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读)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崛起

合集下载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_对策及中国的应对_唐彦林

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_对策及中国的应对_唐彦林

世界政治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对策及中国的应对*唐彦林=内容提要>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的关系问题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重要视角,/挑战论0、/融入论0和/替代论0是美国认知中国崛起的三种主要观点。

借用/和平式权力转移0理论的分析框架,作者认为,上述三种观点只是侧重从权力、秩序制度以及观念和身份的角度对中国与现行秩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各有其缺陷。

/挑战论0认为权力在崛起国与主导国间进行转移时,其发生战争的可能性极大。

这一论断忽略了国际秩序本身的自我调节能力,低估了主导国与崛起国在国际秩序走向上进行协商调解的能力。

/融入论0分析了崛起国以和平方式融入现行国际秩序的可能性,但它具有一定的/西方中心论0的色彩,反映出美国试图以自己的政治价值观进行评价并改变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企图。

/替代论0解释了中国的崛起及其对世界政治的影响,但它将中国的发展模式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发展模式相对立起来,将两者视为彼此替代的关系,这是西方冷战思维在中国与现行国际秩序关系上的一种反应。

针对美国对中国崛起的认知和对策,中国应采取恰当的原则、方式和方法积极推动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构建符合自身利益的总体发展战略。

=关键词> 美国;中国崛起;国际秩序;应对=作者简介>唐彦林,辽宁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国际政治学博士。

(沈阳邮编:110036)=中图分类号> D8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550(2010) 03-0030-16*本文系辽宁大学亚洲研究中心2009年资助项目5东亚地区秩序变迁中的中国角色转变6(项目编号: 200910)以及教育部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和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理论研究(应急)课题5中国和平发展道路与建设和谐世界研究6(课题立项号:2008J Y J066)的系列成果之一。

非常感谢5世界经济与政治6杂志的匿名审稿专家所提出的中肯意见,让笔者受益匪浅,文中错漏由作者负责。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

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张维为,瑞士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亚洲研究中心资深研究员。

著有《邓小平时代的意识形态与经济改革》(英文)、《改造中国:经济改革及其政治影响》(英文)、《重塑两岸关系的思考》、《中国触动全球》等。

19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及其他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

走访过100多个国家。

我想从中国崛起、中国模式、中国话语三个角度来谈今天的话题。

中国今天在现代化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问题,西方国家现代化过程中都曾遇到。

中国人硬是靠自己的智慧、苦干乃至牺牲闯出了自己的发展道路,可以自信地面对各种挑战。

先谈中国崛起。

中国的经济总量在过去的30年中增加了18倍,有专家估计中国人在自己的生命周期内生活水平可以提高近7倍。

但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问题。

中国“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2008年,我从印度讲学回来,在报上发表了《印度贫民窟带来的震撼和思考》一文:孟买60%的人住在贫民窟,人均面积两三平米。

一位网友责问:为何不把中国跟东欧比?我说不久前去过华沙和布达佩斯,它们比上海落后至少10年。

这位网友又问:为什么不和纽约比?和纽约比,30年前是不可思议的,但现在可以好好比一比了。

其实,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雷德曼就比过。

他2008年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后经上海回国,写了篇评论《中美这七年》。

他写道:当我回到纽约机场,沿着破旧的公路开往曼哈顿时,我问自己,究竟哪里是第三世界?我不想告诉我的女儿世界的未来在中国。

虽然上海和纽约在某些方面仍有差距,如国际化程度、公共文化的空间等。

但在硬件的很多方面,上海已经走在纽约的前面了,如机场、地铁、高速公路、商业繁荣程度、美轮美奂的夜景和即将完工的高铁;在软件方面,上海的婴儿死亡率、社会治安、人均寿命等指标都好于纽约。

我们的城乡差距还大于发达国家,但不是“城市像亚洲、农村像非洲”。

欧洲的城市远远没有中国城市的活力,中国的农村也发生了巨变,好于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村,好于非洲的多数城市。

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走向繁荣——读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

每一个发展中国家都能走向繁荣——读林毅夫《繁荣的求索:发展中经济如何崛起》
该书不仅给发心国家压迫剥削结果的观点而强调该国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展中国家提供了增长的秘笈也给作者的祖国中国提供了跨诸如自然资源劳动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等要素的相对丰裕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思路这是献给中国的厚礼因此华美厚程度且由市场势力所决定建议通过政策干预来构建内向型重而内容精粹的该书深合吾心并愿向广大经济学爱好者推介
文史博 览( 理论 )
2 0 1 3年 3月
C u l t u r e A n d Hi s t o r y V i s i o n ( T h e o y) r
Ma r . 2 0 1 3
每一个发展 中国家都 能走 向繁荣
读林毅夫《 繁荣 的求索 : 发展 中经济如何崛起》
谷亚光
北京 大学 国家发展研究 院教授 、 名誉 院长林毅夫在担任世
界银行高级副行长 、 首席经济学家 四年期间写 了几本书 , 包括
谷牧青
理解 , 同时还提 出了务实的解决方案 。对于任何 关注世界选 择。” 2 0 0 1 年诺 贝尔经济 学奖获得 者乔治 ・ 阿克尔 洛夫评价道 , “ 在 这部 著作
目了然 。
笔者有幸 已经读 完了《 新结构 经济学 : 反 思经济发展与政
策 的理论框架 》 、 《 繁荣 的求索 : 发展 中经济如何崛起》 两本书 , 这里重点谈谈《 繁荣 的求索 : 发展 中经济如何崛起》 这本 书。 《 繁荣 的求索 : 发展 中经济如何崛起 》 共分十章 , 分别是 : 新
济学理论 的阐释 、 概念表述又有对如何实施新结构经济学理论
的方 法传授与具体操作步骤 指引。细细读之 , 简直是一本发展
中 国家实现 由传 统结 构经济学指导而受挫转 向以 比较优势为 基础实现后发优势 、 跨越发展 的成功学教科书。 美 国芝加 哥大学教授 、 1 9 9 3年诺 贝尔经 济学奖 获得者 罗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

中国经济崛起及对美国影响作者:韦恩·莫里森来源:《金融发展研究》2013年第09期摘要:目前,中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也面临来自国内外的严峻挑战。

本文分析了中国经济崛起的背景、面临的挑战以及中国崛起对美国的影响。

本部分回顾了中国经济发展变迁的过程,认为中国的经济增长源于高储蓄推动的大规模投资和劳动生产率的持续提高。

以购买力平价估算,中国的经济规模约相当于美国的80%,但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远远低于美国。

关键词:中国;美国;经济增长;购买力平价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2265(2013)09-0048-05在过去的34年中,中国作为一个经济大国快速崛起,成为现代经济学中最成功的经典案例之一。

从1979年到2012年,中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约有5亿人口摆脱了贫困。

到目前为止,中国已经成长为世界经济大国——最大的工业制造国、最大的商品出口国、最大的外汇储备国。

目前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仅次于美国。

一些经济学家预测,在未来5年时间里,中国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不过,就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而言,中国还属于经济欠发达的国家。

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提升了中美双边贸易关系。

美国的统计数据显示,中美两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已经从1980年的50亿美元上升到2012年的5360亿美元。

现在中国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伙伴国、第三大商品出口市场和最大的进口来源国。

为了充分利用中国的市场和劳动力优势,许多美国公司在中国开办业务,这些业务帮助美国企业使其保持了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并为美国消费者提供了丰富的低成本商品。

中国政府大量购买美国债券(约为1.3万亿美元)有助于美国政府为预算赤字融资,从而保持低利率政策。

然而,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使美国政府提高了对中国经济的关注程度。

有人提出,中国利用不公平的贸易政策,比如,估值偏低的人民币汇率给国内企业补贴,增强了中国外贸企业的竞争力,使大量廉价商品进入美国市场,威胁到美国劳动力市场的就业。

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

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

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作者:来源:《读天下》2014年第12期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英】《金融时报》9月15日坚信中国崛起缘于国家强势干预经济的批评人士为数不少,由政策制定者和评论员们组成的这些批评者强烈谴责北京奉行的国家资本主义。

但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更糟的是,他们可能引发短视和毫无建设性的回应。

现实情况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是市场角色不断扩大和私营企业壮大的结果。

在一个实际规模扩大了25倍的经济体中,私营企业贡献的产出比例,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时的零,升至如今的逾三分之二。

同期几乎所有的就业增长均来自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还日益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

中国国有企业的角色,在制造业收缩得尤其快。

现在国企在制造业所占产出份额只有五分之一,而在1978年则有五分之四。

人们普遍认为,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如今已经复兴。

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私营企业产出年均增长18%,是国企扩张速度的两倍。

即便在被国资委确认为北京要保持相对强有力控制的钢铁行业,也体现出国企和私企之间的差距。

在2005年,这似乎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当时全国一半的钢铁由国企生产,它们的效率与私企相当。

但是在2006年以后的几年里,年均产出增长率降至9%(该十年的头几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国企回报率大幅下降。

到2012年,它们出现了亏损,产量份额下降至三分之一以下。

相比之下,私营钢铁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在2006年之后出现上升,在2011年达到逾10%的峰值后略有下降。

由于私营钢企的投资是国企的两倍,它们的产量份额仍会继续上升。

好莱坞巨资打造YouTube流行工厂【美】《商业周刊》9月几十年来罗宾斯一直奋斗在传统娱乐业,在了解两个十几岁儿子的数字媒体消费方式后,罗宾斯深信青年娱乐的未来不是广播节目或有线电视,而是短短的数字视频尤其是YouTube 上的视频。

于是罗宾斯在2 0 1 2年6月,开通了面向儿童和青少年的Y o u T u b e频道“AwesomenessTV”,几个月内AwesomenessTV便常居YouTube热门频道前列。

时事政治最新论文3000字范文

时事政治最新论文3000字范文

时事政治最新论文3000字范文时事政治是指最近所发生的,而且能够体现出国家的方针路线、政策以及体现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主要趋势的一些事件。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时事政治3000字论文篇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与发展对策》摘要: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现状而言,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主要表现在资源、环境、人力资本、经济增长方式、自主创新能力、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方面。

关键词: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约束条件;发展对策一、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含义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是—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能够保持适度高速(年均8%左右),增长速度不要大起大落,并且各主要决定因素能够支撑经济增长在中长时期内(10年以上)保持这种平稳高速增长态势的可能性。

二、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约束条件从经济学角度讲,对经济增长的约束条件包括资源与环境方面的因素及社会方面的因素,前者主要是自然方面的因素与地理环境方面的因素,而后者主要指人口、文化传统与制度等方面的因素。

这些约束条件主要表现:(1)资源;(2)环境;(3)人力资本;(4)经济增长方式;(5)自主创新能力;(6)现存的世界经济规则及世界列强对中国崛起的态度等等。

三、中国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发展对策1、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在制约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诸多因素中,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是最为突出的。

发展方式问题,说到底是与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为谁生产等基本问题联系在一起的。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强调发展循环经济资源与环境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大制约条件。

而发展循环经济是破解这些制约的良策。

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

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

中国崛起的奥秘:民进国退彼得森国际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尼古拉斯•拉迪为英国《金融时报》撰稿坚信中国崛起缘于国家强势干预经济的批评人士为数不少,由政策制定者和评论员们组成的这些批评者强烈谴责北京奉行的国家资本主义。

但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而更糟的是,他们可能引发短视和毫无建设性的回应。

现实情况是,中国经济快速崛起是市场角色不断扩大和私营企业壮大的结果。

在一个实际规模扩大了25倍的经济体中,私营企业贡献的产出比例,从 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时的零,升至如今的逾三分之二。

同期几乎所有的就业增长均来自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还日益成为出口增长的主要贡献因素。

中国国有企业的角色,在制造业收缩得尤其快——中国的制造业在上世纪80年代向私营企业放开了竞争。

国企在制造业所占产出份额现在只有五分之一,而在1978年则有五分之四。

人们普遍认为,自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国有工业企业如今已经复兴。

实际上,自2008年以来私营企业产出年均增长18%,是国企扩张速度的两倍。

国有工业企业相对疲弱表现的深层根源在于生产率低下。

大多数投资资金来自留存利润,因此资产回报率是国企两倍多的私营工业企业能够更为迅速地扩张。

大多数国有银行的行为日益商业化,让私企更加如鱼得水:在最近几年里,它们向私企发放的贷款几乎是发放给国企的两倍。

创建于2003年、监督各大国有非金融企业的中国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SASAC)或许是中国工业政策的最佳体现。

批评人士称,国资委青睐大型国企,力图创建更大、更强、更加盈利丰厚的国家冠军企业。

但这种努力失败了:自2007年以来国资委监督企业的资产回报率大幅下降,现在还不到其资本成本的一半。

即便在被国资委确认为北京要保持相对强有力控制的钢铁行业,也体现出国企和私企之间的差距。

在2005年,这似乎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当时全国一半的钢铁由国企生产,它们的效率与私企相当。

但是在2006年以后的几年里,年均产出增长率降至9%(该十年的头几年平均增长率超过20%),国企回报率大幅下降。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读后感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一书有感---读后感

读《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有感《写给中国人的经济学》全书分十二篇,涵盖了整个经济学的完整框架。

其中前六篇是微观经济学,包括经济学的来龙去脉和特有思维方式、价格现象、消费者和企业行为、商品市场、市场失灵和博弈论等;后六篇为宏观经济学,包括金融、货币和财政政策、特殊的金融市场、经济增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等。

娓娓读来,不会让人有一份生涩、拗口,以散文般的语言,纵横开阖,条分缕析,化深奥艰涩的经济学理论为浅显有趣的人文道理,笔触轻松流畅,使人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可以最大限度的汲取知识的营养。

近一段时期以来,外界主流媒体和国际舆论对于中国经济的关注持续升温,在对中国经济竞相解读的言论中,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的评论,其中不乏另类的声音——即“唱衰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崩溃论”之悖论,似乎一些西方媒体针对中国崛起的炒作从“中国威胁论”在向“唱衰中国经济”转换。

当前,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大肆渲染?是否又意味着“中国威胁论”的炒作将退出西方媒体和舆论界?显然,一些西方媒体为何转而“唱衰中国经济”并非空穴来风,需要我们深思和分析。

在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奇迹般的增长,连续30年保9.9%的增长速度,经济总量增加20倍,超过了日本名列全球第二,人均GDP从200美元上升到 4900美元,进入了中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这样高的增长速度,持续如此长的时间,在世界发展史上创造了一个伟大的奇迹:中国奇迹。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结果,也是我党对道路的正确选择和坚持,中国政府通过增量改革和渐进调整的方式寻求适合自身的经济发展道路,在积极稳妥推进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也逐渐打破了过去高度封闭的经济状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体系,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形成了全面开放的格局。

然而,改革开放不是推动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根本动因。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具有追赶性质,其根本动因在于充分发挥了包括资本、劳动、技术、制度、和结构5个方面在内的后发优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中国崛起
《中国的大国发展之道:来自经济学的声音》,是复旦大学几位年轻学者近年来
围绕现实经济、政治、社会的讨论实录,为我们勾勒出一整套分析和理解中国
20多年转轨过程的思想框架。
他们关心的问题很大,切入点却很小,往往是从市场和社会的微观机制出发,
直面当下市场经济暴露出的问题。从理路源头与理论工具来看,他们的讨论主要
基于三种基础:其一是以二元分割的视角看待中国经济;其二是以分权的视角看
待中国政治;其三是以关系型社会结构看待中国社会。
这几点立论都颇有深意,耐人寻味。所谓二元经济,主要表现在农业生产与
工业及服务业生产对立,农村生活方式与城市生活方式对立。在制度层面,就是
农村户口与城市户口相互对立。由此,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在教育、就业、住房、
医疗、养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模式就截然不同,在城市化过程中就引发
出许多社会问题。
而分权的研究思想来自面向地方的财政分权,后者是20多年来财政改革的
主导思想,在经济学里已得到充分的研究。一些学者将其引入“政治市场”,将各
地领导人视作追求多个相联目标最大化的理性人,公共投资和基础建设则成为他
们可以选择的策略空间。这样,就把作为整体的中国政治决策过程分解成地方政
府的博弈过程,得出一系列有意义的结论。
至于关系型社会的看法,则是费孝通以降数代社会学家对中国社会的整体归
纳。这几位经济学家敏锐地意识到“身份认同”和“社会权力”这些经典社会学概念
的解释力量,并且可以有机地与经济学框架结合,从而更全面地认识中国人的行
为模式。
这些理性思考的价值毋庸置疑,而且很多讨论背后都有严格的实证检验,绝
非泛泛而谈。可我读完以后,也联想到很多别的问题,不揣冒昧,写下来求教于
方家。比如说,如果把最高级的政府设定为一个理性选择个体,那么谁来设计它
的激励机制?谁来约束各级政府的行为(包括公共投资决策)?又有谁监督各级
地方政府之间的争与博弈?问得再彻底一点,中国近30年改革的动力何在,政
府为什么有动力来推动市场化的改革?财政分权到底是因是果,什么会自动分权?
几位学者似乎都有化约论的倾向,即把“在政治框架下讨论经济问题”的理路转换
成“在经济模型中引入政府这个变量”。这正是过去经济学方法的局限所在,无论
把政府看作有特殊权力的“委托人”还是参加博弈的“博弈方”,其实都不能真正体
现出治所蕴含的权力。
在微观经济领域,学者们大都认为产权是一个核心概念。政府乃至国有企业
之缺乏效率,归根结底在于产权无法明晰,从而无法有率地参与市场活动。那么
拓展到政治市场里,我们同样无法明确政府的权力,无法确保政府在公共投资、
社会保障的效率即使我们主观地把“大政府”分解成若干“地方政府”,结论也难有
改变。
再回到社会层面,社会认同这个概念背后就暗含着社会分层。民工有民工的
认同,大学生有大学生的认同,层次鲜明。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孙立平教授
把中国社会分层概括为全方位团结起来的精英和一盘散沙底层民众。至于拉开贫
富差距的因素就有很多,几位学者谈到的“社会资本”和“权力”都很重要,其实布
迪厄和福柯的论述更一般化,一切资本都是权力,一切权力都是资本。可作为经
济学家,然应该继续探究运作资本的资本,支配权的权力,光说资本和权力是不
够的,最后还是要落实到制度这两个字上面。
陆铭博士在书里有一篇文章,叫“增长重于制度”。这个题目有些费解,因为
两者似乎完全不可比较。制度不是什么“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无法增长也无法
计量,甚至允许或者推动经济增长本身就是一种制度。若把经济增长看作自发的
过程,那么比较更是无从说起。我把这里所说的增长义理解为物质财富或者是
GDP在数量上的增长;而把制度看作保障经济运行的市场经济的宪法和法律运
作。这两者是内在联系、相互推动的,这样陆铭博士的观点才不失为一家之言。
这提醒我们,在运用经济学概念对公共问题发言时,必须注意概念的前提和
使用范围。诸如什么是政府、什么是制度、什么是社会这样的问题,远不是天地
义地可以直接从教科书里照搬的。一代又一代学者重复思着这些基本问题,才略
略有所积累,达成很少的共识。讨论问题虽大,可适用的工具并没有想象中那么
多。
我总有些偏见,几位学者吸取不同学科不同方法构筑起来的解释现实的框架,
逻辑上似乎还不统一,框架内部就充满张力。有些观点倾向于约束政府的权力,
有些建议则需要大幅度加强政府干预的力度,打破自发生成的市场秩序。这样的
实用主义方法可能化解很多局部题,也有可能造成更多的局部问题,但可以肯定
的是,如果不突破思想约束来反思中国的根本政治、经济制度,就很难触及社会
转型的根本症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