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媒体危机报道的四大功能

论媒体危机报道的四大功能
论媒体危机报道的四大功能

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略论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 作者:西南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传播二班蒋欣竺 摘要:媒体具有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同时在保障人民享有和行使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等方 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然而,一段时间以来,人们还没来得及为权利的到来欢呼,蓦然回首,却发 现自己常常在真假难辨的信息中迷失了自我,在娱乐化、低俗化的新闻中痛苦挣扎。本文报告了当代社会 一些媒体受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与正确的方向背道而驰,使得自身的正义 初衷发生了扭曲,严重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的现状,并对对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进行了阐述。 关键字:大众传媒社会责任舆论公信力 引言:在当代中国社会,人人都知道“让媒体曝光”这句话总是带有一种威慑力。但是,在一次次的事 件报道中,一些媒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所担当的社会责任于不顾,与正确的方向背道而驰,使得 自身的正义初衷发生了扭曲,严重影响了传媒的公信力。一则“香蕉致癌”的传言,在部分媒体以讹传讹 的推波助澜下,致使海南的蕉农损失惨重,消费者也陷于恐慌之中;一则“纸馅包子”的虚假新闻,更是 在社会上掀起了巨大波澜。一条假新闻,对媒体人而言,也许只需敲几下键盘,却会在一瞬间造成无法估 量、无法弥补的恶果。应该吸取教训,新闻媒体如果忘记自己的社会责任,将舆论导向置之脑后,罔顾 新闻报道的社会影响和综合效应,那就难免出现类似这样的造假事件。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许 多社会问题具有特殊性。大众传播媒介作为影响社会大众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这一历史阶段应发挥特有的 社会作用,肩负起重要的社会责任,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目录: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媒体在宣传上的不良导向,使得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受到影响 1 二、大众传媒的巨大社会影响力,决定其负有多方面的社会责任 3 三、大众传媒担当社会责任的角色期待 5 正文: 一、市场经济条件下部分媒体在宣传上的不良导向,使得大众传媒的公信力受到影响 一些媒体在竞争中出现不良倾向,特别是一些都市类报纸负面报道过多过滥,格调低级 庸俗,各种凶杀暴力、色情等案例成为报纸新闻的重要内容,导致报纸格调不高,在读 者中和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使得有些传媒的公信力大打折扣。这类新闻的错误倾向主要

新媒体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以“红星新闻”的部分报道为例

视听2019.06| 2017年1月,由成都商报主导的“红星新闻”上线。在优 质、深度、有内涵的内容资源逐渐稀缺的后纸媒时代,“ 红星新闻”紧抓这一市场需求,深耕内容领域。在深度报道深陷危 机的今天,“红星新闻”冲在调查一线, 多次拿下独家重磅信息,其背后是定位与机制的成功,也是对新闻叙事原则、 规律、方法和技巧的充分理解、 合理运用与大胆创新。一、“红星新闻”深度报道的叙事分析 (一)作为“全知者”的叙事者 “红星新闻”在深度报道中多采用 “全知视角”,与其远离主观、呈现客观的一般原则有关, 实际上也是受众需求反作用下的结果。重感情、轻逻辑,重结果、 轻线索的报道呈现方式经不起推敲,更难言深度。在“红星新闻” 发布的《滴滴顺风车的1183个日夜:异性社交的野心与原罪》 一文中,作者通过“上帝视角”,以新闻事实为导向,回溯滴滴顺风车从 “野心”到“歪路”,从“原罪”到“罪恶”的全过程,视野遍及滴滴公司高管、 媒体人、政法机关、其他国家企业等,全方位扫描各界反应, 将滴滴顺风车引入社交功能这一“原罪” 解释得明白通透。(二)大量以倒叙为主的叙事时间 新媒体的发展催生了“碎片化” 阅读,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获取表层信息,疲于发掘、接收和理解深度信息, “红星新闻”以倒叙为主的叙事时间, 正是为了应对这一倾向。2018年5月28日,“红星新闻” 发表的《19年前破碎的“铁饭碗”让人大女生伍继红失去梦想, 今天仍想“进事业单位”》中,以事件发展的当前进展作为开头, 随后从主人公高考开始说起,详细讲述了她如何在毕业后处处碰壁, 如何遇到现在的丈夫,又如何被外界得知的过程, 让读者脑中的疑问在阅读过程中也一个个被破解。倒叙在写作时的使用,让“红星新闻”的深度报道能够游刃有余地塑造人物形象, 破解时间线索,使得故事本身更具立体感和吸引力。 (三)多层面透视为主的叙事结构 深度报道要求作者将新闻事实置于不同层面上, 步步深入,以此挖掘事件主题,并满足受众的观感需求与情感 需求。将新闻事实置于不同层面上, 对于维持报道的平衡与客观也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广州动物园关停24年马戏引发讨论: 到底该不该驯化动物做表演?》一文中,作者围绕 “驯化动物做表演是否可取”这一中心,将问题置于马戏团团长、 马戏表演艺人、动物园协会副秘书长、动物园办公室主任、 高级畜牧师等不同群体的多元思考之下,从人与动物相处的经验、 理念、现实问题等不同方面向读者提供信息,引导读者思辨。 (四)故事性为主的叙事策略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倒逼大众传媒开始思索如何扩大 传播效果,如何让事件报道在兼具深度、 高度、广度的同时,又具有趣味性,引人入胜。在这样的背景下, 包含了显著的独特性、戏剧性、冲突性的故事化叙事方法开始出现在深度报道领域。 通过分析“红星新闻”的相关作品, 笔者发现,以故事性为主的叙事方法是“红星新闻” 深度报道作品的主要叙事策略。在《为黄河环保让路漂了几辈子的水上吉普赛人上岸了》一文中,作者通过讲述黄河渔民部落的人救人抢 险、打渔支援前线、渔家乐生意衰败等几个故事, 运用大量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 勾勒出勤劳淳朴的黄河渔民形象,并与下文中渔民生活遭遇挑战, 前路一片迷茫形成鲜明对比,冲突强烈, 令人感慨。二、叙事学视角下深度报道的困境探析 (一)叙事视角的单一化 叙事的成功与失败,取决于能否灵活掌握叙事视角,并在此视角下合理安排故事元素,推动情节发展。“全知者”这样一种叙事角色,能够自由行走在时空之中,甚至能够预知事件结果,揣测人物心理活动。但是,过度揣测将使新闻与文学混为一谈,并掺杂着作者过多的主观情感,经不起推敲。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过度揣测,可能会造成新闻报道失实,甚至引起读者对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质疑。与此同时,叙事角色的选取和转换,还要契合叙事的整体氛围,避免破坏故事的连贯性。(二)对细节描写的过度追求 不可否认,细节描写在深度报道中的合理运用, 有助于刻画人物性格,丰满人物形象, 增强故事的画面感,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但是过于强调, 甚至刻意制造细节描写,会造成情节拖沓, 反而为文章减分。对细节的过度追求与布局,还容易造成深度报道的文学化 倾向,例如刻意丢失细节,留置空白, 造成读者难以通过上下文建构的语境获取信息,捕捉意义。 深度报道的文学化倾向,容易造成文章真实意义的缺失,而过分雕琢于语言用词、 形式美观,则使深度报道丧失了作为新闻报道最为重要的价值。 (三)叙事框架中的情怀缺失 普利策获奖的深度报道作品主题, 以“关注弱小”等话题为主,这一框架是西方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是反映西新媒体深度报道的叙事学分析 ———以“红星新闻” 的部分报道为例阴商爱笛 摘要:“红星新闻”自上线以来,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要依托,以“深度调查+时政评论”为主要模式,话题聚焦于高考、 养老、环保等社会热点问题,生产了一批兼具深度与话题度的新媒体深度报道作品。文章将以“红星新闻” 部分深度报道为切入点,通过对作品叙事者、叙事时间、叙事结构、叙事策略等方面的分析,探索新媒体时代深度报道在叙事学上所呈现出的新要素、新特征、新变化, 提出当前新媒体深度报道存在的相关问题及未来发展路径。关键词:新媒体;深度报道;叙事者;叙事 策略新媒体聚焦 157

新闻稿件写作方法分析

新闻稿件的写作 新闻宣传的主要任务,就是宣传好本地本部门工作的各项成果,以此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树立起一个地方、单位、部门的外在形象。也以此来促进工作的开展。对于我们全县而言,通过新闻宣传,可以让大家了解前郭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了解我们蓬勃的发展态势,明确我们的发展战略、思路以及政策措施,这样,会有更多的人知道前郭方方面面的实际情况,愿意到前郭投资兴业。(谈一下自己在新闻科工作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感受) 我们第一次写新闻稿都感觉无从下手,不知从何写起,抓不到新闻线索,没有多少东西可写。这就需要占有和掌握一定的新闻素材,那么新闻素材在哪里呢?其实报道点子就在上级部门、本单位的简报、文件、工作安排、阶段性成果、工作总结中。(举例)即使你生活在不太大的天地里,也可以抓到不少好点子,收集到好线索,写出好新闻。(引出主题) 新闻稿件写作 1、积累新闻素材,选好新闻题材,找准新闻角度,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前提。 要写好一篇新闻稿,可以注重这样几个角度: 第一、思想角度,有启发性的思想常常能够吸引不少人的注意力,加强思想上的力度是最重要的新角度。(如一个党委开展的某项学习活动,单从范围来说,算不上大的新闻,

但如果从加强思想政治学习的角度来看,却又有报道的价值。)(再举一例,树新风正气,促和谐发展主题教育活动)第二、特色角度,有些节日的庆祝活动每年都大同小异,但我们如果找准了该年活动的特色内容进行报道,就能写出有价值的新闻。(举例:梨花节、贡果节、西瓜节、查干花)第三、读者角度,要注意研究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竟紧密相连、普遍关心的问题,选择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增强新闻的吸引力。(举例:部门在新农村建设中针对农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单位指定的相应政策)第四、时间和空间角度。有些新闻事实,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空间其重要的程度也会发生一定的变化。有的事实发生在去年算不了新闻,但发生在今年却要算新闻了;有的事件和话题,在一定时期内迫切需要解决,对实际工作能起推动作用;有的问题在一定时期内成为关注的焦点。(举例:三到户助推新农村建设) 2、掌握新闻写作的一般技巧,提炼新闻主题,是写好一篇新闻稿的关键要写好一篇新闻稿件,就必须掌握各种新闻体裁写作的一般技巧。 第一、基本掌握标题的制作技巧。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篇新闻稿若有一条新颖别致的标题,就能象磁石那样牢牢地吸引编辑和读者的注意力。 新闻标题的形式,一般是眉题(也称引题)+主题或主题+副题。当然也有三者俱备的,但现在用得不多。比如:(眉题)引资金,上项目,扩增量,活存量(主题)前郭再造工

新闻及媒体危机应对方法

新闻及媒体危机应对方法 一、认真梳理风险点,抓好风险源管理,按国家及集团相关要求做好整改 (一)建议密切关注国家政治导向及新闻媒体舆论导向,保持政治敏感性; (二)重点关注本单位员工违反中央八项规定、六条禁令、四风建设方面的行为,加强规范管理、施工安全和市场营销领域风险源管控;(三)加强内部矛盾协调和疏导。 二、做好辅助管理 (一)加强办公场所、工地安保和出入管理,防止陌生人员进入;(二)工地等场所可安排来访接待人员,面对陌生来访者要礼貌尊重,让其出示证件,问清来访事由后汇报相关负责人; (三)对于陌生人员提出的与企业有关的一切问题要委婉拒绝;(四)加强单位内部资料管理,防止资料泄密成为媒体炒作的素材;(五)加强舆情监控,及时发现问题并作出处理。备注:暗访者的一般特征——比普通人问得更仔细、问法更巧妙,问题较多;关注企业执行“八项规定”、“六项禁令”、“四风整治”方面的信息,对企业领导或业务比较关注;可能带有明显的北方口音;可能会用手机拍照;通常会携带录音、录像等隐蔽性器材,注意观察其随身携带的物品。 三、关于接受采访的指引 (一)加强敏感性,密切留意,切忌与采访人员发生冲突,树立敬畏纪检和舆论的观念,本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危机意识,依法、认真、规范、文明地开展工作; (二)尊重纪检人员的监督权和记者的采访权,切忌粗暴拒绝而激发矛盾,引发负面效应; (三)接待采访人员要文明礼貌,首先查验对方职业证件,沉着冷静对待,积极巧妙处理对方提问,做到既配合对方工作又维护企业利益,做到严守单位机密;

(四)各单位工作人员如发现采访人员应做好跟进,并马上告知单位领导,同时迅速与上级单位办公室取得联系,由办公室人员负责与采访人员沟通; (五)如果媒体出现负面报道,损害集团公司及各单位的形象,应按照“汇源通公司新闻媒体事件应急预案(试行)”的办法处理;(六)对于假冒记者或者违反国家保密工作规定的采访人员,从事暗访、秘拍、秘录活动的,要坚决予以制止;各单位的整个操作过程要文明规范,不可采取极端手段。 四、关于应答采访提问的措施 (一)未经单位领导授权,所有工作人员不得接受采访。如遇采访,要认真对待,统一口径,慎重回答,不得随意推诿,敷衍了事,要善于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利用媒体采访机会,宣传企业正面信息。同时在第一时间请示单位领导,听从领导安排。 (二)被问及敏感问题时,要严守口径,不要发挥。被问及非单位/部门业务范围内的问题时,应礼貌委婉地予以回绝并立即通知相关部门。 (三)被问及刁钻、敌意或有圈套的问题时,要保持冷静,不要被干扰,要懂得适当回避与拖延,以换取主动时间。如对方是电话采访,请对方留下联系方式,核实信息后再予以回复。 (四)如果对方是当面采访,可以工作忙为由,寻机向领导汇报,统一口径后再回答。 (五)面对假设性问题,坚决不能简单地回答“是”或者“不是”,以免落入话语圈套,建议不要正面回答,可以说“对不起,对于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不能准确回答。” (六)对于自己不知道或不太清楚的问题最好不要回答,可以采用这些口径:“对不起,对这个问题,请容许我深入了解详情后再回复您。”或者“对不起,对这个问题,请容许我请专业人士稍后回答您。”同时立即知会相关人员,以便保持一致口径。 (七)对于没有提到或不了解的情况,不要主动提及。不要让采访人员牵制思维,如发现对方有误导言论或对公司不利、不正确的消息时,要立即礼貌并客观地予以纠正。

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媒体和媒体人的社会责任 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提供优质的产品和服务,实现股东利益最大化。 媒体最大的社会责任是什么?挖掘并传播事实真相,促进社会进步。 以前段时间备受关注的江苏丹阳爆炸西瓜为例,这是我们一个新记者艾萍的一个“成人礼”。由于她的行动力,食品安全问题引起了全国舆论甚至全世界主要媒体的关注,而且上海市政府还采取了行动,提高了对膨大剂等植物生长调节剂使用问题的监管。 但没想到的是,艾萍小姐很快就因为所谓的“西瓜滞销”而陷入了对瓜农们的同情和内疚,并在压力下开始了另外一种反思: “如果我站在瓜农的角度换位思考,我该做些什么? 如果我站在百姓的角度换位思考,我该做些什么? 如果我站在专家的角度换位思考,我该做些什么? 如果我站在政府的角度换位思考,我又该做些什么?” 这样的反思字里行间纠结着一个时刻为他人着想的善良女孩的美好的心灵,但是我感觉,这样的反思,来得快了一点,或者说,反思的顺序有一点颠倒了。作为一个记者,应该是在想尽一切办法探寻到真相,并把事实传播出去,也就是说完全尽到了一个记者的本分之后,再来考虑其他群体的感受。尽最大努力获取并传播真相,提高事件透明度,促进社会进步,这才是一个媒体真正的社会责任。 当然,每个社会主体都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一分子,都有其不可推卸和不可替代的责任,无论他是政府、企业、社团、媒体,还是专家、雇员、农民,都要以自己的方式履行各自的社会责任。用一句典型的中国模式的辞令,叫做“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 即使是“可怜的”瓜农也有他的社会责任:种出又大又甜的好瓜,让买瓜的人吃得放心吃得高兴,得一个好价钱,让妻儿老小吃饱喝足开开心心。但使用过多的膨大剂,而且显然已使用多年,以此方式赚钱,让掏钱买瓜的人发现了,不放心了,不买了,这就要负责任,就要“还”。早还比晚还好,还得晚了,恶性循环下去,毒性更大药力更猛,直到出现更有效更好用更致命的生长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轨制——再论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性 作者:李良荣 【内容摘要】本文就中国新闻媒体兼具的“上层建筑”与“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问题,进行了从理论到实际、从历史到现实的多重视角的观察与辨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一、误读双重性,困扰传媒业;二、党的喉舌:重回一报两台;三、双轨制:中国媒体的现实选择;四、分层发展,分级管理。 【关键词】新闻媒体;双重属性;双轨制;分层管理 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突破禁区,对新闻媒体属性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媒体产业的腾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同 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对新闻媒体属性的认识再次陷入盲区,新闻媒体的发展开始“失速”。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检讨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1995年初,我在《试论当前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 ①一文中,正式提出了中国传媒具有上层建筑和信息产业双重属性的概念。当然,这一概念的提出只不过是对已经走向市场的中国传媒业实践的一种追认。中国新闻媒体双重属性的确立为新闻媒体走向市场提供了理论支撑,并由此引发媒体经济的起飞。从1991年到2000年的10年间,中国传媒广告经营额从35亿增长到712亿,年平均增长率达35%,远高于同期GDP年均8%的增速。传媒业不但成为中国国民经济的一个支柱产业,而且,无论从产值看,还是从社会影响力看,传媒业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的龙头老大。 突破禁区,对新闻媒体属性的重新认识导致了媒体产业的腾飞,这已是不争的事实。但同样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由于对新闻媒体属性的认识再次陷入盲区,新闻媒体的发展开始“失速”。为此,我们不得不再次检讨中国新闻媒体的双重属性。 一、误读双重性困扰传媒业 “事业性质,企业化运作”是传媒业双重属性的具体运作模式。虽然这一模式造就了中国传媒业的10年繁荣,目前它却深深地困扰着中国的传媒业。 经过20余年的新闻改革,中国传媒业以不同的办刊(台)方针、不同的功能定位、不同的受众定位呈现出多样化的格局。但多样化的媒体正遭遇着单一管理模式、单一经营模式的捆绑。 作为事业单位,中国的传媒业无一例外都必须以党性原则统帅一切,无条件接受党政机关的直接领导,无条件地完成上级领导所确定的宣传任务,这使中国的传媒业成为“准行政部门”。 传媒的所有权归属于党政机关,上级领导部门可以任意处置任何一家媒体,就像在媒体集团化过程中所显示的,要并要拆,要办要关,全由领导决定。 传媒主要的人权、财权、事权归属于党政机关,包括重要的人事任免、重要的投资决策、重要的改版、最后审批权都在党政机关,甚至连报刊的发行定价、报刊的版面增减都得经党政领导批准。 传媒的报道方针、重要报道内容都由党政机关审批决定才能实施。一些重大的新闻,比如当地党政领导人的活动,几乎所有媒体都无一例外要求报道。 然而,传媒业作为事业单位,却得不到政府财政拨款,少数媒体有一点财政支持,也是象征性的,媒体必须自己去打拼市场,自己养活自己,自己发展自己。 作为企业,中国传媒必须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营业税、所得税一项都不少)。为此,全国近万家媒体(约2000家报纸,约2000家电台,约3000家电视台,约3000家生活时尚、新闻财经类杂志)都齐步走向市场,以广告收入作为主要收入来源。其中电台、电视台95%以上收入来自广告,报刊除发行收入外,98%收入来自广告。广告市场僧多粥少,竞争之激烈近乎残酷。 但是,传媒业却享受不到企业的任何权利,不能自主经营、自主决策;它们的发展除了自我积累、银行借贷之外,不允许有业外资本注入。中国的传媒是产业却不允许产业化,是独立法人却不能独立行事,实行企业化管理却不能企业化。

社会责任与媒体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与媒体社会责任 1.论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 社会责任是指个人或团体在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应当对所有利益相关者承担相应的责任,以求不仅在经济方面,更在社会、环境等领域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社会责任是传媒作为社会公共媒介必须承担的义务。因为媒体传播直接 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和社会进步,对受众的思想和行动会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作用。因此,每一个传播工作者都应当以高度负责的精神做好自己的工作。也就是说,必须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积极的作用。 20世纪40年代,美国学者率先提出了大众传媒的社会责任理论。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媒要履行社会责任,要对社会与公众负行这一责任的时候,其他社会机构可以加以干预,必要时,政府也可以借助法规等手段对其进行干预。社会责任理论是对西方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修正。它不再把新闻自由看作是一种与生俱来的、人人都可享有的,并且不受剥夺的、绝对的自由。 2.网络媒体的社会责任及政策建议 社会责任是社会责任标准指南中最主要的术语,也是其主要内容的核心概念。社会责任是指,“组织通过透明的和合乎道德的行为,为其决策和活动对社会和环境的影响而承担的责任”。标准中社会责任的提出在加强网络媒体承担社会责任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3.美国在二十世纪20年代就已经出现了媒体社会责任的研究,这也是关于媒体社会责任最早的研究。1923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在制订的《报业法规》中提出报纸的责任问题。第二年,美国报纸主编协会主席C.约斯特在《新闻学原理一书中指出报业要对社会“负责”。二战后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R. M.哈钦斯在《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关于大众传播系统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报告》中的社会责任是指媒介机构在现存法律和制度的范围内,对新闻报道时客观按、《自由与负责的新闻界——关于大众传播系统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报告》的出版,宣告了社会责任论的诞生。 在我国,很多专家和学者对媒体社会责任的概念进行了研究归纳起来,媒体社会责任是指新闻媒体及其从业人员在进行新闻传播活动过程中,围绕社会发展目标,为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繁荣和引领人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4.浅谈网络媒体的商业化与社会责任 网络媒体社会责任是指网络媒体和网络新闻从业人员进行网络新闻传播活动和经营活动时,对国家安全、社会发展及公民身心健康承担的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 5新媒体社会责任研究的回顾与断想 对新媒体社会责任概念的界定,一方面需要从时间的向度对传统媒体社会责任进行历史梳理,另一方面需要在现时的媒介生态空间框架下对这一概念的适用性进行审视。我国现有关于新媒体社会责任的界定大体存在三个维度。一是源自官方的权威解释,如2003 年,时任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副主任的蔡名照认为网络媒体应该“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批驳歪理邪说,使互联网站真正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重要阵地”。二是从公共利益维度进行界定,认为“网络媒体在谋求自身经济发展的同时,既要承担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责任,又要承担提供正确舆论监督的责任,同时也要承担推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责任”。三是从媒体的职能进行界定,认为新媒体也“应当在舆论导向、新闻真实、社会问题、民意表达、网络文化、内容健康、知识产权和公益慈善等诸多方面,承担履行法律法规之外的更宽泛的社会责任”。以上三个维度虽然对新媒体社会责任界定角度不同,但关注的内容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研究

新媒体环境下的危机公关策略研究 The Strategy Research on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Based on New Media 论文作者:唐东 专业班级:网络营销121 作者学号:2012211360 完成时间:2014年6月9日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出现了博客,微博,论坛、微信等一系列新媒体,相对于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等媒体具有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性。在新媒体下,企业的公关先得更加重要。本文将在新媒体的大环境下从危机公关的定义开始,然后阐述危机公关的特点、,最后到如何具体的实施相应的策略来说明问题。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and Internet technology, the blog, micro-blog, a series of New Media Forum, Micro message, compared with traditional television, newspapers, magazines and other media with interactivity and immediacy, and sharing technology, multimedia and hypertext individual and community characteristics. Under the new media, public relations companies to more important. 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definition of public relations crisis under the new media environment, and then expounds the characteristics,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and finally how to implement the corresponding strategy to illustrate the problem. 关键词:新媒体危机公关策略 Keywords: New Media Crisis Public Relations Strategies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策划问题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9d18739767.html, 浅谈新媒体时代的深度报道策划问题 作者:王婷 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深度报道在公民新闻日益兴起的新闻传播环境下的重要性,讨论了深度报道需要精心策划和如何策划问题,以及深度报道在面对媒介融合过程中产生的融合新闻时应该做出的变化。 【关键词】媒介组织;策划;深度报道 一、深度报道在新媒体时代的重要性 一直以来新闻的采集、撰写、编辑和发布都由专业的机构和受训过的新闻工作者完成,传统媒体长期扮演着“把关人”角色。在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新媒体出现之后,普通公民获得了技术上的支持,加之公共参与意识的增强,“受众”这一带有被动接受而缺少主观能动作用含义的名称似乎不再适用于新媒体时代下的新闻信息接收者,他们已经完成了从消极被动到积极主动的角色转换,被赋予了前所未有的角色:公民记者。而“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公民新闻”是未经专业训练的人运用大众传播工具和个人通信工具传播出的新近发生的、重要的信息。从博客、播客、公民新闻网,以及微博等网络平台提供的新闻信息来看,“受众”能够成为新闻的原创者,并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这种角色的改变使传播由单向转变为双向甚至多向,媒介受众资源可以转换成信息资源,传统媒体提供的新闻真实性得以查验,或给出新闻的补充报道,以还原事件的面貌或真相。此外,还能弥补重大突发事件现场传统媒体滞后的缺陷,传统媒体面临着挑战和创新的压力以适应生存。 二、媒介组织应对之法:深度报道 1、深度报道的概念 甘惜分主编的《新闻学:大辞典》将深度报道解释为:“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形式。”上世纪40年代美国“哈钦斯报告”中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为:“所谓深度报道就是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中西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深度报道的定义,都突出了深度报道的不同于其他新闻形式,而具有的历史性和前瞻性。因此“以今天的事态核对昨天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最能体现出深度报道的特点。深度报道需要对报道对象进行背景调查、现状分析、解释和预测,而这一过程使得专业媒体的优势能够凸显,因此深度报道是专业媒体组织应该练就的“独门绝技”。 2、媒体的优势所在

如何写深度报道

如何写深度报道 何为深度报道呢?美国哥伦比亚新闻研究生院在教程中谈到新闻报道的层次时,曾提出“三层报道”概念:第一层报道是事实性的直截了当的报道;第二层报道是发掘表象背后实质的调查性报道;第三层报道则是在事实性和调查性的基础上所作的解释性和分析性的报道,深度报道指的就是第三层报道;《新闻学大词典》给深度报道的定义是:运用解释、分析、预测等方法,从历史渊源,因果关系,矛盾演变,影响作用,发展趋势等方面报道新闻的方式。一篇优秀的深度报道通常包括如下12项具体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此外关于深度报道的定义还有很多,不论各家、各派的对其的定义有何不同,但深度报道都具有以下特点:一深刻性,从表层拓展向深层,从事件拓展向认知,从事件本身拓展向事件之间的联系,事件与人的联系。二过程性,对新闻事件过程中的曲折性、复杂性要有所反映,上承以往报道的事实或观点,下继新闻事实的最新发展趋势。三解释性和分析性,权威人士提供经典分析,启发受众智慧,带动受众思考。四整合性,对新闻观念的整合、对新闻文体的整合、对媒介的整合、对新闻角色定位的整合(整合新闻的策划、采访、写作、编辑力量)。 当前,深度报道以其追求报道的深度、广度和逻辑性的特点,在各类新闻媒体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中国新闻周刊》、《中国青年报》、《南方周末》等媒体甚至将深度报道作为了自己的主打作品和办刊的立足之路。深度报道的特征十分鲜明。从报道所关注的重心上看,客观报道所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点”的本身,是一种“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平面式、孤立式报道;而深度报道则关注的是某个新闻事件的“点”的延伸与联系,是一种讲求展示新闻事实的宏观背景与结构的报道。因此,深度报道是一种突破了“一人一地一事一报”的报道模式,它要求对新闻事实进行跨越时空、由表及里、从内到外的综合反映。 深度报道以多角度、多层次、多侧面探索事物发展的原因。它不仅满足一种信息的传播,还分析事物的发展原因,突破了动态新闻的肤浅和表面化特点,极大丰富了新闻的内涵。在日趋激烈的新闻竞争中,做好深度报道成为媒体发挥优势,扩大社会影响,提升竞争力的一种重要手段。因此,做好深度报道是现代新闻记者应竭尽全力追求的目标。 怎样才能写好深度报道,首要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做好采访。采访是任何一篇新闻报道的关键,优秀的写作必然建立在成功的采访基础上面。如果你觉得你的报道写得不好看,那多半是因为你的采访不够。深度报道的题材,多是事实比较复杂,问题成因多的新闻事件,因此,记者必须通过细致入微的采访,进行大量的新闻调查,从而把握新闻事实。采访之前要确定写作的框架,甚至设置细节,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采访。采访中不但要善于动口动笔,更需善于动腿动脑,要对新闻事件进行理性的分析,多侧面的现场展示,引发受众连绵的反思和情感的追随,把受众从具体事件引向广阔的社会空间。同时,要注意在深度报道的采访实践中,注意选取那些突发性重要事件,带倾向性的重要问题以及社会上大多数人所关心的、直接关系到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深度报道的题材。 其次,要有一个比较有吸引力的开头和鲜活的细节。深度报道篇幅都比较长,与消息写作中简短有力的直接式导语相比,深度报道的开头更需要能吸引读者的眼球,刺激起读者的好奇心,否则,如果开头乏味平淡,读者在看了开头之后,也就没兴趣继续读下去。深度报道要引起读者的关注,干巴巴类似公文报告的风格肯定行不通,也必须通过鲜活的细节描写来引起读者能读下去。用好细节需把握如下几点:把主要的有代表性的细节凸显出来,要铺陈,要用透;要选取有画面感的细节,但同时要体现节奏感,跌荡起伏;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可爱,多少要适当;要突出某部分细节,必须虚幻其他细节。细节描写,切记要还原事实真相,再现当时情景。对于读者而言,事实本身是最重要的,事实的原貌是最重要的。记者的主观感

新闻媒体与社会责任

新闻媒体与社会责任 ——分析当今媒体在新闻报道中应如何践行社会责任论 在当下,无论是电台,电视台,报纸,还是网络,都把收听率、收视率、发行量、点击率放在第一位,谁吸引眼球多,谁的效益就越好。为了吸引受众的眼球,很多媒体哗众取宠,忽视了自己的社会责任,所以当今新闻界充满了光怪陆离,似假乱真、虚伪、谎言、侵犯隐私权、歪曲事实、偏见等的乱相。但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是媒体的生存之道,也是媒体长远发展之道,所以媒体就不能唯“眼球论”,应该承担起媒体的社会责任,那么,当今媒体应当如何在新闻报道中实践社会责任论呢?下面就以中国媒体在四川地震中的报道为例来分析当今媒体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去践行社会责任论。 首先,新闻报道要真实、全面、理智,并且要完全接近每日的现实信息。真实是新闻报道的生命,一旦新闻失实,那么新闻的价值也就不复存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新闻必须真实、全面,但是这个看似简单的要求,却切中了当今许多媒体的一大弊病,使得公众对这些媒体的信任度急速下减。新闻报道还必须理智,减少那种耸人听闻的煽情新闻,那些诲淫诲盗的细节描写。另外,新闻要作出合乎真实的解释,即把每一项重大事件放在特定的社会背景、各种事物的联系中去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社会影响、后果。在这一点上,中国社会媒体在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报道中就做得比较好,遵从科学理性,真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事实:在四川地震中,地震的地点、震级、伤亡人数、各地区受地震影响的具体情况等具体信息都是根据权威部门发布而报道,数据精确到个位数;地震的新闻主要以新华社的新闻为主,新华社总是在第一时间将真实客观的消息报道出来;在新闻报道中,媒体从关注灾区人民到关注灾区军人、医生、志愿者、各国救援队伍、全国关注灾区的人民等,从各个角度全面地对灾难进行刻画,营造全民抗灾的氛围。 其次,媒体要反映出社会各个集团的典型画面来践行社会责任论。社会责任论者认为,公众越来越依赖媒体所提供的情况作出好或坏的判断,这就要求媒体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教师·理论研究2008年第3期 论危机事件中新闻媒体的社会功能 作者贺英 摘要: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50年一遇的雨雪冰冻灾害,在这起抗冰保卫战中,新闻媒体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本文阐述了新闻媒体在类似危机事件中的功能和作用,并在此基础上对媒体应如何缓解社会危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危机;生命周期;安全阀;安全系数;危机缓解 一、危机的定义和危机的主要类型 危机的概念众说纷纭,简要概括,可以定义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并在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极高的情况下必须对其做出关键性决策的事件。”一般情形下,危机不仅导致社会物质的损失,更使人们的精神价值体系遭受冲击,并引起社会秩序偏离正常轨道,直接影响到国家的公共安全与社会稳定。它和事物的常态相比,具有更多的偶然性、破坏性和继发性等特征,经常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的社会危机。 根据斯蒂文·芬克对危机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危机存在若干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潜伏期,即有 迹象表明潜在有可能发生危机,显然这是量变的阶段。第二个阶段是发生期,关键性的危机事件突然爆发,而且迅速演变。第三个阶段是蔓延期,危机的影响在存在的同时逐步扩大。第四个阶段是衰退期,危机的影响渐渐消退,但仍需保持警惕,以免危机重复。这四个阶段就是在大众传媒的作用下交替演绎,展示着危机生命周期的轮回。 危机事件有很多种产生和爆发机制,但是如果我们仅从事件产生的原因出发,可以简单地将其分为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和自然社会型危机事件。 1. 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 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主要是由自然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危机事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天灾”。自然主导型事件,往往没有直接的人为责任,如地震、海啸、干旱、水涝、地质灾害等。自然主导型突发事件,人类自古以来就难以避免,今后仍然无法消除。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活动加大了事物的关联性,从而放大了自然主导型危机事件的破坏力。 2. 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 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是在社会发展中由于人为的原因,造成事物发展失序,从而发生的危机事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人祸”。如果再从细致的原因考察,我们可以把社会主导型危机事件分为社会生产型、社会交往型和恶意破坏型三种。社会生产型是因为社会生产程序出现问题而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安全事故、交通事故、食物中毒、瓦斯爆炸、毒气泄露等就属于社会生产型。如2005年11月13日,吉林市石化公司的双苯厂胺苯车间发生爆炸,成百吨苯流入松花江,引起下游沿岸的哈尔滨、佳木斯, 以及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等城市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社会交往型危机事件是因为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失序而产生的危机事件,其中以群体对抗性事件为主。而恶意破坏型则是指一些社会成员,因为种种社会原因,而采取的报复社会的行为。如刑事案件、绑架劫持、恐怖袭击等。 3. 自然社会型危机事件 自然社会型危机事件,原本属于自然型危机事件,在事件发生后,因为人们忽视了事件的发展,或在处理过程中措施不当,结果导致突发性事件进一步发展,从而使突发事件具有了很多的社会属性。如始发于2002年11月的非典,因为少数人处理不当,结果在2003年春天波及到了24个省、266个县市, 造成了恶劣的社会影响,从而使一起公共卫生事件演变成了全国性的公共安全事件。 危机事件对社会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往往深不可测,难以估量。9·11事件给美国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是500亿美元。而据纽约《每日新闻》的一项民意调查显示,9·11事件发生一年后,仍然有五分之

新媒体与自媒体

??????? 一、新媒体的概论及分类 ???????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 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 较之于传统媒体,新媒体自己有它自己的特点。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就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 统媒体(电视,广播,报纸,通信)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和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边界,消解信息 发送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等等。新媒体可以与受众真正的建立关系,同时他还具有交互性和跨时空的特点, 同时,新媒体给媒体行业带来了许多新的理念和模式,节目的专业化越来越强,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等。新 媒体传播有四个特点:每个人都可以进行大众传播,信息与意义无关,受众的主动性大大加强,大众传播的小 众化。 ??????? 有研究者表明:新媒体近乎于零费用的信息发布,对受众多为免费,这对传统媒体的新闻制作造成挑战,例如伦敦爆炸案为个案提出了新媒体的多媒体整合态势。市民用手机拍摄照片,在朋友的博客上以近乎于 图片直播的方式报道了这场灾难的现场。这些照片很快流入了各大电视网的新闻头条。在这次报道中,手机, 博客,互联网以及播客密切配合,将第一时间,第一现场权利牢牢抓在手中,新的媒体形式和媒体工具的结合,显示出了巨大的威力。 ??????? 首先新媒体具有隐蔽性,新媒体的形式隐藏于日常环境的各种空间,物体中,它最低限度的减少了与 受众的抵触性,让广告同娱乐结合的更为紧密。 ??????? 其次是它的分众性,可以更有效的针对产品的消费群,加上一些新媒体属于主流媒体,信息传播率高,所以它能够很好的找到每个人的单独时间,通过这些零碎的时间,得到传统广告难以获取的好环境。 ??????? 最后是它的高科性,使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个性,与广泛的应用性,适合于不同场所,产生更好的 视觉效果。具有生动性和真实感。 ??????? 二、新媒体环境影响下的广告受众变革 ??????? 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受众在广告传播中的地位有了前所未有的提升。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立于 不败之地,就必须研究新媒体时代的广告受众,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营销传播策略。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对广 告受众的影响,体现在如下方面: ??????? (一)广告受众行广为的转变 ??????? 随着新媒体技术作为支撑,尤其是诸如百度、谷歌之类的搜索引擎发展,使得受众对广告信息的索取 也更加便捷,更加具有针对性和计划性。他们可以自由地利用RSS技术进行个性化的信息定制,利用搜索关键 词进行信息的精确筛选。豆瓣网、youtube之类的web2.0网站,一些商品的论坛、官网、QQ群也将会成为他 们获取商品信息的渠道。总之,他们对于广告信息的认知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 像以往亿万人民同看一张报纸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受众根据各自的利益与兴趣选择了不 同的媒介, 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关系。受众的兴趣多元化表现除了与自己利益切身相关之外,

浅析危机事件中危机报道的发展和进步

浅析中国媒体危机报道 自人类诞生以来我们就一直生活在危机之中,不论是远古时代的自然危机还是如今的金融危机、环境危机等等都表明:人类生活在危机之中。 在谈到危机报道之前,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危机的定义。胡百精在《危机传播管理》一书中,规定其定义为:危机是由组织外部环境变化或内部管理不善造成的可能破坏正常秩序、规范和目标,要求组织在短时间内作出决策,调动各种资源,加强沟通管理的一种威胁性形势或状态。也就是说危机不是一种事件,而是一种状态,危机的本质是组织内部与外部的构成要素、动作规则和发展秩序由常态异化、裂变为威胁体系的过程。危机带来的不只是一个威胁性事件,而是一种涉及内外部多重利害关系的复杂困境。 虽然危机存在以久,但危机报道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它是在人类有了媒介这一信息载体以后才逐渐形成发展并走向成熟的。所以我们有必要探讨危机报道的发展和进步,从而得到经验,指导我们今后的报道工作。在此,我从中国在近年来危机事件中的报道为例,浅谈中国危机报道的发展和进步。 2001年7月17日凌晨3点30分,素有“有色金属之乡”、“中国的锡都”、“矿物学家的天堂”的美誉的广西省南丹县龙泉矿冶总厂拉甲坡、龙山等矿井发生了一起透水事故,事故发生后,拉甲坡矿长和龙泉矿冶总厂总经理联合县委书记、副书记以及县长等里应外合封锁消息,尽管如此,一些记者仍得到消息。人民日报和人民网记者前去采访,更是经历了多次坎坷,尽管曾有暴力相逼、生命威胁等,但记者们仍坚持采访下去,最终将事实公诸于众,也让死者及其家属得到安慰,同时,相关违法人员也得到应有的惩罚。 在这次危机事件中,最早获知信息的不是权力机关而是新闻媒体。网上传播的简单报道:据传南丹拉甲坡矿和龙山矿发生重大透水事故,有重大矿工死难。在这一信息的前两天,南宁多家新闻单位就接到了同一内容的电话举报。很快,富有责任感、正义感而又具有职业敏感的新闻记者(包括中央驻桂和南宁一些地方传媒的记者)以最快的速度赶赴远在南宁480公里外的南丹展开实地查证。在证实信息以后,同时以“内参”的形式送党中央国务院,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发出指令,要求彻查此事,最终真相大白。这次危机事件最早体现了新闻媒体危机报道的作用。 然而,“成也萧何败萧何”,在2003年“非典”事件中,媒介的失语和沉默不仅让受众对媒体失去信心,造成谣言的扩散和恐慌,也在中国内地如江西也开始出现了抢购醋和板蓝根的情况。在这个事件中,媒体的报道可以分为一下四个阶段: 1、“迟到”(02年11月16日—03年2月10日)关于SRAS的疫情开始在互联网流传,由于当时不了解病情,相关的评论比较混乱,此时并没有正规媒体报道有关事件; 2、“代言”(03年2月11日—2月20日)这时的媒体报道充当了政府的代言人,只是重复报道政府的相关事实和数据; 3、“失语”(2月21日—4月7日)中国政府在2003年2月之前并没有每日向世界卫生组织通报广东地区的疫情,并且延误申报疾病的蔓延情况。至同年3月,该病已传至香港,引起香港传媒的高度重视。但相关的疫情报导却于内地被封杀; 4、“出击”(4月8日以后)在2003年3月12日,世界卫生组织发出了全球的警告,然后美国的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发行了另一个健康警告。中国的官方媒体对SARS病例的报导已经开始逐渐增多。 虽然,在“非典”事件中,媒体报道有所缺失,不过也正因为缺失才带给我们一些启示:有了中国的公共安全预警机制和信息公开,有了中国的公共危机应急管理体系的建立等等,对媒体而言,则是有了新闻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角色地位。 接下来的重庆“12·23”特大井喷事故表明中国新闻媒体已经彻底摆脱了过去在危机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