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合集下载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1老子与《老子》简介(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有何政治及军事思想

老子的政治思想中也体现着“道”。

他认为,“道”是世间万物的基本形态,不仅是万物的变化规律,也是人的意识、行为的发展变化规律,他说“民不畏威,则大威至”,从中可以看出他认为执政者的地位是由人民群众决定的。

对于执政者而言,得到人民拥护,执政地位才能稳固。

无为而治老子政治思想的核心点是“无为而治”。

他主张统治者不应事事亲力亲为,而要做好社会分工,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让大家各得其所,各司其职,顺乎众性,众志成城,从而治理好国家。

他主张建立对百姓较少干预的政治制度,他说“圣人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这句话意思是执政者应该采用无为的方式治国理政,具体工作中要身体力行、以身作则。

老子思想中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等已成为历代政治家推崇和学习的政治智慧。

老子提倡的“无为”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无为”,消极的什么事情都不去做,而是在“有为”基础上“无为”,是无为清静其外,有为积极其内的因势利导,是“道常无为,而无不为”的顺势而为,洞察和领会事物的发展,然后用尽可能少的力量去引导,从而达到“为无为,则无不治”的目的。

他认为不推崇贤德之人,避免百姓争夺;不看重奇珍异物,避免百姓偷盗;不见勾引欲望的事物,避免内心迷乱。

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顺应自然,天下就太平了。

善为下老子提出“善为下”的思想。

他说“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意思是深谙用人之道的人,对人表示谦下,具有不与人争的品德修养,体现用人的能力,是自古以来天地间的最高法则。

他认为“善为下”是符合自然的天道。

“善为下”是老子的人生三宝之一。

他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他认为只有仁慈、俭朴、谦和的人,才能具备道德勇气,进而德厚行广,受人爱戴,终成大器。

民为本老子理顺了执政者与百姓的关系,他认为执政者在治理国家的时候,要广施仁政,以天下百姓为先,处处为百姓着想,心系百姓,服务百姓,他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先秦道家的军事思想简介

先秦道家的军事思想简介
已久,不能废止,面对侵略不起而抗战也是不行的。
但认为任何事物都有个限度,过了限度就是失当,
就台遭到天降之殃,因此要得所欲而止,达到抗击
侵略者的目的就行了,不要战而不休,由义战变为
行逆德之战。
非战和慎战是道家战争观的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
只言道家的非战,不是对道家战争观的全面认识。
应敌、泄愤、贪利和骄纵五类,肯定前两类用兵,否
定后三类用兵。认为兵可不得巴而用之,但不能追求
绥战屡胜,因为这样会使得民众越来越疲惫,国君变
得骄横,用兵性质就会由前两类变为后三类,国家就
一定灭亡。
《经法》以喜好战争、施行勇力、放纵贪欲来
以若干小的不胜来换取最大的胜利,通过积德立威来
削弱敌人的力量。这些观点丰富了道家“柔弱胜刚强”
的思想。在战术上,《文子》对用奇作出新的解释、主
张用己方的镇静去制服敌方的躁进,用己方的整治去
制服敌方的忙乱,用己方的饱暖去制服敌方的饥寒,
用己方的闻逸击制服敌方的劳顿。认为这样虽然实力
相当,但用奇的一方却能战胜术善用奇的一方。
用兵甲的社会。但是,《老子》又看到兵器有不得巳而
用之的时候.在这种情况下,善于用兵的人不能倚仗
兵威.应适可而止,否则物极必反,再强大的军队也
会走向衰弱甚至灭亡。
《文子》继承了《老子》非战和慎战的思想,认
为好战必然导致灭亡,主张小国寡民、不用兵器的理
想社会。另一方面,《文子》又把用兵情况分为行义、
敌人,先要给他们一点甜头;战场上不能凭武勇办事,
不能意气用事.不能轻敌大意,而应贵柔守雌。
《文于》认为,战胜敌人靠兵力强大,兵力强大靠
善用人力,善用人力靠能得人心,能得人心靠在上者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

以“兵”解“道”——老子军事思想浅析许晶阳 问鸿滨摘 要:“兵”“道”二家居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前列,所代表的学派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老子视“道”为其哲学思想的核心,在对“道”的探索中衍生出道家独具一格的“兵学”思想,二者可谓“同出而异名”。

老子视“兵者”为“不祥之器”,借此形成以反战为核心的军事人道主义战争观、以弱胜强为主题的军事战略观以及“以奇用兵”为主旨的军事战术观。

关键词:《老子》 道 “柔” 军事思想中图分类号:B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76(2023)06-0063-010收稿日期:2023-06-07作者简介:许晶阳(1999— ),女,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问鸿滨(1972— ),西安交通大学军事教研室主任,教授。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英雄精神融入新时代高校国防教育研究”(编号SK2022017)阶段性成果。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充分肯定战争在人类史中所承担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是战争的产 物。

〔1〕战争给人类的生存、民族的形成以及国家的存续都打上了特殊的烙印。

探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史,这一观点依旧可以得到印证。

无论在远古时期家庭私有制的形成中,抑或秦始皇逐鹿中原一统天下开启的漫长封建时期内,战争这一“不祥之器”均在其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此阶段内,除有专门言兵的“兵家”外,其余各家的著作中或多或少均涉及战争言论,并与兵家思想一道构成了传统“兵学”思想。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期哲学思想和文化的一座高峰,所著五千言《老子》集其思想智慧之大成。

仔细研读这一道家经典可见,在通行本《老子》中,“兵”的用例约有13个,“战”的用例约有3 次。

〔2〕再者,《老子》论“道”的终极目的是以“天道”佐“人道”,在顺应总第48期General No.48天下大道的基础上谋求国富民强天下大同,无法脱离客观存在的战争问题。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

老子军事思想的内涵与价值下面是关于论文,欢迎阅读。

就是由于道是虚设的,所以它的内涵才是最广泛的,而内容也是最丰富的。

在老子看来,他认为道为万物的本体和本源,天地万物是由道产生的。

他说: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

(《老子》第四章,以下只注章号) 老子认为道不仅是万物的根源,而且道又蕴含于万物之中,体现万物运动变化的规律。

而道的规律概括的说就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第四十章)及反的规律。

反的规律就是指万物的运动是循环往复,相互转化。

同时老子还认为道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及自然无为。

老子的军事思想也是老子道这一抽象核心思想的一部分。

在书中老子表达了自己如何修身养性、如何治理国家、如何消解人类社会的纷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

陈鼓应先生在《老子今注今译》的出版序言中概括说:老子所期望的是:人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利不干涉人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民返回到真诚朴质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老子军事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

任何思想的产生都有其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传统思想的产生都是为解决当时的社会问题而提出的。

所以问题意识是中国哲学思想产生的前提。

这种问题意识表现在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牟宗三先生曾说中国哲学它的出发点或进路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是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还说希腊哲学是重知解的,中国哲学是重实践的.这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鲜明特征。

老子生活在东周的春秋时期,当时的周王室已经衰落,天下诸侯开始争夺霸主,这就产生了历史上着名的春秋五霸。

霸主的争夺就要依靠战争,而战争就导致税收徭役加重,更意味着杀戮和生灵涂炭。

国家盼安定,人民盼幸福就成了当时时代最强的呼声,老子的军事思想就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产生的。

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及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等思想都是为了使当时的人们知道战争的危害,转而珍惜国家和平的幸福生活。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思想)

老子与《道德经》解析之二(军事理论思想)老子的《道德经》,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包罗万象,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

本人就《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军事方面的专述进行评析,共读者参考。

《道德经》第六十九章原文: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标准译文:用兵的人曾经这样说,“我不敢主动进犯,而采取守势;不敢前进一步,而宁可后退一尺。

”这就叫做虽然有阵势,却像没有阵势可摆一样;虽然要奋臂,却像没有臂膀可举一样;虽然面临敌人,却像没有敌人可打一样;虽然有兵器,却像没有兵器可以执握一样。

祸患再没有比轻敌更大的了,轻敌几乎丧失了我的“三宝”。

所以,两军实力相当的时候,悲痛的一方可以获得胜利。

本人译文:用兵之道:不敢(冒然)先攻为主,而要反守为客;不敢(冒然)争一寸地之得,而宁可退守一尺。

所谓行于无行之中:攘你,看不到臂;扔你(投枪),看不见伏兵;手握利器,对方却毫不知情。

最大的祸患就是轻敌,轻敌几乎丧失我用兵的法宝。

对抗的两军力量相当,悲愤的一方将会获胜。

本章共有五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这是关于主攻与客守的战略问题,直接提出打仗不应主攻,而应客守。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我不敢主动进犯”略有偏差。

其实,进犯与主动进攻这两个词意是不相同的。

国与国之间开战,主动进攻的一方是进犯,这是由上层决定的,也是政治层面的;军事指挥员无法更改,只管带兵打仗。

在战场上,具体战术的运用,是攻是守,完全由军事指挥员掌握,这是军事层面的。

老子在本章中提出以静制动、以守制攻的战略理念,是克敌制胜的法宝。

攻者,必然有行动,有方向,有利器;守者,蓄势待发,明若观火,抓住战机,及时反制,从而掌握战场主动权。

第二个层次为:“不敢进寸,而退尺”。

这是关于进与退具体战术的运用。

本人认为,标准译文译为“不敢前进一步”有待斟酌。

略论老子的军事美学思想

略论老子的军事美学思想

自大行 为 , 认 为 是 和美 相 对 的最 丑 恶 的行 为 。 他
其 次 , 战 争过 程 中 , 于 战争 本 身 变 化 莫 测 , 行 在 由 在
军 中悄 无 声迹 ,善行 无 辙 迹 ” 才 能做 到 出 其 不 意 , 其 “ , 攻 不 备 , 最小 的损 失 迅速 获 得 战争 的 胜 利 。 以 最 后 . 带 出 精 锐 的 军 队 。 领 除 了 要 有 运 筹 帷 幄 的 要 将 谋 略外 . 要 有 仁 义之 心 , 以老 子 还 特 别 强 调制 胜 一 方 还 所
先 秦 时 代 , 家 与 兵 家 往 往 相 通 ,老 子 》 是 一 部 包 道 《 就 含 兵 家 思 想 的 道 家 经 典 。 它 里 头 有 不 少 章 节 是 论 用 兵 “ 的 , 括 一 些 战 术 思 想 和 战 略 思 想 的 概 括 ” _它 总 结 了 包 。 I _ 古 代 兵 家 丰 富 的经 验 , 有 卓 越 独 到 的见 解 。不 仅 如 此 , 确 《 子 》在 向世 人展 示 它 博 大 精深 的军 事 思 想 的 同 时 , 老 也 建 构 起 了 独特 的美 学 思想 体 系 。
首 先 , 子 重 视 战争 准 备 , 张 “ 服 ” “ 积 德 ”这 老 主 早 ,重 , 涉及 战争 正 义或 非 正 义 的本 质 和最 后 的结 果 。 他把 军 事
活 动 中 的 战 略 战 术 运 用 统 一 于 理 性 的 谋 划 . 到 制 胜 的 达 目的 。 战争 中那些 非 理 性 的行 为 ,以兵 强 天下 ” 盲 目 对 “ 的
处 之 ”切 不 可 弹冠 相庆 . 三 、 与 丑 的 辩 证 关 系 和 守 中 原 贝 美 口
足 , “ 莫 大 于可 欲 。 莫 大 于不 知 足 , 莫 大 于 欲得 ” 即 罪 祸 咎 老 子所 处 的时 代是 一 个 大 动荡 的 时代 .短短 2 0 『 . 4 年 H 人 J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

浅议《老子》的“柔弱胜刚强”思想作者:张浩波来源:《群文天地》2009年第06期近日偶读《朱子语类》第一百三十七卷,发现这样一句话:“老子心最毒,其所以不与人争者,乃所以深争之也,其设心措意都是如此。

”读后,颇感震撼。

我渐渐感到《老子》的思想中透露着一种强烈的刚性和进取精神,即“柔弱胜刚强”的精神。

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一下《老子》的这种较强烈的思想,以期抛砖引玉。

一、“柔弱”的含义我们大家都知道《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是“道”。

“道”在《老子》那里是“无为”、“上德”之意。

也就是:任社会、生活、人事、统治自自然然地存在。

“道”处于本体的地位。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万事万物又都表现为弱,即“弱者,道之用也”,“柔弱”就是万事万物的表现形式。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老子》认为,水是最接近于“道”的。

因为水可以根据自己的特性适应于任何地方,遇方则方,遇圆则圆,遇阻则退,自自然然的毫无“争斗”之意。

水的这一特性正如“柔弱”的具体表现,因此,这就充分地说明“柔弱”也就是“道”的“体现”。

《老子》把柔弱的事物与坚强的生命力联系到一起是他精心安排的,这表明了“柔弱”在《老子》那里的含义,同时也是《老子》刚性和进取性的表现。

二、从政治层面来看《老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老子》中的政治辩证思想主要是指“君人南面之术”——统治、管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和方略。

《汉书·艺文志》说:“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老子》是道家的一部重要著作,《汉书》这样定义道家,无疑也就表明《老子》一书是一部介绍“君人南面之术”的大作。

在《老子》五千余言中,有许多章节都具有统治和管理国家的思想内涵。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常使民无知无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老子的军事思想
摘要:《老子》中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军事哲学思想。

“柔弱胜刚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核心;后发制人是老子战略思想的基本方针;以奇用兵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手段;“知人”、“自知”、“胜人”、“自胜”是老子的军事指挥原则。

而且, “不以兵强天下”的朴素唯物主义战争观、“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的军事认识论和“以奇用兵”、“柔弱胜刚强”的战争指导思想, 虽有其时代的局限性, 但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深入发掘老子的军事哲学思想, 取其精华, 避其糟粕。

关键字:老子思想军事反战柔
引言: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一、老子与《老子》
1老子与《老子》简介
(约公元前571~公元前471),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我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内容主要见《老子》这本书。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老子哲学》主要思想
老子的思想体现在人生的哲学上时,就是无欲——无私、无为——无争,前者是修己的根本,后者是处人的原则,因为无欲所以能够知足,因为不争说以能够谦和;知足者常乐,谦和者者受益。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其争。

”无私则能成其私,不争则莫能与此争。

都是依据自然的结果,这和道德依循“自然”,“万物莫不尊而贵德”是同出一理的。

无私——无欲、无为——无争,还表现在“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

”所谓的无常心,就是无私心。

若是作为管理者或统治者,既然是无私心当然也就会以百姓心为心了。

若用现在的理念来说的话就是民主之心了,也就是民主的思想了.
《老子》哲学的核心内容是“道”论,老子认为“道”作为宇宙间天地万物变化的总规则就是“道法自然”。

“道法自然”是指顺任自然,按自然的原则做事,不强作妄为,这就是老子讲的自然无为,“自然”是道之本性的价值要求,“无为”是方法性的原则。

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不仅仅是为了颂扬天道的自然无为,重要的是要落实到现实的社会中,即要以天道统摄人道,使“人道”效法“天道”自然无为的法则,从而实现社会的稳定,最终达到天地人的统一、自然与社会的和谐。

二、老子思想之军事思想
《老子》不是一部兵书, 但是,当其问世之后,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老子》就是一部兵书。

如唐朝的王真,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一直到资产阶级革命家章太炎等都有这种看法。

老子的军事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反对暴虐战争
老子在第30章说:”以道主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即用到辅佐君主的人,不靠兵力逞强于天下.用兵这件事一点会得到报应,军队所到的地方,荆棘就长满了.大战过后,一定会变成荒年.这里明确表明老子反对暴虐战争的思想. 老子反对战争,他指出穷兵黩武,必将自食其果。

因此,老子积极主张“不以兵强天下”,反对以武力杀人而征服天下,并把“兵”视为“不祥之器”和“凶险之器”。

他说:“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40章)。

另外,老子虽然反对“以兵强天下”,但也主张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还是可以用兵的。

老子认为,即使“不得已而用之”,也要持“恬淡为上”、“胜而不美”的态度。

他说:“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31章)如果以取胜为美乐之事,那就是以杀人为快乐;乐于杀人的人,是不会得志于天下的。

所以君子要持“胜而不美”的态度。

老子还主张战胜之后,亦应“以丧礼处之”,切不可弹冠相庆。

古人早就有这样的说法:争城以战,杀人盈城,争地以战,杀人盈野。

战争的最后结果,人民群众是最大的受害者。

同时战争又是耗钱、耗物质、耗人的事。

古代战争是这样,现代战争更是如此。

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队打伊拉克的战争就是如此。

至于战争给人在心灵的创伤和震撼,却是无法估计的。

战争最大的受害者是人民群众。

“师之所出,荆棘生焉,大军过后,必有凶年”,这是对老百姓深受其害的生动写照。

老子的这种思想对军事家有极大的影响,比如《孙子兵法》说:“兵者,国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左传》记载着历史上一个具有深刻启示的战例,即秦穆公派兵准备去攻打郑国的案例。

2柔弱胜刚强
注重战争的“夺”与“与”的关系。

老子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

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将欲取之,必固与之。

是谓微明。

柔弱胜刚强。

鱼不可脱於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即要收敛它,一点要暂且扩大它;将要削弱它,一点要暂且增强它;将要去掉它,一定要暂且支持它;将要夺取它,一定要暂且给予它。

这就叫做微妙的明智。

柔弱可以胜过刚强。

鱼不可离开深渊,军过的策略不可以让别人知道。

老子的思想总的来说是“贵柔”“守柔”。

即强调以静制动, 弱者要战胜并取代强者, 就不能与强者死打硬拼, 而要采取以柔克刚、以弱胜强、不战而胜的策略原则。

他说:“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

”“守柔曰强。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

”“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坚强处下,柔弱处上。

”老子认为,整个宇宙中的事物,不论是人生,还是物理,亦或是用兵作战,都是“柔弱胜刚强”,因此,他主张“贵柔”。

老子认为, 战争的取胜之道重在“以奇用兵”。

“奇正”. 是我国古代兵法中的重要范畴, “正”. 即正确使用武力,“奇”. 即灵活变换战术。

战争中的情况千变万化, 不可墨守成规, 按部就班, 只有将“奇正“. 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发挥更大的威力, 在战争中争取主动, 获得胜利。

如何“以奇用兵”呢? 老子提出了以退为进的后发制人的军事战略思想,即实行后发制人。

3 其它军事思想
另外,在老子的思想中还有善战者不怒的思想,即“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之极。

”祸莫大于轻敌的思想和抗兵相加哀者胜的思想,即“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

不敢进寸而退尺。

是谓行无行。

攘无臂。

扔无敌。

执无兵。

祸莫大於轻敌。

轻敌几丧吾宝。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在祸莫大于轻敌这个问题上,关羽是最突出的一个反面教员。

他智勇双全。

如关羽温酒斩华雄、单刀赴会、巧拒诸葛谨要荆州…但就是这样一个英雄,因为犯了轻敌的错误,最后导致被擒杀头的悲剧。

三、老子军事思想的影响
毛泽东曾几次说过: 我喜欢老子, 老子不搞阴谋, 搞阳谋。

老子公开讲“将欲夺之, 必固予之”。

《战国策》将其演化为“将欲取之, 必先与之”。

毛泽东在1935年12月陕西安定县(今子长县) 瓦窑堡召开的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讨论军事战略问题时,就明确提出: “反对单纯防御, 执行积极防御。

反对先发制人, 执行后发制人”。

1936年12月,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运用老子“将欲夺之, 必固予之”的斗争策略, 阐明后发制人的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对红军打破国民党军“围剿”的重要意义。

《老子》“以正治国,以奇用兵”的思想,为历代诸多军事家所推崇、发挥,并把“奇”、“正”作为一对重要的军事范畴加以论述相应用。

如《孙子兵法·势篇》:“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

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总之,《老子》的论兵之道、用兵之略蕴含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其军事哲学思想的独到性、开创性,为中国历代的军事家所称道、引申和运用,对中国军事思想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老子的军事思想,不仅有其历史意义,而且有其现代价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