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中甲银翘散分析

合集下载

方剂学 82 邓中甲

方剂学 82 邓中甲

方剂学82 邓中甲下面我们看用量特点,中医这个量,很多学员学习中医,觉得很大的困难是量的问题。

现代医学有些医生,认为中医定性可以,定量不行。

实际上中医这个量,有它自己一定的优势。

要说起中医这个量,我们说中医学产生在综合时代。

综合时代整体动态,它对量的处理有它很多特点。

它其中可能人们经常不理解的东西,发掘出来,整理出来,还有闪光的东西。

我认为中医用了有三大特点。

有的时候说三个基本原则。

1. 动量原理动量原理,不管诊断上的量,或者方药上用的量都是动态的。

没有静态的。

现代医学,量,他是一个用药,公斤体重,静态的。

是多少就多少。

诊断上也是非常精确的。

现在逐渐在实践当中,可以说被动的像动量转变。

中医很常用的一个动量原理,西医是静量为主的。

你看五十年代,现代医学教科书上谈到人体正常体温,37度,脉搏72次,呼吸18次。

那精确到个位数。

现在呢?脉搏60到90都是正常范围,60到90多大的差距呀!多大的动态量的范围呀!五十年代书里面转氨酶30,非常精确,现在一个波动量范围很大。

静量向动量的过渡。

中医强调的是一种动量。

你看诊断上用的量,舌质淡,舌质淡红,舌质红,舌质绛、紫,从舌质淡到淡红、红、绛、紫,它把以红为基础,划分为很多动量范围。

因为这个量变化在正常范围内,还是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没有绝对精确的静量,而是相对的动量。

所以首先第一个中医的动量原理,出汗,描述,微汗、汗出、大汗、大汗淋漓,这样描述。

那现代医学强调,出汗,水液丧失,引起水和电解质平衡,你要补液多少,要尽量精确。

这个中医的用量特点不同。

2. 量值辨证中医用量特点里还有一个,量值辨证,量值辨证就是说,应该讲一定的量,它产生的实际作用和意义是值。

我们沿用这个数学上这个概念。

量,它有它的值,所谓值是指的一定的量,所产生的实际意义和作用称之为值。

现代医学呢,处理的量值关系呢,是量值统一。

你血色素低于多少,那你就是贫血。

尽管病人感觉都没有什么异常,血色素低,那你就是贫血。

【2016年】银翘散方小议【药学论文】

【2016年】银翘散方小议【药学论文】

【2016年】银翘散方小议【药学论文】药学论文-银翘散方小议【关键词】银翘散/治疗应用;风温初期;金银花;连翘银翘散是辛凉解表法的代表方剂,适用于温热性质的温病。

笔者从银翘散的适应证、组成、病机分析及加减变化等方面小议如下。

1 适应证银翘散出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提出太阴温病见“但热不寒而渴者”,可用辛凉平剂银翘散。

这里指出了银翘散的适应证。

从字面上看,“但热不寒而渴者”属热邪入里,热盛阴伤的表现,非卫表证的典型表现,,,。

实际上,银翘散所适应的病证仍属表证,是为了与出现“恶风寒”而用桂枝汤的病证相区别。

它也有恶风寒的症状,只是较轻微而已,以是否恶风寒来区分桂枝汤与银翘散适应证的不同是不够确切的。

另外,口渴也是轻微的口渴,与热盛阳明之口大渴者完全不同。

当然,对银翘散进行加减后对于肺热亢盛甚至邪热深入到营分的病证仍然可以使用,但它主要是属于太阴卫表证的证治,因此在适应证方面不能过分强调不恶风寒而口渴。

而条文中说的“温毒、暑温、湿温、温疟不在此例”,是强调这些温病初起时多不属邪在肺卫之证,所以不可用银翘散。

但其中温毒在初起时往往也可表现为邪在肺卫,此时银翘散可酌情使用。

2 组成及分析吴氏对银翘散的组成方意进行详细的论述,提出《内经》中所说的“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甘苦”方法,是银翘散所遵循的组方原则,,,。

从该方所用的药物来看,解表之中寓有清热,清热之中寓有护阴,所用药物轻清性质上浮,符合吴鞠通三焦治则中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药物组成大致上可分为3类:(1)属疏散表邪的药物如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等。

这些解表药中虽有辛温之品,如荆芥,但温而不燥,而且与大量的清热之品相伍,使该方仍属辛凉解表之剂。

(2)属清解邪热的药物,如金银花、连翘、竹叶、芦根等。

这些药物除了可清解邪热外,还可以通过清热而达到保护津液的目的,其中葛根本身也有生津作用。

(3)属于宣肺化痰止咳的药物,如桔梗、牛蒡子、甘草等。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

温病条辨:辛凉平剂银翘散的正确解读银翘散摘录于《温病条辨》卷一,首先看下银翘散的组成及其功能主治:组成:处方连翘30 克银花30 克苦桔梗18 克薄荷18 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芥穗12 克淡豆豉15 克牛蒡子18 克制法上杵为散。

药理作用:银翘散的药理作用《中医杂志》1986(3):59,1.解热:在大鼠实验性体温增高时,分别给予银翘散袋泡剂和片剂,动物体温得以下降,尤其以袋泡剂作用明显。

2.抗炎:银翘散袋泡剂对不同原因所致之炎症均有显着性的抗炎作用,而片剂与煎剂对某些炎症作用甚弱或无作用。

3.抗过敏:对天花粉所致大、小鼠被动皮肤过敏反应、速发型超敏反应均有明显抑制作用,降低过敏性休克死亡率。

4.促进免疫功能:在不增加免疫器官重量的情况下,袋泡剂能明显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能力。

上述作用,无疑是临床应用银翘散治疗外感热病的重要药理学基础。

功能主治: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治温病初起,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者。

现用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用法用量:每服18 克,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煮。

肺药取轻清,过煮则味厚而入中焦矣。

病重者约二时一服,日三服,夜一服;轻者三时一服,日二服,夜一服,病不解者作再服。

备注:方中金银花、连翘辛凉轻宣,透泄散邪,清热解毒为君;薄荷、牛蒡子辛凉散风清热,荆芥穗、淡豆豉辛散透表,解肌散风为臣;桔梗、甘草以清热解毒而利咽喉为佐;竹叶、芦根清热除烦,生津止渴为使。

诸药相合,共成辛凉解肌,宣散风热,除烦利咽之功。

按:本方制成丸剂,名“银翘解毒丸” 。

然后看下后人对于银翘散的解读:银翘散,治风温、温热,一切四时温邪,病从外来,初起身热而渴,不恶寒,邪全在表者。

此方吴氏《温病条辨》(可在中医智库APP 中查阅)中之首方。

思及当今临床,我们实在有些愧对银翘散。

该用不用,不该用滥用,并不是医者应该做的。

银翘散与“时时轻扬法”银翘散方的用量与煎服法值得注意。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

银翘散的剂型、煎服法与疗效

方中的其它药物是佐药、使药,薄荷 辛凉轻扬,清热透表,辅助君药与臣 药透解表邪。牛蒡子辛平,疏散风热, 利咽喉。这种病人由于风热邪气上攻, 使咽部气血壅滞充斥,往往有咽红、 咽痛的兼症,所以用它清热利咽止痛。 苦桔梗配生甘草是《伤寒论》中的桔 梗汤,能利咽喉,止咽痛。同时,桔 梗还能宣肺止咳。银花、连翘、芥穗、 豆豉
但中药学却认为它是辛寒药。之所以说 它是辛味,是因为它有“解肌”作用, 能使肺、胃的热邪从肌肉向外发散,就 以它的“散”热功能符合辛味能散的特 性而说它是辛味,这类药的辛味就属于 功能味。从药物的特性来看,凡是具有 天然辛味的药物,一般都属于温性,而 既具有天然辛味又是凉性的药物实属罕 见。所谓“辛凉解表”药,实际上是以 这类药物具有清解表热的功能而归类的。
平和的,温性不像麻黄、桂枝那样大, 所以在方中的作用可以说是取其辛而制 其温,取它的辛味,而用银花与连翘的 凉性制约了它的温性。就像往开水里兑 凉水一样,往少量的开水里兑入大量的 凉水,最后热水也变凉了,把它的性给 矫正过来了。从这四味药的质地来看, 银花是花,连翘是外壳,芥穗是穗,也 都符合轻扬的原则。这四味药共用,
祛除表邪的作用,同时兼顾了保津生 津,是辛凉轻解法的代表方剂。所以 吴鞠通在方论中说:“此方之妙,预 护其虚,纯然清肃上焦,不犯中、下, 无开门揖盗之弊,有轻以去实之能, 用之得法,自然奏效,此叶氏立法所 以迥出诸家也。”
二、银翘散的煎法、服法及 剂型对疗效的影响
吴鞠通在银翘散方论中为什么要 强调“用之得法”这句话?这个方剂 怎么用才算“得法”呢?这就要求后 学者临床使用本方要严格遵循吴氏所 提出的用量、煎法与服法。首先要搞 清楚银翘散的剂型,方名是银翘散, 当然是散剂。但是为什么散剂还要煎 服?说明它与一般的散剂与汤剂都有 所不同,它的剂型是“煮散”。之所 以用散剂,是因为“散者散也”,使 它有发散

银翘散的方义分析!

银翘散的方义分析!

银翘散的方义分析!银翘散可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治疗外感风热,邪郁肺卫证。

银花、连翘为君药,荆芥、淡豆豉辛温发散,薄荷、牛蒡子清利咽喉、发散表邪、清热解毒,佐芦根、竹叶、桔梗,甘草调和诸药。

君药银花、连翘,轻清宣透、清热解毒、芳香辟秽。

臣药,这里有两组。

第一组,荆芥、淡豆豉,在方中地位较高,而且灵活运用,这是程度比较大的。

在辛温解表药中,可以说荆芥和淡豆豉,是辛温发散力量最平和的。

荆芥和淡豆豉虽然最平和,比起辛凉的毕竟发散力量强。

也就是最平和的辛温发散药,都比任何一个辛凉发散力量都强。

毕竟温散呀!荆芥穗疏风散邪,淡豆豉有两类,有一类是偏于辛凉,有一类是偏于辛而微温,辛而微温是用麻黄水加工的,辛凉的是用桑叶水加工的,《温病条辨》上比较明确的说,这淡豆豉是用麻黄水加工的,所以辛而微温。

在整个辛凉方里配少量辛而微温的药,来增强君药银花、连翘的发散作用。

它的温性在整个这个方的辛凉苦寒为主的方里被制约了,它的温燥之性被制约了。

但是它的发散的力量,这个功用给保持了,也留下了。

这叫去性取用。

也是用药物配伍成方,组成方剂常用的一种形式,去性取用。

这是荆芥、淡豆豉,助君药散邪,体现去性取用的用法。

薄荷、牛蒡子,这两味药,一方面清热利咽喉,增强银花、连翘的解毒作用。

薄荷也是多功效的,它有轻清宣透,发散表邪,清利头目的作用。

薄荷也能清热解毒,用量大可以清热解毒,很少量可以疏肝,疏肝清肝一般用少量,就相当于逍遥散中薄荷少许。

肝郁以后怕它化热,既要有疏肝又有清肝,防止肝郁化热。

牛蒡子擅长于清热利咽喉,也能疏散风热。

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喉。

这两味药,助君药,有能散邪,又能助它解毒清利咽喉。

方剂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 邓中甲

方剂歌诀-中国中医药出版 邓中甲

一解表剂1.1辛温解表1.麻黄汤麻黄汤中臣桂枝, 杏仁甘草四般施,发汗解表宣肺气,伤寒表实无汗宜。

2.桂枝汤桂枝芍药等量伍,姜枣甘草微火煮,解肌发表调营卫,中风表虚自汗出。

3.九味羌活汤九味羌活防风苍,辛芷芎草芩地黄,发汗祛湿兼清热,分经论治变通良。

4.香苏散香苏散内草陈皮,疏散风寒又理气,外感风寒兼气滞,寒热无汗胸脘痞。

5.小青龙汤解表蠲饮小青龙,麻桂姜辛夏草从,芍药五味敛气阴,表寒内饮最有功。

6.止嗽散止嗽散用百部菀,白前枯草荆陈研,宣肺疏风止咳痰,姜汤调服不必煎。

7.正柴胡饮正柴胡饮平散方,芍药防风陈草姜,轻疏风邪解热痛,表寒轻证服之康。

1.2辛凉解表1.银翘散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清疏风热煮无过。

2.桑菊饮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饶,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3.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仲景麻杏甘石汤,辛凉宣肺清热良,邪热壅肺咳喘急,有汗无汗均可尝。

4.柴葛解肌汤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芩芍枯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5.升麻葛根汤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起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1.3扶正解表1.败毒散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共,薄荷少许姜三片,气虚感寒有奇功。

2.参苏饮参苏饮内用陈皮,枳壳前胡半夏齐,干葛木香甘桔茯,气虚外感最相宜。

3.麻黄细辛附子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助阳解表代表方,阳虚外感风寒证,寒重热轻脉沉良。

4.加减葳蕤汤加减葳蕤用自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八味共,滋阴发汗功可慰。

二泻下剂2.1寒下1.大承气汤大承气汤大黄硝,枳实厚朴先煮好,峻下热结急存阴,阳明腑实重证疗。

去硝名为小承气,轻下热结用之效。

调胃承气硝黄草,缓下热结此方饶。

2.大黄牡丹汤金匮大黄牡丹汤,桃仁芒硝瓜子襄。

泻热破瘀散结肿,肠痈初起腹痛康,肠痈初起腹按痛,尚未成脓服之消。

3.大陷胸汤大陷胸汤用硝黄,甘遂为末共成方,专治水热结胸证,泻热逐水效非常。

2.2温下1.大黄附子汤金匮大黄附子汤,细辛散寒止痛良,温下治法代表方,寒积里实服之康。

古方解读—银翘散

古方解读—银翘散

古方解读—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辨》【适宜】用于流行性感冒、急性扁桃体炎、麻疹初起,以及“乙脑”、“流脑”、腮腺炎等初起属卫分风热证候者。

【组成】连翘、银花、苦桔梗、薄荷、竹叶、生甘草、荆芥穗、淡豆豉、牛蒡子【功用】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主治】温病初起。

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方解】温病初起,邪在卫分,卫气被郁,开合失司,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风热上犯以致咽痛咳嗽;温邪易伤津液,故口渴,舌尖红;邪在卫表,故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当辛凉透表,清热解毒。

吴鞠通宗《素问·至真要大论》“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之训,综合前人治温之法,以重用金银花、连翘为君,既有辛凉透表,清热解毒的作用,又具芳香辟秽的功效,在透解卫分表邪的同时,兼顾了温热病邪多挟秽浊之气的特点。

薄荷、牛蒡子味辛而性凉,疏散风热,清利头目,且可解毒利咽;荆芥穗、淡豆豉辛而微温,助君药发散表邪,透热外出,此两者虽属辛温,但辛而不烈,温而不燥,与大队辛凉药配伍,可增辛散透表之力,为臣药。

竹叶清上焦热,芦根清热生津,桔梗宣肺止咳,同为佐药。

甘草既可调和诸药,护胃安中,又可合桔梗清利咽喉,是属佐使之用。

本方配伍特点有二,一是辛凉之中配伍少量辛温之品,既有利于透邪,又不悖辛凉之旨。

二是疏散风邪与清热解毒、芳香辟秽之品相配,具有外散风热,透邪解表,兼清热毒,芳香辟秽之功,构成清疏兼顾之剂。

【运用】1、《温病条辨》称本方为“辛凉乎剂”,适用于风温初起之发热表证。

以发热,微恶风寒,咽痛,口渴,脉浮数为证治要点。

临床使用对应注意煎服方法,因方中多为芳香清宣之品,不宜久煎。

对于外感风寒及湿热病初起则当禁用。

2、若渴甚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项肿咽痛者,加马勃、玄参以清热解毒;衄者,去荊芥、豆豉,加白茅根、侧柏炭、栀子炭以清热凉血;咳者,加杏仁以利肺气;胸膈闷者,加藿香、郁金以理气化湿解郁。

方剂学 04 邓中甲

方剂学 04 邓中甲

方剂学04 邓中甲上次讲到从八纲推导出八法,也就是常用治法,八法的一个前面的概述,我们下面就具体讨论八法。

讨论之前,先谈一下八法学习的四个方面,学习要求,因为八法在现之运用当中,运用的频率,重要程度略有差别。

所以要求每个法不完全一样。

最常规的一般来说四个方面,八法的定义是什么?适应病证是什么?常用分类,还有使用注意。

要了解这四个方面,但有些治法,现在用得较少,譬如吐法,就不必要按这么细了。

1.汗法最典型的,比较全面的,我们从汗法开始,汗法是一个大法,中医学把疾病分为外感、内伤两大类。

外感病,肺卫首当其冲,根据《内经》,“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这个治法思想,往往以发汗的方法治疗它。

后来当然这个发汗思想,就是汗的概念的扩大化,解除表邪,散邪都归于汗法的范围内。

所以我们从定义来讲,汗法是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使在表之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治法。

那一个定义包括的就是一个作用机理,一个治疗目的,这里反映出来作用机理包括了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

开泄腠理是通过汗法,强行打开腠孔,毛窍,这个直接明显的排汗作法,那使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调畅营卫是指的调和体表正气,在用汗法祛邪同时又能调和体表的正气,也就指的由于外邪侵袭,使体表的气血阴阳营卫失调,这样通过汗法,既能祛邪,又能调正,营卫是气血的浅层,所以阴阳气血在体表的层次,中医慨括称为营卫,宣发肺气,是因为肺这个系统,分为肺卫、肺系两个大的部份,肺卫是指肺和体表的联系,横向的,肺系是通过肺,通过气道,喉为肺之门户,鼻为肺之外窍,纵向的肺系,所以《内经》里提到,肺系疾,指的呼吸道一种痉挛,引起咳喘这类的疾病。

肺卫、肺系,都归于肺脏这个大系统里边。

通过宣发肺气,沟通肺脏和体表的联系,它具体作用是通过宣发肺气使人体的阳气、阴精输布到体表。

阴精输布到体表,润泽皮毛;阳气输布到体表,防御外邪,维护体表体温。

司汗孔开合。

温分肉,肥腠理,司开合,所以通过汗法,恢复这类的功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中醫藥大學鄧中甲教授銀翹散上節課討論了銀翹散的主證分析,它的功效歸納,和方義分析。

從它用藥分析來看,銀翹散的配伍上有這兩個明顯特點。

它是辛涼解表方,中間配伍少量的辛而微溫之品,指的荊芥、淡豆豉,體現一種去性取用的方法。

這是配伍中的一種技巧。

在後面將要學到的一些方劑裡,還有很多去性取用這種方法。

這去性取用方法來增強君藥,它的辛涼發散作用。

整個方是以辛涼透表為主的,但是它配了清熱解毒的藥物,辛涼透表與清熱解毒相配伍,體現了整個方清疏兼顧,以疏為主。

疏是疏表,解表。

清是清裡,包括清熱解毒,它是表裡兼顧的,是照顧了溫熱病邪發病急,傳變快,容易蘊結成毒的特點。

但是全方要注意,還是以疏為主,以辛涼解表為主。

辨證要點初起發熱重,惡寒輕。

從開始感受風熱病邪,或風溫初起,可以有微惡寒,但以發熱為主。

初起發熱重,惡寒輕,後面可以但熱不惡寒,這是一個動態的。

咽痛、口渴它重要的兼證是咽痛,常見的。

口渴是根據溫熱病邪,入裡的一種不同程度,反映的明顯程度不同。

脈浮數這是使用它的一個辨證的要點。

使用的基本依據。

使用注意風寒和濕溫病,夾濕的不適合使用。

服用方法不宜久煎。

《溫病條辨》的銀翹散的煎服法要求,〝香氣大出,即取服,勿過煮,肺要取輕清,過煮則味厚入中焦也〞。

這段話的意思,前面的好理解,即取服,不能過煮,肺要取輕清,非輕不舉!做為衛分,上焦為主的,是〝上焦如羽,非輕不舉〞這個原則。

過煮味厚入中焦,是什麼意思?入中焦指的是氣分。

味厚相對辛涼來講,就是裡面往往以苦寒為主。

辛涼的成份,芳香辟穢成分,過煮則揮發了,味厚就是剩下來的、苦寒類的,那個清氣分的,清裡的這個為主了。

所以銀翹散的煎服法要求,是必須重點掌握的。

它是保證這個方療效的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當然做為劑型選擇上也應該注意,這個方本身用的是煮散劑。

為杵散以後要煎服,煎一下,時間很短。

他原來說沸三五沸,開三五開,形容它很短,香氣大出,即取服,當然你做成丸劑以後會影響療效。

丸者緩也。

尤其是證情較重,那更應該做湯劑,湯者蕩也,因為它主散劑帶有湯劑特點,藥力佈散快,發揮作用,吸收快。

隨證加減傷津加天花粉熱毒重加馬勃、玄參熱傷血絡去荊、豉,加白茅根、側柏、梔子肺氣上逆加杏仁兼夾穢濁加藿香、鬱金隨證加減就是圍繞著溫熱病邪侵犯人體,有可能產生的一些方面,我們說溫熱病邪發病急,傳變快,傷津快,兼夾穢濁,容易蘊結成毒,以及它劑傷及到肺衛又傷及到肺系,所以這幾個方面是常用的加減方法參考。

傷津都加天花粉,《溫病條辨》傷津很多地方也喜歡加天花粉;熱毒重加馬勃、玄參,不僅清熱解毒,還能利咽喉,因為銀翹散證體現出來的熱毒,咽喉是很重要的,是常見的;熱傷血絡就是說它發病急,傳變快,很快影響到出血,傷血絡是指的傷血的淺層,所以叫血絡,這種時候有一定的出血現象,要加白茅根、側柏葉,或者炒梔子這一類,這種有清熱涼血,止血作用;那當然這時候裡熱重了,辛而微溫的發散來說,荊芥、淡豆豉減少了,當然這時候一般來講也不惡寒了,所以入裡程度多,深入血分,荊芥、淡豆豉不宜使用。

這也說明一個動態的,荊芥、淡豆豉是不是減量,甚至於不用,要看它入裡的狀況,用它往往都是比如口不渴,還有微惡風寒明顯,這種時候使用。

要充分反映出一種動態性使用。

當然你要用像過去銀翹解毒丸這一類呢,肯定效果就差了,你就沒有辦法針對性的來加減使用。

它藥物針對不同階段了。

如果肺系病變,引起咳嗽可以加杏仁,杏仁苦平,平性的,用來降肺氣止咳。

兼夾穢濁,有穢濁容易蒙蔽心竅,穢濁本身首先體現它兼濕,用藿香,有芳香化濕作用、鬱金芳香能化濕,還能開竅,保護心神。

鬱金也能使這一寒涼藥涼而不鬱,這都是常用的加味方法。

桑菊飲 (《溫病條辨》)主治證候的病機分析風熱犯肺輕證表熱輕證邪傷肺絡風熱輕證身熱不甚,脈浮數邪傷肺絡咳嗽邪熱傷津口微渴辛涼解表代表方,一般都是以銀翹散和桑菊飲兩個做為代表治法的兩個方面。

銀翹散是肺衛病變為主的。

,發熱重,邪正相爭於體表,這個為主的。

桑菊飲呢,它是一種風熱犯肺的輕證。

從程度上,(1)這個風熱犯肺的輕證。

(2)它直接傷損到肺。

風熱犯肺,那是肺系病變,所以它肺衛證症狀不突出,因為病邪比較輕,但是它影響到肺系(呼吸道)。

所以總的病機歸納是風熱犯肺,銀翹散是風熱犯衛,提法上是有區別的。

風熱犯肺但是輕證。

病機把它分開,包括兩部分:(1)表熱輕證,是比較輕的。

因為邪較輕淺,但做為口鼻而入,傷及肺絡,絡也是輕淺的意思,風熱犯肺輕證,傷肺絡。

主治圍繞這幾個方面展開,風熱侵襲較輕,體表邪正鬥爭不重,加上風熱本身輕,發熱不重,身熱不甚。

脈還是歸於浮數的,因為它性質畢竟是風熱。

由於它側重反映在邪傷肺絡,所以肺氣不宣的咳嗽是它的主症。

《溫病條辨》裡講桑菊飲的主治,〝太陰風溫但咳,身不甚熱,微咳者,辛涼輕劑,桑菊飲主之。

〞但咳,說的當然是絕對的,它只是咳,他把咳當作一個主證,身不甚熱,發熱較輕,也就是惡寒或者本身比較輕淺,有風熱特點,所以惡寒更不明顯,微微有點發熱,以咳嗽為主證,肺氣不宣,有個程度不同的口渴,所以一般熱邪不重,口微渴,甚至於做初期可以不渴,因為溫熱病邪較輕,就算有些入裡,它也傷津程度不重,脈一般還是浮數,所以從這個主治證候的病機分析來看,病邪─風熱,風溫初起,這是輕證,所以表證不重。

侵犯部位─肺絡為主。

就是肺系,呼吸道。

(所以出現了肺氣不宣,咳嗽為主,發熱不重。

)這是病機和主治方面,銀翹散和桑菊飲的區別。

這一對是外感風熱常見的兩個趨向。

一對辛涼平劑,辛涼輕劑,這是指的辛涼程度,指它針對的溫熱病邪的程度。

常做為兩個代表。

方義分析君桑葉、菊花臣杏仁、桔梗佐連翹、薄荷、蘆根使甘草功用:疏風清熱,宣肺止咳前面講配伍技巧時提到過,桑葉、菊花雖然我們教材都說它歸肺經,實際都是肝肺兩經。

幾版教材沒有提到使用它以後為什麼肝肺兼顧?當然這類部分的一些看法呢,不適宜做為一般規律寫進去,教材有個延續性的考慮的,當然在這裡,比如我們有一些體會,講給大家了解,有些不了解的,有些教材寫,別人不會講,那也不好辦。

但桑葉、菊花既歸肺經又歸肝經,既能清肺肅肺,又能清肝平肝。

這也就是說,我們需要來平肝的方裡,今後會講到羚角鉤藤湯,肝經熱盛動風,那就要清熱涼肝,熄風。

包括一些清肝平肝,所以也配桑葉、菊花為輔助藥。

這個方哩,它是風熱犯肺,引起的肺氣上逆咳喘,我們藥清肺,肅降肺氣,清肺肅肺。

由於我們前面講到肝肺,它是氣機升降中間,升降之外輪,相反相成,相輔相成的。

既在升降上有分工,同時相互制約保持正常的肅降或升發。

所以這兩個用在這裡呢,既能清肺肅肺,又能清肝平肝。

在這裡清肝平肝呢,能夠幫助肺氣正常肅降。

風熱以後病人都會有頭痛目赤,有一種肝經風熱,或者肝的升發太過這種特點,肝升發太過,肺氣降不下來,你選擇清肺肅肺藥的時候,正好這兩個藥它偏偏又有清肝平肝,多好,一舉兩得。

這樣使肝升發不至於太過,肺氣更容易降下來。

所以方裡的考慮是很恰當的。

這個是配伍技巧了。

臣藥,杏仁、桔梗是我們常用的一宣一降。

宣降肺氣、止咳的常用組合。

這在桑菊飲裡反映很突出。

桑菊飲理基本的配伍組合技巧,這兩組是體會理解的一個重點。

因為很多方哩,這些基本配伍組合理解了,將來在臨床上組織新方,加減化裁等等使用的時候,可以減少隨意性,提高療效。

佐藥,三味藥,連翹、薄荷、蘆根,在這裡連翹量根銀翹散裡連翹量相比,這裡小多了。

少量連翹考慮什麼?溫熱病邪容易入裡,蘊結成毒,盡管主治裡還沒出現熱毒證,但是要考慮先安未受邪之地,少量的。

薄荷也能清熱解毒,同時能夠清利頭目,配合桑葉、菊花能清利頭目,增加透表作用。

因為整個方辛涼透表作用力量不大,因為這種風熱輕證。

用蘆根生津止渴,清熱生津,它微渴,防止發病急,傳變快,傷津快,而從桑菊飲來講,它的繼續發展入裡也可以形成大熱,所以加味方法裡也可以加石膏、知母,由衛分進氣分,氣氛熱甚高,所以用蘆根本身可以清熱生津,這三味都是佐藥。

用甘草作使藥,調和藥性。

它相應的比如和桔梗相配,輕利咽喉,這個作用還是存在,但這個方裡充分體現了一種辛涼透表,宣散作用比較平和,宣降肺氣力量較大,針對咳嗽的。

因為從桑葉、菊花也能清肝平肝,杏仁、桔梗宣降肺氣,是治療肺氣不宣咳嗽,風熱引起的咳嗽,這是主證的。

銀翹散與桑菊飲比較兩方皆為辛涼解表方劑,組成中桔梗、連翹、薄荷、蘆根、甘草五藥相同。

其不同之處是:銀翹散解表清熱之力強,為「辛涼平劑」;桑菊飲肅肺止咳之力大,為「辛涼輕劑」。

桑菊飲中桑葉、菊花是銀翹散裡沒有的。

再加杏仁。

其他五味銀翹散裡都有。

銀翹散解表透表清熱之力強,他有荊芥,淡豆豉去性取用,增強它發散。

同時它的清裡作用,清熱解毒作用相對較大,所以把它稱為辛涼平劑。

桑菊飲解表清裡之力比較小,但肅肺止咳之力強,肅降肺氣,稱為辛涼輕劑。

輕和平是針對它的辛涼的特點來的,辛涼這個屬性大小來分的,也就是解表清熱力量,辛涼解表或者清熱解毒,清裡這個力量,所以叫它辛涼平劑或辛涼輕劑。

配伍特點用輕清宣散之品,疏散風熱以清頭目。

桑葉、菊花、薄荷這些都是花葉類,輕清宣散。

治療風熱輕證。

治頭目不利,咳嗽。

用苦辛宣降之品,理氣肅肺以止咳嗽。

苦辛宣降,桑葉、菊花之意辛散,桔梗苦平,同時桔梗開宣辛苦平,有這個特點。

杏仁它苦降,也是苦平的。

上清頭目,又止咳嗽。

這個是藥味整個比較,花葉類輕清宣散,同用止咳方面來宣降肺氣,這是它的主要用藥配伍方面的特點。

這個方的疑點,辛涼解表藥很多,為什麼選桑葉、菊花?剛才我們討論過了,今後在講治風劑的羚角鉤藤湯,平熄內風的,以後,可能會體會更多一些。

運用的辨證要點咳嗽、發熱不甚、微渴、脈浮數使用注意肺熱甚者當加味配伍,以免病重藥輕風寒咳嗽,不宜使用不宜久煎臨床助益最大方面就是說熱重多少,肺熱重的,要加味。

肺熱重,裡熱為主,外兼點表,我們說熱盛陽明加母膏,加知母,石膏。

這是常用的一個配伍方法。

風寒咳嗽,不適宜。

不宜久煎,也是輕清宣透為主,不宜久煎。

在這裡說到風寒咳嗽不宜使用,我們前面講到的銀翹散,現在講的桑菊飲這一類,辛涼透表藥裡,在我們新藥研究產生當中,佔的比例很大。

辛涼加苦寒成分。

特別在新藥研究早期來說,因為這類方出處明顯,講臨床反應來說相伍對少一點,因為辛涼、辛溫辨證不清的時候,用了這個,它辛散能夠祛點邪,但是容易造成解表不徹,容易造成解表不徹,所以辨證就是使用注意裡,一定要辨清風寒,不適宜使用。

風寒使用了,可能散一點表,不會徹底,反而這個寒涼閉鬱肺氣,肺氣更加不宣。

咳嗽長期不癒,再帶來一個後果呢,容易損傷表氣。

肌表衛陽之氣,更加使將來反覆感冒。

隨證加減氣分熱盛:加石膏、知母咳嗽較頻:加黃芩 (往往因為肺熱)咳痰黃稠:加瓜蔞、黃芩、桑白皮、貝母絡傷咳血:加白茅根、茜草、丹皮傷津渴甚:加天花粉熱毒咽痛:加玄參、板藍根前面提過,氣分熱盛是指的發熱證明顯,加石膏、知母,由肺熱造成咳嗽頻繁呢,並不一定表現在發熱高上面,往往反映在苔的黃上面,熱了有心煩這些,加黃芩清肺熱;兩個的清泄肺熱還有些不同,黃芩清泄肺熱往往鬱熱較多,石膏、知母呢,經熱散漫的熱較多,這選藥有時候也有針對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