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学院:电气工程姓名:杨文钊班级:09级10班学号:20084698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老子的著作只有一本,就是《道德经》。

《道德经》寥寥五千言,却涵盖无比丰富之哲理,它对中国古代学术思想做出了多方面的杰出贡献,尤其是其中的军事伦理思想。

1.兵不血刃。不争而胜

在战争问题上,老子反对轻率用兵,主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首先,老子非常注重“积德”的力量,认为无论做什么事,“重积德”可以攻无不克。那么,为什么注重积德就能攻无不克?老子认为:“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物壮则老,谓之不道”,通过积德,具有深厚修养境界者,能返到婴儿般纯真柔和。因为他幼嫩,不恃勇好斗,所以来日方长、前程远大;而那些自命不凡、看似强壮者,却因其违背规律而注定早夭。

其次,老子特别看重“慈”这一品德的战略价值,把它视为克敌制胜的法宝。他说:“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这个“慈”,实即慈爱之心、仁义之心。他认为“慈”在战争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赢得战争胜利的必要条件。老子提出:“慈,故能勇。”在他看来,仁慈之心能够在危难关头激发人们的勇气。既能使统治者出于为民抗侮而无所畏惧,又能使民心归顺,人人怜贫惜幼,慈爱互助,战则勇于保家卫国,这种基于正义感的“慈勇”是克敌制胜的法宝,用老子的话来说,叫做“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以慈为战,就能战无不胜。在老子看来,用慈爱之心进行自卫战争,是符合天道的,即所谓“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实际上,老子用自己的特殊语言,肯定了自卫防御的正义战争的道德价值。老子不愧为军事大家的境界,是从前、现在乃至将来对为军、为商、为事、为人都最具教学价值的精湛谋略。我们来看看他是怎么说的(第70章):善于作将帅的人,不露实力却让对方逞勇显武(善为士者不武);善于格斗作战的人,冷静自己而怒化对手(善战者不怒);善于克敌制胜的人,不主动交锋而是让对方先出手(善胜敌者弗与);善于使用人力资源的人,不仅要善于使用自己的人,更要善于使用和调动对手(善用人者),他会态度谦恭、尊贤敬勇地对待自己人,也会在对手面前掩实避虚,示弱藏强(为之下)。

这些可以称之为以不逞强为特征的、对待极端冲突最圆融和谐的行为策略(是谓不争之德)。这种行为策略最好地发挥了对手的作用,称为用人(是谓用人)。这种行为策略也是顺应对手的破绽,最大限度地去调动一切力量,去加速对手的败势,称之为配天(是谓配天)。

这是自古以来军事家使用人力资源的最高水准(古之极也)。

“不武,不怒,弗与”是“善为士者,善战者,成为善胜敌者”之所“善”,也就是他们的擅长,是他们不仅应用自如,而且得心应手的战略战术素养。“不武”,是相对让对手逞勇显武而言的,让对手“武”起来,不仅可以暴露他的实力,也可以助长他的骄兵意识,甚至让他四面树敌,自陷绝境;“不怒”,是相对对手的不冷静而言的,让对手“怒”起来,不仅可以使他进一步地暴露他的短板,也可以助使他盲目冲动,不能有效使用他的战斗资源,甚至自伤其类,窝里斗。不武不怒的灵魂,不是知己知彼,知己知彼是前提,是基础,让对手“武”起来、“怒”起来,可以更深入的知己知彼,但这不是目的和灵魂,它的灵魂是把对手当作一个致胜的力量来使用,借力打力,于无形中使自己战力倍增,所以,真正掌握这个秘诀的“善为士

者和善战者”最终成为善胜敌者时,他们与敌人交锋的行为特征是“弗与”。

这里,老子用了一个“弗”字,而不沿用前面的“不”字,不是文学的功夫,而是大学问!这个字可不能简单等同于“不”字。在《老子》全文5490多个字中,老子共用了198个“不”字和38个“弗”字,如果轻易的、随意的就把这两个字混同理解,是根本无法读懂老子的(详解见《老子破译》)。“弗与”不是“不与”,是要以“万变保不变,不变应万变”的灵活机动的智慧变化,以最终胜敌为前提来与对手交锋,是要把对手当作一支致胜的力量来使用。这是战争中最高的用人境界,是人类最高的智慧艺术,因此叫配天,古之极也。

通行本把“善胜敌者弗与”解作:“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在于动辄跟敌人争斗”,不好;也有解为:“善于胜敌的不与敌人正面冲突”,极易误解。

到此,我们看到了老子高瞻远瞩的军事方略和对战争最重要的人力资源的高超谋略。

2.柔以胜刚,是以为强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老子》中“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包含了“以弱胜强”的战略发展观, “人之生也柔弱, 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 其死也枯。故坚强者,死之徒, 柔弱者, 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 木强则折, 坚强处下, 柔弱处上。”

《老子》从人类和草木生存现象中归纳出一条普遍原理成长的东西都是柔弱的, 但有生命力, 因而最终会强大起来, 是“居上”的。在这里,柔弱与坚强, “生之徒”与“死之徒”, 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起作用。坚强的东西, 随着时间的流逝, 生机也会逐渐失去, 故居于下降的地位柔弱的东西, 正在生长发展, 是新生事物, 故居于上升的地位。这是《老子》对各种现象矛盾斗争发展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总结, 是一种战略观、世界观同时这一思想也表明《老子》在社会生活中处理矛盾斗争的战略和策略的考虑, 对待强大的敌人, 不要硬碰硬, 而要采取“以弱胜强”、“以柔克刚”的策略。

《老子》以水为例,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以其无以易之也”,“天下之至柔, 驰骋于天下之至坚”。当然, 《老子》并不认为任何柔弱的东西在任何时候都能战胜“坚强”的东西。他以水穿越坚石硬壁为例, 认为弱者要符合规律, 符合“道”,“弱者道之用”。我们从《老子》全书可以看出, 只有符合“道”的规律的弱小力量才能有生命力, 才能战胜刚强。同时, 柔弱胜刚强是有过程的。弱水穿石,没有韧性和坚持不懈精神是不行的。所谓“合抱之木, 生于豪末九层之台, 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以奇用兵,以正治国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泫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老子·五十七章》

《道德经》中多次提到“正”这个字,“正”就是自然法则,是人为行为要符合自然法则的意思。老子所说的“正”对统治者来讲,就是“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就是“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一句话,就是“无为而治”。

但“无为而治”是有前提的,这前提是“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没有这个保证,“无为”就是一句空话。所以,大从保全国家,小到爱护身体,都是一种“无为”之举,这是必须的,是前提。这种思想,就是老子所说的“正”。

具体到用兵上,老子还用了一个“奇”字,这不是出奇不意,不是尽量少用,而是“设而不用”。就象现代的核武器,放在那里,其震慑作用就足以使别人不敢来冒犯。

拥有一支让敌人捉摸不透的、具有强大震慑力的军队,是令敌国胆寒而不敢轻举妄动的“国之利器”,是保卫国家的法宝。这就是老子“正道”之下的“奇”兵。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以清静之道治国,以诡奇的方法用兵,以不搅扰人民来治理天下。”这不仅是治国用兵的道理,也是作为为人处世的借鉴。遇到难题,我们可以用智慧,出“奇招”来解决,但正常的时候,或者要作正大之事的时候,事业也保持一种正常的常态,就像老子曾经说过的“企者不立”一样,归于自然之道,方是天下归仁之时。

浅谈老子养生思想

浅谈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思想 摘要:论文论述老子的养生思想。认为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论文认为,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委曲求全,大巧若拙。顺其自然,健康长寿。其具体方法有:至虚守静,终身不殆。意守一窍,排除杂念。闭目塞听,回光返照等等。 关键词:老子养生思想源头原则方法现实意义 养生,又称摄生,道生,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的意思;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养生就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慧,延长寿命的目的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养生文化源远流长,内蕴深厚,和世界其他国家的养生文化相比,中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以古代哲学和中国传统医学理论为基础,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在中国传统的养生理论中,老子所著的《道德经》被后世奉为道家经典。其中的养生观点更是中国养生理论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现就《道德经》的养生思想做些粗浅分析: 一, 老子养生思想的源头: 老子的思想源头是《易经》。《易经》最初的东西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东西。所以老子是先研究易经的源头,然后有大的领悟,又按周易的格式,写了一本《道德经》,从理的角度来讲解天道、人道。老子的《道德经》分成两部分,上卷讲天法道,下卷讲人心德。而《周易》的格式也是一样,上部分讲天体演变过程,下部分讲人类的演变过程,所谓的“易”,就是演变的意思。因此,《道德经》以其独特的思想注解了《易经》的最高境界----人道合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是以《易经》一书为基础,以阴阳相生相克之道为原则写的《道德经》。主要是以天体运动规则为核心,提出人的心境修炼、处事之道的一本书。应该说,《道德经》无处不蕴含着《易经》中的自然规律和哲学思考,比如说阴阳学说:有阴便有阳、有阳便有阴、阴阳相生相克等,也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物极必反等。 二,老子养生思想的原则: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老子在《道德经》第44章中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认为,生命比名利和财富更为可贵。过多的贪欲必定会造成极大的耗费,过多的贮藏必定会造成严重的损失。知道满足就不会招来屈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如能做到这些,就可以使生命安全长久。

老子圣人治国思想的得与失

老子圣人治国思想的得与失 -------读史笔记之五 一般地说,《老子》开篇就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了“道”、“名”这二个哲学概念,和“无”、“有”这二个抽象思维的成果,全书反复通过生活中一些常见现象,形象地阐述了对立与统一、世界本源等辩证唯物主义的思维,所以认为其是一部哲学著作是毫无疑问的。但就全书的最主要内容而言,该书提出“道”这个哲学概念,是为了来探究治国救民的方法,追索世界的本源是为了让统治者依据这一亘古不变的规律统治国家。全书八十一章中,涉及治国治民的内容远比阐述哲学概念要多。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子》是一部关于国家治理的书。 老子生活的年代,周王朝日渐衰弱,诸侯割剧纷争,社会动荡日益加剧,奴隶制社会行将崩溃。老子身为周王室的一位史官,从历代王朝兴衰中吸取了诸多有益的经验教训,面对残酷的现实,既为周王室前途唉叹,又为百姓生活担忧。《老子》这部书,是在这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奴隶制社会统治者治国策略的总结与发展,实际就是他治国思想的宣言,也是他对统治者如何治国的劝诫。 老子在书中反复提到了圣人这个概念。在老子眼中,圣人以国为重,以民为本,是完全得道之人,所以国家才可以托负给他,人民才将希望寄托在他身上。在这一点上,这个圣人的概念与先人们对尧舜的认识是一脉相承的。所不同的是,《老子》第二章就对圣人又提出了更明确的要求:“生而弗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不仅要求圣人主宰一切而又不占有一切,成就一切而又不居功自傲,其实也鲜明地对夏以后的统治者把天下当作家天下,把百姓当作奴仆,随意渔肉百姓,暴虐天下的做法提出了强烈质凝。与这种统治方法相对应,在第三章中,老子就提出了圣人治国的思想,认为只有圣人来治理国家,才能使得国家大治。 老子认为,圣人是与百姓“二不相伤”的,通过圣人的无为而治,“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使得“百姓皆注其耳目”,成为圣人的追随者,这样天下就太平了。圣人之治的最高境界是“不知有之”,即人们根本不知道有统治者的存在,民众自然地生存和自由地发展。当然,这样的圣人之治是少之又少的。所以,老子对“其次,亲而誉之”也有较高评价。这种圣人之治的思想在历经夏桀和商纣酒池肉林荒淫无度残暴得今人发指的统治后,在当时周王室气数将尽之时,无疑是有其积极进步意义的。更为伟大的是,老子这种圣人治国的思想,不仅被国人所接受,而且历经几千年的王朝变迁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部份。从此以后,圣人之治就是国人衡量对照统治者的一把尺度。 然而,长期以来对圣人的“亲而誉之”,使得人们把国家治理完全寄托于圣人之上。历朝历代演绎多少圣人出则天下大治的悲欢离合,由此人们逐步习惯了对圣人的崇拜,习惯了对圣人的依赖,最后把一个国家的复兴,把一个民族的强盛之希望完全寄托在圣人身上。这就是圣人之治的另一面。 《老子》一书中,非常强调相对立的事物,“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交,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与圣人相对的,就是愚民。愚民政策既是与圣人之治相对而存在的,又是圣人治国之策的重要辅助手段和组成部分。“是以圣人之治也,。。。。。。恒使民无知无欲。”由是,历代统治者一方面不断压制不同言论,另一方面使教育贵族化,剥夺绝大部分平民的受教育的权利,使他们变成没有思想,没有愿望的顺民,以利于统治者奴役驱使。 美国《独立宣言》作者托马斯﹒杰弗逊说:人人生而平等。其实老子也说过:“不尚贤”。圣人与平民本没有区别,但“圣人在天下”即圣人治理天下时,要做到圣人与普通百姓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只能是百姓对圣人“皆注其耳目”,而圣人必能对百姓“皆孩之”。所以圣人之治一方面造就了中华民族不同朝代各有千秋的兴盛,同时也造就了统治者的高高在上和国人的人格依赖。小小七品县令徐九斤有句名言: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一方面说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 党鹏举 摘要:老子,中国道教的创始人,《道德经》一书相传为老子所著,共八十一章,是一部中国的最古老的哲学著作之一,书中多处体现出老子哲学思想所具有的“示弱”观念,并追求“上善若水”的最高理想境界。给人以感觉老子思想的内涵就是一味的“示弱”,尊崇弱小的东西才会最终取得胜利。但通过深入的理解会发现老子的“示弱”并非无下限的追求柔弱,而是由小及大,由弱到强最终胜利的发展的观念、辩证法的思想蕴含其中。本文将从处世为人、军事、对民族性格等方面来浅谈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 关键词:以弱胜强上善若水“示弱”观念道家思想 正文:老子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 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 “道”是老子哲学中的最高实体, 它不仅是产生自然万物的本源, 也是自然万物运行和发展的规律, 是老子思考世界和探究世界的哲学基础。①从《道德经》这部道教的开山之作中,我们可以发现,老子的所讲求的“道”是一种遵循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从多处看到老子推崇弱、小事物的例子,例如: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盖时。夫唯不争,故无忧。(第八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 ①青海民族学院文学院胡静《老子“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1

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二十二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三十六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七十六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七十八章) 从中我们不难看到,老子始终推崇的大多是小、柔弱的事物,所以我将其称之为老子哲学思想的“示弱”观念。老子的这一“示弱”观念可以说横向来看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方方面面,纵向来看对于民族特点和处事原则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老子哲学思想中这种“示弱”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辩证法的思想。“天下莫柔弱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性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弱小转化为强大的过程。老子看到柔弱之水可以滴穿坚强之石的事实,进而提出弱小可以剩强,柔能克刚的道理。② 一、老子思想的“示弱”观念对为人处世的影响 从老子思想产生的背景我们就明白为什么在《老子》一书中是时时刻刻提到弱小才是发展生存的王道。老子思想产生于一个兵祸连年的争霸时代,大国为了争夺霸权不肯相下,小国夹在大国之间不能自保。老子生于那个年代,深知武力的竞争,以暴御暴,只有更烈,绝没有止境。只有消极的软功夫才可以抵抗强暴。狂风吹不断柳丝,齿落而舌长存,又如最柔弱的水可以冲开山石,凿成江河。③其实人生的交际、处世也是如此。成功的人士往往都是用柔道来取胜。晚晴重 ②姜国柱《中国思想通史·先秦卷》武汉大学出版社 ③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2

老子哲学论文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主题:论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摘要: 老子的辩证法,不是简单地猜测和比喻,而是进入理性的说明论证:第一、老子肯定世界上的事物不是铁板一块。而是遍普存在着对立的,存在着一个肯定,必然存在着一个否定。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他首先揭示了对立存在普遍性,从而提出了矛盾的普遍性。第二,进而提出世界万事万物是动的,是运动变化的。动因是事物内部存在对立面,对立面的作用促进了事物的运动,“反者道之动”,准确地说明了相反两个方面的斗争或相反的两种作用,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根据。第三,矛盾的两个方面并非绝对对立。老子进而揭示了对立面的相互依存性,渗透性、同一性,提出“相反相成”的矛盾论思想,“万物负阴而抱阳”肯定事物的内在矛盾。第四,老子提出反是事物变化的遍普规律,而柔弱是运用道而使事物保持相对长久的关键。反是不可避免的,但柔弱是可以延缓反的到来。 关键词: 老子哲学朴素辩证法对立矛盾规律 正文: 第一部分:概述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于前571年。老子即老聃,生卒年不可详考,约生于公元前580年(周简王6年0,约死于公元前500年(周敬王20年)。史载,曾任周王朝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王朝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始祖。 1.1老子学说的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农民小私有者,自从公社解体后是一直存在的人数众多的阶层。在社会剧烈变动的时代,逃亡的奴隶,被大国吞并的小国的降为皂隶的贵族,都有成为自由农民的可能,农民小私有者阶层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有扩大的趋势。老子书中小国寡民反对剥削农民平均主义等思想都反映了当时农民小私有者的愿望。他们没有政治特权,受剥削,有反抗压迫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无所有,并非处于社会的最低层,所以其革命性不彻

军事思想

http://218.108.81.184/jsExam/Default.aspx一。。。。军事思想》章节 一、单选题 1、关于军事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B.军事思想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C.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不能指导军事实践。 D.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D) 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 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 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那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A) A.《高卢战记》 B.《共产党宣言》 C.《制空权》 D.《机械化战争论》 4、哪一部作品不属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B) A.《孙子》 B.《论持久战》 C.《司马法》 D.《六韬》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 B.对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研究 C.对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研究 D.对近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 6、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什么为技术标志的(C) A.火药 B.机械化武器 C.核武器 D.信息化武器 7、对《孙子兵法》评价不正确的是(D) A.词约意丰,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B.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C.存有糟粕,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 D.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重要来源

8、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C) 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 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9、《战争论》的作者是(A) A.克劳塞维茨 B.拿破仑 C.斯大林 D.艾森豪威尔 10、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因素是(B) A.武器的因素 B.人的因素 C.经济的因素 D.政治的因素 11、“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形象地说明(B) A.战争与经济的关系 B.战争与政治的关系 C.战争的性质 D.战争的规律 12、把中国军事思想发展到一个全新的阶段,且在第三世界国家产生深远影响的是(B) A.孙子兵法 B.毛泽东军事思想 C.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 D.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13、下列哪一种打法不属于积极防御作战(D) A.慎重初战,初战必胜 B.实行有利条件下的决战,避免不利条件下的决战 C.每战力求有准备,不打无准备、无把握之战 D.坚守不出,专心防御 14、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的精髓是(A)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B.好制度,好作风,好传统 C.通过办学校来解决干部问题 D.讲究技术,加速改进军队的装备 15、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这一论断是由谁提出来 的。(B)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论老子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一、春秋时期的社会状况 道家学派的开山鼻祖老子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动荡不息、战乱不止的时代,社会面临着重大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痛苦不堪;第二,诸侯之间相互争霸,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第三,社会渐渐出现贫富两极分化非常严重的局面;第四,除了几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很黑暗、腐败的王朝政治。 社会变革表现在政治与社会结构方面,就是权力的下移与旧有社会秩序的崩坏。西周初年,周天子实行分封制,形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天子为核心的关系网,世袭贵族的统治制度封建制正是靠这种血缘关系网来维系的。但是到春秋时期,这一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周平王东迁后,周天子的权威下降,各诸候国的独立性加强,他们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开始享有越来越大的权力,于是诸侯之间兼并之风渐起,封建制度逐渐解体①,各诸候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战争,出现了小国林立的局面②。这些情况的出现意味着从西周开始延续的礼乐制度的崩溃,社会状况混乱,社会矛盾尖锐,而当时各诸侯国的当权者又无限扩张个人贪欲,加重了民众的负担:兼并土地,使

得失去土地的农民不得不依附于新兴地主,忍受沉重剥削,贫富分化严重;为获得更多的土地,当权者不惜牺牲大量民众而发动以掠夺土地为目的的兼并战争;为满足自己的享受乐趣,各诸侯国横征暴敛,对民众加以残酷盘剥。以齐景公为例,据《左传》记载,此人“征敛无度,宫室日更,淫乐不违。内宠之妾,肆夺于市。私欲养求,不给则应。民苦病之” ③。 混乱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再加上当权者的各种盘剥,使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社会现实,使得那些心怀社稷之士开始思考补救的方法,从而提出了种种思想。老子亲见时势,并且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提出了“道”的思想,所以老子的思想是时代的产物。 二、隐士群体的兴起 据史书记载,老子在出函谷关之前是周朝史官,但他的《道德经》中所蕴含的却是一种隐者精神。关于这一点,颜世安先生认为: “追溯隐者文化的源流时,道家老子的巨大影响绝对不能忽视,先秦道家学派另一部巨著《庄子》中记述了众多隐逸人物,虽然其中多有寓言性质的人物,描述颇为夸张奇特,但在当时应该皆有传闻依据,这些隐逸人物是庄子思想活动的精神背景,其中老子所占的分量最重。” ④由此可见老子在先秦隐者群体中的重要影响。这里说的隐者基本可以下这样的定义: 他们拥有深厚的学识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并怀有济世安民之志,但又坚决不与当权者合作,而是时刻对当权者提出忠告。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浅析老子思想对现代的影响 一、对老子的简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思想家,出生于涡阳县闸北镇郑店村,中国道教的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东周国都洛邑任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并在函谷关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 《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后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德经》内容丰富,涉及哲学、政治、经济、军事、法律、伦理、心理、逻辑、医学、养生等诸多领域。《道德经》中心范畴是“道”和“德”,其中“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 二、老子的基本思想 1.老子的世界观 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本原,是感觉不能把握的规律。老子思想讲究道法自然。老子曾说过“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就是说道可以派生出万事万物,一切皆来源于道。还有“道可道,非常道”,意思是说,道路可以行走,但不是通常的走法。我觉得这句话的深意就在于人们在生活中为人处世,处理事情,一种方法不行,就可以换一种方法,要懂得变通。有时候改变自已的思维,或许就是成功的开始。老子的世界观讲究道法自然,道是以其本来状态存在的,也顺其固有态势运行。从哲学的角度看,事物存在的客观性而且是有规律可寻的。 2.老子的辩证法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是相互依存的,矛盾又是相互转化的。老子有句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就解释了福与祸的关系。从哲学角度看,事物永远是处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而应坚定信念。同时老子思想也讲究居卑不争、以柔克刚的竞争之道,这也同样反映了辩证法的观点。 3.老子社会思想 在课上,我知道了老子提出过“大道废,有仁义”的社会思想,这句话的深意在于大道兴隆,仁义行焉,自然就不觉得有倡导仁义的必要;而崇尚仁义的时代,乃是社会道德危机的表现。返璞归真,百姓以真情实性行事生活是最大的善。这既是老子的社会思想,也同时反映了老子辩证法的观点。老子还提出无为而治的社会思想,比如“治大国若烹小鲜”,还有以民为本、清静无为,可以联想起汉初的统治者就采取这样的做法。“圣人常无为,以

老子的反战思想

五千年燦爛悠久的中華文化曾經在人類文明史上創造過無數奇跡。我們的祖先也給我們留下了一部部光輝的經典巨著。在諸多優秀的古代典籍中,《道德經》可以算得上是裡面的一枝奇葩。《道德經》又稱《老子》,它成書於我國春秋末期,作者李耳(老聃)。這是一部充滿智慧的著作。《道德經》一書言簡意賅,博大精深。內容極為豐富。在書中,老子以其獨有的視角,探究了宇宙的形成、萬物的本源、國家的治理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和政治問題。並且提出了“道”、“自然”、“無為”等等著名的哲學概念,成為中國哲學的基石之作。《道德經》中包含了一個完整的思想體系,它開闢究天道言人事,注重天人關係的研究道路,一直為後世學者所尊崇。 《道德經》不是一部兵書。但是,當其問世之後,有相當多的學者認為《道德經》就是一部兵書。如唐朝的王真,明清之際的王夫之,一直到資產階級革命家章太炎等都有這種看法。但老子卻有著自己明確的軍事戰爭思想: 一是“兵者凶器”的战争观。早期道家通过对历史上兴亡更替的深刻考察,充分认识到战争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破坏,进而在一般的意义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这在《老子》一书中得到充分的反映。《老子》主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与其清静无为的政治立场是相一致的。 二是守柔贵雌、以柔克刚的战略思想。《老子》认为,“万物负阴而抱阳”,即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而在矛盾的统一体中,柔弱虚静的一方总是占据主导地位,制约着刚强动躁的一方,因而主张贵柔守雌,以退为进。这一“柔弱胜刚强”的刚柔论思想体系客观上为弱小的新生的力量战强大而腐朽之敌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传统战略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老子不提倡用战争手段解决政治纷争,倡导“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即从政者以道来辅佐君王,不要以军队称强于天下。因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告诫世人就是最好的军队、精良之师,也是不吉祥的东西,天下万物都厌恶它,所以修道的人是不取的。 在《道德經》中,第30章是老子反對暴虐戰爭戰思想中最突出的內容:“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居,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善有果而已,不以取強。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驕,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強。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而第31章、第46章都很明確的講到了這個問題。 老子反對戰爭,他指出窮兵黷武,必將自食其果。“師之所出,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乃是人們根據以往的戰亂史總結出來的歷史經驗。戰爭中最大的受害者是人民群眾。“師之所出,荊棘生焉,大軍過後,必有凶年”,這是對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生動寫照。老子的這種思想對軍事家有極大的影響。《孫子兵法》說:“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第31章在這一章中,進一步表明了老子反戰的思想。(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居。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故兵者非君子之器。不祥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在第46章(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主要思想是在前面一段,其意是:天下遵循天之道、進化發展的規律,趕回戰馬去種田。天下不遵循道,馬駒生在戰場間。 老子對軍事有言:“以道輔人主,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可見老子是不得已而談軍事的。處於一種被逼無奈。可能是由於老子看到戰爭帶來生靈塗炭、人民苦於生計。極不符合自然常道而想的吧! 但是被迫歸被迫、無奈歸無奈。當強敵入侵時老子還是主張通過戰爭來解決的,但僅僅

老子的哲学思想

伟大的哲学家老子 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常与怪异可互相转变,善良与邪恶也能彼此循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深刻影响。 老子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唯一著作《道德经》中。老子以道为“核心”,以道为出发点和归宿,集中古代所有文化的精髓及自己观察思考的心得,博引宇宙人间自然的千变万化,凝炼成五千字,分八十一章阐述“道”的神妙,无所不包、无所不容、无不贯通,把上古思想汇成深深的海洋,因而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广博深邃,构成了中华民族一座辉煌的思想丰碑。人是社会的人,又本是自然的人。在昔日有“人与天地相参”、“天人合一”、“天人相应”之说,今天开展的人体科学的研究,更加肯定了人的存在和宇宙自然规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老子却领先提出了这一法则,能不让人称叹其前识! 何为“道法自然”?何又为“直觉”?先说“道”是什么?道是宇宙万物的根源,又是它们的规律。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情。其情甚真,其中有信。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即道所使用或运用的是弱而不是强,是柔而不是刚)。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道是混成的,绝对的(独立不改),是“有象、有情、有信”的物,决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天下之物生于有,有是“一”,是万物的根子。有生于无,无是宇宙万物滋生的元始因子。有和无的统一就是“道”。 事事物物都有各自发生发展的途经,有各自前进的路;所以说“夫道若大路然”。大、逝、远、反,是道周行的历程。万物负阴而抱阳,是自然生生不息的内在因素。沿此历程循环往复,不可穷极,所以物质是不灭的。万物的历程是这样,人因物行事,又岂能改变那历程而不这样?只要掌握古已有之的道,来统率现有的种种事物,也就认识了自然的规律,认识了“反者道之动”的道理。法自然《广雅-释诂》:“然,成也。”“ 道法自然”,即道法自成。道取法自己生成的样子,取法天然自然。凡事顺其自然,认其自生自成,听其自然而然。“万物作焉而不为始”,顺着客观存在的规律行事,便是“处无为之事”。这因物而为,即是法自然。如果违法自然规律来处事,则是逆天行事。逆天者亡,正是没有取法自然。

军事理论基础题《军事思想》章节

《军事思想》章节 一、单选题 1、关于军事思想的理解不正确的是(C) A.军事思想是关于战争和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 B.军事思想包括战争观、战争问题的方法论、战争指导思想、建军指导思想等基本内容。 C.军事思想来源于军事实践,不能指导军事实践。 D.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2、军事思想的分类不正确的是(D) A.按不同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可以划分为古代、近代、现代军事思想。B.按阶级属性划分,如资产阶级军事思想 C.按武器装备发展水平划分,如信息化时代军事思想 D.按军事领导人划分,如毛泽东军事思想 3、那部著作属于外国古代军事思想著作(A) A.《高卢战记》 B.《共产党宣言》 C.《制空权》 D.《机械化战争论》 4、哪一部作品不属于我国古代军事著作(B) A.《孙子》 B.《论持久战》 C.《司马法》

D.《六韬》 5、近现代西方军事思想最主要的特征是(A) A.对先进主战武器的应用给军事领域带来的深刻变革的研究B.对帝国主义时代战争的研究 C.对建设无产阶级军队的研究 D.对近现代战争战略战术的研究 6、冷战时期军事思想的最大特征是以什么为技术标志的(C)A.火药 B.机械化武器 C.核武器 D.信息化武器 7、对《孙子兵法》评价不正确的是(D) A.词约意丰,博大精深,揭示了战争的一般规律 B.在军事哲理方面,具有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C.存有糟粕,过分夸大将帅的作用 D.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科学重要理论的重要来源 8、对《战争论》评价不正确的是(C) A.既是一部军事理论著作,又是一部哲学著作 B.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的来源之一 C.是西方古代军事理论的顶峰之作 D.奠定了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军事学的基础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浅谈老子思想中的辩证法思想

一、老子辩证法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事物的运动变化思想。 主要体现在老子的?道?所具有的功能方面。?道?是老子哲学的最高范畴,老子认为事物的产生、运动和变化,都是?道?作用的结果。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四十章)。对这句话中的?一?、?二?、?三?的解释,可以这样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原始就是一,故一亦可称为道。一与道并生,大道即大一,有一即有道,有道即有一。故既言‘道生一’,又言‘道立于一’。道产生了天地,天地产生了阴气、阳气和气,三气产生了万物。? (二)关于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观念。 《老子》一书用了几十个概念来说明事物之间的矛盾及其对立。例如:有无、多少、大小、长短、轻重、高(上)、左右、前后、正反、静躁(动)、刚(坚)柔、强弱、祸福、荣辱、有余不足等等。老子用了如此多的概念去说明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关系,足见老子对事物的矛盾关系有着深刻的洞见。更重要的是,老子不仅看到了事物存在着矛盾的双方,而且对这种矛盾的关系进入了深入的阐述。老子对矛盾双方互相依存的关系进行了具体而形象的分析。 (三)老子辩证法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关于矛盾转化的思想。 他认为事物矛盾双方的转化是一个普遍现象,是绝对的。他说:?唯之与阿,想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老子这段话意思是说,是与非、善与恶相差不远,它们之间没有绝对的界限,是可以转化的。老子还列举了现实生活中的许多事实,以说明矛盾转化的普遍性和决定性。如他说:?个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衿者不长?。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翘起脚跟是不能长久站立的,跨越前进的人是走不远的;自以为是的人,反而不得彰显;自己夸耀的人,反而不得见功;自我矜持的人反而不得长久。总之,老子对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实现象进行了抽象,对矛盾转化的普遍性作了很好的概括。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战略思想 一、柔弱胜刚强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老子》一书论兵之处甚多,有对当时战争情景的描绘,有对战争态度的表述,有对选将用兵的要求,有对战争规律的认识和作战经验的总结,然而“柔弱胜刚强”贯穿于《老子》军事思想的各个方面,是它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老子》指出:“兵强则灭、守柔曰强”,这是它言兵的总结论。从战争的规律看,《老子》认为:“坚强处下”,“柔弱处上”;从实战的经验看,《老子》认为:“抗兵相加,哀者胜”;从对将帅的要求看,《老子》提出“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从敌我态势的发展上看,《老子》与古代许多军事家一样,以水喻兵,指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因此,历代军事家、政治家在研究《老子》时,都把“贵柔”看成是《老子》的基本思想。 《老子》从以弱胜强,以柔胜刚这一论兵的基本思想出发,观察自然界,得出了相应的结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搞”。又用这一基本思想论及人生,认为“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从而概括为“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就是说,坚强是走向灭亡的道路,柔弱是走向新生的道路。因而告诫人们凡事都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老子》还把这一基本思想引伸到政治上,主张以柔取天下,指出:“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老子》把这些现象提到哲学高度加以概括,从而看到了“物壮则老”这一事物的发展规律,并且试图用宇宙的本体论来进行说明,提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作为他的理论基础,由此看来,柔弱胜刚强不仅是《老子》军事战略思想的核心,而且也是《老子》整个思想体系的重要基础。 《老子》讲的“柔弱”是指初生的事物,将此比之于初生的婴儿,又比之于刚出土的幼芽,这些事物从表面现象虽然柔弱,但实际上有强大的生命力,它所讲的“刚强”是指强盛的事物,将此比之于人生的壮年,又比之于成熟的草木,这些事物看起来坚强茂盛,“但木强日则折”、“物壮则老”,实际上日益走向死亡和枯稿。《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建立在朴素的辩证法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猜测到了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这一科学真理,为他的军事战略思想找到了理论根据。但《老子》虽然看到了“柔”和“刚”“弱”和“强”的对立,也看到了柔弱刚强对立双方的相互转化,由于他没有看到矛盾对立双方的斗争是推动事物前进的动力,因而他提出一整套“守柔”、“守雌”、“守静”、“守辱”等回避斗争、安于现状、反对转己化的哲学。所以它的柔弱胜刚强的思想有一定的局限性。正如他自已经觉察到的那样,“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最后不得不求助于唯心主义的“道”毛主席对于古代辩证法思想给了最科学最精辟的结论,指出:“古代的辩证法带着自发的朴素的性质,根提当时社会的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后来被形而上学所代替。” 柔胜刚,弱胜强这一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赋予科学的意义,才能真正认识它掌、握它、运用它指导现实的革命斗争。唯物辩证法在与形而上学的斗争中,全面地概括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给“柔弱胜刚强”做了科学的解释。新生事物一开始看起来是柔弱的,但它代表着事物前进运动的方向,它的发生和发展决定着事物的本质和主流,因而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在阶级斗争中代表新兴阶级的小国能够打败大国,弱国能够打败强国,这是一条不可抗拒的历史规律,春秋战国是如此,今天也是如此,人类阶级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是中国社会各个历史时期,各阶级、集团及其军事家和军事论着者对于战争与军队问题的理性认识,包括战争观、国防观、作战思想、建军思想、谋略思想、军事发哲学等,是中国各个历史阶段的战争和军事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它大约萌芽于夏商,形成于西周,成熟于春秋战国,发展于秦至清(1840年鸦片战争前)漫长的历史时期。它是中国古代千百次王朝战争和大规模农民起义战争的经验总结。它的丰富内容,是前人留下的宝贵军事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部分。中国近代的直至现代的军事思想,都从中批判地继承和吸取了许多有价值的内容。 中国古代军事思想主要具备以下几点: 一、哲理深刻,影响深远 中国军事思想对战争与军事问题的观察分析,宏观上具有一览群山的博大气概纵横联络的系统思想,言兵而不限于兵,而是将军事与政治、经济、人文、自然、心理、艺术等有关因素融合在一起,通血考虑。微观上的分析往往入木三分,深刻独到,发人深省。在战争观、安全观、建军思想、作战准则、方法与谋略等方面都有充满哲理与智慧的真知灼见。例如,《孙子兵法》归纳的: “道、天、地、将、法”战争五个取胜因素; “智、信、仁、勇、严”的将帅五项素质指标;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标; “先胜后战”的战争原则;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着名论断; “水无常形,兵无常势”的精妙见解;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的谋略思想; 对计与战、力与智、利与害、全与破、数与胜、奇与正、形与隐、虚与实、动与静、迂与直、势与能等范畴的深刻分析,像金子虽历经千载而光彩依旧,被无数古今中外兵家名将作为座右铭。中国军事思想对当今世界军事领域产生的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可以从以下三点窥见一斑:美国根据“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思想建立’确保摧毁、确保生存”的核威慑战略;2400多年前的《孙子兵法》在1991年举世瞩目的海湾战争中成了美军指挥官的必备之物;《毛泽东军事思想》成了西方一些中高级军事指挥院校的常设课程,尽管他们开设此课的指导思想与我们不同。 二、崇尚道义,追求和平 日本历史学家浅野先生在深入研究了中国军事历史之后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军事思想的“第一个特点是以非战主义为原则,尽量通过外交和谋略活动,求得政治解决。第二个特点是在军事上力争把战争控制在局部并在短时间内结束”。“中国的兵学的价值是以政略性和道义性为主要内容的”。中国“兵家的得意之处在于外交和谋略,其着眼点是极力避免诉诸武力”,“他们主要是以用兵的方略和讲究道义而闻名于世的”。也许是旁观者清,浅野先生对中国军事思想特点的概括,确有翔实的历史根据。以中国古今最具代表性、也是最伟大的三位军事思想家孙武、孙明和毛泽东为例,我们确实可以发现中国军事思想中的崇尚道义、追求和平的可贵之处。孙子把“道”也就是道义作为战争取胜的头一条因素,并告诫人们一定要慎重对待战争,战争关系到国家的“死生”、“存亡”,“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此安国全军之道也。”战国初期的《司马法·仁本》也提出“好战必亡”的着名论断。三国时期足智多谋的孔明,在他运筹帷幄的戎马生涯中,始终以“据道讨淫”为宗旨,并指出,“兵者凶器,不得已而用之”。他的“七擒七纵”的杰作,充分表现出他那不图杀戮,只求安邦的思想。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段军事家、军事思想家毛泽东,始终把战争分为正义与非正义两种,坚持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始终把战争作为消灭战争、实现和平的一种手段。 三、注重谋略,力求智取 革命导师列宁指出:“没有不用计谋的战争。”而谋略思想在中国出现之早,受到重视的程度之高,施计用谋的着名战例之多,变谋论略的不朽着作之丰,足智多谋的古今将帅之众,却是其他国家所难以比拟的。中国军事谋略思想的产生与运用,可以溯源到远古的战争。黄帝、炎帝联盟与蚩尤的涿鹿之战,炎帝与黄帝的阪泉之战,已经孕育着军事谋略思想的萌芽。商朝着名的鸣条之战,就已运用了离间计。周朝着名的牧野之战,是“兵家之祖”、“军事谋略的奠基人”吕望奇计良谋的杰作。此后,从孙膑首创的“围魏救赵”,到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中国军事历史上运用奇妙方略的经典战例举不胜举。最早的战略名着《孙子兵法》首篇就言计,它明确指出:“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主张先计而后战。还在书中提出了旨在“全胜”、速胜、巧胜、“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一系列至今还被反复引用的不朽的谋略思想。毛泽东军事谋略思想,在军事谋略思想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四、强调思危,未雨绸缪 进入中国军事思想宝库,人们会发现,居安思危的意识是这一宝库中古今皆具的“通宝”。古代中国的战争相当频繁,因此,做好战争准备,是维护国家安全的重中之重。几乎所有的军事家、军事思想家和政治家都有极强的思危意识,都反复强调要居安思危、未雨绸缪。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的主要思想 老子在对待旧制度的态度上,与孔子有所不同。孔子站在继承与发杨殷周、尤其是西周文化的立场上,以继承西周文化为己任,并在旧文化中增添了新内容,使之适应新时达的要求。例如在天道观上,一方面续宣扬西周以来的天命论,认为“获罪于天,无所祷也”“生死由命,富贵在天”;但是另一方面,他不再强调上帝的人格形象,而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认为天并不发号施令,四时百物则自然地运行生长。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方面,孔子完全强调人为的作用,说:“为仁由己,而有人乎哉?”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天的权利范围,强调了人的作用,消弱了人的绝对权威性。再如在对待西周以来的由周公制定的礼乐制度上,孔子极力主张维护传统的礼乐制度,提出“立于礼”、“以礼让为国”等思想,同时又主张对礼乐要进行必要的改造,反对徒具形式的虚伪礼义。孔子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这就是说,礼制是随着时代的不同,既要继承又要改变。孔子为了挽救礼乐制度,特别提倡用“仁”的思想来充实“礼”的内容。认为没有仁爱的思想,就谈不上礼乐。他提倡“礼,与其奢也,宁俭”的思想,即认为礼节仪式与其奢侈,不如节俭为好。礼节仪式不在于繁多,而在于能否体现仁爱的思想。 在对待传统的礼义文明态度上,老子则与孔子不同。老子对传统礼义文化进行了猛烈的抨击说:“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认为礼已是人民手中虚伪、欺诈的工具,成了祸首。至于仁义,老子认为它只是在纯朴大道废弃之后产生的东西。老子认为,只有“绝圣弃智”才能“民利百倍”,只有“绝仁弃义”才能“民复孝慈”。但老子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文化,抛弃礼乐仁义的思想。《老子》说:“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可见,老子并不一概否定礼乐文化。如老子主张“绝仁弃义”,同时又说“是以圣人常善救人,而无弃人”,这是要求去掉虚伪的仁义,而提倡真实的仁义。老子说“吾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由此,老子激烈抨击礼教的虚伪性,但并没有完全否定传统礼义的作用,不过只是把礼义仁爱放到了他的“道德”思想之下,置列于次要的地位加以保留。 老子提出的以“道”“德”为核心的文化思想内容,大致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道论——宇宙本原论与宇宙生成论 老子是中国历史上从宇宙观的高度考察自然、社会和人生问题的第一位思想家。中国上古夏、商、周三代的社会是上帝神学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犹如西方的中世纪基督教神学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一样。在中国历史上,首先起来用新的宇宙观来代替上帝神学统治的是老子。在天道观上,老子要比同时代的孔子和稍后的墨子进步很多。孔子要求人民要“知天命”、“畏天命”,并没有能最后冲出西周以来传统天命论的束缚。而战国前期的大思想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则仍然坚持天有意志能赏善罚恶的思想。就墨子承认天有意志这点讲,他的思想落后孔子。但墨子又不同意孔子的天命论而鼓吹“非命”,他对天命论进行了批评,认为天命论是古代暴君创制出来的,“非仁者之言”,并从感觉论出发,论证了“命”是见不到听不到的东西,是不可能有的。可见,不论是孔子还是墨子以及他们的“天命”和“天志”论,都没有最后冲破传统天命思想的束缚。老子他大胆地向传统天命论进行了挑战,否定了天志说和天命说,提出了天道自然说。他把天地一样都当作自然的东西。“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天地没有仁爱的心,把万物当作刍狗一样看待。天地都没有什么神秘的超自然的力量。 为进一步探求天地的起源和整个宇宙的本原问题,老子立足现实的宇宙万物的观察,由今而推至古,再从古以推演出今的思想方法,终于提出自己全新的宇宙观——即以“道”为核心的宇宙本原论和宇宙生成论。 在这一个新的宇宙起源说上,老子提出了两个重要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

不折腾的政治智慧:治大国若烹小鲜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充满了对百姓的同情,对贪得无厌的统治者的憎恨。他说:“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道德经》)老百姓之所以忍饥挨饿,就是由于统治者收的苛捐杂税太多。老子更进一步尖锐地批判腐败的统治者,痛斥他们的强盗行径:“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夸,非道也哉。”(《道德经》)大道平平坦坦,但是君王偏偏喜欢走邪路。朝政腐败极了,农田已经非常荒芜,百姓的粮仓已经十分空虚,但统治者还照样地穿着绫罗绸缎,佩着锋利的宝剑威吓百姓,精美的饮食都吃厌了,国家的财富都刮净了。这就叫强盗头子呀,他们是多么的无道啊!老子由此感慨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道德经》)自然的规律是减少有余的来补充不足的,人间的规律却是剥夺不足的来供奉有余的。 损不足以奉有余,富者愈富,贫者愈贫,这就是今天的经济学家们经常谈起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的典故出自《圣经》。《圣经?马太福音》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主人远行前,把仆人叫来,按照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吩咐他们:“你们去做生意,等我回来时,都来向我汇报。”主人回来时,第一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交给我的五千银子,我又赚了五千。”主人听了非常高兴,于是把更多的事务交给他管理,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第二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二千银子,我又赚了二千。”主人听了也很高兴,于是也让他享受当主人的快乐。第三个仆人汇报说:“主人,你给我的一千银子,我一直埋藏在地里,我怕丢失,一直没有拿出来。现在你回来了,我原封不动地还给你吧!”主人听了很生气,于是命令将第三个仆人的一千银子赏给第一个仆人。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后来西方的经济学家们将这个故事拿过来打比方,把贫者愈贫、富者愈富、赢家通吃的社会经济现象称为马太效应。 在中国,老子最早揭示了这个马太效应。“损不足以奉有余”,七个字精练地概括了所谓马太效应。老子如果活到今天,恐怕还要产生关于马太效应的知识产权纠纷。他会不会和西方人打打官司,说应该将马太效应改成老子效应呢?当然不会,老子奉行的是不争哲学,他是不会为任何问题去打官司的。 有人批评老子不讲感情,专谈权术,十分冷酷,但从老子的政治批判来看,他其实非常关注民间疾苦,痛恨统治者的腐败和贪婪,抨击贫富悬殊和社会不公,很有正义感,是个热心肠的老头儿。政治如此黑暗,出路何在?老子不仅是批判家,他还热心地追求自己心目中的政治理想。谈到老子的政治理想,人们立刻就会想到无为而治。无为而治的意思就是说统治者的政策要顺其自然,不要骚扰老百姓。老子说:“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道德经》)用今天的话说就是符合正义的执政者绝不自作聪明,异想天开,更不会心存私欲,他们把老百姓的愿望当做自己的愿望,把老百姓的心当做自己的心,这就是无为而治,很像今天我们说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样的政治家真难找,将希望寄托于圣人的政治道德,来实现“以百姓心为心”,恐怕很不可靠,必须得有个制度,真正让百姓的心决定官员的命运,他得不到百姓的心就保不住乌纱帽,这样他才会不得不以百姓之心为心。 老子关于治国还有一句千载传诵的名言:“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这句话最生动地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想。小鲜就是小鱼的意思,治理一个大国就像煎一条小鱼一样。会煎鱼的都知道,煎鱼不能总去翻腾它,翻来翻去就翻碎了。治国的道理也是这样,不能总去折腾老百姓,这就是无为而治。这有点像今天我们说的政府职能转换,多服务少命令,行政权力的干预越少越好,需要行政审批的项目越少越好。 (老子的政治观有其独特的价值取向。老子认为,道存在于作为政治主体的人的秉性之中。百姓构成了政治人的最主要部分,所以理想的统治者即“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将百姓之所想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即与善人同在。) 古代政治思想:()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