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合集下载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

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

第六章植物的自然分布区与植被第一节植物的分布区植物的分布区是指每种植物的一定个体共同分布的一定地域。

一、植物分布区的类型根据植物分布区的大小,将植物分布区分为广域分布和狭域分布两种。

大多数植物都是狭域分布的。

二、植物分布区的中心1、多度分布是指在一个种的分布区内,个体数量最多、最密集的地方。

2、发生或起源中心是指某一物种或更高级的分类学单位在地球表面发生的地点。

3、变异中心是指植物种的分布区内包含变异类型最多的地区。

4、残遗中心是指环境条件的变化导致原本广域分布的种残存的狭小地区。

三、植物分布区的形成1、物种起源的方式(1)单境发生论物种是在一个地点发生后逐渐传播出去的。

(2)多境发生论物种可以在多个不同地区同时或者不同时发生。

2、植物的侵移是指一个新的物种形成以后,只要其原始分布区周围存在适合该物种发展的有利条件,该物种就可能向分布区以外迁移、扩展自己的分布范围的过程。

3、影响植物分布区形状和边界的因素气候因素、土壤因素、地形因素、生物因素、历史因素、认为因素4、外来入侵植物是指由于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从原来生长地区进入另一生长地区,并对新的生长地区的生物、农林牧渔业生产造成损失,或给人类健康造成伤害,或破坏生态平衡的植物。

第二节植物群落和植被一、植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内居住在一定生境中的各居群组成的植物群体。

1、植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及其数量特征(1)统计方法最小样方法。

(2)统计分析多度、盖度、频度①多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

一般采用记名计数法和目测估计法。

Ⅰ记名计数法在一定面积的样地上直接统计各植物种的个体数量,然后以占样地中全部的植物个体总数百分比表示。

◆一般用于乔木植物。

Ⅱ目测估计法不测定绝对数量,而是按照事先划分的等级记载各种植物的多度。

常用的等级标准是德国植物学家德鲁特(O.Drude)运用的分级制:Soc 个体数极多Cop 个体数多(分三级)Cop3 个体数很多Cop2 个体数多Cop1 个体数尚多Sp 个体数不多(分散)Sol 个体数很少(独立孤生)un 仅有1株②盖度是指植物群落中各种植物的相对投影面积、即水平空间面积。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6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植被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 (1)纬度地带性是由于热量带沿纬度变化而变化, 导致群落类型也随纬度变化依次更替 • (2)干湿度地带性是由于降水自沿海向内陆依次 减少导致群落类型沿经度方向依次更替 • (3)垂直地带性是由于山地随海拔升高,温度和 降水依次变化从而导致群落类型自下而上依次更 替
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
• 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 雨林或雨林 • 大陆内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 列:北方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 荒漠 • 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苔原-北方针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夏绿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 热带及热带荒漠-稀树草原与季雨林-热带雨林
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缘
中国东部植被水平分布(南北方向)
中国温带植被水平分布(东西方向)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 • • • •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 • • •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死亡谷
•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 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 大系列。
南美
澳大利亚
•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常绿阔叶林一般分布在南北纬25~40© 的亚热带地区,诸如我国长江 流域,朝鲜南部、日本和美国的东南部,以及南美的智利、阿根廷 、波利维亚和巴西的一部分,以及大洋洲的新西兰和非洲东南沿海 等地。这些地方一般为亚热带海洋气候,气候的具显著的季节变化 。
群丛:是植物分类的基本单位。凡是层片结构相同、各层 片的优势种或共建种相同的植物群落联合为群丛。
根据上述系统,我国植被分为11个植被型组、29个植被型 、550多个群系,至少几千个群丛。
11
群丛的命名:凡被确认的群丛,均应给予正式命名。我国 习惯于采用联名法,即将各个层中的建群种、优势种和生 态指示种的学名按照顺序排列起来,前面冠以Ass. (association),不同层中的优势种以 “–” 相联。
西双版纳沟谷雨林
19
西双版纳山地雨林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垂叶榕绞杀油棕树
20
3.1 常雨木本群落 热带雨林
残酷的绞杀者ຫໍສະໝຸດ 21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地面根植物
22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独木成林现象
23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老茎生花: 火烧花
24
老茎生花: 木奶果雄花
红树植物是盐生植物,其枝叶具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此外红树 具有“胎萌”现象,此种特殊适应为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提 供了保证。
我国红树林见于海南岛、广东、福建以及台湾沿海,有红树植物11 科18种,常常由其中一种组成单优群落,也有几种混交在一起的。 红树林是海岸良好的防风浪植被,红树本身也是重要的生物资源。
5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环境途径
目前环境途径多半只用于群落的高级分类群的分类,并且是 很有用处的标准。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植被分布规律与区划

ABT= ∑ti /12 大于0℃的月均温(℃), 大于30 ℃时取30


年可能蒸散量(APE,mm),年可能蒸发蒸腾量,是温度的涵数
APE=58.93 × ABT
年平均生物温度

可能蒸散率(PER),年可能蒸散量与年降水量之比
PER=APE / P
年可能蒸散量 年降水量
返回
北京(北纬39°57′,东经116°19′)气候资料






4.某些地带性植被类型可以呈岛状出现于邻近的其 它植被带内(主要是局部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这 种分布现象称超地带性植被或泛域植被。利用此现象 可以预测相邻地区的植被(称植物地理学预测法则)。 5.局部地形或土壤类型的交替变化(重复出现),可 引起多种不同植被重复出现交错分布,形成植被复合 体。

在山地,随着海拔升高,温度逐渐下降,降水有 规律的变化,风速和日照以及土壤等环境因素也都发 生相应的变化,植被在垂直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植 被的这种分布规律称垂直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 性合称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
长白山 2691 m
高山 苔原

2100m 矮曲林 1800m


湿润指数:
干燥指数:
0.1
0.1
我国曾将上述公式中的系数0.1改为0.16,用以表征地区的 干燥度及其自然带和植被带.
干燥度类型的界值:
1, 1.5,
4







2.吉良分类系统 吉良(Kira)的分类指标是热量指数和干湿 指数,热量指数包括温暖指数和寒冷指数。 温暖指数(WI)采用月平均气温高于5℃的 总和,作为植物生长的热量条件: WI=∑(t-5) (t:大于5℃的月均温) 寒冷指数(CI)采用月平均气温小于5℃的 总和来表示: CI=-∑(5-t) (t:小于5℃的月均温)

世界植被分布

世界植被分布

荒漠植被
特点:耐旱、耐高温、耐盐碱
主要植物:仙人掌、龙舌兰、 沙棘等
分布地区:非洲撒哈拉沙漠、 亚洲戈壁沙漠、美洲莫哈韦沙 漠等
生态意义:防风固沙、保持水 土、调节气候
高山植被
特点:生长在高海拔地区,适 应性强
植被类型:高山草甸、高山灌 丛、高山苔原等
生长环境:寒冷、干燥、风大、 紫外线强
植物种类:高山植物种类丰富, 如高山杜鹃、高山松等
大洋洲植被分布
新西兰:温带雨林、草原、 高山植被等
太平洋岛屿:热带雨林、热 带草原、热带沙漠等
澳大利亚:热带雨林、草原、 沙漠等多种植被类型
南极洲:极地苔原、极地沙 漠等
植被类型及特 点
森林植被
森林植被是地球上 最重要的植被类型 之一,覆盖了全球 陆地面积的30%以 上。
森林植被的特点包 括:生物多样性丰 富,生态系统复杂, 具有较高的生产力 和生态功能。
世界植被分布的可持续利用
保护措施:建立自 然保护区,禁止过 度砍伐和过度放牧
合理利用:合理利 用植被资源,发展 生态旅游和生态农 业
科学研究:开展植 被生态学研究,了 解植被分布规律和 生态功能
国际合作:加强国 际合作,共同应对 全球气候变化和生 物多样性丧失问题
世界植被分布的生态恢复与重建
生态恢复:通过人工干预, 恢复植被的生态功能
科学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X
经度地带性:从沿海到内陆,植 被类型逐渐变化,形成沿海森林、 内陆草原、荒漠等
垂直地带性:从山脚到山顶, 植被类型逐渐变化,形成山地 森林、山地草原、山地荒漠等
水热条件:植被类型受水热条件 的影响,如热带雨林、热带草原、 热带沙漠等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对植被分布 产生影响,如森林砍伐、草原退 化、荒漠化等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PPT课件

《植被分类主要类型及其分布》PPT课件

2
2 3.1 常雨木本群落 热带雨林
Special lecture notes
残酷的绞杀者
2
3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Special lecture notes
地面根植物
2
4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Special lecture notes
独木成林现象
2
5 3.1 常雨木本群落:热带雨林
9
Special lecture notes
2 中国植被分类原则、单位和标准
我国的植物群落分类
1、吴征镒先生主编的《中国植被》一书,参照了国外一些植物 生态学派的分类原则和方法,集中反应了我国植被生态学的 研究进展。
2、该书贯穿了“群落生态”原则,即以群落本身的综合特征为 分类依据,群落的种类组成、外貌和结构、地理分布、动态 演替、生态环境等特征在不同的分类等级中均做了相应的反 应。
7
1 植被分类及其研究途径
Special lecture notes
环境途径
目前环境途径多半只用于群落的高级分类群的分类,并且是 很有用处的标准。
雨林、常绿阔叶林、夏绿阔叶林、针叶林、以及苔原等群落 类型其实都使用了环境标准。
湿地、沼泽、水生、旱生、沙漠、戈壁等植被类型,就直接 使用了环境标准。
结构特征: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Rhizophoraceae)和马鞭草科 (Verbenaceae)植物组成,都是常绿灌木,灌木状小乔木,一般高 度在10m以下。涨潮时仅树冠部分露出水面,退潮时才露出树干、 支柱根和呼吸根。在群落外围支柱根尤其发达,常交织成网状,以 抵御海水冲击。
红树植物是盐生植物,其枝叶具有不同程度的旱生结构。此外红树 具有“胎萌”现象,此种特殊适应为红树林在热带海岸普遍发育提 供了保证。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

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植物所能忍受 的最低限度,就成为这种植物的限制因子 限制因子是一个相对的概念,随植物本身情况和 其他因子综合状况而变化
最大速率
CO2过量;35℃
光 合 速 率
温度是限制因子 CO2过量;20℃
CO2是限制因子 CO2不足(0.01%);20 ℃ 500 1000 1500 2000 2500 光强(10.76 lx)
2.生态型:分布广泛的同种植物,长期生活在分
布区内不同生境中,发生基因型分化,形成对各自 生境的不同适应特征(形态、结构、生理、生长发 育等),称为不同的生态型(ecotype)
3.生态差型:同种分布区内不同生境特征连续变
化,同种内不同生态型的适应特征也可能呈现连续 变化的现象,称之为生态差型
来自不同海拔高度的蓍草种子种在同一花园相同条件下 生长出来的植株
耐 受 度

梯度

耐受极限随环境温度的改变
1-3-2 植物耐受限度的调制
3.休眠:植物主动进入生理不活跃状态,
可以扩大对环境条件的耐性范围,是植物抵 御不利环境条件的一种非常有效的生理机制
4.周期性调整:植物耐性限度的调节往往
有节律,这是植物对生态因子周期变化不断 适应的结果
植物的休眠
1-3-3 植物的需求性
2-4 光周期的生态作用与植物适应
2-4-1 光照长短与植物光周期 ☞ 2-4-2 光周期与植物适应
叶绿体

光反应
叶绿体
C 反应
三C糖 (PGA)
GAP
H2O
O2
CO2
细胞呼吸
CO2+2H2O*
(CH2O)+O2*+H2O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 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

第六章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第二节植被区别第三节人与植被第一节植被分布规律影响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1,气候:是决定植被分布的主要因素,主要是热量和水分以及两者之间的配合状况。

2,土壤:土壤和植被之间的关系也相当密切,但是相应地带内地土壤类型,同样也取决于该地带的气候类型,因此,土壤对植被的影响一定程度上也看出是气候的间接作用。

3,人为影响:人类可破坏植物群落,也可建立新的植物群落。

植被分布规律植被水平分布规律(水平地带性)植被垂直分布规律(垂直地带性)一、植被水平分布的规律性(水平地带性)(一)纬度地带性与经度地带性1,纬度地带性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有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因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以北半球为例)南亚热带暖温带热带亚热带中亚热带温带中温带寒带北亚热带寒温带与此相适应,植被也成带状分布,从南到北依次出现北寒带冻原寒温带针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南以热量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沿着纬度方向有规律更替,称为植物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我国东南部,从南到北,植被分布为纬度地带性。

2,经度地带性由于海陆的分布,大气环流和大地形等综合作用的结果,从沿海到内陆,降水量逐渐减少。

因此,在同一热量带,各地水分条件不同,植被分布发生明显变化。

荒漠草原夏绿林内陆海西东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按经度方向呈带状依次更替,称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在北美最明显。

(常绿硬叶林)落基山(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森林荒漠草原森林太平洋大西洋纬度地带性水平地带性经度地带性(二)世界各地植被水平分布规律1,北半球欧亚大陆植被分布规律(包括北非)根据植被类型和分布特点,可把欧亚大陆分为三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西岸系列(含北非)内陆系列东岸系列大冻原冻原冻原太针叶林针叶林针叶林西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针阔混交林平常绿硬叶林温带荒漠夏绿阔叶林洋荒漠(热带亚热带)亚热带荒漠常绿阔叶林洋稀树草原、疏林季雨林雨林2,北半球北美植被分布规律整个北美,植被经度地带性分布明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1).欧亚大陆包括三个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 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 部的东欧-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 . 2).大陆东部太平洋沿岸系列中植被由北至南的更 替顺序为: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夏绿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或雨林。同时, 在陆地同一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水分条件, 由于与海洋的距离、大气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 异往往十分明显。

例子:亚洲东部山地植被垂直带谱的南北变化
最后应当指出,山地植被带主要受构成较大规模生 态序列的气候条件制约。至于丘陵上下土层厚度、 水分条件等变化所带来的植物群落垂直变化,不应 与真正的垂直地带混为一谈。 总之,山地植被带变化较快,在高度不过数公里范 围内,能够见到近似于水平距离数千公里间的植被 变化。开发利用山地自然资源时,植被的类型特征 和垂直变化规律是必须注意的事项。

第三节 中国的植被地理分布规律
我国现行的植被分类系统,三级制: 植被型(高级单位) 群系(中级单位) 群丛(低级单位) 我国的植被类型极为丰富多样,几乎可以见到北半球 所有的植被类型.
一:中国植被水平地带性
从大兴安岭-吕梁山-六盘山-青藏高原东
缘一线,分我国为东南和西北两个半部,东 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 林,西北半部季风影响微弱,为无林的旱生 性草原和荒漠所分布。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植被分布地带性现象比较复杂。在大西洋一侧,从 北到南植被依次为苔原—北方针叶林—夏绿阔叶林 和亚热带森林,呈一定的纬度分布。在回归线到北 纬60°范围内,主要为湿润性气候,并较欧亚大陆 东岸更为湿润一些。 。但是,植被的这种纬度地带 性,并没有横贯整个北美大陆,特别是在夏绿阔叶 林分布的纬度带内,植被向西逐渐过渡为草原和荒 漠,在一个很大的区域内,出现了植被从东向西的 有规律更替,表现出经度地带性。这主要是与从大 西洋湿润气团带来的水分自东向西逐渐减少密切相 关。在北美大陆的西部,虽然受到太平洋湿润气团 的影响,雨量充沛,但却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 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四:中国植被区划
1.:植被区划的意义;

植被区划是植被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性问题和实 际任务。它是关于地区植被地理规律性的总结,是 在研究植被区系、植被与环境间的生态关系、植被 的历史和动态,以及植被分类的基础上,对植被的 空间结构和地理特征的进一步研究。要素中的重要 组成部分,故植被区划对于综合自然区划和生物圈 的研究也具有很大意义。
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1.由于人类活动对自然的植被的影响
2.天然植被的利用 3.植被保护
第四节 人与植被
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
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
1、人工植被分类 草本类型:大田作物型、蔬菜作物型。 木本型:经济林型、果园型、其他人工林型。 草本木本间作型:农、林间行型、农果间作型。 2、人工植被水平地带性规律 3、人工植被垂直地带性规律 4、人工植被草地的利与弊

3.植被区划的单位
我国植被区划的单位,从高级至低级的顺序如下: 植被区域(region) ――植被地带(zone) ――植 被区(province) ――植被小区(district) 在各级单位内均可划分出“亚级”,如亚区域,亚 地带等。

第四节 人与植被
人对自然植被的影响 中国人工植被及其分布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植被受地形影响更为显著,东侧海岸因山脉逼近而 雨水充沛,雨林从北部热带延伸到南部亚热带,呈 半环形分布,内陆却以稀树草原和荒漠为主。 最后应指出,气候带与地带性植被的具体划分在学 术界尚有不同意见。这里引用沃尔特的方案作为参 考。他共划出9个气候带和相应的地带生物群落 (Zonobiome,ZB),后者以地带性植被作为主要 组成成分。
1)高纬度区内和低纬度区内植被带较为单一,具 有环大陆分布的形式,明显地表现出纬向地带性 的特点。中纬度区的植被带比较复杂,它们在大 陆的东西岸之间不相连续,由海岸向大陆干旱中 心,在一定热量带的基础上,出现了经向地带性 的分布。 2)各大陆沿岸地带和内陆的纬向植被带有很大的 差别,同一大陆的东、西两岸也不相同。 3)南、北两半球的植被带不对称,产生这种情况 的原因,除了南半球陆地面积较小,气候与北半 球有较大的差异外,还与两半球的植物区系发展 的历史有关。
第六章 世界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 区划
主要内容
植被的水平植被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三:中国植被分布与气候的关系分析

我国各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与大气候的空间分异关 系密切,目前已有一些气候指标体系用于此种研究。 如前文谈及的吉良温暖指数(WI)、寒冷指数 (CI=Σ(5-ti)、ti为低于5℃的月平均温度)、以 及修订的湿度指数(HI=P/WI,P为年降水量)、被 用来探索我国东北各地带性植被的气候边界值(徐 文铎,1986)。北方针叶林带南界与吉良确认的 WI=45数据基本一致,但同样温度条件下湿度指标 变化造成的植被更替现象十分显著。

二、地带群落交错区


定义:在地带性植被之间通常气候逐渐变化,相邻的两类植 被各自占据有利生境,形成空间上镶嵌分布,但优势(面积) 相互转化的过渡带,特称之为地带群落交错区 (Zonoecotone ZE) 交错带的主要类型: 1)地带群落交错区I/II-半常绿林 2)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I-气候性稀树草原 3)地带群落交错区III/IV-半荒漠 4)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森林-草原 5)地带群落交错区VI/VIII-北方针叶落叶林带 6)地带群落交错区VIII/IX-森林苔原
2.植被区划的原则和依据
植被类型是植被区划的主要依据。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是形成地球陆地上植被 类型分布区域和地带性分异的普遍规律,是决定植 被分布格局的函数式,因而也是植被区划最根本的 原则。 在具体分区时,应依据植被本身的特征,即各级植 被的分类单位及其种类组成。并且还应参考其他各 自然要素的区划。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1.世界植被水平带状分布的一般规律
2.欧亚大陆(包括非洲北半部)
3.北美大陆 4.南美 5.澳大利亚
安第斯山脉贯穿大陆南北,但过于靠近大陆
西岸,植被在山的两侧差别甚大,只形成两 大系列。
第一节 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性
一、全球分布规律
三、植被地带内部结构
1.地带性植被在相应气候条件下主要以显域生境最 为适应,特征也最典型. 2.有些地带性植被被东西向延伸,由于不同部位手海 洋影响的情况有区别,也可以\产生明显的类型变 化—在显域生境中存在隐域生境. 3.有些植被类型在自己成带状分布的地区以外,即在 以其他地带性植被广布的领域内,呈岛状分布,形成 带外”飞地”.
二:中国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规律
1.湿润型
湿润寒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温带山地垂直带 湿润暖温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亚热带山地植被垂直带 湿润北热带山地处置带

2.干旱型:
森林草原和草原山地垂直带 荒漠草原带(半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温带荒漠(干旱)山地植被垂直带 暖温带荒漠(极端荒漠)山地植被垂直带

第二节 植被的山地垂直分布规律性
植被在山地的垂直分布也有一定的规律。随
着海拔升高,依次出现不同的植被带,它们 在结构、外貌上均出现差异,并与整个环境 条件的变化相关。随着海拔升高,气温下降, 风力增强,在高山上常因风的影响限制森林 向上分布。此外,在一定的高度内,海拔越 高,降水量越充沛。同时随着海拔升高,气 压降低、CO2含量减少以及日照强度的加强 等,都是影响植被垂直带的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