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深至纯师生情——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河北省中考题)

合集下载

高二政治唯物论理论

高二政治唯物论理论

“唯物论”考点复习
辩证的唯物论考点梳理(考纲P145)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理解三个统一即可:唯物论与辩证法统一;自然观与历史 观统一;理论与实践统一 2.物质 ☆ ①含义 ②三个重要性质: 客观实在性 可知性 多样性与统一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https:// bmi计算公式
“唯物论”考点复习
3.自然界、社会的存在及其发展是客观的 ☆☆☆☆☆ 自然界的客观性: ①产生 ②发展规律 ③人类产生以后 社会的客观性: ①产生 ②存在基础 ③发展规律 4.人们改造自然、变革社会的活动要以承认自然、社会的客 观性为前提 ☆☆☆☆☆ (与上一条的关系;应用范围……)
“唯物论”考点复习
“唯物论”考点复习(理论篇)
考试趋势……
(一)名字和含义
(1)可能出现的名字:
①辩证的唯物主义
②辩证唯物论
③辩证的唯物论 ④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论 唯物论 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 ……
⑤马克思主义
(2)基本含义:
①其世界观认为:物质第一、物质第一性、物质在先、先有物质、 世界的本质(本原)是物质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物质的 ……
②其方法论坚持:尊重客观、尊重事实、尊重自然、承认人的局限 性、承认客观规律的不可抗拒性……即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唯物论”考点复习
(二)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排斥 (1)唯心主义世界观认为:…… (2)唯心主义方法论是:…… (三)与辩证法的区别和融合 (1)基本观点指向不同: 唯物论侧重于人与世界、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探讨 其间的第一第二、先与后关系、决定与被决定以及对立 统一关系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 “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 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 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 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 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2.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变化补充完整。(4分) 情节: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 老汉再次为“我” 补车胎(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局) 情感态度: ③ 冷淡,冷漠 厌恶,憎恨 ④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嗯!啊?”两个语气词表达了修车老汉的怎样的心理感受?(3分) 14. 仔细品读最后两段,再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4分) 15. 下列各项 中,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材料,并用顺叙方式来叙写故事的。 B小说结构精巧,前后照应,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 C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是对老汉的特写,表现了老汉生活 艰辛,形象丑陋。 D 作者在第④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出老汉的修车档(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老汉修车档的简陋和人物的卑微,为叙写自己对老汉的不友好态度做铺垫。 代谢:12、①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 ②老汉桥上吸钉子,不幸遭遇车祸③心悸④歉意 13、大度平和,无所 谓 14 “我”形象:我”用阴暗心理揣测怀疑老汉,但在得知真相后对老汉充满敬佩之情 主题:①不要用阴暗的心理看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世上还是好人多。②彰显生活中小人物的高尚品质。 15、B (2017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1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 先生二三事 ①在代谢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代谢文艺出版社 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样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 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说明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代谢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 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代谢。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 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 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八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代谢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 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相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 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是音意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 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 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 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慰。 先说说选文本身。作者 苏培成,代谢人。代谢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现代汉字和语文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出版著作有《现代汉字学纲要》等。周有光先生的学生。 这是苏老纪念周有光先生的一篇文字,内容真实,语言朴素,读来如话家常,却字字包含深情。命题者选择 这样一篇文章里作为考察学生的文字,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苏老、周老那样真诚、朴实,严谨治学,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 17、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2分) 18、选文第?段“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3分) 19、从选文第 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那些品质令人敬佩?(3分) 20、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3分) 21、你认为选文中那件事能够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3分) ? 代谢: 17、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的几件事。 18、要为周先生出版 多卷文集。 19、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20、点名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21、示例一: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而不属主编之名; 示例二: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以后,自己买了三本先生文集,亲自参加评审,并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自己 担任评委时,拿不准的地方请教先生,先生很快就回信提出自己的意见。 示例四:作者与先生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师生来往书信118封。 (2017重庆B) 10.(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 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 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 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 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 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时练《第14课 叶圣陶先生二三事》(含答案)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4课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课时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修润.(rùn)譬.如(pì)累赘.(zhui)叶圣陶.(táo)B.拖沓.(tà)妥帖.(tiē)悲哀.(āi)丁卯.年(mǎo)C.恳.切(kěn)监.督(jiān)触.及(chù)颠沛.流离(pèi)D.草率.(shuài)感慨.(kǎi)告辞.(cí)诲.人不倦(huǐ)2.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他对普通话shēngshū(),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的标题(解析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理解文章的标题(解析版)

13、《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群文阅读小标题,大作用——理解文章的标题本文的标题《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文章内容,使读者一目了然。

【考点解读】标题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理解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有助于我们读懂文章,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理解标题的含义及作用,是近几年中考阅读的一个高频考点。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联系全文理解标题《××》的含义。

⒉.标题是否能用《××》替换?(或:哪个标题更好?>3.赏析文章标题的妙处。

【技法点拨】理解文章标题的含义,可采用以下方法:1.理解标题的双关义。

有些文章的标题语义双关,要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分析。

如《走一步,再走一步》,表层含义是父亲鼓励“我”一步步走下悬崖;深层含义是大目标化成小目标﹐各个击破,取得最后的成功。

⒉.把握标题的象征义。

有些文章的标题具有象征义,要找出本体和象征体之间的共同点进行分析。

3.寻找文章的文眼。

有些文章的标题透露着文章的情感主旨,要围绕文章的主题来分析。

如《秋天的怀念》,题目中的“怀念”就是文眼,透露着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标题常见的作用:1.点明写作的对象,如《邓稼先》《济南的冬天》。

2.点明故事发生的环境或背景,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3.交代文章主要内容,揭示(暗示)文章中心,如《纪念白求恩孙权劝学》。

4.充当全文的线索,如《散步》。

5.语带双关,如《再塑生命的人》。

6.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如《窃读记》。

【真题演练】(一)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朱成玉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

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

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

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

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习题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习题

3*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01积累运用【课前预习】1.字词积累——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ké sou(咳嗽)起来。

(2)青年人写信,写得太草率.(shuài),鲁迅先生是深恶.(wù)痛绝之的。

(3)保姆总是fēn fù(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4)若小细绳上有一个ɡē da(疙瘩),也要随手把它解开的。

2.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1)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代表作有小说《生死场》《呼兰河传》。

(2)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评论家。

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基础提升】3.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D )A.绞.肉(jiǎo)明琅悠.然(yōu)舀水B.捆.绑(kǔn) 轻捷洗涤.(tiáo) 校对C.抹.杀(mǒ) 魂灵间.断(jiān) 嚷嚷D.薪.金(xīn)洗澡揩.桌(kāi)子碟子(解析:A.“琅”应写作“朗”;B.“涤”应读作“dí”;C.“间”应读作“jiàn”。

) 4.词语积累——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B )A.我钦佩《荒野求生》中的冒险家贝尔,因为面对艰苦的生存环境,他不以为然....,总能乐观面对困难。

B.小品《放心吧》,将现实生活中人们深恶痛绝....的电话诈骗,巧妙地展现给观众。

C.自共享单车问世以来,关于“国民素质照妖镜”的讨论便络绎不绝....。

D.世上无难事.....,他为了逃避责任,编造了谎言,竟瞒过了老师。

.....,只怕有心人(解析:A.“不以为然”指不认为是对的,此处应该用“不以为意”;C.“络绎不绝”指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这里用来形容讨论不断不合适;D.加点词是褒义词,指只要专心一致肯下决心去做,没有做不成的事,不能用于贬义的语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理解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原卷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理解作者或人物的情感(原卷版)

03、《回忆鲁迅先生(节选)》——群文阅读理解作者或人物的情感把握关键语句,理解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感情。

感受鲁迅先生超群的智慧、广阔的胸襟和可亲可敬的个性品质。

【考点解读】首先,要通读全文,把握文中记叙的事件和主要人物;然后,审清题意,分析思考文中体现了作者(人物)的什么思想感情,明确文章的感情基调;最后,组织语言即可。

如果是回忆往事类的文章,那么,其表达的感情往往是对往事的缅怀、纪念,对人物(老师、父母、朋友等)的敬佩、热爱、感激、怀念(人物已经去世),对某种物体的热爱、赞美、怀念、歌颂等。

【例】《回忆鲁迅先生》一文,通过作者对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等的描写,可以感受到作者对鲁迅的怀念、爱戴、赞美和敬仰之情。

常见的考查方式有:1.阅读文章,依据“我”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完成下列表格。

2.本文表达了作者的哪些情感?【技法点拨】01、提取法:将文章的中心句、总起句、主旨句、议论抒情句、关键词摘选出来,它们往往承载了作者的情感、态度。

02、重组法:组合、整理文中的关键性语句或关键词来进行答题。

组合法的关键在于要善于抓住文段的中心句(词)、总括句、总起句、结尾句、反复句。

03、概括法: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

这是进行归纳的最重要的方法。

解答此类问题,要注意以下两点:模板1:一般按照“××—××—××—××”的格式来梳理。

模板2:本文表达了作者对××的感激(敬佩/喜爱/思念……)之情。

【真题演练】(一)挽着汉字跳舞①老于是高中语文老师,一个钟情汉字、推崇汉字文化、追求生活本真的清癯雅士。

虽然这所新学校叫“外国语学校”,但第一堂语文课,老于就郑重告诉学生:“要成为翻译家,外交人才,首先要学好的不是外语,而是汉语。

”②每次上讲台,老于都觉得那些仓颉汉字,古老、沧桑、豪放、清新,如朝雨轻尘般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又涌上心头。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习题课件新人教版

16.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5分) 点明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17.你认为选文中哪件事能够从正面充分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6分) “我”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文集而不署主编之名。
18.【以小见大】本文在刻画人物时,选取的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如第 三段写吕叔湘先生看见叶圣陶先生在“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写 “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第四、五段中写到“我”与叶圣 陶先生的日常交往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以小见大,集中体现了 叶圣陶先生宽厚待人的过人品行。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第五届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 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 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 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 是胡明扬先生。8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 意见。座谈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 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 专家的响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12.学习本文后,你从中受到哪些启示?(4分) (1)要宽以待人,严于律己。 (2)写文章,语言要鲜明简洁,细致恳切。 (3)用语要力求准确,不能模棱两可。 (4)文章写好后要读给别人听,然后虚心加以修改。
(二)(河北中考)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 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 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文化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 先生出版文集的事。

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探析

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探析

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探析柳书林(河北省石家庄市灵寿县慈峪中学,河北 石家庄 050502)【摘要】通过分析河北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的题材和考查的方向,提出具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措施,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探析【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特别是现代文阅读对学生的写作水平提高具有重要作用。

阅读包含语文的各个方面,可以说阅读能力的提高,可以极大限度地提高初中生的整体语文水平。

中考是学生阶段的重要考试之一,也是对初中生初中阶段学习水平的考查,对初中生来说非常重要。

随着高考改革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中考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也在不断变化。

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分析中考试题来分析其考查方向,以使具体的教学适应中考考查方向的变化。

一、河北省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分析河北省中考现代文阅读的出题文章以说明性文章、议论性文章和记叙文为主,有时又会增加对名著考查的内容。

表1 2010—2018年河北省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试题年份文章题目字数文章体裁2011在错误中学习702议论文别动世界上最美的那朵花1335记叙文2012植物的抗旱本领967说明文儿时的恶作剧1461记叙文2013中国第五大发明——汉字944说明文雪一化就有路了1243记叙文2014唯有寂寞出学问733议论文五猖会2112记叙文2015科学素质658议论文寒冷的冬夜987记叙文2016姓氏的产生与发展840说明文读网,更要读书526议论文骆驼祥子(节选)898记叙文(小说、名著)2017转基因540说明文至深至纯师生情——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1574记叙文2018漫话石鼓文695说明文回忆齐白石先生1409记叙文通过上表可以看出,现代文阅读的篇目一般保持在两篇,有的年份会有三篇。

文章的总字数,除2014年和2015年之外,其他年份现代文阅读文章的总字数都保持在2000字到2500字之间。

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抛物线的定义及其标准方程

我们可以发现,点M随着H运动的过程中,始终 有|MF|=|MH|,即点M与定点F和定直线L的距离相等。
(一) 定义 平面内与一个定点F和一条定直线L(L不经过点F)
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叫做抛物线,点F叫做抛物线的焦 点,直线L叫做抛物线的准线。
比较椭圆标准方程的建立过程,如 何选着坐标系,使建立的抛物线的方程 更简单?
解(1)∵抛物线方程为 y2 6x p 3
根据抛物线定义,知道F是定点,L是定 直线,从而F到L的距离为定值,设为p, 则p是大于0的数.
探究:在建立椭圆的标准方程时,选择不同的坐标系得到不同
形式的标准方程。那么,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有哪些不同的形式? 探究后填写下表:
图形
标准方程 焦点坐标 准线方程
y 2 2 px
( p 0)
y 2 2 px
( p 0)
( p , 0) 2
( p , 0) 2
x p 2
x p 2
x2 2 py
( p 0)
x2 2 py
( p 0)
(0, p ) 2
(0, p) 2
y p 2
y p 2
例题1:(1)已知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是 y2=6x , 求它的焦点坐标和准线方程
(2)已知抛物线的焦点坐标是F(0,2), 求它的标准方程.
探究:
如图,点 F是定点,L 是不经过点F 的定直线。H是 L上任
意一点,过点H 做 MH L,线段FH的垂直平分线m交
MH于点M,拖动点H,观察点M的轨迹,你能发现点M
满足的几何条件吗?
L
H
M
F
m
; https:// bmi计算公式

难道是趁着车少人稀,在马路上撒钉子? “干吗?”修车老汉正好弯下腰,我大吼一声。 兴许太专注撒钉子了,老汉没注意到我已逼近,被吓住了:老汉直直站着没动,左手拿着两个估计来不及撒下去的钉子,右手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 “嗯!”老汉发现是我,顿时轻松了下来, “吓死了!”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在晨曦中分外耀眼,我却没了心悸和怜悯,心里只有厌恶和憎恨! “怎么能这样?!”粗话我骂不出口,但声音绝对够大,大到桥下江里的鱼虾大约都能听见。 “嗯!啊?”老汉还是言简意赅,只比刚才多了一个语气词。 “别再 这样了!”哎!面对像乡下父亲一样的老汉,怎么说他好呢? …… 出差回来好长一段时间不用“帮衬”老汉。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后,或许是良心发现了,不再撒钉子,生意也就似乎“冷清”起来,上下班高峰期不再忙得没空站起来,常常见他微驼着背站着朝桥上张望。 我每次都是 呼啸而过,不停一分一秒。 但愿老汉改过自新了! 老汉不知改过了没有,老汉却死了。原本,像老汉这样一个卑微生命的离去,于世人毫无影响,也无人会记挂。然而,老汉在离去后半年,却引起了轰动——本城晚报报道了老汉的事:修车老汉数年如一日,用磁铁吸走不法分子撒在桥 面用来扎车轮胎的钉子,不幸遭遇车祸…… 对照那篇报道,我才知道,老汉右手那团黑黑的东西是磁铁,铁盒里装的是他每天吸走的钉子! 报道说,老汉因为儿子在桥上开车,车子被钉子扎破轮胎出车祸身亡,自此之后,老汉就在桥上吸钉子,桥下修车。 怀揣着那份报纸,我骑车出 门,在桥下老汉昔日的修车档前,我仿佛又看到了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的老汉。 我也看到了乡下的父亲 12.根据文章内容和下面的提示,讲小说的故事情节和“我”对老汉的情感态度变化补充完整。(4分) 情节:老汉第一次为“我”补车胎(开端) 老汉再次为“我” 补车胎(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局) 情感态度: ③ 冷淡,冷漠 厌恶,憎恨 ④ 1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中“嗯!啊?”两个语气词表达了修车老汉的怎样的心理感受?(3分) 14. 仔细品读最后两段,再联系全文内容,分析“我”的形象,探究小说的主旨。(4分) 15. 下列各项 中,对本文分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是按照时间的先后来组织材料,并用顺叙方式来叙写故事的。 B小说结构精巧,前后照应,并采用先抑后扬的手法,把作者的情感表达得感人至深。 C “苍白的头发,风干的皱纹,微驼的腰背”是对老汉的特写,表现了老汉生活 艰辛,形象丑陋。 D 作者在第④自然段不惜笔墨地描写出老汉的修车档(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为了说明老汉修车档的简陋和人物的卑微,为叙写自己对老汉的不友好态度做铺垫。 代谢:12、①老汉被我撞见撒钉子 ②老汉桥上吸钉子,不幸遭遇车祸③心悸④歉意 13、大度平和,无所 谓 14 “我”形象:我”用阴暗心理揣测怀疑老汉,但在得知真相后对老汉充满敬佩之情 主题:①不要用阴暗的心理看待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世上还是好人多。②彰显生活中小人物的高尚品质。 15、B (2017河北)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7-21题?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 先生二三事 ①在代谢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代谢文艺出版社 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样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转 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谈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集出版时,没有具体说明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代谢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 周先生极为认真,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第四卷收单篇代谢。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郝先生亲自带着样书来京, 我们一齐到周先生家。周先生专注地翻看样书,表示满意。至此,我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 ④2007年5月,吴玉章基金委员会开展人文社会科学奖的评奖活动。我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后,按要求买了三部《周有光语文论集》,亲自送到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申请参评。事有凑巧,过了不 久,我收到吴玉章基金会的聘书,聘请我为这次评奖的评委。我被分在语言学著作评选小组,组长是胡明扬先生。八月份,评选开始。我所在的小组专门召开专家座谈会听取意见。座谈会上,代谢大学中文系教授郭锡良说:“我认为,在语言学类参评的图书中,只有《周有光语文论集》 够得上特等奖!”他的意见得到了其他专家的相应,这部书最后被评为特等奖。 ⑤在那次评选活动中,有一部参评图书是《图画文字说与人类文字的起源》,胡明扬先生要我仔细看看这部书,提出初步的意见供各位评委参考。我认真读了这部书,可是有的地方自己也拿不准,就想起了 周先生,他是这方面的专家。我把书转给周先生,没几天就收到了先生写来的读后意见,指出:“把汉字说成是表意文字,不妥。这种旧说法,不符合事实。汉字中有假借字和形声字,都表音,而且数量大。汉字是表意和表音是音意文字。”“书中胡乱混淆语言学和文字学,不妥。文字 学在逻辑分类上属于语言学,但是语言学的理论不能胡乱用于文字学。” ⑥虽然这部作品最后未能获奖,但书中引用的美国学者D.S白瑟拉托《文字以前》中的话引起了周先生的注。周先生没有读过这本书,很想读一读。他对我说,你看看北大图书馆有没有。我到北大图书馆一查,还真 有,于是借出来给周先生送去。那时周先生已经102岁了,正在生病住院,我到医院把书交给他。这是本很厚的英文书,不到半个月,周先生就把书读完了。这令我十分敬佩。 ⑦今年6月,周有光先生和我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我们之间往来的信件118封。《语文书简》出 版后,语文学界一位有影响的专家给我发来邮件,谈了他的读后感。他说:“昨天一口气读完了《语文书简》,才知道您和周先生之间的师生情有多深、多纯,多么珍贵。我也从中获得做人、做学问的许多教益。”我受了他的鼓励,就写了这篇文章,用以自慰。 先说说选文本身。作者 苏培成,代谢人。代谢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言现代化学会名誉会长,主要从事现代汉字和语文现代化的研究和教学,出版著作有《现代汉字学纲要》等。周有光先生的学生。 这是苏老纪念周有光先生的一篇文字,内容真实,语言朴素,读来如话家常,却字字包含深情。命题者选择 这样一篇文章里作为考察学生的文字,是在告诉我们,做人,做事,要像苏老、周老那样真诚、朴实,严谨治学,可谓是用心良苦啊! ? 17、选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组织材料的?(2分) 18、选文第?段“终于了却了这桩心事”一句中的“这桩心事”具体指什么?(3分) 19、从选文第 ⑥段看,周有光先生的那些品质令人敬佩?(3分) 20、选文第⑦段引用语言学界一位有影响专家的话,有哪些作用?(3分) 21、你认为选文中那件事能够正面体现“至深至纯师生情”?(3分) ? 代谢: 17、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我”与周有光先生的几件事。 18、要为周先生出版 多卷文集。 19、活到老,学到老;治学严谨;求知欲强。 20、点名中心(揭示主题);照应题目(点题)。 21、示例一:主动提议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文集而不属主编之名; 示例二:看到征集评奖作品公告以后,自己买了三本先生文集,亲自参加评审,并评为特等奖; 示例三:自己 担任评委时,拿不准的地方请教先生,先生很快就回信提出自己的意见。 示例四:作者与先生的通信集《语文书简》出版,书中收入师生来往书信118封。 (2017重庆B) 10.(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3﹣17题。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 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 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 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 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 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 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至深至纯师生情
——与周有光先生二三事
①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时,系里曾邀请周有光先生给我们
讲授文字改革课程,这样,我便有幸成了先生的学生。后来,
我和先生的来往增多。
②我曾一直努力要为周先生出版多卷本的文集,为此也和几
家出版社联系过,但都未能成功。2000年2月初,我向上海
文艺出版社郝铭鉴先生提及为周先生出版文集的事,郝先生
对周先生素来敬仰,很爽快地同样出版四卷本《周有光语文
论集》,并由他自己担任编辑,不过要我大力协助,我把这
件事报告给周先生,他也很高兴。周先生在和出版社签订合
同时,特别注明主编是“苏培成”。我拿到这份合同稿把它
转交给出版社时,删去了这句话,因为这些文章是周先生的
著作,我很愿意做一点编辑加工,弹不到什么名利。这部论
集出版时,没有具体说明由谁主编,只在“出版说明”里提
到“论集的编选工作主要由北京大学苏培成同志担任”,这
就足够了。
③我和周先生很快就开始了论集的编选。周先生极为认真,
经过多次商讨,最后取得一致意见:前三卷收入单行本著作,
第四卷收单篇论文。每一卷文稿先由我复印做编辑加工,整
理好后由先生审定。周先生同意后,再寄到出版社。我、周
先生和出版社三方面合作愉快,工作进展顺利。论集出版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