在北方的深秋都是这种凋零的状态,变得毫无诗意而让人感到单调和枯索。
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弹性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在秋风秋雨中日渐一日地残破。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魇、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那些超现实的荒诞怪异的人物,千奇百怪的形象,汇聚于庄子笔下,浩渺阔大又幽微蕴藉,也许有人要说庄子一定过着十分优渥的日子,闲来无事爱胡思乱想。
错了,庄子的日子潦倒得很,处穷闾陋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奇妙的想象却由此而生而长,可见物质和精神并不是合比例延伸的。
庄子是那般地崇尚宇宙自然及自我创造的天籁、天乐,他自然主义的审美情怀得到了很大的释放,无遮无拦无始无终。
④现在我们读庄子,大抵哈哈一笑而过,日子是越过越实在了。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节是我们情感上牵绊颇深的时节,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极一时之秀。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由于看不懂的人多了,这首诗就被耽搁下来。
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结伴而过,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
而现实中的他,即便是夫人过世,也敲着瓦盆歌唱。
他眼中的死与生相等,都无所谓忧乐。
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那个时节的人用他们争鸣的高低声响,张扬着他们的个性,让我们难以忘记。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如果考据家没有算错的话,两人的生年是太接近了。
当然,我不是因为年岁相仿才扯在一起,而是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

部编版高中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检测试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在《论语》里孔子被描写成一个教育家。
从某种观点看来,也的确如此。
他期望他的弟子成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成人”(《论语·宪问》),所以教给他们以经典为基础的各门知识。
作为教师,他觉得他的基本任务,是向弟子们解释古代文化遗产。
《论语》记载,孔子说他自己“述而不作”(《论语·述而》),就是这个缘故。
不过这只是孔子的一个方面,他还有另一方面,这就是,在传述传统的制度和观念时,孔子给予它们的解释,是由他自己的道德观推导出来的。
例如在解释“三年之丧”这种古老的礼制时,孔子说:“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论语·阳货》)换句话说,儿子的一生,至少头三年完全依赖父母,因此父母死后他应当以同样长的时间服丧,表示感恩。
还有在讲授经典时,孔子给它们以新的解释。
例如讲到《诗》,他强调它的道德价值时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论语·为政》)这样一来,孔子就不只是单纯地传述了,因为他在“述”里“作”出了一些新的东西。
这种以“述”为“作”的精神,被后世儒学传之永久,经书代代相传时,他们就写出了无数的注疏。
后来的《十三经注疏》,就是用这种精神对经书原文进行注释而形成的。
(摘编自冯友兰《孔子:第一位教师》)材料二“述”的内涵非常丰富。
《说文解字》将“述”解释为“循”;在现代汉语中,“述”可以理解为“叙述”“陈述”“讲述”“论述”或“阐述”等。
在《中庸》中,儒家德性“孝”的定义和“述”是相关的。
《中庸》:“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如果我们将“孝”的这种解释和孔子在《论语·述而》第一章中的自我描述联系起来,“述”的深层含义便跃然纸上,也就是“述”表达了“孝”的德性。
孔子践履“孝”这种德性的对象是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与庄子和屈原一起飞翔朱以撒①深秋,在商丘的土地上走动,抬眼便可望见脱光绿叶的枝条。
这时便可以看到挂在树杈上的一个个空巢。
巢的主人都往南方过冬去了,它们有着矫健的翅膀,随着时节的转凉,毅然起飞,抛弃当时辛劳筑就的巢。
巢无法跟着飞翔,随着黄叶落尽而暴露无遗,秋风秋雨扑击着它,空巢就日渐一日地残破了。
②这时我想起商丘的一个古人———庄子。
庄子和远行的鸟一样,善于飞翔。
③我接触庄子的文字是在读大学的时候。
当时把他的作品和老子、孔子、孟子、韩非子的作品比较起来读。
老子的文字词约义丰,简练过了头,就让人恍兮惚兮一时摸不着头脑;孔子的文字要比前者生动一些,有的形象性足以令读者倾倒;孟子学说虽说是孔学的发展,但在描述上走向更精美细腻的刻画;至于韩非子的文字,善以寓言出手,挥洒轻松里,笑后颇寻思。
我一直觉得这些文字如与庄子的文采相比,毫无疑问是素了些。
在这里,我们可以知道这只大鸟如何地飞翔。
④飞翔的庄子是因为他极少牵绊,以至于他的思绪上九天下九渊无所不达。
他的笔墨华章,我一直以为是梦境行程中的记录,那么窈兮冥兮,总是染上一层梦幻般的色彩,创造出超现实的幻觉氛围来。
读他的《逍遥游》,首句突兀而起:“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啧啧,真让人叫绝。
那时候的人,自然属性那么浓郁,科学的利器离他们那么遥远,却居然生出这样的浪漫情调。
⑤像庄子这般心灵善飞的人,是那个善于表现的时代的硕果。
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竞相绽放的时代。
庄子是那时的一首诗,一首自由磅礴灵气冲天的长诗。
庄子异于常人,他的笔墨里,不时就出现一系列怪状错落的意象,姑射山神人、浑沌、水、镜,都成了超时空的象征,这是常人难以理喻的。
⑥在我记住庄子的这个深秋,也记起了屈原。
从生命的状态上说,屈原也算是一个能够飞翔的人。
由于这个相似之处,放在一起比较才更有兴味。
⑦不同的是屈原不象庄子飞翔得那般轻松自如,他的牵挂太沉重了,他的心灵带着镣铐在飞,短暂的忘忧之后,又是深深的痛苦。
后人看得比较痛心的是他对昏聩的楚怀王的痴迷和幻想,在他眼里,楚怀王、楚山楚水楚民都是连为一体的。
屈原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肩住那已经走向衰败的楚国车轮子。
可是谁来顾念他那逝水流年呢?⑧屈原是在远离朝廷后开始心灵飞翔的,洞庭、沅水、辰阳、溆浦、湘水还有汨罗江,那时是这么地水天相接或地广人稀,他的心境变得阔大起来。
朝廷是回不去的,思路却异常发达和奇诡,他的腕下涌现出许多神灵仙人、虬龙鸾凤、香草美人。
他让自己也生活在这个由自己想象编织成的意象世界里,自己也能饮朝露、食落英,浑身佩带着江蓠、辟芷、芰荷、芙蓉,散发着清香,宛若神仙一般。
这个时候,应该是屈原最快乐的时候,他远离了龌龊,亲近了美好,可以自由自在地飞翔。
⑨如果说庄子的处世有一种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那么屈原的处世则很有几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⑩庄子和屈原是那个时节令人瞩目的人物,又是耐得住今人慢慢咀嚼的。
而今人翅膀上牵绊越来越多了,浪漫地飞翔真有些为难。
因为,那种岁月深处的古典浪漫已经被现代的潮水浸湿了翅羽,成了一道遥远的梦影。
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打开书本,随便一瞥就能望得见《逍遥游》和《离骚》,不由自主地,心回到那久远的神秘里,和他们一道飞翔。
(摘自《庄子文化》)11.文章第一段中的“空巢”具有怎样的含义?并请具体说明其在文章结构上的作用。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文章前部分内容意在写庄子,可文章第三节为什么用大量篇幅写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请概括庄子和屈原在创作上的不同点,并分析其中的原因。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文章末
段划线句子包含着作者深沉的感慨,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1.①“空巢”象征着商丘这一文化古镇,历史上产生过许多杰出的文化名人,他们曾经在文化领域创造过辉煌。
②但今天在这里,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身影,徒留下一个文化名城的空名。
③结构上引起下文,由“空巢”引飞翔,由飞翔引出了对庄子和屈原的议论,进而引出全文内容。
12.①用老子、孔子、孟子等人的作品同庄子的作品进行比较,通过对比衬托出《庄子》语言和内容的诙谐幽默洒脱自然的独特魅力。
②充实了文章内容,开拓了思路,增强了文化色彩。
13.①庄子的创作体现出崇尚自然,淡泊功名,追求自由独立的个性。
这是由于他生活极少牵绊,并且那个时代是“百家争鸣”、思想之花竟相绽放的时代。
②屈原出爱国忧民,洁身自好,有为理想献身的精神。
这是由于他辅佐的君主昏聩,他被流放,但他对昏君仍充满痴迷和幻想,并且将昏君、国家、人民联在一起,不惜以自己的血肉之躯来爱国,可得不到人们的理解,心中充满痛苦。
14.①庄子和屈原那种激情与想象,已经被现代人追名逐利的世俗大潮所冲淡,逐渐散失了。
②现代人的生活也因此越来越缺少浪漫色彩,没有了怡然自得和自由不羁的平民气味,没有了英雄主义的色彩。
③要想让我们的生活重新获得激情,只有重新端正处世态度,继承古代仁人志士张扬个性、追求自由的传统,让传统文化得以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