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状况分析
伏立康唑治疗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分析

伏立康唑静脉注射或 口服疗效均好, 耐受性
【 图分 类 号 】 R 3 中 73
【 献标 志码 】 A 文
【 章 编 号 】 1 7 —8 02 1 )800 —2 文 6 1 0 (0 00 —9 50 0
4例 女 0例 ; 龄 l 年 4~ 8 岁 , I 中位 近年来 , 侵袭 性真 菌感 染 发 生 率 逐 有 效 的 抗真 菌治 疗 对 提 高 患者 的生存 率 1 , 1
本 组 蛛 网 膜 囊 肿 出血 5例 , 无 头 [】 尹 变 利 . 瘤 卒 中 的 临 床 诊 断 分析 及 影 均 4 脑
像 学 诊 断价 值 【J 河 南 实 用 神 经疾 病 杂 J.
志,0 47 1:72 . 2 0 ,() .8 2
()蛛 网 膜 囊肿 伴 出 血位 于 大 脑表 现 囊 肿 均位 于 脑 表 , 血 肿 清 除及 囊 壁 4 行 层 , 些 呈 囊 肿 内血 肿 , 有 多伴 有 硬 膜 下血 部 分切 除 , 并注 意 保 护 囊 肿腔 内血 管 , 术 肿, 侧裂 区血 肿 可 呈现 特 殊 的形 状 。
0 1 d 改 为 片 菌 感 染 的患 者 该药 是首 选 的标 准 治疗。 d后 。 霉 素 B, 仍 发 热 , 中 4例 因应 用 两 性 续 服 用 7~ 1 ; 例 静 滴 4 但 其 霉 素 B后 出现 顽 固 性低 钾 、 鸣 而停 药 。 剂 , 续 服用 5 ; 耳 继 2例静 滴 5 d 无 效停 本 研 究 显示 ,伏立 康 唑 对确 诊 和 拟诊 侵 d后 1 诊 断标准 - 2 参 照 中华 内 科 杂 志 编 药 ; 例静 滴 4 l d后 疾病 进展 自然停药 。 袭 性真 菌 感 染有 效 , 效 率达 6 .%。 有 9 6 本 组 患者 在 应用 伏 立康 唑之 前有 4 应 用 例
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 摘要】 目的 : 了解恶性 肿瘤化疗患者 医院真菌 感染的临床特 点 。方法 : 对我院 20 年 1 月 一 08 l 06 0 20 年 O 月6 8例发生 医院真菌感染的恶性肿瘤化疗患者资料资料进行 回顾性分析 。结果 : 恶性肿瘤化疗 患者医 院真
c e teay h mo h r p .M e h d :S xy—e g tc s s o u g l i e t n , i h we e d a n s d i a c r p t n sr c ie t o s it ih a e ff n a n c i s wh c r ig o e n c n e ai t e ev d f o e c e t e a y fo Oco e 0 6 t tb r2 0 wee a ay e er s e t ey h mo h r p r m tb r2 0 o Oco e 0 8, r n lz d r t p c i l .Re u t :T e f n a ne t n r t o v sl s h u g i ci ae l f o
P N Pn —seg C E i igZ i g— u A ig hn , H N L —pn ,HU Qa n ha
D p r etfT m rXnuCt o i lJ nx dy 3 0 5 C i . eat n u o, i i H s t ,i g i nu3 82 ,hn m o y y pa a X a
m n s a et w s 1 a ogtoept ns a . % .T ei etnse eersi t yt c(0 3 ) dgsv at2 % ) u nr h i 3 h co i sw r epr o at6 . % ,ietet c( 2 ,r a f n i t ar r i r i y t c(0 3 ) h o o a oes eeC li n ( 3 2 ) C t pcl ( 4 7 ) C g baa 7 3 ) r t1 .% .T ecmm npt gn r .a c s 6 . % , .r ias 1 . % , . l rt( . % . a h w ba o i a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真菌感染23例临床分析

2 例中 2 例使用广谱抗生素 。 3 0 化疗 l 例 ( 8 其中 大剂量化疗 2例) 使用 糖皮质 激素 1 例 。 , 3 手术 5 例, 放疗 3 恶病质 5 , 例; 例 皮肤溃疡 2 ; 例 安置导尿 管7 , 例 深静脉插 管 2 安置胃管 2 。 例。 例 胃造瘘及
膀胱造瘘 各 l 。 例 13 诊断依 据 .
收稿 日期 : 0 1 嘴 一2 ; 回 日期 : 0 1 0— 5 20 一 8修 20 一1 0
见, 据统计 , 在肿瘤患者 中其发病率为 8 j %u。造成
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原 因众多 , 主要与 以 下几方面有关l2 ( ) ’j 1 肿瘤患者化 、 疗中易发 生 .: 放 中性粒细胞减少, 甚至缺乏 ; 广谱抗生素、 糖皮质 激 素 、 疫抑制剂的应用 。 免 以及各种留置导管等都能降
( 重庆。 2∞) 4 2 0
恶性肿瘤患者由于疾病本身及手术 、 放化疗、 广 谱抗生素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等的应用 , 导致免疫 力 低下 , 因而易伴发真菌感染 。本文对我院 19 年 l 96 1 月至 20 年 6 (1 } 月发现的 2 例恶性肿瘤并发真菌感 3 染的病例资料, 进行临床分析, 现报道如下。
14 临床 表现 .
2 例中治愈 1 例 , 39 死亡 6 , . 3 7 占7 .%; 例 占 1 其 中真菌性败血症 6 中死亡 4例。 2 %, 例 另 例死 于感染期间原发病恶化未能控制。
2 例 中除有原发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外 . 例 3 坞
有不同程度发热 . 体温 3 . ̄ 4 . ̄ 呈稽 留热 9一 般资料 . 2 例 中男 性 1 , 性 8例 。年 龄 1 3 5例 女 4岁 ~7 7
理盐水清洗 胃管 。 排大便后以温热高锰酸钾溶液肛 门清洗。去除各种诱因, 如停止化放疗 , 停用抗生素 和激素 , 停止各种侵入性操作。加强支持治疗 。 如输 鲜血 、 成分输血 , 纠正水电解质平衡 , 保护器官功能。 根据粒细胞下降程度 , 酌情应用 C CF G —S 等 。 - S 、M C F 重症 用 两性 霉素 B静 滴 。 从小 剂 量 开 始 : 症 者 口 轻 服氟康唑。 伊曲康唑, 制霉菌素等。
恶性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风险积分体系

恶性血液肿瘤化疗患者侵袭性真菌病的临床风险积分体系过去几十年中,尽管随着高分辨率CT扫描、血清半乳甘露聚糖试验等诊断方法的优化,侵袭性真菌病(IFD)仍然是威胁血液病患者生命的严重感染并发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已有多项临床研究对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接受化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过程中进行真菌预防用药是否可以获益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IFD发生率及相关死亡率均有所改善。
预防策略行之有效的关键在于如何更好地预测IFD风险,尤其是甄别最可能受益于临床严密监测和真菌预防治疗的感染高危人群。
对于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现有的指南推荐经验性抗真菌治疗应始于粒缺发热已接受广谱抗生素治疗3~5天未好转之际,而抢先治疗或称为诊断驱动治疗策略是基于启动抗真菌治疗前先行获得更多的实验室依据支持,如影像学或微生物学等真菌感染依据。
此外,经验性治疗往往会包含过度治疗的可能,从药物经济学和毒副反应方面考虑,只推荐用于感染高危患者;相对较低危的患者比如预期粒缺持续时间较短者,并不适合采纳经验性治疗,而应尽可能获得更多更可靠的诊断依据从而启动治疗。
因此,只有对患者更为精确地评估及危险分层,才能更好地指导抗真菌治疗或预防用药。
IFD患者具有较多的危险因素,包括原发病种类如急性髓系白血病和/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疾病状态、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既往IFD病史、年龄、慢性合并症、长期激素使用以及宿主先天免疫相关的遗传因素等等。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胡炯、王苓和王莹与多家医院血液学研究团队合作,利用中国血液病抗真菌治疗评估(CAESAR)研究数据库,对4889例次化疗进行真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从中筛选出权重影响系数最大的数项客观临床指标作为高危因素,包括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长和程度、是否诱导化疗、有无中心静脉置管、低蛋白血症的发生、既往IFD 病史、性别等,再以这套评分体系对每一次化疗事件逐一评分,准确地区分了IFD发生率低(<2%)、中(5%)和高(10%)的患者队列,同时在具有不同IFD风险患者中评估真菌预防的必要性,得出对具有中高危真菌感染风险的患者推荐预防抗真菌用药的结论。
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摘要】目的调查肿瘤患者真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探讨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加强感染的防治。
方法回顾调查2002年1月~2006年12月,186例肿瘤患者医院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186例真菌感染以呼吸道为主,占62.5%;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占15.6%;感染真菌中最常见的是白色念珠菌,占62.35%。
高龄患者,多种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诊疗过程的不合理用药,侵入性操作是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论提高医护人员对真菌感染危害性的认识,合理用药,严格消毒隔离制度,尽量减少侵入性操作是预防和控制真菌感染的有效方法。
【关键词】肿瘤患者;真菌;医院感染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 among Inpatients with Tumor Patients:A clinical Analysis.YANG Qiu-lian.(TheFirs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Hospital of Changde ,Changde 4150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revention coutermeasures of nosocomial fungal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tumor patients. Methods The clinical information of fungus isolates from 186 tumor patients was investigated.Results The respiratory tract and skin soft tissue infection accounted for 62.5% and 15.6% in 186 cases with fungalinfection;the common fungusinfection was Candida albicans,about 62.35 per cent;the risk factors of tumor patients with fungusinfection were the old age,several underlying diseases,hypoimmunity,not using medicine properly during the treatment and invasive operation.Conclusions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fungusinfection are as the follows:to improve the staff’s awareness of the danger of fungusinfection,we should use the medicine properly,especially the use of antibiotics,be strict to the rules of hospital isolation and sterilization,and be try to reduce invasive operation.【Key words】Tumor patients;Fungus;Nosocomial infection近年来,随着广谱抗生素,细胞毒性药物,免疫抑制剂及各种侵袭性诊疗手段等在肿瘤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肿瘤患者尤其是恶性肿瘤晚期伴发真菌感染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侵袭性真菌感染23例临床分析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侵袭性真菌感染23例临床分析目的探讨弥漫大B淋巴瘤化疗后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临床特征。
方法收集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23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
结果①23例IFI中确诊2例,临床诊断14例,拟诊6例;②23例IFI中17例发生在恶性血液病巩固治疗的骨髓抑制期,6例发生于疾病进展期。
22例IFI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③感染部位:肺11/23例,胃肠道3/23例,血液1/23例,口腔、皮肤5/23例,鼻腔1/23例、脑1/23例,肺和血液1/23例;④23 例中11 例查到真菌,其中白色念珠菌5例,曲霉菌2例,热带念珠菌1例,克柔念珠菌1例,光滑念珠菌1例,真菌孢子(未分类)1例;⑤23 例患者初始治疗治愈率为30.4%,有效率43.5%。
初始治疗无效的13例更换药物后治愈率38.5%,有效率61.5%,初治和复治总的治愈率52.1%,有效率78.3%。
结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侵袭性真菌感染中肺部感染最为多见,白色念珠菌是主要病原菌,多发生于粒细胞缺乏期。
IFI早期诊断较困难,G实验为早期诊断IFI的手段之一。
治疗上需个体化选择最适合于患者的治疗方案,对于初始无效的患者应需结合患者情况、病原学检查等更换抗真菌药物。
标签: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真菌感染;化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非霍奇金淋巴瘤(NHL)中最常见的亚型,约占全部NHL的30~40%,化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随着诱导化疗、大剂量强化治疗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进展,疗效和无病生存率得到明显改善。
与此同时,所带来的粒细胞缺乏和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也不断增多,成为真菌感染的高危群。
其中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常为某些患者中断化疗或化疗失败乃至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23例,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本组病例选取2013年5月~2015 年5月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23例,其中男16例、女7例,中位年龄37 (17~76)岁。
一例肺癌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例分析

一例肺癌合并肺部真菌感染患者的病例分析一、病例简介病例:邹某ID(177461),男,67岁,因“右肺腺癌术后2月余,脑转移瘤综合治疗后20余天,活动后心慌、呼吸困难”入院。
患者自述于2020年3月5日因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咳嗽、咳血丝痰,于当地医院就诊,行胸部CT检查示右肺下叶见一偏心性空洞影,为进一步诊治于2020.03.23在我院胸瘤外科住院,确诊右肺下叶癌。
2020.04.10在全麻下行右胸后外侧切口行右肺中下叶癌根治+胸膜粘连烙断+肺修补+胸腔闭式引流术。
术后恢复良好后出院。
出院后患者逐渐出现右下肢活动障碍,行走呈拖曳步态,无吐词不清、饮水呛咳、口角歪斜,无头晕、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麻木、肢体抽搐、昏迷等不适,2020.04.28在外院院行头部MRI提示左侧额叶占位:瘤卒中并出血?于2020.04.30至我院住院治疗,复查CT:1.右肺癌术后改变,右侧少量胸水、积气并胸膜增厚;2.左侧额叶占位,考虑转移瘤;3.两肺肺气肿;右肺及左肺下叶炎症;4.心包少量积液;纵隔淋巴结大致同前,考虑反应性增生可能性大,复查;5.肝多发小囊肿;6.前列腺多发钙化灶;请结合临床助诊。
头部CTA所及头颈部动脉未见明显异常。
排除治疗禁忌症,予帕博利珠单抗免疫治疗及培美曲塞单药化疗2周期,过程顺利。
期间转入我院放疗二区开始姑息性放疗,治疗后患者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较前明显好转2020.06.08出院。
2020.06.13患者出现活动后心慌、呼吸困难,当时自测心率122次/分,血压172/86mmHg,未特殊处理,后心慌、呼吸困难反复发作。
现患者为求进一步治疗至我院。
末次出院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重较前无明显减轻。
吸烟40余年,约10支/天,偶饮酒。
入院诊断:1、右肺下叶腺癌术后脑转移综合治疗后2、双侧肺气肿3、双侧肾上腺增生可能性大4、椎间盘炎性病变5、右侧声带息肉。
出院诊断:1、右肺下叶腺癌术后脑转移综合治疗;2、双肺炎症(细菌+真菌);3、双侧肺气肿;4、糖尿病分型待定;5、双侧肾上腺增生可能性大;6、椎间盘炎性病变;7、右侧声带息肉。
经验性抗真菌治疗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Meta分析

fn a fcin II. eaier k R )wi 5 c n d n eitras( I u g lnet s( ) R lt i s( R i o F v s t 9 % o f e c ev l C )weep oe . l r l ic d d h i n r o ld Al tas n l e i u p t ns t ama lgc l l n n isR l : ee C s r cu e .Sxt as sesdtee cc f ai t wi h e t o ia mai a c . u伍 S v nR T ei ldd (i il asse f ayo e h o g e we n r h i
A  ̄a tO jcv: oea ae h fcc n f yo pr a te p ama lg a mag a c s b e bet e T v l t te i ayads e f m iclhr yi he t o i l l n ni : i u e at e i a n o c i e
循证 与 评 价
I a椭 』 n I . u 拈 一
、
经验 性 抗真 菌治 疗血 液 病 恶性 肿 瘤患 者侵 袭 性真
菌 感染 的M t分 析 ea
崔 宁 ,詹 思延 北 京大 学 公 共 卫 生 学 院 ,北 京 10 9 0 11 摘 要 :目的:系统评价 经验 性抗真 菌治疗 血液病恶 性肿 瘤患者 的疗效 和安全 性。方 法 :系统性回顾随机 安慰剂或空 白对照 抗真菌经验性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 ,采] o ha e  ̄C crn 协作网提供 ( e Ma 5 进行数据分析。主要 临床结局为全因死亡率和侵袭  ̄R v n . 0 性真菌感染 ,汇总分析9 %置信 区间的相对危险度( R) 5 R 。所 有研究均 为血 液病恶性肿瘤患者 。结果 :共纳入7 个RC ( T 包括6 个 经验性治疗与空白组或安慰剂组对照 的研究和1 个经验性治疗与抢 先治疗 的对照研究) ,Mea t分析结果显示经验性治疗未 明显减 少[ R 08 9 %CI .O l 4】 R = .2 5 ( 5 ~ _ ) 0 3 死亡率 ,但明显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 .5 5 RR 02 ,9 %CI . ~ . )。经验 性治疗组的不 ( 1 05 1 02 4 良反应没有 明显增 多。结论 :目前 的有限证据表 明.经验性抗真菌治疗与降低侵袭性真菌感染发 生率 有关 ,但 对总体 死亡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状况分析标签:恶性肿瘤;侵袭性;真菌感染;诱发因素近年来,恶性肿瘤的患病率不断升高,已成为人类健康及生命的重大威胁,尽管诊疗技术不断改进,但新的挑战随之而来--感染发病率不断攀升,尤以侵袭性真菌感染为甚[1]。
真菌属于条件致病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在正常人体皮肤及黏膜中亦可检出,只有当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外源性真菌趁虚而入或内源性真菌超常繁殖才能引起机体侵袭性真菌感染。
侵袭性真菌感染又称为深部真菌感染或系统性真菌感染,此疾病的病死率很高,且其预后也不好。
笔者将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诱发因素许多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及分析发现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多与以下因素有关,(1)高龄:恶性肿瘤患者大多数为高龄患者,高龄患者各项器官均有明显衰退的表现,抵抗力下降,且多合并有其他慢性疾病。
上述种种因素使老年肿瘤患者易患感染性疾病,其中条件性致病真菌感染占一定比例,文献[2-3]报道年龄≥60岁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风险较年龄2分)等更增加了感染的机会[2,4]。
(3)多个周期的化疗及放疗:化疗药物及放射线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削弱了患者的免疫功能,特别是在对患者进行化疗后,患者的免疫能力明显下降。
据文献[5]报道粒细胞减少症持续7 d以上是发生系统性真菌感染重要的危险因素,所以化疗后易发生侵袭性真菌感染,其中大剂量化疗较常规化疗真菌感染的概率明显增加[6]。
(4)长期使用抗生素:由于恶性肿瘤患者一般状况差、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各种细菌感染,目前细菌培养标本送检普遍较晚,故在不明确感染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条件下,临床上常选择广谱高效的第三代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药物,并且多选择联合运用,由于缺乏必要的用药原则和更换依据,两种以上的药物联合治疗多会对患者的正常菌群有所抑制,导致其出现菌群失调的表现。
(5)住院时间长:患者长时间地住院接受治疗,易于发生院内感染,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率相应增高[6]。
(6)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应用:反复应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治疗,使患者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成为细菌合并真菌感染的高危人群[6-7]。
据王应芳等[8]研究表明深部真菌感染涉及很多相关危险因素,按照其危害性程度,依次为严重的基础疾病、长期联合应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的大量使用、侵入性操作和免疫抑制剂使用。
2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病原学分析真菌感染标本检出率以痰、咽拭子居多,事实上痰液的细菌检测多为混合型感染,由于健康的上呼吸道也存在少量的真菌,使检出率大于感染率,故应重视真菌的镜检规范化[9]。
深部真菌感染菌种分布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9-10],白色假丝酵母菌致病性强,能分泌出磷脂酶A和溶血磷脂酶,前者能将机体细胞切断,使真菌很容易侵入机体的细胞内进行繁殖;后者能保护其自身的生长繁殖,而且该菌细胞壁上的甘露多糖及其分解代谢产物可抑制细胞免疫功能[2]。
值得注意的是肿瘤疾病类别之间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构成比无差异性[10]。
然而近年来白色假丝酵母菌感染有下降趋势,而非白色假丝酵母菌、曲霉菌及其他的少见真菌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各医院抗真菌药物使用情况、检测方法及菌种变迁有关。
在侵袭性曲霉感染中,烟曲霉、黄曲霉是最常见的病原菌[11]。
3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及临床特点3.1 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断以欧洲癌症研究和治疗组织/侵袭性真菌感染协作组和美国国立变态反应和感染病研究院真菌病研究组(EORTC/MSG)制定的《侵袭性真菌病修订定义》[12]为依据,我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于2010年发表了《血液病/恶性肿瘤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第三次修订)》,继续保留了确诊(proven)、临床诊断(probable)和拟诊(possible)的分层诊断体系[13]。
真菌血症的诊断标准为血液真菌培养呈霉菌(不包括曲霉菌属和除马尔尼菲青霉的其他青霉属)、念珠菌或其他酵母菌阳性,同时临床症状及体征符合相关致病菌的感染[13]。
临床诊断和拟诊病例的诊断基于3个要素: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证据。
据该定义表明临床诊断病例至少需符合一项宿主标准,一项微生物学标准,且可能感染部位符合一项主要或两项次要临床标准;拟诊病例至少需符合一项宿主因素,可能感染部位符合一项主要(或两项次要)临床标准或一项微生物学标准[13]。
3.2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临床表现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时感染部位以肺部占首位[2-3,14],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体弱、长期卧床、呼吸道清除能力减退及吸痰、吸氧等呼吸道侵袭性操作有关。
然而肺部真菌感染在临床表现及胸部X线表现上无特异性,临床表现主要为咳嗽、咳痰、咯血、胸痛等,故早期诊断困难。
总的来说,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时临床表现均无特异性,如为鼻腔鼻窦感染,则以鼻部症状为主,表现为鼻痛、鼻塞、鼻出血等;眼部感染则表现为流泪、突眼、视力下降、眼眶肿痛等;咽喉部感染则表现为疼痛、异物感、声音嘶哑等,因此需要在日常医疗环节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注意分析原发疾病不能解释的新出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
3.3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与免疫功能肿瘤患者多伴有免疫功能缺陷,如IgG浓度的降低、免疫细胞、IL-2、NK 细胞及LAK细胞活性的降低、T细胞转化率降低等。
CD4/CD8下降是免疫功能缺陷的重要指标。
4 恶性肿瘤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治疗抗真菌药物主要有三唑类(如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多烯类(如两性霉素B、氟尿嘧啶和制霉菌素等)和棘白素类(如卡泊芬净、米卡芬净、阿尼芬净)。
4.1 预防治疗预防治疗是指在侵袭性真菌感染的高危患者中,预先应用抗真菌药物以预防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生。
人群危险度划分可借助癌症支持疗法多国学会(multi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supportive care in cancer,MASCC)的评分系统,高危人群得分<21分,低危人群得分≥21分[15]。
预防治疗的疗程长短主要取决于宿主危险因素的改善情况。
2010年由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的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癌症患者中使用抗菌药物的临床实践指南[15]指出:在高危人群中,有侵袭性念珠菌感染高风险的人群,如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的患者及正接受密集的诱导缓解化疗或解救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推荐预防性抗念珠菌治疗,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泊沙康唑、米卡芬净和卡泊芬净均是可供选择的药物;对正接受密集化疗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患者有合并侵袭性曲霉菌感染高风险时,泊沙康唑可用于年龄大于13岁的患者;对自体或异体器官移植受者进行预防性抗曲霉菌感染治疗,其发病率无明显降低。
氟康唑作为广谱抗真菌药,已经被证实可以减少骨髓移植患者中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16-17],但氟康唑对光滑念珠菌效果较差,对克柔念珠菌几乎完全耐药,对曲霉菌无效[2]。
由于耐药念珠菌及曲霉感染逐渐增多,临床医师选用氟康唑进行预防性治疗时需更加慎重。
据Glasmacher等[18]研究伊曲康唑是免疫抑制患者预防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更佳选择。
伏立康唑和泊沙康唑是近年来新出现的第二代唑类药物,对念珠菌包括克柔念珠菌、氟康唑耐药的念珠菌及曲霉都有作用。
目前泊沙康唑多用于中性粒细胞低下患者和骨髓移植患者等高风险免疫抑制人群曲霉和念珠菌感染的预防性治疗。
在预防性治疗的双盲临床试验中,泊沙康唑表现出比氟康唑和伊曲康唑更良好的预防突发性真菌感染作用[11]。
4.2 经验治疗经验治疗多针对拟诊侵袭性真菌病的患者。
当患者处于免疫缺陷状态、长期应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治疗后出现未知原因的发热而广谱抗生素治疗96 h无效时,或起初有效但3~7 d后再次出现发现,在未获得病原学结果之前,可考虑积极寻找病因的同时,进行经验性抗真菌治疗。
对于药物的选择应综合考虑可能的感染部位、病原真菌、患者预防用药的种类及药物的广谱、有效、安全性和效价比等因素。
经验治疗一般选择抗菌谱较广的抗真菌药物,如伊曲康唑、两性霉素B、卡泊芬净、米卡芬净及伏立康唑。
4.3 抢先治疗抢先治疗是指通过影像学或(和)实验室标志物检查发现疑似侵袭性真菌感染病例后,尚未确诊时即开始治疗,主要是针对临床诊断侵袭性真菌病的患者。
当患者的血液真菌抗原及其他血清免疫学检测阳性,但无组织病理学确诊依据,可启动抢先治疗。
因此对于伴发热的高危人群,临床上需积极开展相关的辅助检查,对高度可疑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需反复多次检查。
如果存在感染高风险而且持续发热的患者连续几次检查都未发现肺部有浸润,Caillot等[19]建议做肺泡细胞灌洗做镜检和培养及半乳糖甘露糖(GM)检测。
血浆或血清GM检测能够为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20]。
根据临床推断的致病菌种,可选择伊曲康唑、伏立康唑、卡泊芬净、米卡芬净、两性霉素B和氟康唑行抢先治疗[13]。
4.4 确诊病例治疗对于确诊的侵袭性真菌感染患者,需综合评估患者临床情况后慎重选择抗真菌药物或治疗方案,同时可行病原体检测及药物敏感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4.4.1 念珠菌感染美国感染病学会2009年发表的念珠菌病治疗新指南[21]中指出对念珠菌血症不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患者,推荐多数成人患者的初始治疗首选氟康唑或棘白菌素类;对于伴有中性粒细胞缺乏者,推荐棘白菌素类或脂质体两性霉素B为首选。
该指南强调根据培养菌种结果选择药物,但在调整药物时应以临床改善、真菌学清除为主要依据,体外药敏结果只作参考。
对肝脾念珠菌病、泌尿生殖系统念珠菌病、念珠菌性脑膜炎/脓肿的治疗,中国侵袭性真菌感染工作组[13]推荐选用三唑类药物为首选,对于脓肿患者还可行手术干预。
对念珠菌心内膜炎推荐首选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AmB-D)联合氟胞嘧啶,鉴于两性霉素B去氧胆酸盐的肾毒性,目前IDSA指南中推荐两性霉素B的3种含脂复合制剂(LFA-mB)替代AmB-D[21-22]。
念珠菌心包炎、心肌炎、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可选用AmB-D或LFA-mB[22]。
4.4.2 曲霉菌感染确诊曲霉菌感染可选择两性霉素B或伏立康唑、伊曲康唑、卡泊芬净治疗,后三者对曲霉菌感染具有和两性霉素B同等的疗效,安全性和耐受性较两性霉素B好。
美国感染病学会曲霉菌诊治指南中推荐静脉或口服伏立康唑为绝大多数侵袭性曲霉菌病患者的首选初始治疗[23]。
此外,文献[11]报道泊沙康唑可用于侵袭性曲霉感染的二线治疗。
4.4.3 新型隐球菌感染隐球菌感染可发生在T细胞缺陷或在接受CD4淋巴细胞消耗性治疗后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