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悬棺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关系

合集下载

北纬30°

北纬30°
☆轩辕薏☆
*狮身人面像,可怕的巫女? *不翼而飞的雕像。 *谁建造了她?
☆轩辕薏☆
传说斯芬克斯复 原图 ☆轩辕薏☆

散布在地球北纬30°附 近的神奇文明,一夜之间 忽然降临,又在一夜之间 消失殚尽。玛雅人这种 “从天而降”的文明现象, 为何刚演出序幕就已经结 束呢?玛雅人为何抛弃文 明又回归原始?2012世界 末日的预言是否为真?确 实是一个千古之谜。
☆轩辕薏☆
6.北纬30°诺亚方舟:上帝留给 人类最后的希望
上帝厌恶世人的贪婪和无 耻之后,掀起一股洪水淹 没世俗人类,于是吩咐诺 亚建造方舟以挽救世间物 种。事实果真如此吗?传 说它又在哪儿呢?远古时 代真有过一场大洪水?诺 亚方舟是用来抵御洪水的 吗?
☆轩辕薏☆
从卫星上 拍摄疑似 方舟的图 片
树造鸟枝端每树 应型,上部层干 是来两扬长为上 代看果,有三有 表,枝果果枝三 东该下上实桠层 方青垂站,,树 的铜。立一枝枝 神从一果桠,
神 树
青 铜 人 像
☆轩辕薏☆
下一长长面 及圆耳眉方 额孔 、形 正。耳直、 中耳廓鼻宽 各前较、颐 有面宽鼻、 一颊耳翼广 方的垂不额 孔上有丰、 、 。
, , 三 星 堆 金 杖
5.北纬30°玛雅文化:失 文 明 、 遗 址
☆轩辕薏☆
玛 雅 文 字
☆轩辕薏☆
水 晶 头 颅
玛雅五大预言
1.预言了玛雅人自己的灭亡。 2.预言了我们这一代人有飞机有汽车这些高科技。 3.预言了我们这一代要出一个希特勒这样的人,并且 预测了他的出生与死亡日期。 4.预言了我们这一代人将会在第五个太阳纪终结。 5.第四个预言就是2012年,世界末日。 2012年12月21 号! 地球的夜晚来临! 黎明永远都不会到来!

弥高者以为至孝,关于悬棺的未解之谜

弥高者以为至孝,关于悬棺的未解之谜

弥高者以为至孝,关于悬棺的未解之谜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悬棺葬是古代一种比较奇特的葬式,它不同于土葬、火葬、水葬等葬式,悬棺葬是将棺材悬于绝壁或是崖洞,相传是古代少数民族中的葬式文化。

先来看一下我国各地区著名的悬棺葬。

江西龙虎山悬棺,成片的千古崖墓群置于绝壁之上,被称为世界文化史的奇观。

始于明朝的僰人悬棺,共保存了265具墓葬,是国内数量最多,墓群最多的地区,位于四川麻塘坝和苏麻湾两地。

有“岩棺博物馆”之称的龙河岩棺,位于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龙河流域,龙河的两岸就有130多处,约1000多穴,这些岩棺都建在万仞绝壁之上,最高的离地有20多米。

武夷悬棺数量过千,这些悬棺都放置在离地几十米的悬崖上,并且一般临水。

这些棺木的形状为船形,所以也被称作“船棺”。

为什么是船的形状?这可能与当时武夷山人的生活环境有关,他们临水而居,船是重要的交通工具。

据传公元前3世纪左右,武夷山一带被闽越国统治,后来被汉所灭,闽越国后人被迁往江淮一带。

从目前我国已发现的悬棺葬遗迹的研究现实悬棺葬的方式始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春秋战国时期并且一直延续到了元明朝时期终止,主要流行于长江流域,至于悬墓葬方式的具体开始时间与为何终止这些谜底我们目前仍然不得而知。

除了古埃及的金字塔之外,悬棺葬是我国古代主要分布在南方少数民族中的一种对死者遗体处理的特殊方式,对于这种充满了民族特色的悬棺葬的墓葬方式也同样存在着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例如在科学技术极其之后的封建社会人们是怎样将一个重达百斤的棺木放置在悬崖峭壁之上的呢?现在一般推测,南方的少数民族长期依山傍水居住,自然环境决定了他们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性,以及观念意识。

悬棺放在靠山临水的位置,棺形多为船形,表明了他们对山水的依恋与寄托。

把棺木高悬于绝壁之上,可能出于一种孝道观念。

唐代张鷟在《朝野金载》一书里记述,王溪蛮父母死后,置棺木“于临江高山半胁凿龛以葬之,自山上悬索下柩,弥高者以为至孝”。

丧葬习俗之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长江三峡悬空棺的千古未解之迷)

丧葬习俗之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长江三峡悬空棺的千古未解之迷)

丧葬习俗之悬棺是怎么放上去的(长江三峡悬空棺的千古未解之迷)去过长江三峡游览的网民都晓得在巫峡的悬崖绝壁上,有着许多棺木,那些高高的矗立在悬崖上的棺木又被成為悬棺葬,而悬棺葬是如何上去的呢?来和专业人士一块儿来看看古代人的聪慧吧。

三峡悬棺的未解之迷三峡悬棺,是古时候巴人的一种下葬方法。

古代人逝世后,他的家里人会挑选河流沿岸地区悬崖绝壁的半腰部位,这儿离路面和山上各一百米,充分利用悬崖峭壁上的纯天然岩洞,或专门凿打洪涯洞,将棺木置放在洞内,或放置在置于管洞的木柱上。

那些棺木因制成船的样子,又被置放在悬崖上,也称悬棺葬、船棺、岩棺。

悬棺葬这个安葬方法在我国拥有悠远的厉史,資料记述,夏商周时期就己经有这个民俗。

如武夷山上的船棺,就是3800年前的遗址,被认为古时候越人祖先所为。

江西省贵溪市的崖棺,也被评定为2000年前春秋战国时期的遗骨,其民族被称为干越和瓯越人。

贵州省松桃县的悬棺葬是距今1600年前的晋代遗骨,视作濮人所葬。

悬棺葬是如何上悬崖峭壁的?悬棺葬遍布于在我国中国南方很多地域,其中湖北省三峡地区较多,三峡悬棺的未解之迷也比较有名,其它地区己知有中国台湾、福建省、江西省、广东省、广西省、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等12个省份,神秘的悬棺葬状况,始终是考古界的迷团,在等待东西方考古学权威专家去解开。

巫山县志关于悬棺葬的记载“于临江高山半助龛凿以葬之。

自山顶悬索桥下枢,弥高者总以为至孝。

”以往巫山一带民間有那样的叫法,人之将死会自已选定1个岩洞做为葬地,命晚辈构建,人死之后就能立即下葬。

那些构建悬棺地的人,用的是有一种称之为“放虹”的方法,即用绳子自峰顶悬荡而下,进山洞搞好路基。

随后再将棺村化整为零,一片片从峰顶放下去,在山洞里就地再重新安装成。

人过世后,再将遗体和陪葬品一模一样用“放虹”的办法放下来,按置在棺中。

巫山一些地区时至今日仍留存有临终前预营坟墓风俗习惯。

这类“放虹”,最大能放500米长。

鉴于绳子是用葛藤加细篾、皮条搓就的,不适合磨损和被小动物咬掉。

巫山传奇——千年悬棺

巫山传奇——千年悬棺
巫山传奇——千年悬棺
悬棺溯源
悬棺葬(岩葬)是古人在悬岩峭壁上的一 种葬俗,后人把这种葬俗留下的棺木,叫 悬棺,或岩棺、船棺等。悬棺葬遍及南方, 川、渝、黔、滇、湘、鄂、桂、粤、浙、 赣、闽、皖等省都有发现。之所以叫悬棺, 是因为这种葬俗,通常要将棺木从绝壁上 方悬挂着吊放到岩洞里的缘故。由于棺木 大都放在悬崖岩洞、岩隙、岩壁上,亦称 岩(崖)棺。此外,由于有些棺木似独木 舟形状,也称船棺。
悬棺葬习俗由来
• 三峡悬棺葬与古代三峡地区各族人的生活与信仰有关。古人为何将棺木置于悬崖绝壁洞穴?
① “穴居生活”说 生产力低下的长江流域三峡地区史前原始民族,长期像“巫山人”一样,在峡江边洞穴居
住。死后,亲属们即用棺木将其存放于生活过的洞穴或其它洞穴里。 ② “死不落土”说
后来移居南方的畲族与瑶族原是“武溪蛮”(“武陵蛮”、“蛮僚”)人,传说他们同一 始祖是盘瓠王。盘瓠王是天上星宿降世,生不着地,死不落土(《搜神记》、《后汉书·南蛮 传》、《赤雅》、《汉唐地理书钞》等均有记载)。他去世后,儿孙们用车轮和绳索把他的 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后代将这种丧葬习俗沿袭下来,并有所发展。后来,通 过蛮僚人的迁徙,形成后来的三峡悬棺葬。 ③ “弥高至孝”说
⑤ “追求吉利”说
传说,僰人祖先神母告诉他们,要逃脱病疫的死亡威胁,只有实行岩葬。 此外,他们认为这种高悬的葬法,后代子孙可以兴旺发达。另有追求吉利的“高 棺”(高官)说,似乎有点儿牵强——因为官制的政治组织与社会制度是西周才 开始,在那之前早就存在悬棺葬习俗了。
葬地选择
悬棺葬地大多选择河溪边悬崖绝壁之上或是 遮风挡雨的洞穴里。三峡悬棺,大多在长江 边、大宁河支流、神农溪支流、许多小溪支 流临水绝壁的洞穴、罅隙处。如果棺木临水 放置,一定是高于水面十几米至数百米。后 来一部分远离流水的悬棺,基本上都是由于 地貌变迁、河水改道而造成的。

浅谈中国古代墓葬风水

浅谈中国古代墓葬风水

(1)因地制宜的原则选择开山凿洞还是黄肠题凑是根据当地自然情况而定的,有山可以利用的一般都因山为陵、凿石建墓,平原地区就采用黄肠题凑。

(2)必须是风水宝地在山区一般选择有龙脉结穴的低山丘陵,左右护砂完整,明堂宽广,前有玉带水绕,案朝完整秀美的风水宝地,在父母山凿穴,例如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在平原区多根据水流情况点穴,起高封土堆。

(3)科学风水因素不论采用何种制式,都是为了能使墓葬长久的保存。

主要有以下几个科学风水因素是普遍遵守的:一、首先是安全上的考虑两种葬式都最大限度的保证了地下空间的稳定性,对于对墓葬威胁最主要的洪水、河流的侵蚀因素起到了保护作用。

另外,对于盗墓者来说,盗取这些坚固的墓葬难度巨大。

例如徐州小龟山汉墓甬道由26块塞石分上下两层堵塞,每层13块,每块塞石重达6-7吨。

墓地在魏晋和南北朝各被盗过一次,盗墓贼抽掉了通往皇后墓甬道的上层六块石头,如此浩大的工程,民间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襄王的墓实际上是被官盗。

二、严密封闭,隔绝空气洞穴一经封闭,墓葬便处于没有空气流通的环境下,氧化基本不再发生,棺椁及肉体容易长期保存。

三、位于地下水位以上地下水是对墓葬威胁最主要的因素,因此这两种制式都进行特别考虑和安排。

例如满城县陵山刘胜墓内设置了一套完整的排水系统,其他汉王陵墓也都有排水设施。

黄肠题凑更是对地下水采取了特别措施,例如北京大葆台汉墓在题凑部位铺设了40厘米厚的木炭和20厘米厚的灰白泥土,用于吸附墓穴中的湿气,并防止地下水进入。

但是随着地壳变化,有些黄肠题凑墓已经位于当地地下水位以下,只能说明当时的人们地质学知识的缺乏。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清入关以后,十个皇帝,除末帝溥仪没有设陵外,其他九个皇帝都分别在河北遵化县和易县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园。

由于两个陵园各距北京市区东、西一百里,故称"清东陵"和"清西陵"。

清东、西二陵在规制上基本沿袭明代,所不同的是陵冢上增设了月牙城。

历代帝王陵寝的风水观

历代帝王陵寝的风水观

历代帝王陵寝的风水观一、风水与帝王陵寝风水,作为中华文化独特的一部分,对于帝王陵寝的规划和布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帝王陵寝,作为皇帝和皇后的安息之所,不仅代表了皇室权威与尊严,也是民众信仰的对象。

因此,在历代,帝王陵寝的建造都离不开对风水的考量和运用。

二、陵寝的地理格局在风水学中,八卦被广泛应用于陵寝的规划和布局中。

八卦中的方位、山水、形势都被认为与帝王的运势和国家的命运密切相关。

比如,东方代表着春天和新生,常被用于安葬皇帝;南方则代表火的象征,常被用于安葬皇后。

地理环境的选择也是陵墓规划中的重要部分。

一般来说,山水环抱、地势险峻、水流舒畅、土质肥沃的地方被认为是极为适合陵寝建设的。

三、陵寝的建筑布局在建筑布局方面,历代帝王陵寝均有一定的规范。

一般而言,陵寝的布局主要包括正殿、配殿、神道、墓穴等。

正殿是陵墓的主要建筑,通常是宽大的建筑群,用于举行各种皇家仪式和祭祀。

配殿则是用于供奉皇帝和皇后的灵位,还可能供奉其他皇室成员。

神道是将陵寝与外界相连的通道,往往以山势、水势为依托,起到既庄重又壮丽的作用。

墓穴则是安葬帝王的地方,通常位于陵寝的核心位置,一般是地下的宫殿式建筑。

四、陵寝的装饰与祭品帝王陵寝的装饰与祭品也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历代帝王陵寝的装饰独具特色,融合了中华文化的精华。

例如,明代的长陵以华盖、石兽、石人等雕刻精美的艺术品闻名;清代的定陵则以装饰华丽的红色建筑和精细制作的石雕而著称。

祭品方面,历代帝王陵寝都供奉着金银、丧钟、丧车等,以示对帝王的尊崇和纪念。

五、风水修饰与后世研究随着时代的变迁,对于帝王陵墓的风水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对于历代帝王陵寝的风水布局进行了研究与修饰,目的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瑰宝。

这些研究工作为人们更好地了解和欣赏帝王陵寝的风水之美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历代帝王陵寝的风水观念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这些陵寝的建筑布局、装饰以及地理条件的选择都是根据风水学的理论而进行的,旨在体现皇权和国家的尊严与命运。

风水知识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风水知识与环境知识点总结

风水知识与环境知识点总结一、风水知识1. 风水学的基本概念风水学,又称为堪舆学,是中国古代一种注重地理和环境布局的传统文化学科。

风水学的核心观念是“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

风水学认为地理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命运和运势,因此提倡通过调整环境气场和布局来改善运势和生活品质。

2. 风水理论的基本原则风水学包括阴阳五行、八卦、命理、风水、阵法等理论,其中最为重要的是阴阳五行和八卦。

阴阳五行理论强调生物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通过阴阳五行的生成、克制规律来分析和调和环境气场。

八卦理论则是根据易经的八卦符号来进行环境布局和气场调整。

3. 风水学在生活中的应用风水学在古代被广泛应用于城市规划、房屋建筑和墓地选址等方面,现代社会中也有许多人在房屋布置和办公室布局中采用风水学理论。

通过合理布局和环境调节,可以改善人的身心健康和运势,提高生活质量。

二、环境知识1. 环境与健康环境对人的健康有着直接的影响。

空气质量、水质和土壤的污染都会对人的健康造成危害。

长期暴露在环境污染中,人们容易患上呼吸系统疾病、皮肤病等健康问题。

因此,保护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对于人们的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2. 环境与社会稳定良好的环境质量可以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和生活质量,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相反,环境恶化会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如犯罪率的增加、社会分裂等。

因此,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环境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是非常重要的。

3. 环境与经济发展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经济的发展。

优质的环境可以吸引投资和人才,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促进经济的繁荣。

相反,环境恶化会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治理成本的增加,对经济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三、风水知识与环境知识的关系1. 从整体观念来看,风水学和环境知识都注重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都认为环境的变化会直接影响到人的命运和生活质量。

风水学注重环境气场的调整和布局,而环境知识则强调环境质量的保护和改善,两者在保护环境和提高生活质量方面有一定的相似性。

“升棺”也许就反璞归真——“悬棺”

“升棺”也许就反璞归真——“悬棺”

“升棺”也许就反璞归真——“悬棺”10月25日,有幸游览了江西龙虎山。

这里碧水丹山,风景秀丽,气候宜人。

龙虎山,原名云锦山。

位于江西省鹰潭市西南20公里。

此山并非独峰枝秀,而是群峰绵延。

争奇斗艳、山川绮丽,如龙腾虎跃,素有“神仙都会”“洞天福地”之称。

龙虎山是歷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

它集雄、险、幽、秀、奇、绝于一身,更兼崖墓葬文化和道教及道教文化的中国特色。

据载,东汉中叶,第一代天师张道陵在云锦山山麓肇基练九天神丹,研创道教。

“丹成龙虎见”,山名遂改为“龙虎山”。

道教发展迅速,由此登上中国历史舞台。

至唐朝,道教被奉为国教,宋、元、明时期,历代天师被敕封“一品”,龙虎山统领江南道教,成为中国道教的传播中心。

作为道教圣地,至今备受海内外道教界推崇,到此朝圣观光者络绎不绝。

一路走来,我完全被浸润在历史反复蒸馏的文化琼浆和物华天宝、秀色饕餮之中。

如醉如痴地感叹博大精深历史文化的辉煌和大自然鬼斧神工的魔力。

从道教“祖庭”大上清宫到嗣汉天师府,是一步一卷,肃然起敬,再从千年古镇顺泸溪河而下,是一波一画,美不胜收。

清澈碧绿的河水像飘丝的玉带缠绕于玉柱灵壁之间。

”云锦披不得”、“石鼓敲不得”、“道堂坐不得”、“莲花戴不得”、“玉梳梳不得”、“仙桃吃不得”、“仙女配不得”、“尼姑背和尚走不得”、“丹勺用不得”十大景观惟妙惟肖,更令人惊奇的是在仙水岩景区诸峰悬崖绝壁上布满了各式各样的洞穴,据介绍,里面有一百多座二千五百多年前春秋战国时期古越人的岩墓悬棺,其葬位高度为20—50米。

从河中竹筏上眺望,隐约可视洞口或钉木桩或封木板,“藏一棺而暴其半者”多处可见。

数量之多,位置之险,造型之奇特举世罕见。

那么,在这百米陡峭的绝壁上洞穴是如何开凿的?重达数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是用什么样的方法放置进去的?古越族人为何要将先人安放洞穴之中,什么人才能享受此种殊荣?成为千古之谜。

为了破解这一千古之谜,不知触动了多少考古学家,探险家的高级神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悬棺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关系摘要:悬棺葬是古代流行于中国南方的一种古老丧葬形式。

这种奇特丧葬民俗,距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悬棺葬不仅反映了行悬棺葬仪式民族的历史、文化、宗教、迁移等情况,其分布也显示出了一定的地理规律性,多分布于临水的山崖上,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与当地的地理环境密切联系。

本文从风水学、地理学的角度来论述悬棺葬,首先简述悬棺葬,重点在于悬棺葬与风水、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分布在南方的原因。

关键词:悬棺,悬棺葬,风水,地理环境。

Abstract: In ancient China,the overhanging coffin prevailed in south mountain area,lasting more than three thousands years.It’s distr ibution shows geographical rule,reflects distinct relatinwith the natural conditions. Danxia landfrmis defined as and frm made up f non marine red clastic rock and characterized by redwalls and red cliffs.There are lost of overhanging coffinsin the Danxia landform area South China,includingtheoldest overhangingcoffins andthe most typical ones. Theoverhangingcof fins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part of Danxia culture. In this paper, Feng Shui, Cliff discussed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buried, first briefly Cliff funeral, burial and Feng Shui Cliff focus, geographical relationships and distribution in the south of the reasons.Key words:overhanging coffin,overhanging coffin prevailed,Fengshui,Geographical environment1、中国悬棺简介悬棺是悬挂峭壁上或置悬于峭壁洞穴中的棺木。

悬棺葬是把装有遗体的棺木置于临江面海,依山傍水的悬崖峭壁上的一种葬式。

悬棺是我国古代一种奇特的葬俗,它曾分布于我国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地区。

神奇的悬棺现象,一直是我国名胜古迹之谜,历来为中外学者所关注。

1981年我国曾在四川珙县召开全国悬棺葬学术会议,与会代表一致认为,各地悬棺是祖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揭晓悬棺族属、时代之谜,有着重大的科学意义。

1987年12月底,北京自然博物馆首次举办的“悬棺之谜”展览,轰动世界。

1.1悬棺历史“悬棺”一词最早见于南朝梁人顾野王的“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

1948年芮逸夫在《僚为仡僚试证》一文中第一次将“悬棺葬”作为专有名词提出。

我国的悬棺葬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时代远自我国商周时代便已出现。

如福建武夷山上的船棺,经科学测定为3800年前的遗物,被认为古越人先祖所为。

其他还有江西贵溪的崖棺,被定为2000年前春秋战国的遗物,其民族被定为干越和瓯越人。

贵州省松桃的悬棺是距今1600年前的晋代遗物,视为濮人所葬……悬棺葬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形式,一是洞穴葬,也称为“仙人居”、“仙人城”,“凿岩为穴,置棺以葬”,它是利用天然洞穴和人工开凿洞穴,安葬逝者;第二种是在高直的悬崖上打桩架置悬棺,也被称为是“仙人晾衣竿”。

第三种是棺,栈格悬棺也叫“仙人木”。

1.2悬棺葬分布悬棺葬的时代从周到明代,基本趋势是东早西晚,似起源于东南沿海或长江中下游地区。

一般认为悬棺葬发源地是以武夷山为中心的赣闽地区,是古越人独特的丧葬传统,可能由此波及到东南沿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而传至川、陕和西南地区。

南朝肖子开《建安记》曰:“武夷山高五百仞,岩石悉红紫二色,望之若朝霞,有石壁拔数百仞于烟岚之中,其间有木碓、砻、簸箕、萝箸、什器等物,靡不有之。

顾野王谓之地仙之宅,半崖有悬棺数千,传云昔有神人居此,故得名。

又坤之录云:建阳县上百余里有仙人葬,亦神仙所居之地。

”现已在福建崇安武夷山、四川巩县、兴文县、江西贵溪、广西左右江、湖南湘西酉水流域、贵州沅江流域、四川金沙江流域等地发现有悬棺葬的分布。

涉及的地区有四川、云南、贵州、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福建、浙江、台湾、江西、陕西(汉中) 、安徽、海南等省十四个省、区,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江西等省份。

湖南的悬棺葬主要分布于湘西沅江流域和澧水流域。

四川发现有悬棺500多具,主要分布于川南和川东,特别是宜宾地区的珙县和兴文县一带的人悬棺更是名闻中外。

实行悬棺葬的民族在东南地区与百越有关,在西南地区与百濮和苗瑶系统有关。

由于战争的影响,古越人被迫迁居,将悬棺葬这一丧葬形式带到了其新的定居点,于是悬棺葬就成为我国南方古代少数民族的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它的影响甚至波及到东南亚,和太平洋诸群岛。

1.3悬棺葬的形成原因悬棺葬的形成原因还不十分清楚,“多仙人葬,莫测其来”,从古至今有很多的猜测。

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

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

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

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輋”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是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僰人民间传说集《悬棺之谜》里有则传说云:僰人受到病疫威胁时,祖先神母告诉他们,要逃脱病疫的死亡威胁,只有实行岩葬。

可见僰人行岩葬的原因是岩石对他们有保护作用,这是石崇拜的一种表现。

而僰人之所以崇拜石,一方面如他们传说的那样,是为乞求平安而把灵柩葬在崖上,另一方面则是希望石头能赐嗣于己,使自己的群体人丁兴旺。

如《太平御览》卷五十三记载,马湖江南岸有“乞子石”,“僰人乞子于此有验”。

很明显,僰人的岩葬包含有以石求子的文化因素——即对生殖的追求和崇拜。

《云南志略》有记载:“人死则棺木盛之,置之千仞巅崖,以先堕者为吉……”。

僰人死后要不遗余力地“飞”到山崖间,终极目的却只是为了尽快堕下来以图吉利。

宋朝陈梦庚《仙船》诗咏武夷山的船棺道:“此船何事驾岩限,不逐桴槎八月来。

莫是飞仙无所用,乘风有路到蓬莱。

”清朝的许赞曾在《东还纪程》中记载“楠木洞,石缝中有船”,当地人相信这是“仙人所居沉香船也”,一般认为,越人以为活着的人要和死者的灵魂进行交流就必须保存好祖先的尸骨,如果祖先的尸骨受到了破坏,逝者的灵魂也就没有了依托,于是将殓装尸骨的棺材放置在高耸的悬崖上,尽量减少人和动物对尸骸的破坏,防止人和野兽的侵扰,可以让祖先在宁静幽冥的世界中永远安息,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悬棺葬。

有的认为:“崖墓通风,向阳,干燥,能够有利与棺木、尸体和殉葬品的长期保护”。

有人认为:“我们祖先葬在山崖上,就像星星、月亮一样看着我们,子孙後代会繁荣昌盛”。

“依山傍水,是亡灵的依恋和信仰”。

“葬得越高,离天堂越近,升天就越快”。

诸如此类的观点,在一些古籍史载中都可以找到依据。

2、悬棺分布与地理环境、风水的关系2.1悬棺葬分布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悬棺葬是死后升天思想的反映,在长期的原始生活中,高山险峰令人难以接近而有其神秘感,长久以来,古人们常视为神灵之居所或通天捷径备加崇拜。

山峰的高达耸天,常被古代的人们看成是通往上天的道路而受崇拜;山峰道雄伟和难以接近,则被幻想为神灵的住所而受崇拜。

居住于山区的古代越人与濮人也把高山险峰视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而顶礼膜拜,他们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死者灵魂接近神仙天国,而且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依于神仙天国。

在武夷山,有些悬棺葬的崖洞口附近的缝隙间就插有一些横木条,被人称为“虹桥板”,据说是为了“沟通道路,虹桥跨空”,让死者的灵魂归返天上。

所以悬棺葬的选择大多在陡峭的高山上。

自皖南经浙江、江西、福建、湖南直至两广这样一个弧形地区是我国东南丹霞地貌集中分布区,也是悬棺葬分布集中区之一,这其中许多丹霞地貌区都发现了悬棺葬遗迹。

丹霞地貌高耸陡直的崖壁直插云霄,有的山峰往往只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天,给人一种顺着这段山崖一直攀爬,就会到达天庭的错觉。

在社会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时候,人们都希望,死后能够在另一个世界获得新生,这丹霞崖壁就好像是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阶梯。

丹霞那灿若朝霞的鲜艳颜色,是传统上认为的永恒、庄重的色彩,古代先民认为红色能保佑死者,红色象征鲜血,是生命的来源和灵魂的寄身之处。

在丹霞地貌发育较好的地区,由于垂直节理的发育而造成崩塌,加上地表水的冲刷,往往形成高达数十米的悬崖峭壁,“跻攀绝险,人迹不到”,水平产状的岩层既非十分坚硬,也非松软,是理想的悬棺葬的地点,满足将棺柩“置于千仞之上”的要求。

由于丹霞的岩层是砂岩,含钙较多的岩层会发生溶蚀作用,造成差别侵蚀,所以一些近乎垂直的岩壁上,就出现了深度并不大的洞穴,这些洞穴就是古人(特别是先秦越人)的天然墓地。

据四川大学历史系辑录古籍悬棺葬所涉及的县市共52个,只有1个位于北方,且是秦岭以南的汉中。

相较于石灰岩地貌而言,由于地下水少,砂岩的透水性和含水性均差,丹霞地貌的洞穴更干燥,同时由于洞穴一般在山腰,比位于山麓的石灰岩洞穴视野更开阔。

这可能就是丹霞地貌区成为我国悬棺葬最早和历史上最集中的地区的原因。

2.2悬棺葬分布与风水的关系晋代风水家郭璞在《葬书》中曰:“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

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

乘生气的理论,是风水的中心主题。

生气,指流走于土中,具有致福生旺人的一种能量。

生气能够调和阴阳、生发万物,住宅得之,生人则平安多福;墓穴接之,墓主子孙则兴旺富贵。

虽然我国南方许多地区都有悬棺,而且不同地域悬棺的形式也有所差异,但悬棺葬的选择地点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具有“水行山出”的特点。

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人与大自然的和谐。

他们在水边生长、生活,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另一个世界,但却未曾离开生前所居的地理环境,以便保佑子孙后代。

因此棺木放置得越高越悬,越是难以到达,便越符合人们长期保存祖先遗骸的愿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