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

合集下载

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通用9篇)

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通用9篇)

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通用9篇) 一、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自“十三五”规划开始以来,我县畜牧业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在党中央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畜牧业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着力推进畜禽养殖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产业结构优化。

我们通过引导农民转变经营理念,加强技术培训,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建设,在县域范围内逐渐形成了畜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

二、科技创新驱动。

我们加强科技创新引领,鼓励农民采用先进的科学养殖技术,提高畜禽养殖的效益和品质。

同时,加大对农业科研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强科研队伍建设,为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三、品质安全提升。

我们坚持农产品质量安全至上的原则,加强畜禽养殖环境的监管和管理,确保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

四、农民收入增加。

我们通过推进畜禽养殖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的就业和增收。

农民通过集体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方式参与养殖,不仅增加了收入,还提升了农民的素质和技术能力。

二、县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根据党中央和政府的全面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我县畜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如下:一、产业转型升级。

通过引进先进的畜牧养殖技术和设备,推动畜禽养殖企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同时,加强新品种培育和畜禽养殖线的研发,提高畜禽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与科研机构和高校的合作,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畜牧业技术的创新和应用。

同时,加强科技人才培养,提高科研队伍的素质和能力。

三、加强环境保护。

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要坚持走生态畜牧业发展之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

加强畜牧养殖环境的监管和管理,控制污染物排放,建设生态畜牧示范区。

四、完善农业支持政策。

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提供资金、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引导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提质增效。

五、推动深度融合。

加强畜牧业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实现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

来宾市兴宾区现代渔业生态养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来宾市兴宾区现代渔业生态养殖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建议

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产业兴旺,发展现代渔业是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之一。

广西来宾市兴宾区拥有在册水库120座,流域面积50km 2以上河流27条(段),流域面积50km 2以下河流276条(段),河流水库众多,水资源丰富,总库容超过30亿m 3,在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考核中连续5年排名全国前列。

这些广阔而稳定的水面资源为江河水库中的水生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促进了特有种类生物的自然增殖。

这些优越条件为来宾市兴宾区现代渔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

1现状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广西千亿元现代渔业产业发展工作,根据广西壮族自治区《打造千亿元现代渔业产业行动方案》文件精神,结合来宾市兴宾区实际,大力发展陆基工厂化养殖和流水集约化罗非鱼养殖,建设一批现代设施渔业基地。

支持广西来宾市兴宾区鑫兴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在寺山镇建成陆基圆池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示范基地,建设面积6.67hm 2,配套养殖尾水粪污分离系统、尾水净化系统和循环水增氧系统的新型循环水养殖模式,投入建设资金180多万元,建成50多个圆锅底循环养殖水池(约3000m 3)投产,年产加州鲈45t 、黄颡鱼22t 、斑点叉尾鮰25t 。

鼓励广西来宾市兴宾农业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建成陆基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总投资720万元,建设陆基智能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基地1.53hm 2,建设陆基养殖圆池40套,配套建设智慧渔业管理系统和养殖尾水处理系统,年产名优鱼200t ,产值600万元。

同时,兴宾区还充分利用电厂冷却水资源,在良江罗村大力发展流水集约化罗非鱼养殖4hm 2,年产罗非鱼、鲳750t ,为调整水产养殖结构和渔业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据统计,目前兴宾区渔业养殖面积有0.47万hm 2(其中稻渔种养、陆基养殖0.07万hm 2),2022年兴宾区水产品总产量3.0394万t ,同比增长3.61%;渔业经济总产值5.29亿元,同比增长2.52%。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我国水产养殖业需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作者:阮思甜来源:《农经》2021年第02期水产养殖是我国农业结构中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

近几年,水产养殖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规模化、标准化程度不高,区域发展不平衡,产品附加值偏低等问题。

我国水产养殖业要实现高质量发展,亟需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提高水产养殖育种和养殖技术水平、加强行业监管,推动水产养殖业向绿色安全、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以满足国内消费需求和水产品出口贸易需求。

关键词:水产养殖;绿色发展;产业优化我国是世界最大的水产品生产和消费国之一,水产品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近40%,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产量的60%以上。

随着我国水产养殖技术的进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整体呈现稳步增长趋势,但是目前我国水产养殖业发展仍存在诸多问题。

2019年我国GDP总量达到99万亿元,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居民消费将加快升级,水产品作为优质的动物蛋白,需求量必将大幅增加。

为适应“以国内大循环为主,国内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格局,满足国内消费和出口贸易,我国水产养殖业还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提高育种和养殖技术水平、加强行业监管,发展质量和水平,实现产业绿色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水产养殖业发展迅速水产品产量一方面来自于捕捞,一方面来自于养殖。

我国水产品产量主要来自水产养殖。

目前,我国每年的水产品养殖产量保持在较为稳定的水平,也是世界上唯一养殖水产品总量超过捕捞总量的主要渔业国。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保持稳定增长。

2011年到2019年,我国水产品产量整体呈上升态势,水产品产量在2017年达到峰值,为6938万吨,2018年和2019年水产品产量有所下降,分别为6469万和6450万吨,分别较2017年下降6.76%和7.03%。

2011年到2019年,我国水产养殖产量持续上升,从2011年的4026万吨增长到2019年的5050万吨,养殖水产品产量增长了25.43%(见图)。

“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目录一、形势与需求(一)发展形势(二)发展需求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二)基本原则(三)“十三五”发展目标三、重大工程(一)科技创新工程(二)水产技术推广能力提升工程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顶层设计(二)加大科技投入(三)完善创新体系(四)培养创新人才(五)深化国际合作(六)加强转化推广为推进“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充分发挥渔业科技对现代渔业发展尤其是转方式调结构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促进海洋渔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2〕11号)、《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渔业转方式调结构的指导意见》(农渔发〔2022〕1号)、《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特编制《“十三五”渔业科技发展规划》。

一、形势与需求(一)发展形势“十二五”期间,全国渔业科技系统面向产业需求,坚持问题导向,累计承担涉渔科技与推广经费50多亿元,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经费20亿元,在渔业基础研究、关键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病害防治、水产品加工、节能环保、渔业装备升级、渔业信息化等共性与关键技术研究均有进展,一批高效、健康、节能、安全的技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

“十二五”以来,渔业科技共获省部级以上奖励600余项,其中,国家级奖励8项;培育新品种68个,制定渔业国家和行业标准230项;遴选发布60多个渔业主导品种和36项渔业主推技术;建设渔业综合性重点实验室2个,专业性重点实验室23个,综合试验站17个。

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22年的55%提高到至2022年的58%。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政策措施,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建设现代渔业强国,必须贯彻科技创新驱动战略。

渔业绿色发展新方向

渔业绿色发展新方向

中国是水产品生产、贸易和消费大国,渔业是农业和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

《全国渔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提出,渔业发展要大力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变渔业发展方式,提升渔业生产标准化、绿色化、产业化、规模化、组织化和可持续发展水平,提高渔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走出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中国特色渔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水产养殖绿色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到2022年,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取得明显进展,生产空间布局得到优化,转型升级目标基本实现,人民群众对优质养殖水产品的需求基本满足,优美养殖水域生态环境基本形成,水产养殖主产区实现尾水达标排放。

到2035年,养殖布局更趋科学合理,养殖生产制度和督管体系健全,养殖尾水全面达标排放,产品优质、产地优美、装备一流、技术先进的养殖生产现代化基本实现,迈进水产养殖强国行列。

一、水产养殖业发展概况中国已成为世界水产养殖大国,至2018年,水产养殖产量达到近5000万吨,占世界水产养殖产量的60%以上,占全国水产品总量的76%;水产品出口额211.5亿美元,贸易顺差98.04亿美元,养殖产品占主要部分;水产养殖业已成为推动中国渔业30多年快速稳定发展的主要力量。

重庆渔业“十三五”规划要求:在确保水产品安全有效供给和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努力提高产品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20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60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达到210亿元,其中第一产业达到110亿元,二三产业达到100亿元,重点、难点是形成和延长水产品产业链,大幅提高附加产值,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二、水产养殖业面临的形势和问题水产养殖业当前面临诸多挑战和难题,水产养殖业数量规模和质量效益不平衡、质量效益发展不充分,水产养殖发展和生态保护不平衡,生态保护不充分;养○蒋明健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远发展不充分。

存在着部分地区养殖密度过高,水产养殖用药不规范,养殖尾水排放不达标等问题。

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

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

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县畜牧业十三五工作总结和十四五发展规划一、工作目标和任务为推进县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经过广泛调研和论证,制定了十三五期间的工作目标和任务:(1)畜牧业总体目标:通过技术改良和资源整合,提高畜群品质和育种水平,全面提高畜牧业水平,实现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

(2)肉牛产业目标:加强种源改良、补栏建设和饲养管理,增加肉牛数量及规模,提高肉牛养殖效益;(3)奶牛产业目标:提高奶牛品种的质量和产量,提高奶牛养殖效益;(4)生猪产业目标:推进标准化养殖,提高生猪养殖环境和饲料管理水平,进一步加强疫病防治;(5)禽类产业目标:完善禽类养殖区及相关设施,提高禽类养殖管理水平,增加质量优良的禽蛋产量。

二、工作进展和完成情况在十三五期间,我县畜牧业坚持走中西部脱贫攻坚与产业发展相结合的路线,全力推进畜禽生产、疫病防治、科研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等工作,取得了以下相关成果:(1)畜禽生产:兑现了十三五期间50万头肉牛养殖任务,目前全县已基本实现了对豫西早熟肉牛的全覆盖;同时实现了十三五期间7000头优质奶牛的新增养殖任务,全县现有优质奶牛达1.5万头;生猪饲喂技术实验室建成,有效的改善了生猪产业的生产环境和精细管理,目前养殖规模达到每年30万头;禽类产业发展速度快,全县已有6个区域养殖场全面完成整合,累计5000万元资金用于推广品种改良,新建禽蛋产业加工厂一座。

(2)疫病防治:全县加强了畜禽重要疫病预防接种工作,强化制度建设,肉牛养殖实现100%定点接种和登记备案;养猪业实现100%定期消毒,禽蛋产业实现全覆盖防疫接种。

(3)科研创新:充分利用县级畜牧科技园,加大畜禽疫病防控和育种研究力度,共建肉牛改良技术研究所一个,奶牛育种基地一个,实现了市级以上畜牧业技术攻关项目中8项成果转化。

(4)产业转型升级:为了进一步推动家禽业的发展,引入先进饲料和环保设备,实现了全县禽类养殖从散养向集群化、标准化、环保化转型的目标;同时,发挥农民网上销售渠道的作用,助力畜禽业向数字化转型。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助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挥引领作用 助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十三五”科技创新发挥引领作用助力渔业绿色高质量发展本刊讯渔业是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三五”期间,渔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水产品供给充足、价格平稳,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渔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十三五”以来,渔业科技在遗传育种、健康养殖、疫病防控、加工流通、节能环保、设施装备、资源养护与生态修复、渔业信息化等领域提供支撑保障,一些前沿领域开始进入国际并跑、领跑阶段,一批生态、绿色、高效渔业技术模式得到广泛应用,渔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5年的58%提高至2020年的63%。

全国渔业科研、教学、推广等机构和团队聚焦科技创新,五年来有多项渔业科技成果获奖,其中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发明奖)二等奖8项、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16项、范蠡科学技术奖33项。

育种基础研究与品种创制有新突破不断夯实水产种业理论研究基础,积极开展水产种业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突破。

水产种质资源收集保存、基因资源发掘利用、育种技术研发及新品种培育等方面取得突出进展,水产生物基因组、种质创制等走在国际前列,培育水产新品种61个。

初步形成了层次多样的水产种质保存技术体系,破译了牙鲆、凡纳滨对虾、刺参、栉孔扇贝、海带等的全基因组序列。

草鱼、团头鲂等大宗淡水鱼种质资源开发利用进程加速,扇贝分子育种技术突破了水产生物全基因选择育种实际应用的技术瓶颈,建成国际上第一个水产生物的全基因组选择育种平台。

水产养殖绿色化技术模式有新进展扎实推进水产养殖绿色发展,集成创新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稻渔综合种养等一批生态、绿色、高效的养殖技术与生产模式。

草鱼、罗非鱼、河蟹、克氏原螯虾、紫菜等重点品种健康养殖技术示范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技术与模式获得国际广泛认可,饲料精准营养加工与综合利用理论与技术水平逐步提高,研发推广了一批精准投喂、收获清洗等装备,水产养殖全过程精准“十三五”时期有关渔业科技成果展示>>>第一完成人:郑斌第一完成单位:浙江海洋学院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金枪鱼是重要的渔业资源。

《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一、背景介绍饲料工业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为了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提高饲料工业的科学性、规模化和现代化水平,国家制定了《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

二、目标1.实现饲料工业的规模化发展。

到2024年,全国饲料产量达到500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到7%。

2.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改善品种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

3.提升生产效率。

优化资源配置,合理规划生产布局,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三、重点任务1.加强科技创新。

加大对饲料工业的科研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培育一批技术先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装备。

2.改善品种结构。

优化饲料品种结构,加大对优质品种的培育和推广力度,提高饲料的适口性和营养价值。

3.提高产品质量与安全。

加强饲料生产环节的质量管理,强化原材料的安全检测和控制,建立风险监控和信息追溯体系。

4.加强产业链协同。

健全饲料产业链,加强畜禽养殖和饲料生产环节的协同发展,实现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5.推进绿色发展。

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保护,实现饲料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政策措施1.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2.加强资金支持。

设立专项资金支持饲料工业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3.完善法规标准。

制定并完善饲料质量和安全管理的法规标准,加强对生产环节的监管力度。

4.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和贸易谈判,扩大饲料出口市场。

5.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加大对饲料行业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行业的整体素质。

五、保障措施1.建立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全国饲料工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组织机构,落实各项任务和政策。

2.监测和评估。

建立饲料工业的监测和评估体系,及时掌握行业发展情况,为政策调整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3.加强宣传和培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7中国工程科学 2016年 第18卷 第1期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Trend Analysis and Policy Suggestions on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sbandry Industry duringthe Period of the 13thFive-Year Plan“养殖业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项目组Research Group of Strategic Planning of Chinese Husbandry Development for the13th Five-Year Plan摘要:“十三五”期间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养殖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但是养殖业面临资源短缺日趋严重、环境制约日益加剧等不利局面,同时面临国际竞争对国内产业冲击加剧等新的形势,未来我国养殖业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本文基于对我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形成对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形势的基本判断,针对“十三五”,凝练了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和战略重点,并提出了“进一步明确养殖业在现代农业中的战略主导地位”“合理利用国际市场保障我国食物安全”“加快启动和实施一批养殖科技重点研发计划”等重大建议,为我国养殖业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十三五;趋势分析;食物安全中图分类号: S8 文献标识码:A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13th Five-Year Plan and even in a long period in the future, the demand for husbandry products in China will show a rigid increase. But Chinese husbandry is currently faced with unfavorable situations, such as the serious resources shortage, the increasing environmental constraints, and the intense international competitions that exacerbate their impact on domestic husbandry. Based on the above facts, Chinese husbandry should tak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for the futur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Chinese husbandry and challenges for it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makes a basic judgment o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sbandry. Aiming at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he paper develops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strategic priorities and basic principles that will benefit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husbandry. Furthermor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accelera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ese husbandry development mode, and realizing the husbandry modernization,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important suggestions on “further making clear the strategic dominance of husbandry in mod-er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and “reasonable use of the international market to protect domestic food security” and “quickly launch-ing and implementing a batch of key husband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D programs”.Key words: huasbandry industry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 the 13th Five-Year Plan; trend analysis ; food safety收稿日期:2015-12-22;修回日期:2015-12-27基金项目:中国工程院重大咨询项目“养殖业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2014-XZ-19)DOI 10.15302/J-CESS-2016003综合研究 养殖业“十三五”发展趋势与政策建议一、前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养殖业在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政策扶持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持续高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保障国家食物安全、提升国民营养与健康水平、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主要养殖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但面临资源日益短缺、环境生态压力加大、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等诸多挑战,如何实现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将是我国必须面对并解决的一大难题。

为此,中国工程院在《中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重大咨询项目研究成果基础上,又于2014年启动《养殖业十三五规划战略研究》重点咨询项目,拟对“十三五”期间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趋势进行综合分析,提出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构想和重大建议。

二、我国养殖业的发展现状和“十三五”趋势分析(一)养殖业已成为现代农业重要的支柱产业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4年我国养殖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38.4 %,比1978年提高了21.8个百分点,其中畜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8.3 %,水产业产值占10.1 %;1978—2013年我国动物源食品总产量年均增长率达7.6 %,高于粮食总产量的2 %。

据预测,我国养殖业产值将超越种植业,成为农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在养殖业的发展引领下,饲料粮消费量将超过口粮,种植业结构将发生重大的调整,饲料与养殖产品加工业等相关产业将迅猛发展,动物生物种业等新兴产业也将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新的经济增长点,养殖业将成为农业中的战略主导产业[1]。

(二)养殖产品需求仍呈刚性增长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收入的持续提高,我国居民食物消费趋势呈现重大变化:一是以植物源食品消费为主向动物和植物源食品均衡消费转变。

根据《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和中国工程院“国家食物安全可持续发展”咨询项目组预测,我国居民人均口粮消费量从2000年的206 kg,下降到2013年的166 kg,预计到2020年将下降至145 kg;而肉、蛋、奶和水产品等动物源食品消费量从2000年的92 kg,增加至2013年的147 kg,预计到2020年将增加到180 kg以上。

二是优质动物源食品消费比重持续提升。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我国奶类和水产品占动物源食品消费比重分别从1980年的5.9 %和19.4 %增至2013年的22.2 %和23.4 %,牛羊肉在肉类中的比重从1980年的5.6 %上升到2013年的13.4 %。

(三)资源短缺日趋严重饲料、牧草和动物品种是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资源,但是我国养殖业资源短缺形势日益严峻。

第一,饲料粮进口量持续增加。

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2014年我国进口大豆7.14×107 t,比2010年增加30.3 %,进口谷物1.951×107 t,比2010年增加225 %。

预计到2020年我国饲料用粮将达到2.3×108 t以上,超过口粮消费量,饲料粮安全将成为我国粮食安全最为突出的问题[1]。

第二,优质牧草资源缺口巨大。

目前,我国草原退化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90 %以上的草原呈现不同程度的退化;根据中国工程院“中国草地生态保障与食品安全”项目组数据,我国人工栽培草地面积偏少,仅占草原总面积的3 %,而新西兰占到69 %,澳大利亚占到58 %,北欧和西欧占到50 %,美国也占到13 %;随着草食畜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优质牧草资源短缺局面将更加严峻,根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 2010年我国进口干草2.2×105 t,2014年增至1.008×106 t,未来进口量将进一步扩大。

第三,动物优良品种仍然依赖进口。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动物种业市场,国外动物良种在我国种用动物生产中仍处于支配地位。

如进口种猪占我国原种猪市场80 %以上,进口白羽肉鸡品种占肉鸡原种的70 %以上,进口樱桃谷鸭占据我国种鸭市场份额的80 %[2]。

同时,由于我国动物品种持续选育工作仍显不足,导致畜禽生产性能普遍低于国际水平,造成饲料牧草资源极大的浪费,也加大了环境污染治理难度和疾病防控风险。

(四)环境制约日益加剧随着我国养殖产品需求刚性增长,畜禽水产养殖总量及养殖废弃物短时间内仍将持续增加。

根据018中国工程科学 2016年 第18卷 第1期2013年《环境统计年报》数据,2013年我国养殖业化学需氧量(COD)排放量达1.12×107 t,占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的48 %,超过工业污染。

环境污染已日益成为制约我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在于:养殖业污染防治缺乏顶层设计,养殖者因成本过高对环境保护重视不足,规模化养殖设施设计技术落后,配套污染处理设施工程建设不合理以及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落后等。

(五)国际竞争对国内产业的冲击加剧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冲击加剧等因素影响,我国一些主要养殖产业相继出现剧烈波动,严重威胁我国养殖业的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

如2013年8月以来,我国鲜奶收购价受新西兰奶粉供应影响,出现“过山车”式的剧烈波动,导致奶农倒奶杀牛事件屡屡发生,极大地冲击了我国奶牛业的根基。

随着中澳自贸区协定的签署,以及欧盟放开牛奶生产配额,我国奶牛业、肉牛业和肉羊业等产业正在面临更剧烈的冲击,其他养殖业也将面临同样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