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选自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的漂泊的旅人版块。
这个版块重在阐释人与故乡的关系,包括故土、家、亲情等等。
要求学生能在研习文本的同时,进一步认识故乡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意义,激发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想北平》这篇课文从平民化的内容着手,用平民化的语言表达了思乡之情,这种从平凡的事物入手表达自己强烈情感的方法值得学生学习。
我的学生刚进入高中,但是他们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鉴赏散文的方法,并且在初一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作者及其风格有一定的了解。
此外由于我的学生是离家住校,他们能够感受到思乡思家之情。
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分析,我拟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写作的语言特点以及写作手法,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在学习课文时能够运用诵读法,在体会作者情感时运用入情体验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体会老舍字里行间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学生能够体会作者写作的语言特点以及写作手法,了解散文的文体特点教学难点是:学生能够体会老舍字里行间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会抒发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之情根据以上内容,我将采用诵读法、赏析法、体验法、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进行我的教学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这一步,我会用多媒体播放几组老北京的图片,让同学们欣赏北京的美。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吸引同学们的注意力,把他们带入课堂,同时也使他们对老北京有一个新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我将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诵读这篇散文,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字词,同时让学生思考问题:整篇课文可以划分成几个部分?通过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明确:第1-3段为第一部分,写出作者对北平难以言传的热爱与思念,第4-7段为第二部分,突出北平动中有静、自然、花多菜多果子多的特点。
第8段为第三部分,抒发作者对北平的热爱。
(三)再读课文,研习文本理清课文整体结构后,我将带领学生研习文章的第一部分,即1-3自然段,我会邀请一位同学进行朗读,其余学生思考:在这一篇散文中如何表现北平,作者为什么感觉很难。
想北平_说课稿

灵寿职教中心 李建方
一、说教材
《想北平》是选自职高语文拓展模块第 五单元,“多元世界文化”专题第一课。 这是一篇寄托作者家园之思的感性之 作。通过对北平种种微小之处的回忆,写 出了北平的物产和风俗,并通过与四大历 史都城的对比,突出了“我的北平”是怎 样的,寄托着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念 之情。
近乎对母亲的爱
类比
(1)对北平熟悉和热爱(2)平民意识
深入探究
老舍把笔伸向了普通北平人的院子、墙根, 就因为他是一个普通的老北平人,他的生 活就在这些院落里、墙根边,他是一个平 民艺术家。作者用这些舒缓而平淡的文字 表达了一个平民知识分子对北平深沉的热 爱。
故 乡 是 北 京
走遍了南北西东,也到过了许多古城 静静的想一想,我还是最爱我的北京 不说那,天坛的明月,北海的风 芦沟桥的狮子,潭柘寺的松 唱不够那红墙碧瓦的太和殿 道不尽那十里长街卧彩虹 只看那紫藤古槐四合院 便觉的甜丝丝,脆生生,京腔京韵自多情 不说那高耸的大厦,旋转的厅 电子街的机房,夜市上的灯 唱不够那新潮欢涌王府井, 道不尽那名厨佳肴色香浓. 单想那,油条豆浆家常饼, 便勾起细悠悠,密茸茸,甘美芬芳故乡情
海棠
北山的柿子
北平的 带霜儿的 玉李
(七)精读课文,小组讨论:请阅读 文章第4—7段找出老舍眼中的北平有 哪些特点呢?作者是用怎样的手法写 的?
动中有静 巴黎太热闹、太旷 (我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 布置匀调 ——— 巴黎还差点儿 (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 物产丰富 ——— 美国包着纸的橘子 (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 接近自然 ——— 伦敦冒烟的工厂 (北平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
(六)、粗读课文,捕捉画面 用比较短的时间让学生粗读课文。
找出:
《想北平》说课稿2

想北平老舍一、结构及说明本说课稿由八部分构成:(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重点、难点等);(二)学情分析(包括学生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目标定位;(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五)学法指导和习惯培养;(六)教学过程;(七)板书设计;(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深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法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引导学生学,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正所谓“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中的一篇课文。
它本身的作用是让学生利用课内所学的知识、方法到课外去自学,体现的是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另一作用是扩展学生的知识面,巩固课内教材所学知识,积累语文的素养。
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是以写景抒情散文为主。
在高二再次遇到散文,学生对散文的鉴赏已掌握了一定的方法,有了一定知识的积累。
所以在巩固先前所学散文鉴赏方法的同时,要继续巩固鉴赏的方法和加深鉴赏的深度,让学生做到学以致用。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舒庆春)写的一篇散文,是一篇典型的文学作品。
文学作品的核心意义分析是教学活动的逻辑起点和归宿,核心意义须通过审美形式表现出来,作品的内涵是以审美意义的存在为依据和前提。
“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语),《想北平》这个例子既承担落实延伸课内教学重点任务,又承担对学生进行文学审美教育的责任。
2、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确立因为散文单元的教学目标是“整体感知,揣摩语言”(主要是语言的含义及情感)。
在高一学生已接触到散文单元,对散文鉴赏的一些基本方法已初步掌握,再加上这是高二第三册的读本课文,其目的是结合第三册散文单元来实现单元教学目标和课内教学目标。
因而根据散文鉴赏的方法,揣摩语言含义及情感的单元教学教学目标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是散文鉴赏技巧的运用,揣摩语言的含义和情感,掌握散文的写法“形散而神不散”。
《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语文必修1说课

《想北平》说课稿苏教版语文必修1说课
《想北平》说课稿
这次说课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方法;4、教学设想;5、教学过程及说明。
一、教材分析
我们都知道,苏教版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
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第二个板块“乡关何处”则是从人对故乡的精神层面的意义探寻这个角度选取课文。
当然,对专题内涵的感受与体会都是要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研读的基础上的,紧贴文本在以人文主题为主线的情况下并没有被编者忽视,而仍被作为一个根本予以足够的重视。
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的积累对文本进行鉴赏,能体会到文本在表达上的艺术特点以及不同的风格,能进一步认识散文的文体特点。
(《语文教学参考书》第82页)《想北平》的学习目标大体上应与此一致。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想北平.doc

中学语文教师资格证面试说课稿:想北平【鲁迅先生也提出,读书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脑到”。
可见,读书不单单只是读过就算,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也应该是思考和积累的过程。
请同学们静静地品读课文,读到精妙处,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感受。
当然,也可以对课前写好的评点进行补充。
2、四人一组交流各自己记下的阅读感受。
要求:在交流时做到表达清楚,认真倾听,及时补充意见,最后确定一处进行评点,并由一位同学代表本组起来发言。
组与组之间可再相互补充。
(设计依据与目的:先让学生进行独立阅读和评点,旨在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在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交流,意在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四)朗读课文,读出作者情感请同学们从文中选择一段你作过评点的段落先自己朗读一次,尽量读出作者的情感,然后在组内读,最后推出一人,代表本组读给大家听。
(设计依据:“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语文课程标准》第8页。
朗读,能让学生对语言有一个更直观的感受,听的学生也会有这样的感觉。
在朗读中,学生对文章情感的理解自然也会加深。
朗读是必不可少的鉴赏手段。
)(五)知人论世,理解作者情感问题设计:作者老舍为何对北平有着这样浓烈的情感?同学们可以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作为依据进行阐述。
要求大家先自己思考,然后再与小组成员讨论。
(设计依据:“应引导学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努力做到知人论世,通过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与作品相关的作家经历、时代背景、创作动机以及作品的社会影响等,加深对作家作品的理解”——《语文课程标准》第16页。
知人论世,才能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情感。
)(六)领悟思考,感受专题内涵问题设计一:北平对于作者来说,意味着什么?教师小结:(从三个方面进行总结)北平是作者生活过的地方,那里有他的血泪,有他的汗水,有他的欢笑……从这个意义上说,北平就是作者生命的一部分;作者爱北京,爱北京的一切,当他远离北京之时,北京就是他深深想念的故乡;在动荡不安、颠沛流离、居无定所的局势中,北京是作者感情的慰藉与寄托。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

《想北平》教案(精选12篇)《想北平》教案篇13.1想北平课文精解假如让我写一本小说,以北平作背景,我不至于可怕,由于我可以捡着我知道的写,而躲开我所不知道的。
但要让我把北平一一道来,我没方法。
北平的地方那么大,事情那么多,我知道的真是太少了,虽然我生在那里,始终到廿七岁才离开。
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这多可笑!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a)而我的北平也许等于牛的一毛。
(b)层解:交代自己对北平了解甚少,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13">爱北平知道甚少可是,我真爱北平。
(c)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的。
我爱我的母亲。
怎样爱?我说不出。
在我想作一件讨她老人家喜爱的事情的时候,我独自微微的笑着;在我想到她的健康而不放心的时候,我欲落泪。
语言是不够表现我的心情的,只有独自微笑或落泪才足以把内心揭露在外面一些来。
(d)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
夸奖这个古城的某一点是简单的,可是那就把北平看得太小了。
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e)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始终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小的大事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f)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真愿成为诗人,把一切好听好看的字都浸在自己的心血里,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a)啊!我不是诗人!我将永久道不出我的爱,一种像由音乐与图画所引起的爱。
(b)这不但辜负了北平,也对不住我自己,由于我的最初的学问与印象都得自北平,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与脾气里有很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给的。
我不能爱上海与天津,由于我心中有个北平。
(c)可是我说不出来!(d)层解:第2、3 段正面描写对北平特别的爱。
教学资源,完全免费,无须注册,每天更新!" type="#_x0000_t87" adj=",10454">心灵黏合爱母亲爱北平融入血液段解:以上为第一部分,写自己对北平有说不出的喜爱和思念。
想北平说课稿2 苏教版

《想北平》说课稿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想北平》,我将就各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想北平》这篇课文教学设计的想法和依据。
一、结构及说明首先,针对本次说课,我设定从八大模块来阐述我的观点。
哪八大块呢?(一)教材分析(包括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文本分析);(二)学情分析(包括教学对象现有的基础和学习兴趣等);(三)目标定位(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四)教学设想(包括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工具等);(五)学法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习惯的培养);(六)教学过程(即教序);(七)板书设计(浓缩的思想);(八)理论支持。
备课既要备教材又要备学生,教材分析透了,学情了解清楚了,目标定位才能准确,而教学目标的完成有赖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选用和教学过程的实施,在实施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
板书设计是课文教学过程的高度浓缩,整个教学设计过程是一些教育教学理论的现实运用。
二、教材分析、教材所处的地位:我们都知道,新教材是以人文主题为参照进行编排的,《想北平》是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
在这个专题中,编者安排了两个板块阐述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之人的意义这一角度来选取课文的。
、文本分析:《想北平》是一篇短小的散文作品老舍写“我的北平”,采用对比衬托手法,集中地表现了北平最主要特点,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时,老舍在文中表现出了对故土的无限眷恋之情,深深打动读者。
三、学情分析、大部分学生喜欢阅读散文作品,因为散文语言的优美,情感的丰富很能吸引人,不喜欢的较少。
但无论哪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来具体说说它美在何处,为什么这样写,都是一些难题,不能很好的把握。
、学生在初中已学过散文,对散文的一般性鉴赏方法已初步掌握。
、老舍其是个小说家也是个剧作家,他的许多作品都拍成了影片,如《骆驼祥子》、《茶馆》等早已为同学们熟知。
但老舍的散文平时学生接触的不多,不知其风格如何,故而有很强的好奇心理。
2019《想北平》说课稿5语文.doc

《想北平》说课稿5一位著名服装设计师曾说过一个有趣的观点,他说他最喜欢为那些身材稍有不足的女子设计服装,因为他的设计如果让她们显得完美,他就特别有成就感,而本身就完美的女子就不同了,设计时就怕显不出她的完美和个性……今天面对老舍先生的《想北平》,我真是深有同感,因为作为现代文学“京派”作家的典型代表的老舍来写北平,多少有些让人望而生畏一.说教材本文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延伸篇目,是配合课文第四单元《故都的秋》的拓展读物。
第三册中的散文更侧重于文学性的欣赏和个性化的解读。
而本文是“京派”作家话北京,在情感和风格上别有一番风味。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老舍对北平的独特的深情,文中自然流露的强烈的主观色彩;以及老舍本身所具有的平民气质。
基于这一点,本文的教学目标定为: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知识目标:课文中如何用衬托来体现对北平的感情;能力目标:借文章解读老舍的闲雅品性和平民意识;教学重点:1.作者字里行间的表达中透出的强烈的主观性;2.如何用衬托手法表现北平的妙处;教学难点:如何把握文中的主观色彩、平民色彩?二.教法、学法散文教其他文体更有主观性、情感性,更宜用“体验教学法”来组织课堂教学;而要体验作者的情感,就要联系作者生平,作品,坚持“知人论世”的原则;基于散文本身所具的语言美,在教和学的过程中,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悟语言的魅力,而朗读本身也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教和学的过程中坚持“让文本自己开口说话”,用作者的话解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多用讨论,加强生生互动。
主要手段可概括为:体验性默读“知人论世”多形式朗读用原句解读讨论互动三.教学过程布置预习: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1.导入:“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说课稿
各位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想北平》。
下面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
学流程设置这七个方面把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作以下简单的介绍。
首先,我想向各位老师阐述一下我的教学理念:
一、教学理念:
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素质教育为核心,提倡启发式教学。
新课程改革提出:一切为了学生全面、健康、和谐发展。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
生的语文素养,注重培养学生语文应用的能力,从而充分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而
教师的指导和启发至关重要,我认为应体现在以下三点:
引导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的思维。
教师的任务不只是教会学生理解作品,而应该为学生提供条件,帮助他们自己获得对
作品的理解。
下面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二、教材分析:
《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中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
中的第一篇课文。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
文字平实生动。我认为重点是要立足文本,从具体景物到抽象情感,从写景抒情涉及作者的
生活理想,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感受。
这是我对教材得理解,接下来是学情的分析:
三、学情分析:
首先,从语文的认知结构上看,高一的学生对散文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而且此类题材的
散文并不罕见,大部分学生是比较喜欢的。《想北平》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散文,学生能读懂
大意却往往很少能深入挖掘其内在意蕴,因此教师的引导非常重要。
其次,从情感教育的角度看,高一的学生正处在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时期,需要给予
正确的指导,《想北平》作为家园之思的引子,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故土,对平凡生活的热爱
之情,是很好的学习素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通过高中语文课程的学习,应该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
即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所以根据课程要求,并结合以上
的教学背景,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确立为如下几个方面:
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主旨,体会老舍简练、俗白、纯净的语言,能力目标:通过反复研
读文本,培养学生与作者对话的能力,学会赏析散文的写作特色。
情感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热爱和眷恋之情,进一步了家园之思的文化
内涵以及它对人精神世界的滋养,激发学生对故乡的热爱之情。
知识与技能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了解散文衬托手法,学习作者从平凡的事物入手,抒写自己的主观感受和感情的写法。
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反复阅读,加强文本与自己的对话体验,增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
2.探究与活动,进一步了解古今天涯人孤独的乡愁。
3.思维与训练,与文本直接对话,加以评点,并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了解这种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思乡之情,热爱故土
从教学目标中,我提炼出本课的重难点: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全文,根据语境揣摩和品味含义丰富的语句,理解作者字里行间透出的强烈
的思乡之情。
难点:赏析借鉴作者恰当选材和鲜明对比的写作手法。
六、教法学法:在教法学法上,我准备采用美读法,分析法,协作讨论法
教学方法:新教材“重视积累,感情熏陶和培养语感”,而科学的方法可以提高效率。
①诵读法。大纲要求学生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课文”,朗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把
握重音、语调、语速、体会作者的感情等。通过诵读,得出整体印象,感觉文章的“气质”,
通过诵读去发现精妙词句,体会其作用。
②情境法。人类所获取的知识百分之八十五都是通过视觉直接获得的,情境法既有利
于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快速进入角色,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③研讨法。在高一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课堂内的主题式研究。它既有利
于培养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养成自我解决问题
的能力。
七、课时安排:在课时安排上,我打算用一课时完成我的教学
下面重点说说我的教学流程设置,共分为四个步骤。
八、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 兴趣导入
在PPT上展示一些表现北京城风貌的图片,同时播放很具京味儿的音乐。
导语设计:“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如果把北京城看成一本古书,我们已
经接触了许多位读者,从汪曾祺的“胡同”到史铁生的“地坛”到郁达夫的“秋天”,每个
人都对北京有自己的一番品读,而今天我们有幸走进另一位“哈姆莱特”的世界,老舍话北
京。
此环节的设置在主要是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地过渡到课文的情境中
来。
(二)自读课文 整体把握
要求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原初体验和创造
这个环节主要是梳理文章的脉络,理解课文大意。是我上课的重点。这个环节主要有3
个问题:
前2个问题的解答主要在4—6小节,
1.解决“写什么”的问题:“课文中哪几节直接写到了北平的特点?作者认为北平好在哪里?
请学生起来回答,教师板书。学生比较容易找出答案
2.解决“怎样写”的问题:作者是什么写作手法来表现的呢?衬托手法
(厚此薄彼,可联系《故都的秋》中以南衬北的手法)
3.解决“为什么要这么写”的问题
(1)你觉得老舍偏心吗?把中心指向作者的主观表达,让学生找出表现老舍的偏心的字词
(2)你怎么理解作者的偏心,能不能用作者自己的话来解释他的“偏心”?
这个问题的解答主要在1—3小节,请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板书,然后集体朗读这一部分。
到此为止,学生把文章的脉络基本理清,也能够感受到老舍先生对故乡的热爱,但是还
需要进一步假设体验。
(三)深入探讨 品味赏析
这个环节主要是深入文本,揣摩语言,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
主要有两个问题:
1.为什么课文选的景和物都是最最平常的,为什么独选街道院落,小花小菜?从这些文字,
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舍?
设置这个问题旨在导向作者的平民意识,让学生从文本中解读作者的平民气质。
教师顺势引出作者的平民气质源自于作者自身定位和精神追求:平凡、谈泊。同时详细介绍
老舍,包括生平经历、重要作品、相关评价等。
2.课堂小结:因为普通,所以众口咸宜;因为入情,故而感人至深。
(四)拓展应用,发散思维
1.拓展阅读老舍《乡思》: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鸭。
2.布置作业:
有许多事物能够唤起我们对故园的怀想:老树、老街、老房子、庭院门前的池塘,房屋
后面的菜畦,那一塘的荷花,那童年的风筝…以“静听回声”为题写一篇作文。
附:板书设计
想北平
老舍
衬 安静闲适
布局合理 主观色彩....(“偏心”)
托 贴近自然
普通家常 平民色彩....
以情驭景
情 景
安静闲适
情如母子 布局合理
想北平 物产丰富
欲诉难表 老舍 接近自然
平民色彩 普通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