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骑楼
语文阅读:《广州骑楼》

(一)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题目(7分)广州骑楼①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骑楼指楼房与楼房之间,跨人行道而建,在马路边相互联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这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②其实,商业骑楼建筑最早见于2000多年前的古希腊,后来才流行欧洲,近代才传至世界各地。
皆因商业建筑中的“骑楼”部分是在楼房前半部跨人行道而建筑,在马路边相互联接而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长可达几百米乃至一两千米以上。
广州有“五月天,孩儿脸,说变就变”之说,因而“骑楼”正好适应这种气候特点,一时风靡整个广州城,而逐步地形成广州街景的主格局。
“骑楼”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
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均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③广州近代建筑的发展经历了西洋建筑的移入、传统建筑的复兴以及现代主义建筑的传入等若干阶段。
西洋建筑在广州有以下类型:如天主教圣心堂(石室)一类的宗教建筑;如广州邮务管理局大楼、粤海关大楼、市府大楼、省财政厅大楼、省总工会大楼一类的公共建筑;如西关大屋、竹筒屋以及东山花园洋房、小洋楼一类的住宅民居建筑;如中山纪念堂、海员亭一类的纪念性建筑;还有如爱群大厦、南方大厦、市银行大楼、省银行大楼、新亚大酒店以及遍布广州各主要商业街道的商业骑楼建筑。
本世纪60年代以后,广州新建的商业街区已很少采用这种形式了。
(选自《南方都市报》有删改)1.骑楼成为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的原因是什么?(4分)2.结合文段,下面选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介绍了广州骑楼的特点及功用。
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案例

广州市历史建筑修缮案例一、骑楼建筑的华丽变身——上下九骑楼街。
1. 背景。
上下九骑楼街那可是广州的老招牌了。
想当年,这些骑楼又破又旧,墙面剥落,有些木质结构都开始腐朽了,就像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
但是呢,它可是承载着老广州的商业文化和生活记忆啊。
2. 修缮过程。
首先就是结构加固。
那些摇摇欲坠的柱子,就像是生病的腿,工程师们给它们打了“石膏”(其实是特殊的加固材料),让它们重新变得坚固起来,能稳稳地撑起骑楼的“身躯”。
外观修复上可费了不少功夫。
骑楼的外立面那些精美的雕花,很多都模糊不清了。
工匠们就像考古学家一样,一点点地根据老照片和残留的痕迹,重新雕刻出那些花纹。
那颜色也是经过精心调配的,要还原当年那种既古朴又有点洋气的感觉。
比如说,骑楼的墙色不能太鲜艳,也不能太暗淡,就选了那种有点岁月沉淀感的米黄色。
还有那地面的石板路,好多都坑坑洼洼的。
工人们把坏的石板一块一块地撬起来,换上新的,但是新石板还故意做了些做旧的处理,让人走在上面,就仿佛能听到当年的马蹄声和木屐声。
3. 修缮后的影响。
现在的上下九骑楼街那可是广州的热门打卡地。
游客们可以一边逛着老字号店铺,吃着双皮奶、牛杂,一边欣赏这充满岭南特色的建筑。
对于老广州人来说,这也是一种情怀的回归,能在这里找到小时候的回忆。
而且,因为骑楼街的修缮,周边的商业也更加繁荣了,就像给这个老街区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它又重新焕发出青春的光彩。
二、沙面建筑群的修缮奇迹。
1. 背景。
沙面这个地方以前是广州的租界,所以那些建筑是中西合璧的典范。
可是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后来一些不合理的使用,很多建筑都出现了各种问题。
墙面长满了青苔,屋顶漏水,门窗也破破烂烂的,就像被遗忘在角落的宝藏,蒙尘已久。
2. 修缮过程。
对于建筑的特色元素保护是重中之重。
像那些欧式的廊柱和拱门,很多都有裂缝了。
修缮团队就用先进的技术进行修补,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前提下,让这些元素重新变得精致起来。
他们还从国外找来了相似的建筑材料来替换那些已经无法修复的部分,就像给建筑做了器官移植一样。
北京路骑楼简介

北京路骑楼简介
骑楼是广州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骑楼在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很常见,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佛山等地,特别是在深圳等城市,由于
其具有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而被称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北京
路骑楼是由“英国人”于1902年在广州珠江北岸沿街建筑而成,沿路有天后宫、培正中学、广东省立女子师范等建筑。
路两旁骑
楼建筑沿街而建,其中大部分为二至三层骑楼建筑,少数为四至
五层骑楼建筑,也有个别六层以上的骑楼。
这些骑楼大多以红砖
砌墙,外墙多为水泥抹面。
因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
口之一,许多外商为了适应商业需要而修建了骑楼街。
骑楼的样
式有二层三层和四层,一般是两层结构,底层多为铺面铺位或门面;二、三层多为楼梯间或电梯间。
由于骑楼的外观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购物或居住。
骑楼街是广州西关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也是广州最富有异
国情调的街道。
—— 1 —1 —。
参观广州骑楼的详细描写过程

参观广州骑楼的详细描写过程广州的骑楼啊,就像是城市里一群穿着复古装的老绅士,一排排地站在街道两旁。
我刚走到骑楼街,就感觉像是走进了一个时光隧道。
骑楼的柱子那叫一个粗壮,就像一个个大力士稳稳地撑着上面的楼层。
我都怀疑这些柱子是不是偷偷练过举重,不然怎么能撑得住这么多年的风吹雨打呢。
柱子上有些地方还有岁月斑驳的痕迹,就像老人脸上的皱纹,每一道都藏着故事。
抬头看骑楼的顶,那顶像一把巨大无比的伞。
夏天的时候,阳光想使劲儿往里钻,可都被这把“大伞”给挡住了,只能在外面干着急。
走在骑楼下面,那阴凉的感觉就像是躲在大树底下乘凉,还不用担心有虫子掉下来。
骑楼的窗户也是很有特色的。
那些精致的雕花窗户,就像是姑娘们漂亮的睫毛,一扇扇窗户眨呀眨的,好像在偷偷打量着路过的行人。
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有些小店,那些店就像是一个个神秘的小盒子,每打开一个,都可能有惊喜。
再看看骑楼里的店铺,那真是五花八门。
有卖传统小吃的,那些小吃散发的香味就像一只只小手,一个劲儿地把我的鼻子往店里拽。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被香味牵着走的小木偶,完全没有抵抗力。
还有卖各种小玩意儿的店,走进店里就像走进了一个宝藏洞,眼睛都看不过来了,什么稀奇古怪的东西都有,我都怀疑老板是不是有个哆啦A梦的口袋。
骑楼的街道地面有点不平坦,就像一个老人脸上的麻子。
不过这并不影响我逛街的乐趣,反而有一种独特的韵味。
我走在上面,感觉就像是在给脚做按摩,虽然有点硌脚,但还挺有趣的。
走着走着,看到一些老人坐在骑楼下面的椅子上聊天。
他们就像一群历史学家,嘴里不停地讲着骑楼的过去,那些故事就像一颗颗珍珠,被他们串起来,讲得绘声绘色的。
我凑过去听了一会儿,感觉自己像是在听一场精彩绝伦的评书。
骑楼之间的小巷子就像迷宫一样。
我一头扎进去,差点就找不到出来的路了。
那些小巷子弯弯曲曲的,像一条条扭动的小蛇。
我在里面转来转去,就像一个迷失在童话世界里的小矮人。
到了晚上,骑楼被灯光一照,又像是一个盛装打扮的姑娘。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西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骑楼建筑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将自己的店铺建在两旁的街道上,为了方便行人和交通,他们在店铺前面建造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即骑楼。
骑楼建筑通常由两层组成,底层是店铺,上层是住宅。
这种设计使商人既可以经营生意,又可以居住在同一个建筑物里,非常方便。
广州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的外观通常是红砖墙和石雕装饰,而内部则是木质结构和瓷砖装饰。
骑楼的屋顶通常是瓦片或石板,形状各异,有的是歇山顶,有的是筒瓦顶。
骑楼的门窗也非常精美,常常使用木雕和石雕来装饰,展现了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除了建筑风格,广州西关骑楼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骑楼是广州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流、购物、休闲。
骑楼下的街道上常常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小吃摊位也是琳琅满目。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广州美食,如叉烧、鲜肉包子和糖水等。
骑楼下的街道上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们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展现了广州的繁荣和活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总结起来,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广州骑楼故事

广州骑楼故事
《广州骑楼故事》
嘿,咱今天就来讲讲广州骑楼的那些事儿哈!广州这地儿啊,骑楼那可是一大特色。
走在广州的街头,那一排排的骑楼就像是岁月留下的独特印记。
你想想,以前的人们在骑楼底下走,不怕日晒雨淋的,多惬意呀!我就感觉那骑楼就像是一个个忠诚的卫士,守护着来来往往的人们。
记得小时候,我最爱在骑楼底下玩耍了。
和小伙伴们在那跑来跑去,捉迷藏、打弹珠,玩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
大人们呢,就在骑楼底下做着各种小生意,卖啥的都有。
那热闹的场景,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特别有意思。
有时候下雨了,看着雨水顺着骑楼的边缘滴滴答答地落下来,就觉得特别好玩。
我还会调皮地去接那些水滴,感觉自己就像个小探险家似的。
而且啊,骑楼里还发生过很多浪漫的故事呢!听说以前有个小伙子在骑楼底下对一个姑娘一见钟情,然后就展开了猛烈的追求,最后抱得美人归啦,哈哈!这骑楼啊,见证了多少人的爱情呀。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州发展得越来越快,高楼大厦越来越多,但骑楼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里,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它们虽然有些老旧了,但那独特的韵味却是无可替代的。
每次走过那些骑楼,我就仿佛能听到过去的欢声笑语,看到那些曾经熟悉的场景。
它们就像是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记录着广州的点点滴滴。
哎呀呀,说了这么多,总之呢,广州骑楼就是咱广州人的宝贝呀!它们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也是我们记忆中最珍贵的存在。
希望这些骑楼能一直好好地保存下去,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们的故事,感受广州的独特魅力!哈哈,这就是我和广州骑楼的故事啦,咋样,有意思吧!。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骑楼简介
广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拥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建筑风格。
其中,骑楼建筑是广州独有的一种建筑形式,也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骑楼建筑起源于19世纪末的广州,当时的广州是一个繁华的商业城市,各种商铺和店铺林立。
为了方便行人和货物的运输,商家们开始在店铺前面搭建起了一种特殊的建筑——骑楼。
骑楼是一种在建筑物前面搭建的走廊,通常由木质或石质的柱子和横梁支撑,上面覆盖着瓦片或石板。
骑楼的高度一般在 2.5米左右,宽度则根据需要而定,有的只有一人宽,有的则可以容纳多人并排行走。
骑楼建筑在广州的历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不仅为商家们提供了一个方便的经营场所,也为行人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地方。
此外,骑楼还成为了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之一。
在广州的老城区,骑楼建筑依然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广州的骑楼建筑风格多样,有的是传统的中式建筑,有的则融合了西式建筑元素。
其中,以北京路为代表的中山六路商业区是广州骑楼建筑的代表之一。
这里的骑楼建筑保存完好,风格独特,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的来说,广州的骑楼建筑是广州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广州历史文化的重要遗产。
它不仅为广州的商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也为广州的城市形象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广州骑楼的保护措施

广州骑楼的保护措施嘿,咱来唠唠广州骑楼的保护措施,这可都是为了让这些老宝贝能一直好好地留在我们身边呢。
我有次在广州的老城区闲逛,那些骑楼可真是太有味道啦。
斑驳的墙壁、复古的门窗,就像一位位慈祥的老人,默默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可有些骑楼看起来有点破旧,真让人心疼,所以保护它们是必须的。
首先呢,维修得跟上。
这就像给老人治病一样,哪里坏了就得修哪里。
骑楼的墙面要是有脱落的地方,得找专业的工匠来修补。
那些工匠可厉害了,就像神奇的魔法师。
我见过他们用和原来墙面颜色、质地差不多的材料,一点点地把脱落的部分补上,动作那叫一个细致。
而且啊,对于骑楼的屋顶,要是有漏雨或者瓦片损坏的情况,也要及时处理。
有一次我看到工人在修一个骑楼的屋顶,他们小心翼翼地把坏瓦片拿下来,再换上新的,就怕不小心把其他好的部分弄伤了,那认真劲儿,就像在修复一件珍贵的艺术品。
保护骑楼还要注意防火呢。
这就像给骑楼穿上防火服。
可以在骑楼里安装一些消防设备,像灭火器之类的,得放在显眼又容易拿到的地方。
而且电线得好好检查,可不能有老化或者乱拉电线的情况。
我记得有个老骑楼,电线乱得像一团麻,这可太危险啦。
后来有关部门来整改,把电线都重新整理了一遍,还换上了新的电线,这下安全多了。
就像给骑楼里的隐患都清理掉,让它能平平安安的。
合理利用也是一种保护。
可以把一些骑楼改造成有特色的店铺或者文化展示馆。
我去过一个骑楼改造成的书店,里面的布置古色古香的。
那些书架和桌椅都和骑楼的风格很搭,人们在里面看书,感觉就像回到了过去。
这样的利用方式,不仅能让骑楼有新的生机,还能吸引更多人来关注骑楼。
通过这种方式赚来的钱,又可以投入到骑楼的进一步保护中,这可真是个一举两得的好办法。
另外,得提高大家对骑楼保护的意识。
可以在骑楼周围设置一些宣传栏,告诉大家骑楼的历史价值和保护的重要性。
就像给大家上课一样,让大家都知道这些骑楼是广州的宝贝,不能破坏它们。
我看到一些小朋友在宣传栏前看得津津有味,还问爸爸妈妈问题呢,这就说明宣传有效果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州骑楼
广州骑楼由二十世纪初开始出现,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广州骑楼的特点是把门廊扩大串通成沿街廊道。
廊道上面是楼房,下面一边向街敞开,另一边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走廊自由选购商品,楼上一般住人。
骑楼街可以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骑楼内的店铺可以借用柱廊空间,便于敞开铺面、陈列商品以招徕顾客。
广州骑楼建筑在第十甫路、上下九路、中山路、解放路、人民南路、一德路等商业街道较为集中,而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最为壮观。
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为广州初期骑楼建筑中的代表。
因此,广州骑楼已是每个广州人的骄傲。
骑楼虽然有着“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但由于骑楼作为民间商住功能的建筑形式,商人们一方面为了迎合顾客的崇洋心理,另一方面为了标新立异,常常采用“洋式店面”。
其设计建造者大都不是职业建筑师,而是普普通通的工匠,面对西方建筑,除了吸收一些结构方式和布局方式外,他们看到的更多是各种装饰。
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按照自己的理解加以“模仿”,采取放任自由的“拿来主义”态度。
这种对西方建筑创造性的模仿和大胆的改良就形成了广州骑楼活泼而有特色的建筑风格。
1起源
关于广州骑楼的来源,学界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骑楼是越族先民“干栏”建筑的遗韵,根据岭南地区湿热多雨的气候,结合商业经营的需要发展而来。
另一种说法认为骑楼是广东人将西方建筑和岭南建筑结合的产物。
更有观点认为,“广州“十三行”的商业建筑已经可以说是近代骑楼建筑的雏型,广州是中国近代骑楼街的发祥地”骑楼被作为正式的名称,最早出现在1912年国民政府为治理广州市所颁布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细则的第十四、十五条款中。
1918年,广州设立市政公所。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广州的商业骑楼街已具有相当的规模和特色,商业繁华地段逐步形成了骑楼街风貌,如永汉路(今北京路)、太平南(今人民南)、惠爱路(今中山四路)以及长堤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二十世纪70年代,广州城市建设发展速度较慢,城市基本维持旧有格局,商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骑楼建设大大减少。
这一时期建设的骑楼街主要有越华路和豪贤路。
这个时期的骑楼街建筑在体量、风格和街道功能方面都与上世纪20至40年代的骑楼街有明显差异:沿街建筑多为住宅,首层为商店,商业功能较弱,服务范围仅限于街坊;建筑多为7—9层(22—30米),街道空间更为狭窄压抑;建筑保留了骑楼的形式,但以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取代了传统骑楼的“洋式店面”,立面基本无装饰,沿街建筑整齐划一,街道景观比较单一。
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广州市经济迅猛发展,城市不断扩张,交通量大大增加,老城区面临着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改造。
这一时期广州基本没有兴建新的完整的骑楼街,而是在一些原有骑楼街的更新改造过程中拆除旧骑楼,建设新骑楼。
但由于不是整条街道实施整体改造,在一些路段形成了新老骑楼交错并列的景象,如万福路、大南路、龙津路、长堤大马路等。
此外,老城区道路的拓宽改造也对一些骑楼街造成了破坏,如人民路高架桥的建设对人民中路、人民南路骑楼街风貌的影响;解放路、中山路拓宽和人民桥、内环路的建设拆除了解放路、中山五路、中山六路、六二三路和洪福路的传统骑楼街。
2特色
广州骑楼的结构共分三段:下段为约宽为4米的走廊列柱、中段为楼层、上段为檐口或山花;沿街的一面在各层窗台以下的墙面或檐口窗楣处大多都有丰富的装饰花纹或浅浮雕。
依建筑风格,广州骑楼又可以分为西关骑楼和东山骑楼两个流派。
西关骑楼是早期骑楼的代表,外观主要采取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山花和楼身的设计大多直接具有古罗马的装饰特征,如罗马柱、卷曲花纹等,但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元素,比如墙体多是中式清水砖材料。
其中最具中式建筑特色的是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由一块块细小的彩色玻璃组合而成的方形窗。
顶部的山花挑檐也做成中国特色的柔和的拱形顶。
东山骑楼形成的年代比西关骑楼略晚,更趋于现代化,也更加简洁。
比如说罗马柱变为简单的方柱、圆柱,细石米墙代替了清水砖墙,几何图案增多等等。
山花挑檐是东山骑楼最为独特之处,在正面墙挑出拱形雨篷,美观而且实用。
3类别
仿哥特式
代表作:长堤爱群大厦
这种形式在其他城市也较为少见。
北京路新华书店和长堤爱群大厦是其代表作。
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拉长的拱形窗表现了明显的哥特装饰意味。
爱群大厦则将哥特风格加以灵活运用和改良,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以仿哥特式窗,底层骑楼柱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南洋式
代表作:文明路186号
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在文明路、海珠路上都可以找到。
古罗马券廊式
代表作:长堤新华大酒店
这种形式骑楼在其它城市较少出现,在广州却能找到不少实例。
位于长堤的新华大酒店就是其中的代表作。
底层骑楼为券柱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
一些部分还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使其罗马风格更为浓郁。
仿巴洛克式
代表作:万福路114号
这种形式在东南亚一带和我国南方城市的骑楼中被普遍采用。
这些巴洛克装饰既不同于
古典式的严谨,也区别于17世纪巴洛克风格的繁琐与追求曲线、动感,而是在构图稳定的基础上加上巴洛克装饰。
在广州的骑楼中,巴洛克装饰多运用在山花装饰及女儿墙的曲线中,在下九路、龙津西路、万福路等都可以找到。
现代式
代表作:泰康路一带
这种骑楼一般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中国传统式
代表作:德政南路139号
该形式骑楼延续了我国南方传统民居的特点,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沿街布置,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户,立面基本无装饰。
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4骑楼风貌
从二十世纪90年代起,广州骑楼开始遭到拆迁的厄运。
1990年代初,广州沿中山路修建地铁一号线,引入开发商沿线发展物业,骑楼成为建设阻碍,开始被拆迁。
典型事件是六二三路、中山路、人民路、解放路等骑楼街的拆除和破坏。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广州骑楼作为岭南建筑文化特色受到关注,保护广州骑楼的呼声开始响起。
1998年6月12日通过的《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提出:“在名城内,文物古迹比较集中的区域,或比较完整地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或民族地方特色的街区、建筑群、镇、村寨、风景名胜,应当划定为历史文化保护区”。
《广州市城市规划审批技术标准与准则》中第7节对各种骑楼建筑的保护、更新、改造和新建作出了明确规定。
广州市区内现存的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街区约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如荔湾区的人民路、上下九、第十甫路、长寿路、恩宁路、龙津路、长堤;越秀区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东路和东华西路的北京路、大南路、一德路、起义路、海珠路等。
此外,海珠区的同福路、南华东、南华中、南华西也有一部分。
《广州市骑楼街保护与开发规划》将广州市现存骑楼划分为三大片区,即广州市骑楼街保护和开发的总体格局:以人民南—长堤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骑楼风貌区”;以第十甫路—上下九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西片骑楼街区”;以北京路—中山路一带市级商业中心为核心的“东片骑楼街区”。
然后分为“核心保护段”、“重点改造段”、“风貌协调段”以及“建设开发段”4种类型,不同类型将采取不同的保护、改造方针和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