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析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特征是关节疼痛、肿胀、僵硬、红肿等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主要表现为“风湿痹痛”,属于“风邪侵袭”、“湿浸筋骨”,“活血化瘀”、“祛风散寒”等证型。
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采用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从而达到缓解炎症、改善症状的效果。
以下是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的具体方法。
一、辨证分型1、风寒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手脚发冷等症状,疼痛感较重,多在天冷加重。
舌质胖大,苔白滑。
脉象偏缓、沉紧。
2、风湿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寒湿外侵而引起的风湿湿痹。
病变多累及肢体关节,其特点是疼痛多于肿胀,疼痛酸痛或楚痛较多。
有时疼痛之处可见有红肿,不大,常有厌风怕冷,口舌粘滞,大便不解,小便清长等症状。
舌质胖大,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浮缓。
3、湿热湿痹型此型病变多见于湿热客于经络而致的湿热痹痛。
病变病变伴有关节疼痛、肿胀,疼痛剧烈,热重,热痛凶猛,红肿明显。
舌质红、苔黄腻或黄干,脉象滑数。
4、血瘀湿痹型主要表现为关节变形、疼痛剧烈、活动受限,多在天气湿重时加重。
舌质暗紫或青,苔紫黯或白腻,脉象沉细。
二、中医治疗方法1、针灸疗法(1)风寒湿痹型治疗重点在于祛风散寒,舒筋活血。
常用穴位有风池、大椎、太冲、阳陵泉等,主要配伍取穴配伍为大椎、风池、太冲、阳陵泉。
(2)风湿湿痹型特点是抑制风湿、舒筋活络。
常用穴位有风池、曲池、阳关、养老等,主要配伍取穴为曲池、风池、阳关、养老。
2、推拿疗法通过推拿按摩,调理气血、舒筋活络,可促进血液循环,缓解炎症,改善关节功能。
适用于风寒湿痹型、风湿湿痹型。
3、草药疗法根据不同的辨证类型,中医会配制不同的中药来治疗类风湿关节炎。
常用的中药有羌活、细辛、川芎、桂枝、桑枝、乌药、乌梅、当归、川芎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中医会选择不同的中药组方来调理身体,促进疾病康复。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可以通过中医辨证论治的疾病,中医通过针灸、推拿、草药等治疗方法,可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缓解炎症,改善症状,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方案介绍

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方案介绍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僵硬和功能障碍。
作为一种慢性疾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需要综合考虑病因、病程和患者的整体情况。
中医学中有许多治疗方案可以用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草药、针灸、拔罐和推拿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几种常用的中医治疗方案。
1.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一种常见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方法。
根据病情的不同,医生会开具不同的中药方剂。
常用的中药包括红花、当归、川芎、白芍、鸡血藤等,这些中药具有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可以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此外,中药还可以调节免疫系统,减轻炎症反应,促进关节的修复和再生。
2.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学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的效果。
针灸可以通过调节气血和经络的运行来缓解关节疼痛和僵硬。
常用的针灸穴位包括合谷、阳关、曲池等,这些穴位位于关节周围,刺激这些穴位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
此外,针灸还可以调节患者的免疫系统,增强机体的抵抗力,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3.拔罐疗法:拔罐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拔罐可以通过在患者的背部或关节周围刺激穴位,促进经络和气血的畅通,加速炎症物质的排除。
拔罐还可以通过增加组织的新陈代谢来促进关节的修复和再生。
在拔罐疗法中,常用的拔罐材料包括玻璃罐、竹罐和铜罐等,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拔罐方法。
4.推拿疗法:推拿是一种通过按摩和揉捏来调节气血和经络的治疗方法。
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也有一定效果。
推拿可以通过在关节周围施加适当的力量和摩擦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疼痛和肿胀。
推拿还可以调节患者的气血运行,促进关节的修复和再生。
推拿疗法一般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症状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关节疼痛、红肿、僵硬和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主要与风寒湿邪侵袭关节引起的气滞、血瘀、痰浊和肝肾亏虚等因素有关。
在中医治疗上,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论治,以达到疏风散寒、活血化瘀、化湿通络、益肝肾等治疗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中医对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论治。
一、辨证1.寒湿偏盛型特点:患者关节肿痛,疼痛剧烈,且多以手、腕、膝关节为主,疼痛部位较局限,且伴有寒凝、肿胀、关节活动受限,身体不适,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祛风散寒、祛湿利湿。
选用温阳祛寒药物,如制附片、独活、防风等进行治疗。
2.湿热夹蒸型特点:患者全身疼痛,关节肿胀红热,疼痛剧烈,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中药方可选用黄芪、白术、赤芍、炮麦芽、地丁等药物进行治疗。
4.痰浊阻络型特点:患者肢体麻木、重肿、关节疼痛,舌苔腻厚,脉濡缓。
治法:祛痰通络、化浊利湿。
中药方可选用海藻、海藻藻、半夏、陈皮等药物进行治疗。
二、治疗1.中药治疗(1)温经理气、化湿通络选用草乌、细辛、防风、桂枝等药物清散肝风,祛风散寒,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温经理气,化湿通络,以消除痰浊、湿气,达到止痛、消肿的目的。
(2)活血化瘀、益气活血选用当归、川芎、白芍、灵芝、黄芪、人参等药物活血化瘀,益气健脾,以改善气血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增强机体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
(3)清热除湿、益肝肾选用黄芩、黄连、知母、白术、山药、桑椹等药物清热除湿、益肝肾,以清肝热、益肝肾、除湿利水,调节机体的内环境,增强侵抗能力。
2.针灸治疗(1)主治穴位:风池、大椎、肩髃、阳陵泉等穴位。
(2)调理经络:选取合适的穴位进行针灸刺激,以舒缓患者的肌肉疼痛,恢复受损的关节功能,增强体质,改善免疫功能。
3.推拿按摩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选择适当的推拿按摩手法,以促进血液循环,舒缓疼痛,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
其特点是以多发性关节炎症为主要表现,常伴有全身症状,如疲乏、失眠等。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属于“痹证”范畴,其病机主要为风寒湿邪侵袭关节,阻滞经络,引发气滞、血瘀,导致关节功能受限、疼痛不适。
在中医的治疗下,除了常规的调理身体、舒筋活络的治疗方法外,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以达到疗效最佳的目的。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介绍一下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一、辨证分型1. 风寒湿型主要症状: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疼痛较重,病情反复加剧,乏力,喜温喜按。
舌质:舌苔白腻,脉象沉紧。
治疗原则:祛风散寒,活络舒筋。
2. 湿热瘀阻型主要症状:关节红肿热痛明显,局部渗出,腻腻不渴,病情重,易出现皮肤溃疡,口腔溃疡等。
舌质:舌质偏红,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治疗原则: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二、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根据患者的不同体质和病情特点,中医医师会进行个性化的中药处方,常用的药物包括:防风、羌活、红花、当归等,用于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活络。
还会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加减药物,以达到最佳疗效。
2. 针灸疗法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通过针刺穴位,调理经络,活血化瘀,舒筋活络,从而缓解疼痛,恢复关节功能。
常用的穴位包括:四神聪、风池、合谷等,搭配适当的针刺手法和灸法,可以有效缓解症状。
3. 推拿按摩推拿按摩是通过按摩治疗来调理气血、舒筋活络的方法,适用于轻度关节疼痛、活动受限的患者。
按摩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手法和力度,既可以缓解疼痛,又可以起到舒筋活络的作用。
三、饮食调理在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过程中,饮食调理也是很重要的一环。
一般来说,患者应少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易于消化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粗粮等。
适当补充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大豆制品、海鱼等,对于帮助康复也非常有益。
四、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对于改善关节炎症状,增强身体免疫力有着重要作用。
基于现代医学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

基于现代医学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研究方案:基于现代医学的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进展一、研究背景与意义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自身免疫疾病,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严重影响。
中医作为一个重要的非药物治疗手段,具有独特的优势和效果,但目前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仍然相对不足。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现代医学理论和技术的运用,结合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来寻求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观点,促进临床实践的进步。
二、研究目标1. 总结和梳理现有的关于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成果,分析其优势与不足。
2. 运用现代医学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方法,结合中医的理论体系,开展对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和实验。
3. 通过数据的整理和分析,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收集和整理现有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研究文献和临床案例,梳理中医的治疗理念和方法。
2. 建立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动物模型,观察不同治疗方法对关节炎症状和相关指标的影响。
3. 进行临床实验,选取一定量的患者,随机分组,评估中医治疗对于缓解关节炎症状和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效果。
4. 利用现代医学的手段,如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技术,对实验和临床数据进行采集和分析,评估中医的治疗机制和疗效。
四、方案实施情况1. 收集和整理现有文献和案例:已完成。
2. 动物模型的建立和实验:已建立模型并进行一系列实验,记录相关数据和结果。
3. 临床实验的开展:已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进行随机分组并进行中医治疗,进行定期随访和评价。
4. 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正在进行中,对实验和临床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五、数据采集与分析1. 动物实验数据采集:- 记录动物模型建立的过程和方法;- 监测关节炎症状的变化,如肿胀、红斑等;- 检测相关指标的变化,如炎症因子、免疫指标等;- 收集治疗过程中的相关观察和结果。
2. 临床实验数据采集:- 记录患者的基本信息,如年龄、性别、病情等;- 记录中医治疗方案和治疗过程;- 定期进行临床评估,包括疼痛程度、关节功能指数、生活质量等;- 收集并整理患者的治疗结果和观察结果。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

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研究方案: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及机制研究一、研究背景与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尚无根治方法。
中医和西医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和机制,为临床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和指导。
二、研究方法1. 研究类型:实验研究2. 研究对象: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3. 研究组成员:- 患者组:收集具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 - 对照组:收集具有相似年龄和性别的健康人群作为对照对象。
4. 数据采集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患者的疼痛程度、关节功能评估等指标;- 通过临床检验收集血液、关节液等样本,分析相关生物标志物; - 通过医学影像学技术,如X线、CT、MRI等,观察关节的结构变化;- 选择合适的中医评估方法,如中医辨证施治量表,评估患者的中医辨证情况。
5. 实验设计:- 随机分组:将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组和传统西医组,对照组只接受传统西医治疗;- 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针灸、中药、理疗等;- 传统西医组:患者接受传统西医治疗,如非甾体抗炎药物、免疫调节剂等;- 对照组:患者接受安慰剂对照治疗。
6. 数据分析方法:- 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 采用t检验或方差分析(ANOVA)等方法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相关指标的差异;- 通过回归分析等方法,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键因素;- 运用图表、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研究结果。
三、预期结果1. 对照组与传统西医组的疗效比较,评估传统西医治疗的效果;2. 评估中西医结合治疗的疗效,并与传统西医治疗进行比较;3.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机制,并对治疗机制进行解释;4. 提出新的观点和方法,以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效果。
四、创新与发展1. 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比较中西医结合治疗与传统西医治疗的疗效,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2. 通过对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机制进行研究,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和策略提供理论支持;3. 在数据的分析和整理过程中,结合实际问题,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临床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以慢性、进行性的全身性滑膜炎为主要病变,侵犯多关节和软组织为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
中医认为类风湿关节炎病因复杂,可由于风、湿、寒、湿、虚火、痰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关节失养,痰火互结而致关节疼痛、变形。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中医医师会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结合中医辩证理论来进行治疗,以达到调理气血、祛风湿、温经通络的目的。
下面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辨证论治进行详细介绍。
一、中医辨证中医辨证是中医治疗的核心理论之一,中医师通过望、闻、问、切的四诊方法,结合病史、症状以及脉象等来判断患者的病情、体质和病因,进而进行具体的治疗方案。
对于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辨证的主要目的是确定病机、辨证施治,深刻理解疾病的本质,找出穴位疗法和药方。
1.辨证类风湿关节炎的辨证主要表现为:(1)气血瘀滞:关节肿胀,红热、麻木和疼痛剧烈。
(2)痰湿互结:患处中度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受寒则痛加重,患部局部有肿块。
(3)肝肾不足:患者乏力、无力,气短、畏寒,手足发凉,脉沉弦。
2. 中医辨证的治疗原则(1)疏风祛湿:因风湿邪气侵袭引起的相关症状,如关节疼痛、肿胀等。
(2)活血祛瘀:类风湿关节炎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局部气血瘀滞引起的疼痛、肿胀等症状。
(3)温经散寒:针对寒湿侵袭引起的关节疼痛、肿胀等症状。
(4)益气养血: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气血往往偏虚,需要通过调理气血来改善身体状况。
二、中医治疗方法1. 中药治疗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中药治疗是主要方法之一。
中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通过疏风祛湿、活血祛瘀、温经散寒、益气养血等方法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具体的用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来定夺。
常用的中药有桂枝汤、活血化瘀汤、温经散寒汤、四逆散寒汤、益气养血汤等。
2.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方法之一。
中医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选取相应的穴位,通过针灸来调理患者的气血,改善患者的症状。
从中医体质学说辨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开题报告

从中医体质学说辨析类风湿关节炎的开题报告
题目:从中医体质学说辨析类风湿关节炎
一、研究背景
类风湿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病率逐年增长。
中医认为该病与气血不和、风湿痹阻等因素有关,属于中医的“风湿痹证”范畴。
中医体质学说是对人体体质的综合认识和归纳,将不同的体质分为不同的类型,与该病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有一定的关系。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主要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来探讨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方面,为中医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对相关的中医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从中医体质学说的角度来分析该病的发生发展、诊断鉴别以及治疗方案等方面的问题。
四、研究内容
1. 类风湿关节炎的基本病理机制和发病因素。
2. 中医体质学说中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的体质类型。
3. 类风湿关节炎的中医诊断和鉴别诊断。
4. 中医体质学说在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中的应用。
五、预期结果
通过对中医体质学说的研究,将会深入了解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机理,提高中医临床诊疗该病的水平及效果。
六、研究意义
本研究探讨了中医体质学说在类风湿关节炎治疗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临床中医诊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水平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实用意义,同时也丰富了中医理论的相关研究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分析研究介绍近几年来国内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研究方向及临床治疗方法和临床疗效。
从病因病机、中药治疗、中医针灸治疗、外治、穴位注射等角度进行论述。
中医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疗效可靠,目前临床诊疗手段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标签: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疗法;研究进展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
很多研究认为:类风湿关节炎为多种因素诱发机体自身免疫反应而致病,可侵犯多关节,常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以肿、僵、关节变形为主。
病理为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细胞浸润,血管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导致关节结构破坏,功能丧失,病变非局限于关节组织,其他系统损害也较常见,现将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类风湿关节炎,中医称为“痹”。
先天禀赋不足,正气亏虚是其发病内因,久痹不愈,气血运行不畅,病及脏腑,内舍其合,肝肾亏虚,痰瘀互结,病位在筋骨,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
多以关节和关节周围疼痛为主要表现。
《金匮要战略》中有“风湿相搏,骨节烦痛,挚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早在《内经痹论篇》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五脏皆有合,病久不去,内舍于其合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风寒湿只之气也”;“凡痹之客五脏者,肺痹者,烦满喘而呕……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于小便,上为清涕。
”《诸病源侯论风湿痹侯》中亦有“由气血虚,则受风寒湿而成此病。
久不差,入于经络,搏于阳经,亦变全身体手足不随。
”2 辨证治疗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方法众多,包括中药疗法、针灸并用以及各种外治法等,临床观察到均有一定的疗效。
2.1中药疗法2.1.1分型治疗李俊巧等[1]根据临床体会,将类风湿关节炎分成风寒湿痹型、风湿热痹型、毒热痹型、痰瘀型、肝肾亏虚五型。
分别施以温阳祛寒,止痛除湿,除痹,方用乌头汤合四妙汤加减;清热祛湿,祛风通络,方用白虎汤和桂枝汤加减;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减;活血通络,化瘀祛痰,方用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滋补肝肾,活血通络止痛,方用五味子合桑寄生肾气汤加减。
林如祥等[2]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虚、毒、瘀、痰入手分型治疗,其中外虚内损型,先补脏腑之虚而后治痹;湿热互结型,则清热利湿、通络除痹,方选三妙散加味;痰瘀交阻型,则活血化瘀除痰,自拟导痰逐瘀痛风汤;阳虚寒胜型,宜温肾助阳、祛寒镇痛,方选麻黄附子细辛汤合阳和汤之类加减。
黄莺飞[3]从虚论治痹症,脾肺气虚者,宜健脾益肺、祛风通络,方用玉屏风散和防风汤加减;脾虚湿盛者,宜健脾除濕、通络止痛,方用五苓散合薏苡仁汤加减;脾肾阳虚者,宜温补脾肾、散寒通络,方用真武汤合乌头汤加减。
2.1.2分期治疗任志宏[4]认为类风湿关节炎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以邪实为主,治疗应以祛邪为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运用疏风散寒、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等药。
中期以邪实正虚并见,治以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根据临床表现分别选用调补肝肾、补益气血、化痰祛瘀、通经活络等药。
晚期以正虚为主,治疗以扶正为主,根据临床表现分别运用调补肝肾、益气养血、健脾益胃等药。
严余明[5]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慢性两期论治,急性期时主张大量清热解毒药配伍小剂量宣痹祛湿、通络止痛之品,使热毒去、寒湿散、痰瘀消、气血流通;慢性期正虚为主,治以温肾祛寒、除湿散风、活血通络,诸法灵活组方,疗效较佳。
王永梅等[6]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又分风寒湿痹型和湿热阻络型,前者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为法,用玉屏风散合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后者以清热利湿、宣痹通络为法,用宣痹汤合二妙散。
缓解期以扶正祛邪、祛痰化瘀为法,以指迷茯苓丸加减。
2.2针灸并用疗法陈增辉等[7]采用毫针针灸和温针灸整体取穴(肝俞、脾俞、命门、曲池、足三里、太溪),根据疼痛部位局部取穴,在辨证的基础上随证取穴,治疗40例RA 总改善率为82.5%。
他认为针灸对关节疼痛、肿胀、压痛、握力、晨僵、血沉、类风湿因子滴度均有改善,且无明显副作用。
刘维等[8]针刺风池、三阴交、腕骨、合谷、内关透外关、犊鼻、足三里、阳陵泉透阴陵泉治疗RA120例,有效率为72.5%。
陈志德等[9]采用自制龙马消肿丸(由地黄、生地、白术、羚羊角、半夏、南星、制马钱子、黄芪等20种中药组成)与针灸配合治疗RA ,可明显减轻患者临床症状,在缓解疼痛、消肿、恢复关节功能及缩短晨僵时间方面均取得满意疗效,同时可使ESR、RF 滴度明显下降,总有效率可达96.6%。
王瑞辉等[10]分别对47 例RA 患者进行6 个疗程的针灸治疗,分别于第3 个和第6 个疗程后观察针灸对患者晨僵、肿胀、疼痛以及RF、ESR、CRP的影响,得出应用针灸治疗RA 具有一定作用,但应坚持一定的治疗疗程。
2.3外治法2.3.1中药外敷法曹炜等[11]以雷公藤、芒硝、制乳香、制没药、薄荷等制成复方雷公藤外敷剂,涂于选定的炎症关节,外以保鲜膜包裹,治疗活动期RA。
王会菊等[12]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制中药外敷(含雷公藤、乳香、没药、透骨草、红花、细辛、丹皮等,研末备用;用时用醋调糊状外敷患处)治疗RA。
马宝东等[13]用风湿止痛散(由川乌、草乌、穿山龙、青风藤、红花、杜仲、牛膝等组成,研末备用),用时用75%酒精调成糊状外敷于疼痛关节处,再用神灯照射患处,同时配合甲氨蝶呤治疗RA 58 例,治疗后ESR、CRP、RF 较治疗前和对照组均有明显好转。
姜泉等[14]将自拟清热活血中药(芒硝、莪术、白芥子、白芷等)浓煎滤液,将纱布浸泡药液后用直流电脉冲治疗仪离子导入治疗50 例患者,显效10 例,有效40 例。
2.3.2中药熨烫法姜兆荣等[15]应用中药热熨方治疗RA36例。
药物组成:肉桂6 g,续断15 g,骨碎补15 g,红花10 g,鸡血藤15,乳香15 g,没药15 g,透骨草12 g,伸筋草12 g,细辛9 g。
将上述中药切碎装入布袋备用,使用时将药袋用水浸透后置蒸锅中蒸25~30 min,取出后待温度适宜,用棉布或毛巾包裹熨敷患处,2次/d,20~30 min/次,2 w为1个疗程,1疗程后观察疗效,总体有效率为78.6%。
2.3.3中药熏蒸法施晓芬等[16]药用川乌、细辛、白芥子、苏木、枯矾、冰片等加水煎煮后,将药液倒入盆内熏洗治疗35例RA患者,显效4例,有效25例,总有效率为82.86%。
隋丽等[17]采用中药蒸汽熏洗法治疗RA57例,显效42例,有效12 例,总有效率为94.74%。
刘芳[18]采用内服药物配合中药局部熏洗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18例,并设对照组(单纯内服药治疗)进行观察,结果治疗组疼痛指数、晨僵时间平均改善率分别为82.4%、91.4%,对照组分别为78.1%、89.4%,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王丰等[19]运用骨科熥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91例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骨科熥药由血竭、杜仲、骨碎补、附子、透骨草等组成,1次/d,时间20 min,1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愈者占65.9%,好转者占31.9%,未愈者为2.2%,总有效率97.8%。
杨丽萍等[20]采用中药(熟地、山药、山茱萸、知母、黄柏、鸡血藤、络石藤、青风藤、刺蒺藜、桑枝、赤芍、木瓜、防风、附子、生甘草、全蝎)熏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总有效率为90.9%。
2.4穴位注射法穴位注射疗法根据整体观念的理论,采用不同药物通过特定穴位的刺激影响所属脏腑。
激发和调整机体内在的生理功能,使之起到治疗本病和增强免疫力的作用。
文碧玲等[21]引用风湿灵水针穴位注射治疗痹证127例,治疗组采用风湿灵I、Ⅱ、Ⅲ、IV号针剂穴位注射;对照组采用毫针针刺,1次/2 d,10次为1个疗程。
治疗组中风寒偏胜型总有效率为93.33%;湿热偏胜总有效率为91.43%;气滞血瘀型总有效率为93.10%;肝肾亏损型总有效率为90.91%。
段氏[22]选用当归注射液或丹参注射液,上肢取肩髎、曲池、外关、合谷,下肢取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昆仑,病处取病变局部经穴、经外奇穴或痛点,治疗RA68例,总有效率85.3%。
3 总结综上所述,中医药治疗RA 有其独特的疗效,毒副作用少,患者顺从性较好。
由于中医受到自身知识体系的限制,对病因病机的研究还不是很透彻,使得临床医家对RA 的治疗很难有一个质的突破。
这就需要临床医家本着科学的态度,辨病与辨证结合,在吸取现代医学的先进理念的基础上,发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长处。
就目前来说,还没有一个对疗效的统一的判定标准,使得临床效果很难有一个使人信服的结果,这就需要尽快的制定出一个统一的临床疗效判定标准。
针灸对改善临床症状效果肯定,针药结合、针灸作用机制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李俊巧,王卫力,段亚辉.辨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体会[J].河北中医,2009,31(2):220-221.[2]林如祥,韩渝.浅谈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分型治疗[J].国医论坛,2007,22(1):16.[3]黄莺飞.痹症从脾虚论治探讨[J].四川中医,2009,27(8):33-34.[4]任志宏,庞学丰.浅谈庞学丰分阶段辨治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经验[J].内蒙古中医药,2008,27(8):22-23.[5]严余明.历节病证治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8,43(6):319—320.[6]王永梅,刘杰,柴会立,等.传统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2):10-12.[7]陈增辉,王立新.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0例[J].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25(2):247.[8]刘维,刘滨,王熠,等.针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20例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3,23(10):577-578.[9]陈志德,刘军.龙马消肿丸配合针灸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研究[J].针灸临床杂志,2002,18(5):14-16.[10]王瑞辉,江婵娟,雷正权,等.不同针灸时限治疗类风湿关节炎47例[J].陕西中医,2004,25(9):834-835.[11]曹炜,焦娟,姜泉.复方雷公藤外敷治疗活动期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7):433-435.[12]王会菊,袁立荣.自制中药外敷辅助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疗效观察[J].光明中医,2007,22(7):45-46.[13]马宝东,陈岩松,陈雷,等.风湿止痛散外治活动期類风湿关节炎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6):1298-1299.[14]姜泉,焦娟.清热活血法外治类风湿关节炎疗效观察[J].中医正骨,2006,18(3):21-22.[15]姜兆荣.祛风强身散穴位贴敷联合来氟米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0,7:1489.[16]施晓芬,薛鸾.温经通络法外治类风湿关节炎35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8):963-964.[17]隋丽,赵晓刚,姚健,等.蒸气透皮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57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04,28(9):703.[18]刘芳.中药熏洗治疗与护理类风湿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07,29(10):49-50.[19]王丰,伍晓靖.骨科熥药汽雾透皮疗法治疗风寒湿阻型类风湿性关节炎91例[J].内蒙古中医药,2007,(10):11-12.[20]杨丽萍,王瑞芳.中药汽疗仪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22例[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6,20(6):672.[21]文碧玲,杨毅红.风湿灵水针穴位注射治疗风湿痹127例[J].中医杂志,2005,46(7):526.[22]段昭侠.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4):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