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社会转型-精选文档
中国影视文化的历史生态与现实意义

中国影视文化的历史生态与现实意义随着中国经济和文化的崛起,中国影视文化也逐渐成为了世界上备受瞩目的一个方面。
尽管中国影视文化的发展历程中也存在着许多的改革和新发展,但是深入剖析其历史生态和现实意义,也可以从中找到许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中国影视文化的历史生态1.1 影视文化的起源和发展中国影视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期,当时一些西方国家已经开始生产和引进电影。
不久之后,中国大陆和香港也纷纷开始涌现出了一批电影制作和发行公司。
在其发展的初期阶段,中国电影的内容主要是以民族英雄和民族解放为主题,如《英烈保卫香港》、《英雄儿女》等。
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电影开始呈现出了更为多元化和多层次的特点。
同时,类似于四川、湖南等地也相继出现了许多独立电影制作公司,他们所制作的影片,内容上面也更为关注人与社会的关系、情感和道德观念等更深层次的内容。
在此时期的影片中,如《黄土地》、《小芳》等,不仅成功地吸引了全社会的关注度,也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笔宝贵资产。
1.2 影视文化对社会生态的影响随着电影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升级,电影的影响与意义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中国,电影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变革和发展。
其中,影片的制作、发布和评价体系的完善始终是中国电影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电影公司的设立和电影制作人才的培养等都是电影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方面。
只有再电影制作的各个方面做到落实,电影文化才能够更好地融于中国的文化建设,在社会生态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影视文化的现实意义2.1 中国电影产业的“复苏”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电影产业出现了逐渐的衰退。
然而,在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电影产业再度得到了重视与振兴,同时也是中国影视文化的历史生态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随着《战狼2》、《红海行动》等电影的热映,中国电影产业也逐渐迎来了“复苏”的时期。
不少电影制作公司、影院和相关从业者也从中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收益。
从“流动”到“震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城乡关系及其物质批判(1978—2010)

从“流动”到“震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城乡关系及其物质批判(1978—2010)从“流动”到“震动”——当代中国电影中的城乡关系及其物质批判(1978—2010)引言: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城乡差异的国家,中国的城乡关系在过去几十年中经历了巨大的变迁。
中国电影作为文化的一种表达形式,不仅记录了这些变迁,还通过对城乡关系的呈现和物质批判,展示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
本文将通过对当代中国电影中城乡关系的观察和分析,探讨电影如何从“流动”到“震动”,以及对中国社会的物质批判。
正文:一、城乡关系的“流动”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与流动迅速增加。
中国电影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关注城乡关系的变迁。
电影《小花》(1979)以城市和农村的结合为主题,通过一对分居城乡的夫妻的故事,展现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巨大差距。
这部电影中的城市被描绘成了一个繁荣、有机会、有希望的地方,而农村则被描绘成了贫困、闭塞、无出路的地方。
这种城乡关系的“流动”主要是通过对城市和农村的对比来呈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开始涌入大量外出务工人员,这种城乡关系的“流动”进一步加剧。
电影《活着》(1994)通过一个农村家庭的变迁,揭示了农村人口外流的状况和城市化进程对农村生活的冲击。
这部电影中的城市被描绘成了一个充满机遇、资本主义化的地方,而农村则被描绘成了一个贫穷、被遗忘的地方。
这种城乡关系的“流动”可以说是中国城乡差距扩大的真实写照。
二、城乡关系的“震动”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乡关系开始发生“震动”。
这种“震动”主要表现为城市生活方式逐渐进入农村,农村面貌逐渐与城市同化。
电影《让子弹飞》(2010)通过一个以农村为背景的黑帮故事,揭示了城市文化进入农村的过程。
在这部电影中,城市的邪恶和腐败逐渐渗入农村社会,使得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的生活方式、观念、价值观都受到了城市文化的冲击,这种“震动”使得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来。
第四讲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社会

意识形态的压力 盲目地追求西方
脱离社会生活的中国电影
一个影片没有坚实的社会背景,那么一切刻
画都会显得苍白无力,中国电影始终把握不 住自身文化和自身社会的基本元素,电影内 容主题的把握总是很空虚,不能够成一种典 范,未能使中国文化、社会与电影的创作进 行融合
第四讲 文学影视作品中的 社会问题
主讲:郭亮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
从影视作品中思考社会问题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
当代电影的分类
主旋律电影
商业电影 文艺电影
主旋律电影
是指在政府指导下弘扬国家意识形态的电影
这种电影在中宣部的支持下获得相应的资金
。
支持,但其宣扬的意识形态口号,已经在当 下缺少观众,以致类似的电影放映时,不得 不由单位组织观看。
问题:能否避免“为娱乐而娱乐”的 低俗?
从商业片的运营来看,中国电影一味地对电
影界巨擘好莱坞效仿和膜拜。 一个泱泱大国要以追逐他国艺术奖项为荣耀, 那么要想达到自身的艺术顶峰必然是不可能 的。
文艺电影
所谓文艺电影,是指那些不纯粹以商业赢利
为目而制作、不以夸张的电影特技和匪夷所 思或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吸引观众眼球,而 是关注一些深层思考如生命、人性、哲学, 进而关照生命主题的电影 。
是指以获利为主要或唯一的创作目的的电影
类型,它为观众带来一种新奇的娱乐方式, 是电影商人牟利的工具 。
商业电影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近年来,中国电影的选材越来越稀奇古怪,
有些改编名著,却不伦不类,有些则直接翻 拍以往的电影题材,这种做法无疑体现出了 中国电影圈一种急功近利、追求经济利益的 心态,也更体现出了国内电影人缺乏创意的 生存状态 。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最新年精选文档

我国转型时期社会分层现象探要:问题与应对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观之,人类社会是在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历史架构中向前发展的。
在宏阔的历史境遇中,社会整体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不断接榫、磨合、调适的进程中向前推进的。
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期间也伴随着社会转型。
一般而言,社会转型,是社会由传统发展模式逐渐向现代发展模式裂变、分化、转换、跃升的历史进程。
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快速的社会分化与社会流动现象凸显――社会呈现分层化和断裂化趋向。
在学理意义上,“分层的历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发达工业社会里阶级、地位和声望层级轮廓争论的历史。
”在长期的社会活动中,随着人类实践范围的扩大和自身认知能力的提高及其整体知识总量的积聚,映射在社会或人类整体的发展中,社会发展并非在整齐划一的态势下运行――在实然意义上,社会存在着诸多不平等、不同步发展的现象――在人与人之间、集团与集团之间,也像地层构造那样分成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
美国社会学家塔尔科特?帕森斯(TalcottParsons)称“社会分层”是从社会角度的某些重要方面,把组成一定社会体系的人类个体及他们之间在待遇上的相对优劣分成不同等级。
在中国,自改革开放以降,我国社会面临的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全面社会转型、经济体制转型与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推动着社会结构转型――中国社会就处在一个不断分化的转变之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尤甚――中国的社会分化日益呈现为一种不断加剧的态势。
当前,我国贫富分化较为明显,财富的集中化程度较高,分化的形势和由此造成的社会结构紧张局面开始严峻;阶层结构出现“固化”倾向,社会中间阶层比例较小,阶层利益呈现“多元化”、“碎片化”之特点。
据此,在唯物史观视阈下,立足于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宏阔的时代境遇,对转型时期社会分层问题的现状进行深度探究,并相应地提出解决社会分层问题的对策,以期对分析和有效应对当前的社会分层问题有所助益。
从中国影视发展浅谈中国文化发展

从中国影视发展浅谈中国文化发展《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期中论文从中国媒体影视发展浅谈中国文化发展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60余年,和过去相比,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有了巨大的发展和卓越的成就。
特别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飞速发展获得了世界的关注与认可。
中国从曾经的受列强欺凌的弱国到现在已经跻身世界强国之列,中国付出了许多,历经了许多坎坷,也创造了许多成就与奇迹。
但是,这一切并不意味着中国已经可以“满足”,享受现有的成果,相反,面对国际国内形势下,我国正处在发展转折的关键时期,在国家各方面取得巨大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问题。
如果说经济是一个国家的物质基础,那么文化就是一个国家精神根基,一个没有文化的国家将是无根之萍,任经济基础物质在丰富,终究也只会是昙花一现。
在此将就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媒体影视发展的角度,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作简要论述。
一、文化与媒体影视“文化,广义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
”——《新华字典》从上面新华字典对于文化的解释,我们不难看出文化的含义身份广泛。
源远流长的名著经典,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财富;现在人们喜欢的流行歌曲,也是一种文化;而新中国成立后,发展的“社会主义文化”也是一种文化,这是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文化涵盖面极其广泛,经济、社会、政治等各个方面都包含着文化。
要想从各个方面分析清楚文化的具体发展情况,无疑需要各方面的深入研究与探讨,才能理清文化在各个层面的发展情况,才能获得一个较为详细的微观把握。
但是,如果只是研究文化的发展趋势与情况,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把握,从媒体影视的发展来看文化的发展无疑是最好的角度之一。
媒体影视是社会大众普遍文化的显示,它体现着社会国家文化发展的总体水平。
(当然这里指的是媒体影视已经普及的情况下,那种过去媒体影视只属于特权阶层的情况是排除在外的。
亲历见证:社会转型期的中国都市电影

实 际上 , 这种 都市 电影 所拥 有 的社 会影
响力远远 超 出 了 “ 众 ” 范 围。这 不 仅 由 小 的
于它刚刚兴起 , 是 因为它 非 同一 般地 专注 更
于 19 9 0年代 以来 的 中 国社 会结 构 和城 市身
份 的破坏 和重建 。本雅 明 曾对片断式却持续 发生 的 “ ” 为 “日常 生 活 中不 可 避 免 的 新 作
日常性 的理论探讨 中 , 哈鲁 图年 ( a yH r— Hr a r o
次电影 活动 。该 活动展映 的一系列 电影 以
城市化经验为 主题 , 由成 长于 第 五代导 演 的 国际 声 誉 之 下 的 年 轻 导 演 摄 制 。“ 市 一 都 代” 也指一种处 于“ 解域化 ” 再域化 ” 问 和“ 之 动态 张力 中的 电影实践 : 它既 被 国家和 商业 化的主流力量 ( 内的 以及跨 国 的) 向“ 国 推 解 域化 ” 又因被 疏离 和边缘化 而频 繁呈 现“ , 再 域化” 的趋势 。这种新 型都市 电影 的“ 众 ” 小
起 的力量 , 这些地方小团体逐渐式的影迷
俱 乐部 , 再到特定类型的电影形式( 尤其是短 片和 D V电影 ) 它们把这种草根运 动 包装成 了潜 ,
力 巨大 的“ 小众 ” 电影 , 种 潜 力足 以令 电影 的知识 和 实践 从 此 转 型。 这
成 及 广泛 传 播 发 挥 重要 催 化 作 用 的不 是 笨 重 的胶 片摄 像 机 , 而是视 频摄 像 机 以及 更 时 兴 的数
码摄像机和编辑软件 。文章最后一部分大致 勾画出世 纪之 交迅速 涌现的影迷俱 乐部 团体及 其 新 的观看方式, 强调 了“ 都市一代” 作为一个用来描述和分析的范畴所具有的广阔的经验 范围以 及概念上 的种种可能性。作为分散在各地但却通过 互联 网和参观 活动越 来越 紧密地联 系在一
浅析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电影

选题二浅析中国当下现实题材电影文艺反映时代,影视镜像历史。
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电影的发展不仅是“改革开放”与“产业升级”同频共振的结果,更从兼顾宏观和微观的全面见证了4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时代变迁。
它不仅以独特的视角和表达方式追溯过去、期望未来,还在关注社会现实,反映现实问题和揭示现实真相的过程中,更是留下了不朽的印记。
于我来说,创作关于社会实际、反映真实问题和揭露现实本质的现实题材的电影作品,不仅是在主题上的选取,更涉及对社会生活的整体理解与审美探索。
由于面临着社会上主要矛盾的变化,以及丰富、多彩、丰富、多样的新时期都市生活,新时期电影作品往往需要寻找更现实、更本质、更艺术的表达方式。
而现实题材一直是我国电视剧的主导写作题材和中心创作内容,也是我国电视剧的重大历史传统和时代任务。
同时由于中国电影创作的丰富多样性,和市场上对文化娱乐需求量的增加,都对中国现实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影响。
梳理40年来现实主义影视剧创作,既是对成功创作经验的总结,也是为了分析当下影视剧创作得失,为新时代现实题材影视创作提供借鉴。
在成功经验方面,首先我想说的是当代的影视作品更多的愿意直面当代重大社会话题,直击社会痛点,深刻剖析下至人民群众生活上至上层建筑的敏感性问题的微观层面的真实情况。
因为在现实题材领域,我们看到的多是像《战狼》《红海行动》等以在宏观层面凸显新时代的中国精神和中国力量,而反应社会现实问题的微观层面的优秀作品却相对较少,但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酝酿和发展,我国影视发展在这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比如《人民的名义》直面当今社会上层建筑政治领域的贪污腐败以及政府官员的形式主义等问题,使影视艺术创作直击当下的政治生活,揭示在官官相护,形式主义作风下人民群众办事难的社会现象,这种直面当今社会重大话题的勇气和所触及现实真相的深度远超以往的同类作品,《我不是药神》也在围绕着患病治病还原了很多现实社会中的种种现象,让我们看到了希望、无奈、绝望与乱像。
社会转型背景下的中国农人工

拿什么拯救你——中国农人工——观《泥鳅也是鱼》有感摘要:2005年,有超过一亿一千四百万农人背井离乡进城打工,这还不包括数万万随同他们进城的家眷;而到了2021年,那个数字已经激增为亿。
由杨亚洲执导的影片《泥鳅也是鱼》讲述了男女主人公作为千万万万农人工的一员,他们带着妄图,来到大城市,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他们踊跃地生活,辛苦地劳动,并最终彼此帮助。
可是,现代社会的文明带给他们的是冷漠和排斥。
农人工那个庞大的群体,他们是城市的建设者,可是却缺乏社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切,没有谁真正关切这些最底层人们的命运。
在本片中,真实地反映了社会转型下的中国农人工为了生活而进城打工的社会现实。
关键词:农人工、社会保障、劳动纠纷解决机制、平等就业一、影片内容分析《泥鳅也是鱼》,看到那个片名的时候,我就在想,泥鳅既然是鱼的一种,和鱼一样拥有相同的地位,那么片中的代表农人工那个流动群体的泥鳅们自然也是人。
更确切的说也是和从事其他从事高端行业的人们一样,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劳动者,城市的建设者,是社会文明的推动者。
影片中,男泥鳅为了实此刻北京买上大屋子、过上好日子的妄图,率领他的同村人来到了北京打拼。
女泥鳅卖掉家里所有的东西,带着两个小孩,为了更美好的明天,一样义无反顾的踏上开往城市的列车。
他们,为了生计,为了以后,来到了高度文明的现代化都市。
他们,缺乏对城市的熟悉,受教育程度偏低,使得劳动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当一帮人去体检的时候,他们因为体检有吃有喝还给钱而感到奇怪,其实他们所不明白的是,这实质上是一种欺骗行为,无德的老板和医院为了血浆而欺骗他们,这是廉价的卖血,全然不是什么检查躯体。
面对现代社会的钩心斗角,淳朴的农人只能说是被人卖了还给他人数钱。
如此的现象是可悲的。
这明显是政府的监察不到位和劳动市场的不健全所造成的,刚进城务工的他们受到了社会的漠视。
当他们在修缮古建筑的时候,为了用饭而人山人海的围得水泄不通的时候,我看到了承包方的吝啬和刻薄,也看到了农人工群体素养的低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社会转型 当代中国影视像一个万花筒, 令影视迷们心迷神驰。 从题材 看,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有的表现中国古代社会,如《孔子》 熙大帝》;有的表现中国近现代社会,如《走向共和》《山楂树 之恋》;有的表现中国当代社会,如《秋菊打官司》《幸福来敲
门》。透过当代中国影视作品,我们感受到中国古代社会、中国
转型。 、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社会是延续几千年的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国古代社会可被视为整体主义社会。当代法国哲学家莫妮克 •卡丝基若指出,整体主义社会表示社会是“一个有生命
力的整体、 一个由社会成员构成的有机体, 国家赋予社会成员生 存的理由,要求他们对国家忠诚、无私奉献,为国家做出牺牲”
1]。在整体主义社会中,国家的地位和利益重于泰山,社会
成员的个人地位、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轻于鸿毛,被忽视,甚至 被践踏。
在中国古代社会, 国王或皇帝要求臣民绝对忠君。 汉代“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三纲五常”被定为国民的道德标准。
三纲”的要害是君为臣纲。 老百姓敬畏朝廷和官员, 形成依附 型人格,依附于朝廷和官府。老百姓缺乏独立意识和独立人格,
近现代社会和中国当代社会存在着不同,中 国社会发生的嬗变、 没有“个人自由和权利”的观念。 统治者也未意识到要维护老百 姓的个人自由和权利。 一些清官想到了“当官不为民做主, 不如
回家卖红薯”, 但“民”是集体概念, 指人民,而非独立的个人。
概念。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国古代社会与历史上的中国古 代社会是一致的,具有整体主义的特征。我们以电影《红楼梦》 和电视剧《三国》为例做个分析。
谢铁骊和赵元导演、 获 1990年第 1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 导演奖的 6 部 8 集系列电影《红楼梦》以荣国府的生活为中心, 以贾宝玉、 林黛玉、 薛宝钗之间的婚恋悲剧及大观园里的大小事 情为主线,以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兴而衰的历程为暗线, 显示强弩之末的清朝走向衰落的必然趋势。 该片表现的封建社会 是典型的整体主义社会。 片中, 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是读书人须 认真研习的最高真理,“三纲五常”是人人须遵循的基本道德, 君权、父权、夫权像三座大山,家族、朝廷和社稷的地位和利益 重若万钧,个人的地位和利益极其渺小,个人独立、自由和权利 几乎不存在, 追求精神独立和婚恋自由权利的贾宝玉和林黛玉的 命运是悲惨的。当然,该片实际上对封建社会的宗法制度、等级 秩序和伦理纲常进行深刻的批判, 表现出朦胧的具有初步民主主 义性质的理想。
2010年推出的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制作中心策划、数家中
西方学者发现, 中国古代社会未曾出现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 国影视制作机构联合出品的大型史诗电视连续剧 《三国》 再现了 从东汉末年群雄割据,到官渡、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再到司马 懿篡魏后天下归晋的一段恢弘历史, 高度赞扬了刘备坚守的以仁 义为根本,治理、安定天下首先要治“人心丧乱”、聚拢人心的 孔孟思想,同时客观表现了曹操和司马懿运用的以谋略为根本, 欲得天下就须用权力、计谋、实力和斗争的法家和兵家思想。该 剧表现的三国社会亦是典型的整体主义社会。剧中,“三纲五 常” 亦被弘扬,刘备的精忠报国、君臣之道、爱民如子令人啧 啧赞叹,孙策和孙权兄弟的对父亲孙坚的孝、 兄弟间的情很感人, 曹操和司马懿虽对汉献帝不敬, 但他们夺权后, 要求属下对自己 毕恭毕敬,否则杀无赦。纵观三国,君王、国家和军队的地位和 利益高于一切,个人只有依附于君王才能生存,个人的地位、利 益和权利无足轻重。
二、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近现代社会
社会。腐朽没落的清朝危机四伏, 垂垂欲倾, 西方列强蚕食鲸吞, 把中国变为半殖民地。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建
主义革命流产。 “五四”运动爆发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 期,孙中山领导的中华革命党改组为中国国民党, 成立国民政府, 李大钊、 陈独秀等缔造中国共产党, 国共合作的一个结果是发动 北伐战争, 推翻北洋政府。 蒋介石篡夺国民党的权力后镇压共产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 中国国门被撞开, 中国进入近代
立中华民国。 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国旧民主 党,中国进入两党角逐时期。 中国近代社会在很大程度上是中国 古代社会的延续, 仍是整体主义社会。 几千年形成的整体主义的 只有依靠于一个强大的集团才能自保, 集团的地位和利益远远高 于个人的地位和利益。
1949年至 1979 年的中国社会依然是整体主义社会。当时的 中
国社会是传统的社会主义社会, 它强调国家、 社会和集体的利 益,实行生产资料的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实行计划经济, 权力高度集中,政治运动频仍,党的机构渗入农村、工厂、各级 政府部门和各种社会团体, 国民被党严密控制, 几乎没有私人空 间,公民社会不存在。 每个国民都是党掌控的社会机器上的一颗 螺丝钉,没有个人独立、自由和权利。
当代中国影视作品表现的中国近现代社会清楚地说明中国 近现代社会具有整体主义的特点。以下以电视剧《走向共和》和 电影《山楂树之恋》为例来说明。
张黎导演的 59 集电视连续剧《走向共和》叙述 1840年至 1920 年的中国历史,再现了甲午战争、戊戌变法、立宪新政、 辛亥革
命、隆裕退位、缔造共和等重大历史事件。剧中,面对列 强入侵,清朝统治者节节让步、丧权辱国,社会动乱日益严重, 民不聊生, 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寻救国救民的光明大道。 该剧展 现的中国近代社会具有明显的整体主义的特点, 即以国家和社会 为本, 强调国家的地位和利益, 个人要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做出牺
政治文化和民族心理继续发酵。 在乱世中的中国近代社会, 人人 张艺谋导演的电影 《山楂树之恋》 讲述一个发生在“文革” 时期的爱情故事。 美丽纯洁然而是地主后代的静秋与帅气又有才 气且是军区司令员的儿子的老三阴差阳错地在西坪村碰撞出爱 情火花。在那个年代,他们的爱情不合时宜,因为他们的出身是 天壤之别。他们的恋爱受种种阻挠,但老三愿为静秋牺牲一切, 给了静秋无穷力量。老三默默等静秋毕业、工作、转正。等到静 秋的心愿实现, 老三却染上白血病去世了。 该片表现的“文革” 时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整体主义社会: 社会以党为本, 党控制 社会的一切资源, 党的权力延伸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党严密控制 国民的思想和行动, 党发动各种思想改造运动, 努力使国民树立 集体主义、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 反对个人主义和自 由主义,个人的自由、 利益和权利被视为资产阶级的东西而受排 斥。
三、从当代中国影视作品看中国当代社会
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将党 和政府的工作从以阶级斗争为中心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推行
转变。国民获得经济自由, 藏在心底的发家致富的愿望得到解放, 焕发出巨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我国通过 立法,承认和保护公民合法取得的财产。 国民的人身独立得到确
牲。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中国社会逐渐发生变化。以邓
政改。在经济领域, 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向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 立,开始有私人空间和个人自由,包括人身自由、言论自由、迁 徙自由等。
当代中国社会既有整体主义的特征,又有个体主义的特
文化根深蒂固地存在; 当代中国社会仍处于“强政府、 弱公民社 会”的状态;当代中国社会还以人治为主,法治建设任重道远; 相当部分国民的“社会主义情结”还很浓重, 对政府有一种依赖 心理。 当代中国社会的个体主义特征体现在: 社会从以政治为中 心转向以经济为中心; 公民的经济自由和合法取得的私有财产受 法律保护;公民的人身独立得到确立; 公民的私人空间逐渐形成, 公民的隐私受法律保护; 公民的权利意识在觉醒, 维权运动不断 进行;党和政府正式提出尊重和保护人权; 中国公民社会的雏形 已形成。 当代中国社会是一种混合型社会: 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 会。在当代中国社会, 整体主义倾向和个体主义倾向将长期互相 碰撞,并可能达到一定程度的妥协和融合。
中国当代社会的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特点在当代中国影视作
来敲门》为例分析。
向市法院起诉, 法院判决秋菊胜诉的故事。 该片折射的中国当代 社会具有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的特点: 一方面, 该片反映的中国政
征。其整体主义特征表现在: 中国几千年形成的整体主义的政治 品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们以电影《秋菊打官司》和电视剧《幸福 张艺谋导演的 秋菊打官司》 讲述当代中国农民妇女秋菊在 丈夫被村长欺负后, 先后去乡政府、县 XX局、市里告状,最后 府和官员还很强势, 是威权政府和官员, 中国政府基本上还是人 治政府, 政府官员的思维方式还是整体主义的, 农民群体处于弱 势地位,另外农民对政府有一种依赖心理;另一方面,以秋菊为 代表的农民群体开始萌发个人权利与利益的意识和法律意识, 在 权益受侵犯时敢于通过行政渠道和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益,秋菊的胜利说明中国法治建设的进步。
马进导演的电视连续剧 《幸福来敲门》 叙述 20世纪 80年代 一个女人在婚姻中成长的历程。 剧中的江路是大龄剩女, 她个性 刚烈,敢爱敢恨,反叛传统,追求独立、自由和平 年丧偶的宋宇生后,两人一见钟情,但走入婚姻殿堂后,家庭矛 盾不断出现,江路用博大的爱、宽容的心、对感情的执著 , 默默 付出,最终赢得全家人的接纳。 该片反映的中国当代社会也具有 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的特点: 一方面, 剧中大多数人物还具有整体 主义的思维方式(如江路的婆婆对儿子和江路的恋爱横加干涉, 她的思维和行为方式与“文革”时期的政府对群众的婚恋自由 的干涉无异),江路的单位对江路的管理是较生硬粗暴的;另一 方面,以江路为代表的国民开始追求个人独立、个人自由、个人 发展、个人利益和个人权利, 政府和社会对国民的这种诉求逐渐
宽容和支持,江路辞职后开发廊的成功就能说明问题。
中国社会从古至今, 发生了从整体主义社会向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综上所述,通过仔细欣赏当代中国影视作品, 分析其中表现 的中国古代社会、 中国近现代社会和中国当代社会, 我们体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