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制度建设是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关键

合集下载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

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与和谐社会建设
灭剥 削 ,消除两 极分 化 ,最终 达 到共 同富 裕 。 可 见 ,社 ”
济全 局 的发展 ,而且影 响到社 会 的稳 定 。 23 行 业之 间存在 收入分 配差距 . 马克 思设想 ,未来 社会 生产资料 归社会 直接 所有 ,在 此基 础上 进行按 劳分 配 。而 我国现 实经济 生活 中 ,生产 资 料所 有制状 况是公 有制 为 主体 、多种 所有 制并存 的经济 结 构 。行业 收人差距 及其 扩大 ,除少数 因素 如新兴产 业等 以 外 ,主要是 由行政 垄断所 引起 的 ,现 行的 国有企业 工资 管 理制 度 中 ,在经 济效益 中没有 剔除垄 断收 益 ,缺 少规 范的 垄断 利润 上缴机 制 ,没有 形成 针对垄 断行业 收人 分配 的有
建设 的影响 ,指 出了我 国收入 分 配制度存 在 的主要 问题 ,论 述 了实现 收入分 配与社 会和谐 的统 一具体措 施 。 [ 关键词 ] 收入 分配 ;改革 ;和谐社会 [ 中图分 类号 ]F 2 13 [ 文献标 识码 ] A [ 文章 编号 ] 10 — 42 (0 1 8 0 3 — 2 0 5 6 3 2 1)4 — 15 0 南 沿海地 区经济 迅速 发展 的同时 ,广大 的西部 地 区和 老少 边 穷地 区 的发 展 滞 后 。东 、中 、西 部 地 区 经 济 发 展 的差 异 ,同时 也带来 了居 民收入 的差距 ,其 中东部 收入差距 最 大 ,18-20 90 04年 东 部 地 区 在 全 国 经 济 总 量 的 比重 由
社会 的 目标 ,就 必须要 协调好 社会各 个 阶层 之 间的利益 关
系 ,构建 和谐 的社 会经 济关 系 ,而 经济关 系和谐 的核心 则 是经 济利 益在社会 成员 之 间的公平 分配 。 中 国改革开 放和 现代 化建 设 的总设计 师邓 小平 同志指 出 :“ 社会 主义 的本 质 ,是解 放生 产力 ,发 展 生产 力 ,消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众多领域的转型,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党中央高度重视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多次在重大会议上讨论、完善或重申相关内容。

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游走于效率与公平天枰的两端,致力于找寻最佳均衡点。

为了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维持社会稳步运行的秩序,如何让经济社会成果的分配更好地体现公平,是当前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

站在国家治理的新转折点上,有必要对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探索进行深入研究分析,把握规律、提炼经验、应对困境,进一步推动收入分配制度及运行体系的现代化转型。

1 中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实践进程1.1 修正时期:1978年至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之前的计划经济时期,在国家的计划指导下,我国的收入分配遵循平均主义的原则进行所谓的“按劳分配”,劳动的质量不计入计酬标准,这种分配制度严重挫伤了个人积极性,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实际上是一种不公平的分配制度。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早期的收入分配制度进入修正期。

“按照劳动的数量和质量计算报酬,克服平均主义”成为各经济组织的指导思想,部分地区主动探索调动生产积极性的良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因此得到发展。

1.2 改革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期传统的计划经济转向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得益于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提炼,商品经济变革由此开始进入探索时期。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倡导将企业的红利适当惠及到职工的薪资待遇,薪酬的分配要依据职工种类、熟练程度、复杂程度等方面的差异而拉开档次,促使职工付出与获得呈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职工的均衡心理。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收入分配原则。

由此,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

1.3 改革突破时期:20世纪90年代初期至2005年之前20世纪90年代后,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到进一步发展与完善,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也被推向了新的顶端。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

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收入分配政策调整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收入分配结构不合理问题凸显出来,这成为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为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必须调整收入分配政策:推进市场改革,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与财政支出结构调整,推进收入分配的基础性制度建设,实现政府职能转型。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收入分配政策调整一、国民收入结构失衡及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我国目前收入分配不合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收入分配格局不合理,居民收入水平较低,增长较慢。

首先,在国民收入分配中长期存在向政府倾斜的状态。

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国家拿走的比重大大高于老百姓,所以造成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其次,在企业分配中,普遍存在利润挤占工资的现象。

中国企业利润的大幅增加相当程度上是以职工的低收入为代价的。

二是人们的收入增长较慢,收入差距过大,这些问题直接造成我国消费率过低,大多数老百姓无力进行消费。

如果居民消费不能持续增长,在外需不稳定的情况下,我国的经济增长必须靠以粗放型为特征的投资来拉动经济,这又会造成产能过剩,无法实现长期可持续增长。

所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解决现行的收入分配问题至关重要。

二、国民收入结构失衡的原因分析1.生产性原因改革开放初期,我国资本严重短缺,土地、劳动力等要素相对丰裕,因此,实行优惠政策,引进外资,鼓励加工贸易,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符合我国当时的资源禀赋及比较优势原理。

一般而言,随着人均gdp增长,土地、劳动力、环境等要素的相对价格上升,资本的相对价格将逐渐下降。

正常情况下,要素比价变化将通过市场引导生产者逐步转变生产方式,自主地使用资本、技术替代劳动力、土地,更为珍惜环境,节约资源,用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替代原有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结构随着经济增长而逐步演进。

但是,相对增长速度而言,我国的增长方式转变、产业升级换代则要缓慢得多。

以压低本国生产要素价格为代价引进外资虽然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是成功的,但是却付出了较大经济发展方式不能转变的成本。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思考


收稿 日期 :0 5—1 20 O—O ; 8 修订 日期 :0 6—0 20 5—1 ’ 5
作者简介 : 建桥(90 , ; 枣阳人 , 樊学院经管系讲师 , 刘 17 一)男 湖北 襄 主要研究方 向: 险管理 风
维普资讯
第2 7卷第 3期
襄樊学院学报
刘建 桥
( 襄樊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系, 湖北 襄樊 4 15 40 3)
摘要 : 收入分配的结构 、 况和特点不仅 受一 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战略制约, 状 反过 来又会对 一 国经济体制与发展方向产生重大影响。我 国正处于经济发展 的转型期 , 也是收入分 配调整的关 键时期 , 我国现阶段收入 分配方 面的问题 主要体现在 : 体制 内的“ 平均主义分 配” 和体制外 的 “ 收入差距过大” 两种极端现象并存 ; 垄断行 业的不合理 高收入 f题依 然突 出; * l 政府职能和行 为
的改革与调整进展缓慢 。从发展 经济学的角度 , 我国应从调整生产要素的相对价格 。 改变收入 的 功能性分配; 制定一套促使财产、 权力、 育机会和就业机会最终发生结构性转 变的长远政策; 教 规 范和 完善与收入分配相关的法制建设 , 强和 改善政府的宏观调控等方面加大改革力度 , 加 促进 经
维普资讯
20 第 06年 5月 2 7卷第 3 期
襄 樊学院学报
J u lo alfn Unv ri o ma fXiv a iest g y
Ma 2 0 y,0 6
Vo12 . 7 Nn 3
深 化 收 入分 配 制度 改 革 的 思考 展 ; 体制改革 中图分类号 : 4 . F 63文献标志码 : 文章编号 : 0 — 84 20 )3 02 一 3 0 A 1 9 2 5 (06 0 — o 4 o 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论文题目: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组长:小组成员:班级:院系单位:完成时间:《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论文评阅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变化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同时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当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是由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其中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关键词:收入分配改革开放生活水平1.前言在经济发展的21世纪,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收入分配差距却不断扩大。

2004年全国的基尼系数达到0.4387,已经超过了国际公认的基尼系数0.4的警戒线水平。

收入差距的扩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由于收入分配不平等,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仍有大量的城镇、农村居民处于贫困之中,其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并且,收入是居民从事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由于收入不平等已经导致居民在医疗、教育等其他方面的不平等。

久而久之,将会对人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影响,形成社会分层,引发社会阶层间的对立,有损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危害社会安定团结的大局。

因此,必须对收入分配问题高度重视。

2.1三大改造时期的收入分配要解决中国的收入分配制度问题,首先我们要追溯到三大改造时期。

从1953年起,我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大规模的社会主义改造。

到1956年,基本上完成了对资本主义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在中国历史上长达数千年的阶级剥削制度的结束,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到1978年改革开放的20多年间,生产资料所有制只存在单一的公有制,其存在形式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

第六章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第六章    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理论与实践

改革前后我国个人收入分配领域出现了两种主流 思想,即毛泽东的“均中求富”思想和邓小平 的“双论”(收入差距论、共同富裕论)思想。 两种思想导致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实践结果。我 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十分健全,效率不 离、机会不等、分配不公、贫富不均的现象依 然存在,甚至在某一时间、某些区域这些矛盾 还表现得异常突出。解决的办法,只能是政府 把“收入差距论”和“共同富裕论”作为两大 “理论阀门”,随时在两者之间进行适度的调 节,使公平与效率始终沿着均衡的总趋势发展。
2010年城乡居民人均 收入分别为21033元 和5919多元,而 1949年为不足百元 和不足50元。
中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路线图
1、改革开放初期的分配制度改革(1978~1986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 邓小平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之后,我 国农村普遍推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4年10月十二届 三中全会,以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经济责任制。 2、党的十三大提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 原则 3、党的十四大及其随后的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按劳分配为 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 则 4、党的十五大首次提出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5、党的十六大提出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 参与收入分配的原则 6、党的十七把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深入
由此,马克思在《哥大纲领批判》等著作中设计了一套 按劳分配的理论内容: 其一,按劳分配方式,只限于在生产资料公有制范围内 施行。 其二,按劳分配的对象是劳动者个人,分配的内容是个 人生活消费品。 其三,按劳分配的唯一尺度是劳动者提供的劳动。 其四,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是劳动卷形式。 其五,按劳分配的劳动量直接以劳动时间或劳动强度来 确定。 其六,按劳分配的个人消费品,必须是社会总产品中进 行了必要扣除的剩余。

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研究

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研究

新时期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政策研究摘要: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消费能力,必须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提高劳动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

而要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关键是要继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

关键词:收入分配基尼系数公平效率弱势群体基尼系数是国际上常用的一种收入差距的测量指标,其数值在0~1之间。

数值越高,收入分配的不均等程度越高。

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基尼系数在0.3以下为最佳的平均状态,在0.3~0.4之间为正常状态,超过0.4为警戒状态,达到0.6则属于危险状态。

一、我国收入分配体系现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贫富差距逐步拉大,综合各类居民收入来看,基尼系数越过警戒线已是不争的事实。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自2000年开始,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警戒线,并逐年上升。

1978年我国基尼系数为0.317,2006年则升至0.496。

这意味着,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突破了合理的限度。

在过去的17年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的绝对额差距增加了近12倍。

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人口与劳动绿皮书(2008)》中指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出现全方位扩大。

数据显示,1978年至2007年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可支配收入增加了7.5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7.3倍。

但1990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幅明显低于城镇居民,二者之间绝对额的差距逐年扩大。

2007年,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相差近万元。

除了城乡之间,我国各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明显加大。

目前,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做出的一份评估报告指出,在北京,高收入行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快于低收入行业,将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

报告举例说,证券业、航空运输业、银行业等行业的职工年薪能达到10万元以上,而纺织业、农业、文体用品制造业等行业的职工年平均工资却低于两万元。

收入分配差距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财富占有的差距,有悖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样的差距突出地显示出改革现有收入分配制度的紧迫性。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_皮小卉

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_皮小卉

62 CHINA-TODAY FORUM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问题研究皮小卉中共济宁市委党校 山东 济宁 272000【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收入分配制度的不断完善,既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为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有效激励和保障。

与此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经济体制转轨和经济结构调整等原因,收入分配领域也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收入分配问题”已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

本文从进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出发,深入分析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领域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我国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关键词】收入分配制度 改革 问题研究收入分配制度是构成一个国家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之一,党和政府历来重视收入分配问题,我国自1978年开始实施的“改革开放”政策,也是从调整收入分配制度入手的。

2007年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的任务目标,并积极“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收入分配制度”的基础性和目标急迫性,推动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加快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进一步深化改革、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一、深化我国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必要性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目前亟需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强化政府在收入分配领域内的政策保障力度。

(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统筹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重要举措由于种种原因,当前我国居民收入分配中存在着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合理的收入差距,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部门生产要素分工的客观现象,应当予以保护和鼓励,我们所要警惕和治理的是,居民收入差距的不当扩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 入 记 录 制 度 或 个 人 收 入 申 报 制 度 不 健 全 , 成 了 目 前 所 造 征 收的个人所得税 严重流失 , 之 资本投 资带 来 的收入 , 加 没 有 完 善 税 种 征 收 和 监 管 不 到 位 , 远 不 能 确 保 纳 税 人 应 缴 远 尽 缴 、 纳 尽 纳 。第 二 , 人 所 得 税 起 征 点 偏 低 。 目前 2 0 应 个 00 元 的起 征 标 准 , 得 许 多 中 低 收 入 者 成 为 个 人 所 得 税 征 收 使 1 我 国居 民收 入 差 距 不 断 扩 大 的 现 状 的主 要 来 源 , 高 收 人 群 体 由于 监 管 方 面 的 原 因 , 遍 存 在 而 普 1 1 城 乡居 民收 入 差 距 不 断 扩 大 . 漏 这 城乡居民收入 z O世 纪 8 O年 代 的 1 8 1 2 0 . : , 0 8年 达 到 着 偷 税 、 税 现 象 , 样 标 准 在 事 实 上 拉 大 了 收 入 差 距 。 . 3 3 : 。如 果 把 农 村 居 民 收 入 被 高 估 的 水 分 挤 掉 , 城 镇 2 3 资 源 产 权 制 度 不 完 善 .5l 把 从 建 国 后 至 改 革 开 放 前 的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内 , 了 限 制 为 居 民享 有 的各 种 隐 性 福 利 和 优 惠 折 算 成 收 入 , 么 , 乡 居 那 城 中 民事 实 上 的 收 入 差 距 在 6倍 左 右 。经 济 发 展 水 平 同 我 国 大 农 村 劳 动 力 往 城 市 流 动 , 国 实 行 了 城 乡 分 割 的 所 有 制 和 城 体 相 当 的 国 家 , 乡 居 民 收 入 差 距 大 体 上 是 1 7倍 。 按 照 身 份 户籍 制 度 。 在 这 种 体 制 下 , 市 居 民 尤 其 是 具 有 公 有 城 . 世 界 银 行 的有 关 报 告 , 界 上 多 数 国 家 城 乡 收 入 的 比 率 为 制 身 份 的 领 导 者 全 面 拥 有 与 工 业 资 本 和 重 要 资 源 相 结 合 的 世 垄 断 性 劳 动 权 力 , 民 只 能 固 守 贫 困 。 加 之 我 国 长 期 实 行 农 1 5 1 中 国是 世 界 上 这 一 比 率 超 过 2的 三 个 国 家 之 一 。 . :, 的 凭 借 行 政 手 段 推 行 农 业 贴 补 工 业 的 政 策 , 得 城 乡 差 距 使 1 2 地 区 间收 入 差 距 持 续 扩 大 . 越来越 大 , 革 开放 后 , 然 农 民有 机 会 进入 城 市打 工 , 改 虽 但 改革 开放 以 来 , 同 地 区 之 间 的 收 入 差 距 呈 不 断 扩 大 不 难 以享 受 到 与 城 市 居 民 同 等 就 业 、 利 保 障 , 及 同 等 的 受 权 以 的 趋 势 。1 7 年 人 均 收 入 东 部 分 别 是 中 部 、 部 的 1 1 98 西 . 6倍 间接 地 拉 大 了 城 乡 差 距 。农 村 居 民 尽 管 享 有 农 和 1 3 倍 ;0 5 , 均 收入 东 部 是 中西 部 的 1 5 .7 20 年 人 . 5和 1 5 教 育 权 利 , .5 地承包 经营权 , 是没有处 分权 , 是 问题 的核 心 , 而 , 但 这 因 常 倍 。1 7 年 , 均 财 政 收 入 东 部 分 别 是 中西 部 的 1 4 和 2 98 人 .2 . 常 是 政 府 代 表 国 家 低 价 征 收 农 地 后 高 价 出 让 , 中 攫 取 大 从 6 6倍 ; 0 7年 为 2 O 20 . 4和 1 9 倍 。 .3 量 的 征 地 收 益 , 征 地 农 民 则 只 能 从 中 得 到 极 其 有 限 的 征 被 1 3 不 同 行 业 问 收 入 差 距 不 断 扩 大 . 同 我 国最 高 收 入 行 业 与 最 低 收 入 行 业 的 工 资 比 由 19 地 补 偿 — — 集 体 土 地 产 权 制 度 的 这 种 不 健 全 , 样 使 得 农 95 年的 39 倍 扩大到 20 .0 0 8年 的 4 8 倍 。“ 百 六 十 行 , 行 村 居 民难 以 获 得 公 平 的要 素 资 源 分 配 收 入 。 .8 三 行 改革 开 放 3 O年 来 , 国 经 济 取 得 了 辉 煌 的 成 就 , 也 我 但 出现 了 包 括 收 入 差 距 不 断 拉 大 等 许 多 问 题 , 文 拟 就 制 度 本 缺 失 如 何 导 致 收 入 差 距 扩 大 以 及 如 何 对 症 下 药 并 有 效 加 以 、 而 维 护 社 会 公 平 正 义 等 相 关 问题 略做 粗 浅 的 探 索 。 从 出状元” 神话不在 , 的 电力 、 电信 、 融 、 险 、 草 等 垄 断 行 金 保 烟 业 职 工 的 平 均 工 资 是 其 他 行 业 职 工 平 均 工 资 的 2 3倍 , — 如 果 再 加 上 工 资 外 收 入 和 职 工 福 利 待 遇 上 的 差 异 , 际 收 入 实 差距可能在 5 1 — O倍 之 间 。 可 见 , 国 居 民 收 入 分 配 差 距 的 扩 大 不 仅 显 性 化 , 且 中 而 呈 普 遍 化 之 势 , 在 相 当程 度 上 损 害 社 会 的 公 平 正 义 、 会 并 社 效率 , 及社 会的和谐 、 定 。 危 稳
N o 8, O1O .1 2
现 代 商 贸 工 业 Mo enB s e aeId s y dr ui s Trd ut ns n r
21 0 0年 第 1 8期
论 制 度 建 设 是 收 入 分 配体 制 改 革 的关 键
杨 键
( 苏省 淮安 市 楚 州 区委 党 校 , 苏 淮 安 2 3 0 ) 江 江 2 2 0 摘 要: 与基 本 经 济 制 度 相 配 套 的 各 项 基 础 制 度 的 缺 深 层 次 原 因。 通 过 一 系
列制度建设 , 政 治体制 改革 , 如 完善 税 收 制 度 、 权 制 度 等 , 得 政 府 收 入 分 配 体 制 更 加 完善 。 产 使
关 键 词 : 入 差 距 ; 度 建 设 ; 制 改 革 收 制 体 中图分类号 :9 C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2 3 9 ( 0 0 1 — 0 3 0 1 7— 18. 1 ) 80 6 —1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