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合集下载

风湿免疫科疾病临床路径

风湿免疫科疾病临床路径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ICD-10:M06.900)(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临床症状:持续性、对称性关节肿胀及疼痛,伴有晨僵。

2.辅助检查:实验室检查、X线检查、超声检查。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风湿科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类风湿性关节炎分类标准及ACR/EULAR2009年RA分类标准和评分系统。

其治疗原则是早期、联合及个体化。

一旦确诊,应尽早正规治疗。

既要通过一线非甾类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缓解关节肿痛和全身症状,又要及时联合慢作用抗风湿药,再辅以理疗,同时应尽量减少和防治药物不良反应,最终选择疗效及耐受性均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四)标准住院日为7-15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M06.900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编码。

2.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 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需特殊处理、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不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1)血、尿、便常规及便潜血检查。

(3)血生化检查(包括电解质、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

(4) 类风湿关节炎的相关自身抗体谱(含RF、抗CCP,AKA、APF、抗MCV)及炎性指标(CRP、ESR)。

(6)其他自身抗体检查(包括ANA、抗ENA和ds-DNA 抗体),免疫球蛋白。

(9)胸部X片及心电图检查。

(10)腹部B超(肝胆胰脾和肾脏)。

(11)影像学检查:受累关节的X线片检查。

(12)骨密度检查。

2.根据患者情况可选择:(1)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2)超声心动图、胸部CT、关节超声检查,关节MRI、关节镜检查、抗结核抗体、PPD试验、病毒性肝炎系列、肿瘤标志物。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概述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关节疾病,主要表现为关节的疼痛、肿胀和功能受限。

中医临床路径是针对风湿病的中医诊疗过程的规范化指南,旨在提供有效、安全和系统的中医治疗方案。

诊断中医诊断风湿病通常基于以下几个方面:1. 病史询问:了解患者的病情发展过程、症状和体征等信息。

2. 望诊:观察患者的面色、舌苔、脉搏等病理表现。

3. 闻诊:通过听诊患者的呼吸音、心音以及其他感觉如气息等,来判断患者是否存在相关风湿症状。

4. 切诊:用手指按压患者的特定部位,以确定是否存在压痛或其他疼痛感。

临床路径中医临床路径是为了提供规范化的风湿病中医治疗方案而制定的指南。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中医临床路径的步骤:1. 中医四诊合参:包括望诊、闻诊、问诊和切诊四个部分,通过综合分析患者的症状、体征和疾病发展过程,确定辨证施治的方向。

2. 中医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选择中药进行治疗。

常用的中药有羚羊角、秦艽、防己等,可以通过舌下含服、煎煮等方式使用。

3. 中医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是中医治疗风湿病的常用手段之一。

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进行刺激,调节人体气血运行,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

4. 中医推拿按摩治疗:通过按揉患者的穴位和经络,促进气血的循环,消除病痛和改善关节功能。

5. 中医养生建议: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相应的饮食、运动和心理调节等方面的养生建议,以帮助患者康复和预防复发。

总结风湿病(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临床路径提供了规范化的中医治疗方案,通过中医四诊合参、中药治疗、针灸治疗、推拿按摩治疗和养生建议等综合手段,可以改善患者的症状、缓解关节疼痛和肿胀,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在进行治疗前,建议患者及其家属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以确定最适合患者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分析
2 2— 9 l 岁, 平均 5 7 . 8±1 2 . 5岁 , 住院 2 3—3 7天 , 平均 2 5天 。 将2 0 1 2年我科 的类风湿性 关节 炎患者 1 0 0例作为 对照组 , 其 中男 4 5例 , 女5 5例 , 年龄 l 9— 8 9岁 , 平均 5 8 . 4±1 3 . 8岁 , 住院 6—2 2天 , 平均 l 4天 。两 组患 者在 性 别 、 年龄 、 职业、 治疗 方
2 0 1 4年第 1 6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1 3 9
中 医临床 护 理 路 径 在 类风 湿 性 关 节 炎 患 者 中 的应 用 分 析
李 丽
摘 要: 目的: 探 讨中 医临床路 径在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的护理 效果。方法 : 选取 2 0 1 3年 6月 一2 0 1 4年 1月入住我科 室的类风 湿性 关节炎患者 1 0 0例作为观察组 , 将2 0 1 2年 1 0 0例按 常规模 式护理 的 同类 患者作 为对照组 , 进 行 回顾 性 比较 分析 。观 察细! } 妾 制定好的痹证( 类风湿性关节 炎) 中医临床路径 实施 日常的临床 护理工作 ; 观察 比较 两组病人在 患者满 意度 、 平 均住 院 日、 住 院费 用、 非 甾体 类消炎药的使 用频率四 个方 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 观察组患者满意度( 1 0 0 %) 高于对照 组( 9 4 %) (P< 0 .0 5 ) ; 平 均 住 院 日由对照组的平均 2 0天下降至 1 2天, 住 院时间明显缩短 (P< 0 . 0 5 ) ; 住 院费用也低 于对照组 (P< 0 .0 5 ) ; 非 甾体抗 炎药的 使 用率( 1 5 / 1 0 0 ) 低 于对照组 ( 7 0 / l o 0 ) (P< 0 .0 5 ) 。结论 : 按 照 中医临床 护理路径 对类风 湿性 关节 炎患者开展 日常护理工 作 , 减 少 了非 甾体抗炎药的使 用频 率, 缩短 了住院天数 , 节省 了住院 费用 , 提 高了患者对护理 工作 的满意度 , 增进 了护患关 系。 关键 词 : 中医临床路径 ;类风湿性 关节炎; 护理 中图分类号 : R 4 7 3 . 5 文献标识码 : B 文章编号 : 1 0 0 6— 0 9 7 9 ( 2 0 1 4 ) 1 6— 0 1 3 9— 0 2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方案一、诊断(一)疾病诊断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

尪痹由风寒湿等邪气客于关节,气血痹阻,导致以小关节疼痛、肿胀、晨僵为特点的疾病。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10年 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1)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①晨僵至少1小时(≥6周)②3个或3个以上关节区的关节炎(≥6周)③腕、掌指关节或近端指间关节炎(≥6周)④对称性关节炎(≥6周)⑤皮下类风湿结节⑥手X线改变⑦类风湿因子阳性有上述七项中四项者即可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

(2)2010年ACR/EULAR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A:受累关节- 1个大关节(0分)- 2~10大关节(1分)- 1~3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2分)- 4~10小关节(有或没有大关节)(3分)- 超过10个关节(至少一个小关节)(5分)B:血清学(至少需要1项结果)- RF和CCP(抗环瓜氨酸肽抗体)阴性(0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是低滴度阳性(2分)- RF和CCP,至少有一项高滴度阳性(3分)C:急性期反应物(至少需要1项结果)- CRP和ESR均正常(0分)- CRP或ESR异常(1分)D:滑膜炎持续时间- <6周(0分)- ≥6周(1分)注:在A~D内,取病人符合条件的最高分。

例如,患者有5个小关节和4个大关节受累,评分为3分。

总分≥6分者可诊断为RA。

(二)证候诊断1.风寒湿痹证:关节疼痛、重者,或有肿胀,风邪偏盛者痛处游走不定,寒邪胜者关节冷痛,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濡或滑或弦紧。

2.湿热痹阻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3.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暗紫,苔白厚或厚腻,脉沉细涩或沉滑。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类风湿性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诊疗方案一、概述类风湿关节炎,又称类风湿(RA),是一种病因尚未明了的慢性全身性炎症性疾病,以慢性、对称性、多滑膜关节炎和关节外病变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自身免疫炎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手、腕、足等小关节,反复发作,呈对称分布。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属于“尪痹”范畴,也有称为“厉节病”、“鹤膝风”、“痛痹”、“骨痹”等。

中医认为,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湿等外邪侵袭人体,痹阻经络,气血凝滞,运行不畅所导致的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二、诊断【西医诊断】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RAR)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年ACR/EULAR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中医辨证分型】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助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候:(1)风热湿毒(壅盛)证肢体关节疼痛、重着,或有肿胀,痛处游走不定,关节屈伸不利,舌淡红苔白腻,脉浮。

(2)寒湿阻络证肢体关节冷痛,肿胀、屈伸不利,局部畏寒,得寒痛剧,得热痛减,舌胖,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紧。

(3)湿热阻络证关节肿痛,触之灼热或有热感,口渴不欲饮,烦闷不安,或有发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4)痰瘀痹阻证关节肿痛日久不消,晨僵,屈伸不利,关节周围或皮下结节,舌紫暗,苔白厚或厚腻,脉细涩。

(5)气血两虚证关节肌肉酸痛无力,活动后加剧,或肢体麻木,肌肉萎缩,关节变形;少气乏力,自汗,心悸,头晕目眩,面黄少华,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6)肝肾不足证关节肌肉疼痛,肿大或僵硬变形,屈伸不利,腰膝酸软无力,关节发凉,畏寒细暖,舌红,苔薄白,脉细数。

三、治疗方案1.基础治疗(1)一般治疗急性期全身症状严重,关节肿痛明显,应以卧床休息为主,并保持关节于功能位置。

缓解期应尽早开始关节功能锻炼,运动量应量力而行,循序渐进,避免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萎缩、关节强直。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

尪痹(类风湿性肺炎)中医临床路径1.引言尪痹,又称类风湿性肺炎,是一种以类风湿关节炎为主要表现,合并肺部疾病的疾病。

其临床特点主要包括关节炎症、肺部症状和肺功能异常。

中医作为一种传统的医疗体系,对尪痹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独特理论和临床经验。

本文将介绍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和重要要点。

2.中医临床路径的定义和作用中医临床路径是指根据中医理论体系建立的对某一疾病特定阶段的病程、治疗和观察指标进行规范化管理的路径。

中医临床路径的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提高疾病的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医疗资源浪费,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

3.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内容尪痹中医临床路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3.1 诊断要点尪痹的中医诊断要点主要包括四肢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久床留厥,症状如类风湿关节炎一般,同时伴有咳嗽、咳痰、呼吸困难等肺部症状,以及相应的肺功能异常。

3.2 辨证要点尪痹的中医辨证要点主要包括气滞、血瘀、痰湿等病机。

具体辨证可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

3.3 治疗原则尪痹的中医治疗原则主要包括散寒祛湿、活血化瘀、理气止咳等。

具体治疗可选用针灸、中药煎剂、外敷疗法等。

3.4 随访观察要点尪痹的中医随访观察要点主要包括患者的症状变化、肺功能改善情况、并发症等。

根据观察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4.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重要性和优势中医临床路径在尪痹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优势。

其通过规范化治疗和观察指标,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避免医疗资源的浪费;对患者提供连续、系统的医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同时也有利于中医医疗的推广和发展。

5.结束语尪痹是一种复杂的疾病,中医临床路径的规范化管理对其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价值。

通过尪痹中医临床路径的推广和应用,可以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率,减少不必要的检查和治疗,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

注:本文内容仅供参考,具体治疗方案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观察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为了深入研究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后,患者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

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85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组为观察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组为对照组,观察组43例患者,对照组42例患者。

对比两组患者VAS评分和满意度评分。

结果:干预期结束后,观察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临床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可有效降低患者的疼痛评分,提高患者满意度,故方案值得推广。

关键词:中医临床护理路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效果类风湿关节炎主要集中在中老年女性群体,患者手、足是常见的病发部位,主要病发特征是多关节、对称性炎症。

中医临床护理路径是先对患者疾病症候进行分类,根据患者具体症候实施护理。

我院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入院接受治疗的9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期间收治的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共85例,将其随机分组,给予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干预措施组为观察组,观察组43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7例,占比62.79%;男性患者16例,占比37.21%;患者年龄分布居于51-70岁之间,平均(63.94±0.32)岁;给予常规护理措施组为对照组,对照组42例患者中,女性患者25例,占比59.52%;男性患者17例,占比40.48%;患者年龄分布居于53-69岁之间,平均(66.15±0.28)岁;对比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及幸福感量。

所有患者的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护理人员在患者入院时带领患者或患者家属办理入院手续,叮嘱患者药物使用方法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中华医学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中华医学会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2017年县医院适用版)一、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X光片显示关节间隙明显狭窄伸直消失,严重疼痛伴功能障碍)(ICD-10:M06.991)行全膝关节置换术(ICD-9:81.54007)。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慢性病程,手关节等多关节发病,膝关节疼痛或活动受限逐渐加重;伴明显晨僵、关节肿胀等。

2.体格检查:患膝疼痛、活动受限,可伴有屈曲挛缩畸形、外翻畸形、或关节融合等。

3.辅助检查:类风湿因子、类风湿5项等化验指标以及X 线检查符合类风湿性关节炎。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常规-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膝骨关节炎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2.膝骨关节炎病变终末期。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四)标准住院日为≤18天(对于术前畸形严重患者(屈曲挛缩大于45°,或关节僵直甚至融合等),为术后康复锻炼需要,可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M06.991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编码。

2.膝关节病变终末期,关节间隙明显狭窄甚至消失。

3.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4.病变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患者有改善患膝疼痛及活动度的要求。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2-3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1)术前完成功能量表(KSS评分);(2)血常规、血型(ABO 血型+Rh因子)、尿常规、便常规+潜血、血沉、CRP;(3)肝功能、肾功能、凝血功能检查、传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4)胸部X线平片、心电图;(5)手术部位X线检查:患膝负重正侧位、髌骨轴位、下肢全长片;(6)腰椎正侧位片。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类风湿5项、免疫8项、血气分析、肺功能检查、超声心动图、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颈动脉超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作者:————————————————————————————————日期:
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
路径说明:本路径适合于西医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

一、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西医诊断:第中医诊断:第一诊断为尪痹(TCD 编码:BNV070)
一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M06.991)。

(二)诊断依据
1 疾病诊断
(1)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ZY/T001.1-94)。

准》
(2)西医诊断标准:参照1987 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修订的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和2009 年A CR/EULAR 类风湿关节炎分类标准。

2.证候诊断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

案”
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临床常见证
候:风湿痹阻证
寒湿痹阻证
湿热痹阻证
痰瘀痹阻证
气血两虚证
肝肾不足证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专科协作组尪痹(类风湿关节炎)诊疗方案”及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科常见病诊疗指南》
(ZYYXH/T114-2008)。

1.诊断明确,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2.患者适合并接受中医治疗。

(四)标准住院日为≤21 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尪痹(TCD 编码为:BNV070)和类风湿关节炎(ICD10 编码为: M06.991)的患者。

2.患者已使用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药物,维持原剂量,病情稳定后逐渐减量,可进入本路径。

3.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但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本路径。

(六)中医证候学观察四诊合参,收集该病种不同证候的主症、次症、舌、脉特点。

注意证候的动态变化。

(七)入院检查项目
1 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2)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3)ESR、CRP、RF、IgA、IgG、IgM,C3、C4、CH50
(4)AKA、APF、CCP
(5)抗核抗体谱
(6)心电图
(7)双手、胸部X线片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根据病情需要而定,如组织非特异性抗核抗体谱、抗中性粒细胞抗体、抗心磷脂抗体、HLA-B27、电解质、肌酶谱、血脂、血尿酸、乙肝五项、抗结核抗体、尿沉渣分析、大便潜血、主要受累关节 X 线片、心脏彩超、腹部超声、骨密度、CT、MRI、关节超声以及其他合并系统损害的相关检查等。

(八)治疗方案
1.辨证选择口服中药汤剂、中成药
(1)风湿痹阻证:祛风除湿,通络止痛。

(2)寒湿痹阻证:温经散寒,祛湿通络。

(3)湿热痹阻证:清热除湿,活血通络。

(4)痰瘀痹阻证:活血行瘀,化痰通络。

(5)气血两虚证:益气养血,活络祛邪。

(6)肝肾不足证:补益肝肾,蠲痹通络。

2.辨证选择静脉滴注中药注射液。

3. 针灸疗法:辨证选穴,或根据疼痛肿胀部位采取局部取穴或循经取穴。

针刺时根据寒热虚实不同配合针刺泻法、补法。

4.外治法:中药外敷、中药离子导入、中药泡洗、中药熏治、中药全身浸浴、中药穴位贴敷等。

5.手法治疗:按摩等。

6.其他疗法:如关节腔穿刺、长圆针闭合手术、关节康复治疗。

7.手术治疗:如关节矫形手术。

8. 调摄与护理。

(九)出院标准
1.关节肿胀、疼痛、晨僵等症状改善。

2.疾病活动度指标有所改善。

(十)有无变异及原因分析
1.治疗过程中如发生病情变化,需进一步明确诊断,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2.本病常并发多系统受累,可能需要同时处理而致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严重者需进行相应疾病的治疗。

3.化验检查异常,需要复查,从而延长治疗时间和增加住院费用。

4.因患者及其家属意愿而影响本路径执行时,退出本路径。

二、尪痹(类风湿关节炎)中医临床路径住院表单
时间年月日
(第1天)
年月日
(第2~7 天)
年月日
(第8~14 天)
主要诊疗工作
□询问病史、体格检查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下达医嘱、开出各项检查单
□完成首次病程记录
□完成住院记录
□完成初步诊断和病情评估
□治疗前讨论,确定治疗方案
□向患者及家属交代病情和注意
事项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
确定治疗方案
□完成当日病程和查房记录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善必要检查
□完善疾病活动性的评估
□防治并发症
□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
情调整治疗方案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善必要检查
□防治并发症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血常规、尿常规、便常规
□肝功能、肾功能、血糖
□ESR、CRP、RF、IgA、IgG、IgM,
C3、C4、CH50
□AKA、APF、CCP
□抗核抗体谱
□心电图
□腹部超声
□双手、胸部 X 线片
□其他检查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必要时复查异常项目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
其他检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
定其他检查
□对症处理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尪痹(类风湿关节炎)
(TCD 编码: BNV070、ICD10编码:M06.991) 患者姓名: ﻩ性别: ﻩ年龄:门诊号:住院号:发病时间: ﻩ年月日住院日期: 年月日出院日期: ﻩ年月ﻩ日标准住院日≤21 天实际住院日:ﻩ天
主要护理工作□做入院介绍
□进行入院教育
□一般状况评估
□介绍各项检查前注意事项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

□尪痹专科护理指导
□关节功能锻炼指导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健康教育
□按照医嘱执行诊疗
护理措施
□尪痹专科护理指导
□关节功能锻炼指导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健康教育
病情变异记录□无□有,原因:
1.
2.
□无□有,原因:
1.
2.
□无ﻩ□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时间
年月日
(第15~21 天)
年ﻩ月日
(出院日)
主要诊疗工作□上级医师查房,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确定出院时间
□中医四诊信息采集
□完善必要检查或复查
□防治并发症
□指导患者出院后饮食及生活调摄
□交代出院注意事项、随诊日期
□开具出院诊断书
□完成出院记录
□通知出院
重点医嘱长期医嘱
□中医内科护理常规
□分级护理
□普食
□口服中药汤剂
□口服中成药
□中药注射液
□针灸治疗
□外治法
□其他治疗
临时医嘱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确定其他检查或必要
复查
□对症处理
长期医嘱
□停止所有长期医嘱
临时医嘱
□开具出院医嘱
□出院带药
主要护理工作□按照医嘱执行诊疗护理措施
□尪痹专科护理指导
□关节功能锻炼指导
□饮食、日常护理指导
□健康教育
□介绍出院后饮食及生活调摄
□交代出院后注意事项
□协助办理出院手续
□送病人出院
病情变异记录□无
□有,原因:
1.
2.
□无
□有,原因:
1.
2.
责任护士签名
医师签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