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课《想北平》说课稿

合集下载

想北平说课稿(通用3篇)

想北平说课稿(通用3篇)

想北平说课稿(通用3篇)想北平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__,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

__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

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__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A、知识目标: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__的异同处。

B、能力目标:研读课文,学习__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__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想北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想北平》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想北平》的文本解读,包括主题、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等。

课堂互动环节,包括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想北平》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和PPT课件,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

文学鉴赏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课堂互动环节所需的纸笔等文具。

五、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北平的了解程度和相关文学知识储备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小组讨论和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提高其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北平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讲授新课:讲解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或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和思考。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高玉婷一、说教材《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里的一篇文章,跟配套使用。

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利用课本里散文的学习方法自学课外其他读物。

作为一名要具有现代理念的语文老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能力方法。

二、说教学目标高二学生到此阶段应该对散文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根据此篇文章的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制定如下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 2.能力训练目标: A.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对情感、美感的把握B.培养学生自学散文的方法:在不同的画面中,在散的形中体味神韵三、说教学重点、难点题目是“想北平”,同学们自然而然回想到怎样想的?北平是怎样的?为什么值得想?这就是同学们应该把握的重点。

四、说教法显示了环环相扣的教学特点。

启发式教学,老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五、说教学过程(一)导入用一段小散文为学生营造一个思乡的意境,可以让同学们回忆有哪些文人曾抒写过思乡之情,更主要的是为了引出课题《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思念的是故土北平。

(二)作者及作品介绍老舍先生我国著名文学大师,为我国现代文学作出的巨大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因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

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三)朗读并正音选择一段轻柔优美的音乐配套,以增强学生对情感的把握。

学生在听老师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正了音,达到把握基础知识的目的。

(四)设置“解题”这样一个环境的目的有两点:1、“北平”二字可以让学生明确作者的写作对象决不是现在的北京,因为北平只能是在解放前或更久的时间才取此名,并结合课文注释“写于1926年”引出写作背景。

2、“想北平”让学生明确作者描绘的是一幅故都风俗画,为下文的“捕捉画面”环节作铺垫。

此,了解其作品是必要的。

可以增加学生的文学常识,知识量,让学生在课外阅读这些作品以提高同学们的文学素养。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第一篇:《想北平》说课稿必修一·月是故乡明· 漂泊的旅人《想北平》说课稿一、说教材《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

《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

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

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

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

说课稿比赛优秀3篇

说课稿比赛优秀3篇

说课稿比赛优秀3篇高中语文教师说课比赛优秀说课稿篇一《想北平》说课稿华盛虹溪中学吕小恩说教材1、《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中的一篇散文。

“大纲”规定:散文的教学重点是总体把握思想内容,体会作者情感,分析艺术手法,品味艺术语言。

《想北平》一文,描绘了一幅由山水、草木、街景、院落组成的“都市风俗画”,抒发了一个羁旅异乡的平民知识分子那份闲雅而热烈的“乡情”。

2、根据“大纲”要求与本文特点,我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理解本文思想内容;(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3)学习本文“对比”的手法;能力目标:(1)“美读”散文,品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情感目标;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

3、根据散文的教学特色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将下列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1)的思想内容,体会作者那份浓浓的“乡情”;(2)提高“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教学难点;(1)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散文笔法:(2)味本文“平民化的京味语言”;说教学1、评价一堂课的优劣的标准是多样的,我想有一点的不能被忽略的,那就是学生是否在老师的指引下真正动了起来,而成为学习的“主体”。

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设计教法如下:重点的突出方法:(1)根据本文“情感先行”,易于把握的特点,我打算让学生通过“美读”与“画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学法,完成重点(1)的教学;(2)在文章写景部分(4――7节),每一节都写北平的一个特点(即安适、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接近大自然),且有中心词或中心句,是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好材料。

我设计通过“教师示范”的教法,学生“迁移模仿”的学法,来提高学生“诵读-领悟-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

这个过程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能力训练为主线”的“三主”原则。

难点的突破方法:(1)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是个教学难点,我计划通过与《故都的秋》比较学习来突破。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一、引言《想北平》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篇目。

本次说课的内容围绕这首诗展开,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全诗借用北平的情景和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乡愁之情。

1. 诗歌结构《想北平》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通过特定的景物和意象展开叙述,使整首诗具有逐渐深入的效果。

诗歌采用七言绝句形式,每个句子又独立成章,既显示了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又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清晰有序。

2. 诗歌意象作者通过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描绘了他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北平的燕山、山海关、石井、古城墙等景物,都成为表达作者乡愁的媒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诗歌情感《想北平》诗中的情感主要共有乡愁之情和怀念之情两种,通过对北平的描绘,作者深情地描述了他对悠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通过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得到了良好的表达。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1. 知识目标•了解《想北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理解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意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乡愁和怀念之情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想北平》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北平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2. 诗歌解读•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并分析这些景物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乡愁之情;•通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想北平》说课稿这次说课的题目是《想北平》,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教材分析(2)学情分析(3)教学设想(4)教法学法(5)教学过程(6)板书设计。

一、教材分析这个专题要求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其中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

这个专题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方面的要求是:(1)学生能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2)学生能调动自己审美经验对文本进行鉴赏。

二、学情分析这个专题从体裁上看,都是散文;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

这两点对于高一的学生并不陌生,但这个专题课文的编排出现了一个新的特点,那就是每一篇课文除文本之外,还多了“对话栏”。

这种形式是学生之前没接触过的,老师要做的是适时地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

三、教学设想对于这篇课文,首先是要让学生静心研读,把自己的心得写下来,然后和其他同学交流。

这是学生和文本对话的第一步。

其次,要展开的是学生与作者的对话。

作者为什么那么爱北平等等。

最后设计了让学生自己与自己的对话,以期达到感受家园之思的内涵。

考虑到学生课前的作了充分预习,学习本文只安排1个课时。

四、教法学法。

学习本文,采用了评点交流、朗读讨论的方法。

五、教学过程课前布置自学作业:1、落实字词。

2、了解作家以及相关的写作背景。

3、朗读课文至少2遍,划出你特别有感触的语句,并在边上的“对话栏”中写下你的阅读心得,准备课上交流。

(一)导入在播放马思聪的《思乡曲》,营造氛围中导入:“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

”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老舍的《想北平》,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学会对话2、鉴赏感悟(同时板书课题及目标)(二)浏览课文,把握感情基调(这里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1、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把直抒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句子一一划出来。

2024《想北平》说课稿范文

2024《想北平》说课稿范文

2024《想北平》说课稿范文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想北平》,下面我将就这个内容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1、《想北平》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它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古代文化以及文学鉴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语文领域中的重要知识点,而且《想北平》这首诗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着广泛的影响。

2、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教材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我制定了以下三点教学目标:①认知目标:理解《想北平》的诗意,掌握阅读古代诗歌的技巧。

②能力目标:在阅读古代诗歌时,培养学生的理解与鉴赏能力。

③情感目标:让学生体会古代文学的魅力,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3、教学重难点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我确定了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想北平》的诗意,能运用阅读技巧解读古代诗歌。

难点是: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学的鉴赏能力,提高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二、说教法学法古代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其韵律和意境需要通过阅读和感受来理解和体会。

因此,这节课我采用的教法:阅读体验法,情感教育法;学法是:感受体验法,批判思辨法。

三、说教学准备在教学过程中,我会给学生展示相关的图文材料,以直观呈现诗歌的内容和意境,从而更好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理解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新课标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本着这个教学理念,我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环节一、导入新课课堂伊始,我会给学生展示一副北平的古代地图,让学生了解北平古城的位置和历史文化。

接着,我会播放一段古风音乐,让学生感受北平古城的氛围。

然后,我会提出一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古代人在这样的古城中是怎样生活和思考的?从而引入今天的课题:《想北平》。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音乐的联动,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好奇心,引发他们对《想北平》的思考。

环节二、鉴赏诗歌在导入后,我会让学生逐句朗读《想北平》这首诗,并让他们试着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韵律和押韵的特点,让学生感受诗歌的美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想北平》说课稿2
一、说教材
老舍的《想北平》让我想起我所了解的只鳞片爪的北平,想起在精神上颠簸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想起可亲可爱的师友,……甚至想起由于老把“蹦”说成“笨”而被对面寝室的北京女孩纠正的尴尬。

这真是一篇令人浮想联翩的文章,情感的厚重、语言的浅白造成的一种动人的亲切,让人回味无穷。

老舍说自己对北平爱到想说而说不出,我想他是觉得怎么说都还不够,怎么说都不足以完整表达他内心的这份挚爱。

这份惴惴的深情在文章的前三段反复被表白,“(北平的)每一细小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我心中有个北平”。

正因为情感上的这份刻骨铭心的依恋,在他的笔下对北平的想念自然而然化做孩子对母亲的本能的亲情,似乎这份情感就是与生俱来、没有理由没有原因、自然而然的。

老舍正是像写自己熟悉而深爱的母亲一样写出北京这座人们意念中的帝王之城最“平民”的一面,从而也写出了自己与这座古城精神气质上的契合(崇尚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

并且让人在同样“日常”“平民”的文字里理解、分享了他对北平的热爱。

从写作借鉴的角度回味一下,文章情感如此深厚却表露得朴实自然、张弛有度,这和语言运用的简洁、厚实相得益彰,如此浅白的语言却内蕴丰厚、极富感染力,真正是“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真正是不事雕琢、浑然天成的最高技巧。

由此想到郁达夫
的《故都的秋》,顿时觉得无论是情感还是语言都多了份过犹不及的矫饰了。

所以,老舍在这篇散文中体现的用情有度和语言表达的“天然去雕饰”都是很值得把玩品味的。

二、说教法、学法
我想我心中也有一个北平,所以我很容易被老舍所引领跟他一起去“想”北平,那么是不是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一个北平呢?一个情感的北平甚至只是一个概念的北平?我想应该会有,即便没有也应该被指向、被建立,因为人需要诗意的栖居,需要一个精神的朝圣地,这就是“故乡”,它不局限于真正意义上的出生地。

所以,在教学这篇文章时,关键是激发每个人内心的这份情感需求,进而从故园之思这一普遍意义的层面来理解老舍对北平的想念,达成共鸣,进一步建构和拓展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乡土情结”。

在教法和学法上以文本研习为线,以听读、阅读、朗读体验和“评点”交流为点,充分利用编者设计的对话栏,铺设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与文本、编者、老师、同学展开对话,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的平台。

突出情感体验和方法指导。

教学目标:
1、反复研读,与文本、编者对话,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
2、在整体感知课文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品味课文的语言,通
过评点,进一步积累和掌握品味散文语言的一般方法。

教学课时:1课时
三、说教学程序
(一)布置课前预习:
自读课文,勾画出能引起自己共鸣或让自己产生问题的语句,在对话栏中进行评点。

补充关于“评点”这一研习方法的简介(结合教参P90的方法推荐并附上优秀的评点示例)
[说明]这一设计主要是为了节约课堂时间,引导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并逐步培养“评点”这种读书的好习惯。

当然方法介绍和优秀示例是必不可少的,便于学生从模仿开始正确掌握这一阅读研习的基本方法。

(二)导入
1、今天我们进入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的学习。

故乡,是什么概念呢?故,旧也。

故乡即过去生活过的地方,按《圣经》上的说法,人的故乡是在伊甸园,人被驱逐出伊甸园后就一直在异乡流浪,所以“思乡”(家园之思)就成为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母题”。

这节课我们先来学习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一篇散文——老舍的《想北平》。

2、北平是历朝古都,这里有宏伟的故宫,巍峨的长城,美丽的颐和园,温馨的四合院……可写的东西实在是太多太多,那么在土生土长的大作家老舍的笔下,北平是什么样子的呢?作者
又是怎样写出自己心中的北平呢?
让我们一起来听一遍录音朗诵,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熟悉课文。

[说明]这一设计适应新教材的专题教学背景,逐步建立专题导入的模式,培养学生的专题视野和专题整合的意识,引导自主建构知识网络的语文学习习惯。

(三)整体把握
1、听读全文,进入情境。

2、从题目入手,理清线索,紧抓情感之“神”。

教师引导:先来说说这个“想”字,文章中有哪些语句是对这个“想”字的呼应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明确:“可是,我真爱北平”“我爱我的母亲……我之爱北平也近乎这个……我爱的北平不是支支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的与我的心灵粘和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等;(第二节)“它是在我的血里,我的性格和脾气里有许多地方是这古城所赐予给。

”(第三节)“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
教师点拨:所以,这个“想”字便是贯穿全文的情感线索,也就是这篇散文的“神”。

[说明] “形散而神不散”是散文的文体特点也是散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只有对作品情感的准确把握才能迅速建立整体阅读的视角,从而为下一步的局部研习奠定基础。

(四)“评点”研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