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休闲观念的历史演变
休闲学概论

二、福特主义:消费与休闲的共 同土壤
三、大众消费,美国案例
第二节 休闲消费的社会价值
一、休闲消费的特征
二、休闲消费的社会价值论
第三节 享乐炫耀性消费与消费主 义批判
一、享乐炫耀性消费
二、消费主义的生态批评
第八章 休闲经济与休闲产业
第一节 休闲经济本质的探索
一、休闲经济:直接的人文关怀
三、花卉园艺行业
第三节 体育保健及户外运动
一、体育经济火了
二、户外运动新趋势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一、我国当代学者的观点
二、本书对休闲概念的综述和归 纳
三、休闲的性质
第三章 休闲理论与休闲研究
第一节 学科化的现代休闲研究
一、自由时间:马克思的休闲思 想
二、凡勃伦与现代休闲学的诞生
第二节 20世纪及当代休闲学研究
一、欧美休闲学科研究的推进
二、休闲研究在我国的兴起
第三节 社会发展趋势与休闲研究 的意义
三、票友情节和业余系列
第三节 休闲活动的道德批判
一、休闲活动的优劣层次
二、从功能对休闲善恶的评判
第五章 休闲体验与畅爽感分析
第一节 休闲心理与情感体验
一、体验:生活意味的领悟
二、体验特点和体验本质分析
三、休闲体验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节 畅爽感阐释与休闲美的提 出
一、休闲理论中的畅爽感研究
二、欧美人当代休闲一瞥
三、中国传统休闲方式
第二章 休闲:生存方式的解读
第一节 闲暇与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闲暇与闲暇研究
二、相关概念的比较
第二节 西方学者不同视野的休闲 观
一、时间角度的定义
二、社会活动角度的定义
三、存在状态及心态角度的定义
西方休闲思想

西方休闲思想的演变、发展及对当今社会发展的启示西方休闲思想发展历程:1.休闲思想起源于希腊哲学。
希腊的哲学家在探索美好生活的时候,发现休闲其实是真、善、美的一部分,休闲同知识、美德、幸福与愉快是不可分离的,由此才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堪称为“休闲之父”,他认为休闲对于幸福乃是最本质的东西休闲优越于劳动,休闲是终身的事情,是我们通过劳动来寻找的目标。
因为休闲不是暂时的,而是我们终身所追寻的。
2.文艺复兴时期,强调自我对世界、对知识的认识,归根究底是知识观的改变。
个人的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历史和文化方面最为迫切的任务。
在这一时期确立了以人为本的观点,但休闲的范围还很窄,它仅仅局限于个人的休闲及个人的幸福。
3.在在启蒙和科学发展时期,人类为了自由而竞争是人类的中心议题之一。
近代大学的兴起,表明知识总是同自由相关,自由又总是同休闲相关。
这一时期,科学家似乎都把自由和最基本的智力活动联系在一起。
正如休闲是哲学之母,休闲也是发现和发明之母。
在这一时期,谈到休闲就不能不说自由了,自由的前提是平等和能力4、工业革命时期,在这一时期,奉行效率朝拜,这是资本主义的最重要的价值观。
随着资本主义和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导致了严重的社会分化,其中一个分化的结果就是出现了“有闲阶级”。
工业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为我们提供了结束不公正和剥削的手段,为民众提供了有助于他们全面发展的休闲机会。
在这里,马克思科学预见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必然会促进大众化休闲的到来。
马克思指出,一个国家真正富裕的标志是劳动时间的减少,闲暇时间的增多。
这是对以往人类思想史中休闲观念的批判总结。
5、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效率增长和社会生产力的急剧扩张,长时期以来造就了人们对效率的渴望和对物资消费的永无止境的追求。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高效率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又有可能创造大众休闲的条件。
休闲是一种思想或精神的态度,它不是外部因素作用的结果,不是空闲时间的结果,更不是游手好闲的产物。
第四章 外国休闲

克里斯汀· 迪奥:Christian Dior,法国品牌,
华丽女装的代名词。创始于1946年,产品除高级女装、高级成衣以外,还 有香水、皮草、 头巾、针织衫、内衣、化妆品、珠宝及鞋等。2008年戛纳 电影节上,香港女星陈慧琳身着CD晚装,仅饰物的价格就接近两百万港币。 辣妹维多利亚曾为其夫贝克汉姆向该公司订制过一瓶Clive Christian 香水,价格高达三万英镑,合人民币近40万元,如果将这瓶香水换成桶装 纯净水,可以换40000桶,用以买家庭用水,可以买12万立方米,够一个三 口之家用300年。
TIFFANY&CO是由Charles· Lewis· Tiffany(查尔斯· 里维斯· 蒂
古驰Gucci,读作ɡu:tri:,是一间意大
利时装品牌,由古驰奥· 古驰在1921年于佛罗伦 斯创办。古驰的产品包括时装、皮具、皮鞋、手 表、领带、丝巾、香水、家居用品及宠物用品等 ,中文译作古琦、古驰。古琦品牌时装一向以高 档、豪华、性感而闻名于世,以“身份与财富之 象征”品牌形象成为富有的上流社会的消费宠儿 ,一向被商界人士垂青,时尚之余不失高雅。古 琦现在是意大利最大的时装集团。 印着成对字母G的商标图案及醒目的红与绿 色作为 GUCCI的象征出现在公文包、手提袋、 钱夹等GUCCI产品之内,这也是GUCCI最早的 经典LOGO设计。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普拉达
1913年,Prada在意大利米兰的市中心创办了首家精品店,创始人 Mario· Prada(马里奥· 普拉达)所设计的时尚而品质卓越的手袋、旅行箱、皮 质配件及化妆箱等系列产品,得到了来自皇室和上流社会的宠爱和追捧。 倒三角形的铁皮标志:这个只有在PRADA皮件系列的产品上会出现,几 乎是大家的第一印象的铁皮标志。上面除了PRADA之外,在其下方会有一行 标明其“品牌出生地”的MILANO小字,及创立品牌的年份1913年,而少了 一个字就不是PRADA!
西方休闲发展史

现代休闲
随着科技、信息、交通等的极大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 及出行等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闲暇时间不断延长,出现了大众化休闲局面,改变了 以往在以工作为主线的生活方式。 由此,人们在休闲中而不是在劳动中寻求人生意义的观念 深入人心,促进“休闲为了劳动”向“劳动为了休闲”方向转变。
西方休闲发展史(2)
西方休闲发展史
一、原始社会的休闲 二、休闲的大发展(古希腊、罗马时期)
(一)古希腊时代的休闲 (二)古罗马时代的休闲 (三)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休闲观 三、中世纪的休闲 四、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的休闲 五、近代休闲 六、现代休闲观
中世纪的休闲
中世纪的休闲不同于古希腊和古罗马时代的集体休 闲,它是“宗教-个人”中心型的休闲形式。
认为劳动是”。
文艺复兴及宗教改革时期的休闲
达·芬奇
米开朗琪罗
文艺复兴时期是人类思想、 文化、艺术等繁荣与复兴 的重要阶段,也是一个群 星璀璨的阶段。
拉斐尔
近代休闲
资本主义后期,社会生产率极大提高,加之工人自身的联合,使得 生活和闲暇时间大幅增长。 因此,很多工人也逐渐从高强度的机器大生产中解脱出来,部分工 人逐渐走出工厂、走出岗位,开始了丰富多彩的休闲生活。这也是 现代休闲的起点和人类社会走向文明的标志,为大众化休闲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谢谢观看THANKS
【休闲学休闲的历史与现状】

二、中古:寄情山水的田园休闲
竹 林 七 贤 图
休闲文化与宗教思想的这种互相渗透让人生在山水中超脱,放灵魂于自然 中净化,迸发出浓郁的思辨哲理、宗教色彩。山水与寺庙一体,园林与人 性相谐,自然和空门同归,汇成了当时特有的田园隐逸化的休闲主流。
三、中世:文化融通的艺术休闲
白 居 易
琵 琶 行
鉴 真 东 渡
五、近代休闲:休闲的飞跃
美国近代钢铁大王卡耐基漫画
19世纪末美国胜家缝纫机公司广告
工业革命以后,城市人口的集中、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城市劳动者的出现 以及资本主义制度的巩固等,使劳动时间和非劳动时间区分更加明显。社会 制造了一小部分既有钱又有闲的“有闲阶级”,也制造出了一个工人阶级。 近代休闲的价值更多地在于保证生产劳动持续地进行,劳动成为近代社会的 日常文化,劳动文化的主导地位决定了各种与生产相关行为的相应社会价值。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休闲都是寻求“真”、“善”、“美”的过程。
(二)休闲形态的同一性
“唯达者知通为一,为是不用而寓诸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 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庄子·内篇·齐物论》
西方人休闲生活的群体性特征就更加明显, 几乎很难找得出哪一种休闲生活不是在群体 活动中实现的。
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点受到东方人的认同,而儒释道精神也成为西 方学者的研究对象。东西方不断去“异”求“和”,对休闲的观念 和方式也在互相学习中改变与发展。
休闲的历史与现状
第一部分:理解休闲
• 休闲与休闲学概述
• 休闲发展史
• 休闲环境
Company Logo
让生活变得更纯粹,让生命更加美好
休闲发展史
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休闲史。
第一节:西方休闲发展史
休闲的概念、发展历史及其与审美的关系

近20 年来,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提高,非工作的闲暇时间增多[1],休闲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休闲活动和休闲现象已成为中国的哲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界关注的对象,也开始成为中国美学界关注的对象.叶朗、张法、杜书瀛、卢善庆、潘立勇等在国内美学界有一定影响的学者,都涉猎或者关注休闲文化与审美研究的问题.休闲美学研究领域不仅有数量不菲的论文出现,还出现了数本研究休闲美学的专着,有的大学还建立了休闲美学的研究中心[2].不过,需要看到的是,这种关注与研究目前还只是处在起步阶段.鉴于休闲活动研究的领域极其广阔,人们对于"休闲"和休闲学科研究的认识存在许多差异,所以本文拟先叙述休闲发展的历史并对"休闲"概念作些说明,然后再谈休闲与审美的关系.一、何谓休闲?"休闲"一词最早出现在古希腊的文献中,语词为"schole",意思为古希腊自由民的一种游戏与玩乐状态,但这种游戏与玩乐,是与一个人的成长教育相联系的,所以"休闲",在古希腊人那里,不只是一种单纯的玩乐,更重要的是在这种玩乐中,体现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心智发展的水平.正因如此,亚里士多德才把"休闲"看成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柏拉图才声称,只有通过休闲,人类的一切美德才能释放出来.休闲,现代英语中表述为"leisure",这个词源于古法语"loisir",与古希腊语"schole"一词有一定的关联,其基本意思是"工作停止后的自如与空闲",这说明,休闲活动与劳动生产分不开,不能看成单纯的娱乐与消遣,亦可以看成是劳动之余的自我成长与发展[3].但是,"休闲"存在的意义,又在于人们如何摆脱劳动生产,在闲暇空余时间中获得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快乐.所以,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是与闲暇时间增多和人们对休闲的重视程度同步的.在生产力条件落后的社会里,人类的主要时间与精力只能用于制造维持自己和家族的生活资料与生产资料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休闲是远离他们的生活的.在古希腊社会,休闲虽然被人们提到一个很高的精神层面,但真正能享有休闲的人们主要还是社会的特权阶层,远非全民的享受与精神需要.古罗马社会,休闲活动方式比希腊社会扩大,从学术论辩、体育运动、宗教礼仪、艺术创作进入到盥洗、田猎、竞技游戏等领域,但它主要也是少数贵族的一种享乐方式.中世纪社会,由于宗教教义与教规的巨大支配力,休闲作为人类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很难得到社会的承认与重视.而在中世纪末期,宗教改革所形成的清教生活教义,更是将工作看成是神圣的,而休闲则成为一种罪恶.休闲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与承认,主要还是在近代工业文明产生之后.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使社会分化进一步加剧,财富迅速向少数人聚集,形成了一个既有钱又有闲的"有闲阶级".(这一概念为西方着名的经济学家凡勃伦于1899 年提出来的.)有闲阶级的消费是一种"炫耀性消费",其特征是通过非实用性物品的消费和铺张浪费向别人炫耀自己的财富,以显示自己的优越地位.而与之相对的是既无钱又无闲的普通劳动者.在西方工业社会发展的很长一段时期内,由于对劳动力需求的激增和对工作效率的追求与崇拜,普通劳动者用于休闲的时间不是增多而是减少了."休闲"在西方的大发展,是近百年来的事,并且是随着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拥有闲暇和自由支配的时间之后开始的.1948 年,联合国通过的《世界人权宣言》第24条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休息和休闲,包括合理限制工作时间,定期享有带薪假期".世界各国政府,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府也越来越致力于推进公众的休闲,如双休日和年假、节假日制度的普遍实施,劳动法的制定.再加上通信和交通技术的进步,影视与网络媒体的发达,这些均为普通劳动者的休闲消费提供了越来越便利的条件.1999年,美国的《时代》杂志曾经预言,到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这一预言已经为当今的现实所印证.中国文化如林语堂所说,与休闲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中国的先哲,如孔子、老子、庄子,倡导礼乐文化和注重道德心性培养,主张人要活得自然、自由自在,要以中庸平和、闲适的心态看待人生,要善于放松自己,忘掉人生的烦恼,这些主张对"休闲"哲学美学意识的发展无疑是具有启示意义的.当然,"休闲"在中国古代社会也属于少数人的特权与专利.宋代是城市迅速发展、商业经济繁荣、政治环境相对宽松的时期,所以休闲文化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文人士大夫普遍追求生活的闲情逸致,如苏轼、黄庭坚、程颢、邵雍、杨万里、范成大等人的诗词,而且还出现被称之为"书会"的文人社团和行业休闲组织.私家园林的大量涌现,以勾栏瓦舍为固定场所的说书、讲史及民间戏曲艺术的出现,对节庆庙会、赏花饮酒、品茶饮食、器皿赏玩等日常生活形态的重视,等等,都说明休闲已成为宋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中国古代真正普遍意识到休闲的重要性,将休闲作为生活的目的而不是手段,从中获得享受与快乐,则是从晚明时期开始的.晚明与宋代一样,也是中国城市发展、商业发展和城市消费发达的重要时期.再加上那一时期时局动荡,文人士族的政治前景黯淡,人们厌倦仕途举业,所以把注意力放在日常生活的享乐方面,更为关注休闲问题.加上阳明心学的影响和李贽、公安派对人的本性和情感欲望的肯定与提倡,使部分人解脱了思想的禁锢,敢于面对声色之欲的问题.晚明时期的文人士族普遍放弃了那种以"劝诫"为目的的文学创作与娱乐方式,对政治也避而远之,而追求一种闲适的,能使自己快乐的生活方式.他们将大量的时间花费在游山水、筑园林、蓄声器、品美食、嗜茶酒、谈闲书、做雅事的事务中,其典型代表有李渔、袁宏道、徐霞客等.李渔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有意识地探讨休闲活动的文人,其《闲情偶寄》中"声容"、"居室"、"器玩"、"饮馔"、"种植"、"颐养"等部,谈的即是日常生活的休闲问题.袁宏道亦认为人生有"真乐",就是休闲的快乐[4].他所着的《瓶史》也充满了悠闲的生活情趣,对插花艺术有很深的研究[5].徐霞客则是一生许予山水.他的记游与前人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不以记游为手段,而在于"游"的本身,"景"的本身,记游山水、旅游休闲本身就是一种快乐的生活方式.可以这样说,晚明是比中国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重视休闲的时期.不过,休闲时代在中国的真正来临,休闲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为人们普遍重视却是近二十年中的事,是随着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的经济高度发展,平民大众有了远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多得多的空闲时间之后.今天,"休闲"已成为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对象.经济学家与社会学家的研究强调"休闲"是一种时间的利用方式,重点在于考察人们如何在工作之余以什么样的方式度过闲暇空余时间,如凡勃论(Vablen)将"休闲"定义为"非生产性的时间消费",布尔迪厄(C .K. Brightbill)将"休闲"定义为"谋生必须做的事情"之外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在强调休闲的时间性质特征时,也没有忘记强调"休闲"与人的自由创造和个性发展的关系,如贝克(E .Baker)就认为"休闲"不仅是人们工作后的闲暇时间利用,而且是自由自觉地创造自我的一种活动.法国学者杜马兹迪埃(Dumazedier)则强调"休闲"是个人从工作、家务劳动、社会义务中解脱出来的时间占有,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发展人的个性.在许多心理学家的眼中,休闲的意义不在于人们选择了什么样的休闲活动,而在于人们是否从中获得愉悦的心理体验,这才是休闲的本质性的东西 .比如 ,奇克森特米哈伊(Csikszentmihalyi)提出着名的"畅爽"的概念,强调休闲体验就是一种畅爽的体验,是心理意义上自由的一种现实体验.美国学者纽林格(Neulinger)则认为休闲是在身心完全自由的情况下自我提升的一种状态,感觉不感觉到心理的自由是区分休闲与非休闲的重要标准.这与古希腊以来的西方哲学家关于休闲的思考是一致的.在哲学家眼里,休闲从来就是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安顿人的心灵,追求人的精神自由密切相关的.柏拉图将"休闲"看成是自我发展与表达在自由时刻,亚里士多德将"闲暇"看成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看成是免于劳动的自由,认为闲暇能带给人们享受、幸福和极度的快活[6].19 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席勒提出了"只有当人游戏时,他才完全是人"的观点,于是"休闲"也被人们看成是以游戏的方式摆脱生存环境的压力而获得精神解放的重要方式.比如,美国学者戈比(Godbey)就认为:"休闲是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的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它使个体能够以自己所喜爱的、本能地感到有价值的生活方式"[7],瑞典天主教哲学家皮普尔(Pieper)则强调"休闲"是思想与灵魂自由的条件,休闲可以促进文化的发展与沉思.美国哲学家波瑞特比尔(Brightbill)和我国学者马惠娣将"休闲"定义为"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所看重的亦是休闲活动带给人们的心灵自由与精神快乐[8].应该说,上述关于"休闲"的理解,基本把握了"休闲"的内在含义[9]."休闲"首先必须从时间意义上进行界定,"休闲"与劳作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拥有工作之外的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使人可以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所以,"休闲"可以被看成是与劳动生产完全不同的活动方式,它有特定的对象与范围.今天,休闲活动的范围,除了传统的艺术欣赏、山水赏玩、家庭享乐、节日庆典、赏花、饮酒、品茶、美食、读书、闲坐、交友等形式外,还突出地体现在体育竞技、探险、观光旅游、影视娱乐、歌厅舞厅消费、网络游戏、养生保健等方面.从事这些活动的目的,不单单是为了一种消遣与享乐,更重要是要从这些活动中获得精神与心理的愉悦.对于休闲来说,如何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快乐,有一种以追求幸福与快乐为目标的心理和精神状态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人们才可能通过休闲这一活动从文化环境和物质环境的外在压力中解脱出来,过一种相对自由的生活.否则,人们就会为"休闲"而休闲,在当今这个功利化、物欲化的世界中找不到人生的目的与方向,从而失去实现人的自我成长与发展的机会.二、休闲与审美"休闲"不是单纯的享乐,而是人的一种心理愉悦与精神自由,正因如此,休闲与审美活动有着深刻的关系.首先,从休闲与审美活动的本质特征来说,二者都可以看成一种摆脱物质与功利化人生纠缠的自由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休闲是对非生产与非工作时间的使用与占有,人们之所以从事休闲活动,不是为了工作,也不是为了某种社会的责任和家庭的义务,而是"以欣然之态做心爱之事",所以它在本质上是通向人的精神与心灵自由的.审美活动更是如此.可以说,真正的休闲与人类的审美活动一样,都超越了人的功利意识,都试图以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方式来体验人生、感受人生,都是要满足人的精神需要,获得心理的愉悦与精神的自由.谈到这一点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休闲存在的形态远比审美复杂,也并非所有的休闲活动都突出地指向人的心理和精神层面.比如一些以打发时间为目的的休闲活动,一些只注意消费与享乐、刺激与炫耀、盲目放纵的休闲活动(如穷奢极欲地购物,沉湎于网络游戏中),甚至酗酒赌博、宿娼吸毒,就远离或者说根本背离了休闲的本质.所以,从审美的意义上对人们的休闲活动加以引导,将休闲活动与审美活动统一起来,非常重要.其实,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休闲,也就是要求人们在闲暇的时间与休闲体验中悬置功利的心态,远离财富金钱、声色名利的诱惑.就像林语堂所说的那样:"享受悠闲的生活不需要金钱,只有那些鄙视财富的人们才懂得怎样领略悠闲生活的乐趣.他必须有丰富的心灵,爱好简朴的生活"[9].以审美的眼光看待休闲,也就是要人们意识到,真正的休闲就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自我选择与自由创造.中国古人追求闲适的生活情趣,认为"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山,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着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张潮:《幽梦影》),其意义即在于此.以审美眼光看待"休闲","休闲"就不再是闲暇时间的消磨与打发,更不是在休闲活动中寻求享乐与刺激,进行自我炫耀,而是意味着在闲暇时间里,人们有更多机会发展自身的潜能、爱好与志向,提升自身的心灵修养与精神境界,从而更好地与世界交往.其次,从休闲和审美对于当代社会人们生活的意义来说,当今社会人们所面对的一个严重问题是太注重功利、实用的东西而使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使自己的心灵失衡,使生活变得单调乏味.人们拥有大量闲暇时间,却不知道如何利用.那种为名所累,为利所缚,贪图享乐、寻求刺激、炫耀财富的工具性休闲,或者使闲暇时间处于自流和盲目状态.人们在这样的休闲与消费活动中变得无所事事,甚至空虚无聊、沉沦堕落.所以,将休闲与审美结合起来,从审美的角度看待休闲,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使人们明白休闲并非是一种物欲的满足和名利身份的体现,也并非游手好闲、空虚无聊的活动,而是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和美好的心灵体验,是人们在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外的一种精神丰富与自我发展.而这些,对于消除当代社会中人们对物欲的贪恋,克服生活中的紧张与忙碌的情绪,平衡内心的焦虑,保持生活的节奏与韵律,是很有意义的.也正因如此,西方研究休闲的学者提出了"乐活的生活形态"和"美学经济"等概念."乐活的生活形态"强调的是一种健康的和生命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它特别强调以闲暇时间的优化配置,以构建优良的生命质地,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和谐的生活方式,同时还要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中,即以舒缓的生活节奏为导向,追求从容淡然的生活状态."乐活的生活形态",所重视的不是休闲主体的工具性消费和物质欲望,而是要放慢生活节奏,以自然本真的心态看待人生,是要在繁杂喧闹的社会中寻求一份内心的宁静,是要远离功名利禄的外在压力而找回自我,关心自我的心理感受和快乐.而主张"美学经济"的人,偏重的也不是实用,而是城市(特别是大都市)的消费者美感心理体验.提出"美学经济"主张的人认为,人们的购买行为分成工具性消费与情绪性消费两大类,工具性消费买的是产品的功能,情绪性消费则是产品所带来的正面情绪,如自信、舒服、自在、轻松、快乐、得意等,而休闲成为"情绪性消费"集中体现的重要平台与核心市场.人们通过"情绪性消费"的休闲活动,可在繁重的日常工作之余,实现身心的放松与愉悦.其主要表现特征为:(1)在快节奏的都市化生活中懂得享受"慢生活";(2)不仅在追求潮流中彰显个性,而且也学会怀旧复古,沉浸在历史与对父辈生活的体验与追忆中;(3)从城市走向乡村,追求低碳、环保、生态的"绿色休闲"方式;(4)休闲方式的多元化,特别青睐以个性化需求为特征的小型精致化的休闲形式[10].其实,"乐活生活形态"和"美学经济"的提出,所牵涉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在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下,在充满贪欲、奢华、拥挤的都市生活中,人们如何学会摆脱功利化人生的纠缠,走向心灵的平和与宁静,保持生活的节奏与韵律.它实际上也说明了休闲与审美结合的重要性.休闲的生活方式,特别是以审美为目的的休闲生活方式,可以极大提高日常生活的快乐指数,使人们懂得如何更好地去享受与欣赏人生.林语堂谈到中国古人的生活态度时,非常推崇"半"的生活哲学与理想,认为人只有在名字半隐半显,经济宽裕适度,生活逍遥自在,而并非完全无忧无虑的环境之下,其精神生活才最愉快惬意,人物性格才最和谐完美.其实,"半"的哲学就是一种能抑制现代的生活欲望与焦虑的哲学,也可以说是一种将劳作与休闲结合得很好,懂得如何利用闲暇时间来丰富自我,满足人的精神需要的审美人生哲学.再次,将审美与休闲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面对休闲产业与消费、社会的休闲与个体的休闲、休闲的动机与制约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平衡之间的矛盾.休闲与审美一样,都是以自觉自愿为基础的,都要凭借个人兴趣去进行生活的选择,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满足.但是,休闲活动更多受到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休闲者的权力与身份、消费者的欲望与需求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受到大众舆论与行为的操纵.英国学者罗杰克谈到休闲的功能时说,休闲不能只关注休闲行为的自制与自愿的价值,它必须涉及到休闲者公民权利、社会地位、身份认同等问题,休闲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表现、身份、控制与抵制等,反映了权利关系在个人和群体中的动态平衡[11].比如,上流社会的人物的休闲活动,就有着其它阶层所不能比拟的金钱财力的消耗和社会地位的炫耀,会所休闲、高尔夫、马术、太空游、高端旅游常常成为其选择的休闲方式.关于休闲产业与消费、休闲动机与制约因素的研究,不能不考虑休闲主体的这种社会地位与身份.但是,无论什么样的休闲,或者说以什么样的身份、方式去休闲,都不能否定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休闲的目的在于发展自我的潜能与兴趣,保持个人的生活情趣,使人的身心更愉悦,使人的生活更美好,而不是为了获得对其某种社会地位的承认.如英国学者罗杰克所说,尽管休闲活动中存在着种种不公平、不公正、统治、压迫和操作行为等致命的负面问题,但休闲本身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它是"一种享乐、令人激动、让人有暂时摆脱工作和家庭关系束缚的感觉,让人更愉快,觉得生活更美好"[12].所以,休闲活动离不开审美活动的引导.因为审美是一种个体性极强的精神活动,审美的意义就在于让人们如何更好地去面对和体验他们所生活的世界,去冲撞人们那些习以为常的观念意识,去改变人们单调枯燥、平淡麻木的生活方式.审美不仅培养人们对生活的敏感、热情与创造性,而且还将这种敏感、热情与创造性与对象的形式特征的把握充分统一起来.无论是游玩山水还是欣赏艺术,无论是漫步街头还是闲坐在家,无论是品茶饮酒还是养花赏月,无论是极地探险还是健身运动,你要获得美妙和深度的精神体验,都离不开对对象形式的审美愉悦与感受.就像我们闲坐在大海边,那种由大海引起的美妙的精神体验,是离不开对大海的宽广浩瀚、潮起潮落、日出日落、涛声澎湃以及蔚蓝的海水与蓝天白云相辉映等形式特征的把握的.所以,在当代社会中,休闲与审美相结合,通过审美欣赏与教育,来发展休闲主体对形式美的敏感,形成自在自由的美的心理体验,是非常重要的.在当代社会中,成功的休闲产业,是重视休闲与审美体验的关系的.即使以赌博业为中心的拉斯维加斯之所以吸引全世界那么多人的眼光,就不仅仅在于它的赌博业,更重要的是它独特的建筑、华美的装饰以及从百老汇最受欢迎的歌舞秀到音乐界的超级巨星的演唱.人们来到拉斯维加斯,刻意赌博的并不多,主要是为了体会这里的艺术氛围,从而获得美的愉悦与体验.三、走向休闲美学休闲美学的兴起,与当下人们所关注的环境美学、生活美学、生态美学、身体美学问题一样,都说明美学越来越挣脱传统的形而上的思辨领域而走向日常生活.休闲的领域是一个极其广大的领域,涵盖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社会中,重视休闲文化中的审美意味,实际上说明人们对于日常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有了一种更自觉的审美追求,审美正日益从高雅神圣的艺术殿堂走下来,成为平民大众生活的一部分.过去只能在高雅场所,如美术馆、博物馆、音乐厅、剧院欣赏到的艺术,今天人们在家中、在不经意场合中就能欣赏到.而在过去不被人们看作为艺术或审美产品的商品及日常生活用品,比如一件衣服、一款家具、一件电器产品,在人们的眼中也具有了文化与审美价值.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休闲成为人们重要的审美活动和体验方式.1999 年,美国学者派恩和吉尔摩出版了《体验经济》一书,在书中,他们强调"体验经济"已经逐渐成为继"服务经济"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发展阶段."体验经济"的核心不在于消费主体是否有多少金钱与财富进行消费,而在于从这种消费活动中能得到多少快乐,获得多少精神的愉悦与体验.这种体验,实际上也是以日常生。
西方休闲经济萌芽阶段的发展历程

作者: 吴承忠
作者机构: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出版物刊名: 城市问题
页码: 82-88页
年卷期: 2010年 第11期
主题词: 基本特征;休闲经济;萌芽阶段;西方;休闲方式
摘要: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休闲经历了由单纯的文化活动向经济性活动过渡的漫长阶段。
这可以被视为休闲经济的萌芽阶段,包括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初期、中期,时间一直持续到公元1840年左右。
奴隶制时期,古希腊、罗马发展了独特的休闲实践和理论。
西方中世纪休闲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专门化休闲地的开发与利用。
从1640到1840年属于资本主义的形成和上升时期。
这一时期海滨度假地开发成为新的时尚,美国则由于欧洲移民的特征,在休闲方式上明显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影响。
体育休闲的商业性和游憩教育的出现、有组织的运动是这一时期美国休闲发展的重要特征。
西方休闲伦理的历史演变

西方休闲伦理的历史演变刘慧梅1,张彦2(1.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2.浙江大学法学院,浙江杭州,310028)内容提要:休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体现着人类的道德文明和文化伦理水平。
西方休闲学科的发展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但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
本文以休闲与工作关系交结变化的历史视角,着重探讨了古希腊以来西方休闲伦理的发展与演进,及其四个大历史时空中休闲伦理的不同作用和地位。
从伦理视角研究休闲文化现象,对于扩展休闲研究的视阈及加强当前道德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休闲;休闲伦理;工作伦理Evolution of the Leisure Ethic in Western CountriesLiu Huimei1,Zhang Yan2(1.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 2.College of Law,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310028)Abstract:As a peculiar cultural phenomenon, leisure reflects people’s le vel of social, economic and cultural civilization. From the historical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nd work,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a leisure ethic, especially the function and role of a leisure ethic in four historical periods. It is of realistic importance, both for the expansion of leisure study and the enhancement of moral and cultural development, to study leisure from an ethic’s perspective.Key words: Leisure; leisure ethic; work ethic虽然休闲、休闲文化以及休闲教育20世纪以来才纳入人们研究的理论视野,但是作为一种哲学的、文化的、伦理的“休闲”却早已内存于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休闲观念的历史演变上个世纪60、70 年代,西方社会学家就一致认为人类社会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大众休闲时代,休闲将代替工作和劳动的地位成为生活的中心。
如今,一方面现实似乎正在证实社会学家们的预言:满世界琳琅满目的休闲商品及休闲设施、丰富多彩的休闲项目、规范成熟的休闲机构及服务让人应接不暇,同时,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可以纵情地消遣、豪迈地娱乐、潇洒地出游---这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大众休闲时代!但另一方面,人们的休闲生活又陷入新的困境:首先,为了获得商家与媒体倡导的高标准休闲,人们需要付出更多的工作与忙碌。
其次,效率文化使得休闲中的人们不再悠闲,匆忙和压抑无处不在。
另外,人们无法自主休闲,各种新奇的休闲产品和服务常常"推着";人们去体验、消费。
在拥有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充裕的自由时间之后,现代人的休闲为何会陷入困境?分析了整个人类社会休闲观念的历史演变之后,我们会发现,每个时代人们的休闲方式和休闲观念都有其深刻的社会根源。
因此,我们只有在分析了前人对休闲的理解,在追寻了休闲的历史发展以后,才能更好地理解休闲的本质。
同时,只有分析了在休闲发展过程中社会、经济和政治力量的作用方式后,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的休闲模式,从而为人们走出当今休闲的困境找到出路。
一、休闲理想的起源休闲之事,古已有之,但在西方,真正明确的休闲观念到古希腊城邦时期才逐渐形成。
在此之前,原始部落社会中,尽管人们的日常生活也伴随着娱乐成分,但关于"休闲";的概念并没有出现。
劳动和娱乐消遣在此时都只是以生存本能的形式自然融合于原始人的生活之中。
可以说,是古希腊人创建了"休闲";概念,赋予了休闲以崇高的地位,自觉追求休闲理想,并形成了独特的休闲伦理。
古希腊的休闲是休闲理想的起源。
美国休闲学家托马斯&·古德尔提到,"在思考休闲问题这方面,我们不可能比古希腊人做得更好。
";葛拉齐亚甚至说:"休闲生活只属于希腊人。
";所以,梳理休闲观的历史流变,首先必须从古希腊哲学家(以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休闲思想开始,并把他们的休闲观念放置到希腊文化的理想主义情境中进行考察。
古希腊人热爱休闲,也懂得休闲。
自由人典型的休闲活动主要包括参政议政、哲学沉思和辩论、观察自然、研究学术、趣味娱乐、宗教仪式等。
体育运动为主的身体娱乐成熟而丰富,除了定期举办的大型运动会(如奥林匹亚运动会、皮提亚运动会、伊斯米亚运动会、尼米运动会等)外,放风筝、转陀螺、滚铁环、弹球和投球游戏等也都深受人们欢迎。
在古希腊,每年会定期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及戏剧公演、音乐比赛和舞蹈比赛等活动。
活动期间,所有的敌对活动一律停止,国人云集雅典,停止公务,免费供应食物。
人们在休闲中发现并欣赏数的和谐、音乐的优美、舞蹈和运动的奔放、喜剧的快乐和悲剧的壮美。
托马斯&·古德尔认为,古希腊人的休闲渗透着一种智力的热情和对理想的追求,比起任何其它文化而言,这种热情和和追求都是古希腊所特有的。
这是一种对世界充满了好奇而促发的满怀激情的探索,一种对生命寄予了深厚尊重而激起的对理想生活的勇敢追求。
正是这些东西使得古希腊的休闲具有了与自由、幸福等终极目的相关联的神圣意味。
作为古希腊思想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自然是对他之前古希腊思想家的休闲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休闲就是一种理想主义休闲。
首先,他认为休闲本身是一种有严肃意义的实现活动。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休闲绝不是指单纯的远离工作后的休息与消遣,而是与人们沉思、静观、冥想等高级活动相联系的严肃的实现活动。
娱乐消遣虽然也令人愉悦,但亚里士多德明确指出,真正的休闲不在于此。
休闲产生快乐,但并非为了快乐,快乐只是作为产生出来的东西完善着休闲。
同时,休闲作为一种摆脱必然性、出于意愿地追求自由与理智灵魂的实现的活动,它不是某种一劳永逸的东西,而是一种持续的追求,是终身的事情。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休闲需要美德,需要通过教育和训练。
亚里士多德把休闲誉为"一切事物环绕的中心";,但这种休闲不是自然获得的,他认为休闲如同如幸福、沉思等完满的实现活动,它们都是神圣的,却都不是来自于神赐,而是"通过德性或某种学习或训练而获得";。
也就是说,幸福、沉思、休闲都离不开美德、离不开理智的思考和选择,且这些美德与选择能力需要在严肃的学习和训练中获取。
再次,亚里士多德休闲观的核心观点就是闲暇是幸福的基本条件。
亚里士多德指出,"人唯独在休闲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休闲是一生做自由人的基础";。
因为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最完善的实现活动和最高的幸福就来自沉思或静观,而这种沉思与静观必然以摆脱各种生存必需性的劳作与关系为基础,以无所欲求的闲暇状态为基础。
因为无所欲求,人才能够像神那样进行杰出而天才的沉思,直面生命中神圣而美好的东西以及最高的善,从而达到真正的愉悦和幸福。
可见,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休闲之所以被赋予很高的地位,在于它是实现沉思,实现明智与智慧的生活乃至实现幸福的基本条件,甚至休闲本身就意味着幸福。
休闲与智慧、美德以及幸福一起被作为目的来追求。
另一方面,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中也明显表现出它的时代局限性。
这首先表现在亚里士多德对休闲与劳动的关系的认识的不全面性。
劳动与休闲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不仅完全被割裂,而且成为相互对立的两极。
劳动被认为是不光彩的,永远只是和紧张、辛劳、束缚相联系,而与德性、休闲相违背。
显然,关于劳动的美学意义以及劳动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自我实现价值(如近代哲学揭示的那样)在亚里士多德时代还完全没有被发现。
其次,亚里士多德的休闲观包含着明显的贵族倾向。
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正是奴隶们的艰辛劳作为自由民的休闲生活提供了财富和闲暇,古希腊一代代哲人才能够自由地探索关于宇宙自然、政治社会、人生幸福等各方面的知识与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
但亚里士多德在强调休闲高于劳动是劳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时,从来不考虑奴隶们的闲暇。
他的"按比例的平等";的正义观认为奴隶天生不能享有闲暇和幸福。
尽管存在诸多时代局限,古希腊哲学家所理解和展示的休闲还是为人类的休闲理想提供了典范,即休闲绝不仅仅是摆脱劳动后的某一段未被占用的时间,也不仅仅是简单的消遣,而是一种积极探索,一种不断接近真理,并在其中获得人的本质和幸福的生活方式。
二、休闲成就对上帝的侍奉古罗马后期直至随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西欧社会一直处于动荡与混乱之中,城市文明几近毁灭,愚昧日益增长,生活充满苦难。
普遍的不幸增加了人们对宗教的情感,既然地上的现世生活如此劳苦倦极和令人绝望,人们便只能把希望寄托于天国和来世。
基督教便以上帝的救赎以及天国和来世的允诺成为人们最有效的安慰剂。
从公元5 世纪一直到14 世纪(也即历史上所称的整个中世纪),西方社会几乎被基督教所主宰,教会拥有特殊的权利,教士们名副其实的垄断了哲学,到后期教会实际上成为了神圣领域和世俗领域的最高统治者。
教义、教规涵盖了人间道德、人类的希望以及宇宙的过去和未来的历史等关于人类生存的所有领域,上帝因掌握着来世的赏罚而成为各个阶层人们现世的统领与依托。
这种背景下,整个社会的运行,当然也包括人们的休闲生活和休闲思想,都不可避免地与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1. 休闲是神恩赐的礼物古希腊哲人从理性和追求至福的角度赋予休闲以崇高地位,基督教则以教义和宗教律令的形式规定了休闲的意义和合法地位。
《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的《十戒》的第四条说:"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
这一日你和你的儿女、奴婢、牲畜,并你城里寄居的客旅,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
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圣经》的这一教义表明:一方面,由于安息日的设立,普通劳动者,甚至包括奴隶和异邦人都在休闲的时间形式上得到了合法性保障。
安息日包含对神所赐恩福的安守及其创世圣举的纪念,人们通过庆祝圣日的方式,享受神的恩赐。
另一方面,它还意味着在安息日停止工作一心奉神是一种义务。
安息日绝不仅仅意味着不用工作,而是任何工作都不可以做," 简单讲,从工作中休息乃是一种崇拜仪式:某些特定的日子或时间乃是特别专为神而保留。
";正因为如此,以节日庆典等宗教崇拜活动为主的休闲形式具有了神圣性,并在中世纪的社会建构中固定了下来。
2. 休闲与劳动均为了成就对上帝的侍奉在古希腊社会,休闲与德性、幸福相联系具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劳动则与屈辱卑贱相联系为自由人所不齿。
而早期基督教则赋予了劳动较高的地位,劳动被认为是有益于灵魂的改善而必须从事的工作。
同时,休闲也由于安息日的设立而惠及下层人民,不再为奴隶主贵族阶层所专有。
这样一来,劳动和休闲的绝对对立在基督教社会算是得到一定的缓和,无论劳动还是休闲都是围绕对上帝的热爱、信仰和安守而展开。
劳动的主要价值体现在,人们不仅可以通过劳动的辛劳困苦对祖先的原罪进行自我救赎,劳动还是抵御外在诱惑,克制肉体欲望的有效途径。
不过,相比较而言,休闲更利于对上帝的侍奉。
首先,以安息日的神圣崇拜和节日庆典为主要内容的休闲本身就是在彰显上帝的赐福。
在神赐予的节日里,人们的休闲是在庄严与神圣的氛围中享受作为上帝子民的荣光、踏实与安乐。
其次,休闲中才能更好的从事布道、听道、祈祷、崇拜等关涉上帝的事业,而这比任何其他的工作都更为重要。
在早期修道院中,尽管每天的劳动占用很多时间,但修道士们会"在固定的时间进行宗教阅读";,而举行祈祷、唱赞美诗等神圣仪式活动更是任何事情都不能与之冲突的关于上帝的工作。
再者,闲暇中更能考验或成就人们对上帝虔诚的信仰。
劳动的艰辛固然能节制人们的欲望,而在休闲中,如果缺少智慧的操持,更容易流于放纵。
也就是说,正确地操持闲暇不仅能防止人们无所事事甚至陷入堕落,而且能使人更加心无旁骛地直面上帝,净化自己的灵魂。
3. 休闲理想中信仰高于理性哲学的理性与神学信仰之间的关系问题是中世纪思想的一个基本问题。
早期基督徒完全不重视理性和人类的文化成就,也不打算通过思辨之门进入天国。
圣保罗说"在上帝的智慧看来,人们不可能靠智慧来认识上帝,有信仰的人靠愚诚的祈祷就可以得救,这会使上帝感到高兴。
";中世纪以后,基督教对理性知识的态度有所改善,但上帝即是真理,信仰高于理性仍然是毋庸置疑的。
到经院哲学时期,教会的教父和学者开始热衷于理解,并力图使他们的信仰理性化,他们希望通过智慧来认识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