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流水质评价方法综述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江安河是成都市的一条重要河流,其水质对于当地的环境和人民生活具有重要影响。
为了评价江安河的水质,可以采用三种不同的水质评价方法进行分析对比。
这三种方法分别是水质指数法、生物指标法和物理化学指标法。
水质指数法是根据水质监测指标的综合评判来评价水质的一种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将不同指标的监测结果转化为相应的权重系数,然后计算得出综合指数。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的水质评价,能够反映水质的综合状况。
在江安河水质评价中,可以将溶解氧含量、浑浊度、氨氮含量、总磷含量等指标作为评价指标,通过计算综合指数来评价江安河的水质状况。
生物指标法是根据水体中的生物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变化来评价水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对水中浮游动物、底栖生物和水生植物等的调查和分析,可以判断水质的好坏。
在江安河水质评价中,可以采集水体中的浮游动物样本和底栖生物样本,通过对其群落结构和数量的分析,来评价江安河水质的生物营养状态和污染程度。
物理化学指标法是根据水体中的物理和化学性质来评价水质的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通过监测水体的温度、溶解氧、pH值、电导率等物理化学指标,来判断水体的污染程度和适宜度。
在江安河水质评价中,可以测量水体的温度、溶解氧、pH值、电导率等指标,并与相关的水质标准进行对比,从而评价江安河的水质状况。
水质指数法、生物指标法和物理化学指标法是评价江安河水质的三种常用方法。
水质指数法适用于大面积的水质评价,生物指标法可以评价水体的生物营养状态和污染程度,物理化学指标法可以评价水体的污染程度和适宜度。
结合这三种方法的结果,可以更全面地评价江安河水质的状况,为当地的水环境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报告

河流水质监测与评价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某河流的水质进行监测与评价,并根据监测结果提出相应的建议与改善措施。
水质监测是保护环境和保障人类健康的重要手段,通过对河流水质的定期监测与评价,我们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监测方法为了获取准确的水质数据,我们选取了某河流上的三个监测站点进行水质监测。
在每个监测站点,我们采集了河水的样品,并使用水质分析仪器进行了一系列的水质参数测定,包括溶解氧(DO)、水温、浊度、氨氮(NH3-N)、总磷(TP)等。
同时,我们还利用远程传感器对水质参数进行了实时监测,以获取更多的数据。
这种联合监测方法使我们能够全面了解河流的水质情况,有效地评估水体的健康状况。
3. 监测结果与分析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我们得到了大量的水质数据。
下面是对各个监测站点的水质参数进行的分析:3.1 监测站点1在监测站点1,我们发现溶解氧(DO)浓度接近自然应有水平,表明该区域水体中溶解氧含量较高,生态环境比较良好。
而水温较高,可能受到周围工业废水的影响。
浊度和氨氮(NH3-N)浓度也较高,暗示着该区域存在悬浮物和污染物的输入。
3.2 监测站点2在监测站点2,我们发现溶解氧(DO)浓度明显低于自然水体,可能存在有机物过多、缺氧等问题。
水温较高、浊度和氨氮(NH3-N)浓度也较高,说明该区域存在严重的水体污染现象。
3.3 监测站点3在监测站点3,水质参数整体上优于前两个监测站点,溶解氧(DO)浓度较高,水温较适宜,浊度和氨氮(NH3-N)浓度较低。
然而总磷(TP)浓度较高,可能是由于周边农业活动造成的。
这一结果表明该区域水体受到了不同类型的污染源的影响。
4. 评价与建议综合分析上述监测结果后,我们认为该河流水质状况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及时采取措施改善。
以下是我们的评价与建议:1. 加强水源保护:建立水源保护区,限制周边工农业活动对水质的影响,并严格控制废水排放,减少污染物的输入。
河流水质评价与管理措施

河流水质评价与管理措施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河流水质问题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
河流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资源,但由于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和环境污染,许多河流的水质遭到了破坏。
因此,河流水质评价和管理措施变得尤为重要。
河流水质评价是指对河流中的水质进行检测和评估,以了解河流的健康状态和水环境的质量。
评价水质通常包括对水体的溶氧量、pH值、悬浮物和营养物质等因素进行监测。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测量,我们可以评估水体中的污染程度和健康状况,并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在河流水质管理方面,一些常见的措施包括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监测和实施生态修复等。
减少污染物排放是最直接有效的管理措施之一。
通过健全环境法律法规,加强对企业和个人的监管,限制污染物的排放和使用,可有效降低河流水质污染程度。
此外,加强环境监测也是防治河流水质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立监测站和定期对水质进行检测,可以及时发现污染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
另外,生态修复也是保护河流水质的重要手段之一。
生态修复可以通过保护河流的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恢复河流的生态功能,提高河流的自净能力。
例如,可以通过植被的种植和河岸的绿化来稳定土壤,减少水土流失,从而减少悬浮物的含量。
此外,还可以通过引入适当的生物来控制水体中的有害生物和藻类,进一步改善水质。
虽然河流水质评价和管理措施非常重要,但实施起来也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不同地区的河流质量状况差异较大,针对性的管理措施和评价方法需要因地制宜。
其次,由于河流流域覆盖面广,河流水质问题的治理需要涉及到不同行业和部门的合作。
因此,加强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合作,形成合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此外,公众的参与也是河流水质评价和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公众可以提供对河流水质的感知和意见,对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支持,促进河流水质治理的公正与透明。
通过增加公众参与的机会,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形成公众监督和共同参与的氛围,将更有利于河流水质管理的实施。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江安河是四川省成都市的一条重要河流,是成都市的重要水资源和生态环境支撑。
水质评价是对江安河水质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估的过程,其结果可以为相关方提供保护和改善江安河水质的依据。
本文将介绍三种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江安河的水质分析,比较其优缺点和适用性。
1. 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地表水水质评价方法是对江安河水体的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进行测量和分析,以评估水质状况。
这种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收集水样:在江安河不同区域和不同时间采集水样,并进行简单处理。
(2) 测量理化指标:如溶解氧、水温、浊度、PH值、化学需氧量(COD)、氨氮等指标。
(3) 分析生物学指标:如浮游植物、浑浊度、细菌总数、底栖生物等指标。
(4) 分析评价: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相关标准,对江安河水质进行评价,了解其水质状况。
优点:该方法选取的指标全面,能够全面了解江安河水质的变化和状况。
缺点:需要在采样点进行采样和分析,工作量较大,时间周期较长。
适用性:适用于长时间连续监测水体水质变化和状况分析。
(3) 计算指标得分:根据采集的数据和相关标准,计算各指标的得分,并赋予其相应的权重。
(4) 综合评价:将各指标的得分加权求和,并根据得分结果评价水质的好坏。
优点:该方法将多个指标综合起来评估水质,能够较全面地评价水质状况。
缺点:需要选择合适的指标和权重,对评价结果产生一定的主观性。
适用性:适用于对江安河水质进行快速评估和比较分析。
(1) 数据采集和处理:收集江安河水质数据和各类影响因素数据,并进行处理和整理。
(2) 模型建立:根据收集的数据和相关知识,建立适合江安河水质的数学模型。
(3) 参数估计:通过对已有数据的拟合,估计模型中的参数值。
(4) 模型验证:利用江安河的历史水质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5) 模拟预测:利用模型对江安河的水质进行模拟和预测,评估未来的水质发展趋势。
优点:该方法能够较准确地预测江安河的水质变化趋势,为水质管理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河湖健康评价总结及计划

河湖健康评价总结及计划河湖健康评价是保护水资源、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我国近年来河湖健康评价工作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评价计划,以期为我国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提供参考。
一、河湖健康评价工作总结1.评价方法及指标近年来,我国河湖健康评价工作主要采用“压力-状态-响应”(PSR)模型,结合河湖实际情况,构建了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
评价指标包括水质、水量、生物、生态、社会经济等多个方面,共计数十个指标。
2.评价成果通过河湖健康评价,我们掌握了我国河湖的基本状况,发现了一些突出问题,如下:(1)水质污染问题依然严重,部分河湖水质超标现象较为普遍。
(2)水资源过度开发,河湖生态水量不足,导致生态退化。
(3)河湖生物多样性下降,部分河湖生态系统受损。
(4)河湖周边区域社会经济活动对河湖健康产生较大压力。
3.评价成果应用河湖健康评价成果为我国河湖管理保护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指导河湖保护规划编制,明确保护目标和措施。
(2)为河湖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3)促进河湖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河湖管理水平。
(4)加强河湖健康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河湖问题。
二、河湖健康评价计划1.评价目标未来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将以“改善河湖生态环境,保障水资源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为实现我国河湖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2.评价范围及周期评价范围将覆盖全国各类河湖,包括大型河流、湖泊、水库等。
评价周期为5年,每年对部分河湖进行评价。
3.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继续采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结合河湖特点,优化评价指标体系,增加生态红线、水资源承载能力等指标。
4.评价工作计划(1)开展河湖健康评价技术培训,提高评价人员业务水平。
(2)加强河湖健康监测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数据质量。
(3)定期发布河湖健康评价报告,推动评价成果应用。
(4)结合河湖保护规划,制定针对性的河湖保护措施。
总结:河湖健康评价作为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对于保护我国河湖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

三种水质评价方法运用于江安河水质分析对比江安河是四川省成都市内唯一一条支流,它具有重要的水生态功能和自然景观价值。
为了保护江安河的水质,进行水质评价是必要的。
常用的水质评价方法包括化学指标法、生物指标法和水环境综合指数法。
本文将运用这三种方法对江安河的水质进行分析对比。
化学指标法是测定水样中各种化学物质浓度的方法,包括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微量元素、重金属等。
通常使用的指标包括COD、BOD、TP和TN等。
COD是化学需氧量,是水样中有机物被氧化分解所需的氧化剂的量。
BOD是生化需氧量,是水样中有机物被微生物成功利用所需的氧的量。
TP是总磷,是由无机磷和有机磷组成的磷总量。
TN是总氮,是由无机氮和有机氮组成的氮总量。
根据成都市环保局的监测数据,在江安河附近的城市区域的COD、BOD、TN和TP浓度均高于国家二级标准,其中BOD、COD浓度最高,分别达到137mg/L和263mg/L。
说明江安河的水质存在严重的污染,主要是有机物的污染。
因此,应该采取相应的水污染控制措施,减少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排放。
生物指标法是对水中生物群落的数量和种类进行测定和分析,以反映水中污染物的影响。
这种方法需要对水体进行生物学采样和分析。
根据江安河的生物监测结果,水域中经常出现有机物和废水的有无,鱼类数量和种类的变化,浮游生物变化等。
总体来说,江安河生物多样性下降,水域富营养化明显,生物量下降。
这表明江安河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的破坏,需要采取生态保护措施。
水环境综合指数法是对水质进行全面评价的方法,综合考虑多种污染因素和水生态系统状态。
按照国家环保总局的相关指南,对江安河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的结果是C级水质。
表明江安河水质偏差较多,存在局部严重污染问题,生态环境质量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
综上所述,三种水质评价方法各具特点,可以综合反映江安河水质状况。
其中,化学指标法可以有效地测定江安河中各种污染物质浓度,生物指标法可以反映出水生态受到的影响。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常用方法介绍

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常用方法介绍河流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水源,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随着人类的不断发展,河流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使得河流健康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对于河流生态环境的评价,是河流治理和保护的重要一步。
下面将介绍几种河流生态健康评价常用的方法。
一、物种多样性评价法物种多样性是河流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特征之一,通过对河流中生物物种的种类、丰度、分布等参数的测定,可以判断河流生态环境的健康状况。
常用的物种多样性评价指标包括物种数、优势度、种类均匀度、Shannon-Wiener指数等。
二、污染物浓度评价法河流中的污染物会对水体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
通过对河流中污染物的浓度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判断污染物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程度。
常用的污染物浓度评价指标包括氨氮、总氮、总磷等。
三、水质指数评价法水质指数是综合评价河流水质的指标。
常用的水质指数评价法包括美国环保署的水质指数(WQI)、中国的地表水质量标准等。
通过对河流中溶解氧、pH、浊度、化学需氧量(COD)、生化需氧量(BOD)、总磷等指标进行测定和分析,可以综合评价河流水质的好坏。
四、生态因子评价法生态因子评价法是综合考虑河流生态系统多个因素的评价方法。
生态因子指评价系统中与生物体生命活动或生境要求等相关的环境要素。
常用的生态因子评价指标包括水力因子、水温、溶解氧、流量和水位等。
五、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法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法关注的是人类利用自然环境所获得的服务价值。
常用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价指标包括水资源供应、水质调节、防洪减灾、生态保护等。
总之,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是河流治理和保护的重要一步。
以上介绍的方法只是常用的几种评价方法,评价过程需要重点关注综合性、系统性和科学性。
只有在合理的评价指标和科学的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保护和治理河流生态环境,建设更美的家园。
(文中指标和方法的英文翻译仅供参考,具体标准以各国家和地区的相关规定为准。
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水质评估、生物评价、水文评估与生境调查

生境质量的表征指标
1、传统水文参数:包括流量、水深、流速、径流变化等 2、水质条件:包括常规物理、化学参数,如氨氮、浊度、电导率及pH值 3、河道形态特征:包括河流蜿蜒性、河床底质材料、河床的淤积与冲 刷、岸坡稳定性、人工渠道化程度、闸坝运行影响等 4、植被状况:包括河道内植被以及河岸带植被的数量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量,可用种类、 宽度、覆盖度等进行表征 5、人为干扰指标:包括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城市化影响以及水利工程 开发等
——参考资料《河流健康评价:理论、方法与实践》
生物评价
1、定性评价——污水生物系统 监测和评价污染对水生生物的影响 缺点: 分类水平很难达到要求;某些重污染指示物种可能在无污染水体中出 现;抽样方法较为简单;指示生物名录和耐污值有地区局限性
生物评价
2、定量评价——多样性指数、生物指数 (1)多样性指数 由于指示生物法评价污染所列生物种类名录太长且缺乏定量概念,进入 20世纪50年代以后,人们开始通过定量采样来评价系统状况,逐渐形成 Beck’s 生物指数以及Shannon-Wiener(香农威纳指数)等多样性指数等 方法
水文评估
用于水文评估的表征参数可以分为传统的水文参数以及水流情势变化 参数两类
传统的水文参数包括表征流动条件的平均流速、流量状况指标,表征洪 水条件的洪量、洪水频率、洪水持续时间等
水流情势变化参数则是水流的季节性特征和水文周期模式、基流、平 均年径流指数、水位涨落速度等表征人类活动对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条件 影响的参数
河流健康评价的主要手段
——水质评估、生物评价、水文评估与生境调查
呆笨朝夕
水质评估 生物评价 水文评估
生境调查
水质评估
由于水质理化参数可以反映河流水流和水质变化、河势变化、土地使 用情况和岸边结构,并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发挥,各种理化参数逐 渐被用于表征水质状况,成为河流健康评估的重要指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流水质评价方法综述摘要:本文对常用的河流水质评价方法进行了评述,按照确定性、不确定的方法分类,逐个分析了单因子法、综合指数法、分级评价法及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等方法的优缺点,并进行了小结和展望,供参考。
关键词:河流;水质评价;方法中图分类号:x8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7-0226-2水质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标准、指标和方法,根据水的用途对水域的质量状况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定。
按照水的特性,水质评价方法可分为以生物种群与水质的关系进行评价的生物学评价方法和以物理、化学监测为主的监测指标评价方法。
后者以数学方法分类居多,如单因子法、指数法、模糊评价法、灰色理论法、人工法等;按照水质级别的确定原则,可分为确定性方法和不确定性方法[1]。
确定性方法的特点是原理清晰、计算简便,但评价结果偏于概括;不确定性方法结合数学理论和计算机技术,可进行大量运算并处理较复杂问题,评价结果更加真实客观,但不确定性方法的理论复杂,适用性不如确定性方法广泛。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确定性方法被更多使用。
本文重点对基于数学统计的理化监测指标评价方法进行分析,供参考。
1 确定性评价方法1.1 单因子评价法众多确定性方法中,单因子评价法是一种操作简便、评价结果偏于安全且目前被广泛采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单因子评价法又称“一票否决法”,是将各指标浓度代表值与评价标准逐项对比,以单项评价最差项目的类别作为水质类别,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能够明确指出水质问题的所在,直接了解水质状况与评价标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提出针对性的保护与治理措施,但评价结果过于严格,各评价指标没有联系,不能综合的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
研究人员针对单因子评价法的不足进行了适当改进。
徐祖信(2005)将单因子法与水质指标的浓度值作量纲化处理,提出pi=x1x2x3模式的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法,以类似编码的形式标识水质信息。
水质标识指数法结合水质标准对水质状况进行定性评价,也可对同一类别的水质指标进行定量比较,给出的信息较为全面,但未突出不同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忽略各指标之间的联系[2]。
程文涛等(2007)选择毒性重、危害大的指标按照单因子法评价,实行一票否决制;对其他理化指标、营养性指标等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中的算术平均法,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单因子法的片面性[3]。
1.2 综合指数法在20世纪60-70年代,综合指数法有着较多的研究和应用,国内外已提出几十种不同模式,比较典型的有指数模式、内梅罗模式等。
综合指数法以其概念清晰、计算简单的优点,在水质评价实践中被广泛采用[4]。
其基本思路是将其污染物的代表值与评价标准比较,得到各污染物的指数,再采用各种数学方法计算得到综合指数。
常用的指数方法有叠加指数、算术平均指数、加权平均指数、最大值指数等方法。
1.2.1 叠加指数法计算公式为:叠加指数计算简单、意义明确,直接反映污染指标与评价标准的数量关系,适用于评价指标一致的水体之间比较,但忽略不同污染物对水质影响程度的差别。
1.2.2 算术平均指数法又称综合污染指数,计算公式为:该指数解决了因参评指标个数不同对指数的影响,但仍未考虑不同污染物的权重问题。
1.2.3 加权平均指数法加权型指数可以有针对性的突出某种污染物的作用,使用的关键还在于权重的确定,如流量加权、河段长度加权、湖泊面积加权等,也有通过德尔菲法确定的。
计算公式为:加权平均指数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但不同的权重确定方法可能会降低加权指数法的可比性。
丁冉等[5]提出的改进的分级评分法从数学形式上是一种加权平均指数。
该法依照国家标准将水质类别分别赋予固定的评分值、权重,其计算公式为:ts为总分值,si为单项指标分值,wi为权重值。
ts能够得出水质类别,较直观的看出水体污染程度,赋权中突出污染严重指标的影响。
1.2.4 最大值指数法即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公式为:该方法考虑最大值对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算术平均模式的不足。
内梅罗水质污染指数的特点在于数学过程简捷、运算方便、物理概念清晰,在加权过程中避免了权系数中主观因素的影响,是较为成熟、运用广泛的指数法之一。
最大分指数项计算重复,过分夸大了最大项的作用,掩盖了其他污染指数的贡献。
丁雪卿等(2010)对过于突出最大污染因子对水质污染的影响和未考虑权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改进[6-7],但各种赋权的方法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1.3 分级评分法分级评分法是将评价指标的代表值与各类水体分级标准分别进行对照比较,确定其单项的污染分级,然后进行等级指标的综合叠加,综合评价水体的类别或等级。
比较典型的分级评分法包括布朗(r.m.brown)水质指数、罗斯(s.l.ross)水质指数、w值水质指数以及百分制分级法等[8]。
布朗等选取9项评价指标,采用德尔菲法赋予权重,计算水质指数wqi=∑wipi。
在此基础上,罗斯剔除受地球化学影响的指标,选取bod、do、氨氮、悬浮物等4项直接具体的反映水体污染状况,并分别赋予权重。
这两种方法评价指标是确定的,不能满足不同的评价需求。
由于在评分尺度上具有很大的任意性,罗斯水质指数法一般仅适用初步评价。
w值水质指数将各评价指标的分值转换为的表达式,最后评价结果为swj-c,其中,wj为污染级别,c为超标项数。
蓝琳等(2007)借鉴隶属度的概念,对各指标的分级类别进行了修正,更加客观的反映水质类别,但该法计算较为繁琐[9]。
2 不确定性评价方法水质类别的界定具有一定区间范围,指标浓度包含在同一级别内的不同水体,其真实污染状况可能有所不同,如浓度值靠近类别上限和下限的两类水体,仅以一个确定性指标进行归类。
为解决这个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不确定性理论方法的出现为水质评价新模式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比较有代表性的有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等。
2.1 模糊评价法模糊评价法是基于模糊数学理论的一种不确定性评价方法,用模糊数学集中隶属函数来描述水质分级的界限,评价结果更接近于实际情况,因此在我国水质评价中得到了大量的研究和应用。
由于水质变化具有连续性特点,与分级标准相互联系并具有模糊性,模糊评价法合理的体现了水体污染程度不确定的特点。
模糊评价法主要适用于各个评价因子超标情况接近,不存在单因子否决的情况,评价出发点是为了体现不同评价因子对水质的综合影响,但计算复杂,不易操作,不能确定主要污染因子,有可能掩盖有毒有机物、重金属等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威胁较大的污染物的影响。
模糊数学用于水质综合评价的方法主要有模糊聚类法、模糊贴近度法、模糊距离法等[10]。
如何确定权重是模糊评价法中的关键问题,直接影响评价结果。
污染加权法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权重确定方法,对污染贡献大的指标获得较大的权重。
它考虑了个体指标的特征,多个评价指标的相互联系却无法描述,可能使评价结果出现均化、失真和跳跃等情况[11-12]。
邹志红等(2005)通过对”熵”的计算确定权重,就是根据各项监测指标值的差异程度反映其提供信息量大小,确定各指标的权重[13]。
熵权法比加权法容易计算,将同一监测指标的多个监测断面结合确定权重,可削弱异常值的影响。
田景环等(2005)提出最优权法,通过寻找权向量的最优解来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可以避免确定评价指标权重时的主观任意性,增加评价结果的分辨性,易于分类[14]。
2.2 灰色评价法灰色评价法以灰色理论分析方法为基础,把水质评价指标视为灰色系统的灰离散函数进行分析。
灰色系统原理应用于水质评价的基本思路与模糊评价法相似,先计算水体水质各指标实测浓度与各级水质标准的关联度,再根据关联度来确定水体水质级别。
灰色评价法体现了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可根据关联度的数值对同类水体的水质进行比较,具有排序明确和可比性强等优点,但其缺点是计算复杂,也存在信息丢失和分辨率低等问题,需在实际应用中进一步改进[15-16]。
综上所述,从文献中对于指数法、分级评价法、模糊评价法、灰色评价法等有着较为成熟的研究,但仍没有找出一种公认的、统一的水质评价体系。
各类水质评价方法都根据各自需求来确定最终的水质分级和隶属情况,缺乏共同标准。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的监测数据和评价目的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使评价结果满足管理需要,反映水体的实际情况。
3 结语水环境系统是充满不确定性因素、变化复杂的系统,客观上评价指标的属性值可能存在着多种状态。
而现有评价方法实际上都是某一状态下根据给定水质指标测值下的水质状况进行评价,这与水环境系统的不确定性特征存在较大差距。
随着计算机、网络通信和自动化等应用技术进步,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实现评价模型查询和运算的自动化、智能化,以及评价结果的直观可视化,是水质评价模型的发展方向。
完善和提高各种评价方法的适用性是当前亟需开展研究的问题。
为了更为真实、准确地反映水环境质量状况,需要考虑水质指标的多种状态特征。
如何从随机不确定性角度评价水体质量状况可能成为今后水质评价研究的趋向。
参考文献[1] 申杰,潘杨,黄勇.城市地表水环境评价方法综述[j].环保科技,2011,(4):41-45.[2] 徐祖信.我国河流单因子水质标识指数评价方法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2005,33:482-488.[3] 程文涛,张奕,李军.水质评价方法的探讨[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7,30:148-159.[4] 李如忠.水质评价理论模式研究进展及趋势分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2005,(4):370-373.[5] 丁冉,肖伟华,于福亮,等.水资源质量评价方法的比较与改进[j].中国环境监测,2011,(6):63-68.[6] 丁雪卿.改进的内梅罗污染指数法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j].四川环境,2010,(4):47-51.[7] 王博,韩合.内梅罗指数法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及缺陷[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05,110:16-17.[8] 雒文生,李怀恩.水环境保护[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9:160-172.[9] 蓝琳,张江山.w值水质评价法的改进与应用[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7):83-86.[10] 兰文辉.环境水质评价方法的分析与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2002,16,(3):167-169.[11] 李茜,张建辉,林兰钰,等.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11,(19):285-290.[12] 范鹏,李树平,曹加亮.水源水质评价方法的应用分析[j].河南科学,2010,(11):1426-1430.[13] 邹志红,孙靖南,任广平.模糊评价因子的熵权法赋权及其在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5,(4):552-555.[14] 田景环,邱林,柴福鑫.模糊识别在水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学报,2005,(7):950-953.[15] 史晓新,夏军.水环境质量评价灰色模式识别模型及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1997,17,(2):127-130.[16] 于洪涛,吴泽宁.灰色关联分析在南水北调中线澧河水质评价中的应用[j].节水灌溉,2010,(3):39-41.作者简介:刘成(1981-),男,湖北武汉人,大学本科,长江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心工程师,从事水资源质量评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