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楼知识全面介绍

合集下载

广东骑楼

广东骑楼

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的场所、晚间乘凉的地方,
反映了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2.4骑楼的结构与色调:
骑楼的建筑材料以砖、木、石为主,其结构形式也多采用砖木混合结构。外墙 也以单一的色调为主,有白色、黄色和灰色调。
以白色为主色调的海口骑楼
以黄色为主色调的江门市堤中路骑楼
2.5骑楼的文化及其特色
建议:
1.充分发挥骑楼街的步行交通功能和市民游憩中心功能,促进城镇商业中心向RBD(旅 游商业区)转变。 2.继续发挥骑楼的居住功能,使骑楼街由外向型变为内向型、由城市级街巷变为居住区 级街 3.对骑楼采取保护性、互补性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充分展示个城镇骑楼街区风貌的 差异性特征。巷。 4.继承传统骑楼的商业功能,引导现代中心商业街区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空间,赋予现代 商业建筑更多的人文意义。
骑楼为券廊式,券心处以漩涡装饰,风格雄伟,线角明朗而细部丰富。一些部分还 运用简化了的罗马柱式,特征是连续的拱廊丰富了街道与骑楼下的中介空间,同时 赋予建筑以明快的韵律和节奏感。
4.3仿古典主义式骑楼
它是模仿法国绝对军权时期的宫廷建筑的骑楼,古典主义的规则是纯粹的几何结构 和数学关系,将比例尊为建筑造型中的决定性因素。
骑楼是海上丝绸 之路将地中海文 化传播到南洋地 区的结果,临街立 面多采用西式造 型,称“洋式”店 面。 其重点在女儿墙、 檐口、窗洞、阳 台、柱廊等部 分 的装饰艺术。如 古希腊的柱式、 古罗马的穹顶、 巴洛克的山花曲 线、哥特式的垂 直线条等。
☜山花是在立面 上一种缓坡的三 角形山墙的花饰, 有意设计成曲线 型和半圆形。
2.2骑楼的形态:
骑楼的底层有面向街道的架空支柱层,其后为店铺,上层则全部为住房, 这种建筑是适应南方天气炎热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建造而成的,是 东南沿海城镇的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

北京路骑楼简介

北京路骑楼简介

北京路骑楼简介
骑楼是广州的一种建筑形式,是中国华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类型,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骑楼在中国南方沿海城市很常见,如深圳、珠海、厦门、汕头、佛山等地,特别是在深圳等城市,由于
其具有独特的骑楼建筑风格而被称为“城市文化的名片”。

北京
路骑楼是由“英国人”于1902年在广州珠江北岸沿街建筑而成,沿路有天后宫、培正中学、广东省立女子师范等建筑。

路两旁骑
楼建筑沿街而建,其中大部分为二至三层骑楼建筑,少数为四至
五层骑楼建筑,也有个别六层以上的骑楼。

这些骑楼大多以红砖
砌墙,外墙多为水泥抹面。

因当时广州是中国对外贸易的重要港
口之一,许多外商为了适应商业需要而修建了骑楼街。

骑楼的样
式有二层三层和四层,一般是两层结构,底层多为铺面铺位或门面;二、三层多为楼梯间或电梯间。

由于骑楼的外观具有独特的“中国风味”,吸引了大批外国商人前来购物或居住。

骑楼街是广州西关最具特色的街道之一,也是广州最富有异
国情调的街道。

—— 1 —1 —。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

描写广州西关骑楼简介广州西关是广州市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西关的标志性建筑,也是广州的文化遗产之一。

它们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形成了独特的风貌。

骑楼建筑始于清朝中期,当时广州是一个重要的商业城市,许多商人将自己的店铺建在两旁的街道上,为了方便行人和交通,他们在店铺前面建造了一种特殊的建筑,即骑楼。

骑楼建筑通常由两层组成,底层是店铺,上层是住宅。

这种设计使商人既可以经营生意,又可以居住在同一个建筑物里,非常方便。

广州西关骑楼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的外观通常是红砖墙和石雕装饰,而内部则是木质结构和瓷砖装饰。

骑楼的屋顶通常是瓦片或石板,形状各异,有的是歇山顶,有的是筒瓦顶。

骑楼的门窗也非常精美,常常使用木雕和石雕来装饰,展现了传统的手工艺技术。

除了建筑风格,广州西关骑楼还有独特的文化内涵。

骑楼是广州人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在这里交流、购物、休闲。

骑楼下的街道上常常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各种小吃摊位也是琳琅满目。

在这里,你可以品尝到传统的广州美食,如叉烧、鲜肉包子和糖水等。

骑楼下的街道上也是一片繁忙的景象,人们来来往往,车水马龙,展现了广州的繁荣和活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它们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总结起来,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市历史悠久的地区,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结合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和西方建筑元素。

它们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融合了中西方的元素。

骑楼不仅展示了广州的历史和文化,还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观光。

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广州的独特魅力,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魅力。

广州西关骑楼是广州的一张名片,也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要代表之一。

台山骑楼简介概况

台山骑楼简介概况

台山骑楼简介概况
台山骑楼是指台山地区特有的一种建筑风格,是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由华侨从东南亚地区引进,并在台山地区开发建设的一种建筑风格,是台山历史文化名城的一大特色。

骑楼的外墙通常为白色、粉红色或灰色,其墙面多采用红、黄、绿等鲜艳的色彩加以装饰,并配以各种几何图形图案作为点缀。

骑楼的建筑风格一般为中西合璧,即采用东南亚风格,又兼具中国传统民居建筑的特色。

台山骑楼大多为两层,也有三层、四层甚至五层高的建筑,在建筑形式上表现为底层架空,二至三层为骑楼式结构,骑楼的檐口、墙角均处理成斜角或弧形。

在建筑功能上主要有商业门面、住宅、仓库、平台等几种功能。

在台山地区开发建设时,由于缺乏资金和技术,侨民们用自己积攒下来的钱去国外购买建筑材料和设备,再用这些材料和设备建成骑楼。

由于当时台山市经济落后,没有足够的资金来修建更多的骑楼。

为了节约资金和方便侨民们的生活、商业活动以及开展一些公益事业等方面需要,就在侨民们居住的地方建造了骑楼。

—— 1 —1 —。

海口骑楼的红砖建筑

海口骑楼的红砖建筑

海口骑楼的红砖建筑海口,位于中国海南省,拥有充满历史韵味的骑楼建筑。

骑楼最初是由明朝时期南洋华人引入海南岛的,它们成为了海南独特的建筑景观之一。

而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便是红砖骑楼。

本文将介绍海口骑楼的红砖建筑,它们的历史背景、特点以及对海口城市文化的影响。

一、红砖骑楼的历史背景红砖骑楼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开始兴建的,属于西式建筑的一种变体。

当时,海口作为海南的中心城市,迎来了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黄金时期。

与此同时,许多海外华人也纷纷回归海南,带回了西式建筑的概念和技术。

红砖骑楼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兴起的。

二、红砖骑楼的特点红砖骑楼以其独特的外观造型和材质特点而备受瞩目。

首先,红砖作为建筑材料,赋予了骑楼一种沉稳、厚重的感觉。

红砖骑楼构造坚固,耐久性强,能够经受住海口多年来的风雨洗礼。

其次,红砖骑楼的风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展现了海口作为历史文化交汇点的特点。

骑楼楼体较高,一般为两至三层,底层为商铺,上层为住宅。

立面装饰丰富多样,既有西式的弧形拱门、立柱和窗花,也有传统的中式装饰元素,如凤凰、山水图案等。

另外,红砖骑楼的布局也体现了其独特性。

海口的骑楼多为成排分布,彼此相连,并且与街道形成半封闭的空间。

这种布局不仅创造了人车分开的环境,也提供了一个遮阳、避雨的休憩场所,使人们能够在炎热的夏季和连绵的雨季中舒适地行走。

三、红砖骑楼对海口城市文化的影响红砖骑楼作为海口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的发展和文化传承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骑楼建筑作为海口的地标性景观,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摄影爱好者,推动了海口旅游业的发展。

其次,红砖骑楼为海口注入了浓厚的历史和文化氛围。

它们见证了海口的变迁和发展,是海口人民的集体记忆。

通过保护和修复红砖骑楼,海口市政府和相关机构不仅保留了海口的历史遗迹,也传承了海口的建筑技术和文化传统。

此外,红砖骑楼也为海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环境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骑楼的布局和设计理念,不仅使街道更加宽敞通透,也为商业发展和市民生活提供了便利。

骑楼的相关历史资料

骑楼的相关历史资料

骑楼的相关历史资料骑楼是一种近代商住建筑,在两广、福建、海南等地曾经是城镇的主要建筑形式。

作为一种典型的外廊式建筑物,骑楼的渊源最早可上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

现代意义上的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的贝尼亚普库尔(Beniapukur),是英国殖民者首先建造的,称之为“廊房”。

这种欧陆建筑与东南亚地域特点相结合的一种建筑形式可以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因此在东南亚十分风靡,随后也传入华南地区。

骑楼是我国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沿海侨乡特有的南洋风情建筑,都是当年华侨从东南亚返乡所建。

下面由店铺带领大家简单了解一下。

骑楼历史资料一、广州骑楼的起源及历史细节“当我们想起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就沉闷。

”初来乍到的外地人,对广州印象最深的莫过于繁华都市里人头涌涌商机勃勃的各大商业区,以及做为商业区载体的富含岭南建筑特色的骑楼柱廊。

国外骑楼最早见于古代希腊,曾一度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广州骑楼多在1920后形成,是从东南亚特别是马来半岛传入,主要是在广东民居竹筒屋的基础上,融合欧洲外廊式样的模仿而成,在其身上正好体现了近代广州对西方异质文化开放融通的地域品格。

广州骑楼的产生,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自然地理气候,其次在于通商口岸的背景,再次是来源于城市改造运动。

广州地区属亚热带气候,冬无严寒,春无沙尘,沿街店铺不需如北方做封闭式门面处理。

而当骑楼人行道贯穿商业区时,其优点显而易见:春夏多雨季节,骑楼是行人的雨伞,夏秋阳光酷烈时,又有遮荫的功能,台风猛烈之时,骑楼又可以使行人免受搂层落物的伤害。

骑楼对行人的这种全方位的呵护,使其深受粤人喜爱,可以想象,炎炎烈日或者风雨飘摇的日子里下躲在骑楼的阴影里尽情闲逛购物,是一种怎样惬意的建筑景观与生活景观。

在区位优势上,广州历史上为由南海、马六甲海峡至印度洋、波斯湾、红海等地的海上“丝绸之路”的基地,特殊的通商口岸优势使广州处于接触西方文化的前沿地带,来往各地的富含岭南文化中兼容并包的吸纳精神的华侨,将南洋等各地的西方异质建筑文化带回广东,并结合实际商业需要,使广州成了骑楼建筑的接受地与传播地。

海南海口骑楼

海南海口骑楼

海南海口骑楼海南海口是中国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以其独特的骑楼建筑而闻名。

骑楼,作为海口历史文化的重要遗迹,不仅展示了建筑风貌的演变,也见证了海南人民的坚韧和智慧。

本文将介绍海南海口的骑楼,包括其起源、特点以及对海口文化的贡献。

一、骑楼的起源骑楼起源于宋代,据史书记载,宋代时,海南地区经济繁荣,城市建设日益发展。

而骑楼作为建筑形式的一种,起初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而设计的。

海南气候潮湿多雨,骑楼的设计可以有效地阻挡雨水和阳光,提供舒适的行人通道。

二、骑楼的特点1. 结构特点骑楼的主要特点是建筑底层部分搭有独特的悬挑式走廊,人们可以在这里避雨、避 sun光。

骑楼一般由石材或木材制成,柱子和横梁经过精心雕刻,显示出独特的工艺美学。

2. 艺术特点骑楼的外观通常采用对称的设计,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使其整体呈现出一种华丽的艺术风格。

骑楼的上层是居住区域,人们可以通过骑楼的走廊来往。

整个骑楼建筑以其优雅和复杂的设计概念震撼人心。

三、骑楼对海口文化的贡献1. 保护历史文化海南海口的骑楼被视为历史文化的见证,它们长期以来作为一个重要的城市遗产在海口市得到保护,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2. 促进城市发展作为海口城市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骑楼不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也成为当地居民展示自己文化传统的重要场所。

同时,骑楼也为海口的商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许多商家会选择在骑楼下开设店铺,进一步繁荣了当地经济。

3. 传承民族文化骑楼建筑不仅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也是对海南文化的重要传承。

海南作为多元文化的交汇地,骑楼建筑不仅展示了本土传统的建筑美学,也吸收了外来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海南文化。

总结:骑楼作为海南海口的重要建筑形式,以其独特的结构和艺术特点成为了海口的一张名片。

骑楼的存在不仅是对海南历史文化的见证,也推动了城市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骑楼建筑的魅力将继续吸引更多人前来观赏,同时也会激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介绍300字
海南骑楼是海南岛的传统建筑风格之一,也是海南岛独有的文化符号。

骑楼起源于中国南方的福建、广东一带,后来传入海南岛并得以流传至今。

骑楼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功能而备受瞩目。

骑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它是一种以木结构为主体,石质为基础的建筑风格。

它的特点是楼下为商铺或底层居住空间,楼上为住宅或办公空间。

骑楼的设计考虑了当地气候,楼下有宽大的拱门,可以通风、遮阳和防雨。

楼上有窗户和阳台,可以供人们休息和观景。

在骑楼的设计中,还融入了海南岛的特色元素。

例如,骑楼的外墙常常装饰有精美的砖雕和木雕,展示了海南岛的传统文化和工艺。

骑楼的室内装饰也非常讲究,常常使用红木家具和漆器等传统家居用品,给人一种古朴而雅致的感觉。

海南骑楼不仅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海南岛历史文化的见证。

骑楼所在的地区往往是历史悠久的商业中心,商铺的经营者也是当地的知名人物。

骑楼见证了海南岛的繁荣和发展,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今,海南骑楼已经成为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的代表。

许多古老的骑楼被保护起来,并用于展览、观光和商业活动。

游客可以在骑楼中感受到海南岛的历史与文化,品味到当地的特色美食和手工艺品。

海南骑楼是海南岛独有的建筑风格,它不仅展示了当地的建筑艺术和文化,更是海南岛的历史见证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无论是当地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在骑楼中找到回忆和共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什么是骑楼。

骑楼,是在楼房前跨过人行道而建的建筑物,能使马路一边相互连接形成一条自由步行长廊,既便于来往行人遮阳挡雨,也有风雨廊之称。

骑楼沿街,楼下经商,楼上住人;楼上的采光通风效果良好,廊下能为行人遮阳避雨、为商户营造经营场所,是结合了广州气候、建筑特点和西欧建筑装饰设计而成的产物。

2.骑楼是什么来的?简单介绍有人将它的历史上溯到古希腊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前4世纪)的“敞廊式商业建筑”;也有人认为宋代出现的“檐廊式”沿街店铺是它的原型。

但也有人不以为然,认为广州骑楼是早期的干栏式建筑的发展和改进。

或者说,广州骑楼是由竹筒屋根椐南方地区避雨防晒,结合商业经营需要发展而来。

最早的骑楼出现于清朝末年,广州的一德路、圣心教堂(石室)一带。

(沙面公园那边也很多不同风格的骑楼建筑)案例:东莞骑楼特点骑楼多为砖木结构,一般是两层或三层。

街面的繁华贸易与内向的封闭市井生活也已各自成型:骑楼下让人自由通行,适合南方地区避雨遮阳之需,作为住房或写字楼,地层则是商栈或店铺,骑楼檐廊是人行道,而骑楼上则作商号写字楼或货栈,开展商贸活动十分方便;骑楼的背后是内街,民宅大门一般开向内街内巷,内街成为居民交往的“公共大厅”,充满浓郁的人情味。

这种有层次的沿街檐廊复合空间,大大适应了市民日常生活的丰富性和空间使用功能的多样性。

最早盛行于南欧、地中海一带。

3.骑楼的分布骑楼遍布世界许多地区,以广州及五邑地区为主中心,以琼雷西翼、台湾东翼为次中心分布,在东南亚地区也有骑楼的身影。

现在在我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保存下来的最多,广西北海、梧州、福建的厦门、泉州等均能见到,广东全省21个市都有分布。

现在广州的骑楼主要分布于荔湾区和越秀区,海珠区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骑楼街。

据广州市规划部门调查和相关统计,目前广州市区内骑楼街总计有36条,长度达20多公里,集中分布在老城区约10平方公里范围内,现今形成了以上下九、北京路、人民南路、南华路为中心的四大骑楼群。

越秀区:长堤大马路、北京路、大南路、大新路、大德路、一德路、惠福路、起义路、海珠路、靖海路、广卫路、越华路、文明路、德政路、豪贤路、文德路、东华路、万福路、珠光路、越秀南路等;荔湾区:人民路、上九路、下九路、第十甫路、长寿路、龙津路、恩宁路、十三行路、西华路、光复路等;海珠区:同福路、南华东路、南华中路、南华西路等。

4.骑楼的功能特点骑楼的功能,综合起来有下列五点:1、挡避风雨侵袭,挡避炎阳照射,造成凉爽环境;2、骑楼发端于改善生活环境,进而成为商业谋生的场所,以商业活动为主,表现出开放意识和洋为中用的创造性思维;3、连廊连柱,立面统一,连续完整,中西合璧,多元共存的独特风貌;4、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5、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成为品茗、聊天、纳凉、会客、交流信息、晚间凉眠的地方。

还是小孩做作业、跳橡皮筋等玩耍的空间,反映了厦门商业文化与社会文化的地域特色。

5.骑楼的特点与风格骑楼一般分楼顶、楼身、骑楼底三部分。

在每座骑楼建筑的楼顶,都可以看到山花和女儿墙。

山花是在立面上一种缓坡的三角形山墙的花饰,有意设计成曲线型和半圆形。

骑楼建筑中的山花,成为屋顶的重点装饰部分,如今装饰一新上下九一带骑楼,便是仿照当年的山花设计,有的是极具现代感的直线条形;有的加入了西方柱饰,带有欧洲风格;有的则在上面雕塑着各式各样的图案。

山花两边的矮墙,便是女儿墙,又称“压檐墙”。

出现在天台边缘以及檐口以上的位置。

女儿墙图案简单,强调实用性。

在广州骑楼建筑中,凹阳台最为常见,设在骑楼立面中部,它由栏杆或其它胸墙围起来,栏杆呈直条状或方块状,偏重实用性装饰。

骑楼底空间净高4-6米,有的甚至高达8米,一系列连续的骑楼底空间,组成贯通的人行道。

骑楼建筑在商业街道较为集中,多为2-4层:底部前部为骑楼柱廊,后部为店铺,两层以上为住宅;临街立面处理为西式造型或中西结合,称为“洋式店面”,骑楼建筑并肩联立而建,形成连续的骑楼柱廊和沿街建筑立面,也就是骑楼街。

每栋骑楼是按照广州引进骑楼的基本章法(柱距4米,进深4米,净高5.6米),由屋主自行设计建筑的,具有明显看到不同装饰风格。

长堤西濠口一带的骑楼气魄最大,近代的高层建筑,如八、九层高的新亚酒店、南方大厦、爱群大厦等,都是广州市骑楼建筑中的佼佼者。

广州市骑楼的最大特点是把门廊扩大,毗联串通成沿街廊道,廊道上空是骑楼,骑楼下一面向街敞开,另一面是店面橱窗,顾客可以沿骑楼自由选购商品。

店铺后面是工厂、货仓、生活用房,楼上一般住人。

这类建筑也可能受“干栏式”建筑的影响。

商住结合,内外有别,方便实惠。

另外,骑楼临街立面统一平整、仅有些内阳台显示了“挖空”的情趣。

有的楼顶矗立的尖顶塔楼,有的正面墙顶挑出拱形雨篷。

这些奇特的造型,为单调、平整的天际线增添了情趣。

立面色彩以当地盛产的贝灰白色和调以米黄色为主。

墙面具有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墙面浮雕图案、窗洞形式、线角、阳台铸铁栏杆等,融合了西方的“巴洛克”或“洛可可”建筑装饰风格。

附墙柱在层高处以多道线脚与腰线相融,腰线下边以带形图案贯通,使得墙面层次清晰,线条曲直富于变化。

建筑细部的檐口下、碹洞、窗眉和窗台下,以及门套、山花等部位,都巧妙地装饰着花饰。

其图案样式是具有中国古典卷草图案情调的"洛可可"纹样艺术。

广州骑楼建筑中最具有中式建筑特色的是满洲窗,这种在西关大屋中常见的满洲窗被设计师们运用到骑楼上了。

它由五颜六色的玻璃及木格组成窗花,非常特别,比我们今天常用的铁(或铝)框玻璃更有艺术韵味。

6.骑楼建筑风格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形式a)西方式i.罗马券廊式实例:新华大酒店和万福路口骑楼特征是连续的拱廊丰富了街道与骑楼下的中介空间,同时赋予建筑以明快的韵律和节奏感。

长提新华书店万福路口骑楼平面图万福路口骑楼ii.哥特式北京路新华书店以强烈的垂直线条和拱形窗体现出哥特式装饰风格。

爱群大厦的立面以垂直构图为主,设哥特窗,底层骑楼廊也处理为仿哥特式窗形式,使人感觉到浓厚的哥特风格。

仿南洋式落日下的西关骑楼这种骑楼有南洋地区的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在女儿墙上开出一个或多个圆形或其它形状的洞口,是一种建筑智慧,预防台风袭击,减少对建筑物的风负荷,不过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西关日落骑楼长提爱群大厦一长提爱群大厦二iii.仿巴洛克式万福路仿巴洛式骑楼正立面上下九路仿巴洛克式骑楼iv.仿文艺复兴式同福西路仿文艺复兴式骑楼正立面图v.仿法国古典主义式北京跑仿法国古典主义式骑楼正立面(这种形式是模仿法国绝对群权时期的宫廷建筑的骑楼形式)b)南洋式文明路南洋式骑楼正立面这是一种在南洋地区非常独特且有创造性的形式,即在女儿墙上开有一个或多个圆形或者其它形状的洞口,其原本是为了预防南洋一带强烈的台风袭击,减小对建筑特的风负荷的技术处理,增强建筑的抗风能力,同时辟邪保佑亲人平安出海,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艺术形态。

c)中国传统式德政南路139号是代表。

这种骑楼体现了南方传统民居的特色,底层沿街挑出,长廊跨越人行道,楼层正面墙上并排开着两至三扇窗,立面基本无装饰。

这种骑楼仅在南华路、同福路、万福路、德政路、起义路等还有零星保存。

骑楼就是近代典型的商业建筑。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

不仅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而且有更突出的商业实用性。

通常是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在两广、福建、海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第十甫路“陶陶居”一德路中国宫殿式骑楼一德路传统民居式骑楼正立面d)现代式电白县忠良街。

这种骑楼建于上世纪80年代以后,在尺度、结构、材料、造型风格等方面与传统骑楼区别明显。

一般来说,立面处理上舍弃了复杂的装饰,运用了简洁、明快、实用的功能主义的处理手法。

2.泰康路现代式骑楼正立面图7、骑楼的深入研究(它的演变过程)中西的交融——骑楼的产生殖民地外廊样式通过近代殖民贸易引进中国。

外廊既是建筑物外部的廊,是外部自由活动的空间,它是构成在区美除了柱廊所围闭的空间之外,也有一些类似相关的空间所构成,如阳台,平台,门廊,而这些外廊的形式,实际上在我国早就以不同的形态存在,像挑檐,连廊,檐廊等。

在殖民地外廊式建筑的平面之中,外廊是最为重要的特征,主要有四种布置方式。

既是单边,双边,三边和四周围绕的跑马廊。

骑楼的历史由来(建筑结构)1.檐廊式沿街店铺建筑形式,主要分以下几种形态a)檐廊部分直接从建筑主体内部向外延伸,形成檐下或者廊下空间。

这种形式可以分为三种情况。

i.挑檐。

挑檐部分既是屋顶与墙身的交接部分,同时又是保护房屋重要的构造部分。

利用出檐方式可以避免受到雨淋,从而增加结构的耐久性。

它是我国各地一般出檐普遍采用的形式。

总的来讲,北方的气候比较寒冷,大多数出檐深度很小;南方的出檐深度较深,以适应多雨,温度高潮湿的环境,一些出檐大的,高度适宜的,形成了较为开阔的空间。

不但发挥遮阳避雨的功能,更是可能成为公共活动的空间。

ii.挑楼。

在邻街的建筑中,一方面是出于防雨遮阳的考虑,并且获大的空间。

别一方面是商业活动的増加,地价上升。

逐渐出现一种“上宅下铺”的形式。

挑楼形式一挑楼形式二iii.檐廊。

屋顶直接出檐,檐廊一般作为一楼的构架。

通过内柱和外檐柱上架梁枋,梁枋上的短柱来支撑檐檩。

檐廊的出檐构架,一般有二架檩,三架檩或者四架檩的方式,这要根据出檐的深度要求而定。

由于在结构上采取架廊柱的方法,所以在出檐的深度上有较大的伸缩性,在出檐大时,为了要预防构架的结构稳定性,在檐檩下方常常再增设水平横木。

由于出檐的深度较大,可构成檐下宽阔的空间。

容纳更多的商业行为和商业规模。

同时形成连续性的廊下空间。

构成良好的购物环境,全天候的商业贸易场所。

宽大的檐下空间,提供给人们比较为充裕的公共场所,来适应人们的休闲娱乐日常生活。

b)建筑主体外部直接加上九附属的出檐部分,形成廊五或者檐下的空间,它大致包括以下的两种形式i.腰檐。

由于建筑的高度在两层以上,一般的挑檐不可以有效的发挥遮阳避雨的效果,所以在建筑的主体外部,两层窗台以下,直接的加上附属的出檐的部分,从而形成檐下或者廊下出檐构架。

c)亭仔脚。

建筑主体外部直接加上一个廊亭进而形成的廊下空间。

“亭仔脚”是闽南语发音的,愿意就是亭子的意思,是提供休息纳凉的地方,后来有屋顶的廊下通道都通称为“亭仔脚”,其构造为四檩或者六檩的双坡顶,四点金柱架梁构架。

缺点是由于檐廊是从建筑物外部加上去的,因此屋顶相接部分比较容易漏水。

2.外来因素的影响——殖民地外廊式建筑a)柱廊样式源于古希腊神庙的列柱空间,由于早期建筑材料采用木构架和土坯等的局限,为了保护墙面,常常沿的边缘搭一圈棚子避雨,经过岁月的发展,逐渐演变成柱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