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庆土壤类型调查报1

迪庆土壤类型调查报1
迪庆土壤类型调查报1

迪庆州土壤类型调查报告

姓名:和雪娇

日期:2014.5.5

一.自然地理概况

迪庆藏族自治州,位于东经98°35′~100°19′,北纬26°52′~29°16′之间。东与四川甘孜州接壤,南与丽江地区隔金沙江相望,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6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5千米,总面积2.39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80.7%,河谷地区占19.2%。是云南省唯一的藏族自治州,地处滇、川、藏结合部,三江并流腹地,云南省西北部。州内最低海拔1480m,最高海拔6760m,立体气候特点十分突出。农耕区集中分布在海拔1480—3400m的地区。全州辖香格里拉县、德钦县和维西僳僳族自治县三县。州府所在地香格里拉县建塘镇,距省城昆明市608千米。

二.迪庆的农业概况

2009年末,迪庆总人口37.9万人口,其中,农业人口31.13万人,占全州总人口的82.13%。在总人口中,以藏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84%,是典型的高寒、边疆、少数民族为一体的贫困地区。2009年末常用耕地总面积33030公顷,其中,水田4612公顷,旱地28418公顷,农业人口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59亩。全州拥有天然草场1238.4万亩,占全州国土面积的35%,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885.5万亩;2009农作物播种面积57032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46583公顷,粮食

总产144822吨,油料种植面积2054公顷,总产4296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935元。全州大小牲畜存栏91.77万头只,大小牲畜出栏35.29万头只,肉奶蛋总产量35398吨。水产养殖面积11576亩,水产品产量1556吨。农机总动力25563.18万瓦特,农用拖拉机9982台,农产品加工机械12500台,农机总值14525.48万元。

三.迪庆的经济发展水平

据云南省统计局审核反馈的数据显示,(2013年)上半年迪庆州累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3.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6%,比上年同期提高3.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0.6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05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4.31亿元,同比增长19.2%,其中全部工业增加值6.49亿元,同比增长16.6%,建筑业增加值7.82亿元,同比增长21.6%;第三产业增加值26.34亿元,同比增长12%。三次产业对GDP增量的贡献率分别达到2%、44.9%和53.1%,分别拉动经济增长0.3、6.1和7.2个百分点。从横向对比来看,GDP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个百分点,在全省州(市)中排名第2位,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排名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4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州(市)中的排名第6位,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排名第8位;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6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4.9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5位,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排名第4位;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个百分点,在全省16个州(市)中排名第5位,在全国10个藏族自治州中排名第1位。四.迪庆的土壤类型

1、冲积土

分布在海拔1600—2200m的金沙江沿线、山谷冲沟出口处的冲积扇地带以及澜沧江沿线,是江水涨落和山洪冲刷淤积而成的一类土壤。集中分布在上江、金江、虎跳峡镇、三坝、维登等地,主要特点是土质疏松、耕地良好,但渗漏大,不耐旱,肥水容易流失。

2、山地红壤

主要分布在海拔2000—2900m 的缓坡及半山坡台阶地段,香格里拉的金江、上江、虎跳峡镇,维西的大部分地区和德钦县境内均有分布,是迪庆分布较广的主要旱作土壤。

3、棕壤

分布在海拔3300—3500m 的东旺、建塘镇、小中甸、三坝、尼西、洛吉等地区的森林地带,属于主要林地土壤。

4、高原草甸土

地下水位高,有机质含量高,分布在海拔2900—3500m 的香格里拉小中甸、建塘镇、格咱、三坝等在森林线以上的高原地。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物、坡积物,土壤有机质含量高。多处于平缓地带,土层较厚,有机质含量高,土壤水分充足,养分含量高,但速效养分低。

5.水稻土

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势平缓的坝区,山间盆地,河流

两岸的冲积阶地,山谷谷底及其出口处的洪积扇。在丘陵山地土层较厚的缓坡地零星分布着梯田式的水稻土,属于人为土。

6.高山寒漠土

分布在迪庆的玉龙雪山、梅里雪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地带。植被以坐垫壮植物和地衣为主。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土壤目前难以开发利用。

五.不同类型土壤的特点和形成过程

(一).冲积土

特点:冲积土是发育在河流泛滥地或河漫滩地冲积物土的一种非地带性泛域土。其特点是: 1.它属于河漫滩相沉积,具有明显的河床相沉积与河漫滩相沉积的二元结构,而且尚没有脱离河流泛滥的冲积物覆盖的影响,表土层有明显的薄层沉积层理;

2.生物作用极弱,基本无有机质表聚现象;

3.地下潜水埋深变化可周期性影响底土,而具有潴育化过程。

形成过程:冲积土的形成过很主要是河流沉积过程和潴育化过程。冲积土分布地形部位低,汛期河水位高时大量补给地下水,抬高地下水位,旱季时地下水位下降。年度内周期性的升降,剖面中下部氧化还原作用则交替进行。因而有明显锈色及灰色土斑。时有软铁子出现。(二).山地红壤

特点:全剖面呈酸性,pH为5.0—5.5粘土矿物主要为高岭石、赤铁矿,红土中有较多的游离态Fe、Al,矿质养分少、酸性大、易产生铝锰毒害、保肥性能差和质地粘重或砂粒过多。

形成过程:硅酸Fe(OH)3、Al(OH)3。在淋溶条件下,盐基和硅酸被不断淋洗进入地下水后流走。由于Fe(OH)3、Al(OH)3的活动性小,发生相对积累,这些积聚的Fe(OH)3、Al(OH)3在干燥条件下发生脱水形成无水的Fe2O3和Al2O3,红色的赤铁矿是红土呈现红色,形成富含Fe、Al的层次。

(三).棕壤

特点:分布在海拔2600——3400米的山地。成土母质以紫色砂质岩,酸性及基性结晶岩,石灰岩为主。粘土矿物主要是伊利石和高岭石。表土暗棕色,结构较好。土壤PH5~6。呈酸性至微酸性反应。自然肥力较高,适于多种林木生长。

形成过程:成土过程为淋溶过程、粘化过程和生物富盐基过程。(四).高原草甸土

特点:分布在森林线以上的亚高山地带,植被为亚高山灌丛草甸。成土母质主要为残积物、坡积物。土体浅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

形成过程:腐殖质积累作用、氧化还原作用和淋溶作用。

(五).水稻土

特点:通过人类水耕熟化过程形成的特殊土壤。主要分布在海拔2500米以下地势平缓的坝区,山间盆地,河流两岸的冲积阶地,山谷谷底及其出口处的洪积扇。在丘陵山地土层较厚的缓坡地零星分布着梯田式的水稻土。

形成过程:淋溶作用、水耕熟化。

(六).高山寒漠土

特点:分布在梅里雪山等海拔4500米以上的高山流石滩地带。植

被以坐垫壮植物和地衣为主。土层薄,有机质含量低,难以开发利用。六.迪庆影响土壤类型的因素

1.气候

迪庆地形结构复杂,各种气候类型相嵌交错,同一气候垂直带内又有森林气候、草原气候、湖盆气候等单个小地形气候,形成“隔里不同天”的气候特征。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迪庆的土壤类型及其不同土壤的分布情况。境内最高海拔为德钦县梅里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6740米,最低海拔为维西县碧玉河与澜沧江交汇处1480米,相对高差5260米。迪庆州高原坝区地势平坦广阔,自然肥力高,降雨充沛,但气温低,而河谷区,热量资源充足,但降水少。这些复杂的气候条件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岩石的风化过程,影响植物和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有机质、土壤溶液和土壤空气的迁移和转化过程。所以,在迪庆的坝区以有机质含量较高的高原草甸土为主,而河谷却形成冲积土。

2.生物因素

迪庆拥有上百种珍稀树种,数百种中药材,野生花卉l060科312属1578种和数不胜数的珍禽异兽,被誉为我国第二珍兽的滇金丝猴就占世界总量的58%。如此丰富的生物资源是促进土壤发生、发展的活跃因素。其中植物,特别是高等绿色植物及其相应的土壤微生物类群对土壤的影响最为显著。因为迪庆的植物种类特别丰富,而不同植物类型形成的有机质的性质、数量和积累的方式是不一样的,所以成就了迪庆的多种丰富的土壤类型。温带落叶阔叶林的有机残体数量

多,因此迪庆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的地区有机质含量相对丰富,而在草甸草原分布的地区又形成了草甸土。

3.母质因素

土壤母质是岩石风化的产物,而土壤是母质通过成土过程而形成的。它能直接影响土壤的矿物组成和土壤颗粒组成,并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土壤物理、化学性质,以及土壤生产力的高低。

4.地形因素

迪庆藏族自治州地处云南省西北角, 州内最低海拔1480m,最高海拔6760m,是省内高海拔地区,也称“云贵高原之甍”。位于东经98°35′~100°19′,北纬26°52′~29°16′之间。东与四川甘孜州接壤,南与丽江地区隔金沙江相望,西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交界,北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毗邻。东西最大横距165千米,南北最大纵距225千米,总面积2.39万平方千米。其中山区半山区占80.7%,河谷地区占19.2%。迪庆州境属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西南腹地,地势北高南低。迪庆如此奇特的地形,直接影响了水热条件的分配,造成地势高低的对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的吸收不同。其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但最低海拔与最高海拔相差5680米,海拔差距大,造成气温差异大,自然植被也随之不同,因而从山麓至山顶分布着不同类型的土壤,出现土壤分布的垂直地带性。列如:梅里雪山。

5.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影响

人类活动不仅改变自然环境条件,还可以改变自然环境的组成、结构和功能。例如,施肥、灌水、客土和施用有机物质,平整土地、

修筑梯田等等,这些人为活动,可以改变土壤系统,影响土壤类型,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水稻土。

七.对不同类型的土壤利用与改良方法

1.冲积土

冲积土尚未脱离河水泛滥影响,地下水位高泛滥影响,地下水位高,有的尚有盐化、沼泽化威胁。应根据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采取不同的利用改良方式,合理利用这一良好的土壤资源。

(l)河滩草场者,应建立自然草场轮牧区,维护生态平衡,保护土壤资源,而且要维护河道沿岸的引水卫生。

(2)在河漫滩较宽阔的地区。可修堤筑坝,防止洪水淹没,建立排灌系统,降低地下水位,平整土地,建立河滩地农业区。

(3)在保证汛期行洪的条件下,加强农业技术措施,合理配置农、林、牧业,培肥土壤,争取汛期前的一季好收成。

(4)一般土壤质地较粗的河漫滩,在不影响行洪的条件下可以选植河滩片林,既可保护河岸,又可改良生态环境。在北京及河北燕山山区,有利用河谷卵石滩种稻“挂淤”而改良为良好土壤的实例者不少。

2.棕壤

从土壤利用情况来着,棕壤是重要的森林土壤,也是重要农业土壤,具有很大的经济价值。潮棕壤分布于山前洪积平原,用于农业,大都旱涝保收,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普通棕壤分布于山麓和丘陵缓坡,也多用于农业,其中一部分水土流失较重,水肥条件较差,需

要采取水土保持措施和进一步发展灌溉,并加强培肥。白浆化棕壤有的分布于剥蚀堆积丘陵,多用于农业,肥力甚低,需要改良;有的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酸性棕壤分布于山地,多用于林业,有的还是荒山,需要种树造林。粗骨棕壤分布于低丘陵的,多用于种植花生和柞岚(养柞蚕用);分布于高丘陵和山地的,多为荒山疏林,水土流失都很严重,亟应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3.山地红壤

红壤-可种植物:种红壤一般可以种植稻米、茶、丝、甘蔗,山地还适于种植杉树、油桐、柑橘、毛竹、棕榈等经济林木。红壤的酸性强,土质粘重是红壤利用上的不利因素,可通过多施有机肥,适量施用石灰和补充磷肥,防止红壤冲刷等措施提高红壤肥力。针对红壤有机质含量很低的情况,可种植绿肥,以提高红壤的有机质含量和氮素肥力。红壤速效磷普遍缺乏,增施磷肥,并提高其利用率是一项重要的农业增产措施。红壤施用石灰,一般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4.高原草甸土

高山草甸土可作天然牧场。在亚高山带的有些地区配以防寒和肥水管理措施后可垦为旱作农田,种植青稞、油菜等耐寒作物。

5.水稻土

迪庆平均气温低,低洼地区地下水位高的水稻土如潜育水稻土,冷浸田。在秋季水稻收割后,土壤水分长期饱和甚至积水,这样于次年春季插秧后,土温低,影响水稻苗期生长,不发苗,造成低产。改良方法是开沟排水,增加排水沟密度和沟深,改善排水条件,降低地

下水位。

6.高山寒漠土

高山漠土带的气候特点是极端干旱和十分寒冷,年平均气温一10℃左右,冬季最低气温可达一40℃,年降水低于100毫米。高山荒漠植被的覆盖度不足10%,其组成以藜科和菊科植物为主。在高山漠土带的生物气候条件下,风化过程和成土过程都很微弱,因此,高山漠土的土层薄,石砾多,细土少;有机质含量仅0.6%上下,碱性反应, Ph值在8.5左右。高山漠土基本上没有利用,仅在接近高山草原土带的地段,水和草有所增加,但适宜性窄,只宜饲养山羊和绵羊。

主要参考文献:徐柯键,张百平《大香格里拉地区自然与文化多样性》熊继香,《云南省香格里拉县主要土壤类型》

和顺荣,《迪庆农业现状、制约因素及发展优势》

寻甸土地类型调查报告综述

寻甸土地调查报告 一.寻甸的地理位置 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位于东经102°41′—103°33′北纬25°20′—26°01′,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是滇东北之要冲,贵昆铁路,昆曲、嵩待高速公路从县内经过,境内乡乡通了油路,交通十分便捷。在昆明市东北部,横跨金沙江、南盘江两流域之间。东临马龙、沾益、会泽,有公路穿山越岭相连;西与富民、禄劝相依;北与东川市、会泽县接壤,有东川铁路相通;南接嵩明,川原平衍。全县土地总面积3598平方公里,从东到西纵距80余公里,由南至北绵延60余公里。 二、寻甸的地形地貌 寻甸地形中部与北部偏高,西部与东南偏低。境内山脉起伏,沟壑纵横。东有小尖山,小凉山,凤梧山;西有大黑山,九龙山;南有老黄山;北有石老虎山等。有名的山峰90余座。位于中部的六哨乡平均海拔在2500米以上。阿旺和金源两地交界处的巨龙梁子,高达3294米,突兀于群巅之上。位于西部的鸡街、马街和东南部七星、河口区,海拔在2500米以下。最低点是金源乡沧溪乡小树棵,海拔仅有1450米。全县山地面积占总面积70%以上。有大小不等的坝子80多个,点缀在群山与河谷之间。其中仁德坝子较大,面积有85.9平方公里。坝子里田地相连,村落依山傍水。水田面积在万亩以上的坝子,5个(仁德、果马、马街、鸡街、牛街),千亩以上的河谷槽坝有10个(七星、金所、河口、功山、金源、柯渡、先锋、尹武、

可郎、摆宰)。这些坝子和河谷槽区的总面积20余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0%左右,是水稻包谷的主要产区。其余均属山区、半山区和高寒山区。 境内沿小江断裂带常有地震发生。据记载,1713年发生过6.5级强震。1927年,发生过6级强震。水源蕴藏量大,明溪暗流汇合,有大小20余条河流和一个天然湖泊——清水海。这些河流和湖泊,宛若镶嵌在绿树丛中的玉带和宝石,使江山生色。主要河流有牛栏江、柯渡河、四甲河、功山河、大白河等。最大的河流牛栏江是金沙江水系的重要支流,源于嵩明县嘉丽泽,自南而北,贯穿县境,长约70公里,经塘子、城关、七星、河口四个乡镇,流入会泽县。 寻甸县属昆明市辖县,全县辖16个乡(镇),173个村委会,总人口50.5万,居住着汉、回、彝、苗等16种民族,少数民族人口11万人,占21.8%。 三、寻甸资源概况 全县国土面积3598平方公里,境内有大小山峰90多座,属梁王山系,最高海拔3294米,最低海拔1480米,有大小河流20多条,一个天然湖泊清水海,全县水资源总量21亿立方米,水资源十分充沛。气候温和,为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4.5℃。寻甸矿藏资源丰富,主要有褐煤、磷矿、硅藻土、铅锌、重晶石等,蕴藏有优质褐煤3.5亿吨,磷矿2.1亿吨,硅藻土4亿吨。寻甸的名优土特产主要有清真牛干巴、板栗、蜂蜜等,农产品有玉米、稻谷、洋芋、荞子、大豆、烤烟、油菜、小麦、大麦、蚕豆、芸豆,其中烤烟、芸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2007[1][1][1].4.5(排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实施方案 (讨论稿) 国土资源部 二〇〇七年四月

目录 一.目标任务 (1) (一)总体目标与任务 (1) (二)具体目标 (2) 二.实施原则 (3) (一)统一领导,统筹部署 (3) (二)统一标准,整合资源 (3) (三)分工协作,各负其责 (3) (四)全面调查,分步实施 (4) 三.工作内容和责任分工 (4) (一)工作内容 (4) (二)各级责任分工 (5) 四.重点工作的实施 (9) (一)调查比例尺规划 (9) (二)基础数据规划 (12) (三)行政区域界线及控制面积的确定 (14) (四)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5) (五)城镇(村庄)地籍调查 (17) (六)工业、基础设施等用地的调查汇总 (19) (七)土地调查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建设 (21) (八)统一时点更新 (23) 五.主要成果 (24) (一)数据成果 (24) (二)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5) (三)图件成果 (25) (四)文字成果 (25) 六.实施计划 (27) (一)总体实施计划 (27) (二)2007年实施计划 (27) (三)2008年工作计划 (29) (四)2009年工作规划 (30) (五)2010年上半年工作规划 (31) (六)以省为单位的实施计划 (32) 七.经费预算与安排 (33) (一)中央财政经费预算 (33) (二)地方财政支出概算 (38) 八.保障措施 (40) (一)组织保障 (40) (二)制度保障 (41) (三)技术保障 (45) (四)经费保障 (46)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讨论稿) 一.目标任务 (一)总体目标与任务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总体目标是,采用先进技术方法,在现有土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照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查清全国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国家直接掌握准确的全国土地数据,推进土地登记发证的覆盖面,并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主要任务是,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等先进技术,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和面积,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工业用地、基础设施用地、金融商业服务、开发园区、房地产以及未利用土地等各类用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逐地块调查全国城乡各类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掌握国有土地使用权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调查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对每一块基本农田上图、登记、造册;建立互联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地)、县四级的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关于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的几点思考 陈文强 《土地调查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定,国家每10年进行一次全国土地调查。近日,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 以下简称《通知》 },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明确自2017年起启动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确定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如何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工作是当前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土资源部门面临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本文就第三次土地调查有关问题谈些看法和意见。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应遵循的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第二次土地调查于2007年7月开展,调查数据更新至2009年10月31日标准时点,距今已经近8年了。第二次土地调查由于受当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指标等因素的影响,其部分成果真实性存在问题,图数与实地有许多不一致,加上8个年度土地变更调查存在的变更不到位和地方人为因素的干扰,现有的成果现势性不强,已经不能客观、准确反映各地实际的土地利用状况。第三次土地调查必须避免第二次土地调查出现的问题,要客观、准确调查各地土地利用真实情况,对出现耕地面积增减和建设用地面积增减等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反映出

来,不得隐瞒和擅自修改。 2、充分应用“3S”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原则。与第二次土地调查相比,第三次土地调查采用的遥感影像的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强,互联网技术更加成熟,因此大力推广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将大大提高第三次土地调查的效率和成果的准确率,也更有助于成果的运用和互联共享。 3、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的原则。第三次土地调查内容很多,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土地权属调查、土地条件调查等。第三次土地调查要求于2019年6月底前完成实地调查和数据库建设,2019年12月31日为调查的标准时点,时间紧、任务重,必须突出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为重点,才能确保调查工作按时保质顺利完成。 4、有利于保护耕地和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原则。在土地类型调查中,对难以判定的地类要从有利于保护耕地出发确认相关地类,如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耕地已经改种果树、茶树、林木等,或已作设施农用地的,要看其耕作层是否破坏,耕作层未破坏的按耕地调查,耕作层已经破坏的按非耕地调查。 5、充分运用现有各级各部门调查成果和资料的原则。目前各级各部门的调查资料和成果不少,如农村集体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发证调查所用的1:2000的航空遥感影像图分辨率高、第一次全国地理国情普查的成果新等,这些资料和成果可利用价值很高。国土部门已经基本完成的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资料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土地调查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土地调查 数据库建设标准补充规定 一、关于《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的补充内容 (一)基本农田。基本农田数据的数据结构按《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基本农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7-2008)附录A的规定执行。基本农田图斑图层“基本农田图斑编号”字段长度由18位改为20位。 (二)数字高程模型。数字高程模型的层要素的约束条件修改为O(可选),地方汇交国家的县级数据库中不提交。 (三)坡度图。表9坡度图属性结构描述表,删除“田坎扣除系数”字段。 (四)地类图斑。表10地类图斑属性结构描述表,增加“地类备注”字段,序号为“14”,字段名称为“地类备注”,字段代码为“DLBZ”,字段类型为“Char”,字段长度为“2”,约束条件为“O”,备注为“条件可选”。批而未用土地填写“P”。 增加“耕地坡度级”字段,序号为“15”,字段名称为“耕地坡度级”,字段代码为“GDPDJ”,字段类型为“Char”,字段长度为“2”,值域为“见表35”,约束条件为“O”,备注

为“耕地必选”。原序号为14-23的字段序号依次顺序递加。 (五)行政区。表5行政区属性结构描述表,增加“描述说明”字段,序号为“7”,字段名称为“描述说明”,字段代码为“MSSM”,字段类型为“Char”,字段长度为“2”,值域为“非空”,约束条件为“M”,海岛区域填写代码01,非海岛区域填写00。 (六)宗地。“土地用途”字段约束条件改为“O”。地方汇交国家的县级数据库不需要提交宗地的相关扩展表(包括表15、16、17、18、19)。表21界址点属性结构描述表中,“界址点号”字段的备注内容为“全县统编”。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国家级数据库 及管理系统建设总体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是二次调查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保证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特制定本方案。 一、目标任务 (一)目标 建设二次调查国家级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实现国家对二次调查成果的集中管理,借助于国土资源主干网和金土工程及“一张图”工程的支持,保证调查成果充分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日常业务,为土地资源宏观规划和管理决策,提供快速、准确、翔实基础数据,满足国家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管理和应用的迫切需求。建成长效的数据上报和快速更新机制,保持土地调查数据库的现势性,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的互联互通和同步更新,满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对国土资源基础数据的广泛需求。 (二)任务 1.建设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范,以县为单位进行成果统一汇交和整合集成,对调查成果数据进行有效的组织和存储。在平面方向,保证各区域数据成为逻辑无缝的整体。在垂直方向,通过统一的空间坐标定位保证各类数据能够实现空间上的叠加和套合。在数据内容上,实现对土地调查的图形、属性、影像等空间数据及其他非空间数据的逻辑一体化管理。 2.数据库管理系统开发。 按照土地调查和软件开发的有关标准和程序,开展数据库管理的系统分析、系统设计、软件开发、测试运行等建设工作,开发具有数据输入输出、数据编辑、统计汇总、更新交换等功能完备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管理系统,满足国土资源日常应用需求。 3.长效的数据更新和上报机制建立。 开展土地调查数据上报及更新技术方法的研究,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建立数据更新和上报的长效机制,开展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实现对变更信息的及时汇总统计,以及对数据库的及时更新维护,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成果的现势性。 二、原则与依据 (一)原则 1.统一标准。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修订稿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一调与二调区别 国土资源学院2013级6班杨利 0633 1、目的与任务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B 目的: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任务: 1 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2 城镇土地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3 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土地利用分类 A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 8类,二级分 46 类

B 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 12 个,二级类 57 个。 3、比例尺 A 比例尺根据辖区面积大小、形状、地类复杂程度和便于使用等因素确定。一般乡一级可用 1:1 万~1: 万,县级用 1: 万~1:5 万。如辖区面积过大, 可适当缩小比例尺 B 农村土地调查以 1:10 000 比例尺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1:50 000 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 1:2 000 或 1:5 000 比例尺。 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 1:500 比例尺。 4、调查步骤 A 调查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的准备工作;(2)外业调绘; (3)航片转绘(4)土地面积量算; (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7)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8)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5、调查工作成果 (1)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 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调查工作的野外记录、调绘航片、计算数据、图件等原始资料,应整理装订成册,由县土地管理部门归档保管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

一调与二调区别 国土资源学院2013级6班杨利 2 1、目的与任务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B 目的: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任务: 1 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2 城镇土地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3 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 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 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土地利用分类 A?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类,二级分 46 类 B 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 个,二级类57 个. 3、比例尺 A 比例尺根据辖区面积大小、形状、地类复杂程度和便于使用等因素确定。一般乡一级可用 1:1 万~1:2。5 万,县级用1:2.5 万~1:5万.如辖区面积过大,可适当缩小比例尺 B? 4.3.1 农村土地调查以1:10 000比例尺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 1:50 000 比例尺, 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 1:2 000 或1:5000 比例尺。 4。3.2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 1:500 比例尺。 4、调查步骤 A 调查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的准备工作;?(2) 外业调绘; (3)航片转绘???(4)土地面积量算; (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 (7)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8)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5、调查工作成果 (1)县、乡、村各类土地面积统计表; 县、乡土地利用现状图; 县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说明书; 县、乡土地边界接合图表。 调查工作的野外记录、调绘航片、计算数据、图件等原始资料,应整理装订成册,由县土地管理部门归档保管

土地调查报告

实验报告

一、实验目的与任务 1.实验目的:利用Arcgis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表示土地类型及其数量、质量、空间分布。查清第五幅图所表示的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并掌握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数据,同时通过对ArcGis软件的学习,了解并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技巧,进一步加强我们对课堂中所学知识进一步理解和认识,将课本知识与动手实践相结合,增强我们的操作能力,培养分析问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次实验充分了解通过Arcgis软件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操作流程和原理,尽量做到学以致用。学会独立安装Arcgis 软件,并且熟悉Arcgis软件的基本操作。 2.实验任务:解译图像,分清图内地类,用途和道路的分布和分界;利用ArcGis面积汇总,统计各种地类的面积,分析土地利用的结构;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了解其利用布局;成果质量评价,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利用老师所给的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毕岗村土地利用数据资料,通过Arcgis软件相关操作,进行八公山区毕岗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并编绘成图。 二、实验内容与要求 1.实验内容:查清土地利用类型及分布,量算地类面积,汇总面积和各地类面积。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总结及评价。 2.实验要求: 1.以小组为单位,小组内部统一地类标准; 2.熟悉土地类型调查的基本内容,程序,原则及相关方法; 3.熟练掌握ArcGis软件的各项应用功能;将编辑后的属性表数据值导出至excel表格中,进行同类代码地块的面积求和与周长的平均值运算。 4.通过实验对土地类型调查有更深刻的理解。

三、实验过程与步骤描述 1.打开ArcGis软件,添加第五幅的原始地图数据。 2.打开arccatalog建线、面文件,设置坐标为(WGS-1984-UTM-Zone-48N) 3.调出“编辑器”工具栏,在对话框中选择“线”图层,在“编辑器”选项中点击“开始编辑”,首先勾勒出整个边框,然后依据图片中各个地块的形状、颜色、纹理、阴影等特征,勾出地块,注意相交形成闭合的图形,可以通过打开捕捉节点来完成。在打点的过程中,尽可能把图片放大成栅格大小,打点均匀,使得打出的点集形成的线最大程度的符合目标图片的地块形状。隔段时间注意保存,以免发生死机、重启等现象。编辑完成后,点击“保存编辑”,“停止编辑”。结果如下: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4年第30号――关于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4年第30号――关于发布全国耕地质量 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成果的公告 【法规类别】土地复垦与耕地保护 【发文字号】国土资源部公告2014年第30号 【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14.12.17 【实施日期】2014.12.1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土资源部公告 (2014年第30号) 关于发布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成果的公告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其主要数据成果现予以发布。 2014年12月17日

附件: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主要数据成果 根据《土地管理法》和《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国土资源部统一部署安排,自2011年底开始,以基于第一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质量等别成果为基础,通过开展补充调查和更新评价,形成了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的最新耕地质量等别成果,更加精准地查清了全国耕地质量等别及其分布状况。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以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耕地图斑为评价单元,从气候条件、地形状况、土壤状况、农田基础设施条件、土地利用水平等方面综合评定耕地质量等别,反映了耕地生产能力的高低。现将主要数据成果公布如下: 一、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结构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调查与评定总面积为13507.2万公顷(202609万亩),全国耕地评定为15个等别,1等耕地质量最好,15等最差。其中以7-13等耕地为主,面积均大于1000万公顷,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78.5%(见表1)。 采用等别面积加权法,计算得到全国耕地平均质量等别为9.96等,等别总体偏低。与平均质量等别相比,高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9等地占全国耕地评定总面积的39.8%,低于平均质量等别的10-15等地占60.2%(见表1)。 表1 全国耕地质量等别面积比例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规定 一、基本要求 县级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进行成果汇总统计上表之前,应对数据库成果进行检查,数据满足如下要求: (一)数据库图形面积计算要求 数据库中图形的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图幅理论面积与图斑椭球面积计算公式及要求》(国土调查办发[2008]32号)的要求进行,经过控制修正的图斑面积应满足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质量检查软件椭球面积检查规则的要求。 (二)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要求 县辖区控制面积计算应严格按照《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的要求,进行图幅面积控制和分幅累加计算,并制作《图幅理论面积与控制面积接合图表》。 (三)各级面积统计逻辑基本要求 1.县辖区控制面积应等于村级单位控制面积之和,等于全县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2.村级单位控制面积应等于本村所有图斑面积之和(地类图斑层的图斑面积字段汇总值)。 3.乡级控制面积等于各村级单位控制面积汇总值。

二、基本步骤 (一)建立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从数据库中各图层生成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检查基础计算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二)将数据库面积汇总基础计算表的单位转换为公顷,强制调平小数位取舍造成的误差,形成基础统计表,检查确保基础统计表的正确性和逻辑一致性。 (三)基础统计表是数据库面积汇总统计的基础,在基础数据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各类面积统计报表均由该基础统计表生成。 三、基础计算表结构 基础计算表按村级单位为单元,分组统计排列。基础计算表的单位为平方米,参考表结构如下(基础调平的基表结构仅供参考,各软件可接合自身软件特点设计基表,调平方法需严格按照本规定执行。):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差异化分析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差异化分析 12 娄国胜,王秋林(1.太原市国土资源调查中心,山西 太原 030009;2.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山西 太原 030025)摘要:2017年10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标志着“三调”工作正式启动,各地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文章通过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在工作路线和技术路线方面的对比分析,对调查工作的目的、意义和方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以更好地推进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工作。 关键词:总体定位;土地调查;举证中图分类号:F301 文 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487(2019)01-125-3 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作为新形势下国务院部署的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国家已掌握的土地调查和土地变更调查等相关数据的基础上,按统一的技术标准,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是全面查实查清国土资源的重要手段。此次调查把土地资源调查与森林、湿地、草原、水资源等相关自然资源调查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张底板、一个平台、一套数据的自然资源调查成果,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国土资源数据的需要。本文通过工作路线和技术层面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做分析对比,对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的特点和方式进行初步阐述,供大家参考。 1 总体定位不同 2018年3月,根据《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整合了原国土资源部、原国家海洋局、原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还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农业部和原国家林业局的相关职责,组建了自然资源部。根据新的职责,考虑到全面查清我国目前国土资源家底,对集约节约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建立高质量的空间规划体系,履行全民所有各类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统一调查和确权登记,建立自然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三调”总体定位是站在以 全面支撑自然资源管理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角度,在真实反映土地资源和利用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土地作为自然资源生态本底的基本属性,按照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和生态保护修复等要求,为解决空间规划重叠等问题,实现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者职责提供有力支撑。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把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调整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循序渐进逐步过渡到自然资源调查。而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在原国土资源部的组织下开展的一项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全国土地利用状况,并对调查成果实行信息化管理,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制度和登记制度,初步实现土地资源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土地宏观调控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2 基础资料不同 针对20世纪80—90年代开展的第一次土地详查基础图件存在间隔长、现势性差等各类问题,2007年国家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中对遥感数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制作下发DOM 影像图的基本方针,从源头上确保了调查基础图件的精度与质量的全国一致性和规范性。第三次国土调查在统一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基础上,与原土地调查数 作者简介:娄国胜(1970—),男,山西陵川人,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长安大学(原西安地质学院),长期从事土地调查和地籍测绘工作。(邮箱)799964139@https://www.360docs.net/doc/9c7288307.html, 125 Huabei Natural Resources 论文 华北自然资源

全国第一次土地调查

一调与二调区别 1、目的与任务 A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以下简称“调查”)的任务是,分县查清全国各种土地利用分类面积、分布和利用状况,为制订国民经济计划和有关政策,进行农业区划、规划,因地制宜地指导农业生产,建立土地统计、登记制度,全面管理土地等项工作服务。 B 目的: 全面查清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的土地基础数据,建立和完善土地调查、统计和登记制度,实现土地调查信息的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及国土资源管理的需要。 任务: 1农村土地调查。逐地块实地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掌握各类用地的分布利用状况,以及国有土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状况。 2 城镇土地调查。调查城市、建制镇内部每宗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 属,掌握每宗土地的位置和利用状况,以及土地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状况。 3 基本农田调查。依据基本农田划定和调整资料,将基本农田地块落实至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掌握全国基本农田的数量、分布和保护状况。

4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地)、县四级 集影像、图形、地类、面积和权属于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系统。 2、土地利用分类 A 全国土地利用现状采用两级分类,统一编码排列,其中一级分8 类,二级分46 类 B 采用二级分类,其中一级类12 个,二级类57 个。 3、比例尺 A 比例尺根据辖区面积大小、形状、地类复杂程度和便于使用等因素确定。一般乡一级可用1:1 万~1:2.5 万,县级用1:2.5 万~1:5 万。如辖区面积过大,可适当缩小比例尺 B 4.3.1 农村土地调查以1:10000 比例尺为主,荒漠、沙漠、高寒等地区可采用1:50000 比例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城乡结合部,可根据需要采用1:2000 或1:5000 比例尺。 4.3.2 城镇土地调查宜采用1:500 比例尺。 4、调查步骤 A 调查工作按以下步骤进行: (1)调查的准备工作;(2)外业调绘; (3)航片转绘(4)土地面积量算; (5)编制土地利用现状图;(6)编写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报告;(7) 调查成果的检查验收;(8)成果资料上交归档。 5、调查工作成果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 送方案

附件: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方案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以县级行政辖区为单位。成果资料报送时,应同时报送资料清单(见附录1),报送的具体内容及要求如下。 一、农村土地调查数据库 包括数字正射影像图、原始矢量数据格式、标准数据交换格式、元数据和权属代码表等。 (一)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包括县级全辖区标准分幅DOM及其元数据。使用国家统一提供的正射影像图建库的县级单位,可不提交;经全国土地调查办同意使用原有影像数据为调查底图的县级单位,需提交相应影像数据。 (二)原始矢量数据格式。必须带明确的空间参考信息和图幅接合图表,并包括省级下发的县级行政辖区界线面状图层。数据文件名称采用《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 (三)标准数据交换格式。按照《土地利用数据库标准》(TD/T1016- )规定的VCT格式,原则上一个完整的县级行政辖区提交一个VCT文件。

(四)元数据。存储描述矢量数据的元数据,格式为XML。矢量数据元数据依据《国土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TD/T1016- )。 (五)权属单位代码表。包括乡(镇)级行政区名称及编码、村级行政区划名称及编码、权属单位名称及代码,格式为EXCEL。 二、扫描资料 格式为JPG,内容包括“批而未用”土地审批资料等。 三、文字报告 格式为WORD,内容包括: (一)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报告。 (二)第二次土地调查技术报告。 (三)第二次土地调查数据库建设报告。 (四)第二次土地调查成果分析报告。 (五)第二次土地调查省级验收报告。 (六)第二次土地调查县级调查成果报送报告(见附录2)。 四、汇总统计表格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2017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总体方案 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的通知》(国发〔2017〕48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要求,为保证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以下简称“第三次土地调查”)顺利开展,制定本方案。 一、第三次土地调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我国法定的一项重要制度,是全面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第三次土地调查作为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基础上,全面细化和完善全国土地利用基础数据,国家直接掌握翔实准确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变化情况,进一步完善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实现成果信息化管理与共享,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空间规划编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宏观调控、自然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和统一确权登记、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等各项工作的需要。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对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提升国土资源管理精准化水平,支撑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一)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不动产统一登记、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等工作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

这些都对土地基础数据提出了更高、更精、更准的需求。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各行各业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分布和利用状况,是实施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依据;是合理确定土地供应总量、结构和时序,围绕“三去一降一补”精准发力的必要前提;是优先保障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和优化升级,推进实体经济振兴和制造业迈向中高端的现实需要。 (二)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是促进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尽职尽责保护耕地资源的重要支撑。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和粮食生产最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农民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最基础的生活保障。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2,中低产田约占72%,粮食生产保障能力不够稳定。随着人口持续增长,我国人均耕地还将下降,耕地资源紧约束态势仍将进一步加剧。这一基本国情决定我们要多措并举,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开展第三次土地调查,全面掌握全国耕地的数量、质量、分布和构成,是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土地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合理安排生态退耕和轮作休耕,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的根本前提;是确保永久基本农田“划足、划优、划实”,实现“落地块、明责任、建表册、入图库”的重要基础;是全面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加强耕地建设性保护、激励性保护和管控性保护,建立健全耕地保护长效机制的根本保障。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

利用DEM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技术规定 (试行) 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八年六月

目录 前言........................................................................................................................................................... I I 1范围 (1) 2规范性引用文件 (1) 3术语 (1) 3.1 数字高程模型,简称DEM (1) 3.2 格网 (1) 3.3 格网单元 (1) 3.4 坡度 (1) 3.5 坡度栅格数据图 (1) 3.6 坡度分级图斑 (2) 3.7 坡度分级图 (2) 3.8 耕地坡度分级图 (2) 4总则 (2) 4.1 目的 (2) 4.2 组织形式 (2) 4.3 DEM选择 (2) 4.4 比例尺 (2) 4.5 数学基础 (2) 4.6 补充规定 (2) 5资料收集 (2) 5.1 DEM (3) 5.2 行政区域调查界线 (3) 6技术路线及流程 (3) 7生产坡度分级图 (4) 7.1 DEM预处理 (4) 7.2 坡度计算 (4) 7.3 坡度分级图 (5) 8确定耕地坡度分级 (5) 8.1 确定方法 (5) 8.2 要求 (6) 8.3 编制耕地坡度分级图 (6) 9成果 (6) 9.1 坡度分级图成果 (6) 9.2 耕地坡度分级图成果 (7) 10检查验收 (7) 10.1 坡度分级图 (7) 10.2 耕地坡度分级图 (8)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坡度分级要素属性表 (9) 附录 B (规范性附录)耕地坡度分级图式图例 (11) 附录 C (参考性附录)坡度分级元数据文件 (12)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附录 A (规范性附录)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土地分类 表 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一级类二级类 编码名称编码名称1耕地 011水田 012水浇地 013旱地 2园地 021果园 022茶园 023其它园地3林地 031有林地 032灌木林地 033其它林地4草地 041天然牧草地 042人工牧草地 043其它草地 含义 指种植农作物的土地,包括熟地 , 新开发、复垦、整理地,休 闲地(含轮歇地、轮作地);以种植农作物(含蔬菜)为主,间 有零星果树、桑树或其他树木的土地;平均每年能保证收 获一季的已垦滩地和海涂。耕地中包括南方宽度<1.0 米、北方宽度<2.0 米固定的沟、渠、路和地坎( 埂) ;临时种植药材、草皮、花卉、苗木等的耕地,以及其他临时改变用途 的耕地。 指用于种植水稻、莲藕等水生农作物的耕地。包括实行水生、 旱生农作物轮种的耕地。 指有水源保证和灌溉设施,在一般年景能正常灌溉,种植旱生 农作物的耕地。包括种植蔬菜等的非工厂化的大棚用地。 指无灌溉设施 , 主要靠天然降水种植旱生农作物的耕地 , 包括没有灌溉设施 , 仅靠引洪淤灌的耕地。 指种植以采集果、叶、根、茎、汁等为主的集约经营的多年 生木本和草本作物,覆盖度大于50%或每亩株数大于合理株 数70%的土地。包括用于育苗的土地。 指种植果树的园地。 指种植茶树的园地。 指种植桑树、橡胶、可可、咖啡、油棕、胡椒、药材等其他 多年生作物的园地。 指生长乔木、竹类、灌木的土地,及沿海生长红树林的土地。 包括迹地,不包括居民点内部的绿化林木用地,铁路、公路征 地范围内的林木,以及河流、沟渠的护堤林。 指树木郁闭度≥0.2 的乔木林地,包括红树林地和竹林地。 指灌木覆盖度≥40%的林地。 包括疏林地(指树木郁闭度≥0.1 、<0.2 的林地)、未成林地、迹地、苗圃等林地。 指生长草本植物为主的土地。 指以天然草本植物为主,用于放牧或割草的草地。 指人工种植牧草的草地。 指树木郁闭度< 0.1 ,表层为土质,生长草本植物为主,不用 于畜牧业的草地。 续表 A1 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第三次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学习版

县级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学习版) 实 施 方 案 (最终方案参照国家标准) XXXXXXXXXXXXXXXXX XXX年XXX月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实施方案 一、调查目的和意义 土地调查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是查实查清土地资源的重要手段。开展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全国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健全土地调查、监测和统计制度,强化土地资源信息社会化服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需要。 做好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工作,掌握真实准确的土地基础数据,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自然资源调查基础和推进统一确权登记的重要举措;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强宏观调控、推进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撑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国土资源管理服务水平的迫切需要;是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农民合法权益的重要内容;是科学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国土资源的基本前提。 二、调查对象和内容 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主要任务是:在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国家统一标准,在全国范围内利用遥感、测绘、地理信息、互联网等技术,统筹利用现有资料,以正射影像图为基础,实施

调查土地的地类、面积和权属,全面掌握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商服、工矿仓储、住宅、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交通运输、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地类分布及利用状况;细化耕地调查,全面掌握耕地数量、分布和构成;开展低效闲置土地调查,全面摸清城镇及开饭范围内的土地利用状况;建立互联网共享的覆盖国家、省、市、县四级的集影像、地类、范围、面积和权属为一体的土地调查数据库,完善各级互联共享的网络化管理系统;健全土地资源变化信息的调查、统计和全天候、全覆盖遥感监测与快速更新机制。相较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和年度变更调查,第三次全国土地调查是对“已有内容的细化、变化内容的、没有内容的添加”,并对存在相关部门管理需求交叉的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养殖水面等地类进行现状和管理属性的多重标注。 (一)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包括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和城市、建制镇、村庄(以下简称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1.农村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县(市、区)为基本单位,以国家统一提供的调查底图为基础,实地调查每块图斑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全国耕地、园地、林地、草地、城市、建制镇、村庄、独立工业、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 2.城镇村内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充分利用地籍调查和不动产登记成果,对城市、建制镇、村庄内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以及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对比

第二次土地调查与以往土地调查的差异分析 调查内容及方法对比 一、调查内容 第一轮土地详查仅开展农村土地调查及权属调查两项目任务。调查内容单一,且后续管理均采用纸质图件进行管理,不便于土地利用数据的更新及汇总。 2009年以前开展的年度变更调查是在第一轮土地详查的基础上,采用全省统一的年度变更调查软件进行面积变更及汇总上报。但由于详查时间跨度大、数据更新不及时等因素,造成变更数据累计误差越来越大,加之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土地开发整理、退耕还林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很大变化,现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成果资料(图件、数据等)与实地有较大差距。 第二次土地调查除完成农村土地调查任务外,又增加了基本农田调查、坡耕地调查、开发园区调查、城镇土地调查、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系统建设等诸多领域。因此,第二次土地调查任务较详查时更加丰富和全面;全部成果一律实行信息化、网络化管理,对今后科学化、信息化国土资源管理水平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基础资料对比 第一次土地详查采用的基础图件,是由各县(市)到测绘部门收集。由于种种原因,往往要跑多个部门才能购买到,而且很多影像数据是1980年—1987年期间拍摄的不同比例尺的普通航拍照片,同时第一次土地详查绝大多数单位的外业调查是九十年代初进行的,中间间隔了五六年,资料现势性差,大大增加了外业调绘的难度和新增地物补测的工作量,影响了

调查进度的质量。 针对第一次土地详查基础数据存在的各类问题,为了有效保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国家在第二次土地调查中对遥感数据实行统一采购、统一处理、统一制作下发遥感正射影像图的基本方针,从基础数据源头上确保了调查基础图件的精度与质量的全国一致性和规范性。这种措施一方面减轻了地方负担,另一方南确保了基础资料精度的可靠性、时效性和统一性,为按质按时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奠定了坚时的基础。 三、调查方法及检查方法 1、调查方法 土地详查自1984年5月开始,到1996年底结束,历时12年。由于当时技术、人员、设备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特别是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程度不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主要以常规手工操作的方式为主,如航片转绘、地类判读、编图绘图、图件缩编等。面积量算绝大多数单位都是采用求积仪或人工计算方式,工作量大,耗时长,仅有部分县级单位面积量算采用了当时较先进的计算机计算技术,因而量算方法不统一,造成后续逐级汇总进度缓慢,致使第一次土地详查用了十几年时间才得以完成。 在完成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之前所开展的年度变更调查则是在第一轮土地详查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并且大多数县级单位只对各相关部门每年批准变更的土地进行了变更,而图件并未同时更新,加之漏变更的和农民私自改变用途的土地,逐年积累后,分类面积误差较大。 第二次土地调查充分应用了航空航天遥感技术、GPS技术和数字化、网络化等技术。技术手段科学、先进;特别是地理信息系统(GIS)为我们提供了分析和处理海量地理数据的通用技术,而且早已应用于土地调查及管理的方方面面。更重要的是通过第二次土地调查,能够建立集遥感遥感影像、土地利用数据、权属数据、基本农田数据等多种数据于一体的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