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及现状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研究综述

减 速器 、 炮 的升 降装 置和 矿 山机 械 等 重 型机 械 中 舰 均有 应 用 。在 我 国 机械 传 动领 域 , 面 二 次包 络 环 平 面 蜗杆 独 领风 骚 , 论是 理 论研 究 , 是 设 计 、 造 无 还 制
高速 、 载 、 重 高效 方 向发展 的 背景 下 产生 的 , 是机 械 传 动 的基 础件 。这 种蜗 杆 副具 有 的 多齿 啮合 、 时 瞬 双线接触 、 曲率 半 径 大 、 触 线 与 相 对 滑 动 速 度 夹 接
角 大等 特 点 , 使其 承载 能力 大 、 动 效率 高 、 自动 传 易
润 滑 、 用 寿命 长 。因此 , 面二 次包 络环 面蜗 杆副 使 平 是 完全 符 合蜗 杆 副 发展 趋 势 的优 良产 品 , 被广 泛 应
用 于重 载场合 。例 如 , 轧钢 机 的压下 装置 、 在 电梯 的
平 面蜗杆 副 的研 究工 作 。 16 9 4年 , 州机 械 研究 所 郑
杨彦 涛 , 艳 河 , 沈 盛
( 河水 利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 南 开 封 黄 河
任
450 ) 7 0 3
摘 要: 针对平面二次包 络环面蜗杆传动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 , 对其在理论和 生产 实践方面的研 究 进行 了综述 , 分析 了平 面 二次包 络环 面蜗 杆传 动研 究 目前存 在 的 问题 , 出 了未来 的研 究方 向。 提
面蜗 杆 制 造 工 艺 简单 , 度 高 , 其 蜗 轮 的齿 面 与 精 但
蜗 轮轴线 平 行 , 适 用 于 大 传 动 比场 合 。1 6 只 9 9年 , 日本 石 川 昌一 获得 了 平 面包 络蜗 轮 蜗 杆传 动 的 专 利。 与平 面蜗轮 传动 相 比 , 平面包 络环 面蜗 杆传动 的
对滚柱包络环面蜗杆传动机构的一点思考

间隙 , 为两节 蜗杆 问的相 互 转 动 , 整异 常方 便快 捷 等 J 而 调 等 。本文 主要 介 绍一 种新 兴 的蜗 杆 传动 结 构—— 滚 柱包
络环 面蜗 杆传 动 机构 。该机 构最 早南 日本 三共 株 式会社 研 制 ,日前 已在 日本 MA A Z K公 司的 I T R E l 系 N E GR X I l
的 ~步 难 广 用 提 口 应 7费 一 | | -毒誊 || | - 0| ≯l| 掌 ;
关 臻0 宫络 面掰 t荸岔7 笙 进蘑 囊 瘸厦 持 | |j| | | 一 祭 0| | l | 中图分类号: H124 。- ÷ T 3 .4 - 0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0 2 2 3 ( 0 o 1_ 16 0 10 謦 3 3 2 1 O O 3  ̄ 2 1
滚 柱包 络 环 面 蜗 杆 传 动 机 构是 以 网柱 滚 子为 蜗 轮 轮
齿 ,通 过 柱 面 包络 生 成 环 而
|一 爱 _\
赢 1 5 0
2 传动 结构 、 理 原
醴1 ∞
∞
墅 !
~
’
・
.
.
测 试 ) /g Jk
蜗 杆 的一 种 新 型 减速 传 动 机 构 。该 结 构 传 动平 稳 、精 度 高 ,且 由于 蜗 轮 轮齿 为柱 而 滚 动轴 承 ,其 与蜗 杆 齿 而间
尽管此机构具备 以上优点 , 由于其结构的特殊性 , 但
更趋明显 ,但在间隔等分的使用场合却无法与蜗轮蜗杆
另 受 使其无法实现对大传动比结构所需要的紧凑体积 ,因此 式 转 台相 比。 外此 类机 构在 推广 应 用 方而 , 其高 价格
2024年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分析现状

2024年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分析现状1. 蜗杆蜗轮减速机的概述蜗杆蜗轮减速机是一种常用于工业机械传动的装置,具有良好的传动效果和可靠性。
它一般由蜗杆、蜗轮和壳体等组成,通过蜗杆的旋转运动将输入的高速旋转转矩转化为低速高转矩的输出。
2. 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发展现状2.1 市场规模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近年来呈现稳定增长的趋势。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全球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2019年的规模约为XX亿美元,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XX亿美元。
2.2 行业应用蜗杆蜗轮减速机广泛应用于各个行业,包括工业制造、物流运输、石油化工等。
其中,工业制造行业是最主要的应用领域,占据了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的相当比例。
2.3 市场竞争格局目前,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存在着多个主要的竞争厂商,包括公司A、公司B、公司C等。
这些厂商在技术研发、产品质量和市场拓展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努力,以占据市场份额并提升竞争力。
3. 市场驱动因素3.1 工业生产的增长随着全球工业生产的增长,对于机械传动设备的需求也在不断提升。
蜗杆蜗轮减速机作为一种关键的传动装置,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市场需求不断增加。
3.2 高效能传动装置的需求蜗杆蜗轮减速机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强的优势,能够满足各类工业设备对于高效能传动装置的需求。
随着工业设备对于性能要求的提升,市场中对蜗杆蜗轮减速机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4. 市场挑战与机遇4.1 市场竞争加剧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竞争也日益激烈。
各个厂商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技术创新、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等方面。
厂商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供更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来抢占市场份额。
4.2 新兴市场的机遇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在一些新兴市场中存在巨大的发展机遇。
发展中的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化进程中对于这类传动装置的需求日益增长,这为厂商提供了市场扩展的机会。
5. 市场趋势5.1 技术创新驱动市场升级随着科技的进步,蜗杆蜗轮减速机市场将逐渐出现新的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
中国齿轮传动的历史与进展

中国齿轮传动的历史与进展摘要:回顾了中国齿轮传动的悠久历史,追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齿轮技术快速发展的历程,论述了中国齿轮技术的现状,并提出了今后中国齿轮传动技术发展的建议。
关健词:齿轮技术传动技术发展一、历史的回顾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可将中国齿轮传动的发展里程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20世纪60年代,中国开始有了自己的齿轮工业,其间共有160家左右齿轮制造厂(车间)。
1956年成立了(北京)机械科学研究院,下设齿轮传动研究室,这是中国最早的齿轮技术研究开发机构。
第二阶段是20世纪70年代。
那时齿轮生产厂家约有200个左右,涉足齿轮技术的研究所有7个。
同时,从事齿轮传动技术研究的高等院校大约有10所。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
那时,主要齿轮生产厂家发展到500多家,研究所10余个,而从事齿轮传动技术研究的高等院校上升到30余所。
齿轮传动技术研究在中国有了较大的发展。
同时国际交流也较频繁。
第四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
这一时期中国的齿轮传动技术已趋于成熟,主要齿轮制造企业有6oo余家,产值达31亿美元。
在这期间,从事齿轮传动技术的研究所为10个,高等院校20余所。
二、中国齿轮传动技术的进展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齿轮传动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
一些新技术的运用,交叉学科的渗透,推动了齿轮设计技术和制造技术的发展。
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啮合原理和以cad为代表的设计技术,以摩擦学为代表的表面工程技术,以及以精密成形为代表的工艺技术。
这些新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中国的齿轮技术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另外,多种传动形式都得到了发展,谐波传动日渐成熟,几种新型齿轮传动相继问世,例如分阶式渐开线圆柱齿轮传动,点线啮合渐开线齿轮传动,特殊齿形泵等等。
但量大面广、在工业上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渐开线硬齿面齿轮传动,圆弧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和锥齿轮传动。
1.硬齿面渐开线齿轮渐开线齿轮传动是世界上应用最广泛的齿轮传动形式。
2023年蜗杆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

蜗杆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五至十年行业发展报告目录绪论 (4)一、蜗杆业发展模式分析 (4)(一)、蜗杆地域有明显差异 (4)二、2023-2028年蜗杆行业企业市场突围战略分析 (5)(一)、在蜗杆行业树立“战略突破”理念 (5)(二)、确定蜗杆行业市场定位、产品定位和品牌定位 (6)1、市场定位 (6)2、产品定位 (6)3、品牌定位 (8)(三)、创新寻求突破 (8)1、基于消费升级的科技创新模式 (9)2、创新推动蜗杆行业更高质量发展 (9)3、尝试业态创新和品牌创新 (10)4、自主创新+品牌 (11)(四)、制定宣传计划 (12)1、策略一:学会做新闻、事件营销——低成本的传播工具 (12)2、策略二:学会以优秀的品牌视觉设计突出品牌特色 (12)3、策略三:学会使用网络营销 (13)三、蜗杆行业政策环境 (13)(一)、政策持续利好蜗杆行业发展 (13)(二)、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14)(三)、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14)(四)、宏观环境下蜗杆行业定位 (15)(五)、“十三五”期间蜗杆业绩显著 (15)四、蜗杆业数据预测与分析 (16)(一)、蜗杆业时间序列预测与分析 (16)(二)、蜗杆业时间曲线预测模型分析 (17)(三)、蜗杆行业差分方程预测模型分析 (18)(四)、未来5-10年蜗杆业预测结论 (18)五、蜗杆行业政策背景 (19)(一)、政策将会持续利好蜗杆行业发展 (19)(二)、蜗杆行业政策体系日趋完善 (19)(三)、蜗杆行业一级市场火热,国内专利不断攀升 (20)(四)、宏观经济背景下蜗杆行业的定位 (20)六、蜗杆行业“专业化能力”对盈利模式的影响分析 (21)(一)、蜗杆企业盈利模式运作的关键 (21)1、”专业化能力“对蜗杆行业的重要性 (21)(二)、怎样培养蜗杆行业的业务能力 (22)七、关于“十四五”蜗杆业发展战略规划的建议 (23)(一)、蜗杆业“十四五”战略规划简介 (23)1、蜗杆业的社会化 (23)2、大规模的蜗杆业 (24)(二)、“十四五”期间蜗杆业的市场应用方向 (24)(三)、十四五”期间蜗杆业的发展重点 (25)八、蜗杆行业多元化趋势 (25)(一)、宏观机制升级 (25)(二)、服务模式多元化 (26)(三)、新的价格战将不可避免 (26)(四)、社会化特征增强 (26)(五)、信息化实施力度加大 (27)(六)、生态化建设进一步开放 (27)1、内生发展闭环,对外输出价值 (27)2、开放平台,共建生态 (27)(七)、呈现集群化分布 (28)(八)、各信息化厂商推动蜗杆发展 (29)(九)、政府采购政策加码 (29)(十)、个性化定制受宠 (29)(十一)、品牌不断强化 (29)(十二)、互联网已经成为标配“风生水起“ (30)(十三)、一体式服务为发展趋势 (30)(十四)、政策手段的奖惩力度加大 (30)九、蜗杆产业投资分析 (31)(一)、中国蜗杆技术投资趋势分析 (31)(二)、大项目招商时代已过,精准招商愈发时兴 (32)(三)、中国蜗杆行业投资风险 (32)(四)、中国蜗杆行业投资收益 (33)绪论本文主要分析了蜗杆行业公司在未来五年(2023-2028)中的市场突破份额,并提供了指导意见。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 产实 践 的研 究 3生
齿面接触分析 、参数优化设计等诸多传统问题都取得 了
突破性的进展 _。综观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传动 的 I 它已在机械传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 理论研 我 国学 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对 平面二包蜗轮 副的制 发展历 程 , 究和实际应用技术都得到 了极大 的发展 ,但在蜗杆副设 造工艺和制造设备进行 了广泛的理论 与实践研究 , 积累 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7 9 7年 , 首都钢铁公司研制 了平面 计信息的数字化表达和先进加工手段上还未取得实质性 二包蜗轮副的专用磨头 。 针对大型平面二包蜗杆磨削余 的突破 。 3 当前 平面 二包 理论 与 应用 研 究的 不足 量的严重不均的问题 , 第二重型机器厂 的李成金 、 西南 交通大学的周汝忠相继进行了研究。 对于蜗轮滚刀设计 目前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研究仍然远远不能 问题 , 天津机械研究所的张亚雄 、 齐麟 、 代学坤等进行 了研 满足生产的需要。平 面二包 的设计与生产还停留在凭经 究[ 7 ] 。四川冶金设计院的杜厚金创造性地提出了单线布 验进行 的水平 。它的加工方法基本上仍旧采用传统的对
() 在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 副传动参数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及接 触 线 的变 化 规律 ;6有 限 元分 析 平 面 二包 的 强度 的
上 ,现在还没有人研究平 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系 研究 :通过建立平 面二包蜗杆副的三维实体模型可以生 列产 品的 C D软件 , A 而仅限于传动几何参数设计 和强度 成专业有限元分析程序的接 口数据 ,即可进行有 限元分 () 建立 校核 以及齿面接触线 、 齿厚变化 曲线 , 不能实现平面二次 析 ;7 完善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的设计 体系 : 为高精度加工提供数据 , 发展平面二次 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完整的参数化建模 。1 2上海水工 精确的实体模型, 9 9 机械厂在 P C电脑上开发了平面二包 C D软件包 。包括 包络环面蜗杆副高精度加工技术,将精密 的先进加工技 A 画一次包络过程中母平面上的接触线及一界 曲线模块 、 术 引 入 到平 面 二次 包 络环 面 蜗杆 副 的加工 制 造 中 ,发展 画蜗杆齿面的非工作 区判别线及根切判别线模块 、蜗杆 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副 的质量控制和精度评价技术 , 轴间齿厚计算模块 、 计算平面二包综合曲率模块 、 几何尺 对啮合型面的加工精度进行深入研究 。
第十一章蜗杆传动

Fa2
→蜗右杆旋
蜗轮右旋
三、 蜗杆传动强度计算
计算准则: 防止点蚀和胶合: 接触疲劳强度准则 防止磨损和折断: 弯曲疲劳强度准则
计算对象: 蜗轮 原因: ①蜗轮材料差(蜗杆常用碳钢或合金钢,并作淬火处理, 蜗轮常采用青铜,使其形成具有良好减摩性的滑动摩擦 副); ②中间平面内,蜗杆齿形齿根强度高于蜗轮轮齿的强度。
三、蜗杆传动的热平衡计算 1.目的: 对于闭式传动,若散热性能不好,必须
进行热平衡 计算,为防止胶合或急剧磨损。
2.理论依据 热平衡1 条100件0 1:单hP位1 时间内2 蜗dS杆to 传ta 动所产生的热量
Φ1to ≤ ta同 1一000P时1dS1间h内 tp箱体的散热量Φ2。
式中αd箱体表面的传热系数, αd =(8.7~
2、常用材料 材料的基本要求:足够的强度、磨合和耐磨性。 蜗杆:碳钢或合金钢
高速重载:15Cr、20Cr并经渗碳淬火,或40、 45.40Cr并经
淬火,以提高表面硬度,增加耐磨性, 要求淬火
后的硬度达到40~55HRC,经氮化后 的硬度为
55~62HRC。 低速中载:40、45,调质,硬度220~
3. 蜗杆的分度圆直径d1和导程角γ
蜗杆分度圆柱上的螺旋线升角称为导程角γ
pa pa
tan z1 pa z1m z1m d1 d1 d1
πd1
d1
m
z1
tan
加工蜗轮时滚刀的尺寸与与之啮合的蜗杆尺寸相同, 但m一
定时, 由于z1和γ的变化, d1是变化的, 即需要配备很多加工蜗
轮的滚刀。
↓刀具数量
蜗杆传动
概述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及几何尺寸计算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承载能力计算 圆弧圆柱蜗杆传动设计计算 普通圆柱蜗杆传动的效率、润滑及热平衡计算 圆柱蜗杆和蜗轮的结构设计 环面蜗杆传动 蜗杆传动的现状及发展方向
我国在蜗杆传动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

我国在蜗杆传动领域的发展现状和前景蜗杆传动(也称为蜗杆减速器)是一种常见的传动装置,广泛应用于机械传动领域。
它由蜗杆和蜗轮组成,通过蜗杆的旋转来驱动蜗轮旋转,并实现速度的减速。
蜗杆传动具有结构简单、紧凑、传动比大、传动效率高、运行平稳等优点,因此在许多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目前,我国蜗杆传动领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进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机械工业经历了快速发展和技术升级,对传动装置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了蜗杆传动领域的发展。
在推动下,许多国内企业开始研发和生产蜗杆传动设备,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
首先,我国在蜗杆传动设备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国内企业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行学习和吸收,并进行自主创新。
通过技术改进和优化,我国的蜗杆传动设备在性能和质量方面已经达到或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一些企业还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蜗杆传动产品,满足了国内市场的需求,并开始向国际市场拓展。
其次,我国的蜗杆传动设备应用领域逐渐扩大。
蜗杆传动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化工、能源、造纸、食品等行业,用于各种机械设备的传动。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工业结构的调整,蜗杆传动设备的需求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高端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中,对蜗杆传动设备的需求更为迫切。
第三,我国在蜗杆传动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近年来,一些高校和科研机构致力于蜗杆传动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一些创新成果。
通过新材料、新工艺、新结构的应用,蜗杆传动设备的传动效率和使用寿命得到了提高。
同时,研究人员还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进行了优化,使蜗杆传动设备更加环保和可持续。
在未来,我国蜗杆传动领域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我国还存在一些技术瓶颈和缺陷,如传动效率不高、噪音较大、传动精度不高等。
因此,需要加大技术研究和创新力度,提升蜗杆传动设备的性能和质量。
其次,随着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和对高效节能产品的需求增加,蜗杆传动设备应向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及现状
1.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种类及特征
包络环而蜗杆传动主要种类有: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
以直齿或斜齿平面蜗轮为产形轮而展成包络环而蜗杆称为平而包络环而蜗杆,这些特定齿而的蜗轮可以和它们各自的包络环面蜗杆组成蜗杆传动,称为平面一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
直齿平而蜗杆传动是由美国格里森公司wildharber于1922年发明的,用于大传动比场合(i240);斜齿平而蜗杆传动是由日本左藤于1952年发明的,适用于中、小传动比(i= 10-40)。
该平面包络蜗杆的形成过程称为第一次包络,如果以此包络环面蜗杆为产形轮再展成一个蜗轮,其过程称为第二次包络,平而包络环面蜗杆与由它展成的蜗轮构成的传动,称为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即SG-71型蜗杆传动)。
平而二次包络环而蜗杆传动主要特征是:同时接触齿数多;蜗杆齿而可淬硬磨削;齿而接触面积较大,并有瞬时双线接触,接触线总长度长;综合曲率半径大,接触应力小;啮合润滑角大,啮合中容易形成动压油膜。
由于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具有上述特点,因此,该传动型式自上世纪70年代在我国首钢诞生以来,很快在全国各行各业中被推广,现己大量应用于冶金、船舶、采矿、建筑、能源、军工、化工等各行业中。
在多头小速比的场合,平面包络环而蜗杆会产生蜗杆齿面根切和边
齿齿顶变尖,蜗杆头数越多越严重。
因此,一般速比不能小于10, 按正常情况只能做到4个头。
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即SG-85型蜗杆传动)既具有平而包络环而蜗杆可以淬硬磨削、制造工艺较易实现的特点,又可避免蜗杆边齿齿顶变尖和根切。
一般蜗杆头数Zl=l~4时,制成平而包络环而蜗杆传动,而当蜗杆头数Zl>4时则制成锥而包络环而蜗杆传动。
2、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发展及现状
上世纪50年代末开始,首钢在新建项目上,装备有各种规格的法向直廓环而蜗杆传动。
由于普通圆柱蜗杆寿命短、承载能力低;法向直廓环而蜗杆国生产困难,直接影响了钢铁生产的连续性。
为解决这一难题,从1963年开始,首钢机械厂与原一机部机械科学院合作,于当年研制出中心距250mm的第一套直齿平而蜗杆副,用于首钢焦化厂配煤机上;第二年又合作制造出中心距540mm,传动比45的大型直齿平而蜗杆减速器,用于首钢炼钢厂30吨转炉倾动机构,取代了性能难以过关的法向直廓环而蜗杆传动。
这台减速器从1965年开始使用,钢水容量从30吨扩大到48吨,后因箱体等各部件老化拆下, 共用24年。
1970年-1971年首钢机械厂德华同志等在总结研制直齿平面蜗杆传动经验基础上先后解决了两项关键问题,一是利用旧皮带车床改装出一台能加工最大中心距250mm的环面蜗杆专用机床,二是设计制造出蜗杆专用磨头。
这两项关键设备与工装是运用平而包络技术研制新型传动的基本条件,缺一不可。
1971年,在制造斜齿平面蜗轮传动的基础上,创造了我国第一套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
大学光辉教授1974年底
到首钢调研,了解到首钢平面包络蜗杆制造状况后, 向冶金部做了专题汇报。
冶金部组织对该项目进行理论研究、鉴定和推广工作;1975年命名该传动为“平而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
1979年国家科委颁发“二等发明奖”。
1985年首钢研制成功锥而包络环而蜗杆传动磨削装置,成功解决多头小速比环面蜗杆传动的制造难题,锥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获市科技进步奖。
平而二次包络蜗杆传动发明人德华高级工程师在总结平面二次包络环而蜗杆和单锥而包络环而蜗杆加工的基础上,于2002年成功研制出双锥蜗杆磨头,该装置磨削锥面包络环面蜗杆无需翻转磨头,即可完成蜗杆两侧齿而磨削,加工效率高,精度高。
双锥面包络环面蜗杆可替代平而包络环而蜗杆和单锥而包络环面蜗杆,适用于蜗杆头数1-12的环面蜗杆磨削加工。
平而包络环而蜗杆传动在我国问世以后,受到各方面的重视,许多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工矿企业开展了对这种传动的研究、实验及推广工作,取得了很多成果。
目前,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生产单位,除首钢发明和较早就生产外,己具备生产能力的厂家有近30家。
其中,省市金宇机械在包络环而蜗杆生产方面,经过10余年发展,目前有GJK75和GJK50数控环面蜗杆专机各两台,WC450普通环而蜗杆专机12台。
2014年金宇公司与一家机床公司合作,成功研制出4台WK450专用数控蜗杆磨床。
该公司目前正在研制中心距1200的大型蜗杆专用机床,投入生产后,该公司可加工中心距a=80—1200mm, 传动比i=4-100的各种包络环
而蜗杆传动装置。
是国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制造能力最强的专业厂家。
金宇公司在圆弧齿圆柱蜗杆传动方而,也具备较强的生产能力。
2014年金宇公司添置了陆联数控蜗杆磨床,可用于高精度ZA、ZN、ZI、ZK、ZC型齿形的圆柱蜗杆磨削加工,还可磨削双导程蜗杆,蜗杆加工精度可达4级。
金宇公司2016 年研制成功大型数控蜗杆磨床,可磨削大型ZC、ZK圆柱蜗杆。
最大磨削直径500mm,最大模数36mm,工件最大长度3000。
华盛昌齿轮公司90年代与德国克林贝格公司合作研制的HNC35TP九轴数控包络蜗杆磨床,可磨削精度5级平面包络环面蜗杆,该机床可磨削中心距最大为500mm。
我国包络蜗杆传动年产量己达30000台套以上。
近年来,中心距710、800、900mm等大型环面蜗杆传动在轧机上得到广泛采用,全部实现由国生产制造这些关键零部件。
从1978年开始,国主要生产的轮胎定型硫化机全部使用了平而二次包络蜗杆减速器,现行标准为
《轮胎定型硫化机用平而二次包络环而蜗杆减速机系列与基本参数》(HG/T2738-95),目前年产量2500台以上。
建筑电梯减速机采用平而二次包络蜗杆后,效率、承载能力大幅提高,目前年生产10000 台以上。
包络环面蜗杆专用机床,己从包络产品发明之初由首钢自行研制,到由专业生产蜗杆机床的机床厂制造;从普通环而蜗杆专用机床, 发展为数控环而蜗杆专用机床;从粗、精加工于一体的机床,向粗、精加工分开的专用机床发展。
广环机床是包络环面蜗杆专用机床主要制造商,该公司机床主要有500、750> 1000三个系列。
每个系列包括数控环而蜗杆机床和数控环而蜗杆磨床两种产品,前者可用于蜗杆螺旋粗车和7级
精度蜗杆螺旋磨齿;后者用于5级精度蜗杆磨齿。
该公司十年来己生产近30台各种规格的数控环而蜗杆专用机床。
由于数控机床的推广普及,加快了我国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普及。
在产品标准方而,现行标准主要有《平面包络环而蜗杆减速机》(/T9051-2010)国家行业标准。
《平面二次包络环而蜗杆传动术语》(GB/T16442-1996)、《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几何要素代号》(GB/T16443-1996)、《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减速器》
(GB/T16444-2008)、《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精度》国家标准。
3、包络蜗杆传动理论研究进展
在冶金部组织力量对平面二次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进行理论研究的时候,我国学术界为这次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特别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南开大学吴大任教授领导的齿轮啮合理论研究组的一系列论文,在国产生了具大影响,我国关于平面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理论研究是很深入、丰富的。
冶金工业1983年出版《空间啮合原理及SG-71型蜗轮副》(蕴方容尔谦寅年德坤编著);机械工业1987年出版《蜗杆传动设计》下册(齐麟亚雄黎上威董学朱胡松春编著);机械匸业2004年岀版《环而蜗杆传动设计和修形》(董学朱编著)。
包络环面蜗杆传动诞生以来,该传动的设计、制造和选用等容陆续被编入《机械设计手册》、《齿轮手册》、《齿轮制造手册》、《现代机械传动手册》、《机械传动装置选用手册》、
《减速器和变速器设计与选用手册》、《中国机械设计大典》、《机
械传动设计手册》、《齿轮传动设计手册》和《机械工程手册》等。
为包络蜗杆传动产品的设计、选用和制造提供了依据。
我国学者理论研究成果推动了包络环面蜗杆传动制造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完善。
在包络蜗杆传动研究与应用方面,我国一直保持世界先进水平。
摘要:本文叙述了包络环而蜗杆传动的种类特征及平面二次包络蜗杆传动在我国的诞生,
以及包络环面蜗杆传动的技术现状。
本文曾发表在《机械传动》2003年第4期和《中国齿轮工业年鉴》2013。
此文发表前,作者对文章标题和文章容作了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