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消防员考试:燃烧基础知识(题库版)

消防员考试:燃烧基础知识(题库版)

消防员考试:燃烧基础知识(题库版)1、单选通风孔洞愈多,各个通风孔洞的面积愈大、愈高,则热对流的速度()。

(A)愈快(B)愈慢(C)不变化(D)停止正确答案:A2、单选火焰的颜色与可燃物的含氧量有关。

(江南博哥)当含氧量达到()%以上的可燃物质燃烧时,火焰几乎无光。

(A)30(B)50(C)60(D)80正确答案:B3、单选不管何种形式的点火能量必须达到一定()的才能引起燃烧反应。

(A)浓度(B)密度(C)强度(D)速度正确答案:C4、单选通过降低火场空气中氧气含量的灭火方式称为()灭火。

(A)冷却(B)窒息(C)稀释(D)乳化正确答案:B5、判断题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儿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正确答案:错6、判断题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正确答案:对7、单选利用消除助燃物的原理,往着火的空间冲灌惰性气体、水蒸气等,这样的灭火方法称之为()。

(A)冷却法(B)窒息法(C)隔离法(D)抑制法8、单选()是指可燃的气体、蒸汽或粉尘与空气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浓度。

(A)爆炸浓度极限(B)爆炸(C)爆炸温度极限(D)自燃正确答案:A9、判断题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正确答案:错10、单选炸药爆炸属于()。

(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气体爆炸(D)蒸汽爆炸正确答案:B11、判断题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其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正确答案:错12、单选对于《政府核准的投资项目目录》以外的企业投资项目,实行备案制,除国家另有规定外,由企业按照()向地方政府投资主管部门备案。

A.资本流入原则B.分级审批原则C.建设项目的性质D.属地原则正确答案:D13、判断题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成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正确答案:错14、判断题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的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

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第一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概念和意义1.1 消防安全燃烧的定义1.2 消防安全燃烧的意义第二章火源与燃烧过程2.1 火源的分类与生成机理2.1.1 火源的分类2.1.2 火源的生成机理2.2 燃烧过程及其特点2.2.1 燃烧三要素2.2.2 燃烧的特点第三章燃烧的基本条件3.1 可燃物3.1.1 可燃物的分类3.1.2 可燃物的特性3.2 氧气3.2.1 氧气与燃烧的关系3.2.2 氧气的供应方式3.3 点火源3.3.1 点火源的种类3.3.2 点火源的作用与选择第四章燃烧的支持条件4.1 点火温度4.1.1 点火温度的定义4.1.2 点火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2 燃烧温度4.2.1 燃烧温度的定义4.2.2 燃烧温度的测定与影响因素4.3 燃烧的活性4.3.1 燃烧的活性定义4.3.2 燃烧的活性测定与影响因素第五章火灾的危害5.1 火灾的危害种类5.1.1 火灾对人员的伤害5.1.2 火灾对环境的影响5.2 火灾的危害机理5.2.1 火灾蔓延机理5.2.2 火灾烟气的危害第六章火灾的防控措施6.1 消防设备与装备6.1.1 消防器材的分类与作用6.1.2 消防器材的使用与维护6.2 消防系统6.2.1 消防水系统6.2.2 消防自动报警系统6.2.3 消防烟气排烟系统6.3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6.3.1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6.3.2 企事业单位的消防安全管理制度6.3.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第七章灭火与救援7.1 灭火技术7.1.1 灭火剂的种类和选择7.1.2 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7.2 灭火救援措施7.2.1 火灾现场的初期处置7.2.2 火灾扑救与逃生自救第八章灾害事故的预防与减轻8.1 灾害事故的预防8.1.1 安全生产与消防安全的关系8.1.2 灾害事故的事前预防8.2 灾害事故的减轻与应急处理8.2.1 灾害事故的事后救援与处理8.2.2 应急预案的编制与实施第九章案例分析9.1 火灾事故案例分析9.2 消防安全事故案例分析9.3 消防安全疏散演练案例第十章消防安全燃烧的未来趋势10.1 消防安全技术的发展10.2 灭火救援技术的发展10.3 消防安全培训与演练的创新结语以上是消防安全燃烧基础知识的大纲,希望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

燃烧和火灾基本知识燃烧基础知识及常见易错题全考点1 .燃烧是指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烟气的现象。

2 .燃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氧化还原化学反应,能燃烧的物质一定能够被氧化,而能被氧化的物质不一定都能够燃烧。

物质是否发生了燃烧反应,可根据〃化学反应、放出热量、发出光亮〃这三个特征来判断。

3 .燃烧的必要条件,即可燃物(密度、比表面积、厚度)、助燃物(不一定是氧气,如:氯、氟、氯酸钾。

也有少数可燃物如:低氮硝化纤维、硝酸纤维的赛璐珞等含氧物质)和引火源(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能源)。

引火源温度越高,越容易点燃可燃物质。

生产生活实践中引火源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链式反应(有焰燃烧都存在着链式反应)。

4 .燃烧的充分条件是:一定数量或浓度的可燃物,一定含量的助燃物,一定能量的引火源(汽油燃烧晶氐含氧量14.4%,乙焕3.7%β无论哪种形式的引火源,都必须达到一定的能量,即要有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热量。

汽油燃烧所需的最小引燃能量0.2mJ乙醛(5.1%)0.19mJ),相互作用。

5 .燃烧分为着火和爆炸两种类型。

可燃物着火一般有引燃和自燃两种方式。

6 .外部引火源(如明火、电火花、电热器具等)作用于可燃物的某个局部范围,使该局部受到强烈加热而开始燃烧的现象,称为引燃(又称点燃)。

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物质在外部引火源作用下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燃点。

物质的燃点越低,越容易着火,火灾危险性也就越大。

7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源的作用时,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为自燃。

一是自热自燃,例如煤堆、油脂类、赛璐珞、黄磷等物质。

二是受热自燃,例如油锅加热、沥青熬制。

受热介质达到一定温度而着火,就属于受热自燃。

在规定的条件下,可燃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自燃点。

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险性就越大。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目录一、燃烧概述 (1)二、燃烧要素 (2)1. 可燃物 (3)2. 氧化剂 (4)3. 点火源 (4)三、燃烧过程及阶段 (5)1. 燃烧过程的物理变化 (7)2. 燃烧过程的化学变化 (8)四、燃烧类型 (9)1. 扩散燃烧 (10)2. 预混燃烧 (11)五、燃烧反应方程式及计算 (12)1. 燃烧反应方程式的编写原则和方法 (13)2. 燃烧反应的计算方法与应用实例 (14)六、燃烧的应用与控制系统 (16)一、燃烧概述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过程,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以及人类生产生活中。

燃烧的本质是物质之间的氧化反应,其中包含了能量的转化与释放。

燃烧过程涉及三个基本要素: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

可燃物是燃烧反应的主体,助燃物主要是氧气,而点火源则是引发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

燃烧反应是一种放热反应,意味着在反应过程中会释放热量。

这种热量释放的形式多样,可以表现为火焰、热辐射等。

燃烧反应的速度和强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包括可燃物的性质、助燃物的浓度、点火源的能量以及环境温度等。

了解燃烧的基础知识对于防止火灾、控制燃烧过程以及有效利用燃烧产生的能量具有重要意义。

在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以及日常生活等领域,燃烧知识的应用十分广泛。

在发动机中燃烧燃料以产生动力,在烹饪中使用火来加热食物,以及在火灾发生时如何正确使用灭火设备等。

对燃烧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至关重要,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利用燃烧带来的好处,还能在紧急情况下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保护生命财产安全。

我们将更详细地介绍燃烧的相关知识和理论。

二、燃烧要素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通常涉及燃料、氧气和热量。

要使燃料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三个基本要素,即燃料、氧气和热量。

燃料:燃料是燃烧过程中产生能量的来源。

它可以是一种固体、液体或气体。

常见的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木材、纸张等。

燃料的种类和性质对燃烧过程有很大影响,不同燃料具有不同的燃烧特性和效率。

氧气:氧气是燃烧过程中的必要成分,燃料无法燃烧。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的形式
1 明火燃烧
2 非明火燃烧
明亮的明火是可见光的一种,通常是可燃物表面 的氧化反应导致的。
非明火燃烧指没有明亮火焰的燃烧形式,如炭化、 熔化、蒸发。
3 烟气燃烧
4 火焰燃烧
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产生的烟气是火焰中最重要 的组成部分之一。
火焰是燃烧过程中由可燃物和氧气生成的可见光 和热能。
燃烧的类型
化学燃烧
化学燃烧是指物质与氧气发生氧 化还原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和能 量。
物理燃烧
物理燃烧是指通过物理方式使物 质发生氧化分解反应,释放出能 量。
生物燃烧
生物燃烧是指生物体内的有机物 被氧化,释放出能量和二氧化碳。
燃烧的过程
1
燃烧的三要素
燃烧的三要素是可燃物、氧气和足够的温度,没有其中一项燃烧无法进行。
燃烧的安全问题
燃烧的危险性
燃烧过程中可能产生高温、燃 烧物飞溅、热辐射等危险因素。
燃烧的防范措施
正确使用和储存易燃物品,加 强火灾预防和探讨 如何预防和应对火灾事件。
2
燃烧的反应物
燃烧反应物是可燃物和氧气,可燃物氧化产生新的物质和能量。
3
燃烧的副产物
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副产物,如二氧化碳、水蒸气和烟气等。
燃烧的应用
燃烧的热力学应用
燃烧的环保用
燃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被用于发电、 发展清洁能源和减少排放是燃烧的
加热、工业生产等方面。
环保应用的重要方向。
燃烧的交通应用
燃油车和混合动力车中的燃烧过程 提供了动力能源,但也产生了尾气 污染。
《燃烧基础知识》PPT课 件
燃烧是一种化学反应,是物质在氧气存在下发生的剧烈氧化反应,常见于人 类生活和工业生产中。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燃烧基础知识》课件
持燃烧。
燃烧的效率
燃烧效率的定义
燃烧效率是指燃烧过程中有效能量与总能量之比,通常以百分比表 示。
影响因素
燃烧效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燃料类型、燃烧条件、空气供 应和燃烧设备的设计等。
提高燃烧效率的方法
通过优化燃料和空气的混合比例、改善燃烧设备的热工况、采用催化 燃烧等技术可以提高燃烧效率,降低能源浪费和污染物排放。
燃烧的安全措施
控制可燃物浓度
01
在工业生产中,控制可燃物的浓度在安全范围内,避免达到爆
炸极限。
通风与排气
02
保持工作场所的通风良好,及时排除可燃气体和粉尘,防止浓
度积累。
防火分隔与消防设施
03
设置防火分隔,配备消防设施,如灭火器、消防栓等,并定期
检查其有效性。
燃烧的安全事故处理
紧急疏散
一旦发生燃烧事故,应立 即启动紧急疏散程序,迅 速撤离现场人员至安全区 域。
燃烧反应缓慢,通常不会发出可见火焰, 而是以热辐射形式释放出热量的现象。
燃烧的过程
引燃阶段
在引燃阶段,可燃物质与点火源 接触并开始燃烧。此阶段需要足 够的点火能量和可燃物质的存在

燃烧阶段
在燃烧阶段,燃料与氧气发生化学 反应,释放出大量的热量和气体。 此阶段是燃烧过程中的主要阶段。
熄灭阶段
在熄灭阶段,燃料被完全消耗或氧 气耗尽,燃烧反应停止。此阶段释 放的热量和气体逐渐减少。
燃烧的物理特性
要点一
总结词
燃烧的物理特性包括火焰的形成和传播、热辐射和燃烧产 物的状态变化。
要点二
详细描述
在燃烧过程中,可燃物与氧化剂反应产生火焰。火焰的形 成和传播与可燃物的物理性质、反应条件和环境因素有关 。火焰可以呈现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并具有特定的温度和 发光特性。此外,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辐射可以传递热量 ,影响周围物质的状态变化。最后,燃烧产物可以是气态 、液态或固态,取决于可燃物的组成和反应条件。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

燃烧基础知识一、什么是燃烧燃烧是一种伴随有放热、发光现象的化学反应。

放热是指燃烧物质中的化学能一部分转变为热能。

发光是指人们用肉眼能观察到的光亮,多数可燃物燃烧时可以看到火焰光亮。

既然是化学反应,一定就会有新的物质生成。

例如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变成了二氧化碳。

二、燃烧的三要素燃烧虽然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但是它也不是随便发生的。

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燃烧的三要素。

(1)要有可燃物。

不论是固体、液体、气体,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剧烈反应的,一般都称为可燃物。

例如,无机物有钾、钠、碳、铝粉、氢气、一氧化碳、硫化氢、二硫化碳等;有机物有纸、木材、橡胶、棉、麻、汽油、煤、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

(2)要有助燃物。

助燃物,顾名思义就是能帮助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例如空气、氧、过氧化钠、浓硝酸、浓硫酸等。

发生火灾时空气是主要的助燃物。

(3)要有着火源。

凡是能引起可燃物燃烧的能量叫做着火源,或叫做引火源、点火源。

最常见的着火源是热能,还有电能、化学能、光能、机械能等。

常见着火源主要有以下几种:a.明火。

如生产和生活中的灯火、火炉、火柴、打火机、烟头、烟筒或烟道喷出的火星、气焊和电焊喷火、机动车辆排气筒冒出的火星等。

b.电火花。

如电气开关在开闭电闸时的弧光放电、电动机、变压器等电气设备产生的电火花。

还有静电火花,如液体流动引起的带电、喷出气体的带电、人体的带电等。

c.撞击或摩擦产生的火星。

如机器上轴承转动的磨擦、铁钉落入设备内后铁器和机件撞击、磨床和砂轮的磨擦、铁器工具相撞或与混凝土相碰等。

d.高热物质和高温表面。

如加热装置、烧红的电炉、电加热器、高温物料的输送管、冶炼厂或铸造厂里熔化的金属、烟囱和烟道等。

e.雷击。

是瞬间的高压放电,能引起任何可燃物质的燃烧。

f.自燃起火。

以上三要素必须同时具备,并且要分别满足一定条件,三者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燃烧才能发生;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条件,燃烧都不能发生,或燃烧将停止。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燃烧学基础知识培训PPT课件
(三)爆炸极限
1.爆炸浓度极限:可燃的气体、蒸气或粉尘与空气 混合后,遇火会产生爆炸的最高或最低的浓度。
遇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称为爆炸下限;遇 火会产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称为爆炸上限。
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气或粉尘爆炸危险 性大小的主要依据。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大, 爆炸下限越低、爆炸上限越高,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二、 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
1.单质的燃烧产物 一般单质在空气中的燃烧产物为该单质元素的氧 化物。
2.化合物的燃烧产物 一些化合物在空气中燃烧除生成完全燃烧产物外, 还会生成不完全燃烧产物。最典型的不完全燃烧产物 是一氧化碳(CO2),它能进一步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3.合成高分子材料的燃烧产物 合成高分子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伴有热裂解,会分 解产生许多有毒或有刺激性的气体,如氯化氢、光气、 氰化氢等。
第二节 燃烧类型
燃烧按其发生的瞬间的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 火、自燃、爆炸。
一、 闪燃
(一)闪燃的含义
定义: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整齐,遇明火 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
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 因为液体在闪燃温度下蒸发速度较慢,蒸发出来的蒸 气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气 补充维持稳定燃烧,故闪燃一下就熄灭。
4.木材的燃烧产物 木材是一种化合物,主要由碳、氢、氧元素组成, 主要以纤维素分子形式存在。木材燃烧主要生成二氧 化碳、水蒸气、甲酸、乙酸、一氧化碳等产物,也会 申城可燃蒸气及颗粒。
三、 燃烧产物的毒性
燃烧产物有不少是毒害气体,往往会通过呼吸道 侵入或刺激眼结膜、皮肤黏膜使人中毒甚至死亡。
据统计,在火灾中死亡的人约80%是由于吸入毒 性气体中毒而致死的。一氧化碳是火灾中最危险的气 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燃烧基础知识一、判断题1、燃烧时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

()2、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3、燃烧只能在空气(氧)存在时才能发生,在其他氧化剂中不能发生。

()4、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的主要依据。

物质的闪点越高,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则越小。

()5、物质燃烧或热解后产生的气体、固体和烟雾称为燃烧产物。

燃烧产物有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6、烟气是物质燃烧和热解的产物。

火灾过程中所产生的气体,剩余空气和悬浮在大气中可见的固体或液体微粒的总和称为烟气。

()7、火焰的颜色与燃烧温度有关,燃烧温度越低,火焰月解禁蓝白色。

()8、燃烧过程的发生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以下三个必备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

()9、物质燃烧时氧化反应,二氧化反应不一定是燃烧,能被氧化的物质都是能够燃烧的物质。

()10、燃烧的发生和持续,必须具备必要和充分条件,只要消除燃烧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燃烧就不会发生或不能持续,这就是防火与灭火的基本原理。

()11、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起燃烧反应的物质,均称为可燃物。

()12、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助燃物。

()13、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热源,统称为引火源。

()14、可燃液体之所以会发生一闪即灭的闪燃现象,是因为液体蒸发速度较慢,所蒸发出来的蒸汽仅能维持短时间的燃烧,而来不及提供足够的蒸汽补充维持稳定的燃烧,故闪燃以下就熄灭了。

()15、闪点是评定液体火灾危险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闪电越高,火灾危险性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16、火灾的发生发展,始终伴随着热传播过程。

热传播是影响火灾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7、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的现象,称为着火。

()18、一切可燃液体的燃点都高于闪点。

()19、控制可燃物质的温度在其燃点以上,就可以防止火灾的发生。

()20、可燃物质由于其滋生所发生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变化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21、可燃物的自燃点越低,发生自燃的危险性就越大。

()22、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应产生温度、压力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

()23、可燃气体的爆炸上、下限值之间的范围越小,爆炸下限越高、爆炸上限越小,爆炸危险性就越大。

()24、爆炸温度极限是指可燃液体受热蒸发处的蒸汽浓度等于爆炸浓度极限时的温度范围。

()25、蒸汽压非常小或者难于热分解的可燃固体,不能发生蒸发燃烧或分解,当氧气包围物质的表层时,呈炽热状态发生无焰燃烧现象,称为表面燃烧。

()26、在密闭或通风不良的场所发生火灾,由于燃烧消耗了氧,氧浓度降低,燃烧速度减慢,分解出的气体量减少,即可由阴燃转为有焰燃烧。

()27、熔点较低的可燃固体受热后融熔,然后与可燃液体一样蒸发成蒸汽而发生的有焰燃烧现象,称为蒸发燃烧。

()28、动力燃烧是指燃烧性液体的蒸发、低闪点液雾预先与空气或氧气混合,遇火源产生的燃烧。

()29、重质油品储藏的下部有水垫层时,发生火灾后可能会产生喷溅燃烧。

()30、可燃气体从容器泄漏口喷出,在喷口处与空气中的氧边扩散、边燃烧的现象,称为扩散燃烧。

()31、可燃气体与助燃气体在燃烧之前混合,并形成可燃混合气体,被引火源点燃所引起的燃烧现象,称为预混燃烧。

()32、燃烧产物分完全燃烧产物和不完全燃烧产物两类。

()33、火焰的颜色取决于燃烧物质的化学成分和氧化剂的供应强度。

()34、热传导是指热量通过直接接触的物体,从温度较低的部位传递到温度较高的部位的过程。

()35、热辐射是指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

()36、固体、液体、气体这三种物质都能把热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但不能吸收别的物体辐射出来的热能。

()37、热对流是指热量通过流动介质,由空间的一处传播到另一处的现象。

()38、热对流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39、一个物体在单位时间内辐射的热量与其表面积的绝对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40、热辐射不需要通过任何介质将热传播,不受气流、风速、风向的影响。

()41、使用防烟、排烟等强制对流设施,就能抑制烟气扩散。

()42、装在容器内的液体,由温度、体积和压力等因素引起体积迅速膨胀,导致容器压力急剧增加,由于超压或应力变化使容器发生爆炸,且在爆炸前后物质的性质及化学成分均不改变的现象称为物理爆炸。

()43、冷却法就是采取措施将燃烧物的温度降至着火点以下,使燃烧停止。

()44、窒息法就是消除燃烧条件中的可燃物,使燃烧停止。

()45、隔离法就是将可燃物与空气隔离开来,使可燃物失去火源后自行熄灭。

()46、化学抑制法是指通过干扰抑制游离基,中断燃烧的链反应。

()47、爆炸是失去控制的燃烧。

()48、灭火必须同时破坏燃烧的充分必要条件。

()49、具备了燃烧必要条件,并不意味着必定会发生燃烧。

()50、二氧化碳灭火剂主要依靠窒息作用和部分的冷却作用灭火。

()51、可燃气体或蒸汽只有达到一定浓度时,才回发生燃烧或爆炸。

()52、对于一般可燃固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53、对于可燃液体,将其冷却到其燃点以下,燃烧反应就会中止。

()二、选择题(四选一)1、燃烧是可燃物与()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发烟现象。

(A)氧化剂(B)还原剂(C)催化剂(D)稳定剂2、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现象,称为燃烧。

(A)火焰、发光(B)发光、发烟(C)火焰、发烟(D)火焰、发光和(或)发烟3、燃烧应具备()、放热和发光三个特征。

(A)化学反应(B)物理反应(C)光电反应(D)分解反应4、根据燃烧的定义()不是燃烧中的常见现象。

(A)火焰(B)发光(C)发烟(D)爆炸5、燃烧过程中的氧化剂主要是氧。

空气中氧的含量大约为()(A)14﹪(B)21﹪(C)78﹪(D)87﹪6、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A)助燃物(B)可燃物(C)燃烧产物(D)氧化剂7、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称为()(A)助燃物(B)可燃物(C)燃烧产物(D)氧化剂8、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统称为()(A)引火源(B)助燃物(C)点火能(D)火源9、爆炸极限是评定可燃气体、蒸汽或粉尘爆炸危险性大小的主要依据。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B)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宽,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C)爆炸下限愈低,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D)爆炸下限愈高,爆炸极限范围愈窄,发生爆炸的危险性就越大。

10、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不属于固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分解燃烧(D)蒸发燃烧11、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有多种,()不属于液体物质的燃烧形式。

(A)动力燃烧(B)直接燃烧(C)沸溢燃烧(D)喷溅燃烧12、下列燃烧产物中,()是必要完全燃烧产物。

(A)CO2(B)CO(C)H2O(D)灰分13、烟气的危害性有多种,()不属于烟气的危害性。

(A)毒害性(B)减光性(C)扩散性(D)恐怖性14、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A)闪点(B)闪燃(C)燃点(D)爆燃15、可燃物质在空气中与火源接触,达到某一温度时,开始产生有火焰的燃烧,并在火源已去后仍能持续并不断扩大的燃烧现象称为()(A)燃点(B)闪燃(C)着火(D)爆燃16、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会发的蒸汽与空气形成混合物,遇火源能够产生闪燃的液体最低温度称为()(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7、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应用外部热源使物质表面起火并持续燃烧一定时间所需的最低温度,称为()(A)自燃点(B)闪点(C)自燃(D)燃点18、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A)>28℃(B)<25℃(C)≥28℃(D)≤28℃19、生产和储存火灾危险性为甲类的液体,其闪点()(A)>28℃(B)<60℃(C)≥60℃(D)≤28℃20、某些固体可燃物在空气不流通、加热温度较低或含水分较高时就会发生()(A)闪燃(B)阴燃(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21、热对流是热传播的重要方式,是影响()火灾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A)闪燃(B)阴燃(C)分解燃烧(D)表面燃烧22、以电磁波形式传递热量的现象,叫做()(A)热传播(B)热对流(C)热传导(D)热辐射23、热辐射火灾处于()时,称为热传播的主要形式。

(A)初期阶段(B)发展阶段(C)猛烈燃烧阶段(D)熄灭阶段24、由于物质本省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并使温度、压力增加或两者同时增加而形成的爆炸称为()(A)物理爆炸(B)化学爆炸(C)粉尘爆炸(D)核爆炸25、阴燃是()的燃烧特点。

(A)固体(B)液体(C)气体(D)固体、液体、气体26、用水冷却灭火,其原理就是将着火物质的温度降低到()以下。

(A)燃点(B)闪点(C)自然点(D)0℃27、木炭燃烧属于()(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28、窒息灭火其主要灭火机理是()(A)减少可燃物(B)降低温度(C)降低氧浓度(D)降低燃点29、()是衡量可燃固体物质燃烧难易程度的主要参数。

(A)燃点(B)自然点(C)闪点(D)氧指数30、根据生产的火灾危险性分类闪点为()液体的生产属于甲类生产。

(A)>28℃(B)<60℃(C)≥60℃(D)≤28℃31、沥青的燃烧属于()(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32、焦炭的燃烧属于()(A)蒸发燃烧(B)分解燃烧(C)表面燃烧(D)阴燃33、可燃物质在无外界引火源条件下,由于其自身所发生的()而产生热量并积蓄,使温度不断上升,自行燃烧起来的现象称为自燃。

(A)物理、化学(B)化学、生物(C)物理、生物(D)生物、物理、化学34、热辐射是以()形式传递热量。

(A)光波(B)电磁波(C)介质流动(D)物体接触35、根据(),将能燃烧的液体分为易燃液体和可燃液体。

(A)燃点(B)自然点(C)介质流动(D)物体接触36、闪燃往往是可燃液体发生()的先兆。

(A)着火(B)爆炸(C)自燃(D)沸溢37、无可见光的缓慢燃烧,通常产生烟和温度升高的迹象称为()(A)闪燃(B)自燃(C)阴燃(D)爆燃38、能帮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A)氧化剂(B)还原剂(C)引火源(D)催化剂39、液体在燃烧过程中,不是液体本身在燃烧,而是液体受热时先蒸发为蒸汽,蒸汽受热后再发生(),温度达到自然点再燃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