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经典润乡土社会实践活动(3篇)

第1篇导语:乡土社会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风情。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乡土文化,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我校组织了一次“经典润乡土”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活动的详细报道。
一、活动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乡土文化逐渐消失。
为了让学生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我校决定开展“经典润乡土”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乡村,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二、活动目的1. 让学生了解我国乡土文化的内涵,增强文化自信;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3. 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4. 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拓宽视野。
三、活动内容1. 调研乡村历史活动伊始,学生们分组前往附近的乡村,通过查阅资料、采访当地居民等方式,了解乡村的历史背景、民俗风情、传统文化等。
2. 体验乡村生活学生们在乡村住上一晚,体验乡村生活的艰辛与乐趣。
他们参与了田间劳作、做饭、洗衣服等家务,深刻体会到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3. 拍摄乡村美景学生们拿起相机,记录下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景观。
他们希望通过自己的镜头,展示乡村的独特魅力。
4. 开展文艺演出学生们在乡村广场上开展了文艺演出,表演了歌曲、舞蹈、小品等节目,为乡村居民带来了欢乐。
5. 义务劳动学生们参与了乡村的环境整治、绿化等工作,为改善乡村环境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活动成果1. 学生们对乡土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文化自信;2. 学生们的实践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能力得到了提升;3. 乡村居民对学生们表示了高度赞扬,认为他们为乡村带来了新的活力;4. 活动得到了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为推广乡土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五、活动总结“经典润乡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成功的尝试,它让学生们走出课堂,走进乡村,亲身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开展此类活动,让更多学生了解和传承乡土文化,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结语:通过这次活动,学生们不仅收获了知识,更收获了成长。
幼儿园体验农耕文化:田园生活主题教学案例

幼儿园体验农耕文化:田园生活主题教学案例一、引言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生活节奏的加快,孩子们很少有机会亲身体验田园生活。
然而,尽管在城市里,幼儿园也可以通过主题教学让孩子们亲近自然,了解农耕文化。
本文将介绍幼儿园田园生活主题教学案例,帮助幼儿园老师们更好地开展相关教学活动,以及孩子们更好地感受田园生活。
二、主题教学设计1. 主题课程设置1)主题课程一:植物种植a. 学习内容:种子、土壤、光照和水分的关系,种植过程及生长状态观察。
b. 教学活动:孩子们自己动手种植小花或蔬菜,观察生长过程,记录并比较不同植物的生长状态。
2)主题课程二:农耕工具体验a. 学习内容:耙、锄、镰刀等农具的作用和使用方法。
b. 教学活动:在户外场地,设置农具体验区,让孩子们亲自体验使用,了解农耕工具的作用。
2. 教学目标1)培养孩子对自然的敏感和感知能力。
2)让孩子了解农耕文化,尊重劳动,珍惜食物。
3)激发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三、教学过程1. 场地准备在学校附近的农田中,租下一块小块地,用来进行田园生活主题教学活动。
也可以在学校内栽种一些花草或蔬菜。
2. 自然探索让孩子们在田园中自由探索,观察昆虫、植物,感受自然的美好。
可以进行一些小游戏,比如找到最多种类的昆虫或花朵。
3. 种植体验孩子们可以一起动手种植小花或蔬菜,学习植物的生长过程,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耐心。
4. 农具体验在户外场地设置农具体验区,让孩子们一起体验锄地、耙地等农耕工具的使用,了解农耕文化。
四、教学评价1. 教学反思通过观察孩子们的参与和表现,老师们可以总结教学活动的不足和改进的地方,以便下一次开展更好的教学活动。
2. 教学反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或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孩子们表达对田园生活主题教学的感受和认识。
五、个人观点和理解通过田园生活主题教学,我深刻认识到孩子们对于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是与生俱来的。
教师应该善于利用这一特点,通过主题教学的方式,让孩子们更好地了解农耕文化,尊重劳动,珍惜食物。
社会实践下田园体验活动(3篇)

第1篇导语: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让大家在繁忙的工作生活中找到一片宁静的田园,我们组织了一次社会实践下的田园体验活动。
以下是活动纪实。
一、活动背景为了让大家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培养团队精神,提高环保意识,我们组织了一次田园体验活动。
此次活动旨在让大家在繁忙的生活中暂时放松身心,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增进对农村的了解,同时也为农民朋友送去关爱。
二、活动准备1. 确定活动地点:选择了一个风景优美、环境宜人的农村,交通便利,适合开展田园体验活动。
2. 活动安排:提前与当地农民沟通,了解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民俗文化等,制定详细的活动日程。
3. 物资准备:根据活动需求,准备帐篷、睡袋、野炊用具、环保垃圾袋等。
4. 安全保障:制定应急预案,确保活动顺利进行。
三、活动过程1. 抵达目的地:全体成员乘坐大巴抵达农村,首先进行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和团队建设活动。
2. 参观农村:参观了当地的农田、果园、养殖场等,了解了当地农业生产情况。
3. 体验农耕:在农民的指导下,大家亲身参与了耕种、播种、浇水等农耕活动,体验了农民的辛勤劳动。
4. 野炊:利用自带的野炊用具,在田间地头进行烧烤、烹饪,品尝自己的劳动成果。
5. 民俗体验:参加了当地的传统民俗活动,如剪纸、制作土特产等,感受了浓厚的乡土气息。
6. 环保行动:在活动过程中,大家积极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理念,践行绿色生活。
7. 晚会:举办了篝火晚会,大家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共度美好时光。
8. 活动总结: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分享了心得体会,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四、活动感悟1. 感受大自然之美:在田园体验活动中,大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陶冶了情操,丰富了生活。
2. 了解农村生活:通过此次活动,大家对农村生活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进了对农民朋友的关爱。
3. 培养团队精神:在活动中,大家相互帮助、团结协作,增强了团队凝聚力。
4. 提高环保意识:通过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理念等活动,大家提高了环保意识,践行绿色生活。
社会实践活动乡土文化(3篇)

第1篇一、引言乡土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民俗风情。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乡土文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了弘扬和传承乡土文化,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我国各地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
本文将以某地乡土文化为例,探讨乡土文化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传承与发展。
二、乡土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1. 民俗文化节民俗文化节是展示乡土文化的重要平台,通过举办各种民俗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乡土文化。
例如,某地举办的民俗文化节,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市民参与。
活动中,有传统的舞龙舞狮、民间艺术表演、特色美食展示等,让人们在欢声笑语中感受乡土文化的魅力。
2. 文化讲座和研讨会为了提高人们对乡土文化的认识,各地纷纷举办文化讲座和研讨会。
邀请专家学者、民间艺人、文化传承人等,为公众讲解乡土文化的内涵、价值和发展现状。
这些活动有助于激发人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增强文化自信。
3. 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乡土文化是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任务之一。
各地积极开展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对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进行抢救和保护。
例如,某地对古老的民间工艺进行挖掘和整理,培养了一批年轻的传承人,使这些技艺得以传承。
4. 文化旅游将乡土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传承和发展乡土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
各地依托丰富的乡土文化资源,开发特色旅游线路,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乡土文化得到了传播和弘扬。
5. 乡村文化振兴乡村振兴战略为乡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各地政府加大对乡村文化的投入,改善乡村文化设施,培育乡村文化人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通过举办各类文化活动,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让乡土文化在乡村焕发新的活力。
1. 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冲突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渐被边缘化。
如何在传承乡土文化的同时,适应现代生活需求,成为一大挑战。
2. 文化传承人断层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乡土文化面临传承人断层的问题。
教学设计教案二:走近山村,感知乡土文化

教学设计教案二:走近山村,感知乡土文化作为一名教师,在教育工作中,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教案是教学设计的具体表现形式,有了好的教案才能够实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本文将围绕着“走近山村,感知乡土文化”这一主题,为大家分享一下教学设计中的具体操作步骤。
一、教学目标1.能够认识和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社会生活,进一步感知乡村发展的状况;2.能够激发学生对于“家乡”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于成为乡村振兴建设者的责任感和使命感;3.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内容以“走近山村,感知乡土文化”为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乡村自然环境的特点和山村的地理位置分布;2.乡村人文环境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的状况;3.关于乡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方面的相关政策和战略;4.有效走访和了解当地社区的相关情况,掌握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情况。
三、教学步骤1.引导学生了解乡村文化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思考。
在进行教学之前,我们需要为学生介绍乡村文化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思考。
可以通过讲述一个故事或者播放一段音视频,帮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乡村文化的价值所在。
2.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
在了解乡村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方面,可以搭配相应的地图和图片,将乡村的自然风光和人文岁月完美的呈现在学生面前。
并介绍一些与乡村相关的名胜古迹,让学生了解乡村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3.提醒学生关注乡村的发展和建设。
介绍一些与乡村振兴、乡村建设等方面的最新政策和措施,让学生明确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性和意义,并激发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在这一步骤中,搭配相应的图表和案例,使学生了解乡村的现状和未来的方向。
4.进行拜访和调研,掌握更多的情况在掌握了乡村相关信息之后,我们要引导学生去实地了解更多的情况。
可以将学生分组,每组去一个乡村社区进行实地拜访和调研。
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份详细的调查报告,内容要涉及到当地生产、文化、习俗等各个方面的情况。
《领略农村异域文化》幼儿园大班社会活动教案

本次社会活动的主题为《领略农村异域文化》,旨在让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通过参观、学习、体验等多种方式,深入了解并感受不同于城市的农村异域文化,开阔他们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心。
下面是本次活动的详细教案。
第一环节:主题讲解在本环节,班主任可先向孩子们介绍本次社会活动的主题和目的,大致内容包括:农村异域文化,是指具有异域特色、不同于城市一般文化的农村文化。
我们今天要去领略一下这些文化,感受不同的风情,认识不同的生活方式,让自己的视野变得更加开阔。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可以增强自己的文化自信心,知道自己家乡的独特之处,为将来做好自己的文化使命打下基础。
第二环节:实地考察在本环节,班主任计划带领孩子们前往当地某个较为有代表性的农村地区进行实地考察。
具体考察内容可按以下几个方面开展:1.农村民居:参观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农家住房,让孩子们了解农村居民的居住环境、建筑特色等。
2.农村生产:走访当地的农田、果园、养殖场等,让孩子们了解农业生产的基本过程,体验劳动的乐趣。
3.农村文化:了解农村的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等,如春节、端午节、祭祖等。
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们了解乡村民间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4.农村风景:欣赏乡村自然风光,如田野、池塘、山林等。
教孩子感受乡村自然风光之美,并鼓励他们从生态保护的角度去爱护这些美好的自然景观。
注意事项:参观前,班主任需要提前与当地政府或村委会等协商安排好活动的行程、路线,确保安全。
在活动过程中,班主任也需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安全问题。
第三环节:体验乡土文化在本环节,班主任可以设置一些互动小游戏或活动,让孩子们学习、体验农村文化,如:1.传统手艺:让孩子们尝试编织、绣花、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感受民间艺术之美。
这些手艺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也是我们民族的传统技艺,通过体验这些手艺,可以替孩子们做好传承的铺垫。
2.美食体验:让孩子们帮忙制作当地美食,尝试田野里的新鲜果蔬、糕点等,让他们感受乡村生活的朴实和美好。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灌南县镇中小学付红红()封功波()一、课题确定的背景灌南县镇中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位于县城中心,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公立学校。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于现今农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了解的,例如:拖拉机、收割机、打稻机、碾米机、粉碎机(俗称小钢磨)等等,学生们能经常见到,习以为常。
但是,他们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产用具却一无所知。
因此,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走进农村生活,找寻先辈足迹,感受乡土文化。
二、活动课题的确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我确定“了解农物”为实验研究性课题。
此课题的研究重在让学生了解农物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这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中几个特点:、回归生活世界;、立足实际;、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围绕这几个特点,我结合课题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究与讨论,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
三、活动目标、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四、活动形式、组织形式()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邀请家长参加活动、实践形式。
()调查访问;()研究和劳动;()小组合作和交流;()规划、整理和反思。
五、活动准备阶段、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踏迹乡土社会实践活动(2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乡村逐渐被城市所吞噬,乡村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挑战。
为了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增强人们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踏迹乡土社会实践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让学生们深入了解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和生态环境,培养他们的乡土情怀,提高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
二、活动目的1. 增强学生对乡村的了解,激发他们对乡土文化的兴趣。
2. 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3. 增强学生对乡村发展的关注,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4.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
三、活动时间及地点活动时间:2022年7月10日-7月15日活动地点:我国某乡村四、活动内容1. 乡村历史探访学生们首先参观了乡村的历史博物馆,了解了乡村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事件。
随后,他们跟随当地导游,参观了乡村的古村落、古建筑等,亲身感受乡村的历史底蕴。
2. 乡村民俗体验学生们参与了乡村的传统民俗活动,如踩高跷、舞龙舞狮、放风筝等,体验了乡村的独特魅力。
此外,他们还品尝了乡村的特色美食,如农家菜、糕点等。
3. 乡村生态考察学生们对乡村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实地考察,了解了乡村的植被、水资源、土壤等。
他们还参与了植树造林活动,为乡村的生态环境做出贡献。
4. 乡村产业发展调研学生们走访了乡村的农业、手工业、旅游业等行业,了解了乡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他们与当地村民进行了交流,了解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需求。
5. 乡村文化建设研讨学生们参加了乡村文化建设研讨会,与当地文化工作者共同探讨乡村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
他们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想法,为乡村文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五、活动成果1. 学生们对乡村的历史、文化、民俗和生态环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2. 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得到了提高。
3. 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乡村情怀得到了增强。
4. 学生们为乡村文化传承和发展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六、活动总结踏迹乡土社会实践活动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活动案例灌南县镇中小学付红红()封功波()一、课题确定的背景灌南县镇中小学,是一所百年老校,位于县城中心,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是一所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公立学校。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他们对于现今农村使用的农业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是比较了解的,例如:拖拉机、收割机、打稻机、碾米机、粉碎机(俗称小钢磨)等等,学生们能经常见到,习以为常。
但是,他们对于几十年前的农具及生产用具却一无所知。
因此,我因势利导指导学生平时多注意观察,走进农村生活,找寻先辈足迹,感受乡土文化。
二、活动课题的确定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体验历史变迁的痕迹,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乡土文化,我确定“了解农物”为实验研究性课题。
此课题的研究重在让学生了解农物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这就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其中几个特点:1、回归生活世界;2、立足实际;3、以研究性学习为主导的学习方式。
围绕这几个特点,我结合课题以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出发点,让学生主动探索,发现、体验、重演、交往、亲历、亲为,调动多方面的知识,进行探究与讨论,在广泛的参与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以互动的形式共同完成。
三、活动目标1、通过分组活动,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了解农民生产、生活用具的产生、发展的种类与特点。
2、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形成从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自主、合作、进取等良好个性品质。
四、活动形式1、组织形式(1)个人活动、小组活动、班级活动相结合;(2)邀请家长参加活动2、实践形式。
(1)调查访问;(2)研究和劳动;(3)小组合作和交流;(4)规划、整理和反思。
五、活动准备阶段1、讨论确定研究的内容因为“农物”这个课题的研究范围比较大,在教师的指导下,孩子围绕主题,积极讨论发言,确定他们要研究的几个内容:(1)初步认识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2)初步认识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品(用具);(3)了解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2、自主选择、组成小队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组成了研究小组,每一小组还自选出一名值得信赖的组长。
六、活动实施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活动计划课题确定后,全班同学展开讨论,应该从哪几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呢?经过激励的讨论,决定把全班分成两个小组。
第一组,由大家推选出值得依赖的、能力比较强的李政担任组长。
第二组,由周子淳担任组长,周子淳性格活泼,脑筋又灵活,适应能力又强。
主要采用调查、访问、收集整理的形式,到农村去,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在农民的指导下完成,对自己感兴趣的物品可以自己动手实践操作,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实践。
第二阶段调查研究制定完计划后,学生调查的积极性很高。
第一组李政、王雅芳、张洋等同学对附近两个村子进行调查。
调查的内容是“被机械淘汰的用具有哪些?它们是如何使用的?愿不愿意捐给我们学校作为教学用具?”第二组周子淳、唐子怡、盛威等小朋友,深入农村,跟年纪比较大的老人聊天,他们谈到了上个世纪农村的生活,有很多农物我们同学从没听过,真正是大开眼界,更增添了同学们此次活动的信心。
调查完成后,同学们一起交流时,感触很多:李政:这次活动确实锻炼了我的胆量,我以前跟陌生人说话时脸红,而这次当组长将采访的任务落在我头上,我别无选择。
刚开始结结巴巴,眼睛都不敢看人,可采访两个农民后,我胆子就大了,声音也大了,通过这次锻炼,我再也不怕跟随陌生人讲话了。
洪亮:在这次活动中,我接触了社会,将平时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虽然在活动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我经受住了考验,积极动脑,逐一将问题解决了,我懂得了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持之以恒。
张洋:采访前,我觉得挺简单,可是真正采访起来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许多农民对我们提的问题总是不愿意回答,认为我们是闹着玩的。
于是我们就调整“作战”方案,分头行动,先交待我们的目的,利用录音、录像的形式,记录采访内容,在采访过程中遇到很多热心的农民,他们给我们讲了很多有关农物的知识,让我们受益匪浅。
第三阶段收集和整理通过前一段的调查访问,我们全班同学信心十足,有的同学还请爷爷、奶奶等家人帮助他们收集。
如潘洁同学爷爷家住在乡下,星期天,她带几个同学直接到乡下去。
这时不是大忙时节,村里没什么人,他们一进村子就去她爷爷家。
在院子里转了一圈,找到了一把木锨,还有喷雾器,他们心里非常高兴。
爷爷知道同学们的来意后,说:“现在生活水平提高了,以前的用具,逐渐被机械所代替了。
留下的只有平时常用的农具,我帮你们找找”。
只见爷爷从一个搭建的简易小屋里找来簸箕和一个小石磨。
爷爷说,以前的农活是靠农民一锄头一锄头刨出来的,又慢又费力,现在好了,全靠机械,速度又快又省力。
李政的外公听说我们开展这样的活动,主动把一辆“独轮车”送给我们学校。
还有一些善良的农村老大爷,听说我们的来意后说:“这些东西放在家里也已经很长时间了,没多大用处,送给你们学校,这可是一种活的教材呀!”还有热心的老奶奶也赶来了,亲自教我们同学手工制作一些用具,象牛勺头,是在拖拉机产生以前,用牛拉犁来耕地,套在牛脖子上的用具,是为了让牛一心一意地耕地,专心致志地做事。
还有过去红军过草地的草鞋、蒸馒头的蒸笼等,感人的事例和物品很多。
惠淼:这次活动让我们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一件件物品都记录着时代变迁的痕迹。
唐怡:通过这次活动,使我重新认识了农村,重新认识了农民。
张洋:每一件农物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用粗糙的双手养育了我们,我真正体会到了那句话“劳动最光荣”。
周淳:一开始我认为这个活动没多大意思,总跟过时的东西打交道能学到什么?可真正参加了我才发现自己有很多不足,如社会实践能力和临时应变能力都不行,实践活动使我多了见识,增长了才干。
师:跟着孩子们东奔西跑,孩子们的热情感染了我,他们的认真劲让我感动,使我真正融入到了活动中,没想到综合实践活动锻炼的不仅是学生,连我们老师也收益不少,我感到自己被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从孩子身上我学到了,对待事情认真的态度,对合作伙伴的真诚与协助,对问题的研究和执著……经过全班同学二十多个休息日的努力,我们共收集农物八十多种。
一件件农物,诉说着一段段往事,也真实重现了老一辈农民的生活面貌,让我们领略了老一辈艰苦奋斗的历史痕迹。
第四阶段成立农物展室本次活动,学校领导十分支持,在学校办公房屋很紧张的情况下,为我们准备了一口教室。
我们把收集到的物品分类整理放进了展室。
每一件物品我们都贴上标签,上面标明展品的名称以及用途。
我们的展品大致分为两类。
一类是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另一类是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具。
七、活动结果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能有效地采取分组协作的方式进行。
体现了最优化的原则,每个人潜能得到了发挥。
这次活动,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的同时,强调“置身其中,五官并用”。
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通过视觉、听觉、触觉,体验了农村生活的乐趣。
八、活动总结本次实践活动,经历了长达2个多月之久,但学生的研究兴趣浓厚,积极性高,在访问、调查、收集、整理等一系列操作性学习中,锻炼了学生动脑和动手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
在整个活动中,大家的合作精神令人赞叹,同时,也让我看到学生的智慧潜能的巨大释放。
尤其是平时不爱活动的学生,在这项活动中表现也很出色。
我们平时一直重视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通过这次实践活动,我发现学生们变了,变得大方了,自信了。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处处是创造之处,时时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我们要把握好综合实践这块学生创新的天地,选择设计好活动主题,激发学生去寻找、去发现、去创造热情,要千方百计地拓展孩子们的创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们去展示各自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评析:乡土文化的教育与普及,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操作层面上必须面对的命题。
我们要让后代知道我们的乡土文化之根与乡土文化形态,也要让所有人了解中华民族的乡土文化特色与优势。
在我们生息和生活的这片热土上,潜移默化地培育起如著名诗人艾青所说的那种纯朴而深厚的情感:“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对于普罗大众来说,特别是对我们的下一代来说,是要重铸信心,充分认识到在这片土地上曾经有过的荣耀,和这荣耀在今天乃至将来的继续辉煌。
为了让城镇学生了解具有历史意义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让学生走进农村生活,感受乡土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农、悯农”意识,灌南县镇中小学结合校本课程的开发,建成了农物展室。
从而,让乡土文化教育引进我们的课堂。
该校农物展室共展出碓、梿枷、粮印、耩子、犁、风箱、斛斗、量弓等80余件展品,这些展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打着深深时代烙印的生产用具;另一类则是蕴含丰富文化底蕴的生活用具。
另外,展室还收藏了五、六十年代农村生产队分发口粮时用的用具“粮印”、古钱币等。
还准备了大蒜、韭菜、四季葱、小麦等实物供学生观察、鉴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生产用具、生活用具多数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劳动人民勇于创造、勇于发明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灌南县教研室何孝波)附件:一、农物调查表二、六(1)班42个同学收集农物件数统计表三、四、学生参观农物展室体会附件一:小组活动计划第一小组的活动主题,认识农物,了解农物与人类进步的密切关系的活动安排:1、通过查阅资料认识农物,了解农物的发展史,以及农物的分类及使用方法。
2、了解农物在几十年前的广泛应用。
3、走进农村观察各种农物的使用方法,以及个别农物的制作方法。
第二小组活动主题,收集整理各种农物并成立展室。
1、实地考察,了解农物的情况。
2、通过调查访问了解农村人民对农物的认识。
3、活动形式主要采用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实验研究、统计。
4、成立农物展室,并对展室做详细的说明。
附件二:农物调查表附件三:六(1)班42名同学收集农物件数统计表走进农物展室今天,听付老师说要去参观农物展室,同学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
首先,一件既大而又笨重的物品吸引了我的目光,那就是石磨。
石磨由两片圆形的石料打磨而成。
两片石料相接触的面分别有凸凹槽,以便完整地结合在一起。
中间还有一个直径约定厘米左右的孔。
磨的上面还有使磨转动用的“拐磨担子”。
我想,这就是奶奶说过的磨吧。
奶奶常说,以前人们就是用磨来磨面,或加工其他粮食。
有时忙了大半天,才能加工很少的面粉,工作效率很低。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二件物品是—-磙子。
别看它静静地待在那里,可她却很重,非要两三个强壮的人才能使用这庞然大物,它是由三根粗而又长的木头与一个坎坎洼洼的大石滚组成,两根木头分别设在大石滚的两边,一根木头把两根木头联在一块。
只要拉着石滚向前滚动,就可以把小麦、水稻一类农作物的粒子从茎上脱离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