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东卫所

合集下载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袁姓

中国明朝档案总汇-袁姓

袁文献整理袁泽袁泽,署指挥同知事指挥佥事。

一辈:哈海赤。

二辈:袁泰。

三辈:袁名。

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六月,袁名,山后人,系锦衣卫镇抚司故带俸达官指挥同知袁泰嫡长男。

四辈:袁镇。

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二月,山后人,系锦衣卫镇抚司故带俸达官指挥同知袁名嫡长男,伊祖泰原袭署副千户乞升实授是州功升正千户威宁海子功升指挥佥事大同功升前职……五辈:袁泽。

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十二月,袁泽年三十八岁,迤北人,系锦衣卫镇抚司故带俸达官署指挥同知袁镇次男,伊父原袭署指挥同知事指挥佥事,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犯奸革职为民,隆庆元年(公元1567年),故。

长兄袁滋、次兄袁润俱先故无嗣,□□□□袭署指挥同知事指挥佥事。

六辈:袁友松。

万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四月,袁友松,年二十五岁,系锦衣卫镇抚司故带俸达官署指挥同知事指挥佥事袁泽亲侄,达官不比。

编注:由于《武职选簿》都是抄存或誊印的书册扫描版,有些地方不是十分清晰,以上抄录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明朝泰兴县迁通州卫袁氏袁文献整理袁应科(副千户)内黄查有:袁英,泰兴县人,五世祖(袁)张贵,元年充军,老。

高祖袁兴,旧名兴受,明洪武三年三月由白沟河济南功升小旗。

三十四年,夹河西水寨功升试百户。

三十五年克应天府功升副千户,老。

曾祖袁旺替,老。

祖袁荣年幼,曾叔祖袁政四年借职,老。

伯袁秀残疾,袁荣系嫡长男,双瞎无子,次伯袁如系庶长男袭,故,绝。

父袁凤系亲弟优给。

正德二年,大同差齐旗牌,升正千户,十六年阵亡,遇例辈正千户。

英系嫡长男,嘉靖二年袭通州卫右所带俸副千户。

一辈:袁兴,已载前黄。

二辈:袁旺,旧选簿查有,永乐十一年十月,袁旺系鹰扬卫中所世袭副千户袁兴嫡长男,父老疾,世袭本卫所副千户。

三辈:袁政,旧选簿查有,宣德四年八月,袁政系鹰扬卫中所残疾世袭副千户袁旺亲弟,兄有嫡长男袁六十,年幼,本人借职,待长成还与职事。

四辈:袁荣,旧选簿查有,正统十四年四月,袁荣系鹰扬卫中所残疾世袭副千户袁旺嫡长男。

明代辽东驿递的日常运作与演变

明代辽东驿递的日常运作与演变
诏 自山海至辽 东、遵化 至大 宁置马 驿一十五 ,设马五 十 匹。
史料三 (《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一年七月 甲午) : 增置 山海卫至辽 东、松 亭关至 大 宁凡 十七驿 ,命 太仆 寺选 淮马给之 ,驿五 十 匹。 史料四 (《 明宣宗实录》宣德二年三月丁未 ) : 辽东总兵官都督佥事巫觊奏:自山海关外辽东所属凡二十四驿,其十八驿俱在极边。洪武中,以 谪戌 者递送 ,今 四十余 年 ,逃 亡者 多 ,凡 外夷朝 贡、使 臣及 公 差往 来 ,于各 卫 队伍 中摘 军协 助 递 送 , 及秋冬,又调 内地马、步官军分隶诸驿,防御胡寇,兼运粮积草 ,以备军储。今朝廷调青州中护卫官 军及其 家属 于辽 东诸卫 , 臣等 计议 :请 以所调军 于旁近卫 所 ,调 军协助 ,各 以官领之 ,分 置诸 驿 , 以 充递送 。就给傍近地耕种,如例徵子粒,及 时积草 ,如此可免运粮人力之半,又可免摘队伍军秋冬防

要 :辽 东 司作为 “ 都 实土” 军事卫所,其在驿递 系 统的构 成、驿政 的管理 、驿递之役 的仓 派与 改革
等方面皆与 内地存在 显著差异。明中后期 ,由于驿递之役过于沉重 ,往往 累及 正常营伍 军兵协 助应役 ,官军 也甚受其 累, 迫逃 亡。鉴于此 ,万历 中期 经辽 东巡抚 李化龙题 请 ,对驿递进行 了民事化改革 ,设 立驿丞 、 被 官给马匹、钱粮与有限度的雇役等 。但 由于卫所军政体制 的限制 ,辽 东驿递 民事化 改革具有相 当大的局限J 洼。
21 0 2年第 4期 ( 总第 10期) 0 边疆 Nhomakorabea济与文化
T HE BORDER ECONOMY AND C ULT URE
N 421 仉 .O 2 G n r lN l o e ea “ 0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

明朝“杨家将”戍边辽东200年□辽宁日报记者/王敏娜王怀平(右)等人在调查杨氏墓地核心提示北宋杨家将忠勇报国的故事广为流传,鲜为人知的是,明朝前屯卫(今绥中前卫镇)也有一族“杨家将”,从明朝宣德年间至明末,杨氏一族分守蓟镇、辽镇等边关要塞,为抵御外敌入侵不惜战死沙场,先后出了3位辽东总兵官、3位副总兵官。

时至今日,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的事迹已湮没在历史之中。

绥中当地历史文化研究人员经过30多年的发掘和整理,终于还原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家族先后出了3位总兵官3位副总兵官雪还没有化尽,绥中县高岭镇杨总兵坟村的乡间小路仍有些泥泞难行。

11月23日,记者和葫芦岛历史学会理事王怀平、绥中历史文化博物馆馆长李文喜一道,寻找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留下的遗迹。

杨总兵坟村村北的杨氏墓地,埋葬的便是明朝前屯卫杨氏一族。

由于早年间开垦耕地,如今的杨氏墓地已然面目全非,只剩下一片冬日里的荒凉田野。

明朝前屯卫“杨家将”的历史最先就是杨氏墓地揭开的。

据杨总兵坟村村支书李树恩介绍,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杨氏墓地就已被损毁。

在李树恩的记忆中,整片墓地规模比较大,占地大约有2公顷左右,地面上的石刻遗物较多。

进入墓地,首先可以看到一对威武的石马,不远处为石牌坊,再往北则是一对文官模样的石人。

此外,墓前还设有用来祭拜的石案、石香炉。

整个墓地最为引人注目的当数墓后方的那些石碑,虽然碑身已被破坏,但从散落的碑座可知,原先一共立有9块石碑,可见墓地主人身份不凡。

“听老辈人讲,这个墓里埋的人在明朝曾担任总兵官,因此这片墓地又被称为杨总兵坟,我们杨总兵坟村村名也是由此而来的。

”李树恩说。

杨氏墓地先后出土墓志铭刻石5件。

王怀平自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发掘和整理杨氏家族的脉络历史,正是通过这几件石刻的记载与史料进行印证,最终还原了明朝前屯卫“杨家将”200多年历史、十几代人的故事。

王怀平告诉记者,前屯卫“杨家将”原籍是直隶淮安府邳州(今江苏省邳州市),其第一代始祖杨得春青年从军,因作战英勇,于宣德年间(1426—1435年),由燕山右护卫指挥佥事升迁为前屯卫指挥,戍守辽东,并入籍辽东前屯卫。

明朝简史——卫所制度

明朝简史——卫所制度

明朝简史——卫所制度明太祖即皇帝位后,刘基奏⽴军卫法。

(《明史》卷⼀⼆⼋《刘基传》)《明史》卷⼋九《兵志序》说:明以武功定天下,⾰元旧制,⾃京师达于郡县,皆⽴卫所。

外统之都司,内统于五军都督府。

⽽上⼗⼆卫为天⼦亲军者不与焉。

征伐则命将充总兵官,调卫所军领之。

既旋则将上所佩印,官军各回卫所,盖得唐府兵遗意。

这制度的特点是平时把军⼒分驻在各地⽅,战时才命将出师,将不专军,军不私将,军⼒全属于国家。

卫所的组织,《兵志》⼆《卫所门》记:天下既定,度要害地系⼀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

⼤率五千六百⼈为卫,千⼀百⼆⼗⼈为千户所,百⼗有⼆⼈为百户所。

所设总旗⼆,⼩旗⼗,⼤⼩联⽐以成军。

卫有指挥使,所有千户百户。

总旗辖五⼗⼈,⼩旗辖⼗⼈。

各卫⼜分统于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司有都指挥使,为地⽅最⾼军政长官,和治民事的布政使司,治刑事的按察使司,并称三司,洪武⼆⼗六年(1393)时定天下都司卫所,共计都司⼗七(北平、陕西、⼭西、浙江、江西、⼭东、四川、福建、湖⼴、⼴东、⼴西、辽东、河南、贵州、云南、北平三护卫、⼭西三护卫)。

⾏都司三(北平、江西、福建)。

留守司⼀(中都)。

内外卫三百⼆⼗九,守御千户所六⼗五。

成祖以后,多所增改,都司增为⼆⼗⼀(浙江、辽东、⼭东、陕西、四川、⼴西、云南、贵州、河南、湖⼴、福建、江西、⼴东、⼤宁、万全、⼭西、四川⾏都司、陕西⾏都司、湖⼴⾏都司、福建⾏都司、⼭西⾏都司)。

留守司⼆(中都、兴都)。

内外卫增⾄四百九⼗三,守御屯⽥群牧千户所三百五⼗九。

全国卫军都属于中央的⼤都督府。

⼤都督府掌军籍,是全国的最⾼军事机关。

洪武⼗三年(1380)分⼤都督府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

洪武⼆⼗六年(1393)定分领在京各卫所及在外各都司卫所。

其组织如下:每府设左右都督各⼀,掌治府事。

成祖以后,⼜改组如下:各地都司分⾪于各都督府,其组织如下:清吏司,各设郎中⼀⼈,员外郎⼀⼈,主事⼆⼈:都督府是统军机关,各省各镇镇守总兵官副总兵都以三等真署都督及公侯伯充任。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

明代辽东八站与辽东边墙的性质研究南义铉摘要: 明初占领辽东之后,以辽东都司中心逐渐扩大势力范围。

明朝在辽东都司之下设卫所,建立起卫所体制,并确保人口努力巩固内部稳定。

到永乐年间,明皇亲征蒙古,招抚女真,设奴儿干都司等频频尝试对外扩张。

但是未能将蒙古和女真地区收归为明朝的疆域。

蒙古和女真反而势力扩大,威胁着明朝的边境。

明朝在女真地区设置的女真卫所随着奴儿干都司衰退,也不可能附属于明。

辽东都司只占领着25卫地区,明朝通过修建辽东边墙国境线,以防御辽东,抵制蒙古与女真入侵。

相当于朝鲜与明的国境地带的辽东八站并未建辽东边墙,成为两国之间的国境中立地带,由于处于两国控制的空白地区,出现了各种越境问题。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明朝后期,当时因为辽东都司内部屯田的减少、马政瓦解,士兵叛乱及逃跑等难以解决的问题,结果辽东落入满洲族的手中。

由此可见,明朝面临着内部矛盾与外部势力扩大的威胁,辽东都司的统治力量相当有限,明代的边境政策是以辽东都司为中心的防御体系。

从上述史实可见,认为明代满洲地区是明朝疆域的中方观点存在着很多问题。

关键词: 辽东、辽东都司、辽东八站、辽东边墙、女真、奴儿干都司Ⅰ. 序论当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以下简称“中国”)对辽东(满洲)的历史相当关注。

以有史以来辽东就与中原地区有着密切关联的假说为基础,将史前到近代的辽东历史编写入中国史。

中国立足于“多民族统一国家论”,将古代的古朝鲜、高句丽、渤海、匈奴、辽、金、元、清等在北方兴起的政权或成立国家的北方王朝归属为中原的地方政权或中国的兄弟民族。

由此可见,中国的历史认识将古代北方的历史歪曲为中国的地方政权甚至周边部的弱小势力,问题相当严重。

中国将北方的历史纳入中国史的过程中,明代辽东(满洲)地区的历史也成为了重要的研究对象。

在明代,辽东在东亚历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看,辽东交通四通八达,是通向朝鲜、女真、蒙古等地区的枢纽,因此成为相互争夺的兵家重地。

探秘关宁军·军制篇2——辽东都司的“官”和“吏”

探秘关宁军·军制篇2——辽东都司的“官”和“吏”

探秘关宁军·军制篇2——辽东都司的“官”和“吏”关宁军,晚明镇辽之精锐,纵横关内外二十载,是局势的压舱石,是战事的救火队,但其留给后世的背影却扑朔迷离,耐人寻味。

经过一年多的筹备,'探秘关宁军'系列文章正式上线,我将以《地形集》《军制篇》《战例考》《人物志》四大板块为纲,全面探寻明末辽东,深度探秘关宁辽军。

本文《探秘关宁军·军制篇之二——辽东都司的“官”和“吏”》是我'探秘关宁军'系列的第八篇文章。

书接前文,我们从辽阳城里那座'辽东第一衙门'——辽东都指挥使司说起。

辽东都司根据史料的记载,辽东都司非常气派:'正堂七间,抱厦三间,左右镇胡厅各三间,东西吏房各二十间,后堂七间,中厅三间。

东掌印都司宅一,西佥书都司宅一,仪门十三间,廊房四十间。

东断事司内宅二,西经历都事宅,大门五间,榜房八十间,坊牌三:南曰'全辽阃寄',东曰'振武',西曰'扬威'。

'这段文字,几乎囊括了辽东都司的整套机关,但也有一些外设的附属单元不在治所院内,下面具体解读:1.领导层:最高长官是掌印都指挥使,正二品,负总责;两名都指挥同知(从二品),一个管练兵,一个管屯田;四名都指挥佥事(正三品)也各管一摊。

2.业务机关:经历司:管理案牍公文,主管:经历,正六品;断事司:处理司法案件,主管: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都事司:负责行政管理,主管:都事,正七品。

司狱司:典狱,主管:司狱,从九品。

3.附属单元:都司儒学:设教授、训导;仓库草场:设大使、副使,皆吏员,无品级。

辽东都司治所旧址,大致在今辽阳市东二道街-中心路-东四道街所围东侧区域,现已为居民区卫治都司以下的各大卫治,其架构也仿照都司,只不过机构缩减,级别降低:1.指挥层:指挥使(正三品)总治全卫,称'军政掌印';指挥同知(从三品)2人、指挥佥事(正四品)4人分管练兵、屯粮、治安等事务,其中管前两项的叫'军政佥书',其余的叫'见任管事'。

明代鞑靼、女真卫所与东北亚驿站交通网

明代鞑靼、女真卫所与东北亚驿站交通网

明代腿靶、女真卫所与东北亚驿站交逋网乌云高娃内容提要元明鼎革,明朝在东北地区设立輕輕、女真羁縻卫所,安置招降的故元将领及女真诸部,并沿途设立驿站,为明朝与东北地区的蒙古、女真部族朝贡贸易提供有利的交通网络。

与此同时,在两京设立会同馆和四夷馆,会同馆是全国驿站的总枢纽,也负责接待四夷朝贡使臣。

四夷馆负责培养翻译人才,并承担輕輕、女真诸部进京朝贡的往来文书的辨验之责。

明朝颁给輕輕、女真诸部敕书,以此作为进京朝贡、进入马市交易货物的通行凭证。

因此,明朝对前来朝贡的輕輕、女真卫所酋长所持的敕书、进贡表文实行严0检查,具体由四夷馆的译官负责辨验敕书和进贡表文的真伪。

明朝东北的驿站交通网是东北亚整体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輕輕女真驿站会同馆四夷馆敕书1368年闰七月,明军围攻大都,元顺帝妥欢帖木儿从大都逃至草原,元朝灭亡。

但是,故元将领在漠北草原和辽东地区的军事势力仍很强大。

明初,朱元璋在派兵攻打漠北蒙古的同时,对故元将领进行招降,并将元朝大宁路、辽阳行省、征东元帅府对应改为大宁都司、辽东都司、奴尔干都司,分别建立卫所以招降蒙古、女真诸部头目担任指挥或同知,并颁给敕书或勘合文书。

招降的蒙古、女真卫所指挥或同知管理卫所事务,同时也负责明朝驿站交通事务。

与此同步,明政府仿前朝在大都设立会同馆的旧制,于永乐时期在两京设立会同馆和四夷馆,前者是明代驿站总枢纽,也负责接待四夷往来使臣;后者负责培养译官,向会同馆输送翻译人员,并承担軾靶、女真诸部进京朝贡的重要交通关口辨验四夷往来文书之责。

明洪武、永乐时期编撰的《华夷译语》中軾靶、女真来文,被用作四夷馆译官的学习教材,其原件很有可能是当时軾靶、女真诸部通过驿站进京朝贡的文书凭证。

明朝东北的驿站交通网是在元代驿站制度基础上的恢复和重建。

明廷任命诸部头目为蒙古、女真卫所指挥或同知管理驿站事务,颁给他们敕书或勘合文书,而蒙古、女真诸部持这些文件可以利用明朝在东北地区所设立的驿站交通网进京朝贡,并得到相应赏赐;或在马市上进行马匹等物品的交换。

所谓关宁铁骑是战斗力最强伪军

所谓关宁铁骑是战斗力最强伪军

所谓的关宁铁骑其实是战斗力最强伪军近期《明朝那些事儿》受到热捧,作者当年明月在书中对所谓的关宁铁骑大大吹捧了一番,满足了一些人的民族自尊胃口,于是乎,这支部队就被吹上天了,甚至被评为中国历史上的“十大常胜军团”之一。

不否认在组建之初,关宁军起到了守边卫土的责任,但到袁崇焕死后,这支部队完全堕落成雇佣军,再无战绩。

尤其不可原谅的是,最后成为满清最凶悍的走狗,成为历史上最为著名的汉奸军队,其首领吴三桂也被誉为天下第一汉奸。

一、建军后,关宁军只消极守土,从未主动出击,使皇太极得以从容的屈朝鲜,平蒙古,入长城掳掠。

为了组建一支有战斗力的部队,平息边患,明朝可谓下了血本。

为此,向全国征收“辽饷”,每年高达七、八百万两,这笔巨资投到关宁军身上,所以修筑了宁远,锦州,松山,塔山等城,使关宁军有坚城可依。

又购置了红夷大炮、三眼铳等火器,使之装备精良,在当时算是武装到了牙齿。

关宁军依靠着一个国家的物资财力,与八旗兵又有深仇大恨,可是他们又取得了什么战绩呢。

宁远之战,主要是凭借宁远坚城和新式火炮才得以不破,所以袁崇焕才提出了“凭坚城,用巨炮”的守边策略。

后来的宁锦大捷,锦州那边基本上是凭坚城用巨炮的守城,宁远进行了城下野战,但那是列阵城下,且有枪炮相助,最终也是皇太极见取胜无望,主动撤军了事。

最为让人诟病的是,关宁军从未主动出击骚扰后金。

毛文龙在皮岛,隔三差五的上岸打打秋风,让后金不得安宁。

可关宁军这边,有着强大的兵力和精良的装备,却呆在坚城里,消极应付。

骑兵的优势是袭扰和主动出击,可是关宁军没有这么做,他们凭什么称之为铁骑?要是关宁军每年不定时的游击骚扰,向八旗兵对明朝那样,那么,皇太极还敢放心大胆的进入长城掳掠吗?正是因为关宁军消极守城,袁崇焕又杀了毛文龙,皇太极没有了后顾之忧,所以才能屡次入长城掳掠。

皇太极即位初期,东有朝鲜,西有蒙古,可谓四面受敌。

他在攻击朝鲜,平定蒙古时,关宁军基本上是坐壁上观。

即使是清军主力入长城,在关内横行无忌,关宁军也是在坚固的关宁防线内当缩头乌龟,要是他们敢乘虚直捣辽东,在后金境内也烧杀掳掠一番,那皇太极还不焦头烂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辽东卫所的设立在明初的军事战略价值
摘要:明朝在我国封建社会历史发展中,长达二百七十六年之久,占有重要地
位,属于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了许多社会新问题。

明初根据辽东的军事、政治、经济形势决定了设置辽东都司,体现了明朝对东北的战略部署。

辽东卫所的设立在明初有很大的军事战略价值。

关键词:辽东卫所军事价值

朱元璋率领起义军推翻元朝,于洪武元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

明朝建国之初,其统治基础并不巩固,辽东地区一直处于战乱和动荡之中各种政治力量和军事集团,纷纷涌入。

就其全国来看,四川、云等割据势力仍存在。

周边情况亦甚不利,尤其北方边境更为严重。

洪武元年,元朝统治者元顺帝在明朝大军进攻的压力下,从大都北走,但仍佣兵北边,还有相当雄厚的力量,有时兵临通州,威胁北京。

元顺帝在洪武三年死于应昌,但他的继承者仍然号称为大元皇帝。

特别是当时东北的形势,对明朝统治来说,更为不利。

这首先是蒙古各族不时的侵略。

当时蒙古各族,大致可分为三大部,兀良哈各部、鞑靼各部、瓦刺各部。

齐总兀良哈各部居住在东北西部,当然对辽东威胁最大。

而在辽南的元代余部力量也很雄厚。

元将哈刺张“屯驻沈阳古城”,高价怒“固守辽阳山寨”,也先不花“驻兵开原”①,洪保保据守“辽阳”,刘益集兵“得利赢城(今辽宁省复县东北得利寺镇)”。

尤其是元丞相哪哈出佣兵数十万,盘据金山(今辽宁省开原西北),养精蓄锐,窥视辽东,待机南下,“彼此相依,互为声援”。

元余部势力的存在,威胁着刚刚建立的明王朝的生存。

这就是元末明初辽东的政治形势。

当时辽东社会经济状况也是不好的,经济遭到严重破坏。

辽东在东北来讲虽然开发较早,是东北先进地区,而比之内地还是落后的。

地处边陲,地广人稀,农民以打猎为主,生产不发达。

尤其元朝统治的八九十年里,中国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的破坏。

全国各地的公田、民田被蒙古的贵族、贵族和僧侣侵占,辽东地区也不例外。

元朝还实行“禁秋耕”或“禁耕”的法令,辽东地区广大的农田被改用牧场,失田的农民不断向南方流亡。

元顺帝时,汉人,高丽人的马匹又都被劫夺,农村凋敝不堪。

特别是元末明初战乱频仍,山河残破,人民再度流离失所。

朱元璋为首的明初统治者必须以及时而得当的措施对待元末明初的辽东形势,否则不足以巩固其统治。

当时的必要措施是解除北方元朝余部的割据势力,恢复被破坏的辽东经济,缓和社会矛盾,以完成统一中国的大业。

朱元璋在解除了元代余部势力威胁的同时,并着手解除辽东的元代余部势力的威胁,果断而迅速地开始了对辽东的招抚和用兵。


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即着手统一东北地区, 招抚辽阳行省等
处军民。

洪武四年( 一三七一年) , 元辽阳行省平章刘益派遣董遵、杨贤, 向明朝献辽东州郡地图和兵马钱粮册籍, 于是明“置辽东卫于得利赢城” ( 今辽宁复县得利寺) , 以刘益为指挥同知②,这是明在辽东设置政权机构的开始。

以后相继设置二十五卫二州。

辽东卫:元朝时, 辽东为辽阳行省。

洪武元年八月, 徐达率明军攻克大都, 元顺帝逃走。

大兵压境, 辽东残元势力已成惊弓之鸟,辽阳行省平章高家奴集兵在老鸦山③, 平章刘益屯兵在得利旅城,但朱元璋并未马上出兵辽东, 一方面确立了和朝鲜高丽王朝的君臣关系, 另一方面集中兵力打击北元的残余势力。

经过几次大的战役, 特别是洪武三年五月十五日由李文忠、赵庸领导的应昌战役, 元顺帝已死活捉元顺帝之孙买的里巴拉, 在政治军事高压下,元朝辽阳行省平章刘益以辽东州郡地图并籍其兵马钱粮之数, 派遣董遵、杨贤奉表来降, ”朱元璋于洪武四年二月“诏置辽东卫指挥使司, 以益为指挥同知。

”这是明朝在辽东设置的第一个卫。

辽东卫设置后,洪武十七年置定辽中卫;洪武四年置定辽左卫、定辽右卫、定辽前卫;洪武四年置定辽后卫,初名为辽东卫,治得利赢城。

八年改定辽后卫;洪武十三年置五千户所。

曰东宁女直南京海洋草河。

各领所部夷人。

十九年置卫,并五所为左、右、前、后四千户所,以谪戍者实之;自在州:永乐七年置,治开原城内。

所领新附夷人,后徙治于辽阳城内。

广宁卫:洪武二十三年,设置辽东广宁卫, 在辽阳城西四百二十里,卫址在广宁城( 今辽宁北镇) 。

明太祖封其子为江王于广宁卫。

广宁卫地是明初设立马市的地方。

广宁中卫、广宁左卫、广宁右卫等三卫是洪武二十六年建置的 , 也都建置于广宁城内。

与上述三卫同时建置的, 还有广宁前卫、广宁后卫。

义州:在辽阳城西五百四十里。

义州卫,洪武二十二年调金、复、盖三卫共五千户所,设义州卫屯于十三山,是年八月移至于诚。

二十八年调广宁中所于广宁右屯卫,永乐八年废宜州旧址。

又调广宁右屯位于本城。

共是二卫。

广宁后屯卫:洪武二十五年置,初置旧宜州,永乐八年徙于此。

锦州:在辽阳城西六百里。

广宁中屯卫:洪武二十四年置于东关驿,二十五年移治锦州。

三十二年调广宁屯守,永乐元年,复回锦州。

广宁左屯卫:洪武二十四年始由鞍山至十三山驿。

宁远:明初为加强这一地区的统治,在辽阳城西七百七十里(今辽宁兴城附近)。

设宁远卫,时间有详细记载;
广宁前屯卫:洪武二十五年建卫。

开原:辽阳城北三百三十里。

三万卫,洪武二十一年平定东土,改元为原。

置兀者野人乞列迷女直军民万户府,二十二年罢府设卫,领千户所八。

辽海卫:洪武十一年置,初治牛家庄。

二十六年徙治开原城,领千户所九。

安乐州,永乐七年置,治以抚新附夷人,在开原城内。

辽阳:铁岭卫,在辽阳城北二百四十里,古有铁岭城,洪武二十一年置卫于彼,二十六年徙今治即辽金时嚣州。

沈阳卫:在辽阳城北一百一十里。

洪武二十年设卫治。

海州卫:在辽阳城南一百二十里(今辽宁海城),海城地势险要,“
控东西之孔道, 当海运之咽喉”,设海州卫。

盖州卫:明代盖州卫在辽阳城南二百四十里,洪武九年设置。

复州卫:辽阳城南四百二十里,洪武十年。

金州卫:在辽阳城南六百里,本朝洪武六百里,本朝洪武四年,刘益归附,
设卫领六千户所。

辽东都司下设二十五卫外, 还置二州, 即安乐州、自在州, 初均设在开原。

自在州后迁徙到辽东都司治所。

二州是辽东都司女真等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地。


明代辽东地区政治混乱、经济贫苦、地理形势优越却三面近夷,战争频繁发生。

洪武四年(1371年),明朝设置辽东卫,洪武五年(1372年)设置金州、盖州、复州和海州。

洪武六年(1372年)设置辽阳府县,于是军政和民政两套管理机构并存于辽东。

管理军政的卫所隶属辽东都司,管理民政的机构隶属山东布政司。

不久,撤销辽阳府县。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撤销四州,都司成为辽东地区唯一的军事管理机构。

辽东卫所的主要职责包括:军事镇戍、军食供应、民族和睦、联系朝鲜以及行政管理。

辽东卫所的设置可以说是“步步为营,处处设防”,根据军事需要,辽东镇卫、所分布,有疏密之分,总的来说,广宁前屯卫(今绥中)至广宁后屯卫(今义县)及沈阳中卫(今沈阳)至三万卫(今开原)分布最为密集。

而辽东都司(今辽阳)至金州卫(今金县)一线及辽东都司至定辽右卫(今凤城)一线分布最为稀疏。

“辽北拒诸胡,南扼朝鲜,东控夫余,真番之境,负山阻海,地险而要,中国得之则足以治胡,胡得之亦足以抗中国,古其离合关乎中国之盛衰焉。

”此为在广宁一带及最北沈阳一带,设置大量密集卫所的要因,以此有力的抗击西北的瓦喇、鞑靼和东北的女真外族。

同时,辽东卫所兼具海防之职。

于是在东部的沿海旅顺、盖州一带修筑边堡以抗倭。

然而辽东镇所管辖海岸属渤海湾,海岸线相对平直,易守难攻,倭寇不敢轻举妄动。

加之明朝辽东地区经济贫困,倭寇对其并无太大兴趣。

辽东卫所的设置在明初对明朝的统治起到了很大程度的巩固作用,在辽东的屯田和移民同时也促进了辽东地区的社会经济恢复与发展,它有力的保障了明朝在建国初期的国家安全,对明初有很大的军事价值。

参考文献:
①《辽东志》1卷,第1页,中州古籍出版社,1988年.
②《明太祖实录》卷6 , 洪武4 年6 月壬寅条,61 卷, 洪武4 年2 月王午条.
③《明太祖实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