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

合集下载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结合具体案例,如珠三角,分析产业集群现象及对地区竞争力的影响
珠三角是中国最具有代表性的产业集群之一,以制造业为主要产业。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是指相邻区域内存在大量同种经济活动所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通过区域内企业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形成了独特的产业链,提高了整个地区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对地区竞争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一方面,产业集群在吸引外资和扩大国际市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形成了庞大的产业链,遍布了产品设计、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并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创新人才加入,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另一方面,产业集群也提高了地区吸引人才的能力。

在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所形成的知识转移和人才流动,有助于提升地区内企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也吸引了更多的人才来到这里工作和生活。

然而,产业集群的存在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由于大量的企业集中在区域内,会带来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如用水和排放污水的问题。

此外,在经济危机或行业内部的结构性调整时,过度集中的产业集群也可能会导致失业、经济下滑等问题。

总的来说,珠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现象明显提高了地区的经济活力和国际竞争力,但也需要在区域协调发展、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引导和管理。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泛珠三角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泛珠三角区域涵盖了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九个省区以及香港和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之一。

该区域在产业发展方面呈现出多样化和差异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阔的市场潜力。

从产业结构来看,泛珠三角区域的产业结构逐渐优化。

第一产业在区域内仍占有一定比重,尤其是在一些农业资源丰富的省份,如四川、江西、湖南等地,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使得农业生产效率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也有所提升。

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等新兴农业模式逐渐兴起,为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第二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

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拥有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电子信息、家电、汽车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同时,四川、湖南等地的装备制造业也发展迅速,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和品牌优势。

随着产业升级的推进,传统制造业正朝着智能化、高端化的方向转型,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第三产业在泛珠三角区域的比重不断上升。

香港和澳门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旅游中心,服务业发展成熟。

广州、深圳等城市的金融、物流、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也蓬勃发展。

旅游业成为区域内多个省份的重要产业,如广西的桂林山水、云南的丽江古城等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

此外,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新兴服务业态也不断涌现,为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动力。

在产业布局方面,泛珠三角区域各地区根据自身的资源禀赋和发展优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珠三角地区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开放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和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了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产业集群。

成渝地区凭借丰富的人力资源和强大的科研实力,在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航空航天等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

而西南和中南地区则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发展了能源、化工、冶金等产业。

在产业创新方面,泛珠三角区域不断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

产业集群案例产业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地区内,同一产业链上的企业集中分布,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密度的产业群体。

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通过几个实际案例来探讨产业集群的发展和影响。

首先,以中国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集群为例。

珠三角地区以深圳、广州、珠海等城市为代表,是中国最大的电子产业集群之一。

在这一地区,集中了大量的电子制造企业、零部件供应商以及相关的研发机构和服务企业。

这种集聚效应带来了生产成本的降低、技术创新的加速以及人才和资金的聚集,形成了强大的产业竞争力。

同时,产业集群也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

其次,以意大利的时尚产业集群为例。

意大利以米兰为代表的时尚产业集群,以其独特的设计理念、精湛的工艺和完善的产业链而闻名于世。

在这一地区,设计师、面料供应商、加工厂、品牌商等各个环节紧密合作,形成了高效的产业集群。

这种集群效应不仅带动了意大利的时尚产业发展,也成为了国际时尚产业的引领者和标杆。

再次,以日本的汽车产业集群为例。

日本以东京、名古屋、大阪等地为中心,形成了世界知名的汽车产业集群。

在这一地区,集中了丰田、本田、日产等知名汽车制造商,以及大量的零部件供应商和相关服务企业。

这种产业集群的形成,不仅提升了日本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形成了相互促进的产业生态系统。

最后,产业集群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竞争激烈,合作与竞争的平衡需要谨慎把握;产业集群外部的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的不确定性也会对产业集群的发展造成影响。

因此,产业集群需要不断创新,加强合作,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综上所述,产业集群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对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和提升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以上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产业集群对于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也需要我们认识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以期更好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

中国各产业主要分布地区

中国各产业主要分布地区

1、电子信息产业: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地区和以四川、陕西为主的西部地区是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最为发达的地区,也是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主要聚集地;2、传媒影视音像:北京、上海、广州,这三座城市是中国经济文化发展的前沿城市3、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我国的纺织服装及毛皮制造产业集群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主要是浙江、江苏、福建、广东、山东五省,其他零星分布在中部和东北部皮革羽毛绒制品行业属于产业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其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中部的河北、河南,西部的重庆、宁夏4、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东部沿海地区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集群集中度最高,特别是山东、浙江、福建和广东;中部地区集中在河北、山西、内蒙古、河南、湖南、湖北和四川境内;从城市分布构成来看,也集中靠近材料消费需求较大的城市;由于建材、陶瓷、玻璃产业集群对资源的依赖较强,因此有从东部转向中西部的趋势5、机械制造业:我国机械制造业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东北、山西、湖南、湖北这类重工业基础雄厚的地区,由于沿海城市重工业基础普遍薄弱,加之竞争激烈,劳动力成本也不再具优势,因此我国机械制造产业集群正有向中部和东北地区转移的趋势;6. 家电产业:主要分布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胶东半岛,其中以广东、浙江、山东几省最为明显7、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我国的汽车产业集群分布在五大区域:长江三角洲、珠三角地区、东北地区、津京地区和华中地区;长江三角洲区以上海为龙头8、金属制品业我国的金属制品产业集群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浙江、广东、江苏、山东,在河北、湖南也有零星分布;9、木材加工及家具制造业我国的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集中于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其他分散于中部的河北、湖北等;家具制造产业集群集中在广东、福建,其他分散在中部的河北、辽宁、浙江.10、软件及计算机服务业我国的软件和计算机产业集群多依托于城市,主要分布在各省会城市和各省内的一些大型城市,其中北京、上海、深圳、南京、成都、济南等地的集群规模较大,发展较快;11、石化产业我国石油加工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分布广泛,东北地区依托本地丰富的石油资源和国家重点扶持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发展了以重化工业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东部沿海的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地区开采海洋原油西部的内蒙古、甘肃、宁夏、新疆,由于工业基础、科技能力薄弱,以单一、初级的石油天然气加工形成产业集群,下游产品较少;12、食品饮料制造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山东、江苏、广东、福建和中西部的内蒙古、河北、河南、两湖地区都有集群出现;从分布图上可以看出,食品行业的产业集群主要集中在重要的农业粮食产区或人口密集的大中型城市13、文教体育用品及工艺品制造业我国的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产业集群主要分布在东南沿海传统手工艺较发达的浙江、福建、广东和湖北;14、现代服务业我国的现代金融业集群分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我国的商务会展集群京津地区依靠北京政治中心的优势,上海、杭州依托长江三角洲地区雄厚的工业基础,广州、深圳毗邻港澳,经济开放程度较高,成都依靠中西部丰富的资源和文化渊源构成了我国商务会展的四大集群区;我国目前的物流业集群还集中在东部的沿海城市;15、冶金制造业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中南地区、西南地区都是以政府牵头建立的大型国有冶金企业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区16、医药制造业以天津、西安为代表,主要分布在中西部以中成药为主,东北地区中西医药结合,沿海东部地区的海洋药品17、造纸印刷业我国造纸印刷工业形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环渤海三大产业集群,并已成为广东、浙江、江苏、山东、福建的支柱产业;其他零星分布于中部的河北和西部的重庆18、工业品综合市场、农副食品市场、小商品市场主要集中分布在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区域内,其他分散在东北、中部省会城市;补充:中国电子商务年鉴 2009浙江:在全国3000余家行业网站中,浙江就占到21%,其次为北京、广东、分别占20%和18%;浙江行业网站主要集聚杭州、金华、温州三大地区;行业分布在化工、纺织皮革、包装印刷、机械、服装服饰、医药健康、环保纸业、家居、工艺饰品等领域;中国化工网、中塑在线、金蚕网、中国服装网等已成为国内行业网站的领军者;杭州电子商务应用覆盖了工业、旅游业、商贸业、农业、对外经贸等重点行业;河南省:中华粮网已成为全国粮食行业最大的门户网站;吉林、宁夏、甘肃、山西、宁夏、天津、福州等省市粮食成交额达亿余元;广州:是中国钢铁的大型生产地和集散地之一,年消费量达4000万吨以上,网上钢铁交易额占全年钢铁交易总额的40%;此外制造业、批发零售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的网上交易迅猛发展,阿里巴巴也在广州落了户;东莞的制造业具有种类多、配套齐的特点,许多产品在世界上占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多数的轻工产品,如服装、鞋类、玩具等都可以在东莞企业群体的"工业,“东莞制造”已成为中国IT制造的代名词生物链"中找到其相配套的行业和产品;特别是东莞的电脑资讯产业,为全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另外还有南派服装之城、东方家具之都、中国毛织名镇之称;陕西省:农产品连续5年保持了30%以上的增长速度,其中陕西的浓缩苹果汁出口已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占全国的50%以上;长春市:汽车产业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取得突破安徽:不少行业龙头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开始起步,宁国中鼎集团、凤形集团厦门:港口外向型经济主导城市,商贸物流业比较发达中国玩具业重点区域:广东省、江苏、青岛、义乌、云和重点企业:美国美泰玩具公司丹麦国际乐高集团日本任天堂游戏机公司汕头迪士嘉玩具有限公司广东奥迪玩具实业有限公司江苏好孩子集团公司珠三角的服装纺织行业主要集中在南海、西樵、虎门等。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

长三角VS珠三角赵海菲苏州科技学院经管学院改革开放30多年来,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方,也是经济最富朝气和活力的地区。

目前,两个地区初步形成了比较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区域竞争优势,形成了各自具有时代、地缘和文化特色的经济运行模式和产业结构特点,我们将从地理差异、产业结构、经济总量和人均经济总量、对外贸易结构、发展模式这几个方面来比较和分析两者。

一.地理差异:长三角和珠三角都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东临太平洋,虽然它们只占整个中国面积的1.5 % ,但生产总值超过了1/ 3 ,进出口贸易额超过60 % ,在全国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个区域发展条件、特色优势各不相同,互补性很强。

珠三角毗邻香港和澳门,具有较强的对外开放优势,可以接受港澳经济辐射,承接港澳产业转移,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外向型经济发达,是连接内地与国际市场的桥梁和纽带。

珠三角尽管其经济活动空间布局具有高度集中的特征,但它在发展过程中对国际市场比较倚重,对国内的扩散作用则相对较弱。

图1:珠三角地区长三角背靠广阔的内地市场,内源型经济发展速,可通过长江进行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合作和交流,又可通过发达的铁路系统、公路系统及航空运输与全国进行经济合作。

长三角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扩散作用强于集聚作用,因而其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表现出了大范围的空间扩散特征。

图2:长三角地区二、产业结构:长三角与珠三角根据自身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及比较优势等不同因素,在产业结构上形成并发展了不同特点的主导产业与产业集群特点。

珠三角的优势产业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信息、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这些产业在珠三角的经济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珠三角的制造业初步形成了以产业聚集为特色,以广州、深圳为核心,以中部都市区、珠江东岸、珠江西岸都市区为基础的产业地理布局。

以广州为核心的中部都市区,是全区政治、科教、文化及金融中心,也是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的第二产业基地。

产业分工趋势

产业分工趋势

产业分工趋势产业分工趋势是指不同企业或不同地区在产业链中承担不同任务或功能的趋势。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产业分工越来越重要。

它既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国际竞争的重要基础。

本文将从全球范围、国内范围和行业范围三个层面探讨产业分工趋势。

一、全球范围的产业分工趋势1. 跨国公司的崛起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国公司日益崛起,它们通过分工和合作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并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跨国公司将研发、生产和销售环节分散在不同国家或地区,以利用各地的资源和优势。

例如,某些发达国家主要从事高附加值的研发和设计工作,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低成本的生产和组装工作。

2. 服务业的国际分工服务业的国际分工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许多发达国家已经将制造业外包到发展中国家,而他们自己则专注于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如金融、咨询、技术支持和创新等。

这种分工方式有助于提高整体效能和竞争力。

3. 供应链的全球化全球范围的供应链已成为产业分工的重要方式。

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企业通过供应链合作实现资源的共享和优化,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缩短交货时间。

供应链的全球化通过合理安排生产、加工、运输和分销环节,让各方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挥最大的优势。

二、国内范围的产业分工趋势1. 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在国内范围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也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发达地区主要从事高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如电子、航空、金融和咨询等。

另一方面,相对欠发达的地区则主要从事传统的加工制造业和资源开发等。

这种地区间的产业分工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和提升整体竞争力。

2. 产业集群的形成产业集群在国内范围内逐渐形成,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产业集群是一种集中了同一行业或相关行业的企业和机构的地区,它们通过共享资源、合作创新和交流学习来提高整体效能和竞争力。

例如,珠三角地区的电子产业集群、华北地区的钢铁产业集群和长三角地区的汽车产业集群等。

3. 服务业的快速增长随着国内需求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型,服务业的份额逐渐增加。

以产业集群化提升珠三角区域竞争力

以产业集群化提升珠三角区域竞争力


要: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 经济一体化 两大潮流的 日益深化 , 合作与发展成 为当今世界的主流 , 中国融入 区
域合作潮流的步伐也正逐步加快 。 如何 以产业集群化提升珠三角区域竞争力, 是珠三角地 区当前面对 的问题 , 也是面
l 的机遇 , l 盏 这需要在 明晰产业集群理论的渊源及 其意义的基础上 , 结合对珠三 角地 区产业集群 的现状及 其存 在 问题 的分析 , 方能得 出具有一 定操作价值 的相 关对策。 关键词 : 产业集群 ; 珠三角区域 ; 竞争力

为著名的有 阿尔弗雷德 ・ 马歇尔 ,他系统地 研究 在特定区域 专业化产业集 中的现象 , 为企业 最初聚集在一地区的原 因 认 是为追求低成本 、 周边地区地理位置的便利等 。而真正把“ 产 业集群” 这一词提 出来的是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 ・ 波特 。
波特教授在 19 9 0年《 国家竞争优势》 一书中把产业集群定义 为在某一特定领域 内互相联系 的、 在地理位置上集 中的公 司 和机构集合 , 它包括一 批对竞争起着 重要作用 的 、 互联系 相
孵 化器 。

二 、 三角产 业集群 发展概 况 珠
改革开放以来 , 珠三角地 区得到了快速发展 , 其经济地位 在全省是极其重要 的。2 0 0 6年珠三角人均 G P达 59 8美 D 0 元, 已高于 2 0 0 5年世 界中上等收入国家平均 56 5 2 美元 的水 平, 非农产业 占 9 .%, 72 比重已接近发达 国家水平 , 非农就业 比重达 8 . 62 %。取得这样重大成就 ,产业集群的作 用功不可 没 。产业集群作 为珠 三角经济 发展 的一 大特 色和竞争优势 ,
2特色产业集群的稳步发展 和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异军突 . 起 。目前珠三角地区的特色专业镇模式 , 主要 以专业化产 品、

我国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

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珠三角地区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出现集群经济形式的省份之一, 经过20 多年的发展, 珠三角地区也形成了规模大、层次高、能力强、数量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

在发展过程中, 许多产业集群突破了原来的行政区划分范围, 迅速向周边扩散, 形成了带状产业集群或集团式产业集群, 这些产业集群更进一步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一)起步阶段(20 世纪80 至90 年代)。

在改革开放初期,珠三角凭借其具有的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通过“三来一补”、依托当地各种资源、民营企业崛起等,形成了产业集群的起步阶段。

一是以深圳、东莞、惠州等珠江东岸城市为代表的在“三来一补”基础上形成的外向型加工业集聚区。

自20 世纪80 年代开始,香港加工业出现土地紧张、成本上涨等急需解决的问题,而珠江东岸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香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这也成为珠三角承接境外产业转移的先机。

在这一有利时期,珠江东岸地区发展出一大批以简单代工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东莞虎门服装、大朗毛织、惠州纺织服装等产业集群。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中后期,珠江东岸地区又承接国际及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转移,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如东莞石龙电子、石碣电子、常平光电等集群。

二是以佛山、中山等珠江西岸城市为代表的以民营企业为主体的内向型产业集群。

相对于珠江东岸的几个城市而言,珠江西岸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弱,接受港澳台产业辐射的影响较少,外资企业与境外各类要素流入也较少。

但这些地区鼓励和引导集体所有制及非公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民营企业为主体、内向型发展的产业集群。

如佛山容桂、北滘等镇区的家电产业集群,南庄、石湾的陶瓷产业集群,西樵纺织产业集群,大沥的有色金属加工业产业集群,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大涌的家具产业集群,东凤、南头的家电产业集群等。

(二)快速发展阶段(20 世纪90 年代至2008 年前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东省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通过各种手段,扶持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群,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遍布全省的不同层次,不同规模的产业集群成为各市、县的经济重心,对广东省制造业在我国乃至世界上地位的确立和提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然而,随着广东省工业化阶段的向前推进,国际经济发展环境的变化对广东省经济增长方式要求有所提高,广东经济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转型阶段,表现为广东产业发展正处于由过去的数量扩张为主的发展方式,向今后的以质量效益为主的发展模式转变的阶段,这将赋予广东省发展产业集群以新的内涵,因此必须重新定义符合珠三角发展新阶段的产业集群的概念。同时,要在把握经济全球化的新趋势的基础上,在新的经济循环和产业升级调整中抓住机遇,更好地发挥产业集群在保持和提升珠三角产业竞争的优势地位,从而实现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2、 初步形成了一批具有高新技术优势的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创新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归功于高新技术优势产业集群。如广州的生物医药产业龙头企业---广药集团,其规模已居全国同类企业前列,培育壮大了达安基因、达瑞抗体、天普生化等一批生物技术行业龙头企业,在许多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国内具有较强的竞争力,成为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环境和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
定产业的集中布局和规模效益的提高,这些园区的创建吸引了相关行业的企业和项目在园区内集中布局,再加上相应的专业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和鼓励性优惠政策,有利于扩大行业规模,提高经济效益和行业竞争力,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例如广州高新区、深圳高新区、中山火炬区、江门近古洲民营科技园。
2、 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集约化发展的主要方向。例如中山市南头镇的家电
产业集群,南头镇附近集聚着长虹、TCL、美的、科龙、格兰仕等中国五大家电巨头品牌的生产基地,具有良好的家电产业发展氛围,具备了家电产业发展的资源优势、人才优势、信息优势和规模优势。
3、产业转移工业园成为创造性的解决珠三角产业集群升级和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培育问题的主要手段。例如佛山禅城南庄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东莞石龙的产业转移工业园、中山火炬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已开始动工兴建。
(三) 产业集群内部创新体系逐渐完善
1、 市场竞争和政府推动成为珠三角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动力。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企业需要通过企业间结盟或与院校,科研机构联合进行技术攻关,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使其产品紧随市场需求而不断升级换代,培育企业的竞争优势,这是珠三角产业集群创新能力提升的直接动力。但产业集群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所以为了促使产业集群的不断升级,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动。
(二) 纺织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完整。重点集群在广州、佛山、中山、东莞和江门等市所属的40个镇,这些集群企业于港澳市场结合紧密,信息灵通,跟进国际流行趋势。如中山沙溪的休闲装,深圳女装,盐布的内衣,南海西樵的面料,东莞虎门的服装,大朗的毛针织,佛山环市的童装等等。
(三) 建材产业集群规模较大,品种齐全。如佛山建筑陶瓷、开平卫浴、顺德涂料等产业集群,建材工业集群的形成,对增强珠三角建材产品的竞争力,占领国内市场,参与国际贸易,增强竞争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三、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特点
(一) 已经跨越了增长和趋同阶段,开始走向成熟
1、 产业集群的规模逐渐扩大,形成围绕某一核心环节的比较完整的产业链。
在一个产业集群内,一个企业只从事产业链条中的一个或几个专业环节,通过专业分工和协作可以使产品的生产成本迅速下降。这也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重要体现。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向上下游拓展,逐渐形成了围绕某一核心环节的较完整的产业链。比如东莞市虎门镇的服装产业集群,每年销售的服装约占广东省的30%,约占全国的20%,虎门已成为以服装产业为龙头、以商贸流通业为主体、相关行业配套齐全的纺织服装生产、销售产业集群基地。除此之外,虎门现有大型专业服装批发商场、各类面料辅料批发市场、国际面料交易中心,还拥有织布、定型、漂染、拉链、绣花、纽扣、配件等服装产业配套行业,各类服装咨询、培训、推广机构,以及专业物流、仓储、配送、货运公司。虎门服装市场形成了完善的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服装产业结构网络。
(八) 以三大外资汽车公司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一是依托广州本田、广州丰田和东风乘用车公司,形成广州经济开发区、花都和南沙等轿车生产基地,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的珠三角轿车产业集群;二是以广州羊城、骏威、佛山粤海、东莞永强等企业为中坚,以客车、载货车、专业车生产为主已经形成规模生产;三是围绕与汽车企业相配套,从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入手,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汽车零部件生产领域发展南海汽配园、中山火炬汽配工业园、深圳龙岗和惠州大亚湾等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的建设,形成以广州为中心,环珠江三角洲企业零部件产业带;四是充分利用广州、江门和佛山已经形成的摩托车产业集群优势,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2、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形成轻型化的外源型产业集群。外源型产业集群主要是抓住国际产业转移机遇,利用政策和区位优势,大力引进三资企业而形成的,其产品销售基本以国际市场为主。珠江东岸的深圳、惠州和东莞等地区,从承接香港加工业转移起步,发展出一大批劳动密集型的产业集群。
3、 内源、外源企业互动的带状重化工业集群逐渐形成。重型化是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内在要求,这既需要现有的重化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力度,形成核心竞争力,又需要通过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吸引大项目落户,以大型重化企业和大项目为龙头,形成重化产业集群。比如惠州的大亚湾石化区。
(六) 工业园区成为产业集群进一步发展的主要载体
工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园可集中打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而降低企业的成本和风险,促进相关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所以工业园区一方面是培育产业集群形成的生长点和发动机,另一方面也是促进产业集群进一步良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手段。
1、 工业园区成为新的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要组织形式。工业园区促进了某些特
(四) 珠三角家电产业集群发展迅速。大小家用电器产品门类品种齐全,多种家用电器产品的制造能力在全国名列前茅,在国内市场也占有重要地位。期间培育出一批在国内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核心企业和享有高知名度的著名品牌,如空调业的格力、美的;微波炉业的格兰仕;小家用电器业的美的等。
(五) 电子信息产业集群面向国际市场,产业链比较完备。以东莞、深圳、广州和惠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电子计算机制造基地;以深圳、广州为中心基本形成了通信设备制造基地;以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和中山为中心基本建立了家用视听设备制造基地,已建成珠江三角洲、深圳两个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佛山市显示器件、惠州视听产品、顺德家用电子产品三个国家级产业园,拥有TCL、康佳、创维、步步高等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上均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和品牌。
2、区域品牌的培育成为我省品牌带动战略工作的亮点。产业集群是产业组织的重要形式,是珠三角产业的特色和重要的优势体现。解决中小企业创建品牌能力薄弱的有效办法就是创建区域品牌。依托产业集群,创建区域品牌,是近年广东省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工作的一大亮点。例如顺德区努力打造“顺德家电”区域品牌,区政府出资,以“顺德制造”的形象集体参加德国科隆展,向全世界展示顺德家电的整体形象。
(四) 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企业或区域品牌的建设
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凭借先天的成本优势,迅速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从而培育出许多著名的产品品牌,区域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也得到了扩散,强化了产品品牌。在区域品牌和产品品牌的良性互动中,极大的提升了集群的竞争力。
1、 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知名度的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在企业的精心培育和政府的推动下,珠三角产业集群内涌现出了一批产品品牌和企业品牌。佛山市南海区的盐布,在2002年底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授予“中国内衣名镇”的称号。经过多年的培育,已涌现出众多的内衣品牌,其中嘉莉诗、沙莲妮、紫兰蒂、姊妹花、美思等企业先后获得“中国内衣消费主导品牌”、 “广东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并且成功主办了两届“中国(南海)内衣模特大赛”和“首届中国国际内衣博览会暨2002中国南海(盐布)国际内衣文化节”,使其内衣品牌的知名度迅速扩大,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知名的内衣之都。
(二) 以轻型化为主,重化工业产业集群逐渐形成
1、 依托民营经济的发展,形成轻型化的内源型产业集群。内源性产业集群主
要是抓住改革开放初期国内产品短缺的机遇,利用政策等优势,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民营企业而形成的。内源型产业集群的技术来源主要依靠国外先进技术,或者得益于国营企业、大学和科研院所的技术外溢。这样的发展环境和技术条件决定了珠三角的内源型的产业集群的轻型化和劳动密集的特征。
(五) 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在珠三角产业集群中处于领先地位
1、以集群为基本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广东省高新技术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集群特征,全省高新技术以珠三角地区的深圳和广州为龙头,带动其他的地区高新技术的发展。珠三角东岸的广州、深圳、东莞、惠州形成了“电子信息业走廊”,西岸的佛山、中山、珠海形成了以电器、机械及专用设备制造为主导的产业链,具有较强集群效应。
钱淑芳
(华南师范大学增城学院, 广东广州 511363)
摘 要: 广东省是国内最早出现集群经济形式的省份之一,经过20多年的发展,珠三角地区也形成了规模大、层次高、能力强、数量多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许多产业集群突破了原来的行政区划分范围,迅速向周边扩散,形成了带状产业集群或集团式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更进一步地促进了珠三角地区的发展。
关键词: 产业集群;珠三角 ; 经济发展
一、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香港加工区在20世纪60-70年代迅猛发展,到了80年代开始出现土地紧张、成本上涨等问题,需要进行产业转移。珠江东岸地区由于区位优势和政策优势,成为香港产业转移的首选地。正是抓住这一机遇,珠江东岸地区发展出一大批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如东莞虎门的服装产业集群,大朗的毛织产业集群,惠州的纺织服装产业集群等,到了20世界80年代中后期,珠江东岸地区又承接了国际及台湾地区电子信息产业的二次转移,逐渐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相对与珠江东岸的几个城市,珠江西岸的区位优势相对较弱,接受香港辐射比较有限,获得境外企业与要素流入的数量较少。但是这一地区也抓住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物资缺乏的机遇,鼓励和引导集体所有制及非公有制的发展,形成了一大批日用消费品产业集群。例如佛山容城、桂洲等镇的家电产业集群,盐布的内衣产业集群,中山小榄的五金产业集群,古镇的灯饰产业集群。在20世纪90年代,邓小平同志南巡谈话掀起了经济发展的新热潮,珠三角的产业集群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