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社会科学-清教主义的演变与美国民族主流文化身份认同_李安斌
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2022.03~2022.04)

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总第165期)(2022.03~2022.04)(本栏目特邀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塔娜博士主持)塔娜牛平全国期刊民族学、文化(社会)人类学研究论文索引一、民族问题与民族关系研究把握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历史方位统筹谋划和推进民族工作/田月梅,谢清松,钟和//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5).1~7边县合治:中国边境县治理的复合逻辑/夏文贵//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3~63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主题的战略高度把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张淑娟//广西民族研究,-2021,(6).36~45第三次民族大调查的回顾与展望/王延中,宁亚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33~41各民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共同奋斗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马丽,吴钧,秉浩//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5).8~14广西中越边境地区居民“五个认同”提升路径研究:语言与国家治理系列研究之四/刘金林,马静//广西民族研究,-2021,(6).91~99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基于国家认同的研究视角/高永久,邢艺譞//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19~27何以“图说中华民族共同体”:基于语图互文的研究/詹小美,骆红旭//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9~16红军长征过桂北时实施的民族政策及其当代启示/韦贵方,廖国一//广西民族研究,-2021,(6).11~18路学视野下文化线路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方伟洁,高源//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42~52论白人至上种族主义因素对国际秩序的影响/王伟//民族研究,-2021,(5).10~23论铸牢陆地边境民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容/徐黎丽,于洁茹//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14略论民族共同体的发展方向:兼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范可//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2~25美国“新种族平等”政策及其影响/戚凯//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5).41~47树立中华民族历史观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吕超,张仁来//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1~5文化自信:实现中华民族向心力之核的集体认同和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马艳萍,韩智伟//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34~41西部地区旅游发展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张英,于沛鑫//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37~44行政区划调整与边疆治理效能研究:以广西钦廉地区1000年、650年、50年的变迁为观察视角/吕文利//云南社会科学,-2022,(1).11~18学习心理视域下铸牢大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探析/林钧昌,张宏溧,赵民//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11~17学校教育与共同体建设:基于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实践的分析与探索/陈学金,巴战龙//广西民族研究,-2021,(6).46~55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助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在逻辑/崔景芳,任维德//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28~36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理论与政策的根本/吴鹏//贵州民族研究,-2022,(1).30~34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杨昌儒,祖力亚提·司马义,郝亚明等//贵州民族研究,-2022,(1).1~16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推进边疆民族地区兴边富民行动研究:以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为例/相华//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5).33~40用高质量的民族工作践行党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学习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严庆//广西民族研究,-2021,(6).29~35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华民族”的百年论述及其话语发展/青觉//贵州民族研究,-2022,(1).18~23··189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总第165期)中国共产党探索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921-1949)/崔晓麟,陈婷//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6~32中华民族共同体属性与建设途径探究/李大龙//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8中华民族共同体形象的百年回眸与思考/徐欣顺//贵州民族研究,-2022,(1).24~2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谓与何为/蒋永发,任敏//广西民族研究,-2021,(6).64~7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结构的心理学分析/李静//民族研究,-2021,(5).1~9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认同的元符号机制、挑战与路径/冯月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25~32“中华民族是一个”讨论背后的傅斯年与吴文藻/娄贵品//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30~41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的划定原则及类型特点/曾明,龚婷,戴登云等//民族学刊,-2021,(7).1~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中小学教育路径/袁同凯,冯朝亮//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41~48二、理论研究边疆人类学发凡:全球化时代边疆观的叙述与重构/何修良//广西民族研究,-2021,(6).109~116从涂尔干到戈夫曼:仪式与秩序观念的继承发展/王晴锋//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100~107大历史与大传统:两种人类学的理念与实践/苏永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83~188当代中国人类学研究的三个层次和三个意义/张继焦,吴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70~182道德信仰对道德行为的建构效用及其界域: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核心议题之一/金德楠//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27~32赓续百年目标:共同富裕的因由寻绎、意蕴索隐和路径构想/曹海军,梁赛//云南社会科学,-2022,(1).54~61话语重塑与概念流变:从中华民族到中华民族共同体/周俊华,徐勇//广西民族研究,-2021,(6).82~90环境伦理的代际维度:“人类世”中完善环境伦理责任的可能性/马成慧//云南社会科学,-2022,(1).70~77界与域的环境伦理思考:基于道家自然观之凭鉴/周国文,蔡昕佚//云南社会科学,-2022,(1).78~83抗争/张志培//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33~39冷与热:海外民族志研究中的历史感问题/龚浩群//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74~82历史田野新方法:利用社交媒体外包“生牛贸易”口述史的一种尝试/刘芹利,杜博思//民俗研究,-2022,(2).24~34论博物民族志/彭兆荣,张颖//思想战线,-2022,(1).17~25民族走廊学说视野中的“西北走廊”研究反思/杨文笔//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92~99倾听节日的声音:中国节日影像志口述实践与价值探索/刘广宇,王成莉//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5~81人类学对物的研究及新进展/沈俞均//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83~91融贯中外:中国共产党国际话语权建构四维探析/单鑫,张放//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15~24“世界人类学”:抵抗中心霸权,跨国沟通合作,建构多元化格局:对巴西人类学家古斯塔沃·林斯·里贝罗的访谈/古斯塔沃·林斯·里贝罗,孙铭旋,陈茁//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9~94田野中的身体:作为身体实践的田野作业/彭牧//民俗研究,-2022,(2).14~23习近平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的时代价值与实践路径/李俊杰,马楠//民族研究,-2021,(6).1~11习近平关于依法治理民族事务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雷振扬,张顺林//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45~54新时代民族团结精神:建构与解析/沈向兴,周月,李娅婕,等//云南社会科学,-2022,(1).62~69新时代中国生态经济伦理的问题、误区与应对/张尹//云南社会科学,-2022,(1).84~90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哲学阐释/阮华容//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9~28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的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理论根基与现实路径/郭纹廷//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29~38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民族学阐释:基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分析维度/唐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33~40三、社会、文化及其变迁被动中的主动:传统习俗与节日中的形式化/耿波//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77~84··190索引被面与哈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帛礼”认同与民俗实践/孙海芳//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0~57边疆民族地区乡村治理共同体建设路径研究:基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润村的案例/王万平,于明慧//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64~75变化逻辑下的文化跨越:一个人类学者村里村外的记录与反思/赵旭东//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1城镇化进程中的牧民群体及其有序返乡:内蒙古东部N 嘎查的实地研究/伊丽娜//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57~63川甘青滇四省涉藏州县“块状”治理的“情境有效性”研究:基于公共服务评价的考察/陈井安,刘伟//民族研究,-2021,(5).35~51从“九龙治水”到“一龙治水”?:水环境跨部门协同治理的审视与反思/颜海娜,刘泽森//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43~56从蒙太奇到马赛克:纪录电影《烟火人间》的影像实验与表述流变/熊迅//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82~88从人域契约到自然契约:生态损害赔偿法理要义之证成与功能拓展/刘洪岩,杨海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1).1~16大运河视觉形象的建构与当代阐释/张娜//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68~76对口支援促进边疆民族地区治理创新的途径及其优化/朱光喜//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22,(1).41~49俄罗斯华人新移民跨国经营与适应方式:以莫斯科华商新移民为中心/于涛//民族研究,-2021,(6).41~53非遗研学旅行的小剧场空间与角色互动模式研究:以贵州民族村寨为例/龚娜,戎阳//贵州民族研究,-2022,(1).98~103古为今用:民国时期的考察摄影与民族国家的视觉建构/梁君健//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66~74广西北部湾向海产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实证研究/麻昌港,施悦//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58~62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制度的宪法逻辑: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视角/王理万//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49~58国家在场与认同转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下普洱澜沧拜年仪式现代转化分析/廖林燕//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42~49黑龙江省边境民族地区引人留人问题研究/于光妍//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5).29~32呼伦贝尔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调查研究/刘晓春,乌日乌特//民族研究,-2021,(5).52~66基于OBE 理念的教学督导方法体系在民族职业院校的构建/袁晓初,孙志楠//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151~155晋陕豫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创新/郭永平,行晓荣//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2).58~65景观与历史:民族地区旅游景观建构的人类学分析:基于四川松岗“天街”的田野调查/翟淑平//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1~57科学实证与历史想象:20世纪前期“南岭走廊”的瑶人研究:以徐益棠、杨成志、费孝通的比较为中心/赖景执//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40~50昆明-曼谷国际公路影响下泰国城镇清孔的社会变迁/张楠//民族研究,-2021,(5).74~88扩展机会:传统旅游村落相对贫困治理新思路/李军,吴海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81~89历史性城镇景观(HUL )数字化保护与满族传统文化传承研究:以沈阳盛京皇城为例/林春水//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5).135~139论长征时期贵州红色文化遗产的形成、遗产类型及遗产体系建构/黄诚,雷方俊//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1~30论壮族娅王信仰文化的实质与价值/黄金东//广西民族研究,-2021,(6).117~125民间艺术团体与民族文化的适应性发展:以鄂伦春自治旗莫日根民间艺术团为个案/孙晓晨,祁慧军//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5).123~128民族民间视觉文化的共享性与文化认同/季中扬//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59~67民族血缘交融:贵州省族际通婚研究:基于人口普查资料的分析/张丽美//贵州民族研究,-2022,(1).109~114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及引导着力点/李大健,张政,毛婷//黑龙江民族丛刊,-2021,(6).145~150内源式发展: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基于四川T 县的实地调研/卢飞//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18~128企业人类学“四层次分析法”视角下稻香村集团的电子商务发展/杨丽,张继焦//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6).47~70人类学视域下乡村振兴的审美逻辑与艺术实践/徐晓慧//广西民族研究,-2021,(6).100~108三江源生态保护与环境治理研究:以青海省曲麻莱县野生动物保护为中心/徐君,陈蕴//民族研究,-2021,(6).27~40··191广西民族研究2022年第3期(总第165期)市场、商号与口岸:近代青藏高原东缘麝香的贸易流通/王海兵//思想战线,-2022,(1).42~51数字乡村建设的国家逻辑/邢振江//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6).58~68完善广西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因素分配法的思考: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为例/谭洁//广西民族研究,-2021,(6).19~28微信民族志的剧场性与真实性/李清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58~65乡村治理视野下少数民族习惯法碑刻文献整理与研究:以广西桂林龙胜各族自治县为分析样本/郭剑平,朱健香//广西民族研究,-2021,(6).1~10新时代“彝语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究/曲木伍各,阿牛木支,邓明英//民族学刊,-2021,(7).48~55医养结合何以助力健康扶贫?:基于青海省H 州G 县的实践/申喜连,王玲//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76~88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模型建构与实践策略: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余召臣//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34~42以苏丹之名:印尼特尔纳特岛社会秩序的象征建构/童莹,王晓//民族研究,-2021,(6).54~66意义、情感与认同:疫情纪录片的生命叙事研究/张卓,李晨//云南社会科学,-2022,(1).180~186游牧的想象与演绎:对内蒙古一敖包祭祀仪式的深描/孟根达来,陆益龙//民俗研究,-2022,(2).35~46中古士族在近世:对中国宗族实践的新思考/杜靖//思想战线,-2022,(1).26~41中国旅游产业的演化与后疫情时代的发展转型/舒伯阳,徐其涛//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2).73~80中国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成效与基本经验/宁亚芳//民族研究,-2021,(6).12~26中国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耦合发展的时空演化及空间关联格局/董文静,王昌森,张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23~33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的符号互动与认同建构:以“马”符号的格雷马斯方阵演进为例/彭佳,陈艳花//广西民族研究,-2021,(6).73~81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背景下《共产党宣言》中译本及其传播研究/田海林//贵州民族研究,-2022,(1).35~40祖先信仰变迁与海南黎汉民族文化交融/谷宇//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7~22四、研究动态、综述与书评从“以事象为中心”的田野作业到网络民族志:当代神话研究方法探索30年/杨利慧//民俗研究,-2022,(2).5~132021年第五届西藏智库国际论坛综述/刘欢,秦永章//民族研究,-2021,(5).136~1382021年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年会综述/白钰,吴本健,马潇骁//民族研究,-2021,(6).128~130安东尼·史密斯族群—象征主义理论发展评析/林林,赖海榕//民族研究,-2021,(5).67~73传统掩护下的变革暗流:《棕榈、酒与见证者》导读/付来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95~100第七届民族研究青年论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演进与当代建设”会议综述/肖超宇//民族研究,-2021,(6).125~127第十一届全国民族理论与民族政策教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民族理论研究生学术研讨会综述/郝天宇,李如彪,韩国祥//民族研究,-2021,(5).134~135国际史诗学术格局中的中国史诗研究进路和走势/朝戈金//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1).101~108基于可视化分析的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化研究综述/黄月玲,刘梓汐//广西民族研究,-2021,(6).172~18070年来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发展历程、模式和中国经验/朱为鸿,胡炳仙,胡绮轩//民族学刊,-2021,(7).30~38民族学与文化学期刊评价专家委员会换届与期刊建设研讨会综述/马骍,翟晓华//民族研究,-2021,(5).132~133人类学时间研究的新动向:《未来人类学》述评/木粲成//民族研究,-2021,(5).124~129推荐一部特色村寨保护必备的佳作:《完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政策研究:基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调查》评介/曹大明//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189新时代学术期刊与民族理论动态研讨会综述/刘海涛,吴曼//民族研究,-2021,(5).130~131新世纪以来的共同富裕研究回顾/王正攀//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3).223~229中国民族学学会高层论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新时代中国民族学发展及协同创新研讨会综述/毛帅//民族研究,-2021,(6).117~120中国社会科学论坛(2021):现代民族国家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国际会议综述/张继焦,刘仕刚,钟媛婷//民族研究,-2021,(6).121~124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理论问题的百年探索与创新/王珏,赵心愚//民族学刊,-2021,(7).23~29【责任编辑:农世杰】··192。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以《典仪》和《北迁季》为例

后殖民主义视域下少数族裔文化身份的迷失与重构——以《典仪》和《北迁季》为例于美娜;冷慧【摘要】文化冲突及其对民族文化身份的影响是后殖民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对《典仪》和《北迁季》的文本解读,不仅客观地揭示了印第安和阿拉伯少数族裔的历史、文化及生存状况,展示了世界少数族裔构建自身文化身份的艰辛历程和策略,更突显了种族及殖民关系下的文化身份迷失与重建并非只属于某一个民族,而是整个人类需要面对的重大议题,这对全球化时代各民族尤其是少数族裔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期刊名称】《北京社会科学》【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15-21)【关键词】后殖民主义;少数族裔;身份迷失;身份重构【作者】于美娜;冷慧【作者单位】大连医科大学外语教研部,大连116044;辽宁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大连116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04;I106.4一、引言《典仪》(Ceremony,1977)是“印第安文艺复兴”运动的领军人物——莱斯利·马蒙·西尔科 (Lesilie Marmon Silko,1948-)的代表作。
作为印第安拉古纳人和美洲白人的混血儿,拉古纳部落的环境和传统不仅是西尔科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她文学作品的主要文化背景。
直面白人主流社会的独特生活经历不仅为她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更使她能够站在两种文化交融的边缘,不断建构自己作为美国印第安人的独特双重身份。
在写给詹姆斯·怀特 (James Wright)的信中,西尔科说:“创作《典仪》时,远离家乡拉古纳的恐惧感几乎要将我吞噬,我不得不用写作来为自己重现拉古纳。
”[1](P57)遵循印第安传统和价值取向,将独特的拉古纳思想和英语逻辑思维相互交杂渗透,西尔科试图通过《典仪》向我们提供一种异质文化接触和交流的典范模式。
《典仪》中拉古纳部落青年塔尤在接触了白人文化、参加了白人战争后迷失了自我,患上了战争综合症,白人医生无法医治,塔尤只有在回归部落文化的过程中才寻找到了自我,治愈了精神创伤,重构大地之子、部落之子的文化身份。
国家认同理论发展之辨

80法治论坛FA ZHI LUNT TAN表现为一种回溯式、寻根式的活动”。
这种模式的国家认同主要依赖于国家的民族构建,需要国家通过不断的民族区分、宣传来激发民族主义;这种模式下的国家认同显然能在文化属性、历史根源、集体主义、个体的归属感与连续性的满足上获得极大的自我归类与个性趋同,这和认同所应有之义:“(1)同一或连续、(2)确认与归属、(3)赞同与同意”是相适宜的。
但是民族主义模式下的国家认同存在巨大的理论缺陷,民族主义国家认同过分强调同一国家民族间的历史同源与族群一致,依靠感情上的共同确认时常在历史中呈现一种狂热与非理性状态,同时在全世界多民族国家占据主导地位的现今,民主主义国家认同对同一民族的着重关注会对多民族国家的少数民族族裔造成很大困扰;尽管全世界依然遵循民族国家进行相互交往的主流模式,但“现存世界体系中民族数以千计,而国家不过近200个”。
对于多民族国家来说,无论是采用主体民族强化国家认同还是同化消灭本国少数民族的方式去强加民族主义国家认同,都会导致国内少数民族出现分离主义或是正当权益受损乃至被侵害;“如果坚持民族国家原则,难免使国家认同着重于排异,否定少数族群体文化价值”,民族主义模式下的国家认同带有明显的西方色彩与局限,是西方特定环境与历史进程下的理论产物,与全世界其他国家情况强行嫁接的结果就是生搬硬套、矛盾滋生,这种理论与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繁荣共生的现状是显然不适的。
3、自由主义模式下的国家认同而诚如上文所说,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靠的不仅是全民族的针对超国家的教权的体现独特性的理念同源,也依靠了自由思想、个人斗争、宪政主义等一系列在国家内部扩大自由、使一国公民对一国制度产生归属感的行动与体制建设。
这种自由主义国家认“公众意志”、孟德斯鸠的“主权在民”,主权国家论最终成为了西方国家理论在近现代的通说;而“通过一系列的政治、经济与文化整合,形成了统一的国内市场与国家经济,共同的语言文化和心理价值观念,并逐渐形成了新的民族共同体...为了解决逐渐形成和觉醒的民族与王朝国家之间的矛盾,一种实现国家与民族的统一为目的的制度被创造出来了。
离散语境下美国华裔的身份认同——任碧莲《梦娜在希望之乡》中梦娜的身份建构

的《 娜 在 希 望之 乡》 主人 公 梦 娜 的 身份 建 构 . 图说 明任 梦 中 试 碧 莲 用 梦 娜 不 断 变化 的 身 份 认 同 质 疑 族 裔 与 文 化 身 份 的 固 定化 和 唯 一 性 ,从 而提 出华 裔 离散 者 身份 建 构 的 流 变性 与 混
杂性 。 关 键 词 :小说 《 娜在 希 望 之 乡》 美 构
2 世 纪 6 年 代 以 来 .美 国 掀起 以 民权 运 动为 主 的一 系 列 O 0 社 会 思 潮 。 国 的少 数 民族 族 裔 文 学 意 识 增 强 , 文学 上 表 现 美 在 为 族 裔 文 学 的 兴 起 , 裔 文 学在 美 国也 获 得 了极 大 的发 展 。自 华 2 世 纪 7 年 代 以 来 , 国 文 学呈 现 出族 裔 化 趋 势 。 美 国 文 学 0 0 美 在 研 究 中 , 多学 者 研 究 少 数 族裔 文学 。 裔 文 学 作 为 族 裔 文学 许 华 中 的一 个 。 为 了美 国文 学 中 的 重要 组 成 部 分 。 入9 年代 以 成 进 0 来 , 裔 文 学 逐渐 走 向繁 荣 阶 段 。 华 任 碧 莲 ( i Jn Gs e )是2 世 纪 9 年 代 具 有 代 表 性 的 华裔 作 h 0 0 家 . 15 年 出生 在 纽 约 . 第 二 代 华 裔 美 国 人 。 任 碧 莲 在6 她 95 为 0 年代 多元 文化思潮 的影响 下 , 诙谐 、 默 、 刺 的笔调 , 以 幽 讽 揭 露 、 判 美 国 主流 社 会 对 少 数 族 裔 歧 视 与 偏 见 , 讨 了 一 些 极 批 探 为深 刻 的 问题 . 民族 问题 、 化 认 同等 。 发 表 了 《 型 美 国 如 文 她 典 人 》 19 ) 《 娜在 希 望之 乡》 19 ) 《 是 爱尔 兰 人 ?》 (9 1 、 梦 (9 6 、 谁 (9 9 和《 妻 )2 0 ) 多部 文作 品 。 19 ) 爱 ) 04 等 ( 她 的第 二 部 小 说 《 娜 在希 望之 乡》 述 了张 家 的 两 个 女 梦 描 儿 梦 娜 和 凯 丽 在 纽 约 一 个 中产 阶 级 犹 太 人 居 住 区 斯 卡 希 尔 的 成 长 历 程 , 其 是 通 过 描 写 梦 娜 与 父 母 及 朋 友 的各 种 冲 突 尤 和 沟 通 ,展 示 了2 世 纪 6 年 代 末 期 一 个华 裔 美 国少 女 的 身 份 0 0 构建 。
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

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48比较文学专题《西南民族大学学!!墨全球化民族主义及超民族主义王宁j[摘要]笔者继续近几年来对全球化和文化问题的研究,试图对狭隘的民族主义进行批判性分析和解!!构.在作者看来,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仅使得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思维模式被突破,同时也突破了狭;i隘的民族主义思维模式,从而为一种新的超民族主义的形成铺平了道路.这一点尤其体现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时所遇到的各种挑战.在这方面,比较文学应当对这种超民族主义的形成作出自己的贡献.;i[关键词]全球化;文化研究;民族主义;超民族主义;比较文学:中图分类号:1059;10一o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26(2007)ar78—05 :..…………………………………………………………………一…………………一……………作者简介:王宁.清华大学外语系教授,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4毫无疑问,探讨全球化的理论以及文化研究,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的人文科学领域内的一个热门话题.人们也许会问,为什么当今的中国人文学者对这个话题如此关注呢?因为关于全球化与文化这个问题,确实可以使我们想到许多与此相关的问题.因此全球化已经成为我们的文化知识生活中无法回避的一个客观存在,甚至可以这样说,我们现在已经处于这样一个全球化的时代.在中国的语境下讨论全球化问题,我们认识到,它给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带来的一个直接的影响,就在于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念逐步渗透到非西方国家, 在文化上出现了一种所谓的趋同现象.南北差距与国内贫富差距加剧分化;一些反全球化的示威者在脸上涂满了像地球仪颜色一样的油漆,以示抗议;还有一些反对全球化的示威者以各种形式的集会和游行来支持世界上的贫困和欠发达国家.因此,在文化上抵制全球化实际上就是在抵制美国的文化帝国主义的人侵和渗透,这一点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但是另一方面,对全球化的抵制却滋生了另一种情绪——民族主义.具体地表现在过分地强调民族的本土特征,并以此与全球化相对抗.因此本文认为,我们应当辩证地认识文化领域内的全球化的二重性,以便使我们有效地抓住全球化这一契机来发展我们自身的文化研究和比较文学研究.一,全球化的理论建构:中国的视角关于全球化与文化问题的研究,国际学术界已经取得了突出的进展,但国内学者对此却知之甚少.实际上,全球化话语作为现代性的一个对立物,与现代性以及其自然延伸和悖逆——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如果我们把全球化当作一种历史文化批评的话语来考察的话,它对于有着鲜明欧洲中心主义色彩的现代性,起着强有力的消解作用和批判作用.因此全球化在我们中的不少人看来,是一种西方化,而在不少欧洲人看来,它又是一种美国化.因而它在欧洲遭到的抵制并不亚于在中国所受到的反对.对全球化这一过程的开始,我们可以追溯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公元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的——公元1492年,也即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后所开始的资本的运作和向海外的大规模扩张.而在文化方面,各民族的交流则开始得更早.当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描述了资本的大规模海外扩张后,特别意味深长地提及了文化知识生产方面的全球化现象:"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为不可能,于是由许多种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学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马恩在此提出的关于世界文学的构想,主要是受到歌德1827年和艾克曼的谈话中提出的关于世界文学之构想的启迪.歌德在读了一些包括中国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作品后,深有感触地说,"我愈来愈深信,诗是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民族文学在现在算不了什么.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发挥自己的作用,促使它早日来临."[]拗I2因此,世界文学的概念作为一种文化建构,是一个不时地促使我们的比较文学研究者去想象,去进行新《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ooZ墨!塑查璺!:竺:兰! 的建构的乌托邦.提到世界文学,也许有人会将其与目前出现的文化上的趋同性,亦即"全球一体化"的文化相提并论,其实这二者是很不一样的.我们所说的世界文学实际上代表了当前各民族文学的最新发展方向,同时又保留了各民族各自特色的一种世界性的,全球性的文学.因此,文化全球化≠文化趋同性.相反,在全球华的过程中,文化的多样性特征更为明显.虽然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未明确指出,而且在那时也不可能指明经济全球化可能带来的文化上的趋同现象.但是,他们却隐隐约约地向我们提出,全球化绝不是一个孤立的只存在于经济和金融领域里的现象,它在其他领域中也有所反映,比如说在文化上也有所反映.各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和渗透,使得原有的封闭和单一的国别——民族文学研究越来越不可能,于是比较文学就应运而生了.应该指出的是,比较文学的早期阶段就是这样一种"世界文学",而在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风风雨雨和历史沧桑之后,比较文学的最后归宿仍应当是世界文学,但这种世界文学的内涵和外延已经大大地扩展了. 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进程中往往呈现出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随着资本由中心地带向边缘地带的扩展,原来殖民的文化价值观念和风尚也渗透到这些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但随之也出现了第二个方向,亦即全球化的渗透,从中心向边缘运动,同时也导致了边缘向中心的运动,因此这种运动并不是单向的,而是一种互动的双向运动.这第二个方向就体现在,原先被殖民的边缘文化,与主流文化的抗争和互动,也即反殖民性或非殖民化.用霍米?巴巴的话来说是一种"少数人化"(minoritization)的策略,亦即与全球化逆向相悖的另一个过程,或者说另一种形式的全球化.尽管全球化在西方学界已得到了多视角的研究,出现了一些不同的理论建构,但我这里仍想以中国的文化知识实践为出发点,从下面七个方面较为全面地重新审视全球化现象并提出我本人的理论建构.首先,作为一种经济一体化运作方式的全球化.经济上的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各国的经济运作依照某个国际组织,如国际货币基金,世界贸易组织等的统一法则而进行.资本的向外扩张无疑导致了国际劳动分工制度的形成,为了避免生产上的不必要重复,在优胜劣汰的法则下,具有较高质量和知名度的产品之品牌可以远远超过国家和民族的疆界在世界各地行销.它一方面可以刺激落后民族的民族工业进行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无情地导致原有的民族工业体制的解体. 因此全球化在部分欧洲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遭遇到的反对声之高涨就不足为奇了.其次,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的全球化.根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见解,全球化作为一个历史过程始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以及由此而开启的资本的向海外扩张.这一历史进程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逐步达到其高涨时期,资本主义也因此而进入其晚期阶段.但是资本主义进入晚期并不意味着它即将寿终正寝,而是依然有着两个发展方向:一是按照其必然的逻辑而真正走向最终的寿终正寝;另一种可能性则体现在它通过某种自身内部机制的调节后再度焕发出新的生机.目前出现的资本主义世界的暂时繁荣就是这第二种可能性带来的必然后果.但是从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来看,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必然逐步地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所取代,资本主义最终将走向自然的消亡.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一过渡时期并不是短暂的,而是漫长的,循序渐进的. 其三,作为一种金融市场化进程和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全球化.由于全球化的出现,资金的流动有了多种自由的渠道,过去那种国家干预金融交易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被自由贸易方式所取代.与其相伴的则是市场制约大大高于过去的政府干预,于是全球化便成了一个打破民族——国家疆界而无所不及的"隐形帝国".这一经济帝国和文化帝国所采取的策略不同于以往的帝国主义侵略实践,它对民族——国家的介人性"侵略"往往是一种"渗透式"的,而政治的民主化进程和全球治理则终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必然逻辑而逐步实现.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十个民族和几千年封建统治的大国,民主的实现只能是逐步的和渐变的,任何突变将必然导致新的混乱和民族冲突.其四,作为一种批评概念的全球化.目前在国际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所热烈讨论的全球化实际上是将其视作一种批评概念,以此来抨击日益陈腐的现代性/后现代性概念.也就是说,全球化消解了人为的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之二元对立,并与这二者有着某种交叠,从而打破了传统的欧洲中心主义思维模式,为人们建构另一种或另几种形式的现代性奠定了基础.但是全球化所形成的新的帝国的中心已经转到了美国,所以今后对欧洲中心主义的批判,毫无疑问应转向对美国中心主义的批判.而在西方语境之外建构另一种形式的现代性则客观上起到了消解西方中心主义的作50比较文学专题《西南民族大学>(人塾坚墨塑用.第五,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全球化.正如霍米?巴巴所指出的,民族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叙述,作为一种叙述范畴的全球化也是如此.全球化既体现了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大同世界的憧憬,更体现了某种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向全世界扩张.全球化是一种宏大叙述,根据这种叙述,传统的民族和国家的人为疆界被打破了,经济一体化和市场化正在取代政府的权力,文化上也出现了强势文化向弱势文化的渗透和弱势文化对之的反渗透.民族文化身份变得日益不确定,单一的身份为一种多元的身份认同观所取代,因此在全球化时代出现的身份认同危机和流散写作现象就不足为奇了.第六,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全球化.全球化体现在文化上的特征实际上也说明,它也和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一样,是一种文化建构.来自不同领域的人们讨论全球化都离不开自己对这一现象的文化建构,所以建构一种"全球化的文化" (acultureofglobalization)已成为所有研究者的一个目标.对于文化研究和文学理论研究者来说,把自己的研究对象置于一个广阔的全球化语境下,并且在同一个平台上与自己的学术同行进行对话和讨论,无疑可以开阔我们的视野,使我们的理论争鸣更具有活力,并最终导致绝对意义上的创新.最后,作为一种理论话语的全球化.鉴于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介人关于全球化问题的讨论, 使得全球化已经逐渐发展演变成理论家们经常使用的一种论辩性学术话语.在这方面,我同意罗兰?罗伯逊的看法,即在对文化现象进行理论描述时可用全球性来取代全球化,而且这种全球性的出现大大早于全球化的历史进程,因为前者更适合用来描述文化和文学的发展走向.既然全球化已经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那么它引起我们的研究兴趣也就是必然的了.此外,既然文化上的全球化过程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一个必然后果,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来研究作为一种文化建构的全球化.在这方面从文化研究的视角来考察文化民族主义问题有着极大的现实意义.二,文化研究语境下的民族主义反思尽管文化研究进人中国已经有了十多年的历史,而且它在内地和港台地区所引发的讨论也已经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瞩目.但是国内仍有不少学者常常将其与传统沿袭下来的精英文化的研究相混淆.因而导致的一个直接的后果就是相当一部分文学研究者甚至错误地认为,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天然就是对立的,更有甚者,认为文化研究的崛起标志着文学研究的末日.在此我认为有必要作一限定和澄清.本文所提到的"文化研究"是一个从英文学界引进来的概念,是对长期以来在学术界占统治地位的以精英文学为对象的"英文研究"(English Studies)的一种反拨.其原初的表达就是Cultural Studies,也即这两个英文词的开头用的都是大写字母,意味着它已经不是泛指传统意义上的精英文化研究,而是专指目前正在西方学术领域中风行的一种跨越学科界限,跨越审美表现领域和学术研究方法的一种话语模式,或者新的一个反体制, 反理论,反精英文化的"准学科".它崛起于英国的文学研究界,崛起的标志是成立于1964年的伯明翰大学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或者说它实际上是一种伯明翰学派意义上的"文化研究".后来,文化进人英语世界其他国家后产生了不少变体,其发展方向越来越趋向多元.既然文化研究是在英语世界崛起的,那么它在其他语种中并没有固定的表达,所以,我们只好按其字面意义将其翻译成中文的"文化研究".本文所讨论的文化研究,并不是那些写在书页里高雅的精致的文化产品——文学,而是当今仍发生着的活生生的文化现象.它包括社区文化,消费文化,流行文化,时尚和影视文化,传媒文化,甚至互联网文化和网络写作等等,这些都是每天发生在我们生活周围的,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无法回避的影响的文化现象.同时,它也研究种族和民族问题,性别政治,身份认同,流散现象及其写作等等.总之,在过去的精英文化领域内所有受到排斥的"亚文化"现象都成为文化研究学者所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因此文化研究的边界是宽泛的和模糊的,它经常"侵人"其他学科,有时甚至对其他学科构成有力的挑战和威胁.这样看来,认为文化研究与比较文学研究相对立也不无一定的道理.但问题是:究竟这种对立是人为造成的还是天然形成的?在以往的文学研究者看来,我们所研究的文化应该是高雅文化的结晶——文学作品,但是他们却忘记了另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研究",如果在英语世界追溯其本源的话,应该是从早期的文学研究演变而来的,特别是始自英国的新批评派学者F.R.利维斯的研究.利维斯作为精英文化的代表人物,其精英思想是<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007/07总第191期根深蒂固的,他始终认为,要想提高整个劳动人民的文化修养,必须开出一个文学名着的书目,让大家去阅读这些名着,通过对这些文学名着的阅读和欣赏而达到向广大劳动大众进行启蒙的作用,最终使人民大众逐步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而我们今天的指向大众文化的文化研究则正是从早期的精英文化研究那里发展演变而来的.伯明翰学派的两位代表人物理查德?霍加特和斯图亚特?霍尔早先也是专事文学研究的学者,尽管他们的主要注意力后来都转向了文化研究,但学界却无法否认他们早先在文学研究领域内的卓越建树.而雷蒙德?威廉斯本人则更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他同时在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领域内所取得的成就是令人瞩目的.由此可见,认为文化研究天然就与文学研究相对立显然是站不住脚的.鉴于文化研究的主要特征是"反体制性"(anti—institution)和"批判性"(critica1).在这方面,西方马克思主义对文化研究在当代的发展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尤其是英国的威廉斯和伊格尔顿,以及美国的詹姆逊等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都对英语世界的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发展和兴盛起到了很大的导向性作用.正是他们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来讨论文学,从而大大拓展了文学研究的领地,同时也通过对文学文本的分析建构了一种文学的文化(1iteraryculture)o由于文化研究的"反精英"和"指向大众"等特征,所以它也包括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其中来自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学者近年来在当代文化研究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文化研究关注民族问题,特别关注那些长期受到压抑的少数民族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但文化研究学者对那种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也持一种批判的态度.文化研究学者认为,在当今这个全球化的时代,民族——国家的疆界变得越来越模糊,民族,正如霍米?巴巴所中肯地指出的,"就像叙述一样,在时间的神话中失去了其源头,只是在心灵的目光中才意识到自己的视野.这样一种民族的形象,或者说叙述,也许不可能那样充满浪漫情调并极富隐喻特征,但正是从那些政治思想和文学语言中民族才在西方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历史概念而显露了出来."儿因此就这个意义上说来,作为一种独特的承担了民族叙述的文学确实曾经为民族这个概念的形成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民族文学历来是许多国别文学研究者毕生的研究课题,即使在比较文学诞生之后,民族/国别文学研究仍有着极大的声势.但在全球化的时代,由于民族——国家疆界的模糊,民族/国别文学的研究也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壁垒森严,它常常也"越过边界",进人到比较文学的疆域,或在理论上上升到总体文学的视野,或从民族/国别文学的案例出发讨论具有普遍意义的世界文学问题.因此全球化使我们在思维方式和想象力方面也有了较大的突破,这一点恰恰是狭隘的民族主义所不能及的.正如后殖民理论家斯皮瓦克所中肯地指出的,"民族主义是通过重新记忆建构起来的集体想象的产物.去除这种占有性的符咒是比较文学研究者的任务.但是,想象就如同身体一样,需要接受训练以便从这种艰苦的过程中感受到乐趣."_4J(可以说,比较文学的兴起也使得我们文学研究者的学术想象力得到了解放:民族文学已经没什么意义,世界文学的时代已经来临.因此它也需要我们去建构一种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概念.当然,民族主义在历史上所起到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尤其是在过去的战争年代,民族主义的情绪可以把一个民族的精神凝聚起来,进而转化成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巨大动力.而文学艺术作品正是这种艺术想象力最为集中和形象的体现,因此,在战争的年代,文学作品有时甚至被等同于一种武器.这一点尤其可以在前苏联的一些描写卫国战争题材的作品以及中国的描写抗日战争题材的作品中见到鲜活的例子.对于文学中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主义主题,我们的精英文学研究者往往在注重其文学技巧的同时却将其忽视了.而文化研究者则恰恰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最为关注的正是文学作品中隐匿着的种族,民族,阶级和性别等具有政治和意识形态性的成分.通过对这些成分的关注和分析提出我们的批判性见解.因此,考察并研究文学中的民族主义应该是文化研究者的一个重要的课题.既然比较文学所关注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超越语言,民族/国家乃至学科疆界的文学的研究,那么与文化研究融为一体的当代比较文学在突破了民族主义的局限后应当作出何种理论建构呢?当前在西方理论界讨论的很热烈的所谓"超民族主义"(transnationalism)也许会给我们一些启示.但即使讨论这种超民族主义也应当立足中国的文学和文化实践.三,走向一种超民族主义的建构从上面的讨论我们大概可以得出一个暂时的结论,即文化研究与文学研究不应当全然对立.民族/国别文学也不应当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相对立,对于这一点西方的不少有识之士早已有52比较文学专题《西南民族大学>(人文社科版)2壁. 所认识.在当前的西方文学理论界,就有相当一批着述甚丰的精英文学研究者,已经开始自觉地把文学研究领域扩大,并引进文化研究的一些有意义的课题.他们认为,研究文学不可忽视文化的因素,如果过分强调文学的形式因素,也即过分强调它的艺术形式,就会忽视对文化现象的展示.所以他们提出一种新的文化研究方向,也就是把文学(text)的文本放在广阔的语境(context)之下, 最后达到某种文学的超越,这就是文学的文化研究,或一种文学文化(1iteraryculture)的建构.我认为这一方向也许是使我们走出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之二元对立这个死胡同的必然之路,对于我们中国的文学研究和文化研究都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辩证地说,全球化在文化上的表现同时带给我们两方面的影响.它的积极方面体现在它使得我们的文化生产和学术研究更为直接地受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制约,而不是像过去那样由政府发指令性的号令来规定.但是另一方面,全球化的后果也有消极的方面,主要体现在它使得精英文化生产,尤其是文学艺术的创作,变得日益困难,如果处理不当,最终有可能导致新的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的等级对立.所以我提出的一个策略就是,面对全球化的强有力影响,我们中国的知识分子首先要顺应这一潮流,即承认全球化已经来到了我们这个时代,我们对这一大的趋势是无法抗拒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不能只是跟着它跑,因此正确的态度便是,在不损害中国文化精神本质的前提之下,我们完全可以利用全球化的契机来大力发展中国文化,使得中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广为传播成为可能. 这样看来,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仍抱残守缺,死守民族主义的阵地,将会妨碍我们想象力的发挥,使我们在一个竞争的机制下失去更多发展的机会. 这一教训我们完全可以从历史的经验中得出.。
论清教在美国国家构建中的作用

On the Role of Puritanism in the National Building
of the United States
作者: 李东改
作者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出版物刊名: 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页码: 143-146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3期
主题词: 清教主义 民主政治 经济发展 文化价值观
摘要:发源于英国的清教思想对美国国家的构建和国民思想具有深远的影响:清教思想是美国民主政治的基石,政教分离、地方自治等成为民主政治的实践;清教提倡的预定论、实用主义等是美国早期经济发展的加速器;此外,清教思想还促进了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的形成,它塑造了美国人的开拓进取精神,培养了美国人积极的个人主义思想,还推动了美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
清教在北美殖民地开拓及美国国家建设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了解美国国家构建的清教主义渊源,有助于更加深刻地了解美国。
论《我们是谁》中的我们

T#0)$#0(-%R.&NM%R4
C3? D:A<@2J3.C%"J"12R.M#-)* *&.00$.M&+12R.M#-)q&*)0#%*)$#+.*0#J
由此可见)亨 廷 顿 始 终 坚 持 的 保 守 主 义 核 心 内
""""
容是)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凡是 现 实 的 都 应 维 护
""""
和发展*运用到美国的民族性)只 要 它 一 经 形 成)就
人
具有绝对的不可动摇性*
二 &美 国 ’定 居 者 (民 族 性 的
类
局 限 性 及 其 ’实 践 (
然而随着国家和社会继续容忍大量讲西班牙语的移民大量涌入美国特别是由于自20世纪7o年代以来推行的文化多元主义政策允许移民和少数民族拒绝接受和认同盎格鲁新教文化所谓的多元化和多样性已经到了影响美国的民族性甚至有可能分裂美国社会并导致整个国家力量衰落的地步
广 西 民 族 学 院 学 报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亨廷顿认为,是 独 特 的 美 国 国 家 认 同 亦 就 是 独 特的美国民族 性 造 就 了 美 国 的 强 大,而 美 国 民 族 性 的核心,就是所谓的盎格鲁5新教 文 化,主 要 包 括 基 督教0新教价值观和工作伦理0英 语0英 国 法 制 传 统0 相当程度 的 欧 洲 艺 术0文 学 和 哲 学 遗 产,再 加 上 自 由0平等0个 性 至 上 !#*+#T#+O)$#&R"0代 表 制 政 府 和 私有财产神 圣 不 可 侵 犯 等 等/ 亨 廷 顿 认 为,这 些 都 是构成美国 国 家 特 性 的 重 要 支 柱/ 然 而,随 着 国 家
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

第22卷 第4期2009年8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Wuh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Vol.22 No.4August 2009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3但海剑,石义彬(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湖北武汉430072)收稿日期:2009204218作者简介:但海剑(1972-),男,湖北省鄂州市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武汉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跨文化传播研究;石义彬(1955-)男,湖北省随州市人,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传播理论以及跨文化传播研究。
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数字时代的全球媒介传播与文化身份认同”(2006JDXM184)摘要:总结了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和文化身份认同的组成要素,指出由于同一和差异力量的不均衡,在东西方跨文化传播中,其二元对立思维带来了传播实践中的霸权和认同危机。
数字技术虽然带给个体更多的自由,却无法从根本上消除利益集团的控制。
文化身份认同的建设须建立在文化间性的基础之上。
关键词:文化身份认同;跨文化传播;数字时代;文化间性中图分类号:G 206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3/j.issn.167126477.2009.04.030 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身份认同决定了传播主体的立足点并影响其传播实际,对之讨论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
数字技术不仅改变着传播实践,也影响着传播理论建设。
对于数字时代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身份认同问题的探讨,不仅要认清文化身份认同作为元问题的历史演变和现状,还需进一步认识到数字技术带来的理论和实践上的改变。
一、身份认同研究中的主体性发展及其组成要素文化身份认同形成和演变的历程可以追溯到早期人类社会巫术信仰和仪式的孕育阶段。
随着民族国家概念的确立,伴随着血缘关系和宗教信仰影响力的依然存在,民族国家开始成为文化身份认同的首要单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教主义的演变与美国民族主流文化身份认同
李安斌1 王 梅2(1.井冈山大学 人文学院;2.井冈山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西 吉安 343009)
提要: 清教主义对美国主流文化形成有着重大影响,这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逐渐定型的过程。本文通过对清教主义自身发展演变历时性的考察,分四个阶段论述了清教价值体系对美国主流文化身份形成的影响以及美国文学在民族文化身份确立的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关键词: 清教主义;文化身份;美国文化中图分类号: B9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3637(2010)01-0021-04
“文化身份”(culturalidentity),作为文化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后殖民理论在对族裔问题和文化归属问题的批判中凸现的一个思考维度,“主要诉诸文学和文化研究中的民族本质特征和带有民族印记的文化本质特征”[1]。在美国,因为文化与种族的多元化,这一问题变得十分复杂,具有多元化特点。它既是指少数族裔的文化归属问题,也是指妇女等弱势群体的性别归属问题,还可以指非“美裔”亚文化群体的文化认同问题等等。对这些问题学界已多有论述,但是在“少数族裔”或“弱势群体”寻求文化身份归属的过程中,实际上始终伴随着一个美国主流文化身份认同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思考,或许更有利于加深对美国民族文化体系的认识。美国人何以成为“美国人”?这是一个许多学者都回答过却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亨廷顿认为,美国之所以不同于别的国家,乃是因为它具有与众不同的文明源头,概言之,即是由“盎格鲁—萨克逊白人新教徒”(WASP)所形成的独特文化。[2]50在他看来,为了重振如今已相当脆弱的美国国家认同(国民身份),应当重新确认过去的那种以清教伦理为核心、盎格鲁—撒克逊定居者文化为内涵的所谓“美国信念(theAmeri-canCreed)”。①抛开享氏的民族大国沙文主义不谈,他对清教伦理的高度重视确实说明了清教主义在塑造美国主流文化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这也表明美国学界急欲从传统文化中寻求现代价值理念的支撑点。清教主义对美国有着特殊的影响,“英格兰有过清教革命,却没有创建清教社会;美国没有经历清教革命,却创建了清教社会。”[2]56清教主义对美国又有着持久的影响,“清教传统像一条红线规范了从殖民时代到如今的美国的政治文化与社会文化。”[3]作为美国文化一个独特的源头,清教主义从一开始就不仅仅是一种宗教运动,而是一种全方位的社会思想运动。清教主义在美国300多年来的发展演变的历史,实际上也是美国主流文化不断发展变化到最终确立的历史,清教思想塑造了美国民族灵魂。爱德华·萨义德说:“每一种文化的发展与维护都需要一种与其相异质并且与其相竞争的另一个自我(alterego)的存在。自我身份的建构……牵涉到与自己相反的`他者',身份的建构,而且总是牵涉到对与`我们'不同特质的不断阐释和再阐释。每一个时代和社会都重新创造自己的`他者',因此,自我身份或`他者'身份决非静止的东西……[4]。同样,以清教伦
理为核心的美国主流文化的形成也不是一种静态的延续过程,而是一个在与欧洲文化、美洲土著文化等“他者”不断对话、相互冲突又相互影响中,不断自我丰富,同时又不断自我阐释的动态发展过程。这一过程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从移民到定居者———本土文化的形成从1620到独立革命前,可以看做是美国主流文化民族身份确立的第一阶段。清教徒一踏上美洲大陆就开始了第一次文化身份认同的诉求。从英国逃离的经历使这些清教徒从一开始就背负着矛盾的文化心理。一方面,从政治身份上说,他们是大英帝国的臣民,不得不带着英王的“特许状”和在大英帝国的庇护下到异乡栖身,另一方面,在英国遭受迫害的事实尤其是他们不同于欧洲天主教徒与英国国教徒的宗教信仰又使他们不愿意认同(或不愿意完全认同)原先的欧洲文化和英格兰文化,这种文化上的反叛心理首先通过宗教这种特殊的形式表现出来:清教徒用两种方式加强了他们作为美洲新移民的文化身份认同,其一即是以《圣经》为依据,以“神圣信仰”为特征的泛意义宗教文化身份认同。为此,他们自命为“美洲的新人”,既不同于欧洲的天主教徒,更不同于当地土著印第安人,他们肩负着上帝神圣的使命,“命定”在“应许之地”建立为世人景仰的“山巅之城”。这种特殊的宗教优越心理自然使他们将清教徒逃离英国的行为同《圣经》中《出埃及记》的故事情节联系、等同起来,从而在清教徒与上帝之间建立了某种神秘的对应关系,这就使得清教徒的行为,包括所有日常生活的琐事都带上一种神圣的光环。这一建立在绝对信仰基础之上的宗教思想无疑成为新英格兰民众精神凝聚的核心;其二是以“契约”为纽带,以“民主管理”为特征的社区文化身份认同。以“五月花号公约”为起点,清教徒在新英格兰先后签署过十几个契约,尽管这种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社区管理模式,其本质上仍然是以上帝“恩典契约”为前提,但毕竟是一种世俗生活的民
21 宗教文化
DOI:10.15891/j.cnki.cn62-1093/c.2010.01.044主政治管理模式,为以后美国政体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通过这一模式,清教徒逐渐确立起一种区域性文化身份理念,建立起所谓的“新英格兰方式”,成为以后“美国生活方式”这一现代概念的早期形态。[5](这两种文化身份尤其是清教徒的宗教文化身份通过文学象征性的表述得以固定延续下来。本尼·迪克特·安德森说:“身份……无法被回忆,它必须叙述出来。”[6]借助文学这种特殊的对话方式,清教徒作为美洲“新人”的形象得以显现。清教徒文学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显著特征,文学既是清教思想的主要宣传工具,自身也是清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清教主义的观点,人有可能通过对上帝的坚定信念,被上帝选中(即所谓“恩典之约”theCovenantsofGrace),从而得以在死后加入圣徒的行列。这一坚定的宗教信念,不仅为新英格兰殖民地的建立和开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力量和依托,也对此后美国的整个民族意识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威廉·布拉福德的《普利茅思种植园史》、约翰·温斯罗普的《新英格兰史》以及其他叙史作家关于殖民地的历史叙述,表达的正是这种历史观和历史使命感,乔纳森·爱德华兹和科顿·马瑟等人的宗教作品,则力图从宗教角度、文学角度通过一种特殊的“迦南语汇”(圣经话语)将这样的信念牢牢根植于移民大众的意识与历史记忆之中,使他们对完成“上帝的使命”具有精神、道德和意志上的准备,而布拉德斯特里特等人的诗歌,则从个人角度出发,以更具艺术和文学特点的方法表达着作为个人的移民朝这一共同文化方向前进的精神努力。如果说清教徒在宗教文化上与欧洲大陆的差异还不足以使他们建立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的话,那么“新英格兰方式”的确立则使他们体现一种更为“激进”的政治上潜在的反叛心理。但清教徒从欧洲带来的,不仅有以基督教为载体的希伯来宗教文化传统,还有通过文艺复兴传播开来的古希腊人文主义精神,那些受过良好教育的清教徒第一代牧师、总督不但是天堂福音的守护者,也是文艺复兴知识火种的传播者,而这两种文化精神都内在地包含在清教主义之中,所以清教价值体系从一开始就包含着内部自我颠覆的矛盾因素,其实质是“两希”文化的宗教神本主义与世俗人本主义的冲突、斗争。②这种内部矛盾性的斗争随着欧洲启蒙思想的传入,加上第二代清教徒在宗教信仰方面的衰落,无异于对清教徒的“宗教国理想”构成毁灭性的打击。随着1692年英国王室对殖民地特许状的撤销,标志着清教徒第一次“宗教国家”文化身份认同的失利。清教主义在信仰层面的影响逐渐减小,但在伦理道德层面的影响并没有完全失落、消逝,它通过一种文化记忆和文学想象的方式得以传承下来,到18世纪中期,开始汇入到北美殖民地人民第二次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的潮流之中。二、从定居者到美国人———国民身份的确立从独立革命到19世纪末是美国主流文化身份确立的第二阶段。清教主义之世俗精神的胜利使得一种新的民族力量得以壮大,美国国民身份的认同以种族的身份得以重新开始。在新的美利坚民族的形成过程中,清教主义起到了维系民族存在的纽带作用。随着独立战争的胜利,新的民族身份在政治上、主权上得到确认和保证,北美清教徒移民开始认识到自己不仅是大西洋沿岸殖民地英裔的定居者,而且还是“Americans”③。18世纪是美国主流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清教主义自身的发展变化,欧洲启蒙思想的涌入、渗透,深刻影响了北美人民的社会与生活。原有清教价值体系与启蒙精神相融合,产生一种新的清教伦理道德。正是在这种清教伦理道德体系中产生了马克斯·韦伯所谓的资本主义精神。由于这一资本主义精神在现实实践中的巨大成功,在奠定美国雄厚经济基础的同时大大加强了北美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同时在这民族身份确立的过程中,“美国信念”的形成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种“美国信念”(美国精神)通过大量的文学文本的叙述体现出来。富兰克林这位新英格兰的子民用他的《自传》首先树立了这一时期新的“美国人”形象。与17世纪清教徒宗教性极强的自传不一样,富兰克林的《自传》体现了当时美国人世俗的价值观念与宗教的道德观念。通过他自身艰苦复杂而又成功的个人经历,《自传》包含的隐喻与“新迦南”的神话一脉相承。他与美国同步成长的叙述甚至使他自身也成为美国神话的一部分。在这个天赐神恩的“命定之地”,富兰克林的《自传》早已超越了自我而使“美国梦”成为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的希望与象征。“年轻的殖民地需要节制、苦干和上帝的荣耀等清教概念,但他们也需要对自己进步的欲望和唾手可得的、丰富无穷的机会面前所产生的富有生机的乐观主义进行辩护”。[7]《自传》所显示
的富兰克林,是一个继承了清教主义精神道德,但又十分强调以正当手段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人。他为自己规定的13条美德,包括节制、寡言、有序、坚定、俭朴、勤勉、诚恳、公正、适度、贞操、谦虚等,无不表明他思想深处的清教主义热情。同时,《自传》很清楚地向读者展示,遵循清教勤劳俭朴的原则,就一定能在美国这片土地上取得成功。总的来看,《自传》所显示的新的“美国人”形象已经抛弃了加尔文主义的悲剧性意识和对社会等级制的尊重等观念而显示出蓬勃向上的个人主义精神。通过对原先清教价值体系的改造,美国民族文化中张扬个性、自由、民主等“美国信念”核心的因素已经基本形成。从某种角度讲,富兰克林所倡导的“美国精神”在行为上是世俗的,但在信仰上仍然是神圣的。在《穷理查历书》中,他说:“有交往而无友谊,有友谊而无力量,有力量而无意志,有意志而无效果,有效果而无利益,有利益而无美德,都属一文不值之类。”[8]
可以看出,富兰克林在此表达的两个核心概念,“实用”与“美德”正是“美国信念”的精华,时至今日,实用主义与个人美德仍然是美国人民引以为豪的精神支柱。而“穷理查”也成为美国文化史上美国信念的文学化身。三、从“扬基佬”(Yankees)到“西部牛仔”(WestCowboy)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