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组织肿瘤讲述

合集下载

软组织肿瘤(全套160页PPT课件)

软组织肿瘤(全套160页PPT课件)

11 副神經節瘤
11.1良性 11.1.1副神經節瘤 11.2惡性 11.2.1惡性副神經節
12軟骨和骨腫瘤
12.1良性 12.1.1骨化性脂膜炎 12.1.2骨化性肌炎 12.1.3進行性骨化性纖維
結構不良(肌炎) 12.1.4骨外軟骨瘤或骨軟
骨瘤
12.1.5骨外骨瘤
12.2惡性 12.2.1骨外軟骨肉瘤 12.2.1.1分化良好型 12.2.1.2粘液型 12.2.1.3間葉型 12.2.2骨外骨肉瘤
每一種軟組織腫瘤都有其獨特的組織學特 徵,並且在臨床、X線、影像學及大體標本
的特徵上彼此不同。除此之外,它們還有 許多共同之處。
一、流行病學
軟組織雖然占體重的50% 左右,但其發病 率較其他腫瘤低。其性別分佈男女無顯著
性差異,軟組織腫瘤可發生於任何年齡, 但資料表明,從出生數月到4-5歲為第一個 發病高峰期,以後逐漸下降,從20-50歲出 現第二個發病高峰期。軟組織腫瘤可發生
增生) 6.1.2.5肉芽組織型(化膿性肉
芽腫)
6.1.3淋巴管瘤 6.1.4淋巴管肌瘤和淋巴管肌瘤 6.1.5血管瘤病和淋巴管瘤病 6.2中間性(血管內皮瘤) 6.2.1上皮樣血管內皮瘤 6.2.2梭形細胞血管內皮瘤 6.2.3血管內乳頭狀血管內皮瘤
6.3惡性 6.3.1血管肉瘤(包括淋巴管肉
瘤) 6.3.2 Kaposi肉瘤
10.1.7顆粒細胞瘤 10.1.8黑素性雪旺瘤 l0.1.9神經鞘膜粘液瘤 10.1.10異位腦膜瘤 10.1.11異位室管膜瘤 10.1.12節細胞神經瘤 10.1.13嬰兒色素性神經外胚層瘤(視
網膜始基瘤)
10神經腫瘤
10.2惡性 10.2.1惡性周圍神經鞘膜瘤(MPNST) 10.2.1.1 MPNST伴有橫紋肌肉瘤(惡性蠑螈瘤) 10.2.1.2 MPNST伴有腺體分化 10.2.1.3上皮樣MPNST 10.2.2惡性顆粒細胞瘤 10.2.3透明細胞肉瘤(軟組織惡性黑素瘤) 10.2.4惡性黑素性雪旺瘤 10.2.5成神經細胞瘤. 10.2.6節細胞成神經細胞瘤 10.2.7神經上皮瘤

软组织肿瘤有哪些症状?

软组织肿瘤有哪些症状?

软组织肿瘤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软组织肿瘤症状,尤其是软组织肿瘤的早期症状,软组织肿瘤有什么表现?得了软组织肿瘤会怎样?以及软组织肿瘤有哪些并发病症,软组织肿瘤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软组织肿瘤常见症状:瘤体牵拉、钝痛、钙化、淋巴结肿大、淋巴道转移、腹水、新陈代谢旺盛*一、症状:1、肿块:患者常以无痛性肿块就诊,可持续数月或一年以上。

肿块大、小不等恶性肿瘤生长较快,体积较大。

恶性肿瘤的直径多大于5cm。

生长较速并位于深层组织的肿瘤边界多不清晰。

2、疼痛:高分级肉瘤因生长较快,常伴有钝痛。

如果肿瘤累及邻近神经则疼痛为首要症状。

肉瘤出现疼痛常预后不佳。

Shiu于1989年强调,保肢成功的病例仅27%出现疼痛,而施行截肢手术组疼痛则高达50%。

3、硬度肿瘤中纤维,平滑肌成分较多者则质地较硬,而血管,淋巴管及脂肪成分较多者则质地较软。

4、部位:纤维源性肿瘤多发于皮下组织;脂肪源性肿瘤多发生臀部、下肢及腹膜后;间皮瘤多发生于胸、腹腔;平滑肌源性肿瘤多发生于腹腔及躯干部。

滑膜肉瘤则易发生于关节附近及筋膜等处。

5、活动度:良性及低度恶性肿瘤,生长部位常表浅,活动度较大。

生长部位较深或周围组织浸润的肿瘤,其活动度较小。

腹膜后肿瘤因解剖关系多为固定型。

6、温度:软组织肉瘤的血供丰富,新陈代谢旺盛,局部温度可高于周围正常组织。

良性肿瘤局部温度正常。

7、区域淋巴结:软组织肉瘤可沿淋巴道转移。

滑膜肉瘤、横纹肌肉瘤常有区域淋巴结肿大,有时融合成团。

*二、诊断:根据病史和临床表现,软组织肿瘤是不难与非肿瘤性肿块鉴别的,其诊断要点如下:1、患者在几周或几个月的时间后才觉察到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发热、体重下降及一般的不适等全身性症状则少见。

2、临床上较少发生但很重要的肿瘤引起的综合征是低血糖症,常伴发于纤维肉瘤。

3、X线摄片检查 X线摄片有助于进一步了解软组织肿瘤的范围,透明度以及其与邻近骨质的关系。

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_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 引言1.1 概述在临床实践中,骨软组织肿瘤的分类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who 骨软组织肿瘤分类是目前公认的国际标准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以及相关研究领域。

通过明确不同骨软组织肿瘤类型的特征和亚类别,该分类系统帮助医生们进行准确定位、精确诊断和制定个体化治疗策略。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首先介绍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系统的背景与意义,包括其制定原则和目的。

然后对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中的主要类别和亚类别进行详细说明,包括各类别的编码原则和规定。

随后我们将探讨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在临床应用中的意义,并解释其与治疗策略之间的关系。

最后,我们将通过三个具体案例来展示who分类系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的指导作用,并总结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的重要性和未来研究展望。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介绍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系统,深入解析该分类方法的原则和概念。

通过论述其对于骨软组织肿瘤诊断、治疗和临床决策的重要性,我们希望能够提高医生们对该分类系统的认识,并促进临床实践中对其有效应用。

同时,本文还将详细分析三个具体案例,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我们期望能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有益参考,并推动该领域取得更多突破和进展。

2. 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说明2.1 who分类系统介绍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骨软组织肿瘤分类系统是国际上广泛接受的一种分类标准,用于对骨和软组织肿瘤进行统一、标准的命名和分类。

该分类系统最早于1978年由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并于1993年、2002年、2013年进行了修订。

who骨软组织肿瘤分类系统通过根据不同肿瘤类型的起源、形态学特征、生物学行为等因素进行分层次的分类,可以帮助医生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更准确地了解肿瘤的性质及其预后。

2.2 骨软组织肿瘤的定义与特征骨软组织肿瘤是指发生在人体骨骼或其他软组织中的异常增殖性疾病。

软组织肉瘤

软组织肉瘤

④截肢术: 70年代之前,当肿瘤侵及骨,血管、神经及生长广泛的高度恶 性肿瘤,常施行截肢手术。 近30年来,随着放疗、化疗的发展,以手术为手的综合治疗使 以往认为截肢的病例可保存肢体及功能。近代截肢治疗的原则仅限 于综合治疗不能达到治疗目的时,才予以考虑应用。 (2)综合治疗 综合治疗是控制恶性软组织肿瘤的有效措施。 对于肿瘤体积较大,累及面广及肿瘤受解剖学限制,如头颅、 膜膜后等部位,手术切除不可能太广泛者,采用综合治疗尤为有利。 肢体肿瘤的综合治疗包括术前、术后放疗,间质植入放疗。动 脉灌注区域性化疗,全身化疗,加温治疗等。
七、分期: T:肿瘤体积大小 N:区域淋巴结 NO:无淋巴结肿大 N1:以上代表有区域淋巴结肿大。 M:远处转移 MO:无转移 M1:有转移 肝、肺、骨、脑
八、治疗 良性肿瘤经完整切除后多不再复发。 低度恶性肉瘤手术范围要扩大,手术应在肿瘤周围一定距离的 正常组织内进行,方能防止或减少局部复发,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肉 瘤则需采取综合治疗方案,包括手术和辅助性放疗与化疗的结合, 以期获得较好疗效。 (1)手术治疗 ①局部切除术: 常用于良性肿瘤及较小而表浅的低度恶性肿瘤。手术仅切除假包 膜以内的组织,术后约80%的软组织肉瘤复发。目前认为对于头面 部的低度恶性肉瘤可以考虑切缘<3cm的局部切除术。 而对于肢体及躯体躯干部位的肉瘤均不宜行单纯肿瘤局部切除术。
(2)疼痛:软组织肿瘤多为无痛则疼痛为首要症状。某些病例 因肿瘤部位较深往往先感到疼痛,后出现肿块,当肉瘤内出血时, 可呈急性发作性疼。隐痛常表现肿瘤广泛坏死,或压追躯体感觉神 经。恶性神经源性肿瘤的疼痛发生于所支经的神经区。肉瘤出现疼 痛,常预后不佳。 (3)硬度:软组织肉瘤的硬度依组织来源和血供情况而定,肿 瘤中纤维、平滑肌成份较多者,则质地较硬,而血管、淋巴管及脂 肪组织成份较多者,则质地较软。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肿瘤是指一些细胞异常增生从而形成的可良可恶肿物,此种异常增生与机体控制畸形增生机理失衡有关。

肿瘤的分类有很多种,骨与软组织肿瘤是其中之一。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治疗方法第一条就是手术治疗。

本篇文档将从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基本介绍、临床表现、手术治疗准备以及手术后的处理和疗效分析等方面给予详细说明。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基本介绍骨和软组织肿瘤具有相对独立的病因以及病情特点。

骨肿瘤事实上是以骨组织进行再生的肿物,也就是正常细胞因为多种原因导致了异常增殖这种情况。

软组织肿瘤是指起源于人体各个部分软组织的肿瘤,包括脂肪、平滑肌、结缔组织、神经组织和淋巴组织以及不同的结节和囊肿等病变。

骨与软组织肿瘤的临床表现骨和软组织肿瘤在临床上的表现是非常的相似的,不过在细节方面还是有所区别。

骨肿瘤有时呈慢性或慢性加重的不适,一些肿瘤侵犯邻近或微小的肿瘤可以在x 射线检查中看到。

软组织肿瘤则通常以一个肿块为主要表现,可以是质地坚硬或柔软。

肿瘤常与周围组织黏连、侵犯周围组织、并发感染等症状。

肿瘤的形成可能会导致功能受损,包括在四肢中的活动性以及躯体的不可逆损伤或器官的损失。

手术治疗准备在进行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时,需要进行细致的评估,以确保以最佳的方式治疗肿瘤。

一般情况下,需要细致的术前评估和术后康复方案。

对于骨瘤,根据年龄、病变位置、病变大小以及患者人体器官特点,经过评估,来确定最佳治疗方法。

在手术前期,也需要有足够的准备工作,除了术前评估,还需要做好术后肢体的社会、心理与身体功能康复问题的规划,以及注意化疗、外科治疗后的营养管理等。

手术后的处理和疗效分析骨与软组织肿瘤的手术治疗,相对来说是比较较为单纯和有效的方法。

但事实上治疗后的处理工作,也是必须视为相当重要的。

治疗后可能会出现肿胀痕、化疗伤口、肢体功能障碍等问题。

严密的术后管理,包括术后伤口的清创换药、术后自我维护及护理以及术后康复护理,以及准确分析疗效,对活动肢体的恢复都是有关键性的。

胸壁软组织肿瘤科普讲座

胸壁软组织肿瘤科普讲座
得胸壁软组织肿瘤?
谁会得胸壁软组织肿瘤? 人群特征
胸壁软组织肿瘤可以发生在任何人群,但某 些人群风险较高,如中年男性和有家族史的 人。
年龄、性别和遗传因素可能影响发病率。
谁会得胸壁软组织肿瘤? 相关疾病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李-弗劳美尼综合征,可 能增加肿瘤风险。
此外,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也可能提高风 险。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均衡饮食、适量运动 和戒烟,能降低肿瘤风险。
定期体检有助于早期发现潜在问题。
如何预防胸壁软组织肿瘤? 环境因素控制
减少接触有害化学物质,尤其是在职业环境中, 是预防的重要措施。
了解工作场所的安全措施,确保遵循相关规定。
如何预防胸壁软组织肿瘤? 家族史监测
有家族史的人应与医生讨论监测计划,适时进行 筛查。
如何治疗胸壁软组织肿瘤? 辅助治疗
在某些情况下,手术后可能需要放疗或化疗 ,以降低复发风险。
治疗方案通常根据个体情况量身定制。
如何治疗胸壁软组织肿瘤? 定期随访
治疗后,定期随访至关重要,以监测复发情 况和评估恢复情况。
随访频率通常取决于肿瘤的性质和治疗反应 。
如何预防胸壁软组织肿瘤?
如何预防胸壁软组织肿瘤? 健康生活方式
这些肿瘤可以是良性或恶性的,影响患者的健康 和生活质量。
什么是胸壁软组织肿瘤? 分类
胸壁软组织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如脂肪瘤) 和恶性肿瘤(如肉瘤)。
恶性肿瘤通常需要更为复杂的治疗和监测。
什么是胸壁软组织肿瘤? 发病机制
肿瘤的发生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以及个体的健 康状况密切相关。
一些肿瘤可能与慢性炎症或外伤史有关。
这些检查有助于制定治疗方案。
何时就医?
病理检查

肿瘤诊治技术-软组织肿瘤

肿瘤诊治技术-软组织肿瘤

良性
恶性
纤维 脂肪 平滑肌 骨骼肌 血管 滑膜 神经 软骨 骨
纤维瘤病、硬纤维瘤 脂肪瘤 平滑肌瘤 横纹肌瘤 血管瘤、血管球瘤 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
纤维肉瘤 脂肪肉瘤 平滑肌肉瘤 横纹肌肉瘤 血管肉瘤 滑膜细胞肉瘤 神经纤维肉瘤 骨外软骨肉瘤 骨外骨肉瘤
1 .纤维组织肿瘤
1.1良性
1.1.1 纤维瘤 1.1.2 疤痕疙瘩 1.1.3 结节性筋膜炎 1.1.4 增生性筋膜炎/肌炎 1.1.5 弹性纤维瘤 1.1.6 婴儿纤维性错构瘤 1.1.7 肌纤维瘤病,孤立性或多发性 1.1.8 颈纤维瘤病 1.1.9 钙化性腱膜纤维瘤 1.1.10 透明性纤维瘤病

软组织肉瘤的生长速率与它们的分级和侵 袭程度有关。在年龄超过40岁的患者中,大 于5CM的深部软组织肿块大部分是软组织肉 瘤。

肿瘤呈离心性生长,挤压周围正常组织使 之形成一个结缔组织包囊。邻近的肿瘤不 断地侵入并破坏包囊的内层。同时,就在 包囊的周围,位于包囊和正常组织之间, 形成一个由新生血管、慢性炎性细胞增生 的间质细胞所混合构成的反应组织带。残
11 副神经节瘤
11.1良性 11.1.1副神经节瘤 11.2恶性 11.2.1恶性副神经节
12软骨和骨肿瘤
12.1良性 12.1.1骨化性脂膜炎 12.1.2骨化性肌炎 12.1.3进行性骨化性纤维 结构不良(肌炎) 12.1.4骨外软骨瘤或骨软 骨瘤 12.1.5骨外骨瘤 12.2恶性 12.2.1骨外软骨肉瘤 12.2.1.1分化良好型 12.2.1.2粘液型 12.2.1.3间叶型 12.2.2骨外骨肉瘤
9间皮肿瘤
9.1良性 9.1.1局限性纤维性间皮 瘤(胸膜和腹膜孤立性 纤维瘤) 9.1.2囊性间皮瘤(多房性 腹膜包涵囊肿) 9.1.3腺瘤样瘤 9.1.4分化良好乳头状间 皮瘤 9.2恶性 9.2.1恶性局限性纤维性 间皮瘤 9.2.2弥漫性间皮瘤 9.2.2.1上皮型 9.2.2.2梭形(肉瘤)型 9.2.2.3双相型

软组织肉瘤ppt课件

软组织肉瘤ppt课件
软组织肉瘤
软组织肉瘤
1
内容
定义及统计学资料 诊断 分级及分期 治疗 预后及随访
2
定义
软组织肿瘤是除骨骼、淋巴造血组织和神经组织以外的所有非上皮性组 织,包括纤维组织、脂肪组织、平滑肌组织、横纹肌组织、脉管组织以 及各种实质脏器支持组织的肿瘤。 根据肿瘤生物学潜能,WHO分为四个类型: ①良性。绝大多数不复发,即使复发也为非破坏性,局部完整切除几乎 可治愈,罕见转移。 ②中间性局部侵袭性。常复发,可伴局部浸润和破坏,但几无转移,如 韧带样纤维瘤、非典型脂肪性肿瘤/高分化脂肪肉瘤、卡波西型血管内 皮细胞瘤等。 ③中间性偶见转移性。肿瘤呈侵袭性生长,远处转移概率<2%,见于丛 状椎纤维组织细胞肿瘤、血管瘤样纤维组织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大部 分为血管外皮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性肿瘤等。 ④恶性 又称为软组织肉瘤
IFOS为基础方案Vs. 不含IFOS方案
以IFOS为基础的方案在治疗反应上显著好于不含IFOS 的方案, 但1年生存率没有显著性差异;
EORTC 62012 研究
AI方案较ADM显著提高了有效率和PFS, 但在OS上还是 没有明显获益.
25
26
27
其他化疗策略
Gemcitabine为基础的方案
12
分期 AJCC
13
治疗(四肢、躯干及头颈部)
Ⅰ期肿瘤(T1a~2b,N0,M0,G1),手术是主要治疗方式。≤5cm 的病灶,切缘大于1cm或深筋膜完整,术后局部复发的可能性很 小,不再需要其他治疗。切缘≤1cm时,可考虑术后放疗或再次 手术。不能手术的Ⅰ期肿瘤可行放疗。
14
治疗(四肢、躯干及头颈部)
氮烯咪胺(Dacarbazine)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软组织肉瘤诊治指南软组织肉瘤是常见肿瘤,美国2004年发病率为8680例,每年死亡率为平均3660例。

软组织肉瘤总体5年生存率为50-60%,目前,胃肠间质瘤在美国每年约5000例。

软组织肉瘤主要位于肢体,约占所有病例的50%以上,主要包括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及未分化肉瘤、滑膜肉瘤及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但也有50%的病例呈现为组织学亚型状态,常见转移部位为肺、肝等处,2002年美国AJCC在诊治指南中重新划分软组织肿瘤分期。

AJCC 2002年第六版临床分期:原发肿瘤(T)远处转移(M)Tx 原发肿瘤不能明确Mx 远处转移不能被评估To 无原发肿瘤Mo 无远处转移T1 肿瘤<5cm直径M1 远处转移T1a 表浅肿瘤T1b 深在肿瘤组织学分级T2 肿瘤>5cm直径Gx 无法评估T2a 表浅肿瘤G1 分化好T2b 深在肿瘤G2 中等分化G3 分化差G4 分化差或未分化区域淋巴结(N)Nx 局部淋巴结不能评估No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N1 局部淋巴结转移临床分期I期T1a、1b、2a、2b No Mo G1-2 G1低恶II期T1a、1b、2a No Mo G3-4 G2-3高恶III期T2b No Mo G3-4 G2-3高恶Ⅳ期任何肿瘤大小N1 Mo 任何分级高或低任何肿瘤大小N1 M1 任何分级高或低病理组织学类型分类腺泡状软组织肉瘤纤维肉瘤小圆细胞肿瘤平滑肌肉瘤上皮样肉瘤脂肪肉瘤透明细胞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骨外软骨肉瘤恶性血管周瘤骨外骨肉瘤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胃肠间质瘤横纹肌肉瘤尤因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层瘤滑膜肉瘤未知起源肉瘤外科治疗原则:由于外科手术为肉瘤主要治疗手段、其治疗基本原则包括:(1)合适足够的外科手术切缘是防止局部复发的关键,切缘应包括正常组织中的筋膜或肌肉,再切除的复发病例同样要包括足够的切缘。

(2)在最大限度切除肿瘤的同时,要尽量保留功能,保肢手术同样可得到良好疗效。

(3)假如不适合外科手术治疗,术前可应用化疗或放疗控制病灶,再决定进一步治疗。

(4)病理切片要由有经验的病理专家审核报告,尤其是首次病理分类。

病理报告应包括标本的切缘,及基底切缘,诊断困难的肉瘤需要免疫组化及分子生物学诊断。

肢体软组织肉瘤肢体肿瘤治疗前,应由一个专业治疗组制定全程治疗计划,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是需要的,尤其在5cm以上肿瘤更应该行此项检查,一般认为CT适合腹、盆腔,MRI适合肢体肿瘤。

常规检查胸部X片以排除转移。

CT-PET可根据情况采用,尤其是播散性上皮样肉瘤。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可应用于某些转移灶的病例,原发肿瘤穿刺要慎重,小肿瘤I期手术,不必穿刺,大的肿瘤要在治疗前24小时内穿刺,如证实为恶性,尽早实施手术或放、化疗,防止医源性扩散,术前活检也要尽量与治疗衔接及时,并要保证1×1×1cm3大小,以利病理诊断。

一般有经验的医生可在术前根据一系列检查评估出以下三项内容:1、肿瘤可切除2、肿瘤无法切除但无远处转移3、原发与转移灶同时存在可切除的原发肿瘤T1a-1b、No、Mo期的肿瘤(表浅、小、低度恶性)可以考虑大于2-3cm的切缘,如果有足够的切缘可病理学检查无肿瘤残留,可以不放疗。

T2a-b、No、Mo期肿瘤(低度恶性,表浅或深在)推荐肿瘤广泛切除术,<5cm肿瘤不需术前放射,术后切缘>3cm,也不必放射治疗。

II-III期病例(高度恶性)可以直接行外科广泛切除术,如果肿瘤位于关节部位难以保证切缘者,可以行术前或术后放疗,化疗要根据病人全身情况,病理类型决定。

对于低度恶性肉瘤,化疗常不敏感。

可切除肿瘤的辅助治疗:术后是否行辅助治疗常依赖于外科手术切除是否足够,以及病理科医生确定切缘是否仍有肿瘤残留,表浅及中小肿瘤、切缘阴性则不需进一步辅助治疗,如果肿瘤紧邻重要血管,神经结构,易复发危险性高,则需放疗。

如果标本切缘阳性,则建议应再次补充手术,补充手术原则在一个月内完成,如超过三个月,则宜采取其他治疗方法。

如果某些部位手术难以完成根治,或不能保证干净切缘,显微镜下有残留者,也可以考虑补充放疗。

术前放疗剂量可达50Gy,某些区域肿瘤残瘤者,可用高剂量铱192或粒子内照射,术前放疗易产生切口并发症,有时需整形科修复。

手术中发现肿瘤邻血管、神经、难以保证切缘者,应在四周放置银夹标记,以便术后放疗,也可在术中置管,按巴黎系统排列,管距1cm,要求平直,术后几天内行高剂量铱192内照射,肿瘤剂量为12-16Gy。

术后放疗瘤床剂量45-50Gy。

还可以根据切缘情况,再考虑增加10-20Gy剂量。

某些高度恶性肉瘤常需用以阿霉素为主的化疗,(尤因肉瘤、横纹肌肉瘤,骨肉瘤等)化疗也可应用异环磷酰胺与阿霉素联合用药,但强化疗有时并未增加生存率,且带来副作用。

化疗可在高度恶性、有复发、转移危险、全身状态好的情况下应用。

目前术前动脉介入化疗可使肿瘤缩小,利于手术切除,可在某些较大肿瘤中应用。

对难以手术切除的病例,建议术前应用阿霉素,异环磷酰胺化疗或术前放疗,争取创造再手术切除的机会,如果治疗有效果,再手术切除肿瘤,术后可考虑继续化疗或补充放疗。

目前认为联合放、化疗可以达到局部控制肿瘤的目的,对某些异环磷酰胺、阿霉素耐药者,可试用健择。

近一年来肉瘤综合治疗组应用序贯方案治疗尤文肉瘤家族肿瘤,目前已开始用于临床。

VCD方案:长春新碱:2mg, 静脉滴注,第1天环磷酰胺:12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美斯纳:240 mg/m2,静脉滴注(CTX用药后0,4,8H),第1天多柔比星:75 mg/m2,静脉慢推,第1天G-CSF:300ug/d,皮下注射,第5天起(直至ANC达到10×109/L以上)每3周一个疗程IE方案:异环磷酰胺:18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美斯纳: 360 mg/m2,静脉推注(IFO用药后0,4,8H),第1-5天VP-16:100 mg/m2,静脉滴注,第1-5天G-CSF:300ug/d,皮下注射,第6天起(直至ANC达到10×109/L以上)每3周一个疗程说明:1)对于初治局限期患者,序贯给予4个疗程VCD方案和IE 方案,然后接受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

2)对于伴有远处转移患者,序贯给予4个疗程VCD方案和IE方案;必要时可以给予转移部位放疗。

3)在接受VCD方案过程中,任何时候出现肿瘤进展,均可立即换为IE方案。

在IE方案中出现进展,酌情给予放疗或挽救化疗。

随访I期病例3-6个月随访复查,持续3年,包括B超、常规体检、X线胸片,可以在6-12个月内检查一次,CT、MRI酌情应用。

高度恶性及复发危险病例,建议治疗后三年内,每3-4个月体检一次,以后二年中每6个月复查一次B超,每年实行CT或MRI检查。

10年以内,一般复发可能性较小,但仍需长期随访,包括定期X 线胸片,B超或CT等。

复发或转移性病例治疗对某些较小的转移灶无症状者(如肺小结节),可以观察随访,但对于有症状的病例则需化疗、放疗或姑息外科治疗,主要根据病人的症状,全身情况决定。

如果转移病灶位于单一器官,也可考虑转移灶切除,冷冻外科,胸腹腔镜等手段完成。

腹膜后肉瘤腹膜后肉瘤包括恶性及良性病变,腹膜后肉瘤是否活检还有争论,但如果术前放、化疗则需明确组织学形态,CT、MRI检查是必要的。

原发肿瘤治疗原发肿瘤如果小于5cm且周围组织器官无粘连,常能切除,术后也不需进一步放、化疗,如果较大肿瘤且为高度恶性,建议术后补充放疗。

真正意义的完整切除在腹膜后肉瘤中仅占50%,主要是肿瘤与周围脏器血管相邻,难以做到类似肢体的广泛切除。

分化好的肿瘤术中并不需活检,直接一次切除即可(如低度恶性脂肪肉瘤)。

减量手术(Debulking Operation)也是姑息性切除的方法之一。

未切除的肿瘤主要是因为累及周围重要脏器及血管、神经,施行切除易引起死亡,因此,此类病例需行活检,然后考虑放、化疗。

姑息性外科仅用于有症状者,要加强营养,以及对无症状者行观察,带瘤生存,无法切除的肉瘤经化放疗后降期,可以有再切除的机会。

如果有远处转移的无法切除肉瘤,仅能依靠化疗,如阿霉素、氮烯脒胺、健择等。

随访低度恶性肉瘤成功切除后,需每3-6个月行胸片、腹、盆腔CT 检查,持续2-3年,未完整切除或未能切除者类似上述复查周期。

高度恶性肉瘤成功完整切除后更要进一步随访,胸片及CT每3-4个月一次,持续3年,以后每6个月一次,再持续2年。

未完整切除者也同样时间复查。

胃肠道间质瘤(GIST)诊疗程序胃肠道间质肿瘤诊疗程序中必要的项目包括病史和体格检查(H&P)、腹部盆腔CT增强扫描和/或核磁共振扫描(MRI)、胸部X 线片,有指征时可进行内镜检查。

是否需要进行病理活检应该根据临床医生对其他恶性肿瘤的怀疑程度而定。

建议活检标本应该由有经验的病理学专家来诊断,并且应该对病理标进行CD117抗原(该试剂盒可检测KIT酷氨酸激酶受体,它是GIST的特征性标记物)的免疫组化染色,因为对于不能手术切除或转移性GIST患者,应用选择酷氨酸激酶抑制剂(即甲磺酸伊马替尼,格列卫),治疗后很可能产生积极的治疗反应和临床受益。

初始治疗对绝大多数GIST患者而言,甲磺酸伊马替尼可以带来长期的临床获益和客观的抗肿瘤效应。

一项II期临床试验证实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不能手术切除和/或转移性GIST,患者生存率特别高。

同时还观察到50%以上的患者显示出客观的治疗反应。

而以前的观点认为GIST这类肿瘤对所有传统的化疗方案都不敏感,都应与GIST进行鉴别诊断。

GIST可以呈上皮样改变,因而经常被误诊为分化差的癌性病变,所以应该考虑到GIST所具的上述特异性组织病理特征。

对于胃肠道间质肿瘤而言,如果病变容易进行手术切除而且不会带来严重的功能损害,那么手术就是决定性的治疗选择方案。

如果肿瘤不能切除(或者切除肿瘤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术后功能缺陷)或者转移性GIST的患者,应在手术治疗前选择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如果肿瘤出血或者肿瘤仅为局灶性转移,可以考虑进行手术治疗。

如果GIST 对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有反应,而且肿瘤缩小至可以手术切除,那么也有手术治疗指征。

此时,对于转移性GIST患者,可能需要终生应用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

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者的病情稳定,没有疾病进展的客观表现,就不应该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剂量,而应维持甲磺酸伊马替尼原剂量治疗。

如肿瘤体积没有缩小,只要病情稳定,就不建议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剂量。

如果肿瘤进展,在患者能够耐受的情况下,可以增加甲磺酸伊马替尼的治疗剂量。

肿瘤完整切除后,如系高危复发病人(肿瘤5>cm术中肿瘤破溃,出血坏死,小肠肿瘤,腹腔多个肿瘤)可考虑服伊马替尼400mg/日,人一年,肝转移病灶根据不同情况处理,复发性病例应给予伊马替尼治疗或再手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