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城民俗十大怪

合集下载

闻名已久的山西民俗八大怪指的是什么?

闻名已久的山西民俗八大怪指的是什么?

闻名已久的山西民俗八大怪指的是什么?我是山西人,祖祖辈辈都是山西人。

山西省八大怪是:第一怪:屋子都是半边盖。

在我们这里的农村会看到一边盖的房子。

山西地处黄土坡,干旱少雨,为了下雨后,雨水流入自家的院子,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

所以很早以前房子的房顶都是半边盖的,可以让雨水流入自己的院子。

第二怪:路边灰土当煤卖。

山西是全国煤炭大省。

煤炭很多地方都有,路边的灰土都可以当煤卖。

煤炭资源丰富。

第三怪:烧饼要用石头拍小时候特别爱吃的石头饼。

烙饼用的是黑石头块,先把石头洗干净,在铁锅里把石子炒热,烙饼时把饼放在石头上边,再铺一层石子。

石头饼,是当地的一种特产,纯手工制作,香脆可口。

第四怪:老陈醋也算一道菜山西人爱吃醋。

醋作为一种调料,不管是吃面食,还是凉菜炒菜,都会离不开醋。

更有甚者把醋当饮料喝。

醋不仅可以调节体内酸碱平衡,还可以起到消化作用。

第五怪:汾酒窝头把客待汾酒是山西名酒,也是八大名酒之一。

有客来,拿汾酒招待客人,说明山西人好客。

窝头是拿玉米面做的,香甜又有营养。

第六怪:土豆白菜论麻袋山西处于中国的北部。

以前人们没有主要以土豆和白菜为主要的蔬菜。

那时候的农村院子里都有地窖,用于冬天储存白菜土豆,一袋袋的白菜和土豆可以维持到第二年的秋收时候。

第七怪:新娘盖头给驴盖山西简称“晋”,陕西称“秦”。

自古以来有“秦晋之好”一说,山西人和陕西人通婚时,要渡过黄河,过去没有汽车,只有坐毛驴。

到了河对岸,要把毛驴牵到船上过河,为了防止毛驴害怕,新娘把自己的盖头盖在驴脑袋上,顺利过河后再摘下盖到自己头上。

第八怪:刀削面要比飞刀快!山西人爱吃面,面食更是五花八门。

但刀削面那是山西的一绝。

刀削面是拿刀一刀刀地削成的,削出来中厚边薄,楞锋分明,形似柳叶,吃起来特别有嚼劲,再配上醋和大烩菜那更是一绝。

东北十大怪,东北人才不觉得怪

东北十大怪,东北人才不觉得怪

东北十大怪,东北人才不觉得怪东北十大怪曾经广泛流传,随着时光的流逝人们渐已忘却,它之所以奇异,不仅仅在于反映了老东北的风俗习惯,也因为读起来也朗朗上口、妙趣横生。

方案一历史上曾出现的东北十大怪是指:烟囱安在山墙边,窗户纸糊在窗外;四块瓦片头上盖,反穿皮袄毛朝外;十八岁姑娘叨烟袋,大缸小缸腌酸菜;草坯房子篱笆寨,下响睡觉头朝外;养活孩子吊起来,宁害一顿饭不至二人转。

其实,除第十怪反映了东北人虎气实在,自得其乐的性格以外,前九怪都与东北的地理环境分不开。

东北地区地处我国高纬地区,紧靠西伯利亚冷空气源地,三面环山的半封闭地形又不利于冷空气的外泄而长留在东北,因而冬季严寒漫长,农耕业不发达,以狞猎为主的农牧业生产方式。

体现在住的方面,烧煤是抗寒的有效办法,烟道空过全屋,延伸至墙边引出排烟,既可以使室内有充分的热量,又不至于烟雾进屋。

由于室内外温差大,窗户纸糊在窗外,因室外低温处于永冻状态,不容易破损。

如果粘在室内,室内暖气很容易结霜溶化,纸就易损坏。

另外,纸糊在窗户外,风从外风吹草动内吹也不容易吹掉。

体现在穿的方面,东北毡帽四边有特别的长舌,随时翻焉得虎子可以防风保暖。

用山羊皮做的袄、羊毛粗直,朝外反穿自然更舒服。

体现在吃的方面,冬半年因为气温低农物物根本无法生长,浸泡的酸菜是冬半年传统的下饭菜,大缸小缸为的是有充裕酸菜。

漫长的冬季没有什么农活可干,也谈不上现代丰富的文化生活,在家的姑娘因太闲也养成了抽烟的习惯。

古代的东北开发较晚,原始森林中野兽很多,经常出入居民区,为了防止野兽,即使是晚上睡觉,也要十二分小心,把头朝外以便听到门外动静。

另外,狞猎生活中,把孩子吊在树上,既可以减轻体力及劳力,又比较安全。

可以说,东北“十怪”是与其严寒气候特点及农牧业生产方式分不开的。

方案二第一怪:窗户纸糊在外。

东北旧时民居冬季防寒的一种方法。

第二怪:养活孩子吊起来。

东北过去流行的一种摇篮,也称“小摇车”。

第三怪:火盆土炕烤爷太。

土家族婚俗的八大怪是什么

土家族婚俗的八大怪是什么

土家族婚俗的八大怪是什么土家人独特的生活方式,成就了土家人特殊的婚俗文化——即相传的土家族婚俗八大怪,目前成为恩施旅游一景。

下面跟小编一起去具体了解一下吧!土家族婚俗八大怪摸把锅灰表示爱土家族年轻人有着独特的示爱方式:如果姑娘爱上了小伙,就会选择机会将烧饭铁锅反面的黑灰抹在对方的脸上。

许亲反把媒婆怪土家姑娘找婆家,即便自由恋爱,也须找媒人提亲。

媒婆到姑娘家提亲时,遭“骂”,就可能有戏。

实际上,是一边套话,一边取乐。

而且姑娘的父母、哥嫂最后表态时,也往往会装出勉强同意的样子,埋怨媒婆不该来提这门亲。

但绕来绕去还说是看媒婆的面子。

过礼“背山”花袱盖如果你在路上碰到一群土家汉子背着一大篓东西,上面盖着花袱子,不用问,走在最前面的那个小伙子是去女方家“过礼”。

土家人把这种背聘礼“过礼”的方式叫“背山”,或者叫“背盒”。

临嫁不哭闲话来哭嫁,是土家族的特有习俗。

如果姑娘出嫁时不哭,别人就会认为对父母不孝顺,或者是哥嫂、姑子之间不和睦。

发髻不可随意改土家女子的发髻是婚否的标志,一“开脸”“上头”就意味着已成少妇,其装扮也与少女时不一样,显得成熟有风韵。

新娘出门把筷甩新娘临上路前,要手拿两把筷子,在跨过大门时使劲向身前身后撒去。

据说,这撒筷子是祝福兄弟姊妹与自己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也表示新娘从此走上自立之路。

上轿须得哥背来土家姑娘上花轿时,不是由新郎背,而是由姑娘的哥哥代劳。

在拜别仪式结束后,仍由哥哥用背亲袋背上花轿,正如土家民歌中所唱:“红红的背亲袋缠裹着新娘,花花的露水鞋饱含着浓浓的亲情”,离别之情催人泪下。

步入洞房看谁快新人在拜天地,祖先、父母、夫妻对拜之后,新郎新娘会立即抢先奔入洞房,争坐到床上,土家人把这叫做“坐床”。

据说谁先坐到床上,意味着将来谁当家。

其情其景,风趣迷人。

土家族结婚习俗关于土家族的婚嫁习俗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是婚嫁前奏曲,第二则是婚礼进行时。

一、婚嫁前奏曲婚嫁前奏曲:托媒:男方托请一能说会道,且熟悉双方家庭情况的人(多为女*,俗称媒婆)到女方家里提亲,此后女方也托人暗中打探男方的家庭情况。

中国各地之怪(47)平遥十大怪

中国各地之怪(47)平遥十大怪
七怪:平遥房子半边盖,财水不能;
九怪:平遥厕所比井大,方便先要上大桥;
十怪:平遥土炕大而宽,三代同床还有余
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
中国各地之怪(47)平遥十大怪
一怪:平遥称呼是首怪
二怪:平遥牛肉闻天下,不见田野有牛迹;
三怪:平遥小麦种的稀,面食多的数不清;
四怪:平遥人多地亩少,物产贫乏盛产少,票号镖局却振天下;
五怪:平遥三轮车二头踩,拉着美女跑的快;
六怪:平遥美女额头盖公章,不是公章是拔罐痕;

桐城介绍

桐城介绍

桐城介绍桐城又称“七省通衢”,有"江淮第一城"之美誉。

她位于安徽省中部偏西南,地处长江经济协作区腹地,桐城市系对外开放城市,全国商品粮基地,国家级科技工作先进市,全国农村能源综合建设县(市)和全国乡镇企业百强(县)市,全国卫生城,设有国家星火密集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城十里工业园,市区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现正积极申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桐城日益成为海内外有识之士投资兴业的热土。

境内绵延百余里的龙眠山,峰峦叠翠,风光旖旎。

历史胜迹,瑰丽多姿。

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交相辉映,是人们旅游观光的胜地。

交通便利,合(肥)九(江)铁路,206国道和沪蓉高速公路纵贯全境,水运直接通江达海,离安庆、合肥机场仅一小时车程。

自然状况全市总人口75万,市区常住人口12万。

土地面积147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52.3万亩,其中水田47万亩,旱地5.3万亩,湖泊水面16.7万亩。

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阶梯分布,属亚热带气候区,气候温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宜林、宜农、宜牧、宜渔。

境内矿藏丰富,初步探明的有石墨、矾、花岗石、大理石、铜、铁等10余种,受国家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钱豹、穿山甲、水灵猫、水獭、江豚、白鹤、巨蜥等,珍稀植物有银杏、金钱松、鹅掌楸、杜仲等,药用植物多达200余种。

人文历史桐城历史悠久,文风昌盛,为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

早在春秋时代,即称桐国;公元757年正式建县,公元1996年撤县设市,历时1200余年。

其间人文勃兴,代有英才。

唐宋两代的曹松、李公麟,一以诗名,一以画显。

明清时期中进士者就达240余人。

其中,明末大思想家、科学家方以智堪称“十七世纪罕无伦比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学者;特别是以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雄霸文坛200余年,拥有作家1200余人,创作传世作品2000余种,是中国文学史上迄今为止时间最长、作家最多、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

走进千年古镇----桐城孔城老街

走进千年古镇----桐城孔城老街

走进千年古镇----桐城孔城老街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12公里。

孔城老街已有1800多年历史,明清期,孔城老街作为连接巢湖地区和长江地区的重要水运码头日益繁荣,太平天国时期,孔城遭到破坏,但不久即恢复,现有老街即太平天国以后建设的。

老街绵延数里,分为十甲。

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

南北走向,呈“S”形,地势南低北高,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另有三巷一弄。

总长约3公里,街道宽度为3米左右,街、巷、弄路面均为麻石所铺,总面积17万平方米。

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颇具江南水乡特色。

孔城老街不仅是江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一条老街,其规模也是首屈一指。

推荐理由:没有水乡小镇的婀娜,更无北方集镇的苍劲,偏居桐城一角的千年古镇孔城是宁静的,碧波荡漾的小河,寂寥悠长的街巷,古韵犹存的院落,仿如远离尘嚣。

孔城老街坐落于安徽省历史文化名镇孔城镇境内,距桐城市12公里。

一早从合肥出发,一个半小时便能到达孔城老街。

孔城老街景区分十甲,保甲制度是旧时统治者通过户籍编制来统治人民的制度,虽已废止,但这种以数字给甲命名的方式却在老街保留了下来,不同甲的商铺经营的范围不相同,每甲之间有闸门隔挡。

老街为一条主街、两条横街,店铺房舍皆为青砖灰瓦,多具飞檐翘角,木镂花窗,栉次鳞比,兼具江淮水乡及皖南徽派建筑特色。

慢慢地走在老街,就如同走进明清时代。

随意走进一家店铺,亲切的朴实感扑面而来,和着老街悠悠的古调,让人释然。

二甲里印象最深的是“黄家大屋”,又叫“满江村茶楼”。

茶楼面阔五间,护栏精细,雕饰奇巧。

孔城老街的人有上茶馆的习俗,邻里间如果发生纠纷,会到这里调解。

黄家大屋前方就是“李鸿章钱庄”了,远远望去,端方四正,四周全是高墙围筑,像是一座深藏秘密的城堡,即使现在看来,大屋里的建造也是很豪华的。

后面的大屋是一个独立的“走马楼”。

“走马楼”是内眷小姐、夫人们居住的地方,造型独特,高墙深院,封闭紧锁,典雅幽静。

陕西十大怪与秦人文化

陕西十大怪与秦人文化


吼戏者,脸红脖子粗,吼得“走火入魔”, 但只要观众叫声“好”,这吼戏者的高兴程 度不亚于获得什么大奖,人们认为,这才是 真正的秦腔,听起来“过瘾”、“解馋”、 “燎得太(好极了)”。

当冒着热气腾腾的雪白馒头,掰开以后,夹上几勺 红艳艳的辣椒油以后。闭上眼睛,咬上一口,一股 香辣的感觉,直冲头顶,怎一个“爽”字了得! “油泼辣子”看着红、闻着香、吃着辣,既能用来 调面,又能夹馍吃。人们常说“油泼辣子冰冰面吃 着嫽咋了!”
陕西人(老陕)吃饭,喜
欢用一种耀县产的近一尺 的白瓷青花大碗,当地人 称为“老碗”。这种老碗 甚至小盆还大,所以往往 碗盆难分。 在关中农村, 每到吃饭时,村头、庄前、 树下,男人们就端着大老 碗(一碗汤饭外加两块馍 足有六七两),蹲在一起, 津津的味地边吃饭边啦着 话,这就是有名的“老碗 会”。
无论是在西安城还
是陕西农村,都随 处可见“一边盖” 的房子。何为一边 盖?一般的房子房 顶为人字形,可是 陕西的房子却是人 字的一撇。
据说因为陕西干早少
雨,所以这一边盖的 房子能让珍贵的雨水 全部流到自家的田地 里,正所谓“肥水不 流外人田”。
据说关中地区土地
肥沃,所以极少有 人为生存而奔波于 他乡异地。因而有 “老不出关(潼 关),少不下川 (四川)”的谚语, 久而久之,不仅男 人们不外出远行, 就连姑娘们也不远 嫁他乡。
《旅游文化与旅游景观鉴赏》考试
制作人:张金凤
0310050229 2006年12月18日

陕西历史源远流长,民 族文化闻名遐迩。这里 是中国古人类和中华民 族文化重要的发祥地之 一,是中国历史上多个 朝代政治、经济、文化 的中心,是中华民族历 史文明最早走向世界的 地方,也是现代中国革 命的圣地,为炎黄子孙 的生存、繁衍和人类历 史文明做出了独特的贡 献。

河南十大怪

河南十大怪

河南十大怪河南十大怪第一怪:郑州商场扎堆盖第二怪:开封古城摞起来第三怪:洛阳水席水做菜第四怪:天井窑院地下开第五怪:“中”字说的真不赖第六怪:遍地文物脚下踩第七怪:少林太极最叫卖第八怪:豫剧老少都喜爱第九怪:寻根问祖河南拜第十怪:烩面吃出几大派第一怪:郑州商场扎堆盖郑州别称"商城",3500年前的商代都城和如今的现代化商贸城,使郑州与"商"结了缘。

因"商",郑州被评为中国第八大古都;因"商",奠定了郑州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现代化商贸城的中心地位。

"得中原者得天下",商家深谙此道,在郑州这快风水之地,曾将商战打得如火如荼,闻名全国。

今天,二七广场及其周围,十余座大型商厦肩并肩比拼,众多的中小店铺头碰头叫板,巴掌大的地盘上竟盖着如此多的商厦、店铺,其密集程度在其它城市罕见。

"沧海一声笑,滔滔两岸潮",商海沉浮,几家欢笑几家愁,有的火了,有的焉了,有的垮了。

郑州人气虽旺,但没真工夫,想让人买帐也并不容易。

每次走进二七广场,看着黑压压的人群从商厦、店铺里进进出出,觉得这儿才真正能够体现出郑州的"商魂",二七广场犹如跳动不息的心脏和高速运转的发动机,每天伴随着第一缕晨光、第一声二七钟鸣,源源不断地将新鲜的血液和巨大的动力输送到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因此,郑州每天在人们的眼中都是一个鲜活的、动感的现代都市。

第二怪:开封古城摞起来作为"七朝古都",开封昔日的繁华已成过眼烟云,想寻觅10世纪后期至12世纪初期世界上最大最繁华的城市旧影,除了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外,剩下的只有那直刺蓝天的铁塔或许能告诉我们一些繁华旧梦。

战乱、灾难是中原多难的共因,撇开战乱不说,黄河是悬在开封头上的另一把利剑;开封段的黄河在清代就有"悬河"之说,所谓"城在釜底,仰视黄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桐邑称文都,唐虞或人性劲躁、视死如归,自朱司农为嗇夫而民已蒸蒸向化,晋魏而远人物多让于灊,元明以降公卿辐辏辞藻擅江左矣。

况桐之山川秀丽、城郭缮完、井庐润息、文物娴都,节然异于他壤。

今择桐乡民俗之鳞角,以明其然也。

桐城民俗十大怪(1):正月初一玩虐待——吃两顿大年初一是个喜庆的日子,大家都想痛痛快快地玩一天。

可是,正因为是大年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大家都想图个吉利,不想在这一天发生什么不好的事情。

于是,就有了很多的禁忌。

比如,不扫地、不倒垃圾,不泼水,以免把财气扫掉、倒掉;不与人争吵、不打骂小孩、不看病吃药、不借东西、不跌倒、不说丧气的话,表示这一年会过得和和气气;不杀生、不动刀剪、不做针钱活,以免血光之灾;忌午睡,男人午睡田畦崩塌,女子午睡厨房生灾变。

这些都还算通情达理的规矩,和别的地方差不了多少,虽然带来诸多不便,也还能做得到。

比较特别的是,桐城民俗在这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吃得特别的迟,晚饭吃得特别的早,中饭就免除了。

早饭吃得迟一点是可以的,因为前一天晚上守岁,大家多少都在熬夜,睡个懒觉是正常情况。

问题是晚饭,吃得太早,不多时肚子就饿了。

而且,下午四点多钟的时候,大家玩得正快活,突然又要吃饭,吃得下吃不下且不说,生活节奏完全给打乱了。

尤其是小孩子,这顿晚饭一般是不吃的。

大人们也不强求,反正过年的时候零食多少有一点。

所以,吃两顿就吃两顿吧,也不是多大的问题。

最要命的是,吃完这顿特别早的晚饭,天还没有黑下来,就得早早地睡觉。

小孩子最讨厌的就是这个,你说,明天又不要上学,大过年的玩得这么起劲,搞么事非要强迫人家睡觉呢?原来,这与上面提到的图吉利有关。

因为,农民一年到头累死累活的,最大的幸福恐怕就是美美地睡一觉了。

今天不是大年初一嘛,为了图个吉利,为了表示这一年会作威作福的,一定要早早地睡个大头觉。

岂不知,这种寓意上的幸福,却给实际生活带来了不幸福。

不过,在这个特别的日子,寓意是压倒一切的,不能给你睡觉你不睡呀!那么,吃两顿的规矩与早睡的规矩,是个什么关系呢?我估计,最先有早睡的规矩,因为早睡用不着吃三顿,而且过年的时候大家胃口都不好,然后就有了吃两顿的规矩。

但是,由于吃饭在前,睡觉在后,让人们误以为早睡是因为避饿。

只是,你也不想一想,这大过年的,大家故意挨饿搞么事,这不是有病嘛!桐城民俗十大怪(2):三月初三吃野菜——蒿子粑三月初三这一天,桐城乡人多食用香蒿和米粉做成的蒿子粑,驱邪粑鬼。

这个民俗非常非常的特别,不仅别的地方没有,甚至连安庆其它县市也没有听说。

三月三倒是个传统节日,只是各地的说法各不相同。

一说,伏羲和其妹女娲抟土造人,繁衍后代,后人由农历二月二到三月三为太昊陵庙会,善男信女云集陵区朝拜人祖;又说,三月三是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有一首北京竹枝词这样描述:“三月初三春正长,蟠桃宫里看烧香;沿河一带风微起,十丈红尘匝地飏”。

在少数民族中,三月三也较为盛行:黎族称三月三为“孚念孚”,为预祝“山兰”(山地旱谷)和打猎丰收的节日,也是青年男女自由交往的日子,人称谈爱日;畲族以三月三为谷米的生日,家家吃乌米饭;瑶族以三月三为“干巴节”,是集体渔猎的节日;侗族多于此日举行抢花炮、斗牛、斗马、对歌、踩堂等活动,亦称“花炮节”;壮族多于三月三赶歌圩,故又称歌仙节。

在道教中,三月三日是道教真武大帝的寿诞。

以上这些说法,与桐城人吃蒿子粑似乎一点关系都没有。

要搞清楚蒿子粑问题,必须紧紧抓住“上巳节”这个核心。

上巳,就是三月上旬的巳日,岁在初春,具体日期并不固定。

阳春三月是山花烂漫、春潮涌动之时,同时却也是春虫蠢动、百病入侵之时。

所以,上巳节又称为鬼节。

《后汉书·礼仪志上》记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

因为洗洁的行为过于单调,后又增加了临水宴宾、游春踏青的活动内容。

至曹魏时,为了操作方便,上巳节的日期始固定为三月初三,后代沿袭至今。

用什么来宴宾呢?一方面,应当是延年益寿、强身固体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应当是因地制宜、各取所需的时令食品。

所以,在汉人当中,三月三总要吃点什么,吃的东西多少与驱病有关,但具体的食品各不相同。

比如,南方有的地方磨米面做“打鬼粑” “缠脚面”食用;台湾、福建地区“采鼠麹草,合米粉为粿以祀其先”(《台湾府志》);在我们桐城,发明了蒿子粑。

事情大概是这样的:三月三是上巳节,这一天要吃点能驱病的时令食品,于是桐城人吃起了蒿子粑。

问题是,蒿子这种植物到处都是,为什么别的地方的人不做蒿子粑?这的确是个待解的问题。

做蒿子粑是有讲究的。

米粉可以是籼米,也可以掺一点大米。

蒿子不能放得太少,否则就不成蒿子粑了。

但是,蒿子的植物纤维比较粗,一定要摘其嫩头,而且不能放得太多。

为了口味好一点,一定要多放一些腊肉,素的、肥的都要有。

蒿子粑是吃油大王,不能舍不得油。

而且,蒿子粑有一个特点,新鲜做出来的反而不好吃,放几天后用油焊着吃味道更佳。

每到一年三月三,桐人齐吃蒿子粑。

野味!桐城民俗十大怪(3):一生三次素穿戴——毛身衣桐城风俗,在出生、结婚、死亡的时候,要穿生布褂子和裤子,衣边不用针线缝,俗称毛身衣。

生布,就是没有下水的棉布,桐城人称作老布。

旧时,因为生活苦,几乎家家户户都纺棉纱。

纺车和其它地方差不多,是手工摇动的座式木轮车。

纺棉纱是个细活,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很难。

一根根细纱完全靠手指的内力从手中捻出来,否则不是过粗就是捻断。

摇纺车的速度也很讲究,不急不遽,需纺纱者自己操作,别人不可替代。

棉纱纺好后就可以织布,这不是每家都能做的事,往往一个大村庄只有个把巧妇能为。

实际上,织布是个体力活,需要脚踏,需要手拉,不知道为什么过去这是个女人做的活。

通常的习惯,大家自己将棉纱纺好后,送到织户家织布,需要给人家几个辛苦钱。

也有自己不纺纱的,直接去买布;也有光纺纱卖给织户,不要棉布的。

不管怎样,都不会给现钱,到年底的时候,有钱给钱,没钱给一点粮食也是可以的。

一生三次穿毛身衣,这是值得后人倍加欣赏的伟大发明。

出生、结婚、死亡,这是人生的三大转折,每一次转折都意识着全新生活的开始。

用什么寓意全新的生活?白色、原始、朴素也!你看这毛身衣,用纯天然的棉纱制成,不曾下水,不缝衣边,是何等的原始呀!初生婴儿穿上毛身衣,意味着酸甜苦辣人生的肇始;待婚青年穿上毛身衣,好去迎接婚姻生活的大考;乘鹤西游的老人穿上毛身衣,不啻是个等待轮回的处子。

这朴素无比的毛身衣,似乎是文都桐城人的专利,其它地方有此俗者极少。

周边安庆其它的县市,可能也有的,但多半是跟桐城人学的。

如果非要穷究其来源,最好到江西、两湖一带去找,桐城人差不多都是从那个地方来的。

假如真的找到了,建议桐城人都到那里去弄一件毛身衣穿穿,算是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根。

桐城民俗十大怪(4):三十六岁换裤带——送36岁桐城有“送三十六”的民俗。

无论男女,虚35岁时,亲朋好友馈赠白鸡一只,新裤带一根,白衬衫一件。

大年三十晚上,男择岳家、女择娘家送来的白鸡炖食。

如果讲究一点,白鸡需独食,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

《桐城县志》曰,此俗存于桐城西乡;又有相关资料说,此俗并不古老,大概起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这些说法是相当可疑的,实际上,“送三十六”的民俗很普遍,桐城几乎所有地方都有这个风俗,南方很多省份好像也有,特别是江西和两湖一带。

旧说,36是个很不吉利的数字,36岁是人生难过的一大关口。

传统迷信认为,逢九不利,不管是明九还是暗九。

明九就是数字中直接带九,比如19、29、39;暗九是九的倍数,比如18、27、45。

36是暗九,当然不吉利。

可是,为什么36岁特别不吉利呢?可能有这样几个原因:(1)36岁是人的本寿,古人认为36岁一个轮回,只有活够36岁才够本;(2)从生活经验可以判断,人到36岁各方面的身体机能都开始下降,一年不如一年,一天不如一天;(3)旧时人的寿命短,一般只能活到五九、六九,作为一个转折的关口,18岁、27岁明显太早,45岁或54岁则有点迟,它们不是人生的转折,差不多是人死的转折了。

所以,选择36岁作为人生关口最合适。

(4)道家有“四九天劫”的说法,虽然说的是490年,但毕竟是四九呀,很容易让人想起36。

既然36岁不吉利,就要想法子辟邪。

不过,迷信有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实质上是因需要而异。

因之,各地“送三十六”的办法各不相同。

在湖北宜昌,要拜神唱大戏;在湖南,要招呼亲朋好友做大寿;在江西,要送裤子。

桐城特别的地方在于两方面:其一,其它地方辟邪的日子一般都选择在36虚岁的生日,而桐城选择在35虚岁那年的大年三十;其二,其它地方也就是找个借口吃一顿,并不在乎吃什么,而桐城却偏要吃白鸡、换新裤带,大年初一还要躲起来不见人。

那么,桐城人为什么认为吃白鸡、换新裤带能辟邪呢?目前还没有正解。

大概,白色是正色,又比较反光,能够把鬼蜮照晃眼而无法加害于身;吃白鸡而不是吃白猪,大概是因为鸡肉比猪肉贵;将鸡毛埋于三叉路口,是为了让鬼蜮到三叉路口后被白鸡毛晃得走错方向;换新裤带,是怕旧裤带年久失修扎不紧,让鬼蜮从衣缝中钻了进去。

这叫层层设防,万无一失。

呵呵,迷信嘛,有多少说得清楚的!桐城民俗十大怪(5):胎盘瓦罐树下埋——胞衣罐桐儿出生后,将胎儿胞衣装入瓦罐中,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寓意“树高千尺,人高万丈”。

胞衣是个非常非常特别的东西,怠慢不得。

在那里,有着我们对混沌世界的些许记忆,有着我们一奶同胞的些许余温。

伴随着人生的第一声啼哭,我们从胞衣中脱胎而出,代表着与母体分离的正式仪式,更代表着漫长人生的独立宣言。

因之,大家都要将胞衣罐放在一个特别的地方,永久地保存起来。

有人将胞衣罐放到村边大河的中心,流水潺潺,生命不息;有人将胞衣罐埋在自家的院子里,无论你走到何方,都没有离开自己的亲人;有人将胞衣罐深埋在屋后的竹林中,竹笋根根,仿佛祖宗;有人将胞衣罐挂在高树上,让小鸟充当天际的使者送出自己的第一份馈赠。

但无论在什么地方,有资格安置胞衣罐的一定是个男人,一个将小生命带来人世的男人。

小小的胞衣罐,系着每一个父亲的责任,刻着生命代代相扣的传承。

伴随着胞衣罐的脱手而出,这个男人一步一个脚印朝着家的方向走去。

小时候,一个男人将我们的胞衣罐以自己的方式好生安置;不多年,我们也要将一个自己制造的胞衣罐安置在一个自己认为最合适的地方。

胞衣本出自女人,男人只是将它们连接了一下,使它们成为一串。

文都人格外聪明些,将胞衣罐埋在村旁最高大的树下,称埋藏胞衣罐的乡里为“原籍”。

没有比这更伟大的发明了!那些远离故乡的游子,撮一把树下的泥土,一定能够闻到童年的气息;将这把故乡的泥土供在香案上,仿佛是在供自己的祖宗。

桐城人的这一伟大发明,超越时间隧道,让我们随时可见自己的亲人。

只是,心在痛,因为胞衣罐在我们这一代算是断了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