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

合集下载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 古诗两首》(1)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上册22   古诗两首》(1)

单元七主备人李宝升执教人李宝升课时第1课时课题22 古诗两首课型新授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要点重点: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难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教学准备相关课件教学预案个性设计一、导入宋代诗人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

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公元1210年,这位八十六岁的爱国诗人病重。

临终的时候,他还念念不忘恢复中原。

他把儿孙们叫到床边,念了他最后一首感人肺腑的《示儿》诗: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

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

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

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

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 古诗两首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22 古诗两首教案

22古诗两首教案《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南宋诗人陆游的作品,是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的。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期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

后两句是进一步地告诫儿子,意思是说,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还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这首诗告诉人们,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能解释诗中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3、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

教学重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美。

设计理念:这是一首哲理性较强的诗,在教学中,既要让学生理解诗意,明白诗中蕴含的道理,还要让学生感受诗歌文字与意境的美,为了达到这一目标,本课力求落实以下理念:以读促悟,营造诗歌氛围;拓展积累,引导想象,丰富诗歌内涵;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诗歌的兴趣。

设计思路:为了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落实以上的教学理念,本课努力设计出一节诗的课堂,全课主要分为三个版块:(1)走近陆游,导入新课。

通过读陆游的诗,走近爱国的陆游,再导入他关爱孩子,重视对子女的教育。

(2)合作探究,理解诗意。

提供资料,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理解诗句的意思。

(3)细读品味,赏读古诗。

以这首诗为本,扩散开去,用更多的诗句等帮助学生感受诗意,体会哲理,使这首简短的诗变得丰富起来,并教会学生学诗的方法,让其在自主的感悟中享受学诗的乐趣。

教学过程:一、走近陆游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一定会背诵许多古诗,能给大家背一两首你喜欢的吗?我们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古诗就是其中的一颗明珠,这几天,老师读到一位诗人的诗作,摘抄了几句,想和大家一起欣赏出示陆游的名句,师生一起读。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教材简解《冬夜读书示子聿》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22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目标预设1、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能借助注释理解《冬夜读书示子聿》的内涵,讲出具体的事例体现自己的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古诗文字的精练,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懂得不断读书、不断实践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朗读、背诵,感悟《冬夜读书示子聿》蕴涵的道理,帮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教学难点领悟知识和实践的关系,明确实践的重要性。

设计理念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1、赋材料以生命,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教学不是教材内容的移植和照搬,它特别需要指教者的创造性加工,赋予材料人文性,使之走向学习者。

在教学伊始,先让学生介绍陆游,然后补充介绍陆游写这首诗的情况,此时,《冬夜读书示子聿》一诗不只是纸上的几行黑字,而是幻化成了一幅幅活的画,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使他们愿意与文本进行对话。

2、还课堂给学生,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的平等对话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负责教,学生负责学。

教代替了学,学生是被教会,而不是自己学会,更不用说会学了。

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应互交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设计思路读语言凝练,对仗工整的古诗读诗能使人灵秀。

古诗教学中,应充分挖掘诗中美的因素,创造一切条件,引导学生“读”中“悟”,“悟”中“读”,主动学习,品味古诗,深入其中,吸取营养,探索真谛,让学生的心灵真正充实、灵秀起来。

小学语文: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

小学语文: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六年级上)

22 古诗两首一、教材分析:《冬夜读书示子聿》是苏教版第十一册古诗两首中的其中一首,是写由读书而生发的感想,写的是诗人陆游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做学问一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

一个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观书有感》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

诗中不仅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色,还通过看到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池塘,池塘中的水才会如此清澈这一现象,联想到了“人的心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这一深刻的道理。

二、学情分析:这两首都是哲理诗。

可以采用“三读”的方法。

三读,即“会读”、“读懂”、“读通”。

1、会读。

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诗文,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并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2、读懂。

在老师的指导下,初步感知诗意,然后小组交流,提出不懂的问题,统一在班级里交流。

3、读通。

细细品味古诗,能读懂没一个词,每一句话。

然后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为读通全文做好一切准备。

三、教学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1、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想象《观书有感》描绘的景象。

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四、教学重难点: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童年美好生活的感情。

五、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过程一、背诵古诗导入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陆游一生渴望的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始终没有实现。

他只有用他的诗歌来表达他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的忧虑。

他一生辛勤创作,一共留下了九千多首诗。

在我国历代诗人中,他的创作是最丰富的。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陆游(南宋)
古人/学问/ /无遗力,
少壮/工夫/ /老始成。
纸上/得来/ /终觉浅,
绝知/此事/ /要躬行。
保留。
古人学问无遗力, 无遗力:用尽全部力量。 少壮工夫老始成。
时间。 才。
古人做学问是不遗 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 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 时才能有所成就。
孜孜不倦 不遗余力 坚持不懈 持之以恒 锲而不舍 一丝不苟
、孜孜不倦 的精神;持②之一以个既恒有

又有
书本的人知,识才是真正有学实问践的经人。验
2、《冬夜读书示子聿》中,赞扬古人刻苦做学问的诗句
是 古人学问无;说遗明力做学问是一件很艰难的事的诗句 是 少壮工夫。老与始“实成践出真知”意思相同的诗
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2、你会区分“工夫”和“功夫”的不同用法吗?
因为。 流动的水。
要问这池塘里的水 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 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 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 水。
整首诗运用了暗喻的手法,借半 亩方塘清澈明净的形象来譬喻读书的 体会。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 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一样,人需要 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 才能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道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冬夜读书示子聿
指示、训示、教育。
南宋·陆游
陆游(1125-1210),字务观, 号放翁,南宋人。12岁即能诗文, 一生著述丰富,诗词全集《剑南诗 稿》共八十五卷,收录诗词九千三 百多首。
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 以诗的成就为最。自言“六十年间 万首诗”,今尚存九千三百余首。 诗篇大多洋溢着炽热的爱国激情和 昂扬的战斗气息,在思想上、艺术 上取得了卓越成就,在生前即有 “小李白”之称,不仅成为南宋一 代诗坛领袖,而且在中国文学史上 享有崇高地位,是我国伟大的爱国 诗人。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_苏教版 (共16张PPT)

六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22课古诗两首 冬夜读书示子聿 _苏教版 (共16张PPT)

【诗句赏析】
诗的前两句,作者讲古人做学问总 是竭尽全力。只有少年时加倍努力,将 来才能成就一番事业。他从古人做学问 入手,侃侃而谈娓娓道来,使人倍感亲 切清新,如沐春风。
【诗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作者谈从书本得来的知 识比较浅薄,只有经过亲身实践,才能变 成自己的东西。他从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 的关系着笔,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凸显其 不凡的真知灼见。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南宋山阴人。12岁能诗文,一生著述丰富, 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十种存 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以诗的 成就为最。
【读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句诗并说说带 点字的意思。
示:教导。 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遗:保留。 浅:肤浅,浅薄。 绝知:彻底弄清楚。 躬行:亲自实践。
自由朗读古诗,说说全诗的意思。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解说】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 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 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 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 践。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同桌之间互相交流这句诗的意思。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毕竟是 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 自实践才行。
【记一记】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22、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3)、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交流自学情况
(1)第一个要求,谁愿意来读读这首诗?(出示全诗,指读)
(2)理解一、二句诗意
你能把这句话的意思说好吗?
补充:
师:把半亩方塘比喻成一面刚打开的镜子,突出水的清澈透明。“徘徊”是什么意思?
诗中指谁在哪儿来回地走?
这是用拟人的方法阐述了这句诗的意思,你能说说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吗?
好美的景致呀!真让人喜欢。读好这首诗?
三、解诗题
诗句的意思也理解了,那么,我们这首《观塘有感》也学完了(师强调“观塘有感”),“观书有感”
师:可是我们刚才一直在欣赏诗中描绘的方塘美景呀!这诗中可一个书字也没有,怎么能叫“观书有感”呢?
理解:观书:读书,也就是作者读书之后的感想。
这方塘美景与读书有什么关系呢?
1、讨论:从这首诗的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①“冬夜”——交代了当时的读书环境。
②“示”——指示、训示。
③“子聿”——陆游的小儿子。
2、引导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指导读好诗题。
3、启发谈话:
在冬日寒冷的夜晚,陆游沉醉于书房,乐此不疲地啃读诗书。窗外,冷气逼人,他却浑然不顾,静寂的夜里,他抑制不住心头奔腾踊跃的情感,一气呵成写下了8首《冬夜读书示子聿》的诗,满怀深情地送给儿子,我们学的是流传千古的第3首。




个令人难忘的夜晚,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4、熟读古诗。
②检查朗读情况。(注意字音的正确、朗读的节奏等。)
③教师激励:会读诗的同学不仅要读得准确,还要让人听着感觉舒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来。
④再次听读检查。
过渡:学习古诗,除了熟读成诵以外,我们还要理解古诗。而理解古诗就要先弄懂关键的字词意思,这样才能准确地理解诗句的意思,把握全诗的主旨。(出示全诗,点击关键词)。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六年级语文上册22古诗两首教案苏教版(new)

22 古诗两首教学要求1。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3.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重点难点1.能解释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2。

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古诗意境的优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明白从读书中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课时两课时1古诗两首冬夜读书示子聿2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①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谁?]诗意: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的,而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能有所成就.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3[②读了这两句,你懂得了什么道理,你想到了哪些名言?]4诗意: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有限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实践才行。

1知识点详解2①书籍资料浩如烟海,做学问必须日积月累,在年轻时就要肯下工夫,不能妄想一蹴而就,轻易成功。

这两句可以让我们想到凿壁借光的匡衡、牛角挂书的李密、悬梁刺股的苏秦、孙敬……3②这两句是全诗的重点,深刻地阐述了知与行的关系,启示我们,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用手又用脑,才能有创造。

——陶行知4理论所不能解决的那些疑难,实践会给你解决。

——费尔巴哈理论是军官,实践是士兵。

——达·芬奇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5[③这两句只是在写方塘吗?]诗意: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镜子似的打开,天光、云影在水面上闪耀浮动。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④观书有感,诗人有何感想?]诗意:要问池塘里的水为何这样清澈,是因为那永不枯竭的源头,源源不断地为它输送活水。

1。

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的意思。

2。

能解释诗句中的关键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4。

感受古诗的意境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一诵读古诗,导入课文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积累了哪些?请同学们先来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5③这两句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仅一星期( 工夫),不仅学会了跳绳, 而且一分钟还可以跳120多个。 2 这个杂技演员真有( 功夫)。 3 时间不早了,明天有( )再来 工夫 玩吧! 4 李小龙的中国(功夫 ),世界闻名。
“工夫”侧重于表示时间 。 “功夫”侧重于表示本领。
陆游
始:才。
诗句理解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拓展延伸
劝 学
〔唐·颜真卿〕
三更灯火五更鸡, 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 白首方悔读书迟。
【注释】五更鸡:天快亮时,鸡啼叫 白首:人老了,指老人 黑发:年少时期,指少年
这首诗告诉我们: 要在青少年时及早努力,
不要耽误时机,以致老大无成,空自后悔。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观 书 有 感
朱熹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诗解说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古人做学问是不遗 余力的。终身为之奋斗,往往是年轻时开始 努力,到了老年才取得成功。从书本上得到 的知识终归是浅薄的,未能理解知识的真谛, 要真正理解书中的深刻道理,必须亲身去实 践。
冬夜读书示子聿
古诗小结
这首诗告诉我们,做学问一 定要有 孜孜不倦 、 持之以恒 的 精神,一个既有 书本知识 ,
……
成语: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锲而不舍
不遗余力 持之以恒 一丝不苟
名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陆游
到底、毕 竟、终究
书本知识。
有限,肤浅。 躬:亲自。 躬行:亲自 实践。
绝:极, 最。 绝知:深 入透彻地 理解。
◆[诗歌大意]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如许:如此、这样。 为:因为。
那方塘的水怎么会这样清澈? 因为有活水从源头不断流来。
• 朗读诗歌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诗句赏析]
这首诗是以水塘的形象来打比方的。诗 人在前两句将自己的心智比作明镜般的半亩 方塘,“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 方塘容纳天光云影这些宏大之物,也说明心 智也是可以不断开阔的。又进而揭示心智开 阔的缘起,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方塘变得 如此清澈,人心的睿智也是由不断读书,不 断吸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练习:我国古代还有许多明理诗,试一试,你能填 上吗? 我们常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正像一首诗中 ,只缘身在此山中 。 所写: 不识庐山真面目, 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便有会有不同的收获,正 如诗中所说: 横看成岭侧成峰, , 远近高低各不同 。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不要等岁月消 逝,机会失去,空后悔。这正是:有花堪折直须折 , 莫待无花空折枝 。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 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正是 : , 。
自己的心智 的读书体会。他用那池水清澈的方塘来比喻__ 书中的内容 。 _ ,用“天光、云影”来比喻_______________
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才能使 说明只有__________________ 心智更加开豁,更加敏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因此,这是一首____________ 借景喻理 的诗 。
朗读古诗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gōng fu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冬夜读书示子聿
南宋·陆游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读书学习。 诗中指做学 问的意思。
陆游
不遗余力、 竭尽全力、 全力以赴……
浙江慈溪市海茂电子有限公司于 _____________ 1998年创立,由于公司引进国际先进技 术和设备,把质量当作企业的生命,严 _____ 格质量管理。只短短几年,公司产品就 ________ 打开了国际市场,获得很大成功,年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值已超过几千万美元,并仍不断发展。 这正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 水来”。 在这篇文章里“源头活水”是 什么? “清如许”指什么?
……
雪光读书;车胤家 贫,夏夜练囊盛萤, 借萤火虫的微光读 书。 韦: 熟牛皮;韦编: 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 联起来;孔子为读 《周易》而多次翻断 了编联竹简的牛皮带 子。
陆游
青少年 时代。
少壮 少壮工夫老始成。
(做事)所 耗费的时间 。
冬夜读书示子聿
我选择,我快乐
工 夫
功 夫
1 当初不会跳绳的这个一年级男生,
读准字音
yù jiàn pái huái
子聿

徘徊

冬夜读书示子聿
示:指示、训示、教育
子聿:指陆游的小儿子。
南宋·陆游
诗人简介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 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宋文学家、史 学家、爱国诗人。12岁能诗文,一生笔耕 不辍,有《剑南诗稿》《渭南文集》等数 十种存世。陆游具有多方面文学才能,尤 以诗的成就为最。
又有 实践经验 的人,才是真正
有学问的人。
古诗小结
《冬夜读书示子聿》写的是诗人陆游用 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做学问一 定要有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的精神。一个既 有书本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人,才是真正 有学问的人。
有关实践的名句: 1、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朱熹 2、光有知识是不够的,还应当运用; 光有愿望是不够的,还应当行动。 ——歌德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 4、站在岸上学不会游泳。 ——毛泽东 5、有知识的人不实践,等于一只蜜蜂不酿蜜。 ——古.波斯 6、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诗句赏析]
诗的后两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 活水来”,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 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 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 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 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古诗总结:
这首诗告诉我们:正像源源不断的活 水使池塘变得如此清澈那样,人需要不断读 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心智才能更加开豁, 更加敏锐。
陆游
遗:保留。 无遗力:用 出全部力量, 一点也不保 留
车胤囊萤
古 人 学 孙康映雪 问 无 遗 力
牛角挂书
匡衡 凿壁借光
李密
苏秦悬梁
孙敬刺股
古人学问无遗力: 孙康家贫,冬夜映
悬梁刺股 (孙敬 苏秦) 囊萤映雪(车胤yì n 孙康) 凿壁借光(匡衡) 闻鸡起舞(祖逖tì) 牛角挂书(李密) 韦编三绝(孔丘) 程门立雪(杨时)
习澄 ( 写 新明 借 了 知, 景 作 识就 喻 者 ,要 理 微 才不 ) 妙 能断 。 难 达读 暗 言 到书 喻 的 新。 人 读 境不 的 书 界断 心 感 。学 灵 受
• • 这 首 诗 表 面 描 写 景 物 , 实 际
中 心 思 想
源头活水
• 你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吗?
• 现用来比喻事物发展的源泉和活 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鉴 : 镜子。 徘徊:来回闪动。 渠 :方塘。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诗歌大意]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半亩方塘像一面镜子被 打开。天光和云影一齐映入 水塘,不停地闪动。
诗句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课外链接
纸上谈兵
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熟读兵书,议论军事,头头 是道,滔滔不绝,连他的父亲也难不住他。当时不少人都夸 奖他,可是赵奢却不以为然。他告诫儿子要多务实际,可是 赵括并没放在心上。 后来秦国攻打赵国,赵国派老将廉颇去长平抵挡。廉颇 采取修筑工事坚持防守的方法,使秦军得不到作战的机会。 这时秦国使用了反奸计,派人到赵国散布谣言,挑拨赵 王与廉颇的关系。赵王中计,召回了廉颇,派赵括去代替他 的职务。 赵括一上任就轻率地改变了战术,在秦军的引诱下,出 兵迎战,结果几十万大军被秦军团团围住。平日熟读兵法的 赵括这时毫无办法,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只好带着军队拼 死突围。结果赵括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人全军覆没。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持之以恒
• 1.《冬夜读书示子聿》告诉我们,做学问 持之以恒 的精神,一 一定要有孜孜不 倦 、 个既有书本知识 ,又有 实践经验 的人, 才是真正有学问的人。 这个道理让我想到 朱熹 说的一句名言 了________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_ • ____________ 。 2.《观书有感》用__ 暗喻 _ 的表达手法写出了作者
南宋著名的理学 家、教育家、哲学家,是 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 又一位大思想家。他的一
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 不同程度的贡献。他的诗用鲜明的形 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 含蓄,具有哲理。
• 朗读诗歌
观书有感
(南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古人学问无遗力, 少壮工夫老始成。
少壮不努力 老大徒伤悲
少壮工夫老始成的 人有哪些呢?
少壮工夫老始成:
曹雪芹 《红楼梦》 10年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司马迁 《史记》 13年 徐霞客 《徐霞客游记》 30年 李时珍 《本草纲目》 30年 谈迁 《国榷》 被盗 30多年 马克思 《资本论》 40年 郦道元 《水经注》 一生
借景喻理、借物明理的诗
题西林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