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现状和进展

[关键词] 急性脑梗死 ;溶栓治疗 ;进展 [中图法分类号 ] R 743.33 [文献标识码 ] A
急性脑梗死 (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是 由于局部 脑血 长至发病后 6 h,观察表 明疗 效欠 佳 ,而发病后 3 h内应用 的患
流突然 中断引起局部脑 组织缺 血坏死 而致 的相 应神经 功能缺 者显示有效 。有报道 ,发 病 4 h内或平 均血管再通时 间距发
太多一度停止使用。随着对脑梗死病理 生理的深入研究 、神经 半暗区的存在 ,它并不 是 固定 不变 的 ,神 经组 织由可逆 的缺 血
影像学的发展和新型溶栓药物的问世 ,以及 急性 心肌梗塞溶栓 半暗区发展为不可逆 的坏死 区是一 个动态 的演变 过程。影 响
治疗的成功经验 ,国内外普遍开展 了大规模 的溶栓治疗急性脑 因素很多 ,如 临床病情 、脑梗 死类型 、侧 支循环状态 、体 温和脑
围起加固作用 ,使动 脉壁 内血栓 逐渐 扩大化 ,管 腔狭窄 以至完 态 ,血栓 内纤溶酶原也逐渐 耗竭 ,此种 “纤溶酶 原偷窃”可减弱
全闭塞。脑血管阻塞造成 大脑灌注的急剧 下降 ,几分钟内缺血 血凝块 溶解 。另外 ,由于他们 不具 有纤维 蛋 白的特 异性 ,与血
中心区域的脑组织发生坏死 ,而周边低灌注 区脑 组织还是存活 栓的亲和性较 差 ,故其 副反应 主要 是全 身性 出血 (包括 颅内 出 的(即缺血半暗区),这部分脑组 织是 可以通过迅速恢复血流得 血 )。SK具有间接的纤溶酶 原激 活作用 ,静 脉 内注射 SK有较
梗死的临床研究 。现就其治疗 现状 和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组织的代谢率 、神经 保护 剂的应 用 、细胞 内外环境 等… 。因此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护理进展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大脑血液供应异常导致的脑血管阻塞,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中风类型。

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之一,能够有效地解除脑血管阻塞,预防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

但是,溶栓治疗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高质量的护理对提高成功率、减少患者不良反应、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一、溶栓前注意事项1. 病情评估。

在选择是否进行溶栓治疗前,需要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详细的评估。

包括患者病史、生命体征、意识状态、神经系统损伤情况等。

对于病因未明确的患者,应该及时进行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等相关检查。

2. 检查禁忌症。

溶栓治疗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在进行治疗前需要检查禁忌症,如:活动性出血、颅内肿瘤、动脉瘤、近期手术或外伤、重度高血压、出现过敏等。

3. 身体检查。

对于可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患者,需要进行身体全面检查,包括心脏、肺部、腹部、下肢等部位,以排除其他疾病或并发症。

4. 评估治疗风险与收益。

在评估患者是否进行溶栓治疗时,需要综合考虑治疗的风险与收益。

治疗的风险包括颅内出血等副作用,治疗的收益包括预防脑梗死后遗症的发生和提高患者预后等。

1. 监测生命体征。

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心率、呼吸、血压、温度等。

特别是在溶栓后的头24h内,需要进行严密的监测,以识别并发症的发生。

2. 监测血小板计数。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血小板减少,引起出血并发症。

因此需要定期检查血小板计数,以及密切监测患者是否出血症状。

3. 给予抗凝治疗。

在溶栓治疗后,需要实施抗凝治疗,以防止再次发生血栓形成。

但是,抗凝治疗也会增加患者出血的风险,因此需要进行权衡和定期监测。

4. 监测神经系统功能。

溶栓治疗可能引起神经系统功能异常,因此需要进行神经系统功能评估。

主要包括意识、语言、肢体活动度、感觉等功能状态的检查。

5. 给予相关支持治疗。

在溶栓治疗期间,需要给患者进行相关支持治疗,如:输液、口服药物、营养支持、康复治疗等。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进展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进展

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进展摘要:综述了急性脑梗死早期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正确掌握溶栓药物的治疗方法,溶栓过程中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状态、瞳孔变化、语言功能、肢体活动等变化,观察用药反应及有无出血倾向,静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颅内出血、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血管再闭塞)的观察及护理进展。

认为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时,医护密切配合,做好溶栓前准备,密切观察溶栓中、溶栓后病情变化及提供规范、安全、最佳的护理,是静脉溶栓治疗成功的关键,能显著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降低其致残率,提高患者预后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阿替普酶;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护理急性脑梗死是指由于脑组织供血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而坏死的一种现象。

是脑血管疾病里较为严重的急症,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以及高致死率,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

急性脑梗死发展迅速,现已成为我国居民的首要死亡原因[1]。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原则之一是尽早溶栓,建立闭塞血管再循环,尽快改善缺血区域的血流灌注,避免神经功能缺损[2]。

由此来稳定患者病情及改善预后。

阿替普酶(rt-PA)为重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与血栓中的纤维蛋白形成复合体,具有强烈的溶栓作用[3]。

是目前临床常用溶栓药物。

有研究表明在急性脑梗死发生4.5h内,应用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治疗最为有效的方法之一[4-5]。

近年来随着对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进一步深入,并在护理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对其有了新的发现和改进,现综述如下。

1.静脉溶栓治疗的时间窗循证医学研究结果[6]表明,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溶栓。

静脉溶栓治疗是目前最重要的恢复脑血流灌注措施。

从1996年美国FDA批准使用rt-PA溶栓至今,使用rt-PA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可和批准[7]。

1995年,NINDS对符合适应证的发病3h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静脉rt-PA溶栓研究,阿替普酶治疗组的远期获益明显高于对照组,3个月的死亡率要明显低于对照组[8]。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新进展关键词脑梗死溶栓治疗脑梗死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长期致残的首位病因 , 其死亡率排在心肌梗死和癌症之后 , 位居第三位的疾病。

形成脑梗死的决定性因素是脑组织局部缺血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

75% 的脑梗死是由于急性血栓形成或其它部位的血栓转移,导致局部脑血管闭塞造成的 [1] 。

脑梗死溶栓治疗就是为早期再通闭塞动脉,恢复血供,尽量挽救神经功能。

随着神经病学和溶栓剂的研究和发展,溶栓治疗已经成为降低梗死面积和致残率的最有效方法,特别对中、重度神经障碍的病人疗效尤为显著 [2] 。

随着医学技术和生物制药技术的发展,已经研发出更先进的新型溶栓药物,如国外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tPA )、重组尿激酶原( rpro-UK )等进行的脑梗溶栓治疗的大规模临床实验,都取得良好的实验结果。

本文就目前国内外脑梗死溶栓治疗的新进展做一简要综述。

1. 溶栓治疗的时间窗 [3]缺血脑组织的病理损伤呈渐进性发展 , 因此溶栓时机有时间限度,即时间窗。

Astrup 等于 1981 年提出缺血半暗带理论为时间窗的存在提供了理论基础。

该理论认为缺血半暗带和中心坏死区是一个动态的病理生理转化过程,如果能及时恢复血供,缺血半暗区的大部分脑细胞可以避免缺血性坏死。

但时间窗仍是目前国内外学术界争论的焦点,至今不能统一。

最近应用核磁扫描成像( MRI )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PET )等研究认为 3- 6 小时内溶栓治疗是十分有效的 [1] 。

NINDS (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Neurological Disorders and Stoke )的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 小时; ATLANTIS ( the Alteplase Thrombolysis for Non Interventional Therapy in Ischemic Stroke )设计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3-5小时; ECASS ( the Europe Cooperative Acute Stroke Study )静脉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PROACT Ⅱ(Prolyse in Acute Cerebral Thromboembolism Ⅱ)试验设计动脉内溶栓时间窗为 6 小时。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溶栓治疗研究新进展
[ 关键词 ] 脑梗死 ; 溶栓治疗 ; 研究 [ 中图法分类号]R7 3 3 4 . 3 [ 文献标识码 ] A
缺 血 性 脑 血 管 病 是 中 老 年 人 的 常 见 病 、 发 病 , 仅 患 病 多 不
h 给 予 尿 激 酶 静 脉 和 动 脉 溶 栓 治疗 , 果 较 好 。 总 的 来 看 , , 效
s q e c n n t p l a i n f r d t ci n a d ma s s r e i g o e u n i g a d i a p i t o ee t s c o o n s —c nn f e
ih d h b t.h asmi so itd w t eataa sml d ni e s e a ea ta se aa scae ih b t.h s e aie t d l l i f
De An  ̄d G , a d S S n t d e T S a T, o a i Md e .S mp e fu r s e t e F, ta 1 i l o c n l e
Ka a a k v KV , u a Ch k a e . de t i ai n o h o r s No l A, a i C, ta I n i c t t e fu s l s 1 f o f

萍, 李慕军 , 敏清 , 孕妇血浆胎 儿 D A的父源性 a地 李 等. N
14 . 5 4
m to [ ] l a nl20 2 ( ) 1~ . ehd J .JCi LbA a,06,0 1 : 7 n 黄 留玉. C P R最 新技术原理 、 方法及应 用[ . 京: MJ 北 化学工业 出版社 ,0 5:0 . 20 4 4
率高 , 致残率和复发率 也高。一组 1 7 269例脑梗死病 例中 , 病 在探索治疗脑梗死 的有效方法 。 至今 仍不 能达到 明显 效果 但 而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一直引起人们 的广泛 关注 , 现在 已经成 为急性脑梗死治疗 的研究热 点。已经有大 量的临床研 究资料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课题研究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

96751 临床医学论文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的护理脑血管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等特点,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80%左右,现在由于神经影像的发展,新一代溶栓药物的研制,通过脑血管的介入性再通技术极大地缩短了脑缺血的时间,最大限度的保护并恢复脑组织的正常功能。

现将我科50例急性脑梗死介入溶栓治疗与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我科20xx年3月~20xx年3月收治的静脉选择性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50例,平均年龄62岁,其中男34例,女16例。

颈内动脉(ICA)闭塞15例,大脑中动脉(MCA)闭塞20例,椎基底动脉(VA-BA)系统闭塞5例,造影阳性(N)10例。

溶栓药物系用尿激酶25万单位/支。

50例患者均在发病6小时内急诊行介入动脉溶栓治疗。

1.2 治疗方法:术前行NZHSS神经功能评分、血常规、凝机能、血糖、心电图及头颅CT检查与确诊。

首先,经A插管完成脑血管造影(CDSA),及结合临床表现行血管定位。

根据阻塞血管程度来应用尿激酶剂量。

所有患者术后立即检测血小板及凝血功能,术后24小时长队复查头颅CT。

术后给予扩容、抗凝、改善微循环治疗。

2 护理2.1 术前护理:快速评估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测生命体征。

迅速完成各项检查及术前准备。

在做术前准备同时给予患者相应心理支持,消除患者恐惧心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

2.2 术中配合:协助病人摆平卧位,双下肢略外展、外旋,暴露穿刺部位并注意保暖;建立静脉通道,给予心电、血压、指脉氧监测、低流量吸氧。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备齐术中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手术术毕,送病人回病房,与病房护士交接。

2.3 术后护理:严密观察病人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语言、四肢肌力及感觉等变化。

注意观察有无脑水肿,颅内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给予脱水降颅压药物,指导病人保持情绪稳定,勿激动、保持大便通畅等使颅内压增高的因素。

本例无严重脑水肿、脑出血等并发症发生。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

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摘要:脑梗死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致残率及死亡率高的特点,不同的发病时期,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其中,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非常严重且危险的疾病,在患者发病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将会对患者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甚至死亡。

所以,科学评估患者病情,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是非常有必要的。

鉴于此,本文以综述视角,就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进行了探讨,主要从溶栓治疗、血管内治疗、降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抗凝、脑保护治疗、改善侧支循环治疗、外科治疗及其他治疗等九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力图在本文的综述分析帮助下,能够为临床医师如何选择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方法提供帮助。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治疗方法;最近进展脑梗死是指各种原因所致脑部血液供应障碍,导致脑组织缺血、缺氧行坏死,出现相应神经功能缺损,多见于老年人。

随着中国步入老年化社会,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严重的负担。

急性脑梗塞发生后,血管内形成的栓子及缺血缺氧的脑组织如果得不到有效治疗,病情逐渐恶化,神经系统的临床症状会越来越严重[1],科学评估患者病情,实施有效的治疗尤为重要[2]。

所以,临床医师了解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新进展是非常必要的,在急性脑梗死患者病后给予科学的治疗方案,增加抢救的成功率,减少致残率及死亡率。

1溶栓治疗1.1“时间窗”治疗急性脑梗死发病后会引起脑组织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出现相应的脑神经功能缺损,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时间窗内给予血管再通治疗,因此,在最短时间内采取有效的治疗,是确保患者生命安全的关键。

近年来国家积极推进脑卒中中心的发展,为更多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赢得了时间,保障了生命。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在为患者实施溶栓治疗时应该科学地选择溶栓治疗的“时间窗”,才能保障治疗的有效性,改善临床症状[3]。

通过相关研究分析探讨得出,急性脑梗死发病后6h内为最佳溶栓治疗时间[4],超过6小时后恢复血流,可引起再灌注损伤、继发出血和脑水肿。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研究进展

rt-PA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护理研究进展

及 过敏 反应 、 静脉 溶栓后 并发 症( 颅 内出血 、 再 灌注损伤 、 血管再 闭塞 ) 的预 防及 护理进展 。认 为为急性脑梗 死静脉溶栓 患者提 供规 范、 安全 、 最佳的护理 , 可有 效改善 患者的预后 、 降低其致残 率、 提 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 静脉 溶栓 ; 脑梗 死; 护理
当代护士 2 0 1 3年 1 2月 中旬刊
・ 3・
※ 综 述
r t - P A 静 脉 溶 栓 治 疗 急 性 脑 梗 死 的 护 理 研 究 进 展
郭 曼
摘要 综述 了 r t — P A栓过程 中严密监测血压 变化 、 观察 用药反应 、 监 测有无 出血倾 向
药 液 现 用 现 配 。 3 . 3 病 情 观 察
了使梗塞的血管再通 , 需尽 量缩短从 入 院到给药 的时 间。建立 完善的溶栓绿色通道 , 根 据医护排班设 溶栓护理小组 , 配合急诊 护士负责 患 者绿 色 通道 救 治。建 立 规范 的 溶栓 处 理 流程 J 。 尽快将 患者收人重症监护病房或卒 中单元进行监护 。护士协助 医生进行简短而细致 的病 史询 问, 决定 有无溶栓 治疗 的适应证 和禁忌证… 。患者人院后 1 h内必须完成 头颅 C T、 核 磁共振成 像( MR I ) 检查, 排 除颅 内 出血 , 查看 颅 内血 管 及 血 流 灌 注 情 况 。在最 短时间 内采取 血标本 , 急查 血常 规 、 血型、 血糖 、 凝
中图分类号 : R 4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6 4 1 1 ( 2 0 1 3 ) 1 2 — 0 0 0 3 - 0 3 血酶原 时间 、 活化部分凝 血活酶时 间、 纤维蛋 白原 和电解质等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8-08-28T15:23:15.017Z 来源:《中国误诊学杂志》2018年7月19期作者:杨春
[导读] 近几年,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本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杨春
南开大学附属医院(天津市第四医院)神经内科 300222
摘要:近几年,对于脑血管病的研究不断深入,其本身是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复发率较高,而急性脑梗死溶栓是因为患者脑动脉急性闭塞造成的,要进行早期治疗,在发病后的3个小时到6个小时内进行治疗能有效对大部分溶栓进行处理。

本文对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和具体方法进行了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相应的治疗用药,仅供参考。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机制;用药
1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方案
患者在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过程中,主要是对缺血性中引起的血栓进行控制和治疗,在脑动脉中形成局部血栓后,供血量就会急速减少,甚至会出现中断的问题,这就会造成中心区域组织坏死,且出现不可逆的损害问题,但是,患处周围会有大面积缺血组织出现缺血性半暗带,若是能进行早期闭塞血管处理,就能避免脑组织坏死。

在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1]发表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中,主要是评价尿激酶(UK)对急性脑梗死(发病6 h内)的疗效及其安全性,相关人员在医院内选择了符合入选标准的病人,并且对其进行随机分组,1)第一组155例患者,主要接受UK150万U。

2)第二组162例患者,主要接受UK 100万U。

3)第三组148例患者,主要接受安慰剂治疗。

相关人员借助欧洲卒中量表、Barthel指数、改良Rankin量表对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价可知,在发病的6个小时内应用UK进行急性脑梗死治疗有效且相对比较安全,与本文的研究方向一致。

除此之外,利用强效溶栓剂也能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结合CT成像就能直接了解患者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状态和病情变化,从而有效提高治疗工作的时效性,提高临床治疗的基本效果。

2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具体方法
2.1静脉溶栓
在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中,静脉溶栓主要是进行药物滴注的处理方式,因为需要的技术和设备较为简单,且对患者的创伤小,因此,在短时间内就能完成,能把握良好的治疗时机[2]。

2.2动脉溶栓
主要的治疗机制就是利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经股动脉或者是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治疗,有效规避阻塞问题造成患者病情的加剧,将导管直接植入患者脑血管栓塞的位置处,进行溶栓治疗,这种局部灌注的方式能提高治疗的基本时效性。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动脉溶栓的过程中,发病6小时内要慎重分析后才能操作。

并且,选择的动脉溶栓药物治疗要对药剂量进行控制,保证局部药物浓度能合理性增大,短时间疏通后就能满足治疗要求。

另外,动脉溶栓更加适合在大血管血栓或者是血管栓塞情况下进行[3]。

2.3动静脉联合溶栓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开展进程中,为了保证治疗效果,医护人员一般要先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然后对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结合相应的情况进行分析,并且合理性判定患者脑部是否依旧存在血栓,若是存在则要进行动脉溶栓治疗。

因为静脉溶栓较为迅速且简单,配以动脉溶栓的再通率,就能有效提高治疗的基本效果。

除此之外,相关医护人员要对影响溶栓治疗的因素进行综合判定。

尽管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治疗体系中较为有效的治疗机制,但是患者自身的身体情况存在个体化差异,要想保证溶栓治疗水平和效果的最优化,就要结合多方因素对溶栓治疗工作和预后予以判定,尤其是溶栓开始时间和患者的后期治疗效果息息相关,这就需要治疗人员在最佳治疗时机进行集中溶栓处理。

3急性脑梗死溶栓并发症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过程中,也常常会出现一些并发症。

第一,出血。

主要是脑实质出血或者是出血性梗死,发病几率在2%到20%之间,究其原因,患者高血压发展恶化,或者是患者出现大面积脑梗塞等,基于此,要合理性控制溶栓剂量,并且保证溶栓方式和患者身体情况相匹配[4]。

第二,缺血再灌注伤害。

在临床上进行急性脑梗死溶栓处理的过程中,临床上缺血再灌注时间窗大约要控制在3个小时左右,时间跨度控制在3个小时到6个小时,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掌握溶栓时间窗,才能避免氧自由基增加导致患者脑组织内氧利用率降低问题。

第三,血管再闭塞。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中,血管再通是治疗目标,然而依旧存在血管再闭塞的风险,究其原因,凝血酶在血块上出现、纤维酶造成血小板凝集等都可能造成闭塞,这就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合理性管控和治疗。

4急性脑梗死溶栓用药
在急性脑梗死溶栓药物处理和应用的过程中,多数都是利用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和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一般而言,主要是非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就是SK,因为在临床上并发症发病几率较大,因此逐渐不予使用。

最重要的是选择性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是tPA、r-proUK等,其中,r-proUK要控制在20U到170U之间。

tPA的推荐量则要控制在10U到50U之间。

若是制成药片,则计量约为0.9 [5]。

5结论
总而言之,在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中,要给予治疗过程和时机更多的重视,合理性开展早期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工作对于提高治疗效果十分关键,传统治疗时间窗为6个小时,为了保证治疗水平和溶栓效果,尽量要合理性控制治疗方式,确保能从根本上改善临床转归效果,合理性用药的基础上,避免并发症对患者身体造成影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国家"九五"攻关课题协作组.急性脑梗死六小时以内的静脉溶栓治疗[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4,35(4):210-213.
[2] 李安民,陈合成,关文标等.阿替普酶溶栓治疗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颅内血流动力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7,37(19):4786-4788.
[3] 孙威,马舒贝,陈忠军等.脑白质疏松程度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症状性脑出血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临床神经病学杂
志,2016,29(5):329-332.
[4] 耿玉荣,柳英杰,张慧丽等.甲状腺功能亢进并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及其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安全性评价[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7,43(2):369-374.
[5] 陈胡萍,曾宪容.伴无症状颅内动脉瘤的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概况分析[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5,14(5):535-53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