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一上册)

《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一上册)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想北平》的第一课时,我将从五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课文,二说学生,三说任务,四说过程,五说自我评价,下面我将依次展开:一、说课文《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月是故乡明”专题“漂泊的旅人”这一板块的第一篇课文。
《想北平》的内容是老舍对北平的怀念之情。
本文特点是的:选择平民化的内容“五多”--静多、空多、花多、菜多、果子多;运用平民化的语言--不花俏的、平实的,不呆板的、口语化的,不严肃的、平易亲切的,表达平民化的情感--对故乡北平真挚的、想说又说不说的、不兼容的、排他性的爱恋和想念。
二说学生学生需要从《想北平》这篇课文中学习如何选择个性化的内容,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个性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加深对故乡的认识和体会,提高语文素养。
高一的学生这时已经度过了一段时间的高中生活,适应了高中的学习方式,之前他们已经学过了大量的散文,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的方法,而且在初中的时候也学习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学习本文,需要学生采用诵读法、评点法、入情体验法等多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基于以上的教材和学情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三说任务1)知识和能力目标:a、领会作者平民化的语言风格;b、能掌握作者平民化的写作技巧;c、能掌握评点法,并能运用到其他文本的学习中。
2)过程和方法目标:(1)在学习课文内容的过程中运用诵读法和评点法;(2)在体会课文情感的过程中运用入情体验的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a、能体味老舍先生字里行间的对北平的热爱之情;b、能树立起对自己的家乡的热爱之情。
在达成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可能会有以下的重点、难点4说教材的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作者平民化的写作技巧和平民化的语言特色教学难点:体会老舍在字里行间所表露的对北平的深深地爱。
四说过程对于这堂课的导入我将以下面的方式进行:每个比较有名的城市都会有让大家一提到他就能想起的代表性景物,比如我们谈到纽约就能想起自由女神,谈到巴黎就能想到凯旋门、巴黎圣母院,谈到北京就能想到长城、故宫,这是我们以旅行家的眼光来看的。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

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1.主要采用互动交流、评点对话的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的学习品质2.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达到真正读懂文本、培养阅读习惯与能力的目的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2.能力目标: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3.情感目标: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三、说学情已有知识和经验: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份对家园不可割舍的感情;高一学生文字理解与表达能力已达到一定的高度学习方法和技巧:注重情感的体验与品味注意对语言的咀嚼体味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深刻体会作者对北平刻骨铭心的眷恋思乡之情四、说教材内容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苏教版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文本特点:作者用纯净通俗的语言表达了对故乡北平深切的爱课时安排:2课时五、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品味文本语言进而把握文章主旨难点:理解散文的主要特征学习作者从平凡小事入手抒写自我感受的写法六、说教学方法教法:点拨法;探究法;讨论法学法:主动学习;自觉探究;协作、交流七、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故乡是一杯陈酿离它越久香味越浓;故乡是一首歌曲它的音符和歌词烙在游子的心头故乡存留了我们生命的根是我们情感的归宿因此古往今来人们从未间断过表达对故乡的恒久记忆与牵挂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思念故乡的散文——《想北平》(师板书课题)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二整体感知课文1、问:谁想北平?(导入了解作者)(1)学生介绍老舍相关知识(2)师指明识记重点: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中国现代作家主要作品: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1951年因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而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2、问:作者想北平想到什么程度?(导入赏读文章最后一句初步感知作者感情)3、问:作者为何如此想念北平?(导入探究文本)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三欣赏探究交流(一)探究问题:作者为何想北平想到要落泪的程度?1、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2)找出文中表现出的理由(3)跳出课本探寻理由(4)交流、讨论思考所得2、参考提示:(1)不在北平(引导简单了解作者当时情况)(2)不只是游子的思乡之情使然(引导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3)深层次原因:因爱而想(引导赏析课文2、3两节)(二)探究问题:作者对北平有怎样的爱?1、学生活动:(1)诵读课文2、3两节、(2)归纳、交流2、参考提示:爱到说不出(1)与北平心灵契合融为一体(2)如爱母亲一样爱北平(了解老舍对母亲的感情并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理解文中所说的那种爱)(3)愿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对北平的爱(了解“杜鹃啼血”的典故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情)(三)探究问题:这个让作者如此眷恋的北平样子的?(引导赏析“我的北平”)1、学生活动:(1)阅读课文46节(2)自主概括所写的“我的北平”的特点(3)交流2、参考:复杂而有边际动中有静(我的)北平→布局匀调贴近自然(四)探究问题:作者为什么只写“我的北平”?1、学生活动:(1)欣赏北京的相关图片(2)回顾全文内容(3)讨论探究:北京是历史悠久的大都市可写的地方很多这里作者为什么不去描写北平的宏伟的皇家园林、高大的建筑却把笔墨花在北京的物产、平民的生活上?2、参考:(了解:)有人曾问舒乙如何用几句话来概括老舍区别于中国现代其他作家的特点舒乙用了五句话:第一句就是“他是北京人”;二是“他是一个满族人”;三是“他是一个穷人”;四是“他差不多有十年生活在国外”;五是“他生于十九世纪的最后一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去世”(小结:)可以说北京是老舍倾注了毕生心血和笔墨的古都老城因此老舍笔下的北平必定是与众不同的北平是融入了强烈的主观情感的“我的北平”是一个平民的北平一个普通的北平(导入写作技巧的学习)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四写作技巧延伸学习:一枝一叶总关情作者虽然是选择普通北京人的院子、墙根描述日常生活中的果果菜菜但是通过这叙描的“我的北平”表明了自己与北平的亲密关系表达了独一无二的情感。
想北平说课稿(通用3篇)

想北平说课稿(通用3篇)想北平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__,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
__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
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__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A、知识目标: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__的异同处。
B、能力目标:研读课文,学习__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__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想北平》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厚感情。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讨论、比较阅读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其文学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家乡的热爱,增强其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
《想北平》的作者介绍和写作背景。
《想北平》的文本解读,包括主题、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等。
课堂互动环节,包括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等。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想北平》中的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重点:让学生掌握文本阅读的方法,理解作者对北平的独特情感。
四、教具和多媒体资源
投影仪和PPT课件,展示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
文学鉴赏音频资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课堂互动环节所需的纸笔等文具。
五、教学方法
激活学生的前知: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北平的了解程度和相关文学知识储备情况。
教学策略:采用讲解、小组讨论和比较阅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心得分享,提高其参与度和思考深度。
六、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北平的风光视频,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讲授新课:讲解作者介绍、写作背景和文本解读等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本主题和艺术特色。
巩固练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文本中的某些细节或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归纳小结: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同时引导学生进行课后拓展阅读和思考。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一、引言《想北平》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诗,也是高中语文教材中的必修篇目。
本次说课的内容围绕这首诗展开,旨在通过深入解读诗歌内容和技巧,引导学生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情感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二、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一首抒写怀乡之情的诗。
全诗借用北平的情景和景物,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通过描绘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乡愁之情。
1. 诗歌结构《想北平》共分为四个部分,每一部分都通过特定的景物和意象展开叙述,使整首诗具有逐渐深入的效果。
诗歌采用七言绝句形式,每个句子又独立成章,既显示了作者巧妙的写作技巧,又使得整首诗的结构清晰有序。
2. 诗歌意象作者通过北平的种种景物和意象,描绘了他对家乡的思恋之情。
北平的燕山、山海关、石井、古城墙等景物,都成为表达作者乡愁的媒介,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 诗歌情感《想北平》诗中的情感主要共有乡愁之情和怀念之情两种,通过对北平的描绘,作者深情地描述了他对悠远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种情感通过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得到了良好的表达。
三、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方面:1. 知识目标•了解《想北平》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掌握诗歌的基本结构和技巧;•理解诗中的主要景物和意象。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水平;•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解读和分析能力;•提升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家乡乡愁和怀念之情的感受和理解;•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心。
四、教学内容及过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围绕《想北平》展开,主要分为以下几个环节:1. 导入活动通过播放视频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北平的地理位置、历史背景和文化底蕴,激发学生对北平的兴趣。
2. 诗歌解读•分段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中的景物和意象,并分析这些景物和意象所代表的含义;•探究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乡愁之情;•通过诗歌的解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欣赏能力。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想北平》说课稿推荐一、教材分析1、本专题针对的阅读问题:一部分中学生,面对有滋味的经典散文,知道好知道是美文,却说不出好在哪里美在哪里。
入宝山而空回。
寂寞的经典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2、试图提供的有效阅读方法:文本研习——具体语句、题目、标点符号等的品读3、要达到的学习目标:得其味4、所选文本:“看似平常最奇崛”的《想北平》——“我的文章写得那样白,那样俗,好象毫不费力,实际上,那不定改了多少遍”普通:语言平实如话,内容简单明了有滋味:深切的故园情思,对比写景物特点的手法5、学习者:有上述阅读问题的高一学生二、我分析之后的设计1、教学难点:得其滋味2、教学重点:品读具体语句,进入文本情感世界3、教学方式:品读具体语句:我真爱北平、我爱北平也近乎这个、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诵读重点段落:4~7段三个关键词:母亲、爱、几乎4、教学时数:2课时5、教学过程:(一)导入:天冷送衣服的多是母亲——母亲总是和温暖联系在一起的以自己和母亲十几年的相伴,给自己的母亲一个概括性的定语体贴的母亲温暖的母亲给我安全感的母亲。
——引出第一个关键词:母亲(二)进入文本:问:老舍把北平看作母亲,说他爱北平母亲,那么,文中的母亲可不可以用这些词语形容?可以的请从原文找出依据。
不可以的话,请告诉我们,文中的母亲老舍用了什么词语来形容?也要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目的:明确内容要点,概括景物特点,为情感的品读打基础。
动中有静的“母亲”在人为中显出自然的“母亲”花多菜多果子多的“母亲”——点:对比的写法,突出景物特点,比直接写更有表现力。
所以要诵读,感受一个鲜明的“我”之景物。
品读:让景物特点活起来小结:“我”爱这样的'北平母亲,给“我”闲适、安全、妥帖生活的“母亲”。
“这个爱几乎是想说而说不出的”“几乎”:找不到恰当的语言来负载复杂的感情集合体,无法一下子全讲出来轻声读全文,寻找“爱”里包含的丰富情感。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一、教材1、教材地位《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专题三“月是故乡明”的一篇散文。
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高一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2、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把握大意,理解主旨;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3、教学重点难点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
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学生1.学生的知识:学生初中已经接触过老舍先生的很多作品,可以在导入部分安排学生使用回忆法,回忆老舍先生散文的特点、语言特点等基础知识点。
2.学生的技能:散文阅读的方法技能,主要要求学生掌握诵读法和品评法。
3.学生的特点风格:普通班的学生,在语言的品读上有困难,需要使用移情法,让学生体会离乡万里的作者对故乡的思恋和担忧。
三、教法和手段1、指导美读。
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课堂协作讨论。
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想北平》说课稿

《想北平》说课稿一、说教材《想北平》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三专题第一板块“漂泊的旅人”中的第一篇课文。
这个专题要学生感受的人文主题是人与故乡的关系,第一个板块“漂泊的旅人”是从故乡对于身处异乡的人的意义这一角度选取课文的。
《想北平》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二、说学情高一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对散文的体悟和感受能力,也掌握了一些散文的鉴赏分析方法,在初中时也学过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对老舍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
三、说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基于以上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①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③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确定为对重点语句含义和情感的揣摩。
确定的依据是:散文语言渗透了作者的情感,是作者写作意图的流露。
把握了散文重点语句的含义和情感也就把握了文章。
教学难点确定为感受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
确定的依据是:高中生的审美能力、人生经验和情感体验是有限的,又距离老舍生活的时代较远,因此我把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深切眷恋之情确定为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学习本文采用了诵读法、讨论法、提问法、示范法等教学方法,学法上采用诵读法(朗读要注意语言的节奏,体会作者的情感)、揣摩语句法(主要是从句子所蕴藏的含义和情感入手)、讨论法、质疑法、自主探究法。
五、说教学过程我采用情境导入法,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
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具体的导入语是:“故乡,是游子用稻谷酿造出来的陈年老酒,搁置年代越远,放置时间越长,酒的味道就越醇香。
”北京之于老舍,正是如此!环节一:诵读是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2020年苏教版必修一《想北平》说课稿一、教材地位分析《想北平》是高中语文第三册“读本”上的一篇散文,与之相对应的是课内文章——郁达夫的《故都的秋》,同属写北平的写景抒情散文。
所以在指导阅读的过程中可以将二者比较。
本文的老舍先生的抒情之作,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北平文人对故乡深切的眷恋与热爱在问中尽情展现,这里有动情的追忆,有对故都风物的信手描摹,抒发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乡土之恋。
文章篇幅不长,行文脉络清晰,文字平实生动。
高二学生完全可以在一课时披文入情,用已掌握的方法解读文章。
二、教学目标的确定根据“教学大纲”对散文的要求——在诵读、抓住主要内容的基础上领悟作者的感情,品味艺术化的语言及感受人文精神。
结合本单元的教学要求与学生的能力等级,制定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1)把握大意,理解主旨;(2)学习本文“以情驭景”的写法和对比手法;(3)品味本文平实生动的语言。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美读和感悟的能力;(2)训练学生找关键语句和领悟情感的能力。
情感目标:感受作家对故都的深切眷恋之情。
德育目标: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文章通篇写的都是对北平的思念与眷恋。
无论直抒胸臆,还是以情驭景,用动情的眼光看故都风物,处处闪耀着一个“情”字,处处可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所以,深入领悟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学习作者以情驭景的写作手法应该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为了更好的凸现老舍这篇散文的个性色彩,在教学中可以用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作比较阅读。
因此,分析两篇文章在写法上的异同,也应该设置为又一个教学重点。
四、重点难点的突破办法1、指导美读。
入情入境的朗读有利于深入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是鉴赏散文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
整体感知时要朗读,品味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时也要朗读。
2、对比分析。
与课内散文《故都的秋》作情感上和手法上比较分析,是鉴赏本文的一个有效途径,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更能见出本文的特色。
既巩固了以往的知识,又训练了鉴赏抒情散文的方法的运用。
3、课堂协作讨论。
这一方法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培养其积极思考,探讨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情感和艺术手法的讨论,训练了思维能力,也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五、课时安排一课时六、教学程序课前布置预习:1、课前诵读全文,自行解决字词障碍,为课堂教学作准备;2、思考: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写了哪些景物,突出了北平怎样的特征?课前预习的布置除了为课堂教学的顺利完成作好准备,也让学生明白本文学习的重点是什么。
做到心中有数,课堂的讨论,归纳才会更有效果。
(一)导入情境导入法——“乡情是一颗由甜蜜、温馨、哀愁凝结成的珍宝。
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一颦一笑,一离一合,总是那么让人牵肠挂肚,让人心底流过一股莫名的泉涌!”那么,老舍先生的《想北平》就是对故国之恋的最好诠释。
这种导入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快速入境,身临其境地那股浓浓的眷恋之情,激起情感共鸣,引发学习兴趣。
这是感悟散文意境的第一步。
(二)指导美读诵读的散文教学的重要环节,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也是对散文意境的体会的需要。
在朗读中投入感情,对后面领悟作者感情,品味语言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要让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入情入境。
安排两名朗诵较好的学生完成。
要求学生在听读过程中完成对文章主体的把握,布置以下思考题:1、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北平人,写作此文时正羁旅青岛,想念北平却不得相见,这种“想”是一种动情带泪的思念。
文章是怎样表达这种感情的?请找出相关的语句。
2、老舍心中最美的景物有很多,可他的笔下选取了哪些景物?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特点,并思考为什么选取这些?诵读过后,安排学生小组讨论,得出结论,举荐一两名学生回答。
学生很容易找到表达感情的句子,集中在2、3、8节,如“我真爱北平”“真愿成为诗人……像杜鹃似的啼出北平的俊伟。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等等。
这种情感是直抒胸臆,浓烈,一泻而出,无须掩饰。
这是游子对故乡的挚着眷恋。
学生还可以在4——7节中概括写景的重要内容,如通过与“四大历史故都”(特别是巴黎)的对比,写出北平整体环境的“复杂又有边际”,院落布置的“匀调”,“花多菜多果子多”及接近大自然的特征。
这一步骤让学生充分活动,自渎自答,相互间协作讨论,培养其团结协作精神和积极探讨的学习能力。
这样就完成了教学目标中把握大意与初步感知作者感情。
而且文章的层次也已经明确无疑。
(三)与《故都的秋》对比阅读,分析情感与写法上的异同。
《想北平》属读本上的延伸性阅读,是对课内知识的巩固。
一加深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利用课内学习的方法独立解决同题材文章;二开拓学生视野,增加文字积累。
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明白“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道理。
也使本文的特点在比较中更加鲜明。
这一环节灵活,可让学生充分独立展示的思维过程,培养其思辩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化形象的感知为抽象的理性分析。
这一过程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引导其学会归纳。
讨论要点如下:相同点:(1)都选取寻常景物,抛开风景名胜,表达一个文人的平民意识;(2)都运用了对比手法烘托故都风物;(3)都是景中含情,借景抒情。
不同点:(1)对故都的热爱程度不同,本文情更深。
一个是地地道道的老北平,一个是南方人。
一个是从血脉中流出的充满血泪的“骨肉情”,一个是凄凉之景与凄清之情相吻合。
(2)切入点不同。
《故都的秋》选取具有“清”“静”“悲凉”特征的秋槐、秋蝉、秋果、秋雨等来写,欣赏秋的姿态与色彩;本文则是信手拈来,选取“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及它们承载的情感。
”所有景致“都积凑到一块儿,每一件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
”这一过程不仅完成了教学目标中艺术手法的分析,而且对于作者对北平的情感的体悟也更深厚了。
“心有感于事物,叙事状物以表心意。
”这是散文创作的一般原理,在解读语言文字中来感悟作者的情感。
(四)品味语言鉴赏抒情散文,品味语言是基础。
体会情感,赏析艺术手法都要与品味语言始终相随。
在上步骤的分析中其实已经完成了部分语句的感悟。
这里再单提出来,以使语言特色更加鲜明。
散文的美未必来自美景美物,重要的是要用动情的眼光看世界,于平淡细微处见绚丽动人的光彩。
你认为本文哪几处写的具有“动人光彩”,找出来,品味其语言。
估计语段:第2节——“我爱我的母亲……”与北平之爱作类比;第6节——“花多菜多果子多……韭菜叶上的泥点……进了城还带一层白霜。
”第8节——“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这样的文字鼓舞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感悟,甚至背诵下来。
学生大致可得出平实、生动,看似平常语却那样贴切、形象。
这与作家深厚的文化底蕴及关心苍生,为民请命的历史使命密不可分的。
所以,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的称号!五、总结与拓展回顾教学主要内容(情感、艺术手法与语言特色),再次突出重点难点。
结语:乡情是一杯略带苦味的“乡色酒”,让你忍不住呷啜又不能痛饮。
久在异乡,身在旅途之人常常为一句熟悉的家乡话,一阵扑鼻的红枣粥的香气,一抹长满了乡思的老槐树催得潸然泪下。
无论在何时何地,一个人的心灵归宿总是生你养你的那片热土!附:板书设计脉络感情手法引子:我的北平(1)整体感觉:安适热烈类比我爱北平(2-3)城市布置:匀调眷恋以情驭景想北平老舍故都风俗画(4-7)花多菜多果子多闲雅对比烘托结句:真想北平(8)接近大自然思念板书设计理由:重点难点清楚,让学生明白文章脉络,写景特点,感情主旨。
《想北平》说课稿长兴一中周立平一、说教材1、教材所处的地位:《想北平》是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上的一篇短文,是配套人教版普通高中新教材第四单元《故都的秋》这一教读课文的。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在整体把握散文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的基础上品味散文的语言,赏析散文的表现手法。
按新教学大纲的要求,高中语文阅读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品位,并进而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读本是拓展学生知识面的有效途径,也是培养他们感悟能力的好地方,所以我们在平时定要注意导读。
2、教材分析:《想北平》是作家老舍在青岛时写的一篇文章,他当时虽然身在异乡,但情系北平。
本文题目为“想”,但不是平平常常的回想、追忆,而是动情带泪的思念、眷恋。
他描绘的是一幅故都俗画,抒发的是一个平民知识分子的闲雅而热烈的情怀。
本文最值得借鉴的地方是作者巧妙的写作手法—“以小见大”,处处不说爱,不说想念,但处处都在说北平的好和北平的美,处处都在表达对北平的喜爱和眷恋之情,这和之前我们已经学过的《胡同文化》、《故都的秋》稍有不同。
3 鉴于以上两点,我设计我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目的:A、知识目标:①美读课文,体会作者对北平的思念、眷恋之情,并思考作者是如何展现这种情感的。
②比较学习《胡同文化》、《故都的秋》,鉴赏三篇文章的异同处。
B、能力目标:研读课文,学习本文以小见大的写法,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C、情感目标:体会作者感情,激发和培养他们的爱乡之情。
(2)教学重点和难点:A、教学难点:知识目标①②,在把握原文脉络的基础上回忆旧知识,重新赏析鉴别《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想北平》三文的异同是本文的难点。
B、教学重点:训练创新思维能力,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二、说教法:由于我所教班级的学生赏析能力欠佳,所以根据教育心理学的量力行原则,我所采取的教法如下:(1)涵咏法:即通过诵读,把自身融入特定情境之中,做到“文若己出”,去细细品味作者的那种细致而深沉的“爱”。
(2)导问法:即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情思。
(3)比较法:比较阅读三篇文章。
三、说学法:通过《故都的秋》和《胡同文化》的学习,学生对北京已不是很陌生,所以我在学法上要求他们先美读欣赏,后鉴读区别,再研读创新。
美读欣赏:是用来把握和领会作者感情的。
鉴读区别:是在比较的前提下阅读课文,寻找不同之处。
研读创新: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进行创新训练。
四、说教学过程:1、导语:人往往会对同一事物同一地方产生同样的感情,但感情一样,表达的方式却往往不一样,例如写杭州,就有白居易和苏轼等,今天我们来学习《想北平》,看看它和《胡同文化》、《故都的秋》有什么异同之处。
2、整体感知,美读课文美读全文,初步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3、研习课文——导问法(1)阅读思考,想想作者对“北平”的感情可以用怎样的一个字来概括?学生可能出现的问答:“想”和“爱”。
教师点评明确:“想”字更好。
理由:写此文时,作者身在青岛,所以作者写时已不仅是“爱”,而是由“爱”而升华的想念、眷恋之情,正如他自己所说的“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啊!”(2)文中作者两次提到“这个爱是要说而说不出的”,“我将永远道不出我的爱”,这是否和文意相违背了?为什么?明确:这不是没有“爱”,而是这种爱太为浓厚太为强烈,以至于反而不知说从何说起,犹如舒婷所说的纵使我心中有一个汪洋,但流出来的却只有两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