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合集下载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症状分析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症状分析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症状分析一、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磷脂抗体的持续存在为特征,导致患者出现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和血小板减少等症状。

本病可发生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中,也可独立发生。

本文将对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症状进行详细分析。

二、症状表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症状表现多样,主要症状包括:1. 血栓形成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血栓形成。

这些血栓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包括动脉和静脉。

静脉血栓多见于下肢,表现为肿胀、疼痛和发热。

动脉血栓可导致严重后果,如中风、心肌梗死和肺栓塞等。

2. 习惯性流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往往会出现习惯性流产。

流产可能发生在妊娠早期或中期,对患者和家庭造成极大的心理和生理负担。

3. 血小板减少血小板减少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另一个常见症状。

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瘀斑、牙龈出血、鼻出血等症状。

严重时,血小板减少可导致内脏出血,危及生命。

4. 神经系统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神经系统症状,如头痛、视觉障碍、精神症状、瘫痪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血栓形成有关,也可能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导致的微血管病变有关。

5. 皮肤症状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皮肤症状,如皮疹、红斑等。

这些症状可能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有关,也可能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本身有关。

三、诊断与治疗1. 诊断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

主要诊断标准包括:- 至少发生过一次自发性血栓事件;- 至少发生过一次习惯性流产;- 血小板减少;- 实验室检查发现抗磷脂抗体阳性。

2. 治疗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主要包括:- 抗凝治疗:用于预防血栓形成,常用药物包括华法林、肝素等;- 抗血小板治疗:用于治疗血小板减少,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 糖皮质激素:用于控制炎症反应,常用药物包括泼尼松等;- 免疫抑制剂:用于治疗难治性病例,常用药物包括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 治疗并发症:如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导致的心脏病变、神经系统病变等。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护理指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护理指南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护理指南一、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L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磷脂抗体阳性、反复发生血栓和自发性流产为特点。

本病可影响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护理过程中需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预防血栓和流产等并发症。

二、护理评估1. 患者一般情况: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病史、家族史等。

2. 临床表现:关注患者是否有血栓形成、流产、皮肤紫癜等症状,评估其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

3. 实验室检查:定期检查抗磷脂抗体、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以监测病情变化。

4. 并发症评估:关注患者是否有心脏、肾脏、神经系统等器官损害的表现,评估其严重程度和影响。

三、护理目标1. 控制病情:维持抗磷脂抗体阴性,减少血栓和流产等并发症的发生。

2. 改善生活质量:减轻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3. 预防复发:养成良好的生活惯,遵循医嘱,定期复查。

四、护理措施1. 药物治疗:遵医嘱使用抗凝、抗血小板、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出血、过敏等。

2. 抗凝治疗护理: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调整抗凝药物剂量。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紫斑、鼻出血等。

3. 预防血栓: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游泳等。

长期卧床患者需进行肢体按摩,以促进血液循环。

4. 流产预防:遵医嘱使用保胎药物,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流产迹象,如腹痛、出血等。

5. 心理护理:倾听患者诉求,给予心理支持,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6. 健康教育:告知患者疾病知识,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惯,如戒烟、限酒等。

7. 定期随访:遵循医嘱,定期到医院复查,调整治疗方案。

五、护理评价1. 观察病情变化:评估患者抗磷脂抗体水平、凝血功能、血小板计数等指标是否稳定。

2. 评估症状改善:关注患者是否有血栓、流产等并发症的发生,评估其症状是否得到缓解。

3. 患者满意度:了解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护理介入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护理介入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护理介入1. 疾病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血栓形成和/或自发性流产。

该病还可导致其他临床表现,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等。

目前认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与免疫系统异常有关。

2. 护理评估2.1 患者一般情况- 评估患者的年龄、性别、婚姻状况等一般情况。

- 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2.2 病情评估- 了解患者抗磷脂抗体的检测结果,评估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

- 评估患者是否有血栓形成和/或自发性流产的病史,了解患者的并发症情况。

2.3 生活能力评估- 评估患者的生活质量,包括睡眠、饮食、排泄等方面。

- 了解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包括家庭、朋友、同事等。

3. 护理目标- 减轻患者的症状,控制病情进展。

- 防止血栓形成和/或自发性流产等并发症的发生。

- 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帮助患者重返社会。

4. 护理措施4.1 生活护理- 指导患者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当运动等。

- 协助患者进行日常生活活动,如洗澡、穿衣、进食等。

4.2 病情观察- 定期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血压、呼吸等。

- 关注患者的症状变化,如关节疼痛、皮肤紫癜等。

4.3 用药护理- 遵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注意观察药物副作用。

- 指导患者正确使用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药物,如肝素、华法林等。

4.4 心理护理- 倾听患者的心声,关心患者的感受,提供心理支持。

- 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疾病观念,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

4.5 健康教育- 向患者讲解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因、症状、治疗及预防知识。

- 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避免诱发血栓形成和/或自发性流产的因素,如长时间站立、剧烈运动等。

4.6 社会支持- 帮助患者争取社会资源,如医疗保险、残疾人救助等。

- 鼓励患者参加社交活动,增进与亲朋好友的联系。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妊娠合并抗心磷脂综合征
概念
抗磷脂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是指由 抗磷脂抗体(APL抗体)引起的一组临床征象的总称,主要 表现为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血小板减少等。在同一患者 可仅有上述一种表现,也可同时有多种表现。
由于抗心磷脂抗体(ACL抗体)的特异性更强,与上述临床 表现关系更密切,因而也称为抗心磷脂综合征(anticardiolipin syndrome, ACS)。
实验室标准
1 狼疮抗凝物
2 抗心磷脂抗体
3 抗 β2 糖蛋白 I 抗体
以上三项抗磷脂抗体至少每项发现2次阳性, 2 次间隔至少12 周
发病原因及机制
遗传因素
某些基因变异可增加患抗心 磷脂抗体综合征的风险
免疫因素
免疫系统异常导致抗心磷脂抗体产生,进而引 起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
环境因素
感染、某些药物、理化因素等可 诱发抗心磷脂抗体综合征
血栓形成 血小板减少
3次或3次以上不明原因<10周的胚胎 丢失
20周后胎儿在子宫内死亡
羊水少、FGR、脐动脉血流舒张期断流、 胎心监护异常
20周以后,血压高班尿蛋白阳性,或无 蛋白尿,但血小板减少、肾功能受损、 肺水肿
下肢静脉血栓
轻度50×109/L-150×109/L 重度<50×109/L
治疗原则
发病机制
抗心磷脂抗体与内皮细胞、血小板等结合,导致血管 壁炎症、血栓形成等病理改变
发病机制
绒毛外滋养 细胞未能重 建螺旋动脉
胎盘缺血、 缺氧、损伤
子痫前期 FGR 死胎
母体流入胎 盘的血流减 少、中断
影响胎儿营 养输送
凝血是抗磷脂综合征的重要机制
抗磷脂 抗体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

抗磷脂综合征表现为急性心肌梗死1例1. 引言1.1 背景介绍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特征是血液中异常高水平的抗磷脂抗体,容易导致血栓形成和胎儿死亡。

APS患者在血管内膜中发生血栓形成的几率比正常人高出5倍以上,其中包括心脏血栓,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

APS临床表现多样化,可能表现为血栓性事件、胎儿死亡、皮肤病变等,但心脏事件是其中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

由于APS的诊断及治疗在临床上仍存在挑战,特别是对于伴有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本文将会通过一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例描述,探讨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治疗方法以及病因分析,旨在深入了解APS导致心脏事件的发生机制,为临床诊疗提供更为有效的参考依据。

通过对本病例的深入分析和总结,或许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关于APS诊断和治疗的启示,从而提高心脏疾病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 正文2.1 病例描述患者为一名67岁女性,无基础疾病史,突然出现胸痛、胸闷不适、气短等症状,持续时间约1小时后就医。

入院时患者自述疼痛感强烈,向左肩放射,伴有恶心、呕吐。

体检发现患者神志清楚,呼吸浅快,心率110次/分,血压140/90 mmHg。

心音低钝,心音减弱,心音有杂音,心率不规则。

ECG显示ST段明显抬高,T波倒置。

血液生化检查发现心肌标志物高度升高,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进一步检查发现患者携带抗磷脂抗体,确诊为抗磷脂综合征导致的急性心肌梗死。

对该病例进行详细询问发现患者曾有多次不明原因的流产史,并出现多部位静脉血栓形成。

综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诊断为抗磷脂综合征引起的急性心肌梗死。

患者接受了紧急血栓溶解治疗,及时恢复心肌供血,病情得到控制。

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稳定病情,最终症状得到缓解,出院后定期复查,目前病情稳定。

2.2 临床表现患者为一名50岁的女性,平时身体健康,无明显疾病史。

突然出现剧烈胸痛、呼吸困难和恶心呕吐等症状,就医时面色苍白、皮肤湿冷,血压下降,心率加快。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治疗策略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治疗策略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治疗策略一、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血栓形成和/或自发性流产。

该病可影响任何年龄的女性,尤其是孕妇。

治疗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目标是减少血栓和流产的风险,同时管理其他并发症。

本手册旨在为医生和医疗专业人员提供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二、治疗原则1. 抗凝治疗抗凝治疗是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旨在降低血栓风险。

常用抗凝药物包括:- 华法林(Warfarin):调整国际标准化比率(INR)至2-3。

-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 LMWH):如达比加群(Dipyridamole)、肝素(Heparin)等。

- 新型口服抗凝药(New Oral Anticoagulants, NOACs):如阿哌沙班(Apixaban)、利伐沙班(Rivaroxaban)等。

2.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药物可用于轻型患者或合并心、脑、肾等器官病变的患者。

常用抗血小板药物包括:- 阿司匹林(Aspirin):每日剂量75-325mg。

- 氯吡格雷(Clopidogrel):每日剂量75mg。

3. 糖皮质激素对于难治性或复发性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考虑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Prednisone)等。

4. 免疫抑制剂对于糖皮质激素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加用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硫唑嘌呤(Azathioprine)等。

5. 血浆置换和免疫吸附对于严重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患者,可采用血浆置换或免疫吸附治疗,以清除体内抗体。

6. 高剂量维生素D和钙剂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和钙剂有助于降低流产风险。

三、特殊人群治疗策略1. 孕妇孕妇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目标主要是降低流产和早产风险。

治疗措施包括:- 抗凝治疗:华法林或低分子肝素。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病情监测与护理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病情监测与护理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病情监测与护理一、疾病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磷脂抗体阳性、反复发生的血栓形成和/或习惯性流产为特征。

该病可影响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但以中年女性多见。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治疗和护理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内科、妇产科、血液科等。

二、病情监测1. 实验室检查:- 抗磷脂抗体检测:定期检测抗磷脂抗体水平,以评估病情活动度和治疗效果。

- 血常规:监测血小板计数、红细胞压积等指标,评估血栓风险。

- 凝血功能检查:包括PT、APTT等,以评估凝血功能状态。

2.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观察内脏血管和子宫动脉血流状况,及时发现血栓和赘生物。

- 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血栓范围和程度。

3. 临床表现监测:- 关注患者是否有新发或加重的血栓症状,如关节疼痛、皮肤紫斑、呼吸困难等。

- 监测患者是否有习惯性流产、早产等妇产科并发症。

三、护理措施1. 一般护理:- 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累,减少血栓风险。

-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保持适当温度和湿度。

2. 饮食护理:- 建议患者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

- 注意补充钙、铁、叶酸等营养物质,以改善贫血和增强体质。

3. 用药护理:- 遵医嘱,指导患者正确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

- 观察药物副作用,如出血、过敏等,并及时处理。

4. 心理护理:- 给予患者心理支持,解答疑问,减轻焦虑和恐惧。

- 鼓励患者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

5. 并发症护理:- 对于血栓形成,需采取相应的局部护理,如抬高患肢、按摩等。

- 对于习惯性流产、早产等并发症,需协助医生进行针对性治疗和护理。

四、健康教育1. 疾病知识教育:- 向患者讲解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因、症状、治疗和护理要点。

- 强调定期复查和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

2. 生活指导:- 建议患者避免吸烟、饮酒,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人护理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人护理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人护理一、疾病概述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 APS)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以抗磷脂抗体阳性、反复发生的血栓和/或习惯性自发性流产为特征。

本病可发展为严重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且与血液系统、神经系统、肾脏等多系统损伤有关。

二、护理评估1. 病史询问:详细询问患者病史,了解病情发展、症状出现及治疗经过。

2. 身体状况评估: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面色、唇色、指甲等,评估有无血栓形成和出血倾向。

检查关节肿胀、皮肤紫癜等表现。

3. 辅助检查结果评估:关注患者的血液检查、抗磷脂抗体检测、心电图等结果,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4. 心理状态评估:了解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评估患者的心理压力、恐惧、焦虑等情绪。

三、护理目标1. 患者症状得到有效控制,生活质量提高。

2. 防止血栓和出血事件的发生,维持患者生命体征稳定。

3. 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4. 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四、护理措施1. 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药物疗效,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2. 用药护理:遵医嘱给予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抗风湿等药物治疗,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

3. 预防血栓和出血:指导患者进行适量运动,保持良好饮食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

对于易发生血栓的患者,遵医嘱给予抗凝治疗。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如皮肤紫癜、鼻出血等,遵医嘱给予止血治疗。

4. 皮肤护理: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避免摩擦、碰撞等导致皮肤损伤。

定期翻身,预防压疮发生。

5. 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盐、低脂饮食,多吃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6. 心理护理:与患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倾听患者的主诉,给予关心和支持。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

7. 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家属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的病因、症状、治疗及护理要点,提高自我管理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治疗建议
治疗建议

有高危因素而无症状:可使用低剂量预防 血栓药物,如阿司匹林81mg/d。 危险因素包括: 年龄 (男性 > 55岁, 女性 >65岁 )、 明确的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 (高 血压、 糖尿病)、LDL升高或 HDL降低、 吸烟、 早发性心血管病的家族史、 体重指 数≥ 30 kg /m2、 微量白蛋白尿、 先天性血 栓形成倾向、 口服避孕药、肾病综合征、 恶性肿瘤、 制动和手术。
实验室标准


1. 按照国际血栓止血协会指南检测到血浆中存在 狼疮抗凝物(LA)至少2次,每次间隔至少12周。 2. 采用标准化的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 在血清或血浆中检测到中/高滴度(如>40 GPL或 MPL,或>正常人滴度分布的第99百分位数)的 IgG和/或IgM类ACL抗体至少2次,间隔至少12周。 3. 采用标准ELISA并按推荐的操作规程在血清或 血浆中检测到抗β2GPⅠ抗体IgG和/或IgM型(滴 度>正常人滴度分布的第99百分位数)至少2次, 间隔至少12周。

β2-糖蛋白Ⅰ
肝细胞分泌的糖蛋白,参与脂蛋白的组成, 又称载脂蛋白H。

能与磷脂结合,锚定于细胞表面后,被抗 磷脂抗体识别,激活补体,导致粘附分子 和组织因子的表达,引起血小板聚集和血 栓形成。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



与 β2-糖蛋白Ⅰ结合, 可促进 β2-糖蛋白Ⅰ与 细胞膜表面磷脂稳定结合。 激活血小板,诱导血栓素产生增加, 促进血栓 形成。 促使β2-糖蛋白Ⅰ与血管内皮细胞、 单核细 胞及血小板相关受体结合,诱导组织因子 表达,发挥抗凝作用。
临床标准



2. 病态妊娠: (a)发生1次或1次以上无法解释的形态正常的 胎龄≥10周的胎儿死亡,胎儿形态正常必须经超声 或对胎儿的直接检查证实,或 (b)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形态正常的新生儿于 妊娠34周之前因按标准定义确诊的子痫或重度先 兆子痫或具有公认的胎盘功能不全特征所致的早 产,或 (c)连续3次或3次以上于妊娠10周以前发生的 无法解释的自然流产,排除母体解剖、激素异常 及双亲染色体异常所致。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参考文献


抗磷脂综合征分类标准修订的国际意见声 明 International Consensus Statement on an Update of t he Classification Criteria for Definite Antiphospholipid Syndrome (APS),

恶性血管闭塞综合征

一种罕见、突发、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短期内中小动脉出现广泛的血栓形成,引 起3个或3个以上器官、组织、系统受累。
相关抗体



抗磷脂抗体 抗心磷脂抗体(ACL) IgG、IgM、IgA 狼疮抗凝物 抗磷脂酰丝氨酸抗体 抗磷脂酰肌醇抗体等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 抗凝血酶原抗体

临床表现
神经系统表现 一过性脑缺血发作、脑卒中 认知功能障碍 痴呆 癫痫 舞蹈病 脊髓病变

临床表现

肺部表现 肺栓塞和肺动脉高压最常见
肺血管微血栓形成、肺泡出血、肺静脉血 栓、肺毛细血管炎等
临床表现

肾脏表现 推荐采用“APL相关性肾病”(APLN)
为急性血栓性微血管病,表现类似溶血尿 毒综合征 其它损害表现为慢性血管损害,更为常见。


急性期血栓(72小时内静脉血栓,8-12小时 内动脉血栓)可考虑溶栓、取栓术或血管 旁路手术。 慢性期血栓以抗凝为主。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糖皮质激素 在原发性APS中不作为首选。 羟氯喹 可以减少APL的产生,同时有抗血 小板聚集的作用,可用于常规治疗无效的 患者。 静丙 危重患者
妊娠期APS治疗

低分子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是首选。 阿司匹林建议妊娠12周后开始联用,35周停 药。



抗β2-糖蛋白Ⅰ抗体是血栓形成 和妊娠并发 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特异性高于ACL,敏感性低于ACL 3% ~ 10%的 APS患者可能仅有抗β2-糖蛋白 Ⅰ抗体阳性。
诊断标准
诊断APS必须具备至少一项临床 标准和一项实验室标准
临床标准

1. 血管血栓形成: 任何组织或器官发生1次或1次以上的动脉、 静脉或小血管血栓形成的临床事件,血栓 必须采用客观的经过验证有效的标准(如 合适影像学或组织学检查有明确的发现) 证实。组织学证实的血栓,必须是血栓部 位的血管壁没有炎症的明显证据。
临床表现

静脉和动脉血栓形成
大多数为静脉血栓,以下肢深静脉血栓最 常见。 动脉血栓最常见于脑血管

临床表现

病态妊娠
胎盘血管血栓形成导致胎盘功能不全,引 起反复妊娠失败(早产、流产、死胎)、 胎儿生长受限、先兆子痫等。
临床表现
心脏表现: 心瓣膜损害:赘生物、瓣膜增厚和功能障碍 冠状动脉疾病

临床表现


皮肤表现 网状青斑较常见于合并SLE的APS患者,女 性多见 皮肤溃疡 、假血管炎、 指趾坏死、浅静脉 炎、恶性萎缩性丘疹样损害、指甲下线状 出血及皮肤松垂(局限性真皮弹性组织缺 失),较少见


血小板减少
APL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是指APL阳性(符合APS 实验室标准),同时有有血小板减少症 (<100×109/L),至少2次证实,间隔至少12周。 需排除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弥散性血管内 凝血、假性血小板减少和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 症。
定义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 syndrome;APS)指由抗磷脂抗体引 起的动静脉血栓形成、反复妊娠失败(流 产、早产、死胎)、血小板减少为主要表 现的表现的一组临床综合征。 好发于育龄妇女。
分类

原发性 继发性 风湿 肿瘤 感染 目前不建议采用“继发性APS”术语,可采 用APS合并SLE(其它疾病)诊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