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
肝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

肝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进展肝癌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肿瘤疾病,全球范围内的肝癌患病率逐年上升。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化疗和放疗等,但效果不尽如人意。
近年来,随着生物医学领域的快速发展,肝癌的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成为新的治疗方法,为肝癌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肝癌的靶向治疗肝癌的靶向治疗是指以特定目标结构为靶点,通过抑制或阻断肿瘤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达到抗肿瘤的治疗效果。
靶向治疗的优势在于其针对性强、毒副作用低,并且能够减少对正常细胞的影响。
目前,肝癌靶向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靶向抑制肿瘤血管生成: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依赖于血管生成。
通过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特定受体,可以阻断肿瘤血管的形成,抑制肿瘤的生长。
例如,舒尼替尼和索拉非尼等多种血管生成抑制剂已经被应用于临床。
2. 靶向基因突变:肝癌细胞中常常存在着一些基因突变,这些突变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针对这些基因突变的特定药物,可以抑制突变基因的活性,从而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例如,索拉非尼和雷尼替尼等药物可以靶向抑制肝癌细胞中的突变基因BRAF。
3. 靶向免疫逃逸通路:肝癌细胞常常通过激活免疫逃逸通路来抵抗免疫系统的攻击。
通过针对这些免疫逃逸通路的特定药物,可以恢复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例如,PD-1抗体和CTLA-4抗体等药物可以靶向免疫逃逸通路,增强体内免疫系统对肝癌的杀伤作用。
二、肝癌的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的机制来治疗肿瘤,包括激活免疫系统、增强免疫杀伤效应和恢复免疫调节等。
免疫治疗的优势在于其持久的治疗效果和较少的副作用。
目前,肝癌的免疫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肝癌细胞通过激活免疫检查点通路来抵抗免疫系统的攻击。
通过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可以抑制免疫检查点通路的活性,恢复免疫系统的攻击能力,达到抗肿瘤的效果。
例如,PD-1抗体和CTLA-4抗体等药物已经在肝癌的免疫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
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肝癌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引言部分:肝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且是造成癌症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组学等领域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肝癌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有了更深入和全面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肝癌分子机制研究中取得的一些重要进展,包括细胞凋亡、基因突变、信号通路异常以及非编码RNA等方面。
一、细胞凋亡在肝癌中的调控机制细胞凋亡是肿瘤形成和发展中一个重要但复杂的过程。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通过调节凋亡相关信号通路来保持生态平衡。
然而,在肝癌中,这些信号通路常常被打乱或失活,导致细胞凋亡抑制或者增强。
研究表明,调控细胞周期和凋亡的关键因子如P53、Bcl-2家族蛋白以及cyclin依赖激酶(CDK)在肝癌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某些miRNA也能够调节肝癌的细胞凋亡过程。
二、基因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联基因突变是肿瘤发生和演化中的关键事件之一。
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人员已经鉴定出多个在肝癌中频繁发生突变的基因。
这些基因主要包括TP53、CTNNB1等,在调控细胞周期、细胞黏附以及信号转导路径中起着重要作用。
此外,其他突变如RAS家族成员以及DNA修复相关基因等也参与了肝癌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三、异常信号通路在肝癌中的作用许多信号通路异常激活或失活与肝癌有密切关联。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Wnt/β-catenin通路、PI3K/AKT/mTOR通路以及MAPK/ERK通路等。
这些异常信号通路对细胞增殖、凋亡、迁移和侵袭等过程具有直接或间接调节作用,并对肝癌的形成和进展产生影响。
研究表明,针对这些异常信号通路的靶向治疗已经成为肝癌治疗领域的新方向。
四、非编码RNA在肝癌中的作用近年来,非编码RNA(ncRNA)的重要性在肿瘤研究中得到了广泛认识。
这类RNA不编码蛋白质,但对基因表达和调控起着重要作用。
在肝癌中,多种ncRNA如微小RNA(miRNA)、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以及环形RNA (circRNA)等被发现与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
小分子靶向药物治疗肝细胞癌的研究进展

反 应 敏感 。 ] 肿 瘤坏 死 因 子 ( TNF 相 关 性 凋 亡 诱 导 配 体 ) ( TRAI / o L 是 T L Ap 2 ) NF超 级 家 族 中的 Ⅱ型 穿 膜
有效 的系统 疗法 。以往 的 临床 研 究 业 已表 明 , 统 传 的 系 统 化 学 治疗 不 能 给 HC C患 者 带来 存 活益 处 。
度 (C 6 M) I n 即可 有效 抑 制 Ra 1活性 。该 靶 点 涉 f 一 及 R s R f有丝 分 裂 原 激 活 的 蛋 白激 酶 ( K) a/ a/ ME /
MARK信 号 瀑 布 , 受 抑 后 直 接 抑 制 肿 瘤 细 胞 增 其 殖 。索拉 菲尼 还能 作 用 于 其他 受 体 酪 氨 酸 激 酶 , 包
括 血 管 内皮 生 长 因子 受 体 ( GF 1 2 3 血 小 板 VE R) 、 、 、 源性 生长 因子 受 体 ( DG R) 、 维 母 细 胞 生 长 因 P F 8纤 子受体 ( G R) 阻 断肿瘤 血 管 生 成 , 绝肿 瘤 细 胞 F F , 断 营养供 应 , 而 间接抑 制 肿 瘤 增殖 和转 移 。HC 从 ] C
DOI 0 3 6 /.s n 1 7 —3 X. 0 1 0 . 1 :1 . 9 9 iis . 6 3 5 4 2 1 . 4 0 1
肝 细胞 癌 ( C) HC 的发 病 率 在 全 世 界 人 类 实 体 肿 瘤 中居第 五 位 , 第 四位 肿 瘤 相关 性 死 因l 。早 是 1 ] 期 HC 可 能通 过 手 术 切 除 、 位 肝 移 植 或 局 部 消 C 原 融 达到 治愈 。但 这 样 的病 例 在 西 方 国家 仅 占 HC C 的 3 , 0 在亚 洲则 不 足 1 E 。 尚有 部 分 HC 0 2 ] C患 者 通过 局部 治疗 , 包括 肝 动 脉化 学 栓塞 ( TAC 、 E) 放 射栓 塞 和局 部 消 融 , HC 将 C降 期后 予 以 手术 切 除 , 或达 到 Mi n标准 后接 受肝 移植 l 。但 对 大 多数 进 l a 3 ] 展期 肝癌 ( AHC , 不 能外 科 手 术 或 局 部 区 域 性 C) 即 治疗 , 以及上 述 治 疗 后 病 情 进 展 的 患 者 , 今 尚无 迄
靶向肝癌治疗新进展

靶向肝癌治疗新进展肝癌是一种极为严重的恶性肿瘤,常见于长期饮酒、患有乙肝或丙肝病毒等风险群体中。
传统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切除、放射治疗、化疗等,但效果并不理想。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性治疗逐渐成为肝癌治疗的新趋势。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新兴的肝癌治疗方法,是指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的特定分子进行精准治疗,以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靶向治疗分为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和肿瘤细胞分子的靶向治疗两类。
肝癌是一种以肿瘤血管生成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恶性肿瘤,因此肿瘤血管生成的靶向治疗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
目前,口服的多种抗血管生成药物已经被广泛应用在肝癌治疗中。
这些药物作用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或其受体,从而阻止肿瘤血管生成,抑制肝癌细胞生长和增殖。
这类药物最早应用于转移性肝癌的治疗,对于晚期肝癌的治疗会带来一定的生存益处。
但由于肝癌具有极高的血管生成能力,靶向治疗的效果常常难以维持较长时间,因此需要与其他治疗方法相结合。
肿瘤细胞分子的靶向治疗是近年来肝癌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主要通过针对肿瘤细胞内的特定分子进行精准治疗。
这类分子通常被称为靶点分子(target molecule),是肝癌病理生理过程中的关键调节因素。
目前,最为成功的靶向治疗手段是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抑制剂。
HER2是一种与肝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的分子,当HER2的表达发生异常时,会促进肝癌的生长和转移。
通过针对HER2进行抑制,可以显著抑制肝癌的生长,是目前治疗肝癌的重要手段之一。
此外,靶向治疗还包括针对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病原体的靶向治疗。
乙肝病毒、丙肝病毒是肝癌发生的重要致病因素,因此开发针对这些病原体的靶向治疗手段,可以在预防和治疗肝癌方面起到很好的作用。
目前,已经有针对乙肝病毒DNA病毒载量低的慢性乙肝患者的核苷酸类似物和抗病毒新药上市,这些药物能够有效地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传播,预防和治疗肝癌的效果非常显著。
总的来说,靶向治疗是当前肝癌治疗的主要方向之一,通过针对肝癌细胞的特定分子进行精准治疗,可以达到有效治疗的目的。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

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与应用肝癌是一种具有高度恶性度的肿瘤疾病,在世界范围内造成了很大的威胁。
肝癌的治疗一直以来都不是很有效,但是近年来,肝癌的靶向治疗逐渐受到关注,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本篇文章将会介绍一些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和应用,希望能够对读者有所帮助。
一、肝癌靶向治疗的概念肝癌靶向治疗是指通过针对肝癌细胞内某些特定的分子靶点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疗肝癌的目的。
相比于传统化疗,肝癌靶向治疗不但能够减轻患者的痛苦,还能够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同时还能够降低副作用的发生率。
二、肝癌靶向治疗的新进展随着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肝癌靶向治疗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1.免疫治疗药物免疫治疗药物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治疗肝癌的方法之一。
和传统的化疗药物不同,免疫治疗药物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免疫治疗药物可以通过激活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2.基因治疗基因治疗是指将人工制备的基因剪切后再重新组合成可以切入肝癌细胞的细胞中,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
由于基因治疗具有针对性,因此其治疗效果得到广泛的认可。
3.靶向治疗药物靶向治疗药物是一种新型的治疗肝癌的药物,这种药物能够在肝癌细胞内对某些分子进行定向攻击,从而促进肝癌的死亡。
靶向治疗药物具有一定的优势,它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还可以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三、肝癌靶向治疗的应用肝癌靶向治疗可以通过药物、手术、放射性核素等多种方式进行应用。
其中,药物类肝癌靶向治疗药物的应用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可。
1.索拉非尼索拉非尼是一种新型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已经被应用到临床实践中。
索拉非尼具有很强的抗血管生成和抗肿瘤活性,能够有效地控制肝癌的发展和转移。
2.贝伐珠单抗贝伐珠单抗是一种针对肝癌的免疫治疗药物,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并且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贝伐珠单抗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免疫系统来治疗肝癌,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3.阿帕替尼阿帕替尼是一种针对肝癌的靶向治疗药物,能够对肝癌细胞内的某些分子进行有针对性的攻击,并且不会对患者身体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随着生物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精准医疗的不断普及,以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越来越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这种治疗方法被称为肿瘤分子靶向治疗。
与以往的传统治疗方法相比,肿瘤分子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高、有效性好、毒副作用小等优点,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靶点的发现、药物的选型、临床应用等方面介绍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一、靶点的发现靶点是指某个分子或细胞结构,能够与治疗药物紧密结合,从而起到抗癌作用的位置。
对于肿瘤治疗而言,靶点的发现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的存在直接决定了治疗药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目前,靶点发现的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类:化学筛选法、基因组学筛选法、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和细胞治疗方法。
其中,化学筛选法是指利用生物化学技术,从化学物质中筛选出对于某种癌症有特异性的化合物;基因组学筛选法则是指通过对整个基因组的筛选,寻找具有影响肿瘤发生发展的基因或蛋白质;蛋白质组学筛选法则是通过检测肿瘤细胞和正常细胞中蛋白质表达的差异,寻找具有癌症特异性的蛋白质;而细胞治疗方法则是利用生物技术筛选出能够靶向癌细胞特异性基因的细胞,通过对正常细胞和癌细胞靶向细胞的刺激来治疗癌症。
目前,靶点的发现涉及到生物学、医学、化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作,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开展肿瘤分子基因组学研究,这对于深入了解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的基因和蛋白质变化十分重要。
二、药物的选型药物的选型是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核心内容之一。
首先,必须找到能够靶向特定肿瘤细胞的药物,并能够在体内达到理想的浓度。
其次,还需要考虑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它对正常细胞和组织的影响。
根据靶点的不同,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药物可以分为信号转导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免疫治疗剂、抗血管生成剂、DNA损伤修复抑制剂等多个种类。
例如,信号转导抑制剂是针对肿瘤细胞信号通路的药物,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转移;而免疫治疗剂则是指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机体对癌细胞的抗体和杀伤力,从而达到抗癌的效果。
肝癌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

肝癌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近年来,肝癌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备受关注。
为了更好地了解肝癌的治疗进展和新技术,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研究。
本文将介绍最新的肝癌研究进展和相关的新技术。
1.肝癌发病机制的研究肝癌作为一种恶性肿瘤,其发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焦点之一。
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包括病毒感染、遗传基因突变、环境因素以及生活方式等。
科学家们通过对肝癌病人和动物模型的研究发现,细胞周期调控、细胞凋亡以及肿瘤抑制基因的突变等都是肝癌发生的关键。
2.新技术的应用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新的技术手段被应用于肝癌的治疗和研究中。
其中,分子靶向治疗是一种普遍应用于肝癌治疗的新技术。
该技术通过靶向肿瘤细胞的特定分子,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生长,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目前,已经有多种分子靶向药物被开发和应用于临床,如索拉非尼、利妥昔单抗等。
这些药物在肝癌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此外,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个体化治疗成为了可能。
科学家们通过对肝癌病人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分析,可以发现病人体内的突变基因,并据此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这种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3.肝癌研究的挑战和未来展望虽然肝癌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但仍然面临着很多的挑战。
一方面,肝癌的早期诊断非常困难,大部分病例都是在晚期才被发现。
另一方面,肝癌的治疗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对于晚期肝癌的治疗效果不佳。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肝癌的研究前景仍然是乐观的。
科学家们正在致力于开发更准确的早期诊断方法,如血液标志物和影像学技术的结合应用。
此外,新的免疫治疗药物也被广泛研究,通过激活机体免疫系统,达到消灭肿瘤细胞的目的。
总之,肝癌的研究进展和新技术带来了希望,为肝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未来肝癌治疗将会取得更大的突破,给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晚期肝癌治疗新进展2024PPT

目录 CONTENTS
01
系统治疗指南更新
02
治疗问题与建议解答
03
不同地区治疗指南对比
04
联合治疗方案探讨
系统治疗指南更新
基于ASCO2020年指南的研究
01
02
03
基于ASCO2020晚期HCC系统
治疗指南
整合了8项Ⅲ期随机对照试验数
据,作为本次更新的基础。
纳入10项最新RCT研究证据
二线及后线治疗选择问题
使用索拉非尼、仑伐替尼或度伐利尤 单抗作为替代的首选。
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一线 治疗进展后的二线治疗
度伐利尤单抗+替西木单抗一线 同样推治荐疗TK进I类展药后物的作二为线二线治治疗疗首
选,同时阿替利珠单抗+贝伐珠单抗 也可供选择。
索拉非尼或仑伐替尼作为一线 专家组推治荐疗使时用的另一二种线T选KI类择药物(
全身系统治疗在晚期HCC的应用
晚期HCC病人可选用索拉非尼等TKI类药物或免疫和靶向药物进行一线和二线系统治疗。
局部治疗与全身系统联合应用的优势
局部治疗与全身系统联合应用能更好地控制肿瘤进展,提高生存率,适用于肝功能Child-Pugh A级、美国东部肿 瘤协作组体力活动状态评分0~1分的晚期HCC病人。
谨慎使用推荐方案
在肝功能Child-Pugh B或C级的晚期HCC 病人中,应充分考虑基础肝功能变化、出 血风险等因素,谨慎使用推荐治疗方案。
肝功能Child-Pugh B或C级病人总 体肝功生能存C期hil短d-Pugh B或C级的晚期HCC病
人的总体生存期通常比肝功能Child-Pugh A级的病人短。
双免联合治疗的应用前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癌分子靶向治疗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2-10-16T11:29:19.170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5期供稿作者:艾莉吴涛杨振坤董宝祥[导读] 分子靶向治疗的关键是确定特异的作用靶点,从而对这些特异性改变采取有力的打击。
艾莉吴涛杨振坤董宝祥(空军94969部队卫生队 200436)【摘要】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和在细胞受体及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了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生物学行为,或通过强力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积极发挥抗肿瘤作用。
近年来,在肝癌治疗中针对信号转导、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已经展现出值得期待的疗效。
但是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途径、交叉对话的蛋白网络系统,本文就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的临床试验现状作一综述。
【关键词】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7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5-0008-02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提高和在细胞受体及增殖调控的分子水平对肿瘤发病机制的进一步认识,人们开始了针对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大分子,包括参与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细胞信号传导和其他生物学途径的重要靶点通过特异性阻断肿瘤细胞的信号转导,来控制其基因表达和改变生物学行为,或通过强力阻止肿瘤血管生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积极发挥抗肿瘤作用,称之为“分子靶向治疗”。
近年来,在肝癌治疗中针对信号转导、生长因子及其受体的新型分子靶向药物,已经展现出值得期待的疗效。
一、肝癌中的靶向分子分子靶向治疗的关键是确定特异的作用靶点,从而对这些特异性改变采取有力的打击。
随着对肝癌细胞分子生物学的深入研究,已知其分子发病机制极其复杂。
在肝癌中,许多关键基因包括p53、Rb、APC、PTEN、IGF-2、BRCA2、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等可发现突变;细胞分裂信号传导通路持续活化,如Raf/MEK/ERK、PI3K/AKT/mTOR和Wnt/β-catenin通路;新生血管异常增生等。
总之,肝癌的分子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其中可能存在着多个潜在的治疗靶点,这就是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1]。
二、肝癌分子靶向治疗临床试验现状1. 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Sorafenib,商品名:Nexavar,多吉美)是一种选择性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阻止肿瘤血管生成的口服新型多靶点的分子靶向抗肿瘤新药,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及肿瘤血管上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及受体酪氨酸激酶。
因此,具有双重的抗肿瘤作用:一方面通过阻断由Raf/MEK/ERK介导的细胞信号传导通路而直接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另一方面通过作用于VEGFR和PDGFR,抑制新生血管的形成和切断肿瘤细胞的营养供应而达到间接抑制肿瘤生长转移的目的。
在多项国内、外的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索拉非尼已经表现出对晚期肝癌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毒副作用较少,耐受性良好[2]。
目前索拉非尼已批准用于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肝癌,这是目前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获得批准用于肝癌系统性治疗的药物。
索拉非尼的推荐剂量为400mg,每日2次,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手足综合征、疲乏、腹泻、皮疹、高血压、脱发、瘙痒、恶心或食欲下降等[3]。
2.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药物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阿瓦斯丁)是一种针对VEGF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能选择性地抑制VEGF,从而阻止VEGF与VEGFR-1、VEGFR-2受体结合而激活下游信号,进而阻止肿瘤新生血管的发生。
近年来,有学者将贝伐单抗用于不能手术、介入治疗的晚期肝癌病人的治疗,取得了较好的效果[4]。
舒尼替尼(Sunitinib,商品名:Sutent)由于与索拉非尼作用机制有所类似,有学者将其试用晚期肝癌的治疗;Zhu等报道了一项开放性II期临床研究,显示舒尼替尼具有一定抗肝癌活性,值得进一步的临床研究[5]。
近年来实验研究发现沙利度胺(Thalidomide,反应停),其通过抗血管生成作用和细胞因子调控起到抗肿瘤作用,又重新受到重视 [6]。
3. 抗表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药物西妥昔单抗(Cetuximab,商品名:Erbitux,爱必妥)是一种IgG1单克隆抗体,可以竞争性的抑制EGFR及其配体的结合,阻断细胞内信号转导途径,从而干扰肿瘤的生长、侵袭和转移,抑制细胞修复和血管发生,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
其在治疗30例晚期肝癌患者的II期临床研究中发现,西妥昔单抗对肝癌的抗肿瘤作用不明显[7]。
同样,如拉帕替尼、吉非替尼(Gefitinib,商品名:Iressa,易瑞沙)和厄洛替尼(Erlotinib,商品名:Tarceva,特罗凯),选择性地抑制EGFR酪氨酸激酶,治疗不能手术的晚期肝癌的临床研究结果都不能令人满意[8-10]。
4. 多靶点抗叶酸药物培美曲塞(Pemetrexed)是一种抗叶酸制剂,通过破坏细胞内叶酸依赖性的正常代谢过程,抑制细胞复制,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
但是一项多中心的培美曲塞(600 mg/m2)治疗21例晚期肝癌的II临床研究,观察到仅4例SD,14例疾病进展,另3例无法评估,中位TTP 5.2月,认为单用培美曲塞疗效有限[11]。
5. 其他正在研究中的肝癌靶向治疗药物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r,商品名:恩度)作为一种内部源性最强的血管生成抑制剂,用于抗肿瘤治疗具有广谱、低毒、不产生耐药性等特点而受关注。
美国学者曾采用酵母作为表达体系生产了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但是由于结构不稳定,蛋白产量太少,成本高,难以满足临床需要,研发被迫中断。
而我国学者经过多年努力,成功地解决上述难题,采用大肠杆菌基因工程作为表达体系生产出新型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YH-16)。
由于恩度的广谱抗肿瘤作用,目前,应用恩度来治疗肝癌初步取得一定疗效,值得进一步关注[12]。
其他一些分子靶向药物如mTOR抑制剂、尼妥珠单抗、整合素αvβ3的单克隆抗体等药物也逐渐进入临床试验[13]。
三、肝癌未来分子靶向治疗的策略目前,分子靶向药物使用的适应范围还无统一意见。
尽管一系列临床试验结果提示,针对无法手术切除的肝癌或者肝癌术后复发转移等情况,可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来延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但是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是一个复杂的、多因素、多途径、交叉对话的蛋白网络系统,因此针对某一个单一靶点往往不足以遏制肿瘤的进展。
从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结果看,分子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不同,其作用主要为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而非细胞毒效应。
因此联合不同作用通路和机制的药物多靶点联合阻断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生长将是今后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如在大肠癌西妥昔单抗+贝伐单抗+依立替康联合应用有协同作用,中位生存时间已经延长到33个月。
未来应重点研究不同分子靶向药物之间的互相联合,如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联合抗血管形成药物(贝伐单抗),或者分子靶向药物联合新型细胞毒化疗药物(如吉西他滨、奥沙利铂等),通过规范的临床试验明确联合治疗的最佳用法、用量和疗程等,寻求治疗晚期肝癌的高效方案[14]。
另外,针对个体差异和遗传多态性的存在,积极寻找可以预测不同分子靶向药物疗效的分子生物学标记,找准靶点、选对患者,对特定的肿瘤患者实施个体化治疗。
四、展望随着对肝癌发病机制的阐明和新的分子靶向药物的研发,给晚期肝癌患者提供了靶向治疗的机会。
业已证实多激酶抑制剂索拉非尼对于晚期肝癌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已成为第一个可以显著延长晚期肝癌患者的生存期的系统治疗性药物和新的标准;此外,联合化疗药物或其他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治疗的结果令人鼓舞。
但是诸多问题需要解决:①能否作为一线治疗和术后抗复发转移的辅助治疗以及应用多长时间、何时停药、最佳生物学剂量?②目前大样本的临床试验较少,如何治疗前检测靶点表达和突变,如何个体化选择药物来提高疗效,而不是盲目地选择分子靶向药物?③怎样选择靶向药物与其他治疗方法联合应用才能产生相加或协同作用?总之,分子靶向治疗针对性强、毒性小,在晚期肝癌的应用前景很大,这类药物可能是未来治疗肝癌最有潜力和最有希望的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1] Asghar U, Meyer T. Are there opportunities for chemo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ncer? J Hepatol,2012,56(3):686-695.[2] Abou-Alfa GK, Schwartz L, Ricci S,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sorafe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J Clin Oncol,2006,24(26):4293-4300.[3] Kim HY, Park JW. Molecularly targeted therapies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sorafenib as a stepping stone. Dig Dis,2011,29(3):303-309.[4] Finn RS, Zhu AX. Targeting angiogenesis i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focus on VEGF and bevacizumab. Expert Rev Anticancer Ther,2009,9(4):503-509.[5] Zhu AX, Duda DG, Ancukiewicz M, et al. Exploratory analysis of early toxicity of sunitinib in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atients: kinetics and potential biomarker value. Clin Cancer Res,2011,17(4):918-927.[6] Chang JY, Ka WS, Chao TY, et al.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with intra-atrial tumor thrombi. A report of three cases responsive to thalidomide treatment and literature review. Oncology,2004,67(3-4):320-326.[7] Zhu AX, Stuart K, Blaszkowsky LS, et al. Phase 2 study of cetuxima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cer,2007,110(3):581-589.[8] Bekaii-Saab T, Markowitz J, Prescott N, et al. A multi-institutional phase II study of the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lapatin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s. Cancer Res,2009,15(18):5895-5901.[9] Philip PA, Mahoney MR, Allmer C, et al. Phase II study of Erlotinib (OSI-774)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ncer. J Clin Oncol,2005,23(27):6657-6663.[10] Thomas MB, Chadha R, Glover K, et al. Phase 2 study of erlotinib in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cer,2007,110(5):1059-1067.[11] Cohn AL, Myers JW, Mamus S, et al. A phase II study of pemetrexed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vest New Drugs,2008,26(4):381-386.[12] 秦叔逵,刘秀峰,王琳,等.重组人血管内皮抑素与化疗联合治疗肺外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临床肿瘤学杂志,2007,12(10):728-735.[13] Chen PJ, Furuse J, Han KH, et al. 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targeted therapy clinical trials in Asia: experts' opinion. Liver Int,2010,30(10):1427-1438.[14] Zhu AX. Systemic treatment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awn of a new era? Ann Surg Oncol,2010,17(5):1247-1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