船舶原理第一、五~十章整理

船舶原理第一、五~十章整理
船舶原理第一、五~十章整理

一.船舶类型

1.船舶类型:

按用途分:军用舰艇和民用船舶

商船:

1)集装箱船:以运载集装箱为主的专门运输船舶,可分为全集装箱船和半集装箱船。

2)散货船:专门用于载运粉末状、颗粒状、块状等废包装类大宗货物的运输船舶。主要有普通散货船、专用散货船、兼用散货船及特种散货船等。

(轻便型:20000~35000载重t;灵便型:40000~47000载重t;巴拿马型:5~8万t;

好望角型:10~18万t)

3)油船:专门用于载运散装石油及成品油的液货船。(分为原油船和成品油船)

4)滚装船:把装有集装箱及其他拣货的半挂车或装有货物的带轮子的托盘作为货运单元,由牵引车或叉车直接进出货舱进行装卸的船舶。

5)载驳船:用来运送装载驳船的运输船舶,又名子母船。

6)冷藏船:使易腐货物处于冻结状态或某种低温条件下进行载运的专用船舶。

2.运输船舶的发展趋势:大型化(限制:航程长,航道、港口限制,货源充沛,码头作业效率)、高速化、自动化、专用化。

3.军用船舶与民用船舶的界定:

1)吨位概念不同,商船所说的吨位是载货量非本身自重,而军舰所指的是排水量就是本身的自重。

2)技术含量不同。

3)速度不同。

五.船舶抗沉性

1.抗沉性:船舶在一舱或数舱破损进水后,仍能漂浮于水面,并保持一定浮态和稳性的能力。

2.抗沉性的保证方法:使船舶具有足够的储备浮力和稳性、船舶分舱。

3.安全界限线:在船侧由舱壁甲板上表面向下量76mm处画一条与舱壁甲板边线平行的线。

4.渗透率:船舱内实际进水体积与空舱的型体积之比。

5.可浸长度:公约和规范规定的两水密横舱壁间的极限长度,意味着对应干舷最小。(即船舱破损后,海损水线恰好与安全限界线相切的进水舱的舱长)

6.许可舱长:可浸长度与分舱因数的乘积。

7.分舱因数F:由船长和船舶的业务衡准数决定的,用以确定许可舱长的因数。

8.1.00>=F>0.5为一舱制船舶,任一舱破损都不致沉没;0.5>=F.0.33为两舱制船舶,任何相邻两舱破损不沉没;0.33>=F>0.25为三舱制船舶。

9.增加重量法:将破舱进水后的进水看作是故意加载的液体。

10.损失浮力法:将破舱进水的那部分舱内体积看成是脱离船体的一部分,即该部分的浮力已经损失,将他从排水量中扣除,使船舶浮力减少。

六.船舶阻力

1.船舶航速由阻力大小、主机功率大小、螺旋桨(推进器)效率高低三个因素决定。

2.快速性:一:对一定排水量的船舶,在给定主机功率消耗的条件下能达到的航速高低。航速高,快速性好。二:对一定排水量的船舶,为维持一定的航速所需的主机功率大小。功率小,快速性好。可以说快速性的优劣取决于船舶阻力和推进性能。

3.船舶阻力:附加阻力与基本阻力(摩擦阻力、漩涡阻力、兴波阻力)。

4.摩擦阻力:由于边界层的存在使船舶运动受到牵制作用,即水拖滞船舶不向前运动的阻力。

摩擦阻力的大小与水的粘性、船体水下表面积、船体表面光滑程度、船体航速大小有关。

与水接触面越大,表面越粗糙,航速越高摩擦阻力越大。

5.黏压阻力:漩涡处压力降低,造成首尾压力差而产生的阻力。与形状关系很大,主要与船舶水下部分(船尾)形状及航速有关。

若船舶长宽比L/B增加,即船型瘦长时,黏压阻力较小,若船长较短,船型丰满,黏压阻力越大。

6.兴波阻力:船舶在静止水面上运动时,水面会不断兴起航行波,由此波造成船舶运动时的阻力为兴波阻力。

兴波阻力与重力有着密切关系,与流体黏性无关。

船行波系由首波系和尾波系组成,每种波系由散波和横波组成。

7.波系干扰:首横波波峰与尾横波波峰相遇(或波谷与波谷),合成波高增大,兴波阻力增加,为不利干扰。首尾横波的峰谷相遇时,合成波波高减小,兴波阻力减小,为有利干扰。使球鼻艏产生的波浪与船体所兴起的首横波发生有利干扰,也可以减少兴波阻力。

8.附加阻力:空气阻力、附体阻力、污底阻力、汹涛阻力。

9.基本阻力曲线:阻力曲线是阻力岁航速变化的曲线。基本阻力曲线岁航速增大而增大,船速较低时,基本阻力随船速增加缓慢,船速较高时,随船速增加有较大提高。在船速较低时,摩擦阻力占基本阻力大部分,随着航速提高兴波阻力和黏压阻力之和占的比例愈来愈大。10.浅水航道:船舶航行潜水时,阻力增大,并产生下沉和纵倾现象。阻力增加程度与航道水深h及船舶吃水T有关,随着h/T的减小阻力增大。降低航速使下沉和尾倾得以减轻。11.狭窄航道:影响狭窄航道阻力的因素:水深与船舶吃水比h/T;航道宽与船宽之比b/B;水深弗劳德数。随着水深弗劳德数的增大或h/T的减小,船道宽度影响增大。

12.海军部系数(海军常数):看书吧P156

七.船舶推进

1.船舶推进方式:一、利用外力的直接作用。二、通过川上安装推进器。

2.风帆:主要推进方式。

3.明轮:局部浸水推进器。外形似车轮,轮周装有蹼板。

4.直叶推进器:也称平轮推进器,由若干垂直叶片组成,叶片安装在圆盘上,叶片间距相等。

5.螺旋桨:目前应用最广推进器。(增加船体消耗,运动产生阻力)

6.螺旋桨的外形及几何参数(计算,看书P159)

7.螺旋桨的空泡现象:螺旋桨水下工作时会在桨叶处产生空泡。

8.局部空泡(第一阶段空泡):在叶背某处的压力降至该睡问下的汽化压力时,该店的水质点就先形成空泡,此时空泡只占据叶面一小部分。减少桨叶断面面积,降低螺旋桨强度,对效率影响不大。

9.片空泡(第二阶段空泡):叶背的负压力不断增大,局部空泡在叶背宽度方向扩展形成片空泡。使螺旋桨水动力特性恶化,影响效率。

10.避免空泡的措施:增加螺旋桨浸沉深度、降低螺旋桨转速、增加螺旋桨盘面比、采用圆背式(弓型)叶剖面。

11.传播的功率与效率(计算,看书P172)

12.伴流P169

八.船舶摇摆

1.适航性(耐波性):船舶在多变的海况中的运动性能,包括摇摆、失速、甲板上浪、船底抨击等。

2.船舶摇摆的形式:直线摆动:纵荡、横荡、垂荡;绕轴摆动:横摇、纵摇。横摇最为剧烈。

3.船舶摇摆的危害:1)使货物移动,船舶丧失稳性造成倾覆;2)使船体结构负荷增加,导致船体折断或损坏;3)使推进器工作条件变坏,阻力增加,船舶严重失速;4)使机器与航海仪器不能正常运转与工作;5)甲板上浪淹水,工作困难;6)使船上居住条件恶化,引起旅客晕船及影响船员工作。

4.衡量船舶摇摆运动的参数:最大摆幅;摆程;全摆程;周期(s);频率n(1/s)。

5.船舶摇摆:静水中摇摆(有阻尼摇摆、无阻尼摇摆)和波浪中摇摆。

6.静水中的无阻尼摇摆也称自由摇摆(计算看书P176)

船舶重心越高,初稳性越好,摇摆性能越好。船舶摇摆周期也称为船舶固有周期,相应频率n为固有频率。

船舶在静水中的无阻尼摇摆是不变周期不变摆幅、摇摆角呈余弦规律变化的简谐运动。

7.船舶在静水中的有阻尼摇摆是不变周期、摆幅逐渐减小的、摇摆角呈余弦规律变化的衰减运动。(P177)

8.船舶在波浪中的摇摆是波浪运动和传播自由摇摆运动的合成结果。

9.若航行中船舶处于谐摇区内,驾驶人员可通过改变航向活在改变航向的基础上同时改变航速来避免谐摇。

10.常见的减摇装置:舭龙骨、减摇鳍、减摇水舱、回转仪。

11.减摇基本原理:产生一个与摇摆方向相反的稳定力矩,是摇摆幅度减小,摇摆周期增大。

九.船舶操纵性

1.操纵性:船舶在航行是能过按照驾驶员意图保持原来航速、航向或改变航速、航向的性能。

2.回转性(回转灵敏性):能够按照驾驶员意图改变航速航向的性能。

3.稳定性:能够保持原来航速航向的性能。

4.船体本身对船舶操纵性的影响:主要取决于船舶尺度比,尤其船长吃水比、船体水下侧投影面积。船越长,回转性越差,船体水下侧投影面积越大,航向稳定性越好。

5.衡量船舶操纵性优良的指标:衡量回转灵活性的回转圈参数(越小越好);衡量航向稳定性的单位时间内操舵次数及操舵角;衡量惯性的一些指标。

6.舵的作用:产生多压力是船舶按需要改变航向,原理是机翼理论。

7.舵的形式:按舵杆轴线位置分为普通舵(不平衡舵)、平衡舵、半平衡舵;按舵的剖面形状分为平板舵(单板、双板之分)和流线型舵。

8.舵的布置及数量:通常舵布置在船尾端螺旋桨后,一方面使舵收到突出的尾部的保护,一方面获得螺旋桨尾流,提高舵效,且远离船舶重心,使回转力臂增大。

9.航向稳定性:船舶能够保持原来航速航向的性能。

10.航向稳定性的分类:直线稳定性、方向稳定性、位置稳定性。

11.位置稳定性:匀速直线航行船舶,经过干扰力作用后,最后状态是与初始运动方向相同,且运动轨迹之间无偏离的匀速直线运动。

12.具有位置稳定性的船舶,一定具有直线稳定性和方向稳定性;具有方向稳定性的船舶一定具有直线稳定性。

13.航向稳定性的改善措施:增加中纵剖面尾部侧面积、增大L/B值。

14.回转性:船舶操舵回转后的航行轨迹可用船舶重心的运动轨迹来描述,此时回转轨迹称为回转圈。

15.回转圈的主要特征参数:反向横移、横距、纵距、战术直径、回转直径、进程。

16.回转原理:三个阶段:转舵阶段、发展(过度)阶段、定常回转阶段。

17.转舵阶段:舵压力P引起的效果:船舶超转舵方向旋转、船速下降、船体向转舵方向横移。

18.发展阶段:作用在船体上的力随时间而改变,航速不断下降,回转角度不断增大,船作不定常运动。

19.定常回转阶段:此时重心轨迹为圆周线。

20.船舶回转时产生横倾。

21.横倾力矩的计算P195

十.船舶强度与结构

1.船舶强度:船舶在各种外力作用下保持不损坏、不变形的能力。

2.船体损坏的原因:强度不足、使用不当。

3.船体强度的分类:总纵强度、横强度、局部强度、扭转强度。

4.总纵强度:船舶在纵向弯矩作用下,不损坏、不变形的能力。(图看书P197)

5.影响总纵强度的因素:船在静水中有约束、无约束时船体分段平衡;船舶在波浪中的中拱与中垂;不同船型及装载的中拱与中垂。

6.横强度:船承受横向外力作用,具有抵抗横向变形的能力。(越往下,压力越大)

7.局部强度:船体个别构建对局部载荷的抵抗能力。

8.扭转强度:船体抵抗扭曲变形或损坏的能力。(一般发生在大开口部位或具有大开口的船上)

9.船体结构:板和骨架两部分组成。

10.P54 主船体、上层建筑

11.船舶骨架分为横向骨架和纵向骨架。

12.纵向大骨架:纵桁(甲板纵桁、舷侧纵桁、船底纵桁)

13.横向大骨架:甲板上称为甲板强横梁、舷侧的为强肋骨、船底为强肋板。

14.船体骨架的排列形式:纵骨架式、横骨架式、纵横骨架式(混合骨架式)。

15.纵骨架式:优点:总强度好,船舶抗弯能力强,结构重量轻;缺点:施工麻烦。

16.横骨架式:优点:横强度好,施工方便,建造成本低;缺点:抵抗纵向弯曲能力弱。多用于总纵强度要求不高的小型或内河船舶上。

17.混合骨架式:优点:兼顾纵、横骨架优点,结构合理重量减轻,造价便宜。

18.船体结构:船底、舷侧、甲板、舱壁、首尾、上层建筑、

19.船底结构:船底板、肋板、龙骨、底纵桁

20.舷侧结构:横骨架式:外板、肋骨、船侧纵桁;纵骨架式:外板、肋骨、船侧纵骨

21.甲板结构:横骨架式:甲板、横梁、甲板纵桁;纵骨架式:甲板、纵骨、纵桁、强横梁

22.舱壁结构:水密性和非水密性;平面舱壁和槽型舱壁

22.首尾结构:主要满足局部外力,尾端结构一般指尾尖舱壁以后的船体结构。

23.如何保证船的强度:1)控制船长L及L/D;2)尽可能是船舶的重量(载货)与浮力一致;3)增大甲板和船底构件的尺度(寸);4)采用强度搞得材料造船,即提高材料的许用应力。

(完整word版)新版毛概前六章知识点整理(背诵版)

第一章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 第一节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形成发展的历史条件 ●时代条件 俄国十月革命开辟了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新时代,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时代条件和国际背景。 ●社会条件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国情和中国革命的特殊性,是毛泽东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 ●物质基础 新的社会生产力的增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 近代中国新的社会生产力主要指近代工业和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工人阶级。 ●理论条件 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入与传播,为毛泽东思想的产生和形成准备了思想理论条件。 ●实践基础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是毛泽东思想产生和形成的实践基础。 形成发展的过程(※选择题) 初步形成:提出并阐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思想 《中国社会各阶段的分析》、《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反对本本主义》 成熟: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1945年七大写入党章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继续发展: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 《论人民民主专政》《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第二节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活的灵魂 主要内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政策和策略的理论、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党的建设理论 活的灵魂:贯穿于毛泽东思想各个组成部分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他们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深入实际了解事物的本来面目,把握事物内的必然联系,按客观规律办事;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我国基本国情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坚定不移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坚持中国的事情必须由中国人民自己处理;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毛概第三章作业

毛概第三章作业 一、辨析题 1、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范畴。 2、从革命对象来看,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 3、没收官僚资本,就反对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而言,具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二、论述题。 1、为什么将五四后的中国革命称为“新式的、特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论述新民主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的关系。 一、辨析题。 1、答: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仍然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的范畴,但革命的性质发生了变化,属于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什么“新”?新就新在中国革命处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新的时代、有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新的指导思想和中国共产党这一新的领导。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从革命的阵线上说,它属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2、答:错误。中国革命的主要敌人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帝国主义操纵着中国的政治、经济命脉,是影响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主要障碍,是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的总根源。因此,只有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才能使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封建主义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社会基础,它的统治也是影响中国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的主要障碍。从根本上说,反对封建主义,就是要在经济上消灭封建制度,在政治上消灭军阀的专制统治,消灭地主阶级,解放生产力,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政治民主化创造条件。官僚资本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又一对象,是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因为它是凭借地主、买办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力量而发展起来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表着中国反动和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着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构成了国民党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必然要同时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当然,新民主主义革命不是一般地反对资本主义,它只是反对官僚资本主义和大资产阶级。 3、答:错误。“没收官僚资本”具有双重性,是从两个不同视角分析得到的结论。官僚资本主义,是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国民党蒋介石政权的经济基础。因此,没收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封建的买办资本,是新民主主

毛概各章知识点完全总结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教条,要和中国国情相结合。)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应该了解中国历史状况社会状况,认真地概括提炼。)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马克思主义是外来思想,要让国人接受,深入浅出地阐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不断开拓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三:新时期进步原因。新时期依赖我们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集中到一点,就是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党的十七大对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做出最新概括,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我们之所以能取得如此伟大的成绩是因为我们高举中国特设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五: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的过程。1.1921~1927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萌芽阶段。1927~1935土地革命时期,形成阶段。毛泽东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在理论上论证了中国革命的新道路,标志毛泽东思想开始形成。2.1927~1935抗日战争时期,成熟阶段。毛泽东总结中国革命经验,阐述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论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政策和策略。3.1945~1959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阶段。进一步剔除人民民主专政理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方略,找出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任务,进行探索。 六:毛泽东思想科学体系内容。1.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2.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3.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4.政策和策略的理论。5.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6.党的建设理论。7.还有关于国际战略和外交工作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理论。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七: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立和发展,为中国各族人民解放事业的胜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为世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和人类进步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毛泽东晚年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确犯有严重错误,但是他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将他所犯错误同毛泽东思想区分开来,有利于我们准确理解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 八: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5.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战略、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统一战线、军队和国防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外交战略、国家完全统一、党的建设等。 九:“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科学内涵。1.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符合生产力发展规律,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2.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体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要求。)3.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理论政策和各项工作要坚持从人民利益出发,发挥人民积极性,使他们获得利益。)“三个代表”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的基础是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前提;发展先进文化是重要思想保证;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都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行政领导学期末复习(第五章:领导个体素质与群体结构)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 1.对于领导者来说,()是第一位的。 选择一项: A. 道德素质 B. 能力素质 C. 政治素质 D. 知识素质 正确答案是:政治素质 2.在现代社会中,一个人大约有()的知识是在工作实践和职业学习中获得的。选择一项: A. 90% B. 70% C. 60% D. 50% 正确答案是:90%

3.一个人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主要指人的()。 选择一项: A. 性格 B. 气质 C. 素质 D. 道德 正确答案是:素质 4.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指人的()。 选择一项: A. 性格 B. 气质 C. 修养 D. 风度 正确答案是:性格 5.领导者素质在内外环境与矛盾的共同作用下,会不断发生变化,主要走向()。

选择一项: A. 正方向 B. 负方向 C. 正负两种方向 D. 不分正负方向 正确答案是:正负两种方向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16分) 1.()这些与生俱来的素质条件构成了领导者素质的先天性特征。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气质 B. 性格 C. 道德 D. 秉性 E. 智力 正确答案是:气质, 道德, 秉性

2.领导群体结构的内容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智能结构 B. 年龄结构 C. 心理素质结构 D. 知识结构 E. 体质结构 正确答案是:智能结构, 年龄结构, 心理素质结构, 知识结构3.智能结构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学习能力 B. 运动能力 C. 思维能力 D. 组织能力 E. 研究能力

正确答案是:学习能力, 思维能力, 组织能力, 研究能力4.人的气质的主要特点有()。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后天性 B. 可变性 C. 稳定性 D. 固定性 E. 先天性 正确答案是:可变性, 稳定性, 固定性 5.领导者的知识素质主要包括()。 选择一项或多项: A. 一般科学知识 B. 宽广的知识面 C. 实践知识 D. 专业知识

毛概第三章知识点整理

1.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 渡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一个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过渡性社会主义形态 2.新民主主义社会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 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主要三种: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优势)和资本主义经济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 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新民主主义社会矛盾表现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 阶级的矛盾。随着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 5.民族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具有两重性,既有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阶级利益相互对 立的对抗性的一面,又有相互合作、具有相同利益的非对抗性的一面。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因素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 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 7.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

斗争。 8.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 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即“两个转变” 9.简述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内容: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0.总路线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可以将“一化”比喻成鸟的“主体”,“三改”比喻成“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11.由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到社会主义所有制的过渡,才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向前发 展,才利于在技术上起一个革命。(解放生产力) 12.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第一、积极引导农民组织起来,走互助合作道路。 第二,遵循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以互助合作的优越性吸引农民走互助合作道路。第三,正确分析农村的阶级和阶层状况,制定正确的阶级政策。第四,坚持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采取循序渐进的步骤。

毛概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3-4) 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过程。 一、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实现具体化。 二、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理论。 三、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关系(P4-7)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方面,毛泽东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基本遵循;另一方面,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开创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 最后,毛泽定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 (三)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P13)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其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选择) 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深化对中国国情的认识,找出适合中国情况的革命和建设道路。 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独立自主,就是坚持独立思考,走自己的路,就是坚定不移地维护民族独立、捍卫国家主权,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同时积极争取外援,开展国际经济文化交流,学习国外一切对我们有益的先进事物。 (四)实事求是的科学内涵(P27-29) 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方法来”。 2.“理论联系实际”,就是善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从中国历史和现实的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创造。 3.“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就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判定认识或理论是否是真理,而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 4.“实事求是”,是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选择)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历史地位(P18-23) 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理论;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理论; 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理论; 实现祖国统一的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和国际战略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和依靠力量;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理论 历史地位: 第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第二,新时期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第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指针 (六)正确理解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P29-31) 首先,实事求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 其次,实事求是体现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基本内容的各个方面。 最后,实事求是是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方法论原则。 反例:文化大革命,大跃进 第二章(简答题)

毛概第五章第二节重点知识点罗列

毛概第五章第二节重点知识点罗列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1. 社会主义本质是 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科学内涵 ①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形态运动规律上的体现。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生产关系上的体现。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③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在社会主体价值目标上的体现。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和本质上,使我们大大深化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它为明确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提供了理论基础。 ◆它为既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原则、又通过改革来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它沟通了社会主义的现实和未来的关系,展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实现的动态发展性,为确立通过长期奋斗实现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提供了精神支柱。 1.下面哪一项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 A.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B.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C.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D. 最终达到同步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由谁提出的? A. 毛泽东 B. 李大钊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3.下列哪项是社会主义原则? A. 发展生产 B. 消灭剥削 C. 消除两极分化 D. 同步富裕 1.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是什么? 3.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是什么?

【免费下载】毛概第三章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第一节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 一、近代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1.近代中国的国情 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近代中国,已经沦为一个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这是最基本的国情。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社会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 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又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中国革命的根本任务是推翻 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从根本上推翻反动腐朽的政治上 层建筑,变革阻碍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为建设富强民主的国家、改善人民 的生活、确立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地位扫清障碍,创造必要的前提。 2.中国革命的时代特征 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中国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以后,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从原 来的旧的世界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新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属 于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 1914年五四运动之后,中国资产阶级开始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由自在阶级转变为自为的阶级。近代中国革命以五四运动为开端,进入新民主 主义革命阶段。 二、中国革命经验的概括和总结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观点。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 2.1922年党的二大明确提出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纲领是反帝,反封建。 3.1923年党的三大提出了建立国共合作统—战线的思想。 4.1925年党的四大,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坚持无产阶级领导权和农民同盟军的思想。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

毛概论第五章知识点 邓小平理论 第一节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一、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条件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邓小平敏锐地把握了国际形势的重大变化,对时代主题的转换作出了科学判断。他明确地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是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2.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根据 毛泽东随即提出,要以苏为鉴,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探索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在这个探索中形成了一些正确的和比较正确的理论观点、方针政策和实践经验。这些思想理论成果的产生,是我们党和国家的一份珍贵的思想财富,对于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这一时期,我们也犯了不少错误,走了不少弯路。这主要是在经济上急于求成、盲目求纯和急于过渡;在政治上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造成这些失误的更深层的原因, 一是偏离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对国际国内的形势、对我国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和中国现实的具体国情作出了错误的估量和判断;二是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因而也就不可能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也不可能对社会主义的某些制度和体制进行有效的改革。 3.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现实依据

邓小平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关键在于不断地总结经验。”他领导全党从总结群众成功实践的经验中,也从总结工作的某些失误的教训中,把经验上升为理论,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从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二、邓小平理论的形成过程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提法,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实现了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982年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这一重大命题的提出具有里程碑意义,是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开创性贡献。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三大,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开展和深入发展,邓小平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进行深层次思考,提出了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的科学论断。1987年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全面阐发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概括。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行系统的概括,也标志着邓小平理论轮廓的形成。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是邓小平理论的集大成之作,从理论上深刻地回答了当时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阶段,邓小平理论也逐步走向成熟。

毛概第三章试题

第三章试题 单选题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 A、固定不变的社会 B、过渡性的社会 C、独立的社会形态 D、从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社会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2、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所指的过渡时期是。 A、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国民经济恢复 B、从国民经济恢复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答案: C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3、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体是。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B、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对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A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4、我国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过渡形式是。 A、初级社、互助组、高级社 B、高级社、初级社、互助组 C、互助组、高级社、初级社 D、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 答案:D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5、,标志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 A、新中国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

D、过渡时期的结束 答案:C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6、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其中掌握了国家主要经济命脉的是。 A、国营经济 B、合作社经济 C、个体经济 D、私人资本主义经济 答案:A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7、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A、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 B、实行初级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 C、把私营工商业的生产经营纳入国家计划的轨道 D、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答案: D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8、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 A、改变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 B、解放生产力 C、实现工业化 D、消灭资本家 答案:B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9、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标志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初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C、高级农业合作社的建立 D、人民公社的建立 答案:C 难度:1 知识点:第三章

张永桃《行政学》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第五章 行政领导与领导体制【圣才出品】

第五章行政领导与领导体制 5.1 复习笔记 一、行政领导概述 1.领导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1)领导的含义 领导不同于一般的管理,而是一种能影响别人去完成(实现)一定目标的管理活动。各个领域的领导,都是指一种通过影响力对所管辖或所从属的人们及其行动进行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活动及其过程。 (2)领导的构成要素 领导活动必须具有领导者、被领导者、作用对象和环境四个基本要素 ①领导者是担任领导职务的个人或集团,他们是领导活动的主体、主导方面。 ②被领导者是领导活动的客体,是领导者组织和指挥的对象,同时又和领导者共同作用于领导活动的对象。 ③作用对象是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共同作用的客体。认识领导活动作用的对象的特殊性,是进行正确的领导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 ④客观环境是领导活动的现实基础,包括社会环境及工作环境。 2.行政领导的含义和主要特征 (1)行政领导的含义 ①行政领导是指国家行政机关的领导。国家行政机关即各级政府。 ②行政领导是国家各级行政机关的行政领导者依法行使国家行政权力,组织和管理行政

事务,进行决策、指挥、组织、控制、检查、监督等行政活动。 (2)行政领导的特征 ①统一性 a.行政领导是整个国家机器正常运行的核心部分。 b.行政领导是国家管理活动中最具直接性、时效性的活动。 ②执行性 ③行政领导还具有一般领导的特征,如权威性、强制性、合法性等,权威性、强制性、合法性,均是行政领导本质特征的重要体现。 二、行政领导的基本职能 1.决策职能 (1)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和行政领导者为了执行党和国家权力机关的决定、规定、任务,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确定本地区的发展目标并拟定出实现这些发展目标的实施方案。 (2)决策活动的科学性、民主性要求行政领导者在实施决策职能时必须做到: ①目标明确,围绕如何实现既定的目标进行决策; ②有预见性,对实施的决策方案可能遇到的各种情况、可能导致的各种后果作出预测; ③遵循科学决策程序; ④发扬民主,听取群众、行政人员、专家学者的意见,使决策方案符合客观实际,具有可行性; ⑤统筹兼顾。 2.计划职能 (1)计划的分类

(完整word版)大二毛概第三章知识总结+课后答案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课后问题: 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社会? 答: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 原因: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五种经济成分,即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由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逐步成为国内的主要矛盾。随着土地改革完成,阶级矛盾变成主要矛盾。解决了这一矛盾,才能使中国社会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但这时的民族资产阶级是一个两面性的阶级:既有剥削工人的一面,又有接受工人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一面。 因此,为了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我国新民主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2.怎样理解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答: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既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不可分离,可以比喻为鸟的主体和两翼。其中,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这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体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的紧密结合。体现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有哪些? 答: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第二,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度的方式

版毛概知识点梳理

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1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和特征: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其性质是新式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 因为: 2 、新民主主义社会在经济上,是以国营经济为主导的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混合经济结构,除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其中主要经济成分为社会主义经济、个体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 3 、与新民主主义时期三种不同性质的主要经济成分相联系,中国社会的阶级构成主要有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其他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等基本的阶级力量。 4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5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是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的社会。 二、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及其理论依据 1 、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必要准备,社会主义革命 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必然趋势;民主革命胜利后,工人阶级同资

产阶级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必须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来解决;从国际环境看,中国也必须走社会主义道路。 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初步的设想: 第一,关于过渡的时间,估计大约15 年至20 年时间。 第二,关于转变的条件,认为只有先实现了国家工业化, 才能实现私营企业国有化和个体农业的集体化。 第三,关于过渡的步骤和方式,毛泽东的提法是“全线进攻”,一举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但方式是和平地和有代价地消灭资本主义。 3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 主义改造。(“一化三改”)这条总路线的主要内容被概括为“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 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两者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毛概第三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案例资料 红色资本家荣毅仁 1916年,出生于江苏无锡荣氏家族。 1949年,决定留在大陆。 1956年,将自己的商业帝国上交给政府。 1979年,创办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 1993年—1998年,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副主席。 2005年10月2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1957年他曾被陈毅副总理誉为“红色资本家”。 1979年,在邓小平的支持下,荣毅仁创办“中信”,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开创了中国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窗口,借中国改革开放春风,荣毅仁运用荣氏经营家法,呼风唤雨,得心应手,荣毅仁与国家获得了“双赢”,“中信”成为荣氏财富的引擎。 1986年,他被美国《幸福》半月刊评为世界50名知名企业家之一,是建国后国内企业家跻身世界知名企业家行列的第一人。 2000年荣毅仁及其家族被美国《福布斯》杂志评选为中国50富豪第1位。其个人及其家族财产为19亿美元。 1956年1月,荣毅仁就社会主义改造答记者问 记者直率地问:“消灭剥削,废除资本主义制度对于你失去了什么?得到了什么?” 荣毅仁很快就答道:“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强盛的社会主义国家。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因为我积极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自愿接受改造,在工商界做了一些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工作,我受到了政府的信任和人民的尊重,得到了荣誉和地位。从物质生活上看,实际上我并没有失去什么,我还是过得很好。” 案例:同仁堂的新生 工商界人士听到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消息时,心情是极其矛盾和复杂的。1953 年,各家企业正是蒸蒸日上,大家想大干一场的时候,国家提出把私营企业改造为社会主义企业,具体来说就是要实行公私合营,这对大家的震动很大,思想上没有什么准备,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有的说:“ 1949 年为什么不讲总路线?那时讲,人就都跑了。”还有的说,“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1953 年,北京市地方工业局选择了同仁堂首先行公私合营,这对于同仁堂的经营者震动很大。同仁堂到这时已存在了几百年。它始建于清朝康熙八年(1669 年)。北平解放前夕,北平同仁堂有职工190 多人,资金约80 万元,年产值约16 万元,年零售额约30 万元,设备陈旧,管理落后。1949 年北平解放时,同仁堂由乐氏十三世乐松生经营,他同时是天津达仁堂管理处总负责人。1950 年抗美援朝开始,同仁堂向国家捐献99000 元。 同仁堂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公私合营的消息传来时,对乐氏家族的震动很大,他们对经营了几百年的老铺,将要失去所有权,经营统治权和企业利润分配,确实十分痛惜。乐松生经过反复考虑,认识到:这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历史潮流,不可违背,而且,合营后,自己仍任经理,生活待遇也不错,因此决定,同仁堂带头公私合营。 公私合营后, 企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同仁堂虽然是个大药店,但以往的经营管理

最全的毛概知识点归纳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P4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1)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2)就是把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提升为理论。(3)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之中。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指引着党和人民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提供了凝聚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强大精神支柱。(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倡导和体现了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作风。 3、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独立自主、群众路线 4、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2)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科学指南(3)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5、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1)指导思想的又一次与时俱进(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3)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7、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P36 科学发展,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8、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1)同XXX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2)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3)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章 1、实事求是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P48 党的十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党章》明确指出: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1)根本前提:一切从实际出发(2)根本途径:理论联系实际(3)实质和核心:实事求是(4)根本目的和验证条件: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要意义P52 (1)它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过程中的运用、发展和丰富。(2)它是制定并贯彻执行正确的政治路线的思想基础。(3)它是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和提高领导能力的重要内容。 3、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质和核心是实事求是以理论形态表现出来的党的思想路线,是由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和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四个基本要素构成的。从理论结构上看,这四个基本要素是互相联系、互相贯通、互相补充的统一整体,但它又不是不分主次的并列关系。“实事求是”是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三者相统一的概括,它体现了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包含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统一的原则,正确地把握事物发展规律等内容,因而是其它三个基本点的核心,但它并不能代替其他三个基本点。 4、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要大力弘扬与时俱进精神,推进理论创新,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新境界;(1)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3)理论创新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和思想方法。(4)理论创新必须服务于、落脚于实践创新。(5)创新必须建立在求真务实的基础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章---领导理论与激励理论

第五章领导理论与激励理论 【领导理论】 内容简介 本讲对领导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领导者的性格特征即特质理论、行为特征即行为理论、环境对领导的影响即权变理论。 学习目标 掌握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的内容 能描述管理方格图和菲德勒权变模型 领导方式特质理论行为理论权变理论管理方格图菲 德勒模型情境领导模型 课程预习:请用15—30分钟进行本课程预习 参见教材《管理学》(斯蒂芬·P·罗宾斯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第17章 领导理论 什么是有效的领导 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行为理论 领导权变理论 领导定义与领导过程 关于领导的概念有以下几个定义: 领导是影响人们自动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的一种行为; 领导即行使权威与决定; 领导就是影响一个集体走向并达到目标的能力; 领导是组织赋予某一个人的权力,以领导下级完成组织目标。 领导(leadership) 有效领导的标准是什么? 领导与管理 影响有效领导者的因素有哪些?(特质、行为等) 有无有效领导者的模式? 你所在单位的领导成功或失败的要点是什么? 领导与领导风格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 管理更科学?领导更艺术? 领导与管理的联系 联系 混乱时期:强领导与弱管理(创业时期) 相对稳定:弱领导与强管理可使组织运转良好 竞争激烈:强领导与强管理

矛盾 秩序与变革 秩序强调:规则,注重细节,侧重回避风险,短期行为。 变革强调:创新,冒险,打破常规,长远行为。 创新的阻力比执行一项规章制度要大得多。 领导理论 特质理论(品质论、性格理论)——40年代初 行为理论——40年代后期 权变理论(情景理论、环境理论)——60年代 领导理论的新发展:领导的归因理论、领导魅力、 交易型与变革型领导 三种极端理论. 连续统一体理论. 管理系统理论. 领导行为四分图 管理方格理论. 费德勒模型. 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领导参与模型. (二)、领导特质理论 领导理论最早期的研究集中于找出领导者实际具有的特性或个人品质,以期预测什么样的人最适合当领导者。 现代领导特质理论一反传统领导理论强调遗传、天赋的片面观点,认为领导者的个性特征和品质是在后天的实践中培养出来的,并且可以通过培养和训练加以造就。 科特教授在对成功企业的领导者后,总结出实施成功领导过程中对领导者个人素质有如下要求: 行业和企业知识。 在公司和行业中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信誉和工作记录良好。 能力和技能。 个人价值观。 进取精神。 自信:对自己的判断和能力充满信心。 远见:有理想的目标,认为未来比现状更美好。 清楚表达目标的能力

毛概第五章知识点整理

1.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认为未来社会大体要经历从资本主义社会到共产主义社会得革命转 变时期、共产主义社会得第一阶段、共产主义社会得高级阶段。 2.在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上,最早提到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得就是列宁。 3.毛泽东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了一个重要得观点,认为:“社会主义这个 阶段,又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不发达得社会主义,第二个阶段就是比较发达得社会主义。” 4.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作出了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科学论 断,从而准确地把握了我国得基本国情. 5.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得《历史决议》,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得阶段. 6.十三大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党得路线得系统阐述,就是党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与 国情认识上得一次飞跃. 7.十五大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阶段得基本纲领,进一步统一了全党全国人民得思想。 8.十六大指出,现在达到得小康还就是低水平得、不全面得、发展很不平衡得小康,同时 也强调我国仍然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得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得社会生产之间得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两个没有变)9.党得十三大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就是社会主 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得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 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10.辨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就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得起始阶段? 错。这里所说得初级阶段,不就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得起始阶段,而就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得特定历史阶段。 11.我国社会主义阶段虽然发展程度还比较低,但它毕竟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确立起 来了得新社会得范畴,而新民主主义社会则属于社会主义社会制度没有建立、正在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过渡得历史阶段。 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总依据,就是党指定与执行正确路线、 方针、政策得基本出发点。 13.党得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种种失误得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 提出得一些任务与政策不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实际;30多年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得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得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实际 14.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包括?首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 持续得问题依然突出。其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全面进步,同时发展面临新得重大结构性问题,影响发展得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最后,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得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15.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几千年来阶级剥削制度得历史已经基本结束. 1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没有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对吗?错。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由于 国际与国内得因素,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仍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得认识,采取正确得态度与方法去解决。但就是,阶级斗争已经不再就是主要矛盾,必须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得办法解决前进中得问题. 17.邓小平提出了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得领导、坚持马列 主义与毛泽东思想得四项原则 18.十三大在科学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得同时,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