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

合集下载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

2019-2020年高三语文一轮总复习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知识概览·【作者简介】梁实秋(1902-1987),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学于清华学校(今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青光》《益世报·文学周刊》《中央日报》副刊《平明》等。

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创作以散文小品著称,风格朴实隽永,有幽默感,以《雅舍小品》为代表作。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主要著作尚有散文集《雅舍小品》(续集),文学评论集《浪漫的与古典的》《文学的纪律》《秋室杂文》,译著《莎士比亚全集》等。

主编《远东英汉大辞典》。

【重点理解】这篇课文题为记一次演讲,好像是记事,其实是写人,通过写一次演讲的情景来表现梁任公的一些特点,并表达对老师的崇敬之情。

本文撷取作者学生时代最有价值的记忆片段构思成文,篇幅短小,语言简练,意味深长,精彩纷呈,对老师的真挚情感融化在叙述描写中。

第一部分(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从这些简略的文字中,可以得到这样的信息: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以政治业绩为陪衬,突出其学术上的威望和影响。

意谓此等能人、高师演讲,必定是有分量的。

此处为下文具体描写演讲情景张目。

第二部分(第2段到倒数第2段):描写这次演讲的主要情况。

这是文章的主体,占了大量篇幅。

第2段写梁任公的演讲稿,是通过物件写人,表现人物的精神、作风、修养。

行文至此,尚未开始描写演讲,所以也可以将这一段归并到第一部分,作为演讲的又一背景,成为演讲的又一铺垫。

第3段交代演讲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人物有老师梁任公和学生,包括作者),并描写梁任公的形象。

描写形象又着重于表现神采,展现一个卓越不凡的大家的形象和风范。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

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案及反思罗婕一、教学设想1.单元设置《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文是写人记事散文单元的最后一篇选文。

单元学习要求是能透过人与事的描写,仔细揣摩人物的言行、心理,体察人物的个性、情操,看作者如何在人物描写中体现对人物品行的评价。

我对这一要求的理解是通过学习,让学生能体悟到写人叙事并不是对事情、人物单纯、平面的叙述描写上,应该是通过对事情、人物的叙述、描写,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或观点,换句话说也就是写人叙事在选材中时要紧紧围绕自己最想表达的那一核心情感上的。

另外,这一要求也恰恰是对高中学生写作文的一个提升方向。

2.学情分析写人记事散文对于高一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也不能说是熟悉。

不陌生是因为在初中阶段学生学过《背影》、《我的母亲》、《我的老师》、《枣核》等叙事散文,说不熟悉是因为一般情况下“写人记事散文”这一概念在初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更多的是看成记叙文来讲,学生对记叙、描写的方法应该是有所了解的。

因此,在高中阶段就应对散文这一文体特征要更强调,让学生明白叙事散文中叙事的意义。

3.文本分析郑桂华老师在《散文教学内容开发的路径与原则》一文提到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要有“辨体”、“识人”、“断文”、“定点”四个步骤。

在这一理论的提示下,我对文章进行了分析思考。

“辩体”:这是一篇典型的写人记事的散文,作者集中笔墨写了在一次演讲中所感受到的一个真实的梁启超;“识人”:梁实秋先生认为散文的美,美在恰当,不应有太多枝节,太繁冗的,有“割爱”的主张理论,他的散文风格简洁淡雅;“断文”:一次演讲,就让梁实秋终身念念不忘,让惜墨如金的他为此写过三篇文章,足以见得梁启超在他心中的地位。

梁实秋在文中两次提到这是一篇动人的演讲,他被梁启超的人格魅力所折服,哪到底是怎样的魅力呢,这就值得探究。

另外,这篇不足千字短小而精彩的文章恰恰体现出梁实秋本人的散文主张。

“定点”:根据以上分析,联系自身的教学特点,我将教学内容确定为品人之“简单”及文之“简洁”,设计的话题就为“一段简洁的文,一个简单的人”。

2019版高中语文 第0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2019版高中语文 第0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第0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1.作者(梁实秋)简介梁实秋(1903—1987),原籍浙江杭县,生于北京。

学名,字。

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

2.梁启超(梁任公)简介梁启超(1873—1929),字卓如,号任公,又号“”,汉族,广东新会人。

中国近代维新派领袖,学者。

其著作合编为《》。

3.请写出易误读的字词并注上音。

①戊戌.()②显宦.()③莅.()校④步履.()⑤谦逊.()⑥酣.()畅⑦屏.()息⑧蓟.()北⑨洽.()合1.梁治华实秋翻译家2.饮冰室主人饮冰室合集3.xū huàn lì lǚ xùn hān bǐnɡ jì qià1.本文中的梁任公有什么性格特点?是怎样塑造的?作者对梁任公的性格特点不是抽象的概说,而是具体化为各种表现,有形貌特点、表情特点、声音特点、动作特点、气质特点、讲稿特点等,可以笼而统之概括为:才华横溢,博闻强记,修养良好,开朗直爽,认真细致,风趣幽默,谦逊而自负,稳健而潇洒。

“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用了反衬手法,从侧面赞扬梁任公先生的为人: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这样的学者当世少有。

反衬手法解读:①反衬的内涵:所谓反衬,就是运用其他事物与要突出的事物之间的相反特点或不同情况,从反面来衬托主要事物,使对立两极的事物互为映衬,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相反者皆相成也”。

反衬是衬托手法的一种,相对“正衬”而言。

②反衬和正衬的区别:反衬不是同一个层面上的人物与人物、物象与物象间的对照比较,而是两个层面间的背景、环境、条件对人物、物象的映衬相托。

它们有“主”有“从”,以“从”衬“主”,其中“从”是背景、环境、条件,“主”是人物、物象。

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朝着相同的方向变化是“正衬”;陪衬事物和主要事物之间朝着相反的方向变化就是“反衬”。

③反衬的作用:在反衬中,以“从”衬“主”,使被陪衬的事物更加鲜明、突出,可以借此显彼,借反衬正,造成艺术上的回旋,增强作品的意蕴。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

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是作家梁实秋在听完梁启超先生的一次演讲后所作的一篇著作。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带来的语文必修一《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希望对你有帮助。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解读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自1919年至1929年,晚年的梁启超告别了官场,远离了政治,除了在南开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讲学和开展一些有限的文化活动外,大部分时间在天津的饮冰室著书立说。

]大约在民国十年①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

(①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①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②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①戊戌政变:慈禧太后发动的推翻戊戌新政的宫廷政变。

1898年,即光绪二十四年,也就是戊戌年六月十一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开始推行变法,引起顽固派的忌恨。

十五日,慈禧太后将支持变法的帝党翁同稣开缺回籍,并命荣禄署直隶总督。

九月二十日,维新派被袁世凯出卖。

二十一日凌晨,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幽禁光绪帝,旋又捕杀谭嗣同、林旭、杨锐、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等六人,史称“戊戌六君子”,通辑康有为、梁启超,罢免维新派官员陈宝箴、江标、黄遵宪等数十人,废除光绪帝颁布的新政诏令。

戊戌变法失败。

②云南起义:1915年12月12日,袁世凯伪造民意,宣布接受帝位,改次年为洪宪元年。

12月25日梁启超联络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在云南通电反对,组织“护国军”讨袁,次年出兵四川、贵州和两广,时称护国之役,又称云南起义。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1段简述演讲的一些背景,为写演讲作铺垫。

作者先以梁任公的政治声望来衬托他的学术声望,梁任公在政治领域和学术领域都是能人、高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教案

人教版高中高一上册语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课文及教案课文梁任公先生晚年不谈政治,专心学术。

大约在1921年左右,清华学校请他作第一次的演讲,题目是《中国韵文里表现的情感》。

我很幸运地有机会听到这一篇动人的演讲。

那时候的青年学子,对梁任公先生怀着无限的景仰,倒不是因为他是戊戌政变的主角,也不是因为他是云南起义的策划者,实在是因为他的学术文章对于青年确有启迪领导的作用。

过去也有不少显宦,以及叱咤风云的人物,莅校讲话。

但是他们没有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任公先生的这一篇讲演稿,后来收在《饮冰室文集》里。

他的讲演是预先写好的,整整齐齐地写在宽大的宣纸制的稿纸上面,他的书法很是秀丽,用浓墨写在宣纸上,十分美观。

但是读他这篇文章和听他这篇讲演,那趣味相差很多,犹之乎读剧本与看戏之迥乎不同。

我记得清清楚楚,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下午,高等科楼上大教堂里坐满了听众,随后走进了一位短小精悍秃头顶宽下巴的人物,穿着肥大的长袍,步履稳健,风神潇洒,左右顾盼,光芒四射,这就是梁任公先生。

他走上讲台,打开他的讲稿,眼光向下面一扫,然后是他的极简短的开场白,一共只有两句,头一句是:“启超没有什么学问——,”眼睛向上一翻,轻轻点一下头:“可是也有一点喽!”这样谦逊同时又这样自负的话是很难得听到的。

他的广东官话是很够标准的,距离国语甚远,但是他的声音沉着而有力,有时又是洪亮而激亢,所以我们还是能听懂他的每一字,我们甚至想如果他说标准国语其效果可能反要差一些。

我记得他开头讲一首古诗,箜篌引:公无渡河。

/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奈公何!这四句十六字,经他一朗诵,再经他一解释,活画出一出悲剧,其中有起承转合,有情节,有背景,有人物,有情感。

我在听先生这篇讲演后约二十余年,偶然获得机缘在茅津渡候船渡河。

但见黄沙弥漫,黄流滚滚,景象苍茫,不禁哀从衷来,顿时忆起先生讲的这首古诗。

先生博闻强记,在笔写的讲稿之外,随时引证许多作品,大部分他都能背诵得出。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人教版高一必修教案设计)
他的演讲不仅对当时的中国产生了重要影响,也对后来的历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梁启超的评价和认识
对梁启超的评价和认识
梁启超的才华横溢: 作为近代中国文化 界的卓越先驱者, 梁启超在文学、历 史、哲学、政治、 经济、法学、新闻、 教育等诸多领域都 有卓越的成就和贡
献。
添加标题
梁启超的人格魅 力:他性格豪爽、 直率,敢于担当,
启发思考:梁任公的演讲让听众思考人生、社会、国家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听众积极思考,开 拓视野。
激励成长:梁任公的演讲让听众感受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激励听众不断学习、成长,成为有用 之才。
对历史的意义和价值
梁启超的演讲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他的演讲内容丰富,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 梁启超的演讲风格独特,语言生动有力,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演讲的影响:这次演讲对于当时的青年学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人因此受到了启发和鼓舞,走上了追求真理、 探索人生的道路。
演讲的内容和主题
演讲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演讲的主题:中国历史和文化
演讲的主要内容:介绍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传统
演讲的要点:强调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呼吁大家了解和传承中国文化 演讲的意义:通过演讲,梁任公先生向听众传递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和价值,激发 了听众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梁启超的文化贡献和影响
演讲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梁启超的背景:中国近代思想家、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被誉为“近代中国启蒙思想 家”。
演讲背景:1917年,梁启超应邀到清华学校讲演,演讲中他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感受,讲述了中国近代史上的 重要事件和人物,以及他对这些事件和人物的看法和评价。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3单元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含答案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3单元 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含答案

即使在十年动乱期间,面临随时有可能被上纲上线,被扣上“反革命”帽子的危险,面对妻子被批斗,被抄家,及同胞三姐被迫害致死的一桩桩精神折磨,邓稼先依然百折不挠地忘我工作。

邓稼先之所以百折不挠地忘我工作源于他有一颗报效祖国的赤子之心,有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敬业精神。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岳飞国耻未雪,何由成名?——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当须徇忠义,身死报国恩。

——李希仲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陆游[知识·梳理]第1步||读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一、单音字谦逊( ) 精悍( ) 景仰( )酣畅( ) 弥漫( ) 箜篌( )( )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我常年在江北采访,这次来到江南水乡,很喜欢喝绿茶的我,在此地能喝到最地道的碧螺春,纯属采访中的________(偶然/偶尔)(2)现如今,不少人利用双休日进行集中健身,以弥补平日里的锻炼不足。

但最新一期的美国《塑性》杂志指出,________(偶然/偶尔)运动会更伤身,其程度无异于暴饮暴食。

【答案】(1)偶然(2)偶尔2.启迪·启发请将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1)这些经验________(启发/启迪)我们,在制定住房政策时要用长远的眼光,将住房建设和住区建设有机结合,为下一步住房体系的发展做好铺垫。

【答案】ד风和日丽”意思是和风习习,阳光灿烂。

形容天气晴朗暖和,一般用于春天,不能用于冬天。

[常识·速览][识作者]学贯中西的雅人——梁实秋简介梁实秋,中国散文家、文学评论家、翻译家。

原名治华,浙江杭县(今余杭)人,生于北京。

1915年就读于清华大学。

1923年留学美国。

回国后,曾先后任教于东南大学、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等校,主编《时事新报》副刊、《中央日报》副刊等。

与徐志摩、闻一多创办新月社,一度主编《新月》月刊。

1949年后曾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用书: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Word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教材用书:第9课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Word版含答案

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责任1.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自己所承担的那份责任而遭到非难,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陆游深念着“位卑未敢忘忧国”,顾炎武慨叹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范仲淹坚守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谭嗣同高喊着“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所有这些,无一不是对“责任”一词的经典诠释!而我们,更应尽好自己的责任,让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在历史的长河中继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2.责任,挂在嘴上,不如记在心上;记在心上,不如扛在肩上!中华民族具有勇于担当的优良传统,许多仁人志士“常以天下为己任”,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明朝忠臣杨继盛“铁肩担道义”,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责任,它不是一个甜美的字眼,它仅有的是岩石般的冷峻和严肃;它给予了这些先贤肉体和灵魂上的沉重和痛苦,而又赋予了他们人格上的伟大和崇高!学贯中西的“雅人”——梁实秋梁实秋(1902~1987),号均默,原名梁治华,字实秋,笔名子佳、秋郎、程淑等,出生于北京,祖籍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区)。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理论批评家、作家、英国文学史家、文学家、翻译家。

1915年秋考入清华学校。

1923年毕业后赴美留学,专攻英语和英美文学。

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时受新人文主义者白璧德影响较深。

1926年夏回国于南京东南大学任教,先后任暨南大学、青岛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外文系教授、系主任。

1948年移居香港,1949年到台湾,先后任台湾省立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台湾大学教授、台湾编译馆馆长。

梁实秋40岁以后用力较多的是散文和翻译。

散文代表作《雅舍小品》从1949年起20多年共出4辑。

20世纪30年代开始翻译莎士比亚作品,持续40载,到1970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的翻译,计剧本37册,诗3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省人教版2019-2020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一第9课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同步练习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 (2019高二上·金华期中)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 . 突然他又带着加倍的失望在锁链里挣扎,把他身子底下的木板都震动了,它打破了一直固执的保持着的沉默。

B . 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搞清事实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于上帝和祖国所付予我们的伟大使命。

C . 多少年过去了,那首歌对他心灵的冲击与震撼仿佛依然存在,以致于他喜欢一遍遍地讲述那个久远的故事。

D . 100年后的今天,黑人仍然萎缩在美国社会的角落里,并且意识到自己是故土家园的流亡者。

今天我们在这里集会,就是要把这种耸人听闻的情况公之于众。

二、其他 (共4题;共15分)2. (2分)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直接描写动物(莺燕报春)的两句诗是: ________,________。

3. (3分)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语》)4. (2分)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________,________。

5. (8分)根据下面的解释写出相应的成语并造句。

①形容声势威力很大。

成语:________造句:________②形容差别很大。

成语:________造句:________③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成语:________造句:________④眼泪和鼻涕交流在一起。

成语:________造句:________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0分)6. (15分)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先生的讲演,到紧张处,便成为表演。

他真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有时掩面,有时顿足,有时狂笑,有时太息。

听他讲到他最喜爱的《桃花扇》,讲到“高皇帝,在九天,不管……”那一段,他悲从中,竟痛哭流涕而不能自已。

他掏出手巾拭泪,听讲的人不知有几多也泪下沾襟了!又听他讲杜氏讲到“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先生又真是于涕泗交流之中张口大笑了。

这一篇讲演分三次讲完,每次讲过,先生大汗淋漓,状极愉快。

听过这讲演的人,除了当时所受的感动之外,不少人从此对于中国文学发生了强烈的爱好。

先生尝自谓“笔锋常带情感”,其实先生在言谈讲演之中所带的情感不知要更强烈多少倍!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求之当世能有几人?于是我想起了从前的一段经历,笔而记之。

(节选自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的一次演讲》)(1)第一段文字中,作者用了“表演”一词,请联系上下文谈一谈你对该词的理解。

(2)文章描写梁先生的演讲,特别提到《桃花扇》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用意何在?(3)请简要概括以上节选这部分文字的主要内容。

(不超过20个字)7. (5分)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定风波·红梅苏轼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

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有人说“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三句是本词的“词眼”,为什么?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

8. (20分)(2019·上海模拟)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纸上核桃郑晓红①最初对核桃的认知,是从纸上得来的。

②《拇指姑娘》是我小时最中意的一本彩色小人书。

一个善良温柔的女人修整好一枚光滑闪亮的胡桃壳儿,用蓝色的紫罗兰花瓣当床垫,用玫瑰花瓣做被子,让小小的拇指姑娘,每晚都在如水月光中睡在摇篮一样舒适漂亮的胡桃壳里。

这张舟一样荡荡悠悠的胡桃小床,从小孩儿无限扩张变幻的小念头里荡出去,它旋转着升空,在风中起伏,在云朵里钻进钻出,触碰太阳的火焰,抚摸月光的冰凉……③当父亲把从宁州大原上捎来的核桃放在我面前时,我有点发怔,深感失望,不愿相认。

真正的核桃并不是两头尖尖,也没有闪闪发光,核桃壳里面迷宫一样的隔断那么粗糙,即使铺十层紫罗兰花瓣,也不可能让娇嫩柔弱的小美人儿舒舒服服睡在里面,何况,我不是还要乘着它云游天外吗?它怎能长成这样小女孩的白日梦戛然而止,从大地深处生长起来的核桃树姗姗来迟。

④胡桃就是核桃。

它的原名意味着它庞大的根系原本伸展在异域的土地上。

《名医别录》上如是记载:“此果出自羌胡,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始得种还,移植秦中,渐及东土……”古时的羌胡分布在现今的东欧、南亚、新疆、甘南一带,也就是说,宁州大原并非核桃的故土,而是异乡。

胡桃远离故土,唯有“胡桃”这个名字维系着一棵树对故土的渴幕,可是,它连一个名字也无力保有。

公元319年,西晋大将军石勒占据中原,建立后赵,成了世界历史上唯一一个奴隶出身的皇帝。

石勒的祖先是匈奴别部羌渠部落的后裔,入塞的羯族人。

他登基做皇帝后,对国人称呼羯族人为胡人大为恼火,于是制定一条法令:说话写文章一律严禁出现“胡”字。

如此以来,“胡桃”便名姓不保,世人因其长得跟桃核非常相似,于是将“桃核”二字颠而倒之,成为“核桃”。

⑤生长在宁州土地上的果木树种里,核桃树的体型是最雄壮的,叶片也是最阔大的。

它的躯干里似乎注入了匈奴人强悍健壮的血液,主干雄壮,侧枝粗大,细枝有力,它们向四周伸展,完全彻底地打开身体。

它的叶子安然张开,缓慢地调整角度,寻找从繁叶缝隙中漏下来的阳光。

每片叶子上都印上了光斑,它们在风中翻动起来,让那些光斑成为嘴巴,似乎在齐声发出沉默的呼喊。

在异乡的土地上,它们万众一心地活着。

⑥还和其他果木不同的是,核桃树天生就带着雄性气度,不屑于那些花里胡哨的东西,甚至,它都不屑于开出美丽的花。

核桃花,那也能算得上是花吗?绿色的花纽密匝匝抱紧花柱,呈长条形的花絮从枝干上搭垂下来,一条一条的在空中摆动,像跟核桃树没有关系似的。

那些絮状的花若是落在你手上,那蓬松的弹性让它似乎动起来了一般,那突如其来的生命气息会吓你一大跳。

⑦它的果实未长成时,像患了孤独症的星星孩子,蜷缩在黑暗中,将自己层层包裹。

青色外壳是苦涩的,淡褐色内壳是坚硬的,里面,还穿了一层棕色外套。

它蜷得紧得不能再紧,一缩再缩,自虐到了极致,将自己蜷成沟壑纵横的模样来。

要成熟了,它将自己打磨得稍稍坚强了些,一夜之间,青色的外壳裂开了,但它不肯跳出来,对外面的世界,它心有余悸。

人们举着杆子敲过来,哗,它们颤抖着,哗,它们掉下来。

要食用它们了,两只核桃放在一起一捏,啪,碎裂的声音惊心动魄。

⑧呵呵,我这样描述,让这雄性的果实简直成了一出人间悲剧里的角儿。

但在诗人艾青眼里,它可不是这样,他写道——一个个像是铜铸的/上面刻满了甲骨文/也像是黄杨木雕刻/玲珑透剔、变化无穷/不知是天和地的对话/还是风雨雷电的檄文。

⑨这样的诗句真让我服气,这才称得上核桃,这来自西域的、流淌着匈奴游牧民族血液的雄性果实。

当我自顾自的为核桃流落异乡、更名改姓的命运扼腕叫屈时,一棵核桃树、两棵核桃树、成群成片的核桃树安稳地立在宁州大原上。

看上去,它们泰然、大气而从容。

⑩宁州的大原很大,很大的大原上已经长了很多棵核桃树,但属于我家的,只有一棵。

那棵核桃树是父亲用两节松木换来的,长在宁州西原西沟村我家祖上老庄子的大门口。

那棵树大约已经活了好多年,伸进院子的树枝把两间箍窑顶都罩完了。

⑪父亲从退休的第一天起,就失去了归宿感。

他离开林区,回到老家,将废弃的老庄子重新收拾起来在他的领地里用心栽下小树苗,用他那些年积攒的失去生命的木料交换活着的树木,他还将一片人家废置不用的坚硬光滑的打麦场变成了一块肥沃的菜地……他回到自己的老家,却像奔往异乡,成了一个一无所有的农夫,一点一点地积聚自己的江山。

在他的领土上,最气派最让他感到笃定踏实的东西,就是那棵覆盖了半个院子的核桃树。

⑫他说,那是绵绵核桃。

⑬他说,格格核桃是要砸着吃的,绵绵核桃一捏核桃仁就自己掉出来了。

⑭他说,小时候家里的绵绵核桃都是卖钱和待客用的,娃娃只能吃上格格核桃,得用针挑着吃。

⑮说这些话的时候,父亲在核桃树下走来走去,步子踏得笃定、踏实、满足。

⑯对核桃树来说,扎根处即是故乡。

对父亲来说,有了一棵核桃树,就找到了故乡啊!(1)第④段的语言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分析其效果。

(2)第⑤段对核桃树的描写很有特色,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3)本文围绕“核桃”进行构思,独特巧妙,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4)评析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

四、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9. (5分) (2017高二下·六安开学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

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1、二、其他 (共4题;共15分)2-1、3-1、4-1、5-1、三、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40分)6-1、6-2、6-3、7-1、8-1、8-2、8-3、8-4、四、材料作文 (共1题;共5分)9-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