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

合集下载

《一一》(Yi Yi)500字观后感

《一一》(Yi Yi)500字观后感

《一一》(Yi Yi)500字观后感《一一》(Yi Yi)是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台湾电影,该影片以其深刻的人性描写和对家庭、生活的细腻观察而获得了国际上的高度评价。

以下是对这部电影的500字读后感。

《一一》是一部如诗如画的电影,它通过对每个角色微妙而真实的描绘,呈现了一幅富有情感、令人深思的家庭画卷。

影片以极为细腻的镜头语言,展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普通人物的世界,使得观众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深刻的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精心构建的人物形象展现了家庭生活的多样性。

主人公杨家的每个成员都有着各自的故事和独特的人性。

从小学生的天真、中年男子的沉默,到中年女子的矛盾心理,再到年迈父亲的百感交集,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鲜活的个性,使得整个家庭在多样性中显得更加真实而富有戏剧性。

影片通过三个主要角色的视角,以及对周遭人物的观察,细致入微地展现了台湾社会中的人际关系和家庭纷扰。

小学生杨嘉轩透过摄影记录生活,表达了对于成长和变化的独特视角。

父亲杨德修则在职场和家庭责任之间左右为难,面对生活的压力和无奈,他的沉默和反思成为整个故事的心声。

母亲杨淑贞则在家庭的平凡中体现出对生活的不安和对幸福的追求,她在纷繁的情感中展现出女性的坚韧和智慧。

其次,影片通过对现代都市生活的描绘,反映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杨德昌巧妙地融入了城市的现代化元素,展示了台北这个繁忙城市的喧嚣与深沉。

从繁忙的街头巷尾到高楼大厦,再到家庭的小屋,影片通过城市的变迁,展现了家庭生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微妙关系。

影片中的每一个细节都被精心安排,没有多余的情节,每一场景都让观众在静默中思考。

音乐的运用也为影片增色不少,通过富有节奏感的音符,为观众带来一种深沉的情感共鸣。

最后,影片的结尾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当故事走向尾声时,人物们在不同的场景中展开对生活、对未来的思索。

结局没有过多的交代,而是以开放的方式留给了观众。

这种留白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沉思着生活的种种可能性和选择。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
电影影评:《一一》
作为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一一》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部电影以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让我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首先,电影通过独特的叙事方式,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家庭的生活中。

故事发生
在台北,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的成员展开。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矛盾,
这使得他们变得鲜活而真实。

我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成长,这让我对
他们的命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其次,电影以细腻的情感描写打动了我。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情感纠葛,他们
面临着家庭、爱情和自我认同等问题。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将这些情感
表达得淋漓尽致。

我能够感受到他们的喜怒哀乐,仿佛亲身经历了他们的人生。

这种情感共鸣让我对电影产生了极大的投入感。

此外,电影还通过对台北城市的刻画,展现了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状态。

导演巧
妙地将城市景观与人物情感相结合,传达了对现代生活的思考。

我能够感受到
城市的喧嚣和压力,以及人们在城市中寻找自我的挣扎。

这种对现实生活的触动,让我对电影的内涵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总的来说,电影《一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真实的人物刻画,给我带来了
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次对人性和现实生活的思考。

我相信,这部电影将会触动更多观众的内心,引发更多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一一》为我揭开了人生的无尽变幻

《一一》为我揭开了人生的无尽变幻

《一一》为我揭开了人生的无尽变幻电影《一一》为我揭开了人生的无尽变幻《一一》是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一部影片,该片于2000年上映,曾获得第53届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

这部电影以细腻入微的方式,展现了人生中的无尽变幻和情感的复杂性,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触动。

影片以台北为背景,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交织与碰撞,呈现了一个真实而丰富的社会画卷。

故事围绕着一个普通家庭展开,父亲晓凡是一名摄影师,母亲秋雅是一位家庭主妇,他们有一个刚刚步入青春期的儿子小波。

而晓凡的父亲则是一个年迈的老人,他们的生活看似平凡却充满了无尽的变幻。

影片以一种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将不同角色的故事交织在一起。

通过这种方式,导演成功地展现了人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情感,他们的生活在交错中展现出来,彼此影响、交织在一起。

这种叙事方式让观众不仅可以看到每个角色的个体经历,也能够感受到他们之间的联系和共鸣。

影片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独特性格和内心世界。

父亲晓凡是一个热爱摄影的人,他用镜头捕捉生活中的美好瞬间,并试图通过摄影来寻找生活的意义。

母亲秋雅则是一个温柔而坚强的女性,她默默地支持着家庭,为丈夫和儿子创造一个温暖的家。

而儿子小波则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少年,他在青春期的迷茫中寻找自己的定位。

这些角色的生活和情感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一个真实而有力的故事。

影片中的每个场景都充满了细腻的情感和深度的内涵。

导演巧妙地运用了镜头语言和音乐,将情感渗透在每一个画面中。

例如,电影中的一场音乐会,通过音乐的旋律和演奏者的表演,展现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共鸣。

而在另一场戏中,父亲和儿子一起观看一部老电影,他们的对话和表情传递出了无尽的思考和感慨。

这些细节和场景让观众不仅可以看到角色的外在表现,更能够感受到他们内心的挣扎和追求。

影片中的摄影和音乐也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

导演杨德昌以其出色的摄影技巧和对音乐的精准运用,为影片营造了独特的视听效果。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

论电影《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摘要】电影《一一》通过展现不同人物对生死观的体验,深入探讨了儒道生死观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在电影中,生死观通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得到体现,影响了人物的行为和态度。

生死观指导着人们对生命的理解和价值观,同时也对记忆和过去的关系产生影响。

电影通过展示人物在生死观下的选择和决定,揭示了儒道生死观对人生态度的影响和启示。

通过对生死观的深入探讨和呈现,电影《一一》引领观众思考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以及如何在生死观中找到力量和勇气。

整体上,《一一》中的儒道生死观融合呈现出多样化的人生观,为观众带来深刻的思考与启示。

【关键词】电影《一一》,儒道生死观,生命,死亡,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人物行为,人生态度,记忆,融合,启示1. 引言1.1 电影《一一》的背景电影《一一》是由台湾导演侯孝贤执导的作品,于2000年上映。

这部影片曾获得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奖,被誉为侯孝贤的代表作之一。

《一一》讲述了四个不同年龄的人物,在生活中遭遇各种困境和挑战,以及他们各自的成长和变化。

影片以细腻的叙事手法和精致的画面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温情与人性。

电影《一一》的背景设定在台湾的现代社会,反映了当时社会变迁和人们面临的现实困境。

影片通过不同人物的故事,揭示了家庭关系、爱情、友谊、成长等主题,深刻探讨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在这个快节奏、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往往在生活中追求物质利益,而忽略了内心的情感需求。

《一一》通过生动细腻的画面,呈现了人生中那些微小而珍贵的瞬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爱情、家庭的思考和感悟。

这部影片深刻而温暖地触及人心,成为一部影响深远的经典之作。

1.2 儒道生死观的重要性儒道生死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理念,在电影《一一》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这种生死观涵盖了儒家和道家的哲学思想,强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观。

儒家注重人伦道德和社会责任,强调孝顺、尊重和和谐;而道家则强调自然法则和无为而治的思想。

论文:景 静 镜——杨德昌《一一》影评

论文:景 静 镜——杨德昌《一一》影评

景·静·镜——杨德昌电影《一一》评析杨志伟杨德昌电影《一一》对于生活在繁闹中的人来讲看过之后或会得到一份平静,一个生活的过于单纯的人来讲或会得来一份繁琐。

平常而又简单的生活之景,客观而又真诚的态度之静,复制而又深刻的人生之镜,这部《一一》带给我们观众的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生活的片段,而是个体生命存在的重要以及生命个体间千丝万缕的关系和情感的交流。

正如杨德昌对自已影片名字“一一”的解释:“《一一》代表一切简单自然,其实质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个关系不仅是言语的相互沟通,更重要的是情感的交流,我坚持生命个体的重要性。

”然而生活之景、态度之静、人生之镜,感觉上,近乎用白描(这里请允许我用文字媒介中的修辞或是绘画媒介中表现技法,加以借用)的手法再现生活:平淡朴素、真实自然,其实不然其意境深远,看似很平淡的生活片段,却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和体会,言虽尽留人予思考。

生活之景也许是因为影片的太长的缘故,我几次都是片段性的观看《一一》,也就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才一气呵成的将整部影片看完,但是看完后就有了很多的感受,想说但是又不知该从何说起,也许很多的观众是和我一样的。

这样看来,几次的观影应该说看的最多一个场景应该是影片的开头。

对我来说,影片伊始——结婚的场景,其实是吸引我看完整部影片最重要的动力,也应该是这部影片给予那些和我一样碍于影片太长,一次次锲而不舍看完影片的观众动力来源的地方。

它的出现,把我们从婚礼的神圣与喜悦中,一下拉到了恬静而平凡的人生时光里。

场景的设置,从一开始就用心的处理了整部影片不会脱离现实生活场景真实性的理念灌输,教堂里两个人的一场婚礼,一群人在公园里的游园,一个家庭的一场合影......像一段历史,像一个正在发生的事件,就是这么简单,仿佛每个人都已经经历过了或者是正在经历着,只不过观众现在成了旁观者,我们在重读或目睹着这一切的。

看来这一切都是那么的平淡和平凡不奇。

这场戏,导演杨德昌极大发挥了电影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其视听语言的可塑性。

影评 - 一一

影评 - 一一

影评 - 一一
电影影评 - 一一
作为一位电影评论家,我今天要为大家带来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一一》。

这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以其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首先,电影《一一》通过一个家庭的故事,展现了现代城市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

影片以主人公一一的成长为线索,通过他与家人、朋友和恋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

尤其是一一与父亲的关系,让人深刻
感受到现代家庭中父子之间的隔阂和沉默。

其次,电影通过细腻的画面和音乐,打造了一种独特的氛围和情感。

导演运用
了大量的长镜头和缓慢的节奏,让观众有足够的时间去感受角色的情绪和内心
变化。

影片的音乐也非常精彩,通过配乐和歌曲的选择,进一步增强了观众的
情感共鸣。

此外,电影还通过一一与其他人物的相遇和交流,展现了生活中的希望和可能性。

尽管主人公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
态度。

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让观众感到鼓舞和勇气,也让我们相信,无论面对
多大的困难,我们都能找到自己的出路和幸福。

总的来说,《一一》是一部令人难以忘怀的电影,它通过深刻的情感描写和细腻的人物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受和共鸣。

这部电影不仅反映了现代城市
生活中的孤独和无奈,也展现了生活中的希望和可能性。

它让我们思考家庭、
友情和爱情的真谛,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对生活的热爱和乐观态度。

我强烈推
荐大家去观看这部影片,相信它会给你带来深刻的触动和思考。

一一电影观后感

一一电影观后感

一一电影观后感《一一》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于2000年上映。

这部电影通过展现不同的故事线索,以及对台湾社会变迁的观察和抒发,向观众展示了一个充满情感和细腻描绘的电影世界。

在观看这部电影后,我被其引人深思的情节和独特的叙事方式所吸引,对其中的多个主题和意象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首先,我被电影中对家庭关系和亲情的刻画所打动。

影片以一个台湾家庭为背景,通过几个人物角色的生活经历,展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纠葛、爱与牺牲。

片中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故事,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紧张却又充满了温情。

导演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情节设置,让观众感受到每个人物内心的复杂情感,进而引发对亲情的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家庭和亲人,电影中展现的家庭关系与现实中的家庭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令我倍感亲切。

其次,电影中的音乐和摄影技巧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影片采用了许多悠扬动人的音乐来渲染情节,如波琳娜·张的歌声和林弟弟的钢琴演奏,为整个故事增添了凄美和回忆的情感色彩。

同时,杨德昌导演善于运用摄影手法以及光影的变化来表达情感和引导观众的情绪。

影片中的镜头构图和色彩运用都非常出色,营造了一种浓厚的电影氛围。

我在观影过程中受到了这些音乐和摄影的熏陶,感受到了电影所传递给我的情绪和情感。

此外,我认为电影中对人生和成长的思考也引人深思。

影片通过多个故事线索展现了不同人物的人生抉择和成长历程。

他们面对现实的压力、人际关系的复杂和内心的挣扎,最终都在这个特殊的时空背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出路。

这种关于成长和生命的思考令观众产生共鸣,自己也在电影中找到了一些关于自己生活的答案。

这让我反思自己的成长过程和人生选择,对未来充满了期待和希望。

总的来说,《一一》是一部充满情感和思考的电影作品,它通过细腻的叙事和独特的叙事方式,向观众展示了家庭关系、亲情、音乐、摄影等多个主题。

这部电影以其深情和感性的叙事风格,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思考和审视自己与他人关系的机会。

一一 影评

一一 影评

一一影评电影评论:《一一》《一一》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杨德昌执导的电影,该片以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刻画而闻名。

作为一名电影评论家,我对这部电影深感震撼,因为它给我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首先,影片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和精心构建的剧情,带给观众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

导演杨德昌以他独特的拍摄手法,将观众带入了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故事中。

他通过细致入微的镜头,捕捉到了人物的微妙表情和情感变化,使观众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到角色内心的挣扎和成长。

每一个镜头都充满了细节,每一场戏都让人沉浸在其中,仿佛亲身经历了主人公的喜怒哀乐。

其次,影片通过真实的人物刻画,让观众与角色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一一》以一个家庭为背景,展现了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们在面对生活困境时的选择和反思。

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故事和独特的性格特点,使观众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无论是年轻的小孩还是成年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烦恼和迷茫,而这些情感共鸣点正是观众与电影建立联系的桥梁。

最后,影片所传递的主题和思考点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一》通过展现人物的成长和变化,探讨了时间、记忆和人生的意义等深刻的话题。

影片中的每一个情节都在讲述着一个小小的故事,然而这些小故事却蕴含着更大的哲理和启示。

观众在观看过程中会不禁思考自己的生活,回顾过去的经历,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总的来说,电影《一一》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真实的人物刻画,给观众带来了强烈的感觉和共鸣。

它让观众不仅仅是欣赏电影,更是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娱乐作品,更是一部引人深思的艺术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影《一一》的审美主题分析[摘要]杨德昌创作的电影《一一》是一部反映现代都市中上阶层家庭生活的影片。

影片并不仅仅停留在展示现实生活的层面,而是通过影片的内容表达了创作者自身对于生活的认识与态度。

以平静的影像描绘了人生不同阶段的生活状态,表面波澜不惊的画面却难以掩盖创作者表达赤子之心的强烈愿望,而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以及杜绝恶的心灵是本片最鲜明的审美主题。

影片也通过这三个方面表现出心如止水的人生审美理念。

[关键词]心如止水;人生;审美;态度;理念人生就像是一个经历万事万物后最终回到起点的过程。

生命是一个轮回的过程,恰如电影的名字,生命平静地一一到来又平静地一一归去。

尘世间的人对于生活应具有凝神关注的生命精神,康德曾经说过美是道德的理念,美是无功利的生存凝视,影片中从容面对生活的人生观念以及杜绝恶之心灵的审美主题恰是这一理念的现象表达。

这是一种只有对生命大彻大悟后方能达到的人生顿悟。

一次心灵的沉静观照,往往会造就人的生命动向,由此,荣格曾经说过人恰恰是应该在他忽略或者不能认真感受的现象中才能达到对心灵的精神观照,因此,电影中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这一审美主题恰恰做了最完美的回应。

尼采曾指出:“魔变( Verzauberung) 是一切艺术的前提。

”[1] 杨德昌则将这一魔变充分运用到了电影中,使《一一》和生命做了静默的联系,开始了一次生命的回归之旅。

一、从容面对生活的观念正如影片的名字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都在从容不迫中展开,任何事件都在一一进行。

现实生活可能是美好的,也可能是可悲的,这种美好或者悲哀取决于内心对待生活的审美理念,从杨德昌的心灵表达层面来看,无论是坚持还是放弃都应该以一种心如止水的态度去面对人生,生活中充满了不可控因素,过多地干涉或者掌控欲太强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应,在心如止水的平面荡起阵阵涟漪以致造成心灵的动荡。

影片以阿弟和小燕的婚礼开始,当亲人和朋友漫步在充满阳光的林荫大道上时,一切显得那么和谐与美好,然而剧情中云云的出现使得婚礼的美好气氛戛然而止,看似美好的事物在背后掩藏着氤氲的因素。

果不其然,在以后的生活中阿弟与小燕的婚姻一次次走向了婚外情与生活裂隙的边缘。

阿弟经济困顿的时候仍然需要云云的帮助,在阿弟喜得贵子之际却受到了生意失败的干扰。

举办宴会的过程中,云云的到来再一次使欢乐的气氛尴尬起来,充满“欢乐”的喜宴却是导致阿弟自杀的由头,自杀未遂的阿弟又遇到了自己的流年,不明不白地发了一笔横财,生活仿佛永远在悲喜交加的情境中进行着,而那在静观中产生审慎魅力的镜头却无时无刻不在提醒我们始终要有一颗以不变应万变的心灵去从容面对生活,谁都不知道生活的下一个状态是什么,无论叙事者还是接受者所能做到的只是以心如止水的审美态度去接受人生。

胖子将莉莉的英语老师谋杀之后全省一连几天都是好天气,而婷婷在经历过失恋、杀人事件之后仿佛变得释然了,在梦中婷婷看到婆婆重新好了起来,她重新依偎在了婆婆的身边。

婆婆的去世对不同的人造成的反应是相异的,敏敏因哀伤走向了超脱,而大大一贯地从商业角度切入话题,正是这大杂烩的人生启示令我们对生命的审美产生了心如止水的观念。

“唯美的眼光欣赏世界,就是我们把世界上社会上各种现象,无论美的,丑的,可恶的,龌龊的,伟丽的自然生活,以及鄙俗的社会生活,都把它当作一种艺术品看待” [2]64 。

创作者将电影中的各种人生当作艺术看待并使它具有生命层次和意义,从而在无序的对象中发现秩序,这样,即使在那丑的人生现象中也创作出了美的形式。

影片中的人物基本上涵盖了人世的全部。

刚出生的小孩,洋洋所代表的童年,婷婷、莉莉、瘦子、阿弟等所代表的青少年,简南俊、敏敏、大田、阿瑞等所代表的中年人以及以婆婆为代表的老年人,每个生命阶段都有不同的状态,但创作者赋予了他们相同的主题一一心如止水。

婷婷和胖子的爱情模式与简南俊和阿瑞的感情路线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版本,正如简南俊在电影中所说的那样:“你不在的时候,我有个机会去过了一段年轻时候的日子。

本来以为我再活一次的话也许会有什么不一样。

结果……还是差不多,没什么不同。

只是突然觉得,再活一次的话,好像……真的没那个必要,真的没那个必要。

”为了对这一人生态度进行揭示,创作者运用了别具生趣的影像语言,当婆婆坐在归家途中的汽车上时并没有哀伤,反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丝毫不受云云打闹婚礼的影响,这恰恰可以说明婆婆走了相当长的人生道路之后已经看到了太多的是非,并因此而变得平静起来。

生活中的一切仿佛都有了定数,过度地干扰往往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应。

正如影片中课堂上的女老师所讲的那样:“基本上生物求生的反应其实都一样,你不需要给它过多的养分,这样不见得会让它长得更好,有时候反而让它丧失了进化的本能,这样它当然没有办法开花结果。

”二、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管中窥豹可以恰当地形容电影中的情节,胖子谋杀莉莉的英语老师程礼华即是一个很鲜明的事例,胖子的凶杀动机是因为怀疑程礼华和自己的女朋友莉莉有不正常的师生关系,殊不知和程礼华有亲密关系的是莉莉的母亲蒋太太。

胖子因为对事态的认识不够全面所酿成的恶果不仅在无意中剥夺了程礼华的生命,同时也使自己落入了永无轮回的境地,这也是创作者提醒我们多视角考察生活的启示。

正如洋洋所说的那样:“你看到的我看不到,我看到的你看不到,那我怎么知道你在看什么呢?我们是不是只能看到一半的事情。

好像我只能看到前面看不到后面。

”倘若能够对生活多一些观察,多一些了解,并用心如止水般的“一一”眼光看待“ 一”表象的话,悲剧很可能有补救的措施,电影中众多的主人公也不至于活在错综交织的痛苦中。

简南俊和敏敏是一对夫妻,但接受者却无从知晓他们是如何走到一起的。

阿弟和小燕是夫妻关系,和云云是情人关系,阿弟为什么和小燕结婚而不和云云结婚没有答案。

莉莉如何与退伍军人走在了一起,又为什么和胖子走在一块都没有明确的线索。

我们只知道事件的结果却不清楚事件的经过,但这些结果却并不是最终结果,这些结果最终会走向何方更无从知道。

我们就像盲人摸象那样只能关注到跟前的一部分,却并不能掌握事物或者事件的全部以及未来的动向。

影片的开始就像没有原因的开始,而结尾就像没有结果的结尾,为此,创作者借助影片中的人物洋洋表露心声:“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所以,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我想,这样一定天天都很好玩。

说不定,有一天,我会发现你到底去了哪里。

到时候,我可不可以跟大家讲,找大家一起过来看你呢”,进而展现自我多视角考察人生的渴望。

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麻木以及人情冷淡是漠视现象的开端。

影片当中不断闪现监视器记录行人走过的表象,却很少有人对这些监视器进行关注,只有于事无补之际才勉强回顾自我心灵,如此这般,即使洞悉也为时已晚,固执的个人主义不但是错误的人生态度,恰恰也是悲剧诞生的深层原因。

莉莉失恋之后开始不断向婆婆倾诉,而此时的婆婆却已经不能说话,她仿佛变得像电影中的监视器一样,虽然是真相的容器却没有人真正地希望能够从那里得到什么。

简南俊虽然很爱自己的女儿,却未必知晓女儿正遭受情感的打击。

两个最近的人却成了相距最遥远的陌生人。

人们往往从功利的角度去了解现实,却从不愿过问自己判断的客观依据,不免使人心生唏嘘,而创作者给予我们真相的目的即是给我们多视角观察生活的审美启示。

倘若婆婆不是植物人,或许婷婷并不愿意去向她倾诉。

而当洋洋把阿弟后脑勺儿的照片交给他时,阿弟说道:“这是我,是我后脑勺儿啊,洋洋,你拍这个干吗?足见他认为拍这样的照片没什么用处。

可是,话说回来,如果胖子能够彻底认清程礼华和莉莉以及蒋太太的关系就很可能避免生命的消逝。

影片中的洋洋是一个儿童,并因此出现在不显眼的位置,所谓的“大人”无暇顾及他,但他却恰恰是内心世界与情境动作最丰富的表征,当他不受关注的时候他希望通过照相来证实事情的真相。

“社会实践的发展,提高了人的价值,人类才可能以世界主人的身份进行文学活动,把世界当成自己的欣赏对象,并且在对象创造中肯定自己。

” [3]杨德昌之所以安排影片中的洋洋拍摄一系列特殊角度的照片,正是为了提醒我们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

影片中展现了众多的全景和长镜头,这样做正是为了展示一个冷静观看的相对完整之时空。

除此之外,影片中多次出现了镜子,这也无时不暗示着对于内心的凝神观照。

而那回荡在画框之外的声音也在提醒我们关注眼前事物的同时不应忽视共时关系中的其他事情,这些事情虽被忽视却并不代表它没有发生。

三、杜绝恶的心灵影片中的简南俊说出了这样的话:“诚意可以装,老实可以装,交朋友可以装,做生意可以装,那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真的?”充分体现出了创作者对惯于尔虞我诈之流的质问。

影片中的简南俊在充满了偷情、欺诈的环境中仍然保留着真诚、负责任的态度也恰是创作者杜绝恶之心灵的镜像观照。

简南俊虽然深爱着阿瑞,但是在监管真空的情况下仍然将一颗如止水般的赤子之心保留得完好无缺,无不彰显出其对于纯美爱情的生活态度。

简南俊深知背负着家庭责任而不可能和阿瑞在一起,因此他谈论更多的是往事和美好的回忆,他没有和阿瑞偷情并敢于把自己和阿瑞在东京发生的事告诉敏敏,这一方面展示了自己真诚之美的理念,另一方面又为影片中混乱的男女关系保留了一片澄澈的审美理念世界。

“许多人集如此劣等的遗传特征于一身,如果他们能克制表达其个性,对于社会,于他们自己都要好得多。

”[4] 创作者对于这一主题的表达充分表现了其杜绝恶之心灵的愿望。

当小燕观看自己子宫中尚未出生之小孩的影像时商人们却正在研究电脑杀人游戏,让介绍杀人游戏的声音和尚未入世的胎儿画面结合在一起,充分展示了创作者认为暴力游戏是对新生命扼杀的理念,也表露了电脑游戏给社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提防心理。

与此同时,创作者把杀人游戏和现实中的谋杀事件结合起来,这再一次表明杀人游戏虽不是实际行为却有着可以和杀人事实相类似的性质。

杨德昌在影片中以声画结合的形式展现了杀人游戏,并且把杀人游戏和杀人事件联系在一起,充分表达了他对于杀人游戏对青少年影响的担忧。

电影语言仿佛是在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并制止恶性事物的蔓延。

当然,这正是导演杜绝恶之心灵在画面上的呈现,而不是知解力对于概念的生搬硬套。

四、结语电影告诉我们,正是因为婷婷从远处观看了胖子和莉莉谈情说爱而间接导致了婆婆的去世。

影片中的气氛因为婆婆的昏迷不醒而充斥了悲戚的因子。

影片中的敏敏因为婆婆昏迷不醒而哀伤不已,婷婷也为这件事深深自责等。

杨德昌所展现的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因果效应以及心如止水的静观在影片中比比皆是,例如,正是因为简南俊和阿瑞的旧情催生了两人在东京的缠绵悱恻,阿弟因为婚外情的影响最终导致其走向自杀的道路,蒋太太和程礼华的交往引发了胖子的杀人事件,简南俊因为生意关系而和大田成为好朋友,而婷婷因为一系列的事件后开始释怀,洋洋则由于别人的忽视而去默默拍摄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