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语文学科答辩题及答案(7.24)

2019下半年四川教师资格面试语文学科答辩题及答案(7.24) 四川教师资格面试采取结构化面试、情境模拟等方式,通过抽题、备课(活动设计)、回答规定问题、试讲(演示)、答辩(陈述)和评分等环节进行。

[语文学科答辩题]

[示例一]小学语文《中彩那天》答辩问题及解析

1.你觉得你的这篇教学设计最大的不足在哪里?

【参考答案】不足之处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导语指出了父亲的心态很纠结,不利于后面学生的自主思考;二是深入研读环节,各个问题难度层次的递进不够完美,学生理解起来可能会有点困难。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说一下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设计意图。

【参考答案】《中彩那天》是一篇小学四年级的课文,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性格特点和认知水平,我首先明确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会认、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其次,课文对于人物形象(尤其是父亲)的刻画是一个重点,故事情节的重点也在于父亲内心的挣扎,由此确定过程与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最后,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帮助学生答疑解惑,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人文思想的熏陶。由此我确定本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为感悟父亲诚实守信的高贵品质。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设计的教学难点中提到了结合时代背景,也就是资本主义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这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是不是过于难以理解?

【参考答案】首先,不得不承认时代背景对于大部分四年级学生是比较难理解的,因为他们还没有正式接触历史学科,所储备的历史知识十分有限。但是,我之所以设计这一教学难点,主要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课文第一自然段提到了故事发生的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说明作者极有可能也想强调这一特殊的时代背景。二是,结合时代背景能够凸显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父亲的这一抉择的难能可贵。从而加深学生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结合《中彩那天》的教学设计,谈谈你对“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句话的理解。

【参考答案】语文是一种含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工具,它不仅是交际的工具、思维的工具,而且是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提升人的文化品位的工具。正是这种统一,使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不同于其他课程(例如思品、史地等),它是在学生掌握语文这种特殊工具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语言的感知和感悟,通过读、写、听、说等具体的语文实践,不着痕迹地进行的。语文课程人文教育的最大特点是熏陶感染,潜移默化。

就像《中彩那天》,作为教师,不仅要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疏通文意、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等,更重要的是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生活,帮助学生正确地对待财富,理解诚信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并且能够在以后的生活中践行“诚实守信”这一做人原则。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5.朗读的意义重大,对于小学生来说更是如此。请你谈谈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和价值。

【参考答案】①朗读能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与体会;②朗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③朗读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④朗读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⑤朗读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⑥朗读可以增强记忆,加深识记的牢固程度。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二]初中语文《走一步,再走一步》答辩问题及解析

1.有的作者课下有注解,有的没有,是怎么考虑的?

【参考答案】

对于作者注释,部编版教科书一般遵循这样的原则:仅注已经古代或现当代已经过世的作家,在世的作家不注(港澳台和外国作家除外)。

本文是部编版的课文,作者是莫顿·亨特,美国作家。属于外国作家,所以,在课文下面有这样的注释:选自《心理学与成长》(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版)田文慧译。原题为《悬崖上的一课》,选为课本时改为现在的题目,并做了删改。

莫顿·亨特(1920-2016),美国作家,心理学家。

虽然介绍得比较简单,信息量不是很大,但也给我们理解和教学设计提供了必要的背景。所以,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注意看课下注释,并引导学生看课下注释,引导学生自己了解背景,理解课文。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你对本文的理解?

【参考答案】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一篇颇富深意的文章,有良好的教育意义。作者是莫顿·亨特(美),这是一篇写自己亲身经历的文章,主要记叙了小亨特体弱多病,胆小怯懦,在一次跟伙伴们攀登悬崖过程中,因为害怕,上不去,也下不来。朋友找来父亲,父亲没有直接抱他,而是给予指引。鼓励他自己脱险,通过这件事,作者想阐述这样一个道理:一个大困难,我们可以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逐个克服,最后,我们会完成一件很了不起的事儿。

在教学本课的时候,可以侧重心理描写、动作描写,深入分析含义深刻的句子,重点研读本文的道理。在教学方法上,可以灵活多样,培养学生合作、自主的学习能力。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你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你是怎样实现的?

【参考答案】

我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朗读课文,能够完整地复述文章故事情节。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能够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联系生活实际,谈谈本文的道理对自己的启发,加深学生的理解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

我是通过不同的教学环节来完成的。因为本课为第二课时,在整体感知环节,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再次熟悉课文,唤起学生对内容的记忆,然后,能顺利地复述课文的故事情节。在深入研读环节,我会从三个时间段提出三个问题:问题发生前,为什么写病弱?问题发生时,怎么解决的?问题解决后,有什么经验体悟?通过这三个问题的设置,逐步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启示。为后面的联系生

活实际,做好铺垫。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理解课文标题的含义。最后,学生能够联系实际,说说自己的感想。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你怎么看待多元解读?

【参考答案】

《语文课程标准》中曾多次提到多元解读的问题,如“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多元解读理念的提出对我国长期以来语文教学中盛行的“标准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推行新课程改革以来,在语文教材理解的“多元性”上出现了一派新景象。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崛起,但是,也出现了矫枉过正的现象。学生对同一文本的解读出现不同的解释,各执一词,其中不乏颇有见地的见解,但也掺杂着错误之见。而教师往往不知所措。所给评价,不能切中要害,起不到引导作用。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对多元解读的理念理解不到位,以为只是引起学生不同的声音就算多元化了;教师的专业知识不扎实,面对学生多元的解读,无力控制局面,不能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要想把多元解读这条路走好,我们还需要多多磨练,找到合适的方法。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5.你如何看待教师的人格魅力?

【参考答案】

听到这个问题,我不禁想起了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短短八个字,庄重典雅,寓意深刻。启功先生阐释它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所学要为世人之师,所行应为世人之范。”

韩愈说:师者,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其实,教师除了这个作用,还有着强烈的示范作用。她们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古语中有“经师易得,人师难求”的说法。

教师的职责,归根结底,就是为了社会文明的进步,把年轻一代培养成一个真正的“人”。在日常工作中,就要把学生当成“人”来对待,给予关心给予爱的教育,而非把她们当成“物”,一个考试的机器,一种为自己谋取名利的手段。

一位教师,脑中有知识,心中有厚爱,手中有教鞭,眼里有学生,才能散发

出迷人的人格魅力,甚至可以达到不教而教的境界。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来源于网络整理)

[示例三]高中语文《荷塘月色》答辩问题及解析

1.请你谈谈文章开头作者说自己“颇不宁静”的原因?

【参考答案】

本文写于1927年7月,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作者作为一个自由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存怀疑和恐惧。他深知应作出革命或者反革命的抉择,但最终文人的审慎让他保持了暂时的沉默。但这沉默并没有让他感到安宁,反而使其“颇不宁静”,用他自己的话说:“这几天似乎有些异样,像一叶扁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某种程度上,月光下朦胧美丽的荷塘也是当时文人们追求的一种使自己得以超脱世俗的精神家园。《荷塘月色》正是反映了作者幻想超脱又无法超脱的苦闷彷徨的心情。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2.请你谈谈对散文教学的理解。

【参考答案】

散文属于文学作品,教学上应按照文学作品的鉴赏来处理。散文教学不外乎从作品形象把握、作者情感理解及文本语言和艺术手法几个方面进行学习。从单元目标上来说,要交给学生此类文章的阅读方法、文体特征,培养学生阅读散文的兴趣,学会自己赏析文章。散文题材广泛,感情真挚,常用第一人称的角度抒情达意,因此散文教学要抓线索,抓文眼,注意文中鲜明的自我和个性,注意形象与精神情感的结合。同时可以教师配乐范读的方式营造课堂氛围,调动感染学生,从而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3.作者在文章最后为什么会提到六朝和江南采莲呢?有什么用意吗?

【参考答案】

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这正说明了作者对热闹与风流的向往。经过荷塘月色和江南采莲的精神之旅,作者暂时得到精神的解脱,他感慨“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江南代表什么呢?代表着他少年时代,意气风发,与一帮好友闲适舒心的生活,但现在的朱自清,人到中年,生活重压、政治彷徨,倍感沉重。这就是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根本原因。在这种情形下,他想独自到荷塘边寻找慰藉,就在这里营造了自己心中的荷塘,意在寻求暂时的解脱和自由。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4.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为老师,应该如何使其更加专注于课堂呢?

【参考答案】

首先,上课前,应明确告知学生这节课的目的和任务;其次,老师应排除与课程无关的事物的干扰,尽快进入课堂内容。“良好的导入是课堂成功的一半。”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相应的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带入到课堂学习情境当中;另外,在教学中还要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如小组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除此之外,还应合理设计课程,让课程讲解具有吸引力,抓住学生注意力。最后,应努力培养学生自己对课程的兴趣,使其变被动为主动。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

5.你如何评价有些老师让成绩较差的学生出钱购买奖品给成绩优秀的学生这种行为?

【参考答案】

我理解这些老师的目的是好的,认为该行为一方面可以刺激成绩落后的学生进步,另一方面可以给成绩优秀的学生鼓励,但事实上该种行为并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班级的团结进步。

首先,要鼓励学生上进最主要的是调动其内在的积极性而不是单靠外部的刺激,其次素质教育应面向全体学生,是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的统一,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优秀学生,也应关注中等生及后进生,要依据他们的不同特点因材施教。最后,新课改倡导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机制,教师不应仅以学习成绩来评价学生,而应展开综合的评价,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避免学生之间发生不必要的矛盾。

以上是我全部的答案,谢谢考官。(来源于网络整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