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人性论在中国的发展

中国古代人性论的逻辑发展摘要:哲学伦理学之首要的和根本的问题是人性论问题,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它是对人自身本质的认识。
孟子、荀子分别提出“性善论”和“性恶论”,奠定了传统人性论的基础。
汉唐学者折中孟荀,建立了“性三品”、“性善情恶”等学说。
宋代以后的学者总结了前人成就,完成了“义理之性”、气质之性的理论构建。
关键词:人性论中国古代逻辑发展人性论是中国传统伦理学说的重要理论基础。
道德是人的主体属性,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完善的学说,是从道德的角度对人的存在、发展及其本质完善的认识。
中国传统伦理学说从西周开始就对人在宇宙中的作用予以了高度的重视,形成了人文主义的文化传统。
人成为传统伦理道德最为关心的核心内容,而对人的认识首先就必须回答人究竟是什么,他与自然界其他存在有什么本质的区别,从而论证道德的必需与可能。
正是对人的认识的这一特殊视角,形成了中国传统伦理学说德性主义的人性论思想,为天人合德的道德学说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
一、性善论战国时期,孟子提出了一种人性论,他认为性善可以通过每一个人都具有的普遍心理活动加以验证。
既然这种心理活动是普遍的,因此性善论就是有根据的,是出于人的本性、天性的,孟子称之为“良子”、“良能”。
《孟子·公孙丑上》:“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辞让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根据,在政治上主张实行仁政,即“不忍人之政”。
他把道德规范概括为“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
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他的这些观点的出发点就是性善论。
但是他主张的不是人性本善,而是人心向善。
“仁、义、礼、智”是一种与生俱来的善,是“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
孟子强调人的本性存在先验的善之同时,认为人之所以会有不善是有两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第二节 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

第二节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我国现代学者在研究我国思想史时常用“重人事,轻自然”一句话概括其研究特点,的确,考察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关人性的论述和研究便可发现,我国古代关于人的研究及其人性的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我国人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我国古代人性研究的理路的同时,也介绍西方的人学思想,并作简单的阐发,没有很有影响的学说或流派。
一、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性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由于众多的理论家人性观点是与其善恶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现实研究中,许多学者多从这一维度来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学者的人性学观点,由此,把我国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总结为四种:一是性善论者,以孟子为代表,二是性恶论者,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三是性无善无恶论者,以世硕为代表,四是性亦善亦恶论者,以扬雄为代表。
但是这种考察远未穷尽我国古代学者关于人性研究的思想。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上四种思想,但也介绍其他一些有关人性思考的观点。
我国的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开始考虑人性问题,那时的人们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善性是上天赋予的。
这种人性观可以称为天降善性论。
在古籍《尚书·汤语》记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见《十三经注疏》,第162页。
)恒即常,恒性就是常性。
常性可以有两种理解,常作普遍的意思,那么常性就可以理解为人有共同的本性。
常如果作不变的意思,那就可以把常性理解为不变的人性。
《孔氏传》:“衷,善也。
”孔颖达疏:“天降善于下民……与善于民”。
古人把“衷”解释为“善”。
这就是说,上天把“善”赋予人民,使他们有了善的本性。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人性论。
(一)孔子的人性论孔子从共同性与差别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应然性和实然性以及智与愚的角度来说明人性。
首先,他认为,作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对此,有学者这样理解:“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先秦至朱子人性论观点发展脉络

先秦至朱子人性论观点发展脉络摘要:关于人性善恶的讨论,一直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方面,对此,很多先贤圣哲在他们的著作中都有所涉及,相关材料也十分丰富。
本文即希望通过对南宋朱子以前这方面材料之简单梳理,获得对此问题的一个大致认识。
关键词:人性论先秦至朱子同天道问题一样,人性问题也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重要命题,从先秦开始,很多思想家就已经展开了对人性问题的思索和探讨。
孔子最早提出人性问题,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①对此问题,孔子并没有进一步展开论证,也没有具体说明人的本性是什么。
但是,就是这短短的八个字,已经包含了人性论的两个最重要的方面,那就是“性”与“习”,亦即先天之性与后天养成两个方面,对后世人性论的发展,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
孔子以后,关于人性的讨论主要围绕着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问题展开,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一、人性无善无恶论,以告子为代表。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②告子的理论主要是通过和孟子辩论表现出来的,其主要内容,大都保存在《孟子·告子上》中。
兹引如下:“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曰:‘生之谓性。
’“告子曰:‘食色,性也。
……”③从以上引文,我们大致可以看出:告子的观点主要是建立在“生之谓性”的基础上的,其对“性”的界定,乃是人生来即具有的东西,所以“食色”亦是性。
人生来之性是无所谓善恶的,正如杞柳生来并不特为桮棬,水自然流淌并不专往东西。
二、性善论,以孟子为代表。
孟子性善论提出之际,首先面临的便是告子“生之谓性”说的挑战,在与告子的辩论中,孟子关于人性本善的理论层层展开。
针对告子所言“性犹杞柳,义犹桮棬”的说法,孟子敏锐地抓住了其中的漏洞,指出告子所言,是站在人的角度来对杞柳桮棬作判断,而对杞柳本身而言,桮棬非但不是一种提升,反而是对其本性的“戕贼”,以此反推,那么告子竟是以“仁义”为对人之戕贼么?从而将告子推到理屈词穷的境地,不得不更换说法,因而有了湍水之喻,孟子乃用搏激之喻予以回击。
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

中国人的性观念变化的轨迹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更新时间:2007-12-18从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将近20年快要过去了。
中国人在性方面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又是因为什么呢?回头看看我们走过的路,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跨进21世纪。
1980年,两个表面看来与性无关的事物横空出世了,它们给中国人性观念的巨变打开了大门……它们就是1980年公布的新《婚姻法》和1980年开始提倡和推行的独生子女政策。
在新《婚姻法》中,离婚的必要条件被修改为:第一,双方感情确已破裂;第二,经调解无效。
这似乎无关大局的一改,其实真够得上石破天惊。
从此,中国人逐步地确立了一系列新观念:爱情是婚姻的灵魂、爱情至高无上、没有爱情的婚姻才是不道德的……;从此,"五四"以来无数先进分子所苦苦追求的理想,终于开始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
于是,我们麻木惯了的心灵必然出现慌乱与盲动。
80年代初期,哪一家传媒没有开设过"道德法庭"来诅咒"当代陈世美"?多少人为"秦香莲上访团"撒下了一掬同情之泪?人们都天真地以为,那些钻《婚姻法》空子的家伙只是支流和一小撮。
有谁想到过,十几年以后,处处高歌"不求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我们一直在批判西方的性关系解放,一直在打"飞进来的几只苍蝇";可是时至如今,我们应该已经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一旦高扬起爱情的旗帜,不管什么样的民族,它的婚姻形态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巨变。
从1980年起,独生子女政策如同无尽的涌浪,如同水银泄地,不但成为国策,而且成为绝大多数城市夫妻的自觉行为。
它改变了我们的什么?不仅是核心家庭化,不仅是对于"小太阳"的争论,而是在中国数千年历史上,第一次合法地、铺天盖地般地宣称:人们之所以过性生活,不再仅仅是为了生儿育女,甚至不允许仅仅为了生儿育女。
中国古代人性论之流变

暖, 劳而欲休 , 此人 之情性 也。④“ ” 薄愿 厚 , 恶愿
美, 狭愿 广 , 愿 富 , 贫 贱愿 贵 。⑧苟 子坚 称 人 生 来 ” 就好索 取 , 喜安 逸 , 求富 贵 , 多情欲 , 以 明言人 性 所 恶 。“ 今人 之性 , 而有好 利 焉 , 是 , 生 顺 故争夺 生 而
“ 性犹湍水也 , 决诸东方则东流, 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 性 之 无 分 于 善 不 善 也 , 水 之 无 分 于 东 西 犹
也 。②孟 子 日 :水信 无 分 于东 西 , ” “ 无分 于 上下 乎 ?
19 3
2 1 年 第 焉 , 是 , 生 顺 故残 贼 生 而 忠 信 亡焉 ; 生而有 耳 目之欲 , 有好 声色 焉 , 顺是 , 淫乱 生
的生活 环境 和 习染所 造 成 的。孔 子虽 未 明言人 性
善恶 , 但从他 “ 的思想来看 , 仁” 应该说基本倾向于 性善 。孟 子 发 展 了孔 子 的人 性 思 想 , 步 建 立 了 初
较 为完 善 的人性 学说 。孟 子 与告 子关 于人 性 的争 辩 , 为全 面地 反映 了孟 子性 善论 观点 。告 子 日 : 较
“ 人之性 , 可 以名性 ” ; 斗筲 之性 ” 圣 不 “ 是生 来 为
论气 不论性 , 明 。㈣“ 不 ” 性无 不 善 , 偏 弊 者 , 其 由气 禀清 浊之 不 齐 也 。@“ 清 则 才 清 , 浊 则 才 浊 。 ” 气 气
… …
恶的 , 即使教 化也 不能 转而为 善 , 因而 “ 斗筲 之性 , 又不可 以名 性 ” ; 于 两 者 间绝 大 多数 的是 “ 介 中
混, 但仍“ 可导而上下”下品者 , 五常” ; 因“ 之不具 , 且 性之 “ 不移 ” 故 只 能“ ” , 制 。
第一章人性论

第一章人性论本章主要阐述中国和西方人性论的历史演变。
主要教学要点:1、理解中国人性论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2、理解西方人性论理论演变的历史过程;3、重点掌握马克思人性论的理论体系;4、人性与道德的关系。
教学时数:6学时教学内容:第一节思想史上人性理论的脉络古今中外思想史上对这些问题的典型观点大致包括以下几种:人性是先天就有的,还是后天形成的;人性在所有的人那里都一致,还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性;人性是可以改变的,还是永恒不变的;人性是“善”是“恶”,是“不善不恶”,是“有善有恶”,还是“超善恶”,等等。
一、中国思想史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从先秦时就已经明确地开始探讨人性问题。
但中国传统哲学关于人性的界定并不一致,有些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1,最先提出“性”的定义的是告子。
告子说:“生之谓性”,即人生而具有的东西就是性;告子进一步把性的内容规定为食、色两种:“食色性也。
”2,孔子在人性论问题上只提出了“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没有进行专门系统的论述。
孔子把“仁”作为人的根本属性,他对人性充满乐观自信,对人的期望和要求都是很高的,把人的私利与公利对立起来,对人追求私利物欲,持贬抑或轻视态度。
孔子认为人性并非纯善纯美,也并非生而圣人君子,他认为人须经过自觉学习礼,加强自我修养才能成就人性之善。
孔子还认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成为圣人君子,而是只有少数人才有可能成为圣人君子。
由此他把人分为两极:圣人——凡人、君子——小人等。
孔子的这些思想为后来的儒家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人性观定下了一个基调。
3,孟子发展了孔子的人性论,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明确而完整地提出了性善论。
孟子认为告子的看法会混淆人、犬、牛等各种动物的区别,他从人与动物区别的角度来论述性。
孟子同样不同意告子把食色等感官满足作为性的内容,认为构成性的是仁义礼智等道德意识。
4,荀子认为把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尺度在于是否有“礼”,“礼”标志着“人之所以为人者。
”荀子认为人性是“所生而有”、“无待而然”的“饥而欲食,寒而欲暖,劳而欲息,好利而恶害”的生存本能。
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_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2).

第3卷第1期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12001年3月Journal of Shandong U niversity of Science &T echnology(Social ScienceMar.2001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历程陈延庆(聊城师院马列部中国哲学所,山东聊城252000摘要:从某种意义,一部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发展史也就是一部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发展史。
本文分析了从先秦儒学到宋明理学的儒家主要代表人物在人性问题上的主要观点及其理论得失,揭示了中国古代人性论的历史发展。
关键词:儒学;理学;人性论中图分类号:B22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99(200101-0013-04 From Conf ucianism B efore Q 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 ———The Chief History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CHEN Y an 2qing(Chinese Philo sophy Research Institute of Marxism -LeninismDepartment ,Liaocheng Normal University ,Liaocheng Shandong 252000,ChinaAbstract :In my opinion ,the history of Confucianism before Qin Dynasty to that of the S ong and Ming Dynasty is also the histo 2ry of the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nature in some way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main ideas of the theory of human na2ture ,the main representatives of the Confucian school and their significance or disadvantage ,and shows the historical develop 2ment of ancient Chinese theory of human nature.K ey w ords :Confucianism ;Confucian school of idealist ;human nature theory虽然神学是人学的先驱,但两者又是互为消长的,即人学的诞生是以一定程度的神学没落为前提的。
论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

论中国古代的人性思想摘要:对人性的探讨一直是我国古代思想家亘古不变的话题,对于人性精彩纷呈的展现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孟子道性善,荀子言性恶,董仲舒持性无善无恶,世硕、漆雕开等人讲性有善有恶,都体现了古代思想家们关于人性问题的深刻理解与探究。
关键词:人性;性善;性恶;性三品Abstract: to explore the human nature has been our constant ancient thinkers of the topic, for human nature’s spectacular show in the history of China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Mencius way goodness, xunzi sex evil words, no good without a sex dong evil, the collection of the QiDiao, such as open people speak a good sex, evil, reflect the ancient thinkers about human nature and explore the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Keywords: human nature; Goodness; Sex evil我国古代先秦百家对于人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从荀子“人之生也固君子,人之生也固小人”的性恶观到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
”[ 《孟子•公孙丑上》],以及西汉董仲舒的“人副天数”的“性三品论”。
其中以孟子的“性善论”和荀子的“性恶论”最为代表性。
精彩纷呈、各持一端的人性思想对于后世君主治国安邦有着重要的借鉴,不同的思想也是对于所处时代的适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节中国人性思想的发展我国现代学者在研究我国思想史时常用“重人事,轻自然”一句话概括其研究特点,的确,考察我国古代思想史有关人性的论述和研究便可发现,我国古代关于人的研究及其人性的论述有着极其丰富的思想理论资源。
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我国人性研究的主要特点是除了继续我国古代人性研究的理路的同时,也介绍西方的人学思想,并作简单的阐发,没有很有影响的学说或流派。
一、中国先秦时期的人性观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由于众多的理论家人性观点是与其善恶评价联系在一起的,因此,在现实研究中,许多学者多从这一维度来考察和研究我国古代学者的人性学观点,由此,把我国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的观点总结为四种:一是性善论者,以孟子为代表,二是性恶论者,以荀子和韩非子为代表,三是性无善无恶论者,以世硕为代表,四是性亦善亦恶论者,以扬雄为代表。
但是这种考察远未穷尽我国古代学者关于人性研究的思想。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以上四种思想,但也介绍其他一些有关人性思考的观点。
我国的远古时期,我们的先祖就开始考虑人性问题,那时的人们认为人性是善的,这种善性是上天赋予的。
这种人性观可以称为天降善性论。
在古籍《尚书·汤语》记载:“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
”(见《十三经注疏》,第162页。
)恒即常,恒性就是常性。
常性可以有两种理解,常作普遍的意思,那么常性就可以理解为人有共同的本性。
常如果作不变的意思,那就可以把常性理解为不变的人性。
《孔氏传》:“衷,善也。
”孔颖达疏:“天降善于下民……与善于民”。
古人把“衷”解释为“善”。
这就是说,上天把“善”赋予人民,使他们有了善的本性。
这大概就是最早的人性论。
(一)孔子的人性论孔子从共同性与差别性、自然性与社会性、应然性和实然性以及智与愚的角度来说明人性。
首先,他认为,作为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 (《论语·阳货》)对此,有学者这样理解:“第一,从人之性对犬之性、牛之性来看,人与人为同类,所以说‘相近’。
‘相近’表明人有共性。
第二,从人类自身来看,人与人虽属同类,但智愚壮羸léi万有不同。
所以应当说‘相近’,不应当说相同。
这表明人又有个性。
总之,二者都是指人的自然性而言。
‘习’则不然。
‘习’是指人的社会性。
”1其次,在孔子看来,人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人的道德性,这就是“仁”。
“仁者,人也。
”这里,“仁”被孔子规定为人之为人的本质,仁是一种具有“善”质的道德规范或境界。
但孔子并没有说人性天然就是“仁”或者善,而是站在理想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人的本质应当是仁,人性应该朝着“仁”的方向去培养,换言之,孔子“人性论的关键不在于对某种‘实然’状态的描述,而在于对人性‘应然’存在的讨论”2再次,孔子强调“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观点似有否定“性相近”之疑,对此,有学者这样解释:“孔子以为人之生也,大体不远,而等差亦见,故必济之以学,然后归于一路。
孔子认为尽人皆须有此外工夫,否则虽有良才,无以成器。
”3这就使说,人都有性,而圣人的境界不是勉强能达到的。
(二)世硕的有善有恶论世硕作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他认为人性有善有恶。
据研究世硕是战国时陈国人,是孔子弟子的弟子,但史书无传。
著有《世子》二十一篇。
《汉书·艺文志》录之于儒家书,今已佚。
他主张性有善有恶论。
他著有《养(性)书》,认为人性有善恶,培养人的善性,使善发展起来,就成为性善的好人。
相反,如果培养人的恶性,使恶发展起来,那么,他就会成为性恶的坏人。
也就是说,人性都有善恶两个方面,至于人会变成好人或坏人,全在于培养。
王充在《论衡·本性篇》中说:“周人世硕以为人性有善有恶,举人之善性养而致之则善长;性恶,养而致之则恶长。
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
故世子作《养书》一篇。
密于贱、膝雕开、公孙尼子之徒,亦论情性,与世子相出入,皆言性有善有恶。
”(三)告子的无善无恶论告子作为战国时的思想家,他没有著作传世,其思想保存在《孟子·告子》中。
他主张人性无善无恶论。
首先,他把人性看成是人的先天本性,先天本性是自然的,没有善,也没有不善。
“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
”(《孟子·告子》)其次,他认为,现实中人的善恶表现全是后天影响和引导的结果,所以他说,“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与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这就是说,人性就象流水一样,你向东引,水就向东流,你向西引,水就向西流。
水不分东西,人性没有善恶,道理是一样的。
文王、周武王领导得好,人民就好善。
周幽王、周厉王胡作非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引导人民乱来。
告子又说:“性犹杞柳也,义犹杯锩也。
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锩。
”(《孟子·告子》)这里是说,所谓仁义,人性中本来没有这种东西,1金景芳,吕绍纲,吕文郁.孔子新传[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6:96.2赵明.先秦儒家政治哲学引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27.3刘梦溪.现代学术经典(傅斯年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122-123.都是后天教育以后才有的。
人性就象自然生成的柳条,柳条经过加工可以编成筐。
人性经过教育可以变善。
如果说人性是善伪,那就是把柳枝当作柳筐了。
把自然物与人为加工的物相混淆了。
(四)孟子的性善论孟子主张“性善论”。
首先,孟子认为人生来就具有天赋的“善端”,这是人异于禽兽、高于禽兽的本质的特征。
因为人心天赋是善的,所以人性也是善的。
“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孟子·告子上》)其次,孟子认为人的善性表现为四端:“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再次,他认为人的本性的中的仁、义、礼、智之善性,天然地固有而存之于己,人只要内求于己,即可得之。
因此,他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而已。
”(《孟子·告子上》)只要我们求之用之,即在即有,即有即用,否则就会失去,“故曰‘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孟子主张性善论作为儒家的正统思想,传播广泛,影响深远,以至宋代启蒙读物《三字经》开篇就云:“人之初,性本善。
”为后世广为接受。
(五)荀子的性恶论荀子是性恶论的倡导者。
《荀子·性恶》中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然而荀子的性恶与孟子的性善并非在一个层次上。
在《荀子·正名》中荀子说,“凡性者,天之就也,不可学,不可事”,“性者,本始材朴也”,“今人之性,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此人之情性也。
”可见,荀子所谓的“性”是人人生来具有的生理、心理方面的自然属性,既包括人们感官的能力,又指人的心理欲求与情绪冲动。
所以,荀子又把“性”细化为“性”、“情”、“欲”彼此关联的三个层面。
《荀子·正名》中道:“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质也;欲者,情之应也。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
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
”可见,荀子说性恶是就性之欲上来说的。
荀子强调人性的恶,所以主张“化性起伪”,由于他并不认为人性中有善,所以必须外求以成就德性,《荀子·性恶》中“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凡礼义生于圣人之伪,非故生于人之性也。
”然而圣人亦是人,何以能起礼义呢?荀子解释道:“圣人积思虑,习伪故,以生礼义而起法度”,即圣人经过不断的思想和积累经验,而制定出礼义、法度,可见荀子依然强调德性是外求于人性的。
二、中国汉-唐时期的人性观汉唐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中两个文化发展的昌盛时期,这个时期有许多思想家都对人性问题作过论述,尤其以西汉董仲舒、杨雄,东汉的王充以及唐代的韩愈的论述最具代表性。
(一)董仲舒是神学人性论西汉思想家、儒学家董仲舒是神学人性论者。
他认为人受命于天,人性是从天那里得来的,即人性神授。
以此为基础,他柔和先秦时代孟子性善论与荀子性恶论的两大思想体系,提出了性三品学说。
他认为人性从总体上分为仁(善)和贪(恶)两大特性,是天意造成了仁和贪按照不同的比例附加到不同的人身上,由此形成了三种人或三种品性的人。
一种是先天性善、不教而成的上品之性,他称其为“圣人之性”;一种是先天性恶、教也不善的下品之性,他谓之“斗筲之性”;还有一种是先天有善有恶、教而后能善的中品“中民之性”。
他认为上等人就是圣人,他们的性不仅生来就是善的,并且是超过“善”的,人类社会“善”的标准和具体内容就是由他们制定出来的。
上等人是不多的,只包括帝王和制礼乐、定法度的当权人物。
下等的斗筲之人是指社会中最贫苦最“低贱”的劳动人民,他们的性生来就是恶的,根本上不算是人性,简直把他们排挤在人性之外了。
圣人生而知之,不必受教育;斗宵之人则是愚昧的,不能受教育的。
除了上下两种人以外,其余的都是中民。
中民具有善质,但必须受了教育之后才能成为善性。
董仲舒把中民之性当作一般的人性,他所说的性就是指中民之性而言的。
他认为性只是质材,它的本身还不能说就是善,必须“待教而为善”。
这就是说性只具有教育的可能性,受了教育之后,这种善的可能性才能变为现实性。
他《春秋繁露·实性》中说:“性比于禾,善比于米,米出禾中而禾未可全为米也;善出性中,而性未可全为善也。
……天生民性,有善质而未能善,于是为之立王以善之,此天意也。
民受未能善之性于天,而退受成性之教于王,王承天意,以成民之性为任者也。
……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善当与教,不当与性。
”(二)杨雄善恶混论西汉杨雄在调和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人性有善有恶论,或称善恶混论。
对于他的人性观有记载的文字不多,仅见的扬氏直接谈人性的论述多以其《法言•修身》中的论述为依据,其中说:“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
”这就是说,他认为人性中既有善也有恶,而人为善为恶的关键在于人是修善还是修恶,修善则变得善,修恶则就变得恶。
因此,在他看来,后天的学习倾向是使人是善是恶的关键。
这似乎也在告诉人们,人生而有成为善恶的潜基,学善而善长,习恶而恶成。
所以,在《法言·学行》中说,“学者,所以修性也。
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
学则正,否则邪。
”(三)王充的善恶三群等论东汉王充在人性论上的观点是人性善恶三群等论。
即王充把人性根据其所代表的对象分成三个群体,而这三个群体又是三个层次。
他认为,一些人生来就善,是中人以上的人;一些人生而就恶,是中人以下的人;而中人,无善无恶,或善恶相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