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探究

性则是指应 当确保人们 在农 业资源 的利用 、 农产 品消费
民族文化体验旅游得 以发展 , 首先在 于民族文化的独 特 眭。 必须看到 , 一方面 , 随着工业化 、 城镇化的逐步推进 , 外来 的强势文化将会给黔西南州少数 民族 的传统文化 的
【 1 】赵 承华 . 基 于文化 体验 的 乡村旅游 开发研 究. 社 会科 学辑 刊
【 『 ] , 2 0 1 1 ( 3 ) .
态影响 , 防止 酸雨 、 紫外线辐射 、 干旱 以及洪涝等 自然灾 害对于农业经 济所产生 的危 害 , 强化 大气资源 以及农 业 气候资源之保护。
3 _ 2 落实污染控 制与环境保护措施
一
循环 的农业 实践的过程 。对 于发 展来说 , 应 当提供充足 且可靠 的农 产品 , 从而满足 社会发展 的基本 需求 。鉴 于
体 验旅游具有优 越 的资源条件和 良好 的机 遇 , 同时也存
在不少发展 瓶颈并面临一些挑战 。黔西南州应抓住 良好
部门的大力支持 , 也给文化体验旅游 的发展带来 前所未有 的机遇。2 0 1 2年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 好又快发展的若 干意见》 明确提 出 ” 大力发展文化 和旅游 产业。 把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成为支柱产业 。 依托贵州多 民族文化资源 , 建设一批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特 色文化产
业群 。” 这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民族文化体验旅游指 明了
机遇 , 充 分挖掘 资源优势 , 破 解难题 , 大力发展 民族文化 体验旅 游 , 努力 实现旅游 业的跨越 式发展 。对 于发展劣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2008年第8期 国外农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战略研究
王勇 (巾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要:国外农业发展政策与实践显示。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战略的核心。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生态 农业技术为首的-- ̄tt农业技术可以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质量与产量、抵抗病虫害、保护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而成为 各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的重点领域。根据国外经验,就中国农业科技创新提出建议:农业科技创新要抓住可持续发展这条 主线;既要符合国家整体规划,义要满足区域性特征;要坚持前瞻性与适用性并举的原则;既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也要 发挥自下而上的灵活机制。 关键词:农业:可持续发展:创新 中图分类号:S一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OO4—874X(20o8)08—0193-05
~ ● ‘ --』0 f’ ‘ l ・ l- ‘ ResearCn 0n 0VerSeaS scientitic tect ̄noloRical innovati0n strategy for agri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NG Yong (Institute ofScientifc&Technical Information ofChina,Bering 100038。China)
Abstract:It can be identified from ove ̄ea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policies and activities tha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cor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many countries.A group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ies headed by biotechnolog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ecological agrl‘culture technologies are characterized as resources cost saving,quality improving,output increasing,diseases and vermin withstanding,environment protecting,and ag cultur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moting.So they have become key fields of agricultural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trategy.In light of foreign experiences.four recommendations fire given for agricultural scientific&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the principle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hould be followed as guidance;not only national holistic layout but also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should be accorded with;both foresight and applicability should be highlighted;government should be dominant,while flexibility of mechanism from bottom to top is brought into play. Key words:ag culture;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novation
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科技与农村经济发展
湖北省恩施州委党校 袁玉鸣 ‘
摘
要: 农业科技 发展 是当代农村经济发展 的关键性 因素 , 本文拟从重要性 、 实差距和在“ 现 科教 兴农” 战略性认识 、 建立新型技 成果转化作探讨 , 以促进农村 经济叉好 又快 的发展 。 关键词: 农村发展 科技支持 关系 2 0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加 强农 业科技和服务体系建设是加 08 快发展现代农业 的客观需要。必须推动农业科 技创 新取得新 突破 , 农业 社会化服务迈 出新步伐, 农业素质、 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新提 高。用现代 国, 农村 要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 必须依靠科 技发展 的力量 。
特殊 的困难 。从事农业 生产, 需要控制活的有机体 , 需要对付 复杂 多变
、
发展农业科技问题 的提 出
世 界农业经济快速发展 的实践证 明,在 既定的制度规 则和 资源禀 赋下, 技术进 步是促进 农业 发展最 强有 力的手段 。同时 , 界各 国农村 世
发展的道路与模 式各 具特色 , 总体来看 , 主要有 以美 国为代表 的节 约劳
的 自然 因素 , 需要通过 土地 这个媒 介才能把人们 的劳动传递给植物 。 需 要提高绿色植物对 光能的利用率 。所有这些 , 都要求人们既掌握生物生
动型发展模式 , 日本为代表 的节 约土地 型发展模式 , 以 以欧洲 国家 为代 表 的复合型 ( 既节约土地又节约劳动) 发展模式 。 但无论哪一种模式, 都
次、 岗位、 类别 、 制定符合各 自特点 的考核标准体 系, 依据 各地市差异提 出不同地要求 。 次, 其 要改变单一、 机械 的可和模 式, 实行科 学的“ 立体 ” 考核模式 , 自上而 下 ” 自下而 上” 即“ 、 “ 相结合 , 把党管 干部原 则与群众 公认原则,干部个人意愿与组织意图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 高干部 的公 开、 民主程度 , 使群众公认落到实处; 其三要科学 、 准确地评 定干 部 的实 绩。 公正 、 全面地衡量 干部个人在取得 实绩 中所 起 的作 用, 正确 分析主 观努力与客观条件 、 人与集 体、 个 眼前与长远 、 战果与手段 、 局部与全部 等方面 的关系, 真正把 埋头苦干 、 无私奉献实绩突出的干部选拔上来。
中国水稻科技发展战略

a d k y p o e t f ie sin e a d t c n lg n C ia we e s g e t d n e rj cso c ce c n e h oo y i h n r u g se . r
Ke r s:s inc n e h l gy;d v l p e t a e y;r c y wo d c e e a d t c no o e e o m nt s r t g ie
m e tte d i o e n rc ce ea d tc noo n h e ur m e sfo t erc nd s r n r n nm d r ies inc n e h lgya d t e r q ie nt r m h iei u ty,t e f u ede eop n ta e y h ut r v l me tsr t g
Ab t a t sr c :Th ha a t rz to de n s inc n e hn l gy i ie,i t r a i na v l me r n fr c nd s r e c r c e ia i n ofmo r c e e a d t c o o rc n n e n to l de eop ntt e d o i e i u t y, a d t u u ed ma sf rrc u ot a i v l me fna in le o my a d s cey we ea a y e . Th it ya n hef t r e nd o ie d e t her p dde eop nto to a c no n o it r n l z d e hsor nd a h e e e t r e i we n c ns r c i na Si n a i n s s e i i es inc n e hn l gy c i v m n s we e r v e d o o t u t on of Chi n ov to y t m n rc c e e a d t c o o .Ba e n t e d v l p— s d o h e 水 稻 科 学 ( hn s J RieS i ,2 0 ,2 ( ) 2 3 2 6 C iee c c) 0 8 2 3 :2  ̄ 2 ht :/ tp / www r ee c . i si n e .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中国农业科技创新已经成为国家重点发展领域之一,但是在实践中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下面我们将分析具体问题并提出对策。
1. 创新不够突出。
很多创新并没有突破传统农业模式,缺少真正革命性的农业科技创新。
这导致新技术或新模式的应用往往只是短暂的火花,而不是真正的爆发式增长。
对策:要求科技企业创新并拿出真正的实用价值高的创新成果,引导企业支持“厚积薄发”的技术研发。
同时,国家应该加强对农业科技研究的支持和投入,注重战略性、规模性技术创新的研发,促进核心技术掌握和自主创新。
2. 技术研发与实际需求不匹配。
某些新技术和新模式在实际操作中面对各种困难,无法得到真正的推广和应用。
实际操作不够健全、技术落地难是导致技术与实际需求不匹配的重要原因。
对策:要求科技企业承担更多的技术需求,把科技研发与实际应用相结合,以真正的眼界和战略思考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发展。
同时,政府要重视科技研发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实现技术研发与实际需求的有机结合。
3. 人才培养不足。
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并没有得到充分关注。
此外,政府与科技企业的资金、资源等方面的支持也存在缺失,从而导致人才短缺。
对策:政府应该增加科技研发的资金投入,加强扶持政策力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农业科技人才。
同时,有必要加强农业科技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激发创新精神和企业的竞争意识。
4. 信息共享不足。
农业科技研究和应用需要互联网运营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持。
然而,在推广利用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障碍。
许多信息是分散和不完整的,无法促进信息的交流和共享。
此外,农业科技与环保、气候、社会和经济等领域的交互作用也很不充分。
对策:加强信息盘点,改进和加强信息公开、利用和共享制度,以建立农业科技的创新环境。
加强科技特色的宣传推广,提高社会对科技创新和应用的认知度,促进国内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总之,为了推动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以期取得良好成果。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学院:生化学院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班级:091612姓名:so-so学号:016109014指导老师:侯凯中摘要:我国是人口大国,农业对于我国来说至关重要,当下我国农业存在着生产力低下,基础设施落后,务农人口科技素质低等问题,我国应加大农业的投入,扩大先进农业机械的普及,改善农业结构等。
关键字:农业问题农业技术产业结构科技素质一、我国农业当下存在的问题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对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对社会安定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农业技术相对落后近年来,我国农村对农业科技的投资有了明显改善,但相比于发达国家,仍然很落后。
由于先进的农业技术耗资大,农民负担不起,政府财政补贴杯水车薪。
我国每年培养上百万农业技术人才,但是支援农村建设的所占比例甚小。
先进的技术储备和高技术人才的缺乏,导致农业发展滞后,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二)农业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我国对农业的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投资在全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比重较小。
农业投入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多,既有各级财政信贷的投入,也有乡镇企业以工补农和农民义务工的投入,既有国家、集体的投入,也有农民个人的投入。
目前,我国还未建立起一个规范的投入机制,各级各部门对农业的投入还有很大的随意性,从而使农业投入利用率低。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另一方面,宏观层面的问题依然严重,存在许多大家认可需要改进的现实问题。
1、设施薄弱,不符合经济现代化发展要求2、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3、投资供给缺位,增长缓慢,总量不足4、投资渠道分散,投资效率低下(三)我国农民科技素质低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而提高人口的科技素质又是实现三大前提的基础。
然而,近年来,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村城市贫富差距大,农村青壮年大量流入城市务工经商,在家务农者多为老史和妇女,导致土地抛荒,广种薄收。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

摘
要 : 国总体 已进入 “ 我 以工促 农,以城带 乡”发展新 阶段 , 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是现 代化进程 中的重 大历 建
史任 务。发展现代农业应 关注食物安 全、 科技 创新 、农业科技推广体 系建设 ,发展现代化农业是建 设社会主 义新农
村 的重 要 着 力点 。
关键词 :农业科技 ;现 代农业;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经过新 中国成 立以来5 多年的发展 ,特别是 “ 0 十 五”时期 的调 整和跨越 ,我 国总体上 已进 入 “ 以工促 农、以城带乡”的新 阶段。党 的十六届三 中全会提出的
“ 五个统筹”,首要 的是统筹城乡发展 ;2 2 年实现全 00 面小康社会的奋斗 目标 ,关键在农村。胡锦涛总书记在
一
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 . 4 万亿元 ,人均G P 4 6 7 D 为25 多美 元 ;其 中一 、二 、三产业 增加值分 别是2 9 0 8 1 亿元 、
1 18 亿元和93 8 23 1 62 亿元 ,比例是1.:4 .:3 .,第 7 92 91 1
心 ,重点是农业 发展和农民增收 ;发展现代农业 ,是建
和5 %。全年水产品产量43 万t . 8 7 7 ,增长33 - %。农村居
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 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 占家庭消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 内容 ,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必 由途径 ,发展现代农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
维普资讯
卢 良恕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 与现代农业建设
5
务” ,并从城乡统筹发展 、建设现代农业、深化农村改
发展 新阶段 。现代农业以科学技术为强大支柱 ,伴 随着 科学 技术 的发展而发展 ,并随着现代农业科学技术的创 新与突破而产生新的飞跃 ;现代农业以现代工业装备为 物质条件 ,是依靠增 加大量现代工业 装备和现代物质投 入 的、开放 的高效农业系统 ;现代农业 以产业化为重要
展现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文章

展现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文章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至古代农耕时代,而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技术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系统地探讨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
古代农业时代,中国农民主要依靠人力和简单的农具进行种植和收割作业。
但在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开始有了一定的技术创新,如使用牛马耕田、引用灌溉水利等。
到了秦汉时期,农业技术有了更大的进步,出现了犁耕、草书等农具,使得农耕生产更加高效。
随着唐宋时期的科技进步,我国农业技术有了新的突破。
唐代开始使用风车、水车等机械设备,提高了农田的灌溉效率。
宋代更是制造出了种子精选机、田地记录器等先进农具,使得农作物的种植更加科学化。
到了元明清时期,我国农业技术得到了更为全面的发展。
元代陆续出现了翻土车、播种机等自动化农具,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
明代茶叶加工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茶叶产量迅速增加。
清代更是推广了粮食作物的选优育种,培育出了多个高产的优质品种。
进入近代以后,我国农业技术迎来了新的飞速发展。
20世纪初,科学家们开始在农业领域进行专业研究,出现了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农业大学等专门机构。
随着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现代农业技术的普及,我国农业产量更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技术迈入了新的阶段。
农业现代化成为国家战略,大力推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先进的农业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耕作、种植、养殖等方面,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品质。
当前,我国正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大科技投入,不断提升农业生产水平。
研发新型农业装备、推广数字化农业管理系统、普及现代化农业知识等措施正在取得显著成效。
未来,我国农业技术将继续走在世界前列,为实现农业强国梦提供有力支撑。
我国农业技术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但每一步都标志着我国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技术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愿农业科技的发展能够为我国农民带来更好的生活,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新的动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安岩 来源:《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05期
摘要:系统总结了农业科技取得的成就,科学分析了农业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农业科技进步是农业发展的决定力量,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围绕农业科技创新提出了实施农业科技创新战略、农业科技产也化战略、农业科技体制创新战略、创新条件与平台提升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农业发展;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科技创新;战略 中图分类号:F30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2)05—0007—05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面对人多地少水缺的多重压力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双重约束,我国农业科技必须创新发展战略,进一步提升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引领能力,不断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一、农业科技进步是我国农业 发展的决定力量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表明,农业科技的革命性突破是支撑和引领农业发展、促进农业产业升级的决定性因素。新中国成立60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农业科技工作,特别是近些年来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政策措施,有力地加快了农业科技进步,促进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已达52%。
(一)先进适用技术大面积推广应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迅速提高 我国共育成1500多个作物新品种,主要农作物品种更新换代2-3次,每次平均增产10%-20%。至2010年底我国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5%,猪、牛、羊、蛋鸡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87%、33%、60%和40%。杂交水稻研究居世界领先地位,亩产700公斤超级稻已经培育成功,推广面积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20%。优质小麦、水稻、苹果种植比例分别提高到55%、69%、75%。“郑麦9023”成为郑州期货挂牌交易品种,改变了我国优质强筋小麦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水稻旱育稀植、小麦和玉米超高产栽培、地膜覆盖、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技术等一大批先进适用技术普及推广,耕地复种指数从1949年的128%提高到目前的158%,农业生产水平整体提高。
(二)生物灾害防控技术研究成效显著,农业抗灾减损能力大幅提升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以Bt杀虫蛋白为主要类型的各类微生物杀虫剂、杀菌剂快速发展,环境友好型生物农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小麦黄矮病、褐飞虱预测与控制技术成功研制,大幅著提升了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测预报能力。采用重组DNA技术和反向基因操作技术。成功研制出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灭活疫苗、H5亚型禽流感重组禽痘病毒载体疫苗,在禽流感阻击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新型疫苗和诊断试剂的研发成功,为迅速控制疫情、恢复生猪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开发了禽流感病毒H5、H7和H9亚型荧光PCR检测试剂盒,检测时间由20天缩短为4小时,成为目前最快速和特异性最灵敏的检测方法。牛瘟、猪瘟、牛肺炎基本上消灭,猪、牛的死亡率已从1980年的26%和30%下降到目前的10%和12%。
(三)有毒有害物质检测技术研究取得明显进展,食品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 自主研制的兽药残留蛋白质免疫检测芯片,一次可对5种兽药残留快速检测。成功开发面粉增白剂化学发光快速检测方法、水产品甲醛快速检测仪、低温流通食品时间温度记录仪,通过尿液快速检测瘦肉精的样机已经研制成功。已研制出农兽药、生物毒素、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违禁化学品、生物毒素、氨基甲酸酯和有机磷等各种检测试剂盒29个,相关检测设备25项,各类快速检测方法94项。食品中亚硝酸盐和氰化物快速检测系统已应用到神州五号载人航天飞船中。在国际上首次牵头参与了黄曲霉毒素检测标准的制定,改变了我国只有遵守国际标准的历史。
(四)农业设施装备不断发展,农业生产效率和效益明显提高 根据作物需水信号控制分根的原理,研究出基于“3S”技术的精量控制灌溉设备,示范区灌溉水利用率提高20%-30%。自主研发的6毫米滴灌管生产线,突破了美国和以色列公司的市场垄断和技术封锁。攻克大豆蛋白、大豆磷脂萃取分离关键技术,开发出大豆专用产品24种。浓缩苹果汁加工技术全面突破,浓缩苹果汁出口量提高到世界贸易量的70%以上。贮藏保鲜、肉制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研发成功,荔枝贮藏保鲜期达45天,樱桃贮藏保鲜期达4个月左右,冷却肉初始菌数控制在每克103—104cfu、汁液流失率控制在1%以内。小麦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水稻机械化栽植水平达9%,玉米机播水平达58.7%,全国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5.4%、32%和25%,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为33%,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幅提升。
(五)高新技术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前沿领域国际竞争能力大幅提升 成功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植酸酶基因玉米,提高饲料中磷60%的利用率,减少粪便40%磷排出量,生物反应器研究居国际领先水平。转Bt基因抗虫水稻对鳞翅目害虫防治效果显著,可减少农药施用量80%。转基因抗病毒番木瓜实现产业化应用,有效解决了环斑病毒对木瓜产业的毁灭性破环。自主研发的转基因抗虫占棉花种植面积由5%提高到80%以上,彻底扭转了国外抗虫棉垄断我国棉花种子市场的局面。成功获得转基因克隆鱼、世界首例体细胞克隆水牛,转基因体细胞克隆牛生产总体效率达到10%,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技术的国家。成功研制高分辨率雷达成像系统,分辨率达0.3米×0.5米,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六)生物质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迅速,农业的多功能性进一步显现 石油供需矛盾突出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我国按照“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原则,逐年加大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技术的研发。目前,以谷壳、木屑、稻草等多种生物质为原料,研发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质中小型气化发电及余热发电系统。以纤维素废弃物为原料,制取乙醇示范工艺已通过验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甜高粱茎秆制取液体燃料生产技术研究成功,具有产量高、成本低、废渣可制成草食动物饲料等优势。建成了生物柴油中试生产装置,以植物油及废油等原料生产生物柴油转化率可达95%以上,产品达到0号柴油标准。这些技术的研究成功,为我国未来生物质能规模化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农业科技成果的创新、推广和应用,显著地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不仅成功实现了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更是创造了粮食单产和总产连续五年稳定增长的好成绩。但与国外农业科技发展水平相比,与农业发展对科技的要求相比,我国农业科技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集成配套不够,科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还未充分发挥。二是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有30%-40%,加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滞后,科技成果推广应用水平不高。三是科技人才队伍比较薄弱,评价导向过于强调论文、评奖,激励机制有待改进。四是科研、教育、推广相对独立运行,农业科技投入重复分散,很难形成研究积累和重大突破,农业科技整体实力有待提升。
二、促进农业发展的根本途径在于 农业科技进步 当今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依靠资源、资本和劳动力为主导的传统发展模式正在向依靠科技、知识和人才为主导的创新发展模式转变。面对发展现代农业、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促进农民增收的总体要求,我国农业科技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农业科技面临着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挑战 尽管我国粮食连续5年增产,食物供给日益丰富,粮食自给率基本保持在95%以上,但随着城镇消费居民数量的增加,粮食需求总量刚性增加,消费结构升级,食用油消费持续增加。据《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指出,到2020年人均粮食消费需求为395公斤,需求总量为5725亿公斤,粮食单产必须要由2007年的316.2提高到2020年的350公斤。其中口粮消费总量247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的43%;饲料用粮2355亿公斤,占粮食消费需求总量41%;食用油人均消费量20公斤,消费总量继续增加。在耕地面积难以扩大的情况下,必须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优化结构、改善品质的道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二)农业科技面临着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挑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农业的竞争实质是科技的竞争。我国主要大宗农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因生产成本高在价格竞争中处于劣势、因品种单一在质量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污染严重在技术壁垒上处于劣势。美国、巴西等国由于采用了抗除草剂转基因大豆,实现了免耕密植耕作制度的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大豆产业的竞争力。我国大豆净进口量已由1995年的42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743万吨。我国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作物优势集中度分别达86%、92.3%、62.1%、53.2%,但优质专用品种开发不够,食用、饲用和工业用玉米共种混用问题仍较突出。我国小麦、油菜籽单位生产成本是加拿大的1,3倍、3.1倍,大豆和棉花分别高于美国15.3%和10.3%。优质水果只占40%,高档优质果仅占5%左右。我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检测检疫技术研究上与国外的差异,加剧了国外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壁垒,削弱了我国对国外农产品进口的技术壁垒。必须要加快研发各种无公害肥料、农药、兽药,减少农药、兽药和违禁药物残留,加强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的研究,从源头治理污染物、重金属超标,逐步构建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生产技术规范。
(三)农业科技面临着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挑战 2010年我国居民人均纯收入5919元,其中家庭经营收入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经营收入的比重在逐步降低。其中农产品加工比例小、农产品附加值低和农民素质低下是重要因素之一。我国果品转化加工比例不到总产量的3.5%,加工附加值不到10%,而发达国家果品加工比例在30%以上,加工附加值高达70%-140%。水产品加工比例不足总产量的30%,而发达国家加工比例在75%以上。同时,在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2.4%,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0.2%,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7.4%,参加过绿色证书、青年农民培训和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人数只有2000多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最终要靠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提高他们接受、运用科技成果的能力。开发适合农民掌握的先进适用技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是农业科技面临的又一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