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位护理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防治作用

合集下载

胃-食管返流的护理--新生儿病房

胃-食管返流的护理--新生儿病房

二、保持气道通畅和有效复苏

胃食管返流发生时,返流的奶汁和胃液可导致反 应性和反射性喉痉挛或气管吸入奶汁至梗阻性窒息, 窒息发生时,患儿可出现突然颜面发绀、烦躁、心率 由快逐渐减慢,呼吸减弱,直至停止,应立即对患儿 进行快速有效的复苏,首先清理口腔、鼻腔返流物, 保持气道通畅是复苏的关键。给予面罩加压给氧,行 胸外心脏按压,正确使用抢救药物。症状不缓解者, 即行气管插管术,用吸引管吸干净气道内的返流物, 每次吸引时间不超过10秒,动作轻柔,防止损伤粘膜。 复苏后注意观察病情,防止出现低氧血症,如出现低 氧血症,可予持续正压通气或机械通气。
三、体位护理

早产儿胃呈水平位,容量小,食管下段括约肌松 弛,胃肠功能不成熟,采用抬高头肩部30度体位,此 体位有利于胃内奶汁排空,使返流量减到最小程度。 注意应经常观察体位是否正确, 防止哭闹或躁动后身 体上后身体上下移动,致颈部过仰过曲而影响呼吸功 能。
四、喂养方法及预防

(1)喂奶前后保持患儿安静,闹引起腹压增加而诱 发呕吐,各项护理操作在喂奶前30分钟执行,病情允 许时应将患儿抱起喂奶,喂完后以竖立位轻靠在护理 人员前胸,安抚患儿15~30分钟。 ( 2 ) 体重在1500克以上或胎龄≥34周的早产儿,吞 咽功能协调时可予吮奶,选择早产儿配方奶,奶孔大 小、奶嘴软硬应适宜;不能连续吸吮者,应予间断吮 奶以免造成早产儿过度疲劳,吸吮后出现气促,口周 发绀等现象。
概念



GER为功能性和病理性其划分主要是根据24h食管ph 检测结果。 功能性GER:常见于6个月以下婴儿,表现为溢奶为 主多发生在餐后,睡眠时较少发生,生长发育不受影 响,随年龄的增长症状减轻,通常不需治疗。 GERD(胃食管返流病):指返流引起的一系列食管 内、外症状和/或并发症的症候群,须评估和治疗。 功能性GER和GERD是不同的概念。 病理性GER:返流频发且持续时间长,多发生于卧位、 睡眠及空腹时。 GERD:如有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到食管称十二指肠胃 食管返流。

体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体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

体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胃肠功能的影响摘要】目的:探究体位护理干预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及肠胃功能的影响。

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52例,依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6例/组。

两组均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体位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护理持续1w后体重增量、平均食奶量、腹胀发生次数、胃潴留水平及呼吸暂停发生次数。

结果:观察组早产儿体重增量及食奶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腹胀、呼吸暂停发生率及胃潴留水平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显著(P<0.05)。

结论:给予早产儿体位护理干预可降低胃食管反流发生几率,改善胃肠功能,降低呼吸暂停发生几率。

【关键词】体位护理干预;胃食管反流;胃肠功能;早产儿【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6-0260-01胃食管反流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表现为十二指肠流入胃的胆盐和胰酶及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1]。

早产儿由于其胃容量小、呈水平位且肠道蠕动调节功能差等特殊生理状况,反流发生几率高达80%~85%,易引发反流性食管炎、营养不良、支气管及肺部并发症[2]。

临床治疗胃食管反流通采用非药物性和药物性治疗,但相关研究表明,药物性治疗效果差且易引发不良发应[3]。

因此,非药物性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逐渐成为一种趋势,本研究给予早产儿体位护理干预,以降低胃食管反流几率,改善胃肠功能,临床效果显著。

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取2015年4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的早产儿52例,依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26例/组。

观察组男12例,女14例;胎龄27~36周,平均(30.26±2.12)周;出生体重1250~2290g,平均(1862.28±279.65)g。

对照组男10例;女16例;胎龄28~36周,平均(30.76±2.17)周;出生体重1198~2316g,平均(1885.54±281.38)g。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指食物在胃部和食道之间来回流动,进入食管。

这一病症在新生儿中相对较常见,其主要原因是胃肌松弛导致食物无法保持在胃内,并进一步通过反射进入食管。

胃食管反流对婴儿的健康和生长发育有一定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相应的护理干预。

1. 体位护理:新生儿的体位对于胃食管反流的预防和管理非常重要。

护士应该将新生儿放置在半坐位或稍微仰卧位位置上,避免仰卧位,以减少食物反流的可能性。

护士还应该监测婴儿的体位是否正确,并及时调整。

2. 喂养管理:正确的喂养技巧和策略对于预防和减轻胃食管反流非常关键。

护士可以选择较小的餐量,适当增加喂食次数,并采用较小的奶嘴,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机会。

护士还应该注意婴儿的进食速度和体位,避免婴儿吞食过快或过多造成食物添加过多压力的情况。

3. 改变生活习惯:生活习惯的改变也可以对胃食管反流产生一定的影响。

护士可以建议家长避免抱婴儿时过度颠簸,减少剧烈运动和震动,尽量保持婴儿的安静和稳定。

家长还应该避免在婴儿进食前后进行剧烈活动,以避免增加胃食管反流的风险。

4. 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药物治疗可能是必要的。

护士可以监测婴儿的症状和体征,并及时与医生沟通,以确定是否需要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

5. 家庭护理指导:护士应该向家长提供相关的护理指导,帮助他们理解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原因、症状和处理方法。

护士还可以通过示范和演示的方式教导家长如何正确喂养和护理婴儿,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需要根据婴儿的情况进行个体化管理。

在护理干预中,护士应该密切关注婴儿的症状和体征,与医生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以达到最佳的护理效果。

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也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应该积极遵循护理指导,与护士和医生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关注婴儿的健康和发展。

胃食道反流症状婴儿怎么治疗

胃食道反流症状婴儿怎么治疗

胃食道反流症状婴儿怎么治疗
胃食道反流症多见于婴幼儿,这也与小儿的发育有很大的关系,一般会在一定的发育后病症出现好转,但在没有好转之前做为家长应该多细心,避免出现给孩子的生长发育带来不利问题,尤其是因呕吐或出现肺炎的情况,这对孩子的健康是很不利的,应该做好预防工作。

1.一般治疗
小儿尤其是新生儿、婴儿的胃食管反流治疗中,体位与饮食喂养十分重要。

(1)体位治疗患儿体位以前倾俯卧30°位最佳(包括睡眠时间)。

(2)饮食治疗喂养可采用黏稠厚糊状食物,少量、多餐,以高蛋白低脂肪餐为主,能改善症状或减少呕吐次数,晚餐后不宜再喝饮料以免发生反流,避免应用刺激性调味品和影响食管下
括约肌张力的食物和药物。

2.药物治疗
近10年来发展很快,主要药物为促胃肠动力剂与止酸剂两大类,合用对反流性食管炎疗效更佳。

药物治疗胃食管反流在成年人与较大儿童中已积累了较多的经验,但在新生婴儿期仅处在观察、试用研究中,故对后者应用时要慎重。

3.手术治疗
对内科系统治疗无效,有严重的并发症如食管狭窄等及有神经系统障碍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常用的手术:①Nissen手术即360°全胃底折叠术;②Belsey4号手术为240°胃前壁部分折叠术。

手术治疗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尚不肯定。

一般情况下,做为婴幼儿来说,只要平时家长多做注意对孩子的调养,孩子是没有问题的,但有个别情况如预防不好,饮食或睡姿等原因导致孩子出现发病的情况,一方面要避免这种病症出现,一旦出现要及时治疗。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本文针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问题,探讨了头高侧卧位护理的应用效果及其机制。

通过对现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发现头高侧卧位可以有效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率,提高婴儿的生活质量。

本文总结了头高侧卧位护理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观察和优势与局限性,为临床医生提供了相应的参考依据。

未来,应加强头高侧卧位护理的进一步研究,探讨更多新的治疗方法和解决方案。

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和推广。

【关键词】头高侧卧位护理、新生儿、胃食管反流、应用效果、机制影响、临床实践、优势、局限性、研究方向、总结、临床建议、展望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特别是在新生儿中更为普遍。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的食物或液体倒流到食管中,引起不适或疼痛。

在新生儿中,胃食管反流可能导致各种健康问题,如呕吐、哭闹不止、体重不增等。

寻找有效的护理方法对减轻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症状至关重要。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探究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应用效果,通过对其机制的影响、应用方法、临床实践中的效果观察以及优势与局限性的分析,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更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提高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改善患儿生活质量。

本研究旨在为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指明未来的研究方向,为完善头高侧卧位护理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头高侧卧位护理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中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明确其应用方法,提升其在临床实践中的效果,为新生儿的健康保驾护航。

1.3 研究意义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在婴儿中尤为普遍。

胃食管反流可能会导致各种症状,包括呕吐、不适、食欲不振等,给宝宝带来不适和疼痛。

对于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和治疗尤为重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头高侧卧位护理对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影响,为临床实践提供更科学的护理方案。

高效缓解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的技巧

高效缓解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的技巧

高效缓解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的技巧婴幼儿胃食管反流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问题,给家长和宝宝带来了很多困扰。

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的食物和胃酸逆流到食管中,引起不适和疼痛。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效缓解婴幼儿胃食管反流的技巧,帮助家长解决这个问题。

1. 调整喂养姿势婴幼儿的喂养姿势对胃食管反流有着重要影响。

首先,确保宝宝在喂奶时保持身体直立,避免俯卧或仰卧喂奶。

这样可以减少食物逆流的可能性。

其次,让宝宝保持头部稍微高于胸部的姿势,可以通过将床垫稍微垫高或使用特制的枕头来实现。

这样可以帮助食物更顺利地通过食管,减少反流的发生。

2. 控制喂食量和频率过量喂食和频繁喂食是导致胃食管反流的常见原因之一。

为了避免这个问题,家长应该控制宝宝的喂食量和喂食频率。

根据宝宝的年龄和体重,合理安排每次喂食的量,避免过度饱腹。

此外,喂食时间间隔也需要适当延长,给宝宝的胃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食物。

3. 改变宝宝的体位有时,改变宝宝的体位可以缓解胃食管反流。

当宝宝出现反流症状时,可以将他或她抱起并使其保持直立的姿势。

这样可以利用重力帮助食物下降到胃中,减少反流的发生。

此外,还可以尝试将宝宝放置在左侧睡眠,因为这个姿势可以减少反流的可能性。

4. 避免过度活动过度活动可能会导致宝宝的胃酸增多,从而加重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因此,家长要注意避免给宝宝过度刺激,尽量避免剧烈晃动、跳跃或摇晃宝宝。

另外,也要避免让宝宝在进食后立即进行剧烈活动,给胃足够的时间来消化食物。

5. 选择合适的食物有些食物可能会加重胃食管反流的症状,因此家长应该尽量避免给宝宝食用这些食物。

一些常见的触发食物包括辛辣食品、酸性食品、咖啡因和巧克力等。

相反,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粉、面条和煮熟的蔬菜等,可以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

6. 观察宝宝的体征家长应该密切观察宝宝的体征,及时发现胃食管反流的症状。

常见的症状包括呕吐、嗝气、食欲不振和体重下降等。

如果宝宝出现这些症状,家长应该及时就医,寻求专业的医生指导和治疗。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是指胃内容物逆流进入食管或咽喉部。

这是由于新生儿胃肠道发育不完善,食管括约肌松弛等原因造成的。

胃食管反流会引起吞咽困难、呕吐、腹泻等症状,严重的话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肺炎等并发症。

及时进行护理干预十分重要。

本文将介绍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进展。

1.姿势调整:对于躺在床上的新生儿,可以将床垫角度调整为30度以上,这样可以帮助缓解胃食管反流。

喂食时将婴儿的头部稍稍抬高,有助于食物流向胃部而不是食管。

喂食后保持婴儿竖直位,给予适量拍嗝或按摩背部,有助于胃内容物排出。

2.喂食管理: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者应采取小而频的喂食方式,每次喂食量不宜过多,避免胃过度扩张。

母乳喂养是首选,因为母乳中含有抗体和消化酶,对于预防感染和促进消化都有积极作用。

喂食间隔时间应根据婴儿的体重、年龄和病情进行调整,一般不超过2小时。

喂食过程中要保持婴儿的平静状态,避免兴奋、哭闹等。

3.药物治疗:对于严重的胃食管反流,可考虑给予抗胃酸药物。

常用的药物包括H2受体拮抗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它们可以减少胃酸分泌,降低胃内容物的反流风险。

但是药物治疗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滥用和不良反应。

4.体位和活动:新生儿胃食管反流患者在平躺位时容易出现症状加重,因此可以适当让婴儿保持侧卧位或俯卧位。

适度的运动也有助于预防胃食管反流,如摇篮、按摩等。

5.护理心理支持:胃食管反流对于新生儿来说是一种痛苦的经历,需要护理人员的耐心和细心照顾。

给予婴儿充分的关爱和安抚,及时响应其需求,可以缓解其不适和焦虑情绪。

新生儿胃食管反流的护理干预包括姿势调整、喂食管理、药物治疗、体位和活动以及心理支持。

护理人员应根据婴儿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计划,并及时观察病情的变化,以调整护理措施。

家长也应积极参与护理过程,加强与护理人员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努力帮助婴儿恢复健康。

体位疗法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

体位疗法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

体位疗法治疗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疗效观察作者:周锦云单位: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关键词】体位疗法早产儿由于其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容易发生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1,2]。

GER可导致呼吸暂停、心动过缓、发育迟缓,甚至猝死[3]。

本文将儿科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2月收治的40例胃食管反流早产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采用小剂量西沙比利和思密达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头部抬高30°仰卧位,在临床上取得很好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儿科自2000年1月至2005年12月收治40例早产儿胃食管反流患儿,均符合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标准[4],无消化道畸形、坏死性小肠炎等器质性疾病。

男23例,女17例;日龄6~24 d,平均(13±7) d。

胎龄31~36周,平均(33±2)周,体重1 510~2 450 g,平均(2 024±367) g。

原发病为产时窒息5例,羊水吸入3例,高胆红素血症10例,肺炎14例,早产儿寄养8例。

临床表现为反复溢乳、呕吐、反胃、青紫症状,益乳、呕吐、每日2次以上。

随机将40例患儿分为2组,每组20例。

2组性别比、日龄、胎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2组患儿入院后均根据不同病因给予基础治疗和小剂量西沙比利、思密达等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采取头部抬高30°仰卧位,用ALOKA SSD-620B超声显像仪,于喂奶后即刻、30、60、90、120 min时分别测定胃体横截面积(称时间截面积)。

胃排空率=(喂奶后即刻截面积-喂奶后时间截面积)÷喂奶后即刻截面积×100%[5]。

1.3 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 日 期: 2 0 0 6 — 0 2 — 1 5
维普资讯
医学信息 2 0 0 6 年 5月第 l 9 卷第 5期 Me d i c a l l n f o r m ̄ i o n . Ma y . 2 0 0 5 . V o 1 . 1 9 . N o . 5
0 . 4 7 m m o 1 / L ,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P > 0 . 0 5 ) 。糖尿病组与无糖尿病组的血糖化血清蛋白水平差异有显著性( P < 0 .
0 1 ) 。结论 血糖化血清蛋 白测定可对急性脑血管病血糖 增 高的原 因进行鉴别。
关键词:血糖 化血 清蛋 白;糖尿 病;血糖 ;脑血管疾病
迟和腹 内压增高。 我们对 2 0 0 4年 7月 ~ 2 0 0 5年 l 1月入住本 院 NI C U的 3 4例 新生儿 胃食管反流 病患儿 实施体位 护理 ,
平 面的角度及患儿左前斜位 的角度均为 4 5 . 6 0 。,在喂奶后
保 持这种体位 3 0 ~ 6 0 mi n t ” 。对照组体位 : 足 月儿及非温 箱保
整患儿 的体位 , 可有 效的预 防 胃食管 反流 , 减少吸入 性肺 炎
编辑 / 任鸿兰
血糖化血清蛋 自测 定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 高血糖状态的临床意义
谢爱国
( 武汉市江夏 区人 民医院神 经 内科, 湖北 武汉 4 3 0 2 0 0 )
摘要: 目的 探讨血糖化血清蛋白测定对判断急性脑血管病高血糖状态的临床意义 方法 对 3 4 例血糖增高的急性脑血管病患
暖早产儿摇起床头使床 与箱体平面 成 2 0 。 ;经 口喂养早产 儿喂养时取仰卧位 , 仅在 喂养后 1 h内采用俯 卧位 , 管饲患儿 在喂养和喂奶后 1 h内均取俯 卧位 , 但有研究发现 , 这种体位
易升高 , 使 GE R更多见于新生 儿期, 4 0 %的正常新生儿均可
发生 G E R, 早产儿更多见 , 发病 率达 8 0 %~ 8 5 %[ 2 】 。 3 , 2 新生儿 胃呈水 平位 , 胃底肌 与喷 门肌发 育差, 幽 门肌发
暖早产儿单纯头部抬高 5 ~ l 0 。平 卧位 、 侧 卧位 。温箱保暖早 产 儿持续 采用摇起 床 头使床 与箱体 平而 成 1 0 ~ 1 5 。的平 卧
位 或侧 卧位 。
方法简单, 效果 良好, 现介绍如下 。
1 资料与方法
1 . 1 一 般 资 料
2 结果 2 . 1 3 d后新生儿呕吐发生率 观 察组 3 4例 出现呕吐 7例 , 占2 0 . 6 %; B组 3 4例仍 呕 吐1 8例, 占5 2 . 9 %。 2 , 2 吸入性肺 炎发生率
胎龄、 出生 体 重 、 性别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差异性。
1 . 2 方 法
观 察组 3 4例 发生吸入 性肺 炎 2例 , 占5 9 %; 对 照组 3 0
例 发生 吸 入 性 肺 炎 9例 , 占2 6 . 5 %。
2 . 3 体重增长情况 观 察 组 与 对 照 组 患 儿 每 日体 重 增 长 Hale Waihona Puke 别 为 l 6 . 3 2 士
长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儿 3 d 后呕吐及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较对照组低( P < o . 0 5 ) , 且体重增长较对照组理想。结论 体位护理 能有效地降低 胃食管反流引至的呕吐、 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 有利于患儿体重增长。
关键词 :体位护理;新 生儿; 胃食 管反 流
胃食管反流( G E R ) 足指 由于全身或局部因素引起食管下
急性脑 血管病可 出现 血糖增 高 , 常见 原因: ① 糖尿病 继 发脑 血管病所致 : ②应激性血糖增高。 但_ 二 者 的区分 , 目前没
有很好 的办法 。 我科 于 2 0 0 3年 - - - 2 0 0 5 年 问对 3 4例血糖增 高 的急性脑血 管病患者进行血糖化血清 蛋白测定。 以探讨 区分
1 . 2 , 2 体位护理 方法 观察组体位 :①足 月儿及非温箱保暖 早产儿取仰卧上身抬 高 3 0 。, 患儿哭 闹、 移动后躯体 下滑易
致体位 , 在包被下方置沙袋或包被 外加 背带固定。② 温箱保
3 讨 论
3 . 1 生后 2 周 内的新生儿 L E S压力低, <0 3 3 k P a , 高压区长 度 也短 , 为0 . 8 一 l c m。 至少 到生后 6 W 达成人水平 。 早产儿需 2 ~ 3 个 月胃食管功能才 能较 成熟 ,建立起有效 的反流屏障 。 此外 。 L E S到咽部 的距离相对 短, 卧位 时间较长 。 哭闹时腹压
2 0 0 3年 3月至 2 0 0 5年 1 1月在本 院 NI C U住 院的 G E R
患儿 6 8例 , 其 中男 4 0例, 女2 8例 。胎 龄 2 8 - - 4 0周 , 体重 1 . 1 ~ 3 . 8 k g , 早产 儿 2 6例 , 其 中体 重< 1 . 5 k g的极低体重儿 1 5 例, 年龄 生后 0 + 5 h 一 2 6 d , 平均住 院天数 1 4 . 2 d , 有窒息史 5例 。 按是否 实施体位 护理分成观 察组 3 4例 ( 2 0 0 4年 7月 ̄2 0 0 5 年1 1 月) 及对照组 3 4例 ( 2 0 0 3年 3月 ̄2 0 0 4年 6月) , 两组
体位护理对新生儿 胃食管反流 的防治作用
黄 艮有,黄晓燕
( 广 东省 东莞市石龙人 民医院儿科 , 广 东 东莞 5 2 3 3 2 1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位护理对新生儿 胃食管反流的防治作 用。 方法 将 2 0 0 3 年 3月 一2 0 0 5年 1 1月 胃食 管反 流的新 生儿早 期实 施体位疗法设观 察组及对 照组 比较 , 观察组 实施早 期体位 疗法, 对照组 采用常规体 位, 比较 两组患儿呕吐 、 吸入性肺 炎、 体 重增
[ 1 】 朱维廉 .新生儿呕吐的 x 线诊断 喂养指 导[ J ] _海峡预防 医学
杂志 , 2 0 0 0 。 6 ( 2 ) : 6 5 .
的分 型中, 有“ 寂静 型” 反流 , 不伴有呕吐 , 反流物滞 留口腔 咽 喉部而常被忽视 , 常 是导至新 生儿吸入性 肺炎 、 窒息 及猝死 的原因, 所 以要特 别注 意早 产儿的病情观察 。 本观察 组中有 2
维普资讯
医 学 信 g 2 0 0 6  ̄ 5 月 第 l 9 卷 第 5 期M e d i c a l I n f 0 m l a t i 。 n . M a y . 2 0 0 5 . v 。 1 . 1 9 . N 。 . 5
r L 堕 鳖
例、 椎 ~基 底 动脉 供 血 不足 1 例 。对 照 组 3 2例 , 系 本 院 体 检
急性脑血管病 患者血糖增高 为应激性或糖尿病性 。
1 病 例 与 方 法 1 . 1 病例
正 常者 , 无 糖尿 病家族 史, 无 高血脂 、 肝 肾及颅 内疾病 , 男l 3
例, 女 l 9 例 。年 龄 2 2 ~ 6 5岁 。
[ J ] .中 华 护 理 杂 志 , 1 9 9 5 , 3 0 ( 1 2 ) : 7 1 9
[ 4 】 黄丽娟 .不 同体位护 理对 早产 儿的影 响 .中国实用 护理 杂志 ,
2 0 0 4 , 2 0( 6 A ) : 6 4 .
内容物 , 并酌情禁食 , 静脉营养 , 维 持水 、 电解质 平衡 , 患儿最 终能治愈出院。 采取头高脚低 斜坡卧位 足利用流体学 知识 调
1 . 2 方 法
起病 2小时 ~ 7 2小时住 院血糖增高 的急性脑血 管病 患 者3 4例。糖尿病继发脑血 管病 组 ( 糖尿病组) 1 3 例, 男 6例 ,
3 . 3 6 g . 及 1 1 . 5 7 +2 . 4 5 g o 经统计学处理 , 两组 比较均有显著意
义( P <0 . 0 5 ) , 见表 。
表 不同体位 护理治疗效果对 比
1 2 1 两组 新生 儿均 予饮 食及药物等综合治疗 , 饮食治疗以
少 量 多 次进 食 的 方法 。 药物 治 疗 主 要 为 胃肠 动 力 促 进 剂 ( 吗
女7 例, 年龄 5 l ~ 7 2岁 。 糖尿病 史 3 个月 ~ 2 0年, 其 中脑梗死 l l 例, 椎 一基底动脉供 血不足 l 例, 脑出血 l 例 。无糖尿病
脑 血管病组 ( 无糖尿病 组) 2 l 例,男 l 5例 ,女 6例 ,年龄 5 0 ~ 7 7岁 。 其 中脑 出血 1 1 例、 蛛网膜 下腔 出血 1 例、 脑梗死 8
复诊 。
食管 反流【 4 1 。我们将 G E R病 的早产 儿抬 高床头 2 O 。, 并于 喂奶 后 1 h采取 府 卧位 , 通 过观 察 , 呼吸 暂停 及溢 奶现象 明
显减少 。
参巧文献 ;
3 . 3 新 生儿尤其是早产儿 由于吞咽功能不协调, 呕吐 的乳汁
可被误吸入气 道, 引起窒息或吸入性肺 炎。在 胃食管反流病
例早产儿 出现轻微 腹胀 , 反 复呼吸暂停 , 复苏时先予 吸净 胃
【 2 】 金汉珍 。 王德珉 。 官希吉.实用新生 儿学 .第 2 版,北京 : 人 民卫
生 出版 社 。 1 7 9 7 .4 0 8 .
【 3 】 许秀 苓 。 刘风 照 , 李洪 祝 ,体位 喂养 治疗 新 牛儿特 发 性 胃扭转
高, 导致食管反流嘲 。我们采取仰 卧位床头抬高 3 0 。 时, 胃食
管连接部位于 胃泡而不在 胃内容物的液面 F, 因重力作用抵
抗 了反流 并能促进食管的酸清 除功能 。 早产儿头部抬高 l 5 。
的府 卧位 既能减 少呼吸暂 停 的发生 ,又 能有 效地 防 I 卜 胃-
“ 双 角位 ” 抱喂患儿 , 告 诉家人 必须每 日坚持体位 治疗 。 减少 哭 闹, 少量 多次进食 , 正确 使用各种 药物 , 隔 日测 体重 , 定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