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概重点复习题答案打印版与手机版

打印版第一章

2、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3、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4、思想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的实践

理论(十五大第一次正式提出)

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的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的实践基础。

4.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涵和重大意义?

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五章

2、怎样全面正确的把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1)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在联系

2)明确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3)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4)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澡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二、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变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第六章

1.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2.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新三步”)

1987年10月,提出“三步走”战略:

1)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2)从1991年到20世纪,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3)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第七章

4、如何正确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1)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2)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3)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又是稳定的基础,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的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5.怎样理解三个有利于的评价标准

三个有利于标准,是不可分割的统一的整体,是从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综合高度,言简意赅地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核心,是生产力标准。

第八章

2、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涵是什么?

1)突破了过去公认的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代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经济制度本质属性的观念,认为他们都是经济手段

2)计划和市场经济作为调节经济的两种手段,他们对经济活动的调节各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在社会化大生产和存在着复杂经济关系的条件下,市场经济对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更强的适应性,更显著的优势和较高的效率

3)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本身不具有制度属性,但是,它与社会主义相结合而形成的经济体制,则必须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特征。

3.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一基本制度的确立,是由社会主义性质和初级阶段的国情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第九章

6、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意义?

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制度化,法律化,是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4)依法治国是国家久安的重要保障

2.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哪些特色

1.人民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5.基层政治建设第十章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思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主要容?

以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第十一章

1.如何正确理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含义

含义是: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上述六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这六个方面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这六个方面,容十分丰富,既为我们描绘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美好蓝图,又给我们提出了扎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要求,它们共同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涵。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做好这方面工作,既十分重要,又非常迫切。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带领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的必然选择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解决当前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迫切需要。

第十二章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容和重要意义

一个中国两制并存高度自治(建立特别行政区)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照顾各方面利益、维护民族团结、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构想。“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大的意义。

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2.新一届党中央对我国解决问题战略思想有哪些继承和发展

2005年3月4日,提出了新形势下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意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了《反分裂国家法》,首次以国家大法形式宣示了中国人民维护国家统一、领土完整的坚强意志,进一步巩固和凸显了“大陆和同属一个中国”这一事实,有力地遏制和打击了“台独”分裂势力。

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

第二,推进经济合作,促进共同发展。

第三,弘扬中华文化,加强精神纽带。

第四,加强人员往来,扩大各界交流。

第五,维护国家主权,协商涉外事务。

第六,结束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

国家统一、民族要振兴,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的历史大趋势,两岸统一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必然。尽管道路艰难,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一定会成功。

第十三章

1.如何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这是世界各种矛盾发展变化和世界抑制战争因素不断增长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第一,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给人类留下深重灾难和沉痛教训,世界各国人民对和平的追求十分强烈,民心向背,对霸权主义和世界大战形成越来越大的遏制力量;第二,世界经济的发展加深了各国利益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依赖,冷战结束后多极化进程使世界各种主要力量彼此制衡,对霸权主义战争政策的牵制力量在增加,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核武器等毁灭世界的战争工具形成的“恐怖平衡”,也成为制约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第四,广大发展中国家力量的发展,对世界和平与发展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重视。

第五,生存与发展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首要任务,继续发展和保持优势也是发达国家面临的问题,对图稳,对外思和,是多数国家的政策取向,对抑制战争起到积极作用。

发展问题之所以带有战略性和全局性,是因为它不仅与第三世界各国人民的进步事业,同时也与全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紧密相连。发展不仅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繁荣昌盛的基础,也是人类文明迈向更高阶段的基础。没有全人类协调、平衡、坚实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就没有持久的世界和平与稳定,已经实现的和平与稳定也难以巩固。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在和平稳定中谋求发展,是当今世界的头等大事。谋求发展,不仅成为各国关注的核心,也成为一种现实可能。

进入新世纪后,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世界的主题。新的世界大战在可预见的时期打不起来。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周边环境是可以实现的。但是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没有根本改变。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在增加。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恐怖主义危害上升。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有新的表现。民族、矛盾和边界、领土争端导致的局部冲突时起时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扩大。世界还很不安宁,人类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总体稳定、局部动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5年9月,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进一步明确指出,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全球总体上保持和平稳定。但是,世界还很不安宁。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

2.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政策的基本原则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第一,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第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原则。第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第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统一的原则。

副版第一章

1、怎样正确把握理论的指导意义?

指导意义:1)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科学指南

3)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 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

b 把对社会主义认识提高到了新水平

c 对当今时代特征和国际形势作出了新判断

d 理论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最早提出:2002年2月在视察时提出)

4、三个重要的时间点

一、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正式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

二、1987年,十三大比较系统的论述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明确概括和阐述了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三、1997年,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理论”这一科学概念。

第二章

、和党的十六大以来党对实事的思想路线有哪些新的贡献

:在一切工作中要真正坚持实事,首先必须解放思想。在1980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五中全会第三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党的思想路线的容作了概括,他指出:“实事,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就是我们党的思想路线。”

:1992年,在党的十四大的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实事,是创立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是保证我们党永葆蓬勃生机的法宝。进入21世纪,对新形势下坚持实事的思想路线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强调,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是与时俱进。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他更明确提出: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

十六大:2004年1月,在中央纪委第三次人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要贯彻落实好“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大精神,必须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大兴求真务实之风。求真务实被提高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一以贯之的科学精神和共产党人应该具备的政治品格的高度,进一步深化了对实事的思想路线的认识。

3、实事思想路线的基本容有哪些?

基本容:1)一切从实际出发 2)理论联系实际3)实事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实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什么是实事?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探索。

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从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2、各伟人的主要思想?

:实事

:解放思想

:与时俱进

:求真务实

3、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的意义

一、实事是马克思主主名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二、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三、不断推进理论创新

四、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

第三章

2、新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容?

1948年,在《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表述了总路线的容,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3、新主义的经济纲领?

经济纲领: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6、如何理解新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

“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

相互关系:系统地评述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他指出:

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

2)统一战线是实现武装斗争的统一路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

1、新主义革命的性质,对象,动力

性质:中国革命的性质不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革命,而是资产阶级主义革命,即: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

对象: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动力: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2、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

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

3、近代中国最基本国情决定的社会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而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

4、时代特征

旧主义革命(1840年—1919年)

新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

第四章

1、为什么说新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在我国新主义社会中,社会主义的不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政治上都已经居于领导地位,但非社会主义因素仍有很大的比重。由于社会主义因素的优越性和领导地位,加上当时有得于发展社会主义的国际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终的胜利,非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受到限制和改造。社会主义因素与资本主义因素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限制与反限制、改造与反改造的斗争。这种斗争的结果,决定着中国社会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发展方向。为了保证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为了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振兴,我国新主义社会必须适时地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

4、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

坚持社会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

用和平方法进行改造

1、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知道即可)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化三改”,“一化”:即社会主义工业化,“三改”即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一化”是主体,“三改”是两翼2、在新主义社会中的五中经济成分

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合作社经济、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

3、社会阶级关系发生变化的同时,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成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第五章

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澡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对社会主义实践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

发展才是硬道理,是适应时代主题变化的需要

第二、提出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所决定的,是对执政规律认识的变化,也是党实现其所承担的历史责任的需要。

1、理论的主题(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2、社会主义两大原则:第一上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3、三个命题

发展是一个政治性命题,发展是一个时代性命题,发展是一个战略性命题

第六章

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涵?

初级阶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

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生产力落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完善。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这里的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历史阶段。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提出“新三步”)

1987年10月,提出“三步走”战略:

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温饱问题

从1991年到20世纪,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党的十三大提出了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领导各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四项基本原则(老师未作要求)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和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核心问题(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关系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一个整体,互相依存,相辅相成

“两个基本点”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也离不开“两个基本点”

“两个基本点”之间相互贯通,相互依存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都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5、重要时间点

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处于初级阶段

1987年十三大——正式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997年十五大——基本要求(纲领)

第七章

2、如何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矛盾

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矛盾

3、怎样理解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怎样全面认识中国社会主义改革?)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是相对于新主义革命而言的

改革同革命一样,其性质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改革引起了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同改革一样,具有根本性广泛性与深刻性

改革具有全面性,引起社会关系的全面变革,改革是社会特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

4、如何正确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

保持改革、发展、稳定在动态中的相互协调和相互促进

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

把不断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

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发展和改革又是稳定的基础,必须处理好扩大对外开放的坚持自力更生的关系,把立足点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

1、怎样理解对外开放的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开放?

所谓多层次,就是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发区、沿边和沿江以及陆省区等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开放

第八章

5、结合现阶段个人收入分配制度和按劳分配的理论,对现实经济生活中个人收入出现差距的现象进行分析?

这是由我国现阶的分配制度,即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决定的。

包括按劳分配这个在公有或集体或混合经济体中的分配制度,按照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原则,每个人付出的劳动价值不同,收入也就会不同。

多种方式即包含劳动要素,资本要素,土地要素,管理要素,信息要素等等,每个人占有的这些要素量的不同,也会造成每个人的收入的不同。

综上所述,现阶段,我国必然会出现收入差距。

但是得正确看待收入分配差距。一方面,我们不能脱离对生产的影响来孤立地看待和评价收入分配格局是否公平。由于社会上个人的生产要素和能力的不同,所起的作用和所做的贡献大小不同,所以,要把作用、贡献大小与收入分配联系起来。另一方面,要警惕社会分配领域中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甚至两极分化的现象,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6、如何理解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更新换代的周期越来越短,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科学技术特别是战略高技术正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面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大势,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们必须把科学技术真正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加快自主创新步伐,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带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努力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和保持发展的主动权。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不仅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解决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要求。只有通过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才能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和可持续增长,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7、如何理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1、怎样理解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计划和市场都是中性的概念,没有独立的社会性质,依附所存在的社会制度

资源配置的手段,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形式

各有优点和不足,需要相互补充,计划经济适应宏观层,市场经济适应微观层次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4、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5、什么是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第九章

1.政治文明的三大支柱?

坚持党的领导(根本保证)根本

人民当家作主(本质和核心要求)目的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保障

2、我国最大的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政体)(国体:人民专政)

3、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最鲜明的特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4、人民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国体)

5、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特点?

1)共产党是执政党,各党派是参政党,不是野党,更不是反对党

2)各党派有共同的利益和目标,致力于现代化建设和祖国的统一大业

3)各党派都是参政议政

4)各党派都是在宪法规定的围活动,地位平等

6、政治体制改革标准?

1)看国家的政局是否稳定

2)看是否能增进人民的团结,改善人民的生活

3)看生产力能否得到持续发展

7、政治制度基本框架

1)人民专政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3)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第十章

1、如何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种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文化是综合国力的组成部分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

1)文化建设的二维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

2)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十一章

1、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2、十六届四中全会第一次提出和谐社会

第十二章

3、中国为什么要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道路

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勇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1997年7月1日:回归 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手机版第一章

5、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涵?(1938年,,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具体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更进一步的和中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

6、怎样正确把握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

思想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上半叶,帝国主义战争与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主题

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的实践

理论(十五大第一次正式提出)

时代背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新科技革命的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形势和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动,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的主题,时代主题的转换是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我国的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以及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实践基础。

三个代表时代背景:国际局势和世界格局的深刻变化是三个代表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实践基础: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和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伟大探索,是“三个代表”的实践基础。

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涵和重大意义?

涵: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重大意义:1)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2)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3)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和发展中国特色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第五章

3、怎样全面正确的把握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

5)突出强调“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揭示了社会主义与生产力的在联系

6)明确社会主义必须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揭示了社会主义在经济关系上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

7)强调“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揭示了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8)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澡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1992年提出“发展才是硬道理”

发展才是硬道理,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