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类活用 练习(含答案解释)

词类活用  练习(含答案解释)
词类活用  练习(含答案解释)

文言文小测系列专题:词类活用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侣.鱼虾而友.麋鹿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

..,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坚勿与战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13、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③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④渔樵于江渚之上

⑤粪土当年万户侯⑥生死而肉骨

⑦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⑧籍吏民,封府库

⑨六王毕,四海一⑩李牧连却之

A、①④⑩/②③⑦/⑧⑤/⑥⑨

B、①④⑧/②③⑥⑩/⑤/⑦/⑨

C、①④⑧/②③⑦/⑤⑥/⑨/⑩

D、①④/②③⑥⑦/⑤⑩//⑧⑨

14、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患志之不立②羞与绛、灌等列

③上食埃土,下饮黄泉④诸候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⑤不能容于远近⑥秦孝公据函之固

⑦安能屈豪杰之流⑧避仇从之客,因家沛焉

⑨至南郑,诸将及士卒多道亡归⑩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A、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B、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C、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D、①②③/⑨④/⑦⑤⑥/⑧⑩

阅读(一)

曹玮南院知镇戎军日,尝出战小捷。虏兵引去。玮侦虏兵去已远,乃驱所掠牛羊辎重,缓驱而还,颇失部伍。其下忧之,言于玮曰:“牛羊无用,徒縻军,不若弃之,整众而归。”玮不答,使人候。虏兵去数十里,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遽袭之。玮愈缓行,得地利处,乃止以待之。虏军将至近,使人谓之曰:“蕃军远来,必甚疲。我不欲乘人之怠,请休憩士马,少选决战。”虏方苦疲甚,皆欣然,军严整。良久,玮又使人谕之:“歇定,可相驰矣。”于是各鼓军而进,一战大破虏师。

遂弃牛羊而还。徐谓其下曰:“吾知虏已疲,故为贪利以诱之。比其复来,几行百里矣。若乘锐便战,犹有胜负。远行之人若小憩,则足痹不能立,人气亦阑,吾以此取之。”

1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1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B、一战大破.虏师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阅读(二)

卫人束氏,举世之物,咸无所好,唯好畜狸狌。狸狌,捕鼠兽也,畜至百余,家东西之鼠捕且尽。狸狌无所食,饥而嗥。束氏日市肉啖之。狸狌生子若孙,以啖肉故,竟不知世之有鼠;但饥辄嗥,嗥辄得肉食,食已与与如也,熙熙如也。

南郭有士病鼠,鼠群行有堕瓮者,急从束氏假狸狌以去。狸狌见鼠双耳耸,眼突露如漆,赤鬣,又磔磔然,竟为异物也,沿鼠行不敢下。士怒,推入之。狸狌怖甚,对之大嗥。久之,鼠度其无他技,啮其足,狸狌奋掷而出。

[注] 狸狌:野猫。

17.与“束氏日.市肉啖之”一句中“日”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则群.聚而笑之

B、吾得兄.事之

C、令两人蹲踞而背.倚之

D、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18.与“鼠群.行有堕瓮者”一句中“群”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呈卷即面.署第一

B、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C、秋毫不敢有所近.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文言文小测系列专题:词类活用(答案)

1.D

2.A

3.C

4.B

5.C

6.D

7.C

8.D

9.D 10.C

11.D 12.C 13.B 14.A 15. B 16.A 17. D 18.A

1、例:名作状:像蜂一样

A、名作状:连夜

B、名作状:用膝

C、名作状:向东

D、名作动:给...饭吃

2、例:使动

A、使动

B、名作状:像乌云一样

C、名作状:每日

D、更加;无活用

3、A、意动:认为...奇B、意动:以...为侣C、名作状:当廷D、意动:以...为耻

4、A、名作动:学习B、形作名:圣人C、名作动:驻军D、名作动:向东进发

5、A、使动B、使动C、意动D、使动

6、A、形作名B、形作名C、形作名D、动词

7、例:使动:使橹漂浮A、形作动:殚,竭,意为完,作动词:用尽

B、动词作名词

C、使动

D、动作名:捉捕活动

8、A、为动,为国而死B、为动,为之泣C、为动,为之哀D、名作动,不如

9、A、形作动,穷尽B、形作动,升高C、形作动,保持完整D、名作动,礼遇

10、A、使动,使我王,B、步,名作动,行走C、无活用D、坚,形作动,坚守

11、A、齿,名作动,与...同列B、隶,名作状,像奴隶一样C、罾,名作动,网,用网捕

12、A、奇,意动,认为此女奇B、负,使动,使秦负曲D、云、粮,名作状

13、①水,名作动④渔樵,名作动⑧籍,名作动

②王,使动③正,使...正⑥生,肉,使动,使死者生,使骨长肉⑩却,使之却

⑤粪土,意动,以...为粪土⑦云,赢,名作状⑨毕,形作动

14、①患,意动,以...为患②羞,意动,以...为羞

③上,下,名作状⑨道,名作状,在路上(逃跑回来)

④弱,使动⑦屈,使动

⑤远近,形作名,远近之人⑥固,形作名,坚固的地形

⑧家,名作动,安家⑩敌,名作动,攻击

15.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虏方苦.疲甚

B、颇失.部伍

C、耻.学于师

D、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1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看,与其余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闻玮利.牛羊而师不整

B、一战大破.虏师

C、君将哀而生.之乎

D、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阅读(一)

15. B 项(失)是使动用法,其余(苦、耻、贵、贱)是意动用法。

16. A 项(利)是意动用法,其余(破、生、走)是使动用法。

(译文)曹玮南院出任镇戎军的主管长官时,曾经出战大了小胜仗,敌人撤走。曹玮侦察到敌人已经走远,于是赶着掠夺的牛羊、辎重,缓慢的回师,许多队伍都走散了。他的部下很担心,对曹玮说:“牛羊没有什么用,空费军力,不如舍弃它们,整顿军队回去。”曹玮没有

理睬,让人做好战斗的准备。敌军撤了几十里,听说曹玮贪图牛羊而军队不齐,就连忙回来偷袭他。曹玮行军更加迟缓,走了地势有利的地方,就停下来等着敌人。敌军快到附近了,曹玮派人对敌人说:“你们从远处来,非常疲惫了。我不想趁你们疲惫的时候攻打你们,请你们休息兵马,待会再决战。”敌人正因为疲惫叫苦不堪,都非常高兴,整顿了军队休息了很长时间。曹玮又派人告诉他们说:“我们休息足了,可以作战了。”于是各自出兵大战,曹玮取得了重大胜利,于是扔下了牛羊回去了。他从容的对部下说:“我知道敌人已经很疲惫,所以假装贪图小利来诱惑他们。等他们回来,差不多走了一百里了,如果让他们乘着锐气就开战,还不能料定谁胜谁负。远行的人如果休息一会,就会脚麻站不住,士气也没了,我因此战胜了他们。”

阅读(一)

17. 题干和A、B、C三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状语。日,每天;群,成群地;兄,用对待兄长的礼节;背,用背部。D项是名词作动词,前,走上前去(前面有副词“直”,径直)。18. 题干和A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状语;B、D两项中加点的词是名词作动词,C项中加点的词是形容词作动词。

(译文)卫国有个姓束的,没有别的嗜好,专爱养猫。他家养了一百多只野猫。这些猫先把自己家的老鼠捉光了,后来又把周围邻居家的老鼠捉光了。猫没吃的,饿得喵喵直叫。束家就每天到菜场买肉喂猫。几年过去了,老猫生小猫,小猫又生小描。这些后生的猫,由于每天吃惯了现成的肉,饿了就叫,一叫就有肉吃,吃饱了就晒太阳,睡懒觉,竟不知道世界上还有老鼠。城南有家人家老鼠成灾。他们听说束家猫多,就借了一只猫回家借老鼠。束家的猫看见地上那些乱窜的老鼠耸着两只小耳朵,瞪着两只小眼睛,翘着两撇小胡须,一个劲儿地吱吱乱叫,感到非常新鲜,又有点害伯,只是蹲在桌子上看,不敢跳下去捉。这家的主人看见猫这么不中用,气坏了,使劲把猫推了下去。猫害怕极了,吓得直叫。老鼠一见它那副傻样,估计没有多大能耐,就一拥而上,有的啃猫的脚爪,有的咬猫的尾巴。猫又怕又疼,使劲一跳,逃跑了。

高一文言文之词类活用

高一语文文言文字词整理: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例) 予分当引决(名词作状语,按名分) 诡踪迹(形容词作动词,诡秘,隐蔽) 草行露宿(名词作状语,在草丛里,在露天) 道海安、如皋(名词作动词,取道)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词作动词,为……作序) 去今之墓而葬焉(名词作动词,修墓) 其疾病而死(名词作动词,患疾病) 缇骑按剑而前(名词作动词,走上前) 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名词作动词,抚慰) 众不能堪,而仆之(动词使动用法,使……倒地) 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名词作动词,用盒子装) 不敢复有株治(动词作名词,株连治罪的事情) 不能容于远近(形容词作名词,远近的百姓) 则尽其天年(形容词作动词,享尽) 人皆得以隶使之(名词作状语,像对待奴仆那样) 安能屈豪杰之流(动词使动用法,使……屈身) 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名词作动词,作记) 晋军函陵(名词作动词,驻军、驻扎在函陵) 邻之厚,君之薄也(形容词作动词,变雄厚,变削弱)若亡郑而有益于君(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名词意动用法,以……为鄙,形容词用作名词,远地)

阙秦以利晋(动词使动用法,使……损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受益) 常以身翼蔽沛公(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道芷阳间行(名词作动词,取道) 籍吏民(名词作动词,登记) 范增数目项王(名词作动词,用眼示意) 素善留侯张良(形容词作动词,与……友善) 此其志不在小(形容词作名词,小的地方) 沛公今事有急(形容词作名词,危急的事) 豪毛不敢有所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触,沾染) 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名词使动用法,使……为王) 臣活之(动词使动用法,使……活)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动词使动用法,使……随从)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动词使动用法,使……纳入) 拔剑撞而破之(动词使动用法,使……破) 秋水时至(名词作状语,按时) 顺流而东行(名词作状语,向东) 东面而视,不见水端(名词作状语,朝东,向东) 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意动用法,以……为少;以……为轻)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形容词作名词,美景) 众闻则非之(形容词作动词,指责、非难) 上为政者得则罚之(名词作状语,在上) 以亏人自利也(使动用法,使人亏) 从而誉之(名词作动词,称赞)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教学内容

高一语文文言文必修一特殊句式及词类活 用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之特殊句式及词类活用 一、判断句 (1)是寡人之过也(……也)——《烛之武退秦师》 (2)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者,……也)——《荆轲刺秦王》(3)此臣日夜切齿拊心也(“也”表判断)——《荆轲刺秦王》 (4)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也)——《鸿门宴》 (5)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也)——《鸿门宴》 (6)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者,……也)——《鸿门宴》 (7)亚父者,范增也(……者,……也)——《鸿门宴》 (8)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鸿门宴》 (9)此亡秦之续耳(……)——《鸿门宴》 (10)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者也)——《鸿门宴》 (11)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为”表判断)——《鸿门宴》 二、状语后置(又叫介词结构后置或介宾短语后置) ①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应“于晋无礼”;应“于楚贰”)——《烛之武退秦师》 ②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应“于郑伯言”)——《烛之武退秦师》 ③若亡郑有益于君(应“于君有益”)——《烛之武退秦师》 ④见燕使者(于)咸阳宫(应“(于)咸阳宫”见燕使者)——《荆轲刺秦王》

⑤秦王购之(以)金千斤(应“(以)金千斤,邑万家购之”)——《荆轲刺秦王》 ⑥给贡职如郡县(即“如郡县给贡职”)——《荆轲刺秦王》 ⑦常痛于骨髓(应“于骨髓常痛”)——《荆轲刺秦王》 ⑧嘉为(之)先言于秦王(应“于秦王先言”)——《荆轲刺秦王》 ⑨燕王拜送于庭(应“于庭拜送”)——《荆轲刺秦王》 ⑩贪于财货(应“于财货贪”)——《鸿门宴》 ⑾具告以事(应“以事具告”) ——《鸿门宴》 ⑿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应“以沛公言具”) ——《鸿门宴》 ⒀长于臣(应“于臣长”)——《鸿门宴》 ⒁得复见将军于此(应“于此得复见将军”) ——《鸿门宴》 三、宾语前置 ①夫晋,何厌之有(应“有何厌”。之,宾语前置的标志)——《烛之武退秦师》 ②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应“如何”)——《荆轲刺秦王》 ③籍何以至此(应“以何”) ——《鸿门宴》④大王来何操(应“操何”) ——《鸿门宴》 ⑤沛公安在(应“在安”) ——《鸿门宴》⑥客何为者(应“为何”)——《鸿门宴》 四、定语后置 ①秦王购之金千斤,邑万家(应“千斤金”和“万家邑”)——《荆轲刺秦王》

文言文词类活用知识讲解

文言文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一)名词作状语:名词用在动词前,又不能充当句子的主语,这时名词活用为状语。 1、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的时间或处所。例:(1)早.出暮.归。《促织》 (2)草.行露.宿。(成语)《晋书?谢玄传》(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4)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至于姑蔑。《勾践灭吴》 2、表示动作所凭借的工具。例:(1)箕畚 ..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石钟山记》 3、表示动作行为(对待人或事物)的态度、方式。例: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4、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特征。例:(1)其一犬.坐于前。《狼》 (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过秦论》 (二)名词活用为动词:名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时,就活用为动词。 1、【名词+宾语】例:(1)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2)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 2、【名词+补语】例:(1)今王鼓乐 ..于此。《庄暴见孟子》(2)上.于盆而养之。《促织》 3、【副词作状语+名词】例:⑴汉水又东.。《水经注?江水》⑵直上.载公子上坐。《信陵君窃符救赵》 4、【能愿动词+名词】例: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5、【所+名词】例:(1)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桃花源记》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6、名词充当并列式或连动式谓语组成部分之一。例: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7、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例:孙讨虏聪明仁慧,敬贤礼.士。《赤壁之战》 8、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语作谓语,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采草药》 9、同一名词叠用,或两个名词连用,这两个名词既不是叠字,又不是并列、偏正、复指关系,那么,其中一个名词常用作动词。 (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齐桓晋文之事》 (2)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答司马谏议书》 二、形容词的活用 (一)形容词活用为名词:翻译时一般要补出中心词(名词),而以形容词作定语。 1、用在动词后的形容词,往往作宾语,因此活用为名词。 例:(1)将军身被坚.执锐.。《陈涉世家》(2)君安与项伯有故.?《鸿门宴》 2、处于主语位置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3、作名词性偏正短语的中心词的形容词往往活用为名词。例:(1)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捕蛇者说》(2)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芙蕖》(3)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 1、形容词占据谓语的位置或者形容词后面带了宾语,又不是使动、意动用法,就活用作一般动词。例:(1)欲穷.其林,《桃花源记》(2)亲.贤臣,远.小人。《出师表》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 (4)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屈原列传》 2、【副词+形容词】例:(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似寻针芥。而心目耳力俱穷.,绝无踪响。《促织》(2)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劝学》

高中语文知识点大全-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 【考点讲解】 一、考查形式 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二、知识讲解 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 (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 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 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蹄,用脚踢。 “项王复引兵而东”:东,向东进发。 “男耕而食,女织而衣”:衣,穿衣。 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第二个风,吹拂;第二个雨,滋润。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中“花”是“开花”。 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 (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 一狼洞其中(《狼》)洞:打洞 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目:用眼睛看 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福:赐福,保佑 (二)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

“有狼当道,人立而啼”。人:像人一样。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译为“用对待……的方式”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用对待客人的方式 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译为“用……”, “好事者船载以入”船:用船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译为“按照……” “其势必不敢留君”势:按照那情势 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译为“在、从、向、往……” “东连吴会,西通巴蜀”,《隆中对》东西:向东、向西。 “卒廷见相如”廷:在朝廷上 “间至军中”间:从小路 6、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频率。译为“在、当、每……” “时公兵不满百万”时:当时 “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日扳促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日:天天、每天。 (三)形容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后面有宾语。 “亲贤臣,远小人”亲:亲近;远:疏远 “山多石,少土”多:有许多;少:少有 2、前面有能愿动词。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穷:到尽头 3、前面有助词“所” “世之所高,莫若黄帝”高:推崇 4、其他表动态的。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与朱元思书》轩邈:争高争远 形容词作动词的译法是:换成动词或动词短语。 (四)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 1、动词活用为名词 就是这个动词在句子中具有明显的表示人与事物的意义。一般处在主语或宾语的位置,有时前面有“其”或“之”。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飞奔的马。

2018届高三语文学案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泰州第二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一课一案 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 专题一文言文阅读 学案3 文言实词之词类活用 【学案目标】 找出活用字词,并准确解释其在句中的含义。 【典型例题】 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的意义,并辨明活用的类型。 1.良庖岁.更刀每年,名词用作状语 2.其下平旷,有泉侧.出从旁边,名词用作状语 3.内.立法度在国内,名词用作状语 4.火足以明.也照明,形容词用作动词 5.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在东边,在北边,名词用作状语 6.头发上.指向上,名词用作状语 7.事不目.见耳.闻亲眼,亲耳,名词用作状语 8.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9.吾得兄.事之像对待兄长一样,名词用作状语 10.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名词用作状语 1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意动用法 12.稍稍宾客 ..其父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3.鱼肉 ..百姓以……为鱼肉,意动用法 14.孟尝君客.我以……为宾客,意动用法 15.钱若水名.能知人以……出名,意动用法 16.舍.相如广成传舍安置,名词用作动词 17.名.之曰褒禅命名,名词用作动词 18.晋军.函陵驻军,名词用作动词 19.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伴侣,以……为朋友,意动 20.徐孺下.陈蕃之榻使……放下,使动 21.人之父兄食粗而衣恶,而我美.妾与马装扮,使……美,使动 22.王无罪.岁归罪,名词用作动词 23.增数目.项王使眼色,名词用作动词 24.乳.二世哺乳,名词用作动词25.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礼待,名词用作动词 26.族.秦者秦也使……灭族,使动 27.齐威王欲将.孙膑使……为将,使动 28.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使……称臣,使动 【考点探讨】 词类活用是指某些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有的某种新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功能与现代汉语相比具有明显的不同,判断时要参照现代汉语的一般用法推断。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类:名词活用、动词活用、形容词活用、数词活用 【思维建模】 一、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是不直接作状语的;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却经常作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地”“一月月地”,合起来引申为“慢慢地、逐渐地”。 2.名词用作动词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中的“礼”,就是“礼遇”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如“亦将有以利吾国乎”中的“利”,就是“使……得到利益”的意思。 4.名词的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在主观上认为宾语所代表的事物成为用作意动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二、动词活用 1.动词用作名词 在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的修饰限制,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即为动词用作名词,意思是“败逃的人”。 2.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其发出者是后面的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这就是动词的使动用法。如“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就是“使……活命”

人教版初中文言文词类活用

初中课文言文词类活用 提示语:本练习为人教版初中6册文言文词类活用,同学们需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七年级(上) 1、鞭.数十,驱之别院。(《童趣》) 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 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十则》) A、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学过的东西。 B、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新学的东西。 4、楼五架,窗扉皆洞.开。(《山市》) 洞:名词作状语,像洞一样。 5、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山市》) 低: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降低。 6、太傅寒雪日集。(《咏雪》) :名词作状语,在家里。 7、元方时年七岁,门外 ..戏。(《太丘与友期》) 门外:名词作状语,在门外。 8、天雨.墙外。(《智子疑邻》) 雨:名词活用为动词,下雨。 9、其家甚智.其子(《智子疑邻》)

智:形容词意动用法,认为……聪明 10、近.塞上之人(《塞翁失马》) 近:形容词活用为动词,靠近、接近。 11、家富.良马(《塞翁失马》) 富: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译为“有很多”。 七年级(下)12、父异.焉,借旁近与之。(《伤仲永》) 异:形容词作意动词,感到惊异。 1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 ..其父。(《伤仲永》)奇: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宾客: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14、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利:名词意动用法,认为……有利可图。1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伤仲永》)闻:动词用作名词,名声。 16、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 17、京中有善.口技者(《口技》) 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擅长,善于 18、会宾客大宴.。(《口技》) 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词类活用 1. 名词作状语 在现代汉语中名词一般而言是不直接用作状语的,有些名词在文言文中却经常用做状语,在句中起修饰作用。如:“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中的“日”“月”,都是名词作状语,翻译成一天天、一月月,合起来引申为慢慢、逐渐。 。 ①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云、.响、景:像云彩、回声、影子一样 ②人皆得以隶使之隶:当奴隶 ③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舟:用船 ④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东、北:在东边、在北边 ⑤而相如廷叱之廷:在朝廷 ⑥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夜:在夜晚 ⑦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日:每天 2. 名词用作动词 现代汉语中,名词是不会直接带宾语的,但文言文中却经常出现名词直接带宾语的现象,这就是名词用作动词。活用以后,名词变成相关的动词的意思。如:“始见中原气象,泰然不肉而肥矣”中的“肉”,就是吃肉的意思。 ①籍吏民,封府库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籍:登记 ②沛公欲王关中欲+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统治 ③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代+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敌:攻击 ④臧使者枉用三尺,以仇一言之憾, 以+名,名词活用为动词仇:报复 ⑤大喜,笼归,举家庆贺笼:用笼子装 ⑥大楚兴,陈胜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王:称王 ⑦日将暮,取儿稿葬将+名,后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暮:落山 ⑧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能+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水:游泳 ⑨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名+名,前面的名词活用为动词原:推究 3. 名词使动用法 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宾语之后,表示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 如:“而欲以力臣天下之主”中的“臣”,就是名词作动词,臣服的意思。 ①生死而肉骨肉:使……长肉 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王:让……称王 4. 名词意动用法 在文言文中,有些名词带上宾语后,表示主语把宾语当作是什么。如:“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中的“师”,就是“以……为老师”的意思。 ①稍稍宾客其父宾客:意动用法,把……当作宾客。 ②鱼肉缙绅鱼肉:意动用法,以……为鱼肉 ③孟尝君客我客:意动用法,把……当作门客 ④君子病无能焉病:意动用法,以……为病 ⑤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 5. 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中,动词往往用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有时又受“其”“之”等词语修饰限制,这使之具有了名词的特点。如:“追亡逐北,流血漂橹”中的“亡”“北”均为动词用作名词,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文言文专题训练之词类活用 班级学号姓名 一、选出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现象相同的一项 1、A、衣.锦还乡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 B、草菅 ..人命童子隅.坐而执烛。 C、富.国强.兵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神.出鬼.没侣.鱼虾而友.麋鹿选A 2、A、朝.秦暮.楚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 B、祸.国殃.民则莲实与藕皆并列盘餐而互芬.齿颊者也 C、风.餐露.宿春风风.人,春雨雨.人 D、幕.天席.地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选B 3、A、先礼.后兵.豪民子惧遂杖.杀其父,不敢动 B、入.不敷出.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C、息.事宁.人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D、有口皆碑.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选D 4、A、不胫.而走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B、兵不血.刃此为长江之险.已与我共.之矣 C、千金 ..一刻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D、虎.视眈眈诸越则桃李冬实.,朔漠则桃李夏荣.选C 5、A、百废.俱兴缇骑按剑而前.,问“谁为哀者” B、川.流不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C、正.本清.源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 D、不耻.下问士卒亦多乐.从李广而苦.程不识选D 二、选择活用类型相同或者不同的一个选项8分 1.与“吾力倍蓰而食不兼人,故贱.其值”中“贱”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范增数目.项王 B. 云青青兮欲雨. C. 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D. 故请母命而宁.汝于斯 2.与“(李实)遂奏(王)播为三原令,廷.诟之”一句中“廷”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正.本清.源B.狼.奔豕.突 C.规.行矩.步 D.草.行露.宿 3.与“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中“完”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春华.秋实 B.袖.手旁观

词类活用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词类活用 【编辑】Crazy Urus 【日期】2009-12-23 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 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 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 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例如: 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之归。“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苏轼《石钟山记》) ——不能使(之)鸣。“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孟子·梁惠王下》) ——匠人斫削,把它弄小 ..,国王恼火。“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蒲松龄《促织》) ——“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 令尹南.辕反旆。(《左传·宣公十二年》) ——“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 ..斯民。(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 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 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孟子·尽心上》) ——“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 例如:友.风而子.雨。(《荀子·赋》) ——“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 1.名词带宾语 例如:籍.吏民,封府库。(司马迁《鸿门宴》) ——“籍吏民”即登记百姓户口。 2.能愿动词+名词 例如:沛公欲王.关中。(司马迁《鸿门宴》) ——“王”前带能愿动词“欲”。“王”译为称王。读wàng。 3.名词带补语 例如:沛公军.霸上。(司马迁《鸿门宴》) ——“军”带补语“霸上”,用作动词,驻军。 4.“所”+名词 例如: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记王忠肃公翱事》)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粘附动词或动宾词组,名词“货”粘附在“所”的后面,用作动词,作“购买”讲。 5.副词作状语+名词 例如: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名词“效”受否定副词“不”的修饰,作“奏效,有效果”讲。 6.名词作句中的谓语 例如:或师.焉,或不焉。(韩愈《师说》) ——名词“师”充当“或”的谓语,作“从师”讲。 7.名词+“者” 例如: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知识讲解

精品文档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精品文档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高一年级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梳理 【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高一语文词类活用知识点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1.熟读成诵 宋代朱熹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古人是聪明的,幼童入学,老师并不多讲理论,而是让其一遍一遍、踏踏实实地去将看上去一字不通的《三字经》、《百家姓》、《干字文》、《四书》、《五经》等背得烂熟于心,文章的意思也自然明白了。文学评论家、小说家李国涛先生说,中国古诗古文是不能不背的,当时不懂或不全懂的,先背下再说。

(完整版)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的词类活用 1、使动用法 (1)动词的使动用法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主要集中在不及物动词上。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项伯杀人,臣活之。 C.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简析] 以上例句中的“亡”“活”“忿恚”都是不及物动词,都不能带宾语,但因分别跟了“郑”“之”“尉”,成为使动用法。“亡郑”即“使郑国灭亡”:“活之”即“使之活”,这里可译为“救了他”:“忿恚尉”即“使尉忿恚(发怒)”。 ②某些及物动词也有使动用法,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例如: A.谨食之,时而献焉。(小心地喂养它,到时候把它献上去) B.晋侯饮赵盾酒。(晋侯让赵盾饮酒) [简析] A句中的“食”,吃,及物动词,但这里不是捕蛇者吃蛇,而是捕蛇者“使蛇吃”(让蛇吃东西),可译为喂养。“食”用作使动意义后读sì。B句中的“饮”,及物动词,但这里说的不是晋侯饮赵盾的酒,而是晋侯给赵盾喝酒,让赵盾喝酒。“饮”用作使动意义时读yìn.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同动词的使动用法略有区别,它的特点是使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例如: A.今媪尊长安君之位。(现在您使长安君的地位尊贵) B.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各国诸侯(因此)畏惧(秦国),会合结盟想办法削弱秦国(的势力)] C.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又使江南岸变绿) (3)名词的使动用法

①表示使宾语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物,或使宾语产生这个名词用作动词后所表示的动作。例如: A.尔欲吴王我乎?(你想让我做吴王吗?) B.桓公解管仲之束缚而相之。(齐桓公亲自解开管仲的绳索束缚,并且让他做丞相) C.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即使江东父兄可怜我使我继续做王,我有什么面目见他们呢?) ②作使动用法的名词,后面也偶尔有省略宾语的。例如: 天子不得而臣也,诸侯不得而友也。(天子不能使他为臣,诸侯不能使他为友) [简析] “不得而臣”相当于“不得而臣之”:“不得而友”相当于“不得而友之”,意思是“不得使之为臣”“不得使之为友”(不能和他作朋友)。 ③方位名词,是名词的一类,活用为动词后有时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故王不如东苏子,秦必疑齐而不信苏子矣。[所以大王不如使苏代向东去(回齐国),秦国一定怀疑齐国,而不相信苏代了] B.筑室百堵,西南其户。(修起房屋,四周墙壁一百方丈,将一座座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简析] 方位名词的使动用法,便是使宾语表示的人或物向某一方向行动。A句的“东苏子”,意思是使苏子(苏代)往东去。B.句的“西南其户”,意思是使门户向着西方或南方开着。 (4)数词的使动用法 数词活用为动词后也有使动用法。例如: A.霸主将德是以,而二三之,其何以长有诸侯乎?[做霸主是凭德行,但贵国(晋)使自己的德行没有定准,那怎么长期掌握诸侯呢?]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为动用法

概念:“为动用法”与“使动用法”、“意动用法”一样,是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语法现象。现代汉语中“造福人 民”“服务教改”即该用法的沿用。 语法特点:为动用法的动词不是直接支配宾语,而是表示为(替)宾语或对宾语施行某一动作。简言之,主语为宾语而动。动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怎么样”,动词的意动用法是“以为宾语怎么样”,动词的为动用法则是“为宾语怎么样”。当然,这里所说的动词,也都包括已活用作动词的名词和形容词,这是无用赘述的。 四种类型:“为动”的“为”读作去声,它在这里包括“为了”、“因为”、“给(替)”、“对(向)”四个意思。为说明方便起见,我们把为动用法大致分为四种类型: 1、表示为了某一目的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目的。例如: (1)等死,死国可乎?(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 “死国”译为“为国而死”或“为了国家大事而死”。宾语“国”不是动词“死”的支配对像,而是主语为了“国’这个目的而施行“死”这一动作行为的。 (2)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祝之”译为“为她而祈祷”。宾语“之”是动词谓语“祝”的目的。 (3)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司马迁《报任安书》) “死节”译为“为(坚持)气节而死”。宾语“节”是动词谓语“死”的目的。 2、表示出于某一原因而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赖以产生的原因。例如: 昨使医曹吏刘租针胃管讫,便苦咳嗽,欲卧不安。(陈寿《三国志· 魏书·方技传》) “便苦咳嗽”译为“就因为咳嗽而感到痛苦”。“苦”,本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作动词,为动用法。“咳嗽”是“苦”的原因。 3、表示给(替)宾语施行某一行动,宾语是动词谓语的服务对象。例如: (1)名我固当。(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名我”译为“给我起(这个)名字”。名,这里作动词用,为动用法,意思是“给……起名”。 (2)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古诗文阅读 2013-08-02 08:22 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词类活用与特殊句式 名词的活用 (1)名词活用作动词 1.示例 ①项王军壁垓下驻扎(名词+名词) ②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踢(名词+代词) ③去今之墓而葬焉修墓(名词+而+动词)

④项王乃引兵而东东进(动词+而+名词) ⑤亦足王也称王(副词+名词) ⑥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游水(能愿动词+名词) ⑦置人所罾鱼腹中捕(所+名词) ⑧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做官(名词+介词结构) 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 ①(匈奴)乃徙(苏)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生小羊) ②雨我公田,遂及我私(下雨灌溉) ③元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架梯子) ④虞不用百里奚而亡,秦穆公用之而霸(称霸) ⑤耕者,助而不税,则天下之农皆悦(征收赋税) ⑥夫子之不可及也,犹天之不可阶而升也(搭台阶) ⑦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表现、显露) ⑧涕出而女于吴(嫁女) ⑨以金笼进上,细疏其能 ⑩径匈奴,匈奴得之 ⑾从骊山下,道芷阳,间行 (2)名词用作状语(名词的后面是动词,而两者间又不是主谓关系)1.示例 ①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在夜间(表时间) ②骊山北构而西折向北、向西(表方位) ③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在朝堂上(表处所) ④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表工具) ⑤至于颠覆,理故宜然按道理(表依据) ⑥呈卷,即面署第一当面(表状况) ⑦人皆得以隶使之像对待奴隶那样(表态度) ⑧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像犬一样(表比喻) 2.练习解释下列各句中的加点字,注意其语境特征。 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西望武昌诸山() ③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④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⑤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⑥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⑦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⑧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动词的活用(动词用作名词和为动用法) 1.示例 (1)动词用作名词 ①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埋伏、伏兵。(《左传·曹刿论战》) ●作有利于时,制有便于物者,可为也措施、制度(《后汉书》) ②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动词前有“之”或“其” ●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出产的东西、收入的财物。(《捕蛇者说》)●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搜捕行动。(《五人墓碑记》) ●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差失、错误(《学记》)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所见景物(《游褒禅山记》) ③动词处在宾语或主语的位置,且动词前有数词

词类活用练习

词类活用练习 1、下列加点词,与“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中“上”字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 B、妣,先大母婢也,乳.二世。 C、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 D、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火尚足以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D、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B、无乃尔是过.与? C、刑.人如恐不胜 D、年十七,好.古文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拔剑撞而破.之 B、骊山.北构而西.折 C、天下云.集响应 D、道.芷阳间行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B、侣鱼虾而友.糜鹿 C、序八州而朝.同列 D、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非有仲尼,墨翟之贤. B、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C、小.学而大遗 D、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歌.窈窕之章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C、则其至.又加少矣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却.匈奴七百余里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C、吾得兄.事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覆道行空,不霁何虹.?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沛公军.霸上 D、此其志不在小.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既来.之,则安.之 B、襟.三江而带.五湖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D、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B、下.江陵 C、后世之谬其传.莫能名者 D、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1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B、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C、以愚.黔首 D、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用法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B、后世必为子孙忧. C、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D、秋毫不敢有所近.

古文中词类活用

古文中词性变化 在古代汉语里,有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而灵活运用,甲类词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点,并临时作乙类词用,这种现象叫词类活用。 文言文中比较常见的词类活用的类型有:名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 一、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一判断方法 在汉语中,名词不能带宾语,只有动词能带宾语和介宾补语,如果名词带宾语了,说明它临时具有动词的性质,就是词类活用。 所以,如果名词后紧接代词或处所名词.介宾短语,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同理,如果两个名词连用,二者之间既非并列关系,也非修饰关系,其中必有一个活用成了动词;又因为能愿动词只能修饰动词,所以,如果名词前紧接能愿动词时,即可判断它是活用成了动词。 二活用形式 1.名词十名词(组成主谓结构、动宾结构或动补结构,其中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前一个名词用作动词,属于动宾结构、动补结构;后一个名词作动词的,属于主谓结构) 例1 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晋军函陵(军,驻扎.驻军)(《烛之武退秦师》) 分析例1中“舍”本是名词,用在宾语“相如”前,活用为动词,是“安置(相如)住宿”的意思,“舍相如”是动宾结构;例2中“军”本是名词,用“函陵”前,活用为动词,是“驻扎”的意思,“军函陵”是动补结构。 2.副词作状语十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3 然皆祖屈原之从容辞令(祖,效法.模仿)(《屈原列传》) 例4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寡人之于国也》) 分析例3中“祖”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皆”后,活用为动词,是“效法.模仿”的意思。例4中“王”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副词“不”后,活用为动词,是“称王,此处指统一天下”的意思。3.能愿动词+名词(组成状谓结构,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5 左右欲刃相如(忍,用刀杀)(《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6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水,游水.游泳)(《劝学》) 分析例5中“刃”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欲”之后,宾语“相如”之前,活用为动词,含有“杀”的意思,“欲刃相如”就是“想用刀杀掉相如”的意思。例6中“水”本是名词,这里用在能愿动词“能”之后,宾语“水”之前,活用为动词,是“游水.游泳”的意思。 4.从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确定名词活用为动词 例7 泥而不滓(泥,生活在污泥里)(《屈原列传》) 分析例7中“泥”本是名词,这里用在前后相同结构的比较中,活用为动词,整句的意思“屈原是出于污泥而不染”。 5.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它词语作调话中心词,事物名词就活用为动词 例8 时秦昭王与楚婚(婚,结为婚姻)(《屈原列传》) 分析例8中“婚”本是动词,这里用在叙述句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这时“婚”变为动词,意思为“结为婚姻”。 6所+名词(组成所字结构) 例9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分析因为“所”字通常与动词结合组成名词性词组,所以所字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9的“罾”字是名词用做动词,作“捕”、“捞”讲。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教师版)

文言文词类活用专题练习(一) 1、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陈涉首难,豪杰蜂起 A、信乃谋与家臣夜诈诏赦诸官徒奴 B、无不膝行而前 C、欲东下井陉击赵 D、有一母见信饥,饭信 2、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皆沉船,破釜甑 A、水上军开入之 B、异姓并起,英俊乌集 C、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 D、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3、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梁以此奇籍 B、天下苦秦久矣 C、而相如廷叱之 D、而耻学于师 4、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C、项王军壁垓下 D、项王乃复引兵而东 5、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舞幽壑之潜蛟 B、大王必欲急臣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项伯杀人,臣活之 6、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将军身披坚执锐 B、小学而大遗 C、积善成德 D、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7、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例句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例:追亡逐北,流血漂橹 A、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B、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C、外连横而斗诸候 D、钩党之捕遍于天下 8、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等死,死国可乎 B、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C、后人哀之而不鉴 D、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9、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牛困人饥日已高 C、不能独完 D、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10、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 B、辟左右与之步于庭 C、信与张耳以兵数万 D、足下深沟高垒 11、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B、人皆得以隶使之 C、置人所罾鱼腹中 D、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12、下列各句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 A、公始常欲奇此女 B、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C、月出于东山之上 D、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最新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是很普遍的语法现象,尤其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情况更是比比皆是。想要正确地理解以及正确地翻译古文,掌握规律是十分重要的。本文要解决的就是名词动用的七个规律。 一、名词前有助动词、副词修饰限制,名词活用作动词。 大家都知道,名词一般是不受副词、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的;因此,在名词的前面如果有了副词,或者助动词,那么,这个名词一定是活用成动词了。请看下面的例子: 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句中划线处“非能水也”中的“水”,就属于这种情况,在它的前面因为有“非”这个副词,又有“能”这个助动词的修饰与限制,所以,它活用作动词了,意思也变成了“游水”。 ②但二月草已芽,八月苗已枯。(《采草药》)句中加线处“草已芽”中的“芽”,因为它的前面有副词“已”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意思变成了“发芽”。 ③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未花时采”中的“花”,也因为在它的前面有“未”这个副词的限制,所以也活用作动词了。译为“没有开花的时候采集”。 ④则粪概者先芽。(《采草药》)句中的划线处“先芽”中的“芽”,也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例子,因为在它的前面有“先”这个带有副词性的词语的限制;所以应该翻译成“先发芽”。 ⑤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水。(《察今》)句中加线的句子中的“表”,原本也是名词,意思是“标记”,因为在它的前面有一个“先”字,所以也属于名词动用,翻译后的意思是“设立标记”。 二、名词的后面带有宾语,名词动用。 一般的说名词是不能带宾语的,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一个名词的后面如果带有一个名词,那么,这个名词肯定活用作动词了。 ①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伶官传序》)句中划线处的“函”,原本是名词,意思是“木匣子”,可是在句中因为带了宾语“首”,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应该译为“用木匣子装”。 ②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买五人之豆而函之。(《五人墓碑记》)句中划线处的“函”,也是因为带了宾语,所以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思也是“用木匣子装”。 ③范增数目项王。(《鸿门宴》)句中划线处的“目”之所以活用,也是因为它带了宾语“项王”,因而,应译为“给项王使眼色”。 ④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察今》)句子里划线处的“法”字,原也是一个名词,因为它也带了宾语“其所以为法者”,所以名词动用,应译为“效法”。 ⑤左右欲刃相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句中的“刃”活用了,因为它带了宾语“相如”,所以得按照动词来翻译,译为“用刀杀”。 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名词活用作动词。 按照常理,名词也是不能带补语的,但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确有名词的后面带了补语的情况在。此时,那名词自然也就活用成动词了。如下面的例子: ①沛公军霸上。(《鸿门宴》)句中的“军”就属于因为带了补语而活用作动词的典型例子。“军”的本意是军队(在它的后面有一个介词“于”省略掉了),活用之后应译为“驻军”。 ②凡吏于土者,若知其职乎?(柳宗元《送薛存义序》)加线处的“吏”,原本也是一个名词,官吏的意思,可是在句子里,由于它带了补语“于土”,因此也活用为动词。在翻译的时候,应当按照动词来翻译,以为“在地方上做官”。 ③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信陵均窃符救赵》)句中划线的部分“留军壁邺”,是一个动宾动补式的联合短语,,在这个动宾短语中,“留军”意思是叫军队停下来,而“壁邺”中的“壁”,原来本是名词,“营垒”的意思,在这个句子里,因为带了补语“(于)邺”(介词“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