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合集下载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经典,其中包含了大量关于女性形象的描写和反映。

女性意识是《诗经》中一个重要的主题,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特点,还展现出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

本文将从《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和意识出发,探析其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形象的多样性。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呈现出了丰富的多样性,既有贤妻良母的形象,也有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

例如《诗经·邶风·击鼓》中的“妇子好合,士夫也合”,反映了古代社会中男女平等、相亲相爱的家庭理想。

而《诗经·周南·关雎》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则展现了女性倾诉衷情的形象。

这些形象的多样性,表现了古代女性在生活中的不同角色和地位,从而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包容和尊重。

从《诗经》中可以看到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

古代诗人在《诗经》中对女性表现出了充满关怀和理解的态度,他们不仅赞美了女性的美丽和温柔,还赞美了女性的聪慧和勇敢。

例如《诗经·小雅·南有嘉鱼》中的“南有嘉鱼,烝然舞辞”,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活泼可爱的赞美。

又如《诗经·邶风·绵》中的“自求多福”,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勇敢和坚韧的赞美。

这些赞美和理解,不仅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还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尊重和关怀。

《诗经》中的女性意识是古代社会生活和人文精神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反映了古代女性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特点,还展现了古代诗人对女性的关怀和理解。

通过深入挖掘《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和意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的关怀和尊重,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诗经》中的女性形象和意识,是古代社会的一面镜子,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人文精神,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1. 引言1.1 研究背景《诗经》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珍贵遗产之一,其中记载了大量关于古代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感情的内容。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被描绘得十分丰富多彩,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认知和价值观念。

研究《诗经》中女性意识的特点及其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能够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古代社会对女性的态度,探索当时的女性意识与社会背景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揭示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

对于《诗经》中女性意识的研究相对不足,现有研究大多集中在男性视角下对女性形象的解读,对女性自身的主体性和价值观念缺乏深入的探讨。

本文旨在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和意识的探析,揭示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女性意识的演变及其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以此为当代女性的生存发展提供启示,推动对古代文学和女性史的深入研究。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析《诗经》中女性意识的表现形式及其演变过程,揭示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探讨女性意识与当时社会背景的关系。

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诗歌作品,分析女性形象在《诗经》中的变化,从而揭示女性意识的演变轨迹。

通过对女性意识在《诗经》中的重要性进行评析,提炼出对当代女性的启示,为当代女性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最终旨在为深入探讨古代女性文化、社会历史以及文学创作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2. 正文2.1 女性形象在《诗经》中的表现《诗经》中的女性形象主要体现在诗篇中对女性的描写和歌颂。

女性形象在《诗经》中通常被描述为美丽、贤淑、温柔、贞节和坚强。

女性被赋予了在家庭中的重要地位和责任,如照料家务、养育子女、维护家庭和睦等。

诗篇中经常表现出女性对家庭的忠诚和情感的表达,强调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作用。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包括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女子,如少女、新妇、妇人等,展现了不同阶段女性的特点和魅力。

诗篇中也描绘了女性在各种情境下的表现,如对爱情的期待、对家庭的依恋、对生活的感慨等,表现出了女性内心世界的复杂和丰富。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姓名:__崔恩艳__学校:洛阳电大伊川教学点学号:_**************_指导教师:__鲁慧娟__定稿日期:__2010年6月__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崔恩艳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商、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些在《诗经》作品中蕴含的三种女性意识状态:独立意识、依附意识、反抗意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同时期的女性意识都有所不同,但都呈现着各自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女性特征。

关键词:《诗经》婚姻制度女性意识封建礼教影响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

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商、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诗经》作品丰富的女性意识形态变迁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爱情的不自由,男女的不平等,是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氏族的确立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

从诗经看周代女性意识

从诗经看周代女性意识

从《诗经》看周代的女性意识女性意识,实际上就是有关于女性的观念,是一种历史的产物。

文学作品中的女性意识,就是指文学作品以人的解放为内核,以争取女性独立地位为标志,并在创作上表现出明显的性别特征和写作姿态。

具体体现在女性对国难的积极救助,对家危的主动劝挽,对婚恋的自主抉择,对包办的坚决抗争,对爱而不得的伤感,对侮辱的反抗,对幸福的自庆,对痛苦的自悼等方面。

一.对国难的积极救助,对家危的主动劝挽对国难的积极救助最典型的就是《鄘风&S226;载驰》,作者是许穆夫人,堪称为文学史上第一位爱国女诗人。

这首诗中,许穆夫人表明了自己要“归唁卫侯”的决心,对于卫人的强加阻扰表示愤慨,表现了女性在国家大事上的自觉和主动。

她不顾大臣阻挠,义无反顾亲往卫国出谋划策。

这种突破重重阻碍按照自己意愿去变革现实的行为,毫无疑问,体现了周代女性已经有强烈的自我意识和自主精神。

虽然她的本意是关心家人,然而,在那个女性被杜绝了参政议事的意识的时代,她能由己之私想万民之苦,感情得到升华,是正义且振奋人心的。

因此她肯定自己,敢于为自己辩解“女子善怀,亦各有行”“大夫君子,无我有尤。

百尔所思,不如我所之。

”与国难相提并论的是“家危”。

婚姻是女性最佳的生存保障。

古代女性是受制于男性的,男子喜新厌旧,女子终而见弃,这是古代社会常见的悲剧。

因此,在家庭危机出现时,往往会出现女子提醒丈夫以前许下的誓言,希望丈夫顾念旧情,以家为重,回到夫妻和睦的情况。

如《郑风&S226;遵大路》里妻子对丈夫的劝挽,《邶风&S226;谷风》里女主人公说的“徳音莫违,及尔同死”。

这些也能体现周代女子对婚姻的呵护和抗争,她们没有逆来顺受,而是给丈夫讲道理,她们有明确的目的和愿望,并付诸实践,努力改变现状,希望不被抛弃。

二. 对婚恋的自主抉择,对包办的坚决抗争《诗经》产生时也是我国社会发展形态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

原始的母系社会已经消失,取而代之是以男性为主的父系社会。

《诗经》中女性的独立意识

《诗经》中女性的独立意识
中 图分 类号 : 0 .2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 0 8 3 4 ( 0 0 0 - O 3 一 o I 72 2 A 1o — 3 0 2 1 )2 0 7 3
文学 是 社 会生 活 的一 面 镜子 。特 别是 现 实 羁 绊 和约 束 , 冲 追 求美 满 爱情 、 婚姻 。 有 很强 的独立 意 识 的人 格 具
“ 无邪” 《 经》 思 。诗 中相 当一 部 分 作 品描 写 了女 性 对命 运 的反 抗 和 对 爱 情 的 追 求 , 映 了女 性 的独 立 意识 。 些 反 这
女 性 形 象 为 《 经 》 添 了绚 烂 夺 目的 光 彩 。 从 某 种 意 义 上说 , 也 是 对 “ 代社 会 男 尊 女 卑 , 性 是 男性 的 附 诗 增 这 古 女 属 物 , 来 顺 受 . 有 地位 和 自 由” 思 维 定势 的一 个颠 覆 。 逆 没 的 关 键 词 :诗 经 》 女性 ; 立 意 识 《 ; 独
占到总 数 的近 四分 之 一 ,主题几 乎 涵 盖 了妇 女 生
受 阻 碍 的 自由 。《 经 》 情诗 中正是 体 现 了这 两 诗 爱
种 自由 。一方 面 , 性反 抗 来 自各 个 方 面 的压 迫 , 女 对 自己不 情愿 的婚姻 绝 不 屈从 ,表现 了她们 把 握 自己感 情 的愿 望 和对 爱 情 的坚 贞 ; 一方 面 , 们 另 她 积 极 主动 地争 取 自由幸 福 。 身心 投 入 , 全 毫无 半 点 虚假 、 掩饰 、 忍 , 想 敢说 , 隐 敢 敢作 敢 为 。
21 0 0年 第 2 期 人 。阴 阳不和 , 姻错 乱 , 婚 淫风 盛行 , 美 于女 , 男 女 美于男 , 互相 奔 随之 时 , 此气 盛 。 ”他 们所 斥 的 则 “ 淫风 ” 不过 就是 少男 少女 渴望 自己把 握感 情 . 私 奔 出走 , 追求 男女 相悦 而 已 。正如诗 中所 云“ 子 女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

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关雨晴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妥徽文学ANHUIWENXUE摘要:《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呈现多样化特点,集中体现为女性的依附意识、自主意识、家国意识。

同时,周朝 当时与之前的社会经济模式、文化环境等对于女性意识形成有重要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女性意识及其形成的 社会原因的复杂性。

由《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出发,可以进一步梳理我国封建社会以及近代社会的女性意识对 其继承和发展的趋势。

《诗经》女性意识之于当代社会女性问题,也具有一定启发意义。

关键词院《诗经》女性女性意识关于女性的诗篇在《诗经》中占有很大比重,是 《诗经》所描绘的整个周王朝时代画卷中的重要组成 部分。

这些诗歌生动形象地塑造了那个时代女性形 象,蕴含了丰富独特的女性思想,这些女性形象与思 想背后体现的女性意识,更值得我们深人地研究。

“女性意识”虽然是一晚起之概念,但是在分析文 学作品和文学研究时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有助于 更为准确地定位女性在整部文学作品中的地位和作 用,更加深人地分析女性的各种心理活动及思想感 情。

简言之,“女性意识”就是“从女性的角度出发,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身,观照世界的心理过程和心理 状态,它包括女性的情感、思维等多种心理活动。

”r a 《诗经》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可以具体到以下几个方 面:女性对自己在家庭中地位的认识,与丈夫关系的 认识,对爱情的追求及婚姻礼制的态度,对生命的思 考以及女性在国家发展中独特作用的认同。

下文具体 分析《诗经》集中体现的几种女性意识。

_、《诗经》中女性意识的具体表现(一)依附意识《诗经》时代,父系社会已经趋于稳定,农耕文明 也髙度发展。

女性在日常生活和家庭关系中对男性的 依赖心理,形成女性的依附意识。

1.一种因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形成的女性依附意识笔者认为,古代女性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 的分工。

商周时期,农业就有了长足的发展,社会生产 力进步,人类开始农耕生活。

此时男性成为主要劳动 力,居于社会生产的中心位置,而女性逐渐从事家庭 生产,形成男内女外、“男耕女织”的分工方式。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诗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它记录了古代华夏民族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和道德观念,展现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通过对女性意识的探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当时对女性的看法和对女性地位的认知。

本文将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探讨古代女性的意识及其在诗歌中的体现。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对女性的赞美。

例如《小雅·车辖》中的“彼姝者子,何以畀之?母氏送我,维策柔且女。

”体现了对女性的赞美,将女性塑造成温柔贤淑的形象。

《小雅·鹤鸣》中的“维此良人,且聘且征。

瞩彼周行,受田千顷。

”中也体现了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将女性塑造为可以参与经济生活、拥有独立地位的形象。

诗歌中的女性形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展现了古代女性的柔情和坚韧。

在《诗经》中,女性常常被塑造成具有柔弱情感的形象,例如《小雅·泉上》中的“彼美姬兮,自歌自舞。

不见我兮,聊以忧。

”的女性形象表现了对情人的思念和牵挂。

同时也展现了女性的坚韧和勇敢,如《小雅·谷风》中的“自呜不休,心之忧矣。

眷念旧有,在中何痛。

”中表现出女性在面对困境时的坚强与不屈。

诗歌中的女性形象也常常被用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反思和对道德观念的追求。

例如《小雅·黍苗》中的“黍稷重且敷,稷黍重且良。

黍稷重且多,鞋带重且多。

”表现了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希望女性可以得到应有地位的赞扬。

同时在《小雅·出车》中的“子之丰狡,不日于田。

子之寿缶,綵軘其俎。

”中表现了对女性的善良和勤劳的赞美,展现了古代社会对女性美德的追求。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1. 引言1.1 《诗经》中女性意识探析《诗经》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诗歌总集,记录了古代社会各个方面的风土人情,其中也包括了女性的形象和意识。

通过对《诗经》中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古代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扮演的多样角色,以及她们的情感表达、权利地位以及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女性意识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变迁与传承,同时也对当代女性提出了一定的启示。

通过研究古代文献,我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女性主体意识的重要性,以及历史上女性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诗经》中女性意识的探析,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貌,还能够启发当代女性在现代社会中追求自我价值和权利。

通过对《诗经》中女性意识的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入地探索女性在历史长河中的地位和作用。

2. 正文2.1 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女性形象的多样性在《诗经》中得到了丰富的展现。

在《诗经》中,女性形象多种多样,有贤淑温柔的女子,也有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

在《卫风》中,有如《硕人》中的女性形象,她们聪明智慧,善于辞令,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而在《邶风》中,又有如《桃夭》中的女性形象,她们纯洁贤淑,温柔婉约。

《诗经》中还描绘了勇敢坚强的女性形象,如《周南》中的女子,她们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坚毅和勇敢。

通过对女性形象的多样性描绘,诗人们展现了女性的多面性和丰富性,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思考和启示。

2.2 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在《诗经》中是一个重要的主题。

诗经描绘了女性在古代社会中的多种角色,包括母亲、妻子、姐妹等。

在《诗经》中,女性在家庭中承担着照顾家庭、孩子和丈夫的责任,她们被描绘为勤劳、贤良、忠诚的形象。

在社会中,女性则有着辅助男性、助夫辅佐子的角色。

她们在经济活动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在田园劳作、织布等方面表现出色。

诗经也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对女性的压迫和束缚。

在一些诗篇中,女性被描绘为受男性控制和摆布的对象,她们往往需要顺从丈夫或家长的命令,缺乏自主权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姓名:__崔恩艳__学校:洛阳电大伊川教学点学号:_**************_指导教师:__鲁慧娟__定稿日期:__2010年6月__浅析《诗经》中的女性意识崔恩艳摘要:《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商、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

那些在《诗经》作品中蕴含的三种女性意识状态:独立意识、依附意识、反抗意识,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不同时期的女性意识都有所不同,但都呈现着各自的人格魅力和独特的女性特征。

关键词:《诗经》婚姻制度女性意识封建礼教影响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所有制形式上,在生存的社会条件下,耸立着由不同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世界观构成的上层建筑。

”在《诗经》产生的年代,我们的先人在自然条件相当艰苦的黄河流域以宗法制度为核心建立起一个农业社会。

这个社会为了生存发展,需要强大的集体力量,需要内部秩序的稳定与和谐,而相应地需要抑制其社会成员的个性自由和与之相联系的浪漫幻想。

正是在这种“生存的社会条件下”,形成了《诗经》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并且,由于中国——尤其中原社会的基本特点维持甚久,作为中国文学重要起点、又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经》,其特色对于后代文学的影响,也就非常之深远。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是古代韵文的灯塔,是诗歌的泉源,它以其丰富的文化内容、广泛的创作题材和完美的艺术形式,向我们生动地展示了殷、商、周社会历史的立体画卷。

它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已经远远超出文学的范畴。

随着封建宗法制度的逐渐确立,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而这些,在《诗经》作品丰富的女性意识形态变迁中具体体现了出来。

爱情的不自由,男女的不平等,是随着私有财产的形成和父系氏族的确立而逐渐产生和发展的。

《诗经》时代,礼教制度没有封建社会那么严厉,但是绝大部分的妇女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在家从父出门从夫是当时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女子成为男子的附属品也是正常现象。

男女的爱情婚姻有自由的颂歌也有悲怆的哀声,而在这所有的背后受到伤害最深的还是妇女。

由此产生了《诗经》中描写女子婚姻不幸的诗和弃妇诗。

《诗经》里所述的夫妻婚变,除了《我行其野》是弃夫所写外,其余皆为弃妇口吻,而女子被弃的原因,只有《中谷有蓷》一首诗出于生计所迫,其余都起于丈夫的喜新厌旧,无情背德,妻子的芳华稍逝即被视为色衰。

以《邶风·日月》、《卫风·氓》为例。

米利特曾在她的博士论文《性的政治》中从意识形态、生理、社会学、阶级、经济、教育,以及文学艺术和宗教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考察和理论清理,以大量的事实证明,在当今社会中,男性和女性在心理气质、性别角色和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区别都不是先天决定的,而是由一种后天的文化形成的。

这种现代化的观点亦可以用来解释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各种各样女子意识形态变迁的因由,以及社会形态对古代女性意识的影响。

《诗经》中的女子极具个性化,既有处于家庭支配地位的赘婚之女,也有哀怨凄婉的弃妇形象;既有天真烂漫的少女,也愁肠百转的待嫁女;既有不畏世俗流言,为爱义无返顾的女孩,也有顾虑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安于天命舍弃爱情的女子。

无论是何种形象,其意识形态都颇受当时社会范畴中婚姻制度与父权思想的制约,表现出特定的时代性。

女性意识是指女性作为主体在客观世界中的地位、作用和价值的自觉意识。

它是激发妇女追求独立自主、发挥主动性、创造性的内在动机。

女性意识具体地说,是指女性能够自觉地意识并履行自己的历史使命、社会责任、人生义务,又清醒地知道自身的特点,并以独特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肯定和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和人生需求。

女性意识将“人”和“女人”统一起来,体现着包含性别又超越性别的价值追求。

女性意识的内容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环境的变迁而不断的变化充实。

当代社会的转型期,女性意识较之以前的任何时期自觉性更强,内涵更丰富了。

一、分析《诗经》里三种不同意识的女性特征(一)女性的独立意识女性的独立意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逐渐产生的,在妇女在社会上有了一定的经济地位时,她的精神状态才会有一些的复苏,才会有一定的时间去思考去看待问题,看到自己所处身的位置。

她学会了审时度势,学会了怎样去释放自己的人格魅力,在对待爱情、婚姻方面她站在了主动的位置,游刃自如。

从古到今,社会的结构看来还是建立在男权制基础上的。

在女权主义者看来,男性是社会的主体,女性则被置于社会配角的地位。

女性是社会的第二人,是附庸品,是男性的陪衬。

很多文学作品里,也是把女性形象围绕在男性形象的塑造之中,服务于男性。

但在《诗经》中,却出现了许多体现女性完全独立自主意识的诗篇,在某些篇章中,女性是审视者,男性则成为“被看”的“他者”。

如《诗经》中的《箨兮》、《著》等即是用此类视角进行描述。

女权主义所鼓吹的狭义的“女性意识”,表现为女性以自我为中心,将自己置于与男性平等甚至高于男性的地位,从而体现出女性的独立人格。

具体的表现篇章如《褰裳》、《柏舟》等篇。

这里描写的少女,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男子追求,她们就会大胆地毫无顾忌地向男子主动求爱,这些少女丝毫不掩饰求偶的急切心情,大胆地表示,这是怎样的女子啊!她渴望爱情,就坦率地表白,就主动、大胆地追求。

应该指出的是,这种主动追求是出自于内心爱的萌动,她们把自己比作熟透的梅子,呼唤小伙子们快来采撷。

这种对爱情的热烈追求,顺乎人性自然地发展着,不受任何礼法的约束,无需遮遮掩掩,让恋人用“褰裳”涉水这一行动来证实爱情的真诚,坦率中带着一点野味儿。

这些都是这时女性独立意识的表现。

(二)女性的依附意识在男权社会,政治,经济都处于依附地位的女性产生对男性的依附意识是很自然的事。

但是在女权主义者看来,这种以男性意识为中心的思想正是她们要批判和颠覆的压迫性意识。

而身为女性,认同并附和这种意识,对于分析和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和奴役,无疑具有更深刻的解剖价值。

《诗经》中的《竹竿》、《伯兮》等诗篇即是对此类话题的延伸②。

《伯兮》中写一位妻子深切怀念远征的丈夫,全诗四章,逼真的表现了一位感情笃挚的思妇形象。

首章写她为丈夫是国家的有用人才而自豪,见出她对丈夫相爱之深。

这也是她日夜思念的感情基础;次章笔锋突转,写丈夫走后自觉生活空虚乏味,连日常不可少的梳洗打扮也无心去做了。

诗人以“首如飞蓬”这个生活中的典型细节,非常形象地展现出她内心的痛苦;第三章巧妙地运用比喻和反衬手法把她思念的深情具体化;第四章更是以幻想得到一种使人忘忧的草,来反衬出她的痛苦无法解脱,从而唤起读者对她的深刻同情。

这是一个典型的家庭主妇的悲哀,男人就是她的活动中心。

丈夫不在就让她觉得孤立无依,生活聊无兴趣,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可见,女性的依附意识之强烈,而造成这一结果的还是男权社会的强势给女性以思想的主宰。

在古代的女子,都遵循着三从四德封建礼教所给予妇女的一种思想枷锁和行为规范。

女性没有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地位,只是作为附属品,承载着传宗接代的重担,也充当着男人的财物,有时也是一种战利品被炫耀。

在这重重的牢狱中她们已经麻木,接受了这受剥削、受压迫的命运,只要能有自己的一口饭吃,不被饿死,就没有别的什么精神意识了。

这就是古代妇女的卑贱地位所致的悲惨命运。

(三)女性的反抗意识女性的反抗意识,是指女性在面对男权的压迫和损害时,表现出的自我意识和对压迫者的控诉与反抗。

由于这种反抗是被动性的,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因此其中所体现的女性意识也是有限的,挣扎的,矛盾的。

在《女权主义理论:从边缘到中心》这一本书中有这么一句话:什么是女子的命运?⑤是自由决定了她自己的的命运,摆脱了由他人控制的角色;摆脱了社会的压制性的约束,可以自由地充分表达她的思想,并且自由地把这些思想付诸行动。

社会发展史告诉我们,从父系氏族以后妇女就成为家庭的附庸,受到男性的支配和压迫。

到了奴隶社会,妇女的地位就更为底下。

但是从三从四德的束缚下,也不乏抗争的女子。

自古多情女子负心汉。

面对不幸,敢于控诉和抗争的女子,是生活的强者。

《氓》中描写了一个善良热情、忠厚纯朴的劳动妇女形象。

她很热情,虽然出于误会,但确曾热爱过氓,看不到氓便“泣涕涟涟”,看到了氓便“载笑载言”;她沉醉在爱情里,而“不可说也”;她见到氓急不可耐,便“将子无怒”,并答应他“秋以为期”,她很纯朴,纯朴到天真的程度,诚心诚意地将幸福与希望寄托在骗子身上。

只由于“言笑”的“晏晏”,“信誓”的“旦旦”,以及龟卜蓍筮的一点儿好兆头,便“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出嫁之后,虽含贫茹苦,夙兴夜寐,受到百般折磨,以至“叶黄而陨”,但还是爱着氓:“女也不爽”;然而氓却变了:“士贰其行”。

她忍受着贫困和虐待,精神受到悔辱,自尊心受到损伤,又不能从兄弟那里得到安慰,相反地还不时听到风言风语的嘲笑。

这就激发她对自己发出“不思其反”的感伤,对男人引起“二三其德”的蔑视。

这是忠厚女人的感伤:“躬自悼矣!”这是善良女人的蔑视:“士也罔极。

”在感伤蔑视的推动下,她咬定牙根,站立起来!“反是不思,亦已焉哉!”这是对恶人的指斥,对恶德败行的揭发,这是一种斗争情绪的表现。

一个两千多年前的古人可以把一个虚伪男子的爱情看得那么透彻,实在是不简单。

在那个年代,一个女子要承受怎样的冷嘲热讽才可以具备独自回娘家的勇气?离开是她最后的选择,出走,毕竟还有一线希望。

她是一个有思想的女子,更是空谷里的奇葩。

通过这形象,反映了私有制度特别是封建制度对妇女的悔辱和损害,反映了妇女特别是劳动妇女的悲惨命运,从而表现了女性反抗压迫的意志。

中国的女子在父权制家庭长大的过程中有了女权意识,她们既从外面往里看,也从里面往外看,这样通过生活中印在她们意识中的整体观便为她们提供了一种反抗的世界观。

6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物极必反就是这个道理。

太压抑了就要出头,她们开始反抗去争取自己的命运,自己的自由。

一切只有了自己掌控,才能摆脱别人的压迫。

如上述的《氓》中的女子即是以具备此类意识的形象出现于诗中的。

二、《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有着与其他历史阶段泾渭分明的区别特征(一)《诗经》的时代,是女性意识处于刚刚抬头的原始状态从一开始的萌动阶段,《诗经》时代的女性意识就向世人展现了自由意识的强大生命力。

《诗经》中表现纯真爱情的民歌很不少,而且表达方式大多具有质朴、热烈而大胆的特点。

如《郑.溱有》写了青年男女邀伴春游,互相调笑,最后“增之以芍药”以示相好;再如《陈.东门之枌》里透漏了陈国习俗酷爱歌舞,青年男女借舞会自由寻找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