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合集下载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doc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doc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老子军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表现在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还说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4].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先秦道家的军事思想简介

先秦道家的军事思想简介
已久,不能废止,面对侵略不起而抗战也是不行的。
但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个限度,过了限度就是失当,
就台遭到天降之殃,因此要得所欲而止,达到抗击
侵略者的目的就行了,不要战而不休,由义战变为
行逆德之战。
非战和慎战是道家战争观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言道家的非战,不是对道家战争观的全面认识。
应敌、泄愤、贪利和骄纵五类,肯定前两类用兵,否
定后三类用兵。认为兵可不得巴而用之,但不能追求
绥战屡胜,因为这样会使得民众越来越疲惫,国君变
得骄横,用兵性质就会由前两类变为后三类,国家就
一定灭亡。
《经法》以喜好战争、施行勇力、放纵贪欲来
以若干小的不胜来换取最大的胜利,通过积德立威来
削弱敌人的力量。这些观点丰富了道家“柔弱胜刚强”
的思想。在战术上,《文子》对用奇作出新的解释、主
张用己方的镇静去制服敌方的躁进,用己方的整治去
制服敌方的忙乱,用己方的饱暖去制服敌方的饥寒,
用己方的闻逸击制服敌方的劳顿。认为这样虽然实力
相当,但用奇的一方却能战胜术善用奇的一方。
用兵甲的社会。但是,《老子》又看到兵器有不得巳而
用之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善于用兵的人不能倚仗
兵威.应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再强大的军队也
会走向衰弱甚至灭亡。
《文子》继承了《老子》非战和慎战的思想,认
为好战必然导致灭亡,主张小国寡民、不用兵器的理
想社会。另一方面,《文子》又把用兵情况分为行义、
敌人,先要给他们一点甜头;战场上不能凭武勇办事,
不能意气用事.不能轻敌大意,而应贵柔守雌。
《文于》认为,战胜敌人靠兵力强大,兵力强大靠
善用人力,善用人力靠能得人心,能得人心靠在上者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许晶阳 问鸿滨摘 要:“兵”“道”二家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前列,所代表的学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视“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对“道”的探索中衍生出道家独具一格的“兵学”思想,二者可谓“同出而异名”。

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借此形成以反战为核心的军事人道主义战争观、以弱胜强为主题的军事战略观以及“以奇用兵”为主旨的军事战术观。

关键词:《老子》 道 “柔” 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23)06-0063-010收稿日期:2023-06-07作者简介:许晶阳(1999—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问鸿滨(1972—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雄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SK2022017)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充分肯定战争在人类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战争的产 物。

〔1〕战争给人类的生存、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存续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探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这一观点依旧可以得到印证。

无论在远古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形成中,抑或秦始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开启的漫长封建时期内,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均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内,除有专门言兵的“兵家”外,其余各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均涉及战争言论,并与兵家思想一道构成了传统“兵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一座高峰,所著五千言《老子》集其思想智慧之大成。

仔细研读这一道家经典可见,在通行本《老子》中,“兵”的用例约有13个,“战”的用例约有3 次。

〔2〕再者,《老子》论“道”的终极目的是以“天道”佐“人道”,在顺应总第48期General No.48天下大道的基础上谋求国富民强天下大同,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战争问题。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知识分享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知识分享

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评价浅谈老子思想及其认识一、老子及其思想的时代背景老子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具有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家之一。

据史书记载,老子是春秋时期楚国苦县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号聃,曾在周朝做过“守藏史”的官。

从司马迁在《史记》一书中给他作的一个简单传记来看,他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要深刻理解老子的思想时,首先必须对其产生和形成的原因进行追溯。

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的大动荡、大变革时代,社会的动荡和变革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主要表现在战争的频繁,以及整个社会热衷于追逐功名利禄,功力主义思想泛滥,引发人们的利欲之心。

在这种功利主义价值观念的引导下,人们追名逐利,失去自我,生命的本真状态被遮蔽,精神缺失、心灵空虚。

人们面对无尽的祸患、无法逃脱的战争和艰难的生存环境,生命的保全和意义引起各界的关注,作为史官的老子,有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和现实经验,他不仅在现实层面上,提出了许多保全生命的策略,期翼告诉人们怎样保身,如何全生,而且在理想层面上,追求精神生命的自由和独立,对人的生命存在进行反思和追问,符合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历史趋势。

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老子从社会现实、生命现状出发,形成和建立了他独特的思想。

二、老子的主要思想及认识(一)、“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老子主张道生万物,“道”是万物之宗,道先于天地万物,高高在上,“有物混成,先天地生”认为万物由“道”而生,得道则存,失道则亡,上至侯王君主下至普通民众无一人可离于“道”万物因“道”而和谐。

老子以“自然”生命存在的最高范畴,视自然为在“道”之本质特征,用自然的“道”取代以前的“神”,使人从神的宗教压迫中解放出来,且“道“作为对自然规律的提升和概括,作为对人们具体生活、行为活动的抽象化反映和呈现。

“道生一,一生二,而生三,三生万物”,揭示了老子心中的“道”,指的是宇宙中存在的一种物,具有规律、法则意义,也有人生准则、规范的意义,无始无终,无边无涯故又被称为“大”,从万物回归到一,从演化的逆过程来认识全局和认识事物。

老子在历史上第一次区别了治国和用兵的不同方法要领以什么治国以什么用兵

老子在历史上第一次区别了治国和用兵的不同方法要领以什么治国以什么用兵

老子在历史上第一次区别了治国和用兵的不同方法要领以什么治国以什么用兵
《老子》在历史上第一次区别了治国和用兵的不同方法要领是:“以正治国,以奇用兵”。

在这里,对于治理好国家的关键,老子将其落在一个“正”字上。

“正”便是一种“无为”的治国思想。

老子指出,天下的禁忌越多,百姓动辄得咎,无所适从,便不能安心干活,生活便会贫困;朝廷中大人物的权谋越多,为政者勾心斗角,国家便会混乱;人们的智诈机巧越多,邪恶的事就会层出不穷;法令过于严苛森严,束缚人们的生活自由,盗贼就会越来越多。

这便是“不正”。

因此老子反对不必要的战争,但在没办法的情况下,只能以奇用兵,从而取得胜利。

这里的“奇”,其实就是复杂、狡诈的意思。

“以奇用兵”与《孙子兵法》中的“以正合,以奇胜”的思想不谋而合,即用复杂奇特的战术战法,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这也算是一种以柔克刚,以强打强就算取得胜利。

老子军事思想的特点
老子认为“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是说兵革是人们所厌恶和畏惧的,能够坚守道的人是不会去发动战争的,同时老子认为战争的破坏是极为严重的,“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

因此他反对“以兵强天下”,反对主动的去挑起或发动战争,他认为那些挑起或发动战争的人都会“强梁者不得其死”,就是说强暴的人是不会得到一个善终的。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理论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本人就《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军事方面的专述进行评析,共读者参考。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标准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本人译文:用兵之道:不敢(冒然)先攻为主,而要反守为客;不敢(冒然)争一寸地之得,而宁可退守一尺。

所谓行于无行之中:攘你,看不到臂;扔你(投枪),看不见伏兵;手握利器,对方却毫不知情。

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我用兵的法宝。

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将会获胜。

本章共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这是关于主攻与客守的战略问题,直接提出打仗不应主攻,而应客守。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我不敢主动进犯”略有偏差。

其实,进犯与主动进攻这两个词意是不相同的。

国与国之间开战,主动进攻的一方是进犯,这是由上层决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军事指挥员无法更改,只管带兵打仗。

在战场上,具体战术的运用,是攻是守,完全由军事指挥员掌握,这是军事层面的。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静制动、以守制攻的战略理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攻者,必然有行动,有方向,有利器;守者,蓄势待发,明若观火,抓住战机,及时反制,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二个层次为:“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是关于进与退具体战术的运用。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不敢前进一步”有待斟酌。

老子战争论

老子战争论

第二章老子战争论 (1)第一节战争的起源 (2)第二节战争的性质 (3)第三节战争的结束 (4)第四节用兵之道 (4)一、用兵之法 (4)1,绝不轻敌 (4)2,勿强勿躁 (5)3,以奇用兵 (6)4,去“主”为“客” (6)5,因敌制胜 (6)6,欲擒故纵(“微明”之法) (7)二、用兵之术 (8)1,隐秘机动 (8)2,精锐突袭 (8)3,利用时势 (8)三、将帅选用 (9)四、军队士气 (9)第五节战争恶果和消除战争的途径 (10)第六节从五千文看战争 (10)1,老子论兵的前提 (10)2,战争的缘起观 (11)3,老子的战略观 (16)第二章老子战争论战争是社会组织之间的武力冲突。

在某种意义上,人类文明史就是战争史,从刀耕火种的氏族部落到机电化的现代国家,战争如同挥之不去的梦魇,伴随着人类成长演进。

为什么会有战争?战争究竟植根于什么?战争能够消除吗?人类何以不能和睦相处?古往今来无数智者绞尽脑汁,或探索战争的各种因由,或寻求消弭战争的良方,但战争仍在继续,形态还在翻新。

自唐代王真始,老子五千文就被个别学者视为兵书。

这个看法之所以有些道理,除了五千文有论兵的章节之外,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章节富涵方法论内容,这些方法均可应用于军事战争。

另外,不少章节论述治国之道,但也可以从战争、用兵角度去看待。

当然,王真等人的看法毫无疑问是错误的,只可说五千文有论述兵道的内容,不可说五千文乃兵书。

五千文中直接涉及战争者有30、31、36、46、57、59、61、67、68、69、76、80共12章(其中只有30、31、68、69章全部内容都属论兵,其余章节要么有所论及、要么其内涵侧重于兵道),涉及战争的起源和性质、战争的结束、用兵的原则和方法(战略和战术)、胜败的因素、战争的恶果和消除战争的途径。

老子的兵道(本书以兵道而非兵法称之,这是因为老子论兵是从大道原则出发的,大道是老子论兵的终极依据),在先秦颇有影响,如孙武、孙膑、六韬、尉缭子等比较纯粹的兵家,如《鬼谷子》、《管子》、范蠡、鹖冠子、韩非子等注重用兵的诸家,或多或少都受到老子兵道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院:电气工程姓名:杨文钊班级:09级10班学号:20084698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1.兵不血刃。

不争而胜
在战争问题上,老子反对轻率用兵,主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首先,老子非常注重“积德”的力量,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重积德”可以攻无不克。

那么,为什么注重积德就能攻无不克?老子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物壮则老,谓之不道”,通过积德,具有深厚修养境界者,能返到婴儿般纯真柔和。

因为他幼嫩,不恃勇好斗,所以来日方长、前程远大;而那些自命不凡、看似强壮者,却因其违背规律而注定早夭。

其次,老子特别看重“慈”这一品德的战略价值,把它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这个“慈”,实即慈爱之心、仁义之心。

他认为“慈”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

老子提出:“慈,故能勇。

”在他看来,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

既能使统治者出于为民抗侮而无所畏惧,又能使民心归顺,人人怜贫惜幼,慈爱互助,战则勇于保家卫国,这种基于正义感的“慈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用老子的话来说,叫做“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以慈为战,就能战无不胜。

在老子看来,用慈爱之心进行自卫战争,是符合天道的,即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实际上,老子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肯定了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的道德价值。

老子不愧为军事大家的境界,是从前、现在乃至将来对为军、为商、为事、为人都最具教学价值的精湛谋略。

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第70章):善于作将帅的人,不露实力却让对方逞勇显武(善为士者不武);善于格斗作战的人,冷静自己而怒化对手(善战者不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主动交锋而是让对方先出手(善胜敌者弗与);善于使用人力资源的人,不仅要善于使用自己的人,更要善于使用和调动对手(善用人者),他会态度谦恭、尊贤敬勇地对待自己人,也会在对手面前掩实避虚,示弱藏强(为之下)。

这些可以称之为以不逞强为特征的、对待极端冲突最圆融和谐的行为策略(是谓不争之德)。

这种行为策略最好地发挥了对手的作用,称为用人(是谓用人)。

这种行为策略也是顺应对手的破绽,最大限度地去调动一切力量,去加速对手的败势,称之为配天(是谓配天)。

这是自古以来军事家使用人力资源的最高水准(古之极也)。

“不武,不怒,弗与”是“善为士者,善战者,成为善胜敌者”之所“善”,也就是他们的擅长,是他们不仅应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的战略战术素养。

“不武”,是相对让对手逞勇显武而言的,让对手“武”起来,不仅可以暴露他的实力,也可以助长他的骄兵意识,甚至让他四面树敌,自陷绝境;“不怒”,是相对对手的不冷静而言的,让对手“怒”起来,不仅可以使他进一步地暴露他的短板,也可以助使他盲目冲动,不能有效使用他的战斗资源,甚至自伤其类,窝里斗。

不武不怒的灵魂,不是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是前提,是基础,让对手“武”起来、“怒”起来,可以更深入的知己知彼,但这不是目的和灵魂,它的灵魂是把对手当作一个致胜的力量来使用,借力打力,于无形中使自己战力倍增,所以,真正掌握这个秘诀的“善为士
者和善战者”最终成为善胜敌者时,他们与敌人交锋的行为特征是“弗与”。

这里,老子用了一个“弗”字,而不沿用前面的“不”字,不是文学的功夫,而是大学问!这个字可不能简单等同于“不”字。

在《老子》全文5490多个字中,老子共用了198个“不”字和38个“弗”字,如果轻易的、随意的就把这两个字混同理解,是根本无法读懂老子的(详解见《老子破译》)。

“弗与”不是“不与”,是要以“万变保不变,不变应万变”的灵活机动的智慧变化,以最终胜敌为前提来与对手交锋,是要把对手当作一支致胜的力量来使用。

这是战争中最高的用人境界,是人类最高的智慧艺术,因此叫配天,古之极也。

通行本把“善胜敌者弗与”解作:“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动辄跟敌人争斗”,不好;也有解为:“善于胜敌的不与敌人正面冲突”,极易误解。

到此,我们看到了老子高瞻远瞩的军事方略和对战争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高超谋略。

2.柔以胜刚,是以为强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老子》中“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包含了“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

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 生之徒。

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


《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生存现象中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 但有生命力, 因而最终会强大起来, 是“居上”的。

在这里,柔弱与坚强, “生之徒”与“死之徒”, 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起作用。

坚强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 生机也会逐渐失去, 故居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东西, 正在生长发展, 是新生事物, 故居于上升的地位。

这是《老子》对各种现象矛盾斗争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总结, 是一种战略观、世界观同时这一思想也表明《老子》在社会生活中处理矛盾斗争的战略和策略的考虑, 对待强大的敌人, 不要硬碰硬, 而要采取“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策略。

《老子》以水为例,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也”,“天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

当然, 《老子》并不认为任何柔弱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能战胜“坚强”的东西。

他以水穿越坚石硬壁为例, 认为弱者要符合规律, 符合“道”,“弱者道之用”。

我们从《老子》全书可以看出, 只有符合“道”的规律的弱小力量才能有生命力, 才能战胜刚强。

同时, 柔弱胜刚强是有过程的。

弱水穿石,没有韧性和坚持不懈精神是不行的。

所谓“合抱之木, 生于豪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以奇用兵,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民多利器国家滋昏。

人多伎巧奇物泫起。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

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正”这个字,“正”就是自然法则,是人为行为要符合自然法则的意思。

老子所说的“正”对统治者来讲,就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治”。

但“无为而治”是有前提的,这前提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没有这个保证,“无为”就是一句空话。

所以,大从保全国家,小到爱护身体,都是一种“无为”之举,这是必须的,是前提。

这种思想,就是老子所说的“正”。

具体到用兵上,老子还用了一个“奇”字,这不是出奇不意,不是尽量少用,而是“设而不用”。

就象现代的核武器,放在那里,其震慑作用就足以使别人不敢来冒犯。

拥有一支让敌人捉摸不透的、具有强大震慑力的军队,是令敌国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的“国之利器”,是保卫国家的法宝。

这就是老子“正道”之下的“奇”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

”“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

”这不仅是治国用兵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

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