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隋唐五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隋唐五代文学隋唐五代文学绪论隋朝三十多年的文学,虽然因国家的统一和南北文风的融合而出现新的气象,但其主要倾向仍沿袭了南朝馀风。
唐亡后五代、十国的五十多年,又有向南朝回归的发展趋势,题材和情调的女性化以及文词的绮靡华丽,为其主要特征。
而有唐三百年间,文学以及艺术的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把中国文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
如唐代古文的雄奇峭拔,唐代传奇的文采缤纷,唐代曲子词的清新婉约,以及唐代的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辉煌。
尤其是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了中国诗歌史的巅峰。
好像是一个奇迹,其间相继涌现了大批杰出、优秀的诗人。
如同连绵的峰峦,皆历历在目。
他们杰出的创造,为我们展示了前所未有而又无比广阔的社会生活。
这里,我们将重点讲述关于唐代文学繁荣的文化背景以及关于唐诗的分期等问题。
下翕然,质文一变”,从而端正了唐诗健康发展的方向。
从总体上来说,初唐诗歌虽未能彻底摆脱六朝的浮靡与纤弱,但已经透露出了新的气息。
第一节初唐前期诗歌一,宫廷唱和与“上官体”初唐前五十年间的著名诗人,不少是由陈、隋入唐的。
诗坛的创作主体,仍然是以宫廷为中心,尤其是围绕着帝王的众多重臣和文人学士。
他们的诗歌,即多为应制及奉和之作。
其中除少数抒发政治情怀和有关战争题材的作品,具有昂扬和刚健的风貌以外,大量的是歌功颂德与点缀生平之作。
上官仪是初唐前期最为著名的诗人,他的诗歌特征是“以绮错婉媚为本”,有“上官体”之称。
二,王绩王绩为人清高自持,纵情山水,佯狂傲世,他的诗文作品常常是以嬉笑怒骂之笔,寄托不平之气,以排遣怀才不遇、落魄失意的苦闷。
他的诗,没有沾染宫体诗的脂粉气,艺术风格带有疏野淡朴、自然清新的特征。
《野望》是他的代表之作。
第二节初唐后期诗歌一,初唐四杰“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人。
虽然他们的创作活动都是集中在唐高宗至武后时期,但王、杨与卢、骆其实是两类不完全相同的诗人。
中国史学史讲义05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

第五章封建史学的成熟——隋唐五代史学隋唐时期,史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的基础上,进入了封建史学的成熟时期,这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是私人修史受到了限制,皇家加强了对修史的控制,并设立了专门的修史机构——史馆,完善了相应的史官制度,管修实数成绩斐然。
第二,是史学在思想文化领域中逐步摆脱了经学的羁绊而卓然自立的地位得到了社会的承认,这反映在文献整理和科举考试方面尤为突出。
第三,是出现了对史学进行总结的专书,史学批评趋于成熟,标志着史学的发展进入了更加自觉的阶段。
第四,是在编年体和纪传体史书长期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典志体实数这一新的表现形式,表明制度史的撰述受到了史学家的重视,从而丰富了史学的内涵,扩大了历史撰述的领域。
第五,是通史撰述出现了复兴的趋势和历史笔记开始发展起来。
史学发展中这些新的内容,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出这个时期的历史特点和史学特点,反映出历史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史家自觉意识的增强,对后来的史学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
第一节、唐初史馆的确立和官修史书的成就一、唐朝史馆的设立1、隋禁私修国史和唐初设立史馆隋唐时期,统治集团的历史意识进一步增强,这在历史撰述和历史思想上都有明显表示。
隋文帝时期,大量收集和整理典籍史料,为唐朝官修前史打下了基础。
为了加强对史学的控制,开皇十三年下诏:“人间有撰国史,臧否人物者,皆令禁绝。
”(《隋书、文帝纪》)从此,任何人未经朝廷允许都不能擅自撰修国史,这一方面限制了隋朝史学的发展,另一方面也推动了唐出史馆制度的确立。
自东汉到隋朝,虽已出现了官方修史的形式或机构,但始终未能形成定制。
贞观三年,,唐太宗因武德年间萧禹等人修史未成,认为很有必要加强史馆领导,建立史馆制度,并由宰相监修,“贞观三年闰十二月,始移史馆于禁中,在门下省北,宰相监修国史。
”(《旧唐书.职官二》)从此,这种官修形式成为定制,历代相沿,直至清朝,无一例外。
2、唐初设馆修史的原因(1)、政治统一。
自汉末到隋统一前,中国长期处于军阀混战,封建割据的分裂局面,至隋唐才重新统一起来。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下

隋唐五代文学研究综述一、引言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也是文学创作辉煌的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文学迎来了独特的发展机遇,促使了许多杰出的文学作品的涌现。
本文将对隋唐五代文学进行综述,旨在系统梳理这一时期的文学特点和作品,并探讨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隋唐五代文学的特点隋唐五代文学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风格多样在隋唐五代时期,文学创作形式多样,涵盖了诗、词、曲、赋、文等多种文学体裁。
其中,诗歌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文学形式,唐代诗的繁荣尤为显著。
除了传统的乐府诗和风雅诗之外,唐代还出现了律诗和绝句等新形式,开拓了诗歌表现力的新境界。
2. 多样的主题内容隋唐五代文学的主题内容涉及广泛,既有描写自然风光和人物生活的田园诗,也有表达个人感情和社会风貌的抒情诗。
同时,一些作品还涉及社会时事和政治批判,体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
3. 独特的意象和表现技巧隋唐五代文学以其丰富多样的意象和独特的表现技巧而闻名。
诗人常常利用鲜明的形象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更具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
三、隋唐五代文学代表作品在隋唐五代时期涌现了众多杰出的文学作品,以下是其中几部代表作品的简要介绍:1. 《诗经》《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隋唐五代文学的先驱之作。
它由诸多诗歌组成,内容丰富多样。
作为中国最早的诗集,《诗经》为后世文人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素材,并对后来的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长恨歌》《长恨歌》是唐代文学巨匠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长达千字的叙事诗以歌咏杨贵妃的悲剧命运为题材,既表达了对杨贵妃的深情厚意,也抒发了对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的思考与不满。
3.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是唐代文学家王勃的一首诗,以送别朋友出任官职为题材,通过描写久别重逢的情景,展现了友情之深和离别之难。
诗中的意象生动,表达了作者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四、隋唐五代文学的意义和影响隋唐五代文学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阶段,具有深远的影响。
古代文学资料3隋唐五代

7、 崔颢,进士第,早年好赌博饮酒,择妻以貌美为准,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
8、 识记:崔颢及其《黄鹤楼》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馀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9、 杜审言:(识记)杜审言(公元648?- 708年),初唐的一位重要诗人,杜甫的祖父。他的诗以浑厚见长,精于律诗,尤工五律,与同时的沈佺期、宋之问齐名。他对律诗的定型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由此也奠定了他在诗歌发展史中的地位。杜甫有云:“吾祖诗冠古。”史称杜审言有文集十卷,大多散佚不闻。现存最早的《杜审言集》是宋刻一卷本,收诗四十三首。
3、 杨素及其《出塞》诗。(识记)描写边塞风霜行役的军旅生活,平实粗犷、深沉悲凉,真挚而浓烈,具有北歌的慷慨之气。
4、 贞观诗坛的主掌者,为唐太宗及其身边的北方文人和南朝文士。(识记)
5、 贞观时期所编应制咏物所用的类书《北堂书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识记)虞世南等人所编。是宫廷诗人作诗的工具书。用于摭(zhi)拾辞藻和事典,以便应制咏物时写出华美典雅的诗。
14、 高适边塞诗的风格特点:气质沉雄、慷慨悲壮,以骨力取胜。(简单运用)
15、 岑参的生平:(识记)岑参,江陵人。登进士第,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后弃官从戎。两次出塞,是岑参一生中最有意义的壮举。与高适一样,岑参热衷于进取功名,有强烈的入世精神,“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性格乐观开朗,长于写感觉印象,善写边塞的奇异风光和风物人情,别具一种奇伟壮丽之美。
中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

我国古代文学史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一、隋唐五代文学概述1. 隋唐五代文学起源于唐代,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繁荣时期之一,代表了我国古代文学的高峰。
在这一时期,我国文学不仅在形式上有了新的突破和创新,而且在内容上也呈现出了多样化和丰富化的特点。
2. 隋唐五代文学以诗歌、散文为主要表现形式,其中诗歌尤为突出,被誉为我国古代文学的“诗之盛世”。
在这一时期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诗人和诗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隋唐五代文学名词解释1. 唐诗:唐诗是指唐代诗歌的创作和传播,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
唐诗以其雄浑、豪放、清丽的风格,成为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诗仙:诗仙是指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极高地位和价值的诗人,其作品被后人奉为经典,影响深远。
代表诗仙的人物有李白、杜甫、王维等。
3. 诗魂:诗魂是指诗人在创作时所表现出的灵魂和情感,是诗歌作品的灵魂所在。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诗魂常常被用来形容诗人的创作天赋和情感世界。
4. 散文:散文是一种以散漫、自由的形式表现感情、抒发思想的文学作品,是古代文学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在隋唐五代时期,散文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重要范畴。
5. 骈文:骈文是一种较为规范的散文体裁,是汉语散文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特点是结构严谨、格调优美、语言富丽,常用于叙事、议论等文体。
6. 题咏:题咏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修辞手法,指以诗、赋、散文等形式来歌颂、赞美某个主题或对象。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题咏成为了诗歌创作的常见形式,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
7. 韵律:韵律是诗歌创作中重要的艺术手法,是通过音韵结构的安排和运用,造成诗歌的音韵美感。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韵律成为了诗歌创作的重要元素,为诗歌的表现和传达增添了魅力。
8. 词牌:词牌是我国古代词曲的一种特殊形式,是古代词曲创作的重要途径和规范。
在隋唐五代文学中,词牌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了古代词曲创作的基础。
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

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到隋唐五代时期,发展到了一个全面繁荣的新阶段,隋唐五代文学诗歌的发展,更是到了黄金时代下面由店铺为大家提供关于中国古代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希望对大家有帮助!隋唐五代文学作品介绍一、隋代文学与初唐诗歌第一节隋代文学1、隋代文学作者的两个组成部分,一是北齐、北周旧臣,如卢思道、杨素、薛道衡;二是由梁、陈入隋的文人,如江总、许善心、虞世基、王胄、庾自直。
2、卢思道,字子行,采用以“思妇——征夫为内容结构的南朝歌行体,代表作《从军行》。
3、理解《从军行》的艺术特点。
《从军行》以关塞苦寒生活为背景,抒写北地边塞生活的真实感受,多贞刚之气,有苍劲骨力,体现了北方诗人重气质的特长。
4、杨素,是隋朝的开国重臣,字处道。
代表作《出塞》。
《出塞》平实的叙说中,流动着粗犷深沉的悲凉情思,真挚而浓烈,有一种北歌的慷慨呜咽之音。
这是杨素诗的一贯风格。
5、简单运用:北方文人的诗风变化,文采和情调融合了南朝风格,在表现手法上受南朝文学的影响。
北方文人在学习南朝文学的表现手法时,诗风常发生变化。
如卢思道的《棹歌行》《美女篇》《后园宴诗》等,着意描写女性的体态服饰和媚眼纤腰。
薛道衡名作《昔昔盐》所写乃南朝诗常见的闺怨题材,清辞丽句,委婉细腻,情调和趣味偏于齐梁风格。
6、综合运用:隋代文学的过渡性质,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发展,南北文学相互影响,隋朝文学仍然呈现出合而不同的过渡性质。
在隋文帝时代,北、南两种诗风是同时并存的,到隋炀帝时,身边聚集了一批南朝文士,隋代文学向重文采的南朝诗风方面发展了。
如虞世基所作应制诗《四时白歌》、《奉和望海诗》等,着意于诗采的华美和对仗的工整,纯粹是作诗而作诗。
王胄、庾自直、诸葛颖等,作诗亦复如此。
隋炀帝以文学领袖自居,常聚集文人宴饮赋诗,沿袭梁、陈贵族文人以诗为娱的生活方式。
这使文学创作由抒情转向娱乐,转向咏物和咏宫廷生活琐事,很快就走向了贵族文学的末路。
隋唐五代文化与文学概述

隋唐五代文化与文学概述
精选版课件ppt
1
文化与文学的盛世
►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广统一全国,结束了二百七十馀年南 北分裂的政治局面。但隋朝的历史不到30年。618年李渊 称帝,改国号为唐,并于624年统一了全国。唐代成为我 国历史上政治军事强大、文化经济繁荣的一个朝代。后人把 强盛繁荣的唐代,与汉代并列,称为“汉唐盛世”。
▪ 中唐以后,入幕更是许多士人的主要仕途经历。杜牧在 幕府十年,这段时间的生活,成了他一生忆念的内容, 深深地渗入到他的诗中。李商隐的仕途,主要就在幕府, 据不完全统计,中唐以后,曾入幕的重要作家,为数当 在70人以上。
▪ 幕府宴饮,乐伎唱诗,唱和送别,戎幕闲谈,对于诗的 创作和词的产生,对于小说的发展,都有影响。
▪ 书法、绘画、雕塑的高度成就,也影响着文学。唐人咏 画、题画诗,《全唐诗》中著录有189首。许多重要 诗人如李白、杜甫、王昌龄、岑参、高适、王维都有题 画、咏画诗。
精选版课件ppt
8
音乐与舞蹈
►音乐和舞蹈的繁荣,与文学发展也有着密切 的关系。
▪ 随着燕乐的兴盛,产生了一种新的诗歌体裁:词 ▪ 诗歌里也出现了描绘音乐和舞姿的诗篇。
▪ 科举之外,尚有多种入仕途径,如入地方节镇幕府等。
▪ 入仕的多途径,为寒门士人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一批较 接近广阔社会生活的寒门士人进入文坛,使文学离开宫 廷的狭窄圈子,走向市井,走向关山与塞漠,这对文学 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精选版课件ppt
4
► 由于国力强大,唐代士人有着更为恢宏的胸怀、气 度、抱负与强烈的进取精神。
绪论

五代(公元907─960)历时短暂,朝代
更迭频仍,是唐末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但 在纷乱中孕育着统一的因素:北方经济逐渐 恢复,南方经济继续发展;到后周时,经过 郭威(周太祖)和柴荣(周世宗)两代对经 济和军政的改革整顿,已具备了统一南北的 条件和能力,为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在隋唐五代文学当中,唐代文学当然是其中
一、诗歌方面:
中国古典诗歌的黄金时期
近5万首诗 五、六十个独具风格的诗人 流派众多,风格多样 后人难以逾越的艺术成就
二、散文方面
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人出于中兴目的,发动
了“古文运动”,创造出许多传记、游记、 寓言、杂说等新型短篇散文,不仅留下了许 多优秀的散文作品,还为宋代古文运动的最 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Email: baitouyin@
主 讲 教 师 刘 亮
绪 论
第 四 编 隋 唐 五 代 文 学
隋唐五代文学的历史背景:
隋唐五代起始于隋文帝杨坚开皇元年(公元58 1),终止于后周恭帝柴宗训显德七年(公元96 0),历时379年。 隋(581─618),“甲兵强锐,三十余年,风 行万里,威动殊俗”(《贞观政要》卷1《论君 道》),为继起的唐朝奠定下强盛的基础。 唐 (618—906),以“安史之乱”为界,可分为 前后两个阶段。
唐朝从建立(公元618)到玄宗天宝十四年 (公元755)一百三十多年间,是她的兴盛期, 也是我国封建社会前期发展的鼎盛期。
天宝十四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 在经济和政治制度方面此后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使我国封建社会由前期转入后期。安史之乱虽然 削弱了唐朝的国势,但唐朝在经济和文化方面仍 然继续有所发展,对亚洲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 文化交流也未间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五代文学思想史∙第三章盛唐时期的文学思想∙第一节崇尚风骨∙盛唐人提倡风骨、追求风骨都是以建安为标榜的。
但是,事实上他们所追求的风骨,与建安风骨有明显的区别。
从感情浓烈、壮大这一点说,他们与建安是相同的。
壮思是风骨的最重要的特点之一,这点他们是相同的。
但是建安风骨是在感情浓烈、壮大之中,带着悲凉或悲壮的情调,而盛唐,除了个别诗人(如高适前期)略带一点悲壮之外,却只有壮大、明朗,而没有悲凉。
∙盛唐风骨与建安风骨是风骨这种美学要求发展过程中的两种表现形式,是同中有异的。
∙第二节追求兴象玲珑的诗境∙兴象的两个来源:其一,创作实践中已经普遍地创造了完美的情景交融的诗的意境,是从实践中概括出来的。
其二,是从传统的文学批评中“兴”与象两个概念演变来的。
∙兴:感情兴发;思想意义的寄托;∙第三节追求自然的美∙第四章转折时期文学思想(上)∙绪论∙如果我们考察一下盛唐与中唐的诗歌,我们便可以看到十分明显的差别。
前者更富理想色彩,而后者更带生活倾向;前者更多的带着才气写诗的痕迹,后者更多的是功力;在诗的精神风韵上,仿佛由少年情怀而中年情怀。
∙第一节写实倾向及其理论主张∙最早表现出写实倾向的是《箧中集》的作家们。
其中包括:沈千运、王季友、于?、孟云卿、张彪、赵微明、元季川,收诗二十四首。
∙最能反映这种倾向的是元结和杜甫。
如果说元结写实中寄寓讽喻的话,那么杜甫则是把写实与抒情天衣无缝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不管杜甫是自觉还是不自觉,他的功利的文学观是完全融化在他的抒情里了,浓烈的感情冲淡了说教,把功利目的隐藏起来了。
∙第二节追求写实的方法∙叙事手法。
因为要写时事,往往叙述事件的经过,写经过的所见所闻。
∙对于物象的极其细致的观察,并且把这种观察传神的表现出来。
∙第三节重技巧和追求形式的没的诗歌思想∙第四节集大成的诗歌思想∙自题材而言,杜之所写,主要是时事,是战乱与生民疾苦。
此外,他也写日常生活中的琐细事物,写闲适情趣。
∙写作方法上,杜甫兼备众体,接受的影响包括:风骚、汉乐府、汉民歌、六朝人。
初唐诗人。
∙第五章转折时期文学思想(下)∙第一节盛唐余韵与战乱写实∙第二节追求宁静淡泊的诗境∙他们之中大量的是表现为生活情趣的闲适与冷淡。
既没有盛唐诗人那种强烈的功名心,又没有杜甫那种强烈的家国之思,没有他那种以国家生民为念的执着深沉的感情。
他们对于人生的态度,比之于盛唐诗人,实在是要淡漠得多了。
∙第三节崇尚高情、丽辞、远韵与理论上对诗歌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探讨∙散文方面过于强调思想内容,其所强调的内容其实与现实生活并未结合起来;诗歌方面强调艺术技巧与艺术特征,则又把思想内容忽略了。
两者虽属两个极端,而其脱离当时的现实生活则是一样的。
∙一、崇尚高情、丽辞、远韵∙大历初贞元中的诗人们追求“情在言外”,“旨冥句中”,“文外之旨”,是诗歌思想的一个重要发展。
皎然的贡献是提出了“情在言外”,把诗的艺术上的一个重要特征抓住了。
要求情在言外,就要求诗中有可以反复体会的情思韵味。
这个观点,是殷璠“远调”说的进一步更明确的发展,也开了后来司空图味外味说的先河。
∙二、对诗境的理论探讨∙《诗格》之意境说,实为我国古代对诗歌意境进行探讨的最早的明确的理论表述。
从殷璠的“兴象”说,到《诗格》的意境说,是一种理论发展。
这种理论发展,是一个逐渐明确理论范畴并认识其特质的过程。
把兴与象的统一体表述为一种境界,这就使得主观情思与物色境界之无间融合具象化了。
此后之意境理论,大抵在次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皎然涉及到诗境中的情景关系和取境两个方面的问题。
情景关系,他似已认识到写景乃为抒情;取境方面,他似已认识到创造完整意境的问题了。
后者是他比《诗格》更进一步的地方。
∙此时诗格意境理论之出现,又多方面之因素。
其最主要者,当为诗格创作实践具体经验之积累。
其次,对于意境的初期认识提供了建立意境理论的良好基础。
第三,用“境”、“意境”“物境”“情境”这些术语来表述“意境”这个概念,来源有二,一是来自道家,二是来自佛家。
∙三、作诗法的研究∙琐屑。
∙四、所谓辨体∙皎然论风格值得注意的是,他模模糊糊地接触到了艺术辩证法的一些问题。
∙大历初至贞元中的这二十几年,随着创作失去了盛唐那种昂扬的精神面貌、风骨、乞丐与那种浑然一体的兴象韵味,而转入对宁静、闲适而又冷落与寂寞的生活情趣的追求,转入对清丽、纤弱的美的追求,在理论上也相应地主张崇尚高情、丽辞、远韵,着眼于对诗歌艺术形式、艺术技巧的探讨。
∙原因似可举出两点:一是作家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二是文学发展自身的总结的需要。
∙第六章中唐文学思想——上篇文体文风改革的思潮和理论建树∙第一节散文文体演变中所反映的文学思想的辩证发展过程∙∙中国散文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指导思想,就是重功利的文学思想。
先秦时期的散文中,文体的发展完全服从于实用的需要,而不根于艺术上的追求。
∙骈文的出现有两个原因:一是功利的目的,另一则似为对技巧的追求。
骈文发展中摆脱散文发展中重功利文学思想传统的,转向形式的、技巧的探讨于追求的倾向,却是表现出来了。
可以说,散文发展中的文学思想的转变从此开始。
从此,这一思想倾向就迅速发展下去,和诗歌发展中正在逐步出现的重感情、重文采、重声律的倾向合为一体,开始了后人所称的文学的自觉时代。
∙魏晋:排偶更加整齐,词采更加华丽,通篇更加凝练,用典则时或出现借喻与隐喻。
∙晋宋:骈文的进一步发展集中在用事用典上。
∙宋齐:骈文在用典之外,加上对声韵的美的追求,词采也更加华丽,句用四六,使句子更加整齐。
∙骈文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追求文学技巧、文学特征的思想倾向。
∙用典,可以说是骈文作为士族文学的最为重要的标志。
∙词采的华美,是骈文发展到极致的又一标志。
∙讲求声韵。
∙骈体文的发展,与散体文的得到发展正好相反,它不是出于实用的需要,不是由于政教的目的,而是由于其它的原因。
∙这首先是士族知识分子表现自己文化素养,自己的典雅风度与生活情趣的需要。
∙其次是文学自身发展的原因,文学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发现自身的特点,努力寻求自己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点,吧自己从最初与经学合为一体的状态中分离出来。
∙对于文学自身的特征、艺术表现技巧的追求,迅速推动着散文的发展。
从内容说,它从早期的说理、宣扬伦理道德观念、政治主张、哲学思想等等方面,逐渐地转向了抒情。
从形式说,它更多地追求形式自身的美,而不是更多地考虑如何更好的适合内容的需要。
在散文领域里,追求文学自身特征的文学思想,取代了重实用的功利的文学思想,这就是散文发展中反映出来的清晰的辩证过程。
∙∙第二节前于韩愈、柳宗元的文体和文风改革思想∙(自觉的)散体文的再度兴起,也是重功利文学思想再度兴起的过程。
∙最早有意识的出于功利目的而提倡散体文的,历来认为是西魏的宇文泰、苏绰等人。
但,从实用的目的出发,似乎佛经翻译要来得更早。
早期的佛经翻译,用的是散体,而且讲究质朴。
∙西魏宇文泰、苏绰着眼于政教的文体改革——并未被普遍接受∙唐前期的文体和文风改革(韩柳古文运动前)∙特点:写作散体的逐渐增加、骈体文的逐步改造、变化∙时期划分:∙陈子昂之前:文风虽仍沿袭江左之旧,但在一些事关治国的实用文体里,已经稍稍地出现了一些变化。
∙从陈子昂写《修竹篇序》的圣历元年至开元末,为前期。
∙陈子昂的主要贡献,在于明确提出了文体和文风的改革方向,以风雅取取代绮艳。
∙这一时期的变化:∙文体上:散体文写作的逐渐增多,而且慢慢地从奏疏扩及到其它文体,都是有为而发。
这个时期散体文写得最有生气的,还是书信(包括李白、崔颢、王昌龄和王泠然)。
∙文风上:散体文的写作上多数注重内容的充实,文辞的质朴与自然,而且反映在骈文的写作上。
∙张说的碑志。
∙诗人的抒情小文(序与书信)。
这些抒情小文在两个方面改造了骈体:∙一是骈散间行,使之更适合于感情的自然抒发;∙二是使词语的锤炼达到炉火纯青的底部,使之了无雕琢痕迹,充分地表现出自然的美。
这一时期的文体文风改革在理论上虽只提出了方向,既不具体,亦未形成系统,但在创作实践中却有了明显的进步,虽然其改变的程度既不深也不广。
∙天宝后,到韩柳登上文坛前,为后期。
∙在写作实践中出现了文体文风的改革的同时,这个时期开始出现了相当活跃的对文体文风改革的理论探讨。
∙继陈子昂之后,元结再次提出宗风雅,但都是论诗的。
论散文文体文风的,是萧颖士。
∙李华比萧颖士更进一步的地方,是除了宗经之外,还强调了文章和作者品德的关系。
而他和萧颖士不同的地方,是连屈宋也加以否定。
(由文返质)。
∙独孤及提出了本乎王道、以五经为源泉,重政教之用,反华饰的主张。
他甚至从本乎道进而接触到载道的文体。
此后,这种本道、宗经、之用的观点,从此便被反复提出。
∙以上等人在文风改革中的主要主张,就是要用一种符合于儒家经典的思想,取充实文的内容,使文章有益于政教。
而从他们所论及的看,他们所要宣传的,其实主要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
在这样一个主要目的之下,要求文章质朴简洁,反对藻丽雕饰。
在韩柳之前,进一步出现的有关文体文风改革的言论,基本没有离开这个范围。
∙到了柳冕,宗经、本道、重教化之用的观点,才被纯粹化为儒家的观点。
∙总结:大体来说,韩柳之前的文风文体的理论和实践未能取得摧陷廓清的巨大成就的原因有三。
∙首先这个时期文体文风改革的理论家们的理论的提出,虽意在匡救时弊,但他们的理论主张却没有加进任何与当时现实生活、与当时政局有关的新鲜内容。
∙其次,他们的主张违背了文学自身发展的观点,文体的由骈而散,是一前进的发展过程,不是一种退化现象。
骈文给散文的发展带来了丰富的表现手段,不能因为它发展到极端而产生的弱点与局限而全都加以否定,应该吸收它已经创造了的一切,用来丰富散文写作艺术。
∙第三,他们的文章在艺术上缺乏独创性。
∙第三节韩柳的文体和文风改革与理论上的建树∙韩愈明道∙内容:仁义。
∙目的:用儒家的道统重新建立起严格封建等级制的思想基础。
∙反佛、老∙反藩镇割据,强化中央政权∙从以上两点看,韩愈确实给儒家传统文学观的明道说加入了与当时政治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完全改变了他的前辈们那种空言明道的性质。
∙柳宗元“文以明道”思想的形成,比韩愈要晚。
∙二者的处世态度,首先是求经世致用,是一种鲜明的求实思想,这正是他们在文体文风改革中主张功利文学观共同的思想基础。
∙这次文体文风改革是以文明道的口号相号召,但在提出和实行这个口号的同时,从理论上、特别是从创作实践上提出了另一个十分重要的观点,这就是不平则鸣说。
前者无疑是纯然功利的,后者则很明显地倾向于抒情和写实。
它反映了已经逐渐认识到的文学的抒情的特点。
∙在形式上,韩柳等人与他们之前的文体文风改革者不同的地方,是他们主张创新。
他们的创新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兼收并蓄,一是在此基础上求自树立。
∙韩柳改革的弱点:强调文以明道,因为他们明道的目的与他们的政治改革行为有关,故其有积极意义,而作为一种普遍的理论,则局限性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