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合集下载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VS
数据整理
数据整理包括数据清洗、格式转换、变量 定义等,旨在将原始数据整理成可用于分 析的数据格式。
数据清洗与质量控制
数据清洗
数据清洗旨在去除重复、错误或不完整的数据,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数据清洗包括识别和处理异常 值、缺失值、重复值等。
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旨在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包括数据采集、整理和统计分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
通过对比干预前后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可以评 估干预措施的效果,为进一步优化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 参考。
疾病负担的评估与预测
01
评估疾病负担
02
预测疾病趋势
通过分析肿瘤流行病学数据,可以评 估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肿瘤疾病负 担,为制定合理的卫生服务提供依据 。
通过对肿瘤流行病学数据的趋势分析 ,可以预测未来肿瘤疾病的趋势和发 展趋势,为公共卫生决策提供参考。
结果的讨论与评价
要点一
影响因素分析
要点二
疾病负担评估
通过对数据分析结果进行深入讨论, 可以探讨肿瘤发病的影响因素,如吸 烟、饮食、环境等。
根据流行病学数据,可以对肿瘤疾病 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负担进行评估和 预测。
要点三
预防与控制策略制定
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可以制定针对主 要肿瘤类型的预防和控制策略,如早 期筛查、健康生活方式推广等。
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 应用,肿瘤流行病学研究将更加精 准和深入,为肿瘤防控提供更多科 学依据。
研究内容与方法
基于全国肿瘤登记和医院病历数 据,对中国肿瘤的发病率、死亡 率、生存率等指标进行描述性分 析。
通过问卷调查、回顾性队列研究 等方法,分析中国肿瘤流行病学 的影响因素,包括环境、遗传、 生活习惯等。

2000—2019年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全文)

2000—2019年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全文)

2000—2019年中国胃癌流行病学趋势分析(全文)摘要目的分析2000—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趋势。

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

收集2000—2019年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及评价研究院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GBD)中中国胃癌发病率、死亡率、年龄标化发病率、年龄标化死亡率。

观察指标:(1)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和死亡情况。

(2)2019年中国胃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情况。

(3)2000—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率变化趋势。

(4)2000—2019年中国胃癌死亡率变化趋势。

计数资料以绝对数、百分率和比值表示。

以GBD估计的世界标准人口结构对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进行标化,采用Joinpoint软件构建对数线性模型进行胃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时间变化趋势分析。

结果(1)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人数612 821例,粗发病率为43.1/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为30.6/10万。

发病人群中男性451 332例,女性161 489例,粗发病率分别为62.3/10万和23.2/10万,年龄标化发病率分别为47.4/10万和15.8/10万。

2019年中国胃癌死亡人数421 539例,粗死亡率为29.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为21.7/10万。

死亡人群中男性298 514例,女性123 025例,粗死亡率分别为41.2/10万和17.6/10万,年龄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3.1/10万和12.2/10万。

(2)2019年中国胃癌年龄标化发病和死亡情况:2019年中国胃癌发病人群中<40岁20 855例,其中男性14 005例,发病占比为3.1%(14 005/451 332),女性6 850例,发病占比为4.2%(6 850/161 489);40~49岁45 903例,其中男性34 659例,发病占比为7.7%(34 659/451 332),女性11 244例,发病占比为7.0%(11 244/161 489);50~59岁111 975例,其中男性87 156例,发病占比为19.3%(87 156/451 332),女性24 819例,发病占比为15.4%(24 819/161 489);60~69岁180 434例,其中男性137 939例,发病占比为30.6%(137 939/451 332),女性42 495例,发病占比为26.3%(42 495/161 489);70~79岁172 541例,其中男性126 345例,发病占比为28.0%(126 345/451 332),女性46 196例,发病占比为28.6%(46 196/161 489);>80岁81 113例,其中男性51 228例,发病占比为11.4%(51 228/451 332),女性29 885例,发病占比为18.5%(29 885/161 489)。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

中国胃癌流行病学现状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张思维;陈万青【摘要】目的:通过对中国人群肿瘤登记数据中胃癌资料进行分析,了解全国胃癌流行现状。

方法:根据全国肿瘤登记中心的数据,评估全国胃癌流行情况及胃癌长期变化趋势。

结果:2012年中国胃癌新发病例约42.4万例,死亡病例约29.8万例。

2000年至2012年我国城市地区男性与女性胃癌发病率、死亡率保持平稳,农村地区男性呈上升趋势,农村地区女性变化不大,调整年龄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下降趋势。

2003年至2005年胃癌5年相对生存率为27.4%(95%CI:26.7%~28.1%)。

结论:胃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负担严重,农村地区尤为明显,是国家癌症防治的重点。

%Objective:Population-based cancer registration data were used to analyze stomach cancer epidemiology in China. Meth-ods:Stomach cancer data were retrieved from the National Central Cancer Registry Database, and incident and death cases were esti-mated. The trend of stomach cancer was analyzed. Results:Approximately 424,000 new cancer cases and 298,000 cancer deaths oc-curred in China in 2012.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of stomach cancer in urban males and females remained stable in 2000-2012, whereas the rates in rural males increased and less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rural females. After age standardization, both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rates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The five-year age-standardized relative survival rate was 27.4% (95%CI: 26.7%-18.1%) in 2003-2005. Conclusion:Stomach cancer is a common cancer, which has heavy burden in China, particularly in ruralareas. Ef-forts should be exerted for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disease.【期刊名称】《中国肿瘤临床》【年(卷),期】2017(044)001【总页数】7页(P52-58)【关键词】胃癌;发病率;死亡率;趋势;中国【作者】左婷婷;郑荣寿;曾红梅;张思维;陈万青【作者单位】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北京市10002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北京市10002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北京市10002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北京市100021;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全国肿瘤登记中心北京市100021【正文语种】中文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预后相对较差,严重威胁人类健康。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基因变异
某些基因变异可能增加个体患肿瘤的风险。
环境因素
空气污染
长期暴露在空气污染的环境中,可能增加呼吸系统肿瘤的患病风 险。
水污染
长期饮用被污染的水源,可能增加消化道肿瘤的患病风险。
辐射暴露
长期接触放射性物质或电磁辐射,可能增加某些肿瘤的患病风险 。
死亡率
肿瘤是中国居民的主要死亡原因 之一,死亡率相对较高,但不同 地区和人群存在差异。
主要癌症类型发病率与死亡率
肺癌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主要与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有关。
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发病率相对较高,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
肝癌
肝癌是中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主要与肝炎病毒感染、饮食污染 等因素有关。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汇报人: 日期:
目录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 中国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 • பைடு நூலகம்国肿瘤流行病学趋势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影响因素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挑战与对策 •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展望
01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概述
肿瘤定义与分类
肿瘤定义
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子的作用下,局部组织细胞增生所 形成的新生物。这种新生物常表现为肿块,并可对机体产生 各种影响。
死亡率居高不下
尽管医疗水平提高,但肿瘤死亡率仍然较高,与 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差距。
地域差异明显
不同地区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明显差异,可 能与环境、生活方式等因素有关。
主要癌症类型趋势
肺癌
01
肺癌是中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
下。
结直肠癌
02
结直肠癌发病率逐年上升,可能与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因素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年龄别发病率变化
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逐渐升高,且大多数肿瘤的发病率 在60岁以后达到高峰。
死亡率变化趋势
01
总体趋势
近年来,中国肿瘤的死亡率也呈上升 趋势,但略低于发病率的变化。
02
不同类型肿瘤的死亡 率变化
肺癌、胃癌、肝癌等常见肿瘤的死亡 率均有所下降,但结直肠癌、乳腺癌 、甲状腺癌等肿瘤的死亡率呈上升趋 势。
在中国,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上升 ,已经成为影响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
通过研究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可以了解肿瘤的分布特点、影响因 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的预防 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目的和方法
研究目的
通过对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揭示肿瘤的分布特点、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为制定有效 的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总体死亡率
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和防癌抗癌措施的加强,肿瘤总体死亡率有所下降。
死亡率与发病率的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人群的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存在差异,反映出地区和人群的肿瘤负担和风险不同。
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
年龄别发病率和死亡率曲线:年龄是影响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 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
高发年龄段:中国肿瘤高发年龄段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其中肺癌、胃癌、肝癌等肿瘤的发病率和 死亡率较高。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存在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和人群差异等特点,需要针对不同地 区、不同人群进行精细化的数据监测和分析,以便更好地制定防癌抗癌措施和政策。
03
中国主要肿瘤类型流行病 学数据
15-44岁年龄段
随着年龄的增长,肿瘤发病率和死 亡率逐渐上升,但在45岁以后,发 病率和死亡率急剧上升。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进展一、本文概述前列腺癌是一种在男性中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均呈上升趋势。

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前列腺癌的发病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已成为威胁男性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

因此,对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旨在综述近年来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的进展,包括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流行趋势、影响因素、筛查与早期诊断等方面的研究,以期为进一步深入探讨前列腺癌的病因、预防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回顾和分析近年来的相关文献,本文发现,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发病率和流行趋势方面,通过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前列腺癌在中国的发病特点和流行趋势,为制定相应的防治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在影响因素方面,深入探讨了年龄、遗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对前列腺癌发病风险的影响,为预防和控制前列腺癌的发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筛查与早期诊断方面,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提高了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率,为前列腺癌的早期治疗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尽管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许多挑战和问题。

前列腺癌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清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前列腺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仍有待改进和完善,以提高早期发现率和治疗成功率。

前列腺癌的预防和控制策略也需要不断更新和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群需求的变化。

中国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仍面临许多挑战和问题。

未来,需要进一步加强前列腺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提高前列腺癌的诊疗水平和预防控制能力,为保障男性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前列腺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前列腺癌的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多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包括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性流行病学以及实验流行病学等。

这些方法在前列腺癌的研究中各有侧重,共同推动了对前列腺癌病因、发病机制和预防策略的理解。

肿瘤流行病学知识

肿瘤流行病学知识

300
286人
250
22%
200
181人
150 13%
100
50
0 患癌
每10万人
整理ppt
患癌死亡
概率
23
肿瘤发病率与死亡率情况(按性别)
较女性而言,男性癌症发病率高,发病率男女之比为1.3:1:
➢ 男性发病率为3.18‰;女性为2.53‰;一生中,男性患癌症概率为26%,女性19%
较女性而言,男性患癌死亡率高,死亡率男女之比为1.65:1:
大幅上升,占全部发病的80%以上;60岁以上癌症发病率超过1%;80-85岁最高,达1.6%。
2300 2200 2100 2000 1900 1800 1700 1600 1500 1400 1300 1200 1100 1000
900 800 700 600 500 400 300 200 100
男女性罹患肿瘤排名前十的病种:
➢ 男性发病率最高的是肺癌,其次为胃癌、肝癌。排名前十病种的发病率占比84.14%。
整理ppt
6
肿瘤的分期和分级
启动剂
促进剂
生长抑制剂
化学致癌剂
特异促进剂
生理性激素
病毒
炎症
激素替代疗法
辐射,紫外线 激素
正常生长抑制因素
复制错误
正常生长促进因素等
未知因素
原位癌 肿瘤侵入 临床肿瘤
上皮 间质 肌肉
转移可能性
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影响因素
(Franks L整M 理apnpdt Teich NM, 1991)
+ 鼻咽癌在广东高发。
整理ppt
13
恶性肿瘤的分布
恶性肿瘤城乡分布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免疫治疗
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型的治疗方法, 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攻 击肿瘤细胞。
肿瘤患者的康复与生存质量
康复计划
心理辅导
肿瘤患者康复期需要制定科学的康复计划, 包括合理安排运动、饮食、休息等。
肿瘤患者容易产生心理障碍,需要专业的心 理辅导帮助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
健康宣教
定期复查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肿瘤防治知识,提高患者 的自我管理能力。

05
肿瘤预防与控制
肿瘤预防的重要性与挑战
要点一
肿瘤预防的重要性
肿瘤预防是指通过降低肿瘤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肿 瘤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以实现人类健康和长寿。
要点二
肿瘤预防的挑战
肿瘤预防面临诸多挑战,其中包括公众对肿瘤预防的认 知不足、慢性病控制和预防措施不完善、环境污染等因 素的影响。
肿瘤防控政策与措施
地区间肿瘤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
华北、华东地区吸烟和饮酒率 较高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报告,华北和华东地区的 吸烟和饮酒率较高,这可能是这些地区肿瘤高发的原因 之一。
西部地区环境污染和饮食习惯 不良
相比之下,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较低,环境 污染和饮食习惯不良可能对肿瘤的发生起到一定的影响 。例如,空气污染和饮食习惯不良可能增加呼吸系统和 消化系统肿瘤的风险。
健康教育
政府和社会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普及肿瘤预防知识, 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健康生活方式
鼓励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 酒等,以降低肿瘤发病风险。
积极参与公益活动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肿瘤防治公益活动,提高公众对肿瘤预防的认 知和意识。
06
研究结论与展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甲状腺癌
高危对象
• 1.童年期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线尘埃接触史者;
• 2.由于其它疾病,头颈部进行过放疗的患者;
• 3.有分化型甲状腺癌(DTC)、甲状腺髓样癌或多发性内分泌 腺瘤病2型(MEN2型)、家族性多发性息肉病及某些甲状腺 癌综合征(如Cowden综合征、Carney综合征、Werner综合征 和Gardner综合征等)的既往史或家族史(有血缘关系);
• 3.注意避免室内空气污染,比如被动吸 烟、明火燃煤取暖、接触油烟等;
• 4.大气严重污染时,避免外出和锻炼;
• 5.有呼吸系统疾病者要及时规范地进行 治疗。
5.肝癌
高危对象
• 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 的以下人群:
• 1.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或 丙型肝炎病毒(HCV)者;
• 2.有肝癌家族史者;
• 7.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 注:两周肛肠症状指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 惯改变(便秘、腹泻等);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 便性质改变(便血、粘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肠癌筛查及预防建议
筛查建议
• 1.40岁以上有症状高危对象,经两周对症治疗症状没有缓解 者,应及时作肛门直肠指检、大便隐血试验(FOBT)检查, 任一指标阳性应进行肠镜检查,如FOBT阳性者经肠镜检查仍 未示有异常,建议作胃镜检查,以排除上消化道出血。
• 2.少量饮酒或不饮酒;
• 3.合理饮食,多食用新鲜水果 蔬菜;
• 4.增强运动,保持健康体重。
11.皮肤癌
高危对象
• 具备下述高危因素者,均系皮肤癌高危对象: • 1.经常暴晒与紫外线照射; • 2.长期接触化学性物质,如沥青、焦油衍化物; • 3.患有慢性溃疡、经久不愈的疤痕,瘘管、盘状
红斑狼疮、放射性皮炎等; • 4.曾患有皮肤癌; • 5.持续增大或近期生长明显的胎记; • 6.足底、掌心等易接触摩擦部位长痣。
一次。
• 4.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
入;
• 5.避免发霉食物的摄入。
6.胃癌
高危对象
• 凡有下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对象: • 1.60岁以上人群; • 2.中重度萎缩性胃炎; • 3.慢性胃溃疡; • 4.胃息肉; • 5.胃黏膜巨大皱褶征; • 6.良性疾病术后残胃(术后10年); • 7.胃癌术后残胃(术后6~12月); • 8.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 9.明确胃癌或食管癌家族史; • 10.恶性贫血者
筛查建议
• 年龄>40岁有腹痛、腹胀、反 酸、烧心等上腹部不适症状, 并有慢性胃炎、胃粘膜肠上皮 化生、胃息肉、残胃、胃巨大 皱褶征、慢性胃溃疡和胃上皮 异型增生等病变以及有肿瘤家 族史的对象,应根据医师建议 定期作胃镜检查。
预防建议 • 1.健康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结构,不
暴饮暴食;
• 2.根除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筛查建议
• 1.建议对身体状况良好,且预期寿命在10 年以上的男性开展基于PSA检测的前列腺癌 筛查,且在筛查前应详细说明前列腺癌筛 查的风险和获益;
• 2.血清PSA检测每2年进行1次,根据患者的 年龄和身体状况决定PSA检测的终止时间;
• 3.对于前列腺癌高危人群应尽早开展基于 血清PSA检测的筛查;
• 4.女性孕前和哺乳期结束时,建议分别进行一次颈部超声检 查。
预防建议
• 1.避免头颈部放射线照射和放 射性尘埃接触史;
• 2.健康生活,合理饮食,增加 运动;
• 3.合理疏导情绪不良。
9.淋巴瘤
高危对象
• 1.放射线照射史或放射性尘埃 接触史者;
• 2.感染及慢性炎症患者;
• 3.免疫功能低下,有自身免疫 性疾病或器官移植史者。
• 2.若检出肺内结节,根据结节不同特征,磨玻璃、 亚实性、实性结节及多发结节的具体情况进行 LDCT复查;
• 3.根据国情和效能以及我国人群特征,不推荐将 PET/CT作为人群肺癌筛查的方法。
• 注:LDCT:低剂量螺旋CT
预防建议
• 1.不吸烟或戒烟;
• 2.对于有职业最露危险的应做好防护措 施;
• 3.减少食用生冷、辛辣、过热、过 硬的食物及熏制、腌制等高盐食物;
• 4.戒烟;
• 5.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 6.放松心情,合理减压。
7.前列腺癌
高危对象
• 1.年龄>50岁的男性;
• 2.年龄>45岁且具有前列腺癌家族史 的男性;
• 3.年龄>40岁且基线PSA>1μg/L的男 性;
• 具有以上前列腺癌高危因素的男性, 需提高警警惕,必要时进行有针对 性的检查,对异常结果进行合理随 访。
• 上述情况均为乳腺癌高危因素,伴2条及以上因素时,应考虑 为高危乳腺癌对象。
筛查建议
• 1.一般妇女
• 乳腺自查:20岁以后每月检查一次;
• 临床体检:20-29岁每三年一次,30岁以后每年一 次;
• X线检查:35岁,拍摄基础乳腺片;隔年一次乳腺 X线检查(钼靶);>40岁,每1~2年一次乳腺X线 检查,60岁以后可隔2~3年乳腺X线检查1次。
• 4.45-75岁无症状筛检对象,每年接受1次FOBT检查,每10年 接受1次肠镜检查。
• 5.粪便或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筛查,粪便标本 的证据更为充分,但由于价格较为昂贵,限制了其应用。
预防建议 • 1.运动可有效减少肿瘤发生,坚持
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 2.健康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水
• 3.血吸虫、酒精性肝硬化等任何 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患者;
• 4.药物性肝损患者。
筛查建议
预防建议
• 1.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 • 1.接种乙肝疫苗;
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应进行筛查; • 2.慢性肝炎患者尽早接受抗病
• 2.联合应用血清甲胎蛋白(AFP) 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和肝脏B超检查,每6个月筛查 • 3.戒酒或减少饮酒;
中国恶性肿瘤流行病学数据
2019年1月,国家癌症中心公布了最新癌症统计数据,由于全国肿 瘤登记中心的数据一般滞后3年,本次公布的是2015年的全国恶性 肿瘤的发病、死亡情况
来源:医世象
中国不同地区恶性肿瘤发病情况
中国前10癌症发病及死亡情况
全国不同地区前五癌症发病率
中国癌常见的23个致癌因素
高危对象
• 1.有多个性伴侣 • 2.性生活过早 • 3.HPV感染 • 4.免疫功能低下 • 5.有宫颈病变史的女性
筛查建议
• 已婚或有性生活史3年及以上的女性都建议进行筛查:
• 1.21~29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 年1次;
• 2.30~65岁采用宫颈细胞学检查,连续筛查3年无异常后,每3 年1次;或者高危型HPV与宫颈细胞学联合筛查,连续筛查3 年无异常后,每5年1次;
• 3.一级亲属在50岁前患乳腺癌者; • 4.两个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在50岁以前患乳腺癌或卵巢癌者;
• 5.对侧乳腺癌史,或经乳腺活检证实为重度非典型增生或乳管 内乳头状瘤病者;
• 6.胸部放射治疗史(≥10年)者。 • 注:一级亲属指父母、子女一级兄弟姐妹(同父母)
• 二级亲属指叔、伯、姑、舅、姨、祖父母、外祖父母。
• 4.患有食管癌前疾病或癌前病变;
• 5.具有食管癌高危因素如吸烟、重度饮酒、 头颈部或呼吸道鳞癌等。
筛查建议
• 食管癌高危人群 • 普通内镜检查,每2年一次; •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轻度异型增
生,每年1次内镜检查; • 内镜检查病理提示中度异型增
生,每半戒烟;
• 4.甲状腺结节>1cm,且结节生长迅速,半年内增长到1cm以上;
• 5.甲状腺结节>1cm,伴持续性声音嘶哑、发声困难、伴吞咽 困难或呼吸困难,并可排除声带病变(炎症、息肉等);
• 6.甲状腺结节>1cm,伴颈部淋巴结肿大;
• 7.降钙素高于正常范围者。
• 凡有上述情况之一者,均系高危甲状腺癌对象。
• 3.筛查结束时间:>65岁且既往多次检查均示阴性,则结束筛 查;若曾诊断为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病史者,再持 续筛查20年,筛查频率视病情定;
• 4.接受过子宫全切术的女性(无宫颈),且过去20年里未曾 有CIN2、CIN3、原位癌或癌症的女性,不需要检查;
• 5.接种过HPV疫苗的女性,遵循特定年龄的建议(与未接种疫 苗的女性一样)。
• 2.40岁以上无症状高危对象,每年接受一次FOBT检查,如隐 血试验阳性,则进一步肠镜检查以明确诊断。如FOBT检查连 续3次阴性者可适当延长筛查间隔,但不应超过3年。
• 3.年龄大于20岁的FAP和HNPCC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 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每1-2年进行 1次肠镜检查。如基因突变检测阴性,则按照40岁以上个体进 行筛查。
预防建议
• 1.接种HPV疫苗; • 2.不吸烟或戒烟; • 3.安全与健康性行为; • 4.及时治疗生殖道感染疾病; • 5.增强体质。
4.肺癌
高危对象
• 年龄>40岁,至少合并以下一项危险因素者: • 1.吸烟≥20年包,其中包括戒烟时间不足15年者; • 2.被动吸烟者; • 3.有职业暴露史(石棉、铍、铀、氡等接触)者; • 4.有恶性肿瘤病史或肺癌家族史者; • 5.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或弥漫性肺纤维化病史者。 • 注:年包:指每天吸烟多少包乘以持续多少年,
• 4.不建议针对40岁以下男性进行人群筛查。
预防建议 • 1.避免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 • 2.减少高动物脂肪的食物摄入,因
为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饱和脂肪 酸;增加蔬菜水果摄入; • 3.避免过于辛辣的食物,因为这些 食物会造成前列腺的过度充血; • 4.日常生活中多饮水,勤解尿。避 免憋尿、久坐不动; • 5.建议适度体育运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